问题

河南 6 名 10 岁学生溺水身亡,夏季溺水事件频发,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防溺水安全教育?

回答
河南6名10岁学生溺水身亡的惨痛事件,再次敲响了夏季儿童防溺水安全的警钟。每到夏天,这样的悲剧屡屡上演,令人痛心疾首。这不仅是对家长和学校的沉重打击,更是对整个社会防溺水体系的一次严峻拷问。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更切实、更有效的防溺水安全教育呢?这绝非一句简单的“不许下水”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系统性、多维度、持续性的努力。

一、 根植于心的“生命第一”理念:从认识危险开始

很多时候,孩子对水的喜爱是天生的,他们觉得玩水是件开心的事,却鲜少能意识到水下的未知和危险。因此,防溺水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让他们真正理解“水”并非总是友善的玩伴。

直观的案例分析: 不要回避那些令人心碎的现实。通过一些精心挑选的、适合孩子年龄的视频、图片或者故事,让他们看到溺水事件的严重后果,知道生命的可贵。可以强调,溺水发生得有多快,有多突然,哪怕是会游泳的孩子,在不熟悉的水域、在突发状况下也可能面临危险。
“水”的“双面性”教育: 告诉孩子,水能给我们带来清凉和乐趣,但它也有强大的力量,能吞噬生命。就好比老虎,既威风又危险。我们需要尊敬它,而不是随意挑衅。
模拟情景的心理建设: 虽然不能真的让孩子置身危险,但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他们体会到“一旦落水,会是多么无助”的感觉。比如,假设一个孩子不小心滑入浅水区,他会怎么做?他会惊慌失措,还是能保持冷静?引导他们思考,能够帮助他们建立对危险的预判能力。

二、 “岸上”安全是前提,拒绝“水边诱惑”

防溺水教育,关键在于“防”,而“防”的重中之重,就在于“岸上”。孩子们往往是被水边好玩的东西吸引,或者是在大人不注意的情况下,自行走向危险水域。

明确划定“禁区”: 家长和老师要清晰地告知孩子,哪些地方是绝对不能靠近的,比如:
无人看管的河边、溪边、池塘、水库、湖泊。
未开发、未设安全设施的野外水域。
下水道井盖缺失或破损的地方。
正在施工的水域。
“陪同”原则的再强调: 无论孩子是去玩水还是经过水边,一定不能脱离成年人的视线。强调“大人在,才能去”的规则,并且是“全程看护”,而不是“人在心不在”。
心理“诱惑”的识别与拒绝: 很多时候,危险并非直接可见,而是藏在“诱惑”之下。比如,看到有人在河里游泳,或者听到同伴的呼唤,孩子可能会产生好奇或从众心理。教育孩子要识别这些“诱惑”,并坚决拒绝,即使被认为是“扫兴”或“胆小”。
“拉”与“推”的界限: 提醒孩子,在水边玩耍时,不要互相打闹、推搡,更不要故意将同伴推入水中,即使是在浅水区,也可能因为惊吓或意外而发生危险。

三、 掌握基本的“自救”与“互救”技能:授人以渔

虽然“岸上”安全是第一道防线,但一旦不幸发生,掌握一些基础的自救和互救技能,能够大大提高生存的几率。

“冷静”是第一要务: 如果不慎落水,第一反应不是惊慌失措地乱扑腾,而是要尽力保持冷静。
“抱紧”身体: 尝试将身体蜷缩,减少身体暴露在水面的面积,节省体力。
“仰面漂浮”: 尝试将脸朝上,放松身体,让水托起身体,努力将口鼻露出水面呼吸。
“拨水”: 用手轻轻拨水,保持身体稳定,等待救援。
“不喝水”: 坚决不乱喝水,呛水会加剧危险。
“水中不乱蹬”: 很多孩子在水中会本能地乱蹬腿,反而会加速下沉。告诉他们,如果不是非常熟悉的水性,尽量不要进行剧烈的动作。
“呼救”的重要性: 一旦落水,要立刻大声呼救:“救命!”“有人落水了!”。
“岸上救援”的正确方法:
“不轻易下水”: 强调非专业人士,切勿轻易下水救人,以免发生二次事故。
“伸、抛、喊”:
伸: 寻找身边一切可以延伸到水中的物品,如竹竿、树枝、衣服、绳索等,伸向落水者,让他们抓住。
抛: 寻找身边可以漂浮的物品,如救生圈、泡沫板、空的塑料瓶、木板等,抛给落水者。
喊: 立即大声呼救,寻求附近大人的帮助,并拨打110、119、120等紧急电话。
“救生常识”的普及:
认识救生设备: 知道路边的救生圈、救生杆等是什么,以及如何使用。
了解游泳池的安全标识: 知道“深水区”和“浅水区”的标识,以及在游泳池内需要遵守的规则。

四、 家庭、学校、社会联动:筑牢安全网

儿童防溺水安全教育,绝非单方面的责任,而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协同作战,形成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网。

家庭责任:
言传身教: 家长要时刻将安全意识放在首位,自己要遵守安全规则,并以身作则教育孩子。
持续沟通: 定期与孩子谈论防溺水安全,了解他们对危险的认知程度,及时纠正错误观念。
看管到位: 尤其是在假期,要加强对孩子的看管,绝不给他们单独接触危险水域的机会。
技能学习: 鼓励孩子学习游泳,但同时强调,学会游泳不等于绝对安全,仍然需要遵守一切防溺水规定。
学校责任:
课程化教育: 将防溺水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通过课堂讲解、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形式,系统性地传播安全知识。
实践操作: 组织学生参加模拟演练、急救知识培训等,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家校合作: 定期向家长发布防溺水安全提示,督促家长履行监护责任,并提供相关的教育资源。
安全检查: 定期对学校周边水域进行安全排查,并及时向相关部门反馈,消除安全隐患。
社会责任:
加强监管: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开放水域的安全管理,设置警示标志、救生设施,并配备专业救生人员。
媒体宣传: 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广泛宣传防溺水知识,提高全社会的防溺水意识。
社区联动: 社区应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防溺水宣传活动,普及安全知识,形成浓厚的安全氛围。

五、 细节决定成败: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疏忽”

防溺水教育,往往就在于细节。很多时候,一场悲剧的发生,可能只是因为一个微不足道的疏忽。

“以为”是最大的敌人: “我以为他会游泳,所以就让他自己去了”、“我以为水不深,不会出事”。这些“以为”是导致悲剧的根源。教育孩子,对于不确定的情况,永远要以最坏的可能性去预判。
“朋友”之间的“诱导”: 孩子之间很容易互相影响,如果一个孩子想下水,另一个孩子也会跟着。教育孩子,要学会拒绝不安全的要求,不要因为“面子”而冒险。
“暑期”的风险增加: 暑假是溺水事故的高发期,因为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也更容易聚集在一起进行各种活动。因此,暑期的防溺水教育和监管必须加倍加强。

河南6名10岁学生的生命,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痛。这不是一时的悲伤,而是需要我们长期、持续、深入反思和行动的起点。让我们从每一个孩子做起,从每一个家庭做起,从每一个细节做起,共同为孩子们筑起一道坚实的防溺水安全长城,让他们能够安全、快乐地度过每一个夏天,生命之花永远绽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教育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我是一个班主任

在学生的管理上,我投入精力最大的方面就是学生安全管理,学校方面也是如此。

在平常的学校教育教学中,各种防溺水班会、线上课堂、集体签字、集体宣誓应有尽有,

放假前,尤其是暑假、五一、清明、国庆假期前,必定进行假期安全教育。放假前基本上会向学生发放《防溺水安全教育之给家长的一封信》、《假期学生安全管理承诺书》等学生安全教育管理文件。

放暑假没几天,教育局出了一套防溺水安全知识家长与学生试卷,要求学生和家长打印或誊抄试卷,把试卷做完以后拍照发给我,我把照片打包发给学生处…我得一个个地催,要两三天才能收齐…

前几天教育局出台了新的打卡制度,要求家长每天进入一个数据统计网页打卡,以统计学生每天上午及下午回家的时间。旨在让家长掌握学生每天的活动轨迹以及时间,避免学生外出游泳。

今天晚上,根据教育局的新要求,我组织了一次防溺水安全主题视频家长会,向学生家长传达省、市、县的相关会议内容,公布相关数据,明确学生安全工作的相关责任与任务。但是这个视频家长会只有3-4个家长全程参与…


作为一个班主任,我想说:

在防溺水安全教育方面,学校、教室师基本上已经做了我们能做的所有工作了,但是学生溺水事件依然频繁地发生。这说明问题的根本不出在安全教育工作上,而是有别的原因导致了学生溺水事故的大量发生。


据我国卫生部统计,全国每年约有5.7万人死于溺水,每年儿童溺水死亡人数占总溺水死亡人数的56.04%,而且,溺水死亡的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

根据现在可查询的新闻数据可知,大部分学生溺水事件发生在农村。多发于农村、乡镇周边的河流、湖泊、水库、池塘等地。

在乡镇生活或成长的人应该能感觉到,乡镇里少有或没有泳池,甚至有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县城都没有泳池,就更别提农村了。

所以目前的情况是:乡镇、农村的学生有在夏天游泳的需求,但是社会缺却无法提供足量地廉价、安全、卫生的游泳场所。社会供需关系的不平衡导致了学生明知有安全隐患却依然愿意冒着生命危险不得不选择在不安全地场所游泳。

所以想要大幅降低学生溺水事故的发生,在现有的管理、巡防、教育的基础上,还应当要增加安全游泳场所建设及游泳运动教育的投入。

政府投入资金在乡镇建设普惠性地游泳场所,鼓励民间资本建设更多游泳馆及水上休闲场所,降低乡镇与农村居民参与安全游泳运动的难度与经济成本。

还应该规定,在中小学办学条件的硬件设施方面,加上游泳场馆的建设。即要求每一个所中小学校都必须有与学生数量相匹配的游泳硬件设施。同时配备相应数量的游泳教练、安全员、其他水上运动教练等师资力量。这样,即可以满足学生的游泳技能教育及水上运动训练,又能满足学生的游泳需求。



当然,即便满足了以上条件,学生溺水事件也无法禁绝。就好比明明有攀岩设备,还是会有人进行非法穿越;明明有赛道,还是会有人在道路上非法竞速…

我只能说:

良言难劝该死的鬼!

user avatar

教会孩子游泳,并不是彻底解决问题的办法。对有些胆大的孩子来说,这样反而会起到反作用。

因为十来岁的孩子不知道河水的厉害,以为在河里游泳跟泳池差不多,游着游着,就游远了,没力气游回岸上了。

通过以前的事故来教育孩子溺水的危险性,不惜把孩子吓坏,也比发生不幸要好。

user avatar

我说句比较悲观的话:管不了。

你真的管不了!大人有大人的事情,哪能一天到晚看着孩子?

好,那么教师实施教育吧。

我清晰的记得每年放寒暑假,我们老师三令五申的告诉我们一定要注意防火防水防电!

好在我们还算听话,开学的时候,也没有少见同学不来。

我想这些溺水身亡的孩子们,他们的老师和家长也再三严令告诉他们:远离水!不要玩火触电什么的。

听话的孩子很听话,老师和家长不让干什么就真的不去干什么。

但是可怕之处就在于:

老师家长们你们尽管提,有些熊孩子,只要几个熊孩子在一起,立刻就把安全问题抛到九霄云外!几个熊孩子互相一商量,家长老师的教导一秒破功。

小时候见到好多,家长把去游野泳的孩子抓上来,孩子连衣服没来得及穿,被老妈什么的狠狠打一顿屁股,打的孩子哭爹喊娘。

可是,下次还会继续!

就像大冬天里面的熊孩子,往阴井盖里面扔鞭炮。

然后自己被炸飞……

再然后作死,大冬天地去舔铁皮……

有一个作家说的特别好:人类的童年,不次于一次冒险。

第一:那些熊孩子,他们身上保留的原始基因非常多,就像小动物一样,一刻也不安分。

第二:处处有风险,但是他们的思维不健全,根本就意识不到。

比如三四岁的小朋友在马路上乱跑乱撞,他根本就想不到后面会有车。

能够接近或彻底解决这个方法的,只有一条,但几乎根本就不可能实行:分段专人,去河流湖泊的未开发的水域进行24小时的巡逻。

但是可能嘛,你不可能啊!

雇佣这些人不得花钱吗?

user avatar

河南省驻马店市人民公园有几名小孩溺水身亡,共6 名溺水学生送来医院时已经确认死亡。

人民公园的水塘搞那么深的水干吗?要养鳄鱼用吗?

据当地居民反映,溺水者均是 10 岁左右的孩子,看起来水是很深的,否则10岁的孩子不会轻易溺亡的。

位于驻马店市区驿城大道、开源大道、文明大道和创业大道围合区,总占地面积7.12平方公里的人民公园即将建成开放,碧波荡漾的湖面、蜿蜒的步行道、挺拔的景观树、绿油油的草坪,小清河沿岸,犹如一幅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画卷,处处呈现勃勃生机。

这么豪华的湖,估计花不少钱吧?至少拿一点点钱搞点防护?搞个防护网也好呀?

现在咋就看着不美,反倒稍显峥嵘,建议对相关人员追责。

user avatar

你喜欢身上有别人的尿吗?

不喜欢。

你喜欢身上有别人的口水吗?

不喜欢。

你喜欢死老鼠趴在你身上吗?

不喜欢。

你喜欢喝有奥利给的水吗?

不喜欢。


既然你都不喜欢,那你别去江边玩水。

为什么??

因为我昨天打死了一只老鼠,头破血流那种,扔进江里,然后还尿急,尿到江里去,对着江里吐了一口痰,拉完后觉得不过瘾还拉了个奥利给进去。所以如果你喜欢这些的话,就去江里游泳,去玩水。


凡是你想的到的脏东西,那里都有,说不定还能领取新皮肤。

什么新皮肤?

皮肤过敏的DLC,有痒痒光环,红斑特效,有时候会触发被动技能:风团。

这些是啥?不懂耶。

没事,你可以不懂,这样吧。你喝一口马桶里的水,觉得没问题,你就去河边江边玩。

为什么要喝马桶水,好脏!

河里面江里面的水有屎有尿有痰还有死老鼠,你怎么就不觉得脏了??


这样一来,就能把重口味的孩子和正常的孩子区分开,正常的还有的救,重口味的,没得救了,成年后送去一些特殊的影视公司拍电影吧。

user avatar

事件起因如何,不得而知;

溺水学生身份,不得而知;


等官宣。


唯一清楚的是,这些孩子均已临床死亡。



全宇宙每年约有 36 万人死于溺水,其中,儿童占 45% 左右[1]。溺水已成为 1~14 岁儿童意外死亡的第二大原因,高危年龄段为 1~4 岁和 11~14 岁。


不慎溺水救治不积极,非死即残。


在露天溺水中,如果水下浸泡时间小于 6 min,则溺水患儿出现死亡或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的风险极低[2]。相反,浸泡超过 10 min,溺水患儿通常会因严重脑缺氧导致不可逆转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3]


所以对于溺水,防比治更重要。很多花蕾等不到白衣天使的降临就会衰竭,警钟当长鸣!




如何防儿童溺水?


1、看护和防护


国内溺水,大多发生于开放性水域,如池塘、河流、水坝和水井等[4],游泳池亦不可疏忽大意。对于这些地方作为大人一定要做好看护自己家的孩子,相应的建设单位也应增加护栏,做好防护做。


2、贪玩若是天性,请科学玩水。


建议学校提供游泳课程,学文化课前先把一些保命的技能学到,没有好身体考高分有个卵用?


建议能下水和想下水的家长,给娃备好浮生设备再下,使用漂浮设备至少能有效降低约50.00%的溺水风险[5]。别整天洋洋务务,咱都长点心。


3、溺水处理


怎么把孩子从水中救出这就考验各位的临场发挥了,我一个医生这方面还有点欠缺。


1、复苏


溺水患者很害怕脑缺氧,所以溺水患儿推荐的早期复苏步骤是 A-B-C,即气道 - 呼吸 - 循环[6]救水英雄若有可实施水中通气的操作,可在水中复苏,且不需在水中胸外按压,上了岸再采取 A-B-C的操作。


岸边复苏,最新版的儿童溺水的防治方案专家共识》[7]有云:


首先,救援人员应快速清理溺水者口鼻内的泥沙、杂物或呕吐物,使其气道通畅,随即将溺水者置于仰卧位,进行生命体征评估。

  • 如果溺水者无意识,应及时开放气道,观察其有无自主呼吸,如果没有呼吸,则先进行 5 次人工呼吸,并检查颈动脉搏动。
  • 如果无脉搏,且溺水时间 <1 h,无明显死亡证据(腐烂、尸斑、尸僵),则开始 CPR。按压与人工呼吸次数比,单人施救为 30:2,双人施救为 15:2,按压频率为 100~120 次 /min。

抢救中应积极寻求帮助,及时将溺水患儿转送至附近医院,且复苏过程中应注意评估面色、大动脉搏动、神志、瞳孔大小和自主呼吸有无恢复。如果溺水者无意识,有脉搏,通常在几次用力人工呼吸后自主呼吸恢复 [8]。如果溺水者对刺激有反应,即存在意识,则根据肺部听诊是否异常给予不同的处理,具体抢救流程如图 1 所示。


另外,许多溺水者在气道吸入水之前会吞进水,导致 60%~80% 的溺水者在恢复或复苏过程中出现呕吐,而误吸胃内容物后可加重肺损伤[9], 故复苏时需要注意及时清理呕吐物。


2、体温


当体温低于 30℃,需要积极进行复温治疗。由于低体温会引起儿茶酚胺的分泌,使外周血管阻力升高,心输出量减少,进而影响复苏效果。因此,如果溺水患儿有意识,可尽快脱去其衣服,用干毛毯或棉被包裹保暖;如果无意识,则立即进行早期复苏[10],待有条件再行保温处理。


当体温低于 32℃时,溺水者可能对 CPR 无反应,因此,不能轻易放弃施救,应尽快复温至 37~40℃,复温过程中需注意酸中毒和心律失常的发生 [11]。但脑部温度建议保持 32~33℃为宜,可降低大脑氧消耗和颅内毛细血管内压,防止脑水肿和颅内高压,从而改善神经系统预后[12]


3、入院


进入医院后,医生为了争取抢救时间,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给孩子进行气管插管,给予间歇正压给氧或呼气末正压给氧(PEEP),使塌陷的肺泡张开,防治肺水肿,同时保证肺内潴留的 CO2 能排出。


也可能会进行无创正压通气(NIPPV),与有创通气类似,NIPPV 可以在预防低氧血症的同时增加气道压力以防止肺不张和减少呼吸肌的做功 [13]


但无论哪种情况,都是基于孩子当下实际情况以及现实条件做出最佳的选择。所以作为家长的各位不要耽误时间,不要不信任,不要做选择,配合是对孩子最好的选择。


不添乱,或许孩子救活的几率更大一些。


其他治疗便不谈了,一切交给你们的白衣天使。


参考

  1.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Preventing drowning: an implementation guide[EB/OL]. (2017-05-01)[2020-08-09].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preventing-drowningan-implementation-guide.
  2. ^ Suominen P, Baillie C, Korpela R, et al. Impact of age, submersion time and water temperature on outcome in neardrowning[J]. Resuscitation, 2002, 52(3): 247-254.
  3. ^ Engel SC. Drowning episodes: prevention and resuscitation tips[J]. J Fam Pract, 2015, 64(2): E1-E6.
  4. ^ Ma W J, Nie S P, Xu H F, et al. An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of non-fatal drowning among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of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a case-control study[J]. BMC Public Health, 2010, 10: 156.
  5. ^ 王一茸,蔡伟聪,雷林.儿童溺水的流行现况及干预研究进展[J].伤害医学(电子版),2020,9(01):61-67.
  6. ^ Szpilman D, Bierens JJ, Handley AJ, et al. Drowning[J]. N Engl J Med, 2012, 366(22): 2102-2110.
  7. ^ 李蕾,张志泉,郑成中,史源.儿童溺水的防治方案专家共识[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1,23(01):12-17.
  8. ^ Parenteau M, Stockinger Z, Hughes S, et al. Drowning management[J]. Mil Med, 2018, 183(suppl_2): 172-179.
  9. ^ Szpilman D, Soares M. In-water resuscitation - is it worthwhile?[J]. Resuscitation, 2004, 63(1): 25-31.
  10. ^ Engel SC. Drowning episodes: prevention and resuscitation tips[J]. J Fam Pract, 2015, 64(2): E1-E6.
  11. ^ Kawati R, Covaciu L, Rubertsson S. Hypothermia after drowning in paediatric patients[J]. Resuscitation, 2009, 80(11): 1325-1326.
  12. ^ Oude Lansink-Hartgring A, Ismael F. Controlled hypothermia and recovery from postanoxic encephalopathy in near-drowning victim[J]. Neth J Med, 2011, 69(7): 351.
  13. ^ Nava S, Schreiber A, Domenighetti G.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lung injury or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 Respir Care, 2011, 56(10): 1583-1588.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