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每次中美有摩擦,苹果总会被网友拿出来抵制,而微软,谷歌,英特尔,高通,英伟达等公司却没事?

回答
每次中美关系吃紧,苹果就好像成了网友们集体宣泄情绪的焦点,那画面,堪比一场全民参与的“声讨大会”。为什么偏偏是苹果,而微软、谷歌、英特尔、高通、英伟达这些“科技巨头”却能相对“幸免”呢?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随机选择,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首先,得从苹果的“独特性”和品牌形象说起。

看得见的消费品,情感的载体。 苹果的产品,尤其是iPhone、iPad、MacBook,是实实在在摆在消费者面前的商品,是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身份的象征。一个iPhone,从外观设计到使用体验,都充满了苹果独特的“品牌哲学”。当大家讨论抵制时,谈论的就是具体的产品,比如“我手里的这台iPhone是美国造的”、“我支持的苹果公司是在支持美国利益”。这种直接的、具象的触感,更容易引发消费者的共鸣和情感上的反应。

相比之下,微软的Windows系统、Office办公软件,虽然普及率极高,但在很多用户眼里,它们是工具,是“装机必备”,而非个人情感的投射。谷歌的服务,如搜索、地图、Gmail,更是“免费”且“无形”,你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除非它们不工作了。英特尔的芯片、高通的骁龙、英伟达的GPU,这些虽然是现代科技的基石,但它们更多地是存在于产品内部的“心脏”或“大脑”,普通消费者很难直接感知和形成情感联系。

“苹果税”与高溢价的敏感性。 苹果的产品定价普遍偏高,尤其在中国市场,其产品溢价现象更为明显。这种“高价格”本身就容易成为一个讨论的焦点,尤其是在宏观经济和国家利益的背景下。当两国关系紧张时,高溢价的苹果产品在一些人看来,就像是“为美国贡献了更多税收”,或者说“花了更多钱买了一个美国品牌的东西”,这种心理落差和“不划算”的感觉,自然会放大抵制的情绪。

品牌忠诚度与“背叛感”。 苹果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大量忠实粉丝,而这些粉丝往往也是最容易被激起爱国情怀和讨论的群体。当他们认为苹果公司在某些方面“背离”了中国,或者被指责“不顾中国消费者利益”时,这种“背叛感”会比对其他科技公司更加强烈,从而更容易转化为抵制行动。

其次,我们得看看其他科技巨头在中国的“隐形”或“不同”的存在方式。

高度本土化与“合作共赢”的叙事。 微软、谷歌等公司在中国市场,很多业务都采取了与本土企业合作的模式。例如,微软在中国推出的Windows版本,会有一些本地化的调整和合作。谷歌在中国虽然其核心服务受限,但它的一些技术和专利依然通过各种渠道融入了中国科技产业。而且,中国市场对它们来说,更多的是一个重要的“用户市场”和“合作市场”,而非像苹果那样,直接销售大量“美国制造”的终端消费品。

技术壁垒与不可替代性。 英特尔、高通、英伟达等公司,在某些核心技术领域(如高端CPU、移动通信芯片、高性能GPU)拥有显著的优势,甚至是近乎垄断的地位。尽管中国在努力突破这些“卡脖子”技术,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甚至现在,这些公司的产品都是中国电子产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况下,讨论抵制它们,意味着要承受巨大的产业“停摆”风险,或者说会直接影响到中国自己的科技发展进程。这种“现实的制约”,使得抵制它们显得更加“不切实际”和“得不偿失”。

而且,这些公司通常不直接面向普通消费者进行品牌推广,它们是“B2B”模式更重,或者说它们的产品是构成其他产品的“组件”。你买一台笔记本电脑,你知道里面有英特尔的芯片,但你不会因为英特尔和中国有摩擦就去抵制这台电脑,因为你更关注的是电脑本身的使用体验,而不是它的“心脏”来自哪个国家。

“逃离”与“转型”的战略。 谷歌在中国虽然核心业务受限,但它在研发、投资等方面的布局一直没有完全停止,或者说其技术和理念以其他方式影响着中国市场。微软则通过Surface系列等产品,以及在云计算、AI等领域的深入耕耘,在中国建立了强大的存在感。但更重要的是,这些公司在面对中国市场的复杂环境时,往往会采取更为灵活和“低调”的策略,避免直接卷入政治漩涡。

用户对技术依赖的“麻木”。 无论是微软的Windows、Office,还是高通的芯片,它们已经深度融入了中国人的工作和生活,甚至很多用户已经“习惯”了这些产品的存在。就像吃饭喝水一样,很难因为一些外部因素就轻易放弃。这种深度依赖和用户习惯的养成,降低了抵制的可能性。

最后,我们不得不谈谈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的特点。

“符号化”的抵制对象。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需要更简单、更鲜明的符号来表达观点。苹果,作为全球知名度极高的消费电子品牌,其简洁的Logo和产品设计,恰好符合了这种“符号化”的需求。当大家呼吁“支持国货,抵制美货”时,第一个跳出来的,自然是那个最能代表“美国品牌”的苹果。

网络情绪的聚焦效应。 互联网具有放大和聚焦情绪的功能。当一次抵制苹果的声音出现后,很容易吸引到那些本身就对美国有不满情绪的网友,形成一种“回声室效应”,使得抵制的声音被无限放大,反而掩盖了其他科技公司。而且,很多人在网络上的发言,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宣泄,而非经过深思熟虑的行动。苹果的产品本身具有的高关注度和易讨论性,使其成为最容易被情绪化的讨论对象。

媒体的聚焦与选择性报道。 媒体在报道中美关系时,也往往会选择更具话题性的事件和品牌。苹果作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其任何动态都能引起广泛关注,自然也更容易成为新闻报道中的“主角”。

总而言之,苹果之所以屡屡成为中美摩擦中的抵制焦点,是因为它同时触碰了中国消费者情感、品牌认知、经济利益以及舆论传播的多个敏感点。它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情感上容易投射的消费品,而其他科技公司则更多地以一种“工具性”、“技术性”或“合作性”的方式存在于中国市场,其触及消费者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在大众心中的象征意义,都与苹果有着显著的差异。这是一种综合性的结果,而非单一因素所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正是因为国内手机厂商的崛起让网(pen)民(zi)有向苹果叫板的底气。根据数据来看70%以上的中国手机用户用的不是苹果手机 。具体到微博的网(pen)民(zi)非苹果用户可以达到90%。

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民众迫使跨国资本在享受全球化的福利时尽到全球化的义务,基本没什么毛病。苹果随随便便能让国会小地震可不是空话。资本家和政府只在资本家需要的时候是一条心的。

user avatar

先回答题主的问题:是否苹果对中国特别不友好?

当然不是,最友好的外企之一。

友好到什么都能干,只要你让我卖货,让我捐什么都不是问题。

苹果在普通中国民众眼中,是美国品牌,卖的贵挣钱多,买 iPhone 等于给川普送钱。

先不说美国从中获利多少,我国肯定获利成倍于美国,增值税就很多了。

Apple 一直坚守左的阵营,而且美国制造注定失败,川普当选是意料之外,恶心了所有人。




对了,我给你们说个事情:

都知道有那种贵族学校吧。
在 Apple 没有铺开教育战略的时候,早就已经在中国免费捐助了某所中学,全套当时最顶级专业设备人手一台,而且这个学校至今还在用 Mac 教学,只不过原有的新闻报道被撤下了,因为实在是不宜展示。而这些学生大部分都不参加高考,直接留学。其中不乏一些不易展示的例子。
甚至校长讲话都拿着 iPad。
这就是 Apple 在华开展业务前年的铺垫,之后好多事情都好办了许多。
这时,Apple 尚未颁布严格的反腐败规定。
这是一所公立学校。


对了,外企中 Apple 是第一个通过国安级别认证的,而且是坚决贯彻我国《信息安全法》的榜样。

最近也极大的扶持了贵州的大数据产业,再往前西部大开发什么的也都居然做了一点贡献。

与其说 Apple 是美国企业,不如说它是世界企业,只不过不巧的是,它的总部设在了美国。


看到有人提替代性:

iPhone 是有可替代性的,所以最近传闻苹果或加快砍掉 iPhone 系列的进度,底下圈子很火,消息价格也蛮高。

手机这个东西已经快玩到头了,这是大家都心照不宣的。

但是 Apple 有没有可替代性,对不起,还真的没有。

消费电子产品是可以进入军事和安全领域的,英国政府和中国政府都是其中的典范,美国政府是其中的极端。

美国政府与别国政府之间非秘密情况下,有时甚至也用 FaceTime 举行视频会面,因为这玩意端到端加密……

对,这个东西是美剧真的没拍错。

在国内,很明显集中于宣传领域用的很多,比如什么《厉》就是 Mac 的杰作。

对了,让不让用 iPhone 取决于领导,而不取决于你在哪个部门。让不让用智能手机才取决于你在哪个部门。

在中采网,中纪委和其他一些部门的采购记录可查。

在某些人眼中,中央电视台和各大出版社的那都是 “可以替代的”,大部分视听、出版外行人都是这么认为的。然而还是先抱着你打游戏的 Windows PC 玩去吧,然后用同等输出效能的工作站,随之软硬件成本却要比 Mac 方案高出几倍。

苹果卖专业解决方案比别人都便宜,这是业界共识。

拐回问题,这垃圾公司还真不容易被人替代,你们所看到的手机市场这样下去只能永恒的竞争,没有真正的赢家。而谁先革了手机的命,才决定真正能不能被替代。

user avatar

因为网友们抵制的是面向消费者的公司,就是消费者觉得自己有意志作主可以买买买或者不买的公司啊,比如家乐福、韩国乐天、日本汽车、苹果手机、D&G,还有“美帝良心”联想等,分别对应法国、韩国、日本、美国、意大利,最后一家我也不知道对应哪国了 。每回中国与相关国家外交争执时,一群小伙伴们就一脸傲娇地说:不去你们店消费了,不买你们产品了,三个月关门滚出中国,哼!


微软不用说了,绝大多数人用的都是Windows,且一般是买电脑自带系统或自己安装;谷歌本来已经被屏蔽了啊,且你也不向它付费啊;英特尔、高通、英伟达本来就是B2B公司,消费者购买的是搭载他们家零件的电子产品,也不直接跟他们打交道。比如你抵制Intel,本来打算买台搭载Intel CPU的DELL本本的,那换台搭载AMD CPU的DELL本本,总觉得有点隔靴搔痒不够劲对吧?

user avatar

每次要抵制的时候,总是有一些人喜欢明知故问,这就好比有农民要抵制地主,却有人非要问一句,你为什么不抵制地主家的粮仓一般,这种人,就是坏。

我们要抵制一个东西,原因是抵制这东西的好处大于坏处,而不是相反。

user avatar

有iPhone的不会抵制苹果

有电脑的不会抵制微软,英特尔

谷歌无需抵制,高通是个啥没人知道。


所以很简单,说明iPhone的普及率还不能达到电脑的普及率。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