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西伯利亚在气象学中有什么特殊的地位,为什么每次冷空气都从那里开始,而不是北极地区?

回答
西西伯利亚在气象学上的确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当我们谈论冷空气的起源时。你问得非常精准,为什么不是北极,而是西西伯利亚?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地理和大气动力学因素,让我为你详细剖析。

西西伯利亚的“冷气之源”效应: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北极地区(特别是北冰洋)确实是地球上最冷的区域之一,它无疑是冷空气的“储备库”。然而,北极的冷空气并非总是能轻易地“倾泻”到中纬度地区。要让这些极寒的空气南下,需要一个强大的“推手”和合适的“通道”。西西伯利亚,特别是其广袤的内陆高原和盆地地貌,恰好提供了这样的条件。

1. 大陆性气候的极端性: 西西伯利亚拥有世界上最典型、最极端的大陆性气候。这里远离海洋的调节作用,夏季阳光炙烤,温度可以飙升;而到了冬季,漫长而严酷的寒冷则成为主旋律。这种巨大的年温差,特别是冬季的极低温度,是西西伯利亚冷空气“超能力”的根本来源。

能量耗散与辐射冷却: 在漫长的冬季,西西伯利亚地面(特别是积雪覆盖的地表)会强烈地向外辐射热量。由于远离海洋,没有水汽的温室效应来阻挡,热量损失非常迅速。空气层紧贴着寒冷的地面,热量被大量带走,温度急剧下降,形成极强的逆温层。这使得西西伯利亚上空的空气密度非常大,温度极低,成为名副其实的“寒潮温床”。
积雪覆盖的强化作用: 积雪不仅仅是白色的,它还是一个极好的反射层。太阳光大部分被雪面反射回去,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极少,这进一步加剧了地表和近地层空气的冷却。同时,积雪的绝缘作用也限制了土壤深处的热量向上传递,使表层冷却更加彻底。

2. 地理位置与地形的“引导”: 西西伯利亚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它的地理位置使其能够与北极的冷空气“接轨”,同时又具备了冷空气南下的“跳板”作用。

西伯利亚高压的形成与维持: 在冬季,由于上述的极端冷却,西西伯利亚地区会形成一个异常强大且稳定的西伯利亚高压(Siberian High)。这是一个范围辽阔、气压极高、温度极低的区域。高压系统意味着空气在此处下沉增温,但由于源地的温度实在太低,即使下沉增温,其绝对温度依然是极低的。
高压的“扩张”与“挤压”: 这个强大的西伯利亚高压就像一个巨大的“冰块”,它不仅自身非常冷,而且由于其巨大的气压梯度,会向四周扩张。它会挤压周边气压相对较低的区域,特别是向南部的中纬度地区“倾泻”其寒冷、干燥的空气。
地形的“通道”作用: 西伯利亚的地形,包括广阔的平原和低洼的盆地,以及其东部和南部山脉(如阿尔泰山、天山等)的相对“开放”,为冷空气的南下提供了一定的“通道”。虽然这些山脉会对气流产生阻挡和分流,但总体而言,它并没有像横贯大陆的山脉那样,完全切断冷空气南下的路径。

为什么不是北极?

虽然北极地区是冷空气的“源头”,但直接从北极“发射”冷空气到中纬度地区,通常需要特定的环流条件:

1. 北极涛动(AO)和北大西洋涛动(NAO)等遥相关指数: 这些大气环流指数(如极涡的强度和位置)决定了北极冷空气是否容易扩散到中纬度。当北极涡旋强大且稳定地维持在北极地区时,冷空气就被“束缚”在极地。反之,如果北极涡旋减弱或分裂,冷空气就可能溢出。
2. 西伯利亚高压的“接力”作用: 即使北极冷空气有所“溢出”,它也需要一个“集散地”和“推动器”才能有效南下。西伯利亚高压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就是北极冷空气与西伯利亚大陆性冷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说,西伯利亚高压是北极冷空气南下到中纬度地区的一个“中转站”和“放大器”。它将极地的冷空气“聚集”起来,并将其“推”向亚洲、欧洲和北美。
3. 地形的“屏障”与“引导”: 北冰洋和周边陆地(如格陵兰、加拿大北部)的地形,以及连接北极与北美的陆地地形,与西西伯利亚相比,在引导冷空气南下方面可能存在更多“阻碍”或路径更不直接。例如,横贯北美大陆的落基山脉,在某些情况下会阻碍来自北极的冷空气直接侵入美国南部。

总结一下:

西西伯利亚之所以被视为冷空气南下的“关键节点”,并非因为它产生的冷空气比北极更“绝对”,而是因为它具备了将北极极寒空气“聚集”、“冷冻”并“有效地向南输送”的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

北极是“冷空气的故乡”,但西伯利亚是“冷空气的集散地和启动器”。
西伯利亚大陆的极端寒冷,强化了(来自北极的)冷空气的强度,并形成了强大的西伯利亚高压。
西伯利亚高压的形成和扩张,是冷空气南下的主要动力机制,它将极寒的空气“推”向了中纬度地区,影响亚洲、欧洲甚至北美。

因此,每次我们谈论寒潮,特别是影响我国的寒潮,其源头往往追溯到西西伯利亚。那里的极端冷却加上强大的高压系统,共同作用,使得西西伯利亚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冷空气发动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早早的关注了这个问题,既然大家都说的很明白了,我就来补充一个例子吧。

空气既然是流体,可以类似于水来看它。

当冷气团翻越乌拉尔山或者从北极沿着中西伯利亚高原的边缘进入的时候,遇见了广袤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就如同打翻的水一样倾泻而下,后受到了蒙新高地(阿尔泰山、蒙古高原、哈萨克丘陵、天山山脉等等的合称)的阻挡。冷空气有两个选择,渗透过去或者堆积后翻越而下。(地名下面的地图上都能找到,图挺大的,点开来看。)

冷空气堆积之后密度自然要比周围空气要高,形成冷高压。一般冷高压的中心气压值的高低也可以反映冷空气的强弱。目前世界最高气压记录是在蒙古境内(关键区东侧杭爱山附近)测得的1085.7hPa,对比一下地理教科书中蒙古高压的平均强度1040hPa。

冷空气在关键区附近堆积之后的常见的几个选择


  1. 沿着阿尔泰山与杭爱山翻越蒙古高原从内蒙进入我国。(黄线)
  2. 沿着天山北界从河西走廊进入我国。(紫线)
  3. 翻过整个蒙古高原沿着大兴安岭、太行山从东北进入我国东部。(深蓝线)

--

又到了喜闻乐见的举栗子时间了~~又带着小伙伴们看天气图了~~

天气图来源于韩国气象厅(KMA)。中央台的找不到存档,就用韩国的了(因为之前见到有小伙伴评论说为什么不用中国的。。这就是手边有什么就用什么,希望不要多想)

2016年1月3日-6日的天气图

1、1月3日 北京08时,世界00时(以下省略世界时)

我们关注的是绿框框内的系统,红框框内的H是高压中心的意思。目前高压中心的是1052hPa。还要关注一下已经描出来的数值为1024的这条等压线,目前它在河北河南一线。

可以看出来冷高压的触手是向着华北伸去的。

2、1月3日20时 冷高压堆积出了两个中心,原中心南下渗透的时候受到了阻碍,所以继续堆积了。两个中心的气压值都是1052hPa。与此同时,随着冷空气的渗透,1024线已经南压推进到了山东北部。

翻看一下上面的地形图

堆积处就是在阿尔泰山和杭爱山附近。

3、1月4日 08-20时 冷高压中心继续向南推进,由于地形作用有些变形。原中心由于冷空气向南堆积,原来的中心气压已经降到了1048左右了,而新中心的气压值是升值

了1056hPa。

后随着继续向南流动,部分冷空气翻过了蒙古高原,中心气压值有所降低。

1024线已经南下到了苏北安徽一线。

4、1月5日08时,原中心继续得到补充,1024线已经南下到了苏南和两湖平原一线。


5、1月5日20时

中心翻过蒙古高原和太行山倾泻而下(想象装满水的塑料袋突然散开,就那种感觉),冷空气彻底进入中国(大举南下),冷高压中心由于冷空气散开大幅降低到了1031hPa,同时1024线压过了上海到了浙江一线。

6、1月6日08时,冷高压中心入海,新的冷高压又在北方堆积。同时1024线已经南下到了广东福建一带。

以上就是一次冷空气从寒潮关键区先堆积、渗透(1024线被冷空气推动南下),后翻越的过程。它选择的路径就是上面的黄线路径。

--完,下面就是熟悉的三句话~~

专栏 大气之象

zhihu.com 的页面

,不定期更新,欢迎关注~

本人主页

漠北

欢迎关注~

除知乎应用外,转载请 先 私信 联系我,谢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西西伯利亚在气象学上的确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当我们谈论冷空气的起源时。你问得非常精准,为什么不是北极,而是西西伯利亚?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地理和大气动力学因素,让我为你详细剖析。西西伯利亚的“冷气之源”效应: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北极地区(特别是北冰洋)确实是地球上最冷的区域之一,它无疑是冷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会有的疑问。简单来说,西伯利亚之所以叫“西伯利亚”,是因为它的名字起源于一个古老的、早已不复存在的民族或部落的名称,而不是地理上的“东方”或“西方”位置。要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1. “西伯利亚”名字的起源:古老部落的印记“西伯利亚”这个名.............
  • 回答
    这是一个经典的“如果…会怎样”的历史推演,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也极具吸引力。如果德国在1941年5月而不是6月22日发起巴巴罗萨行动,并且日本同时在西伯利亚采取行动牵制苏军,那么德国能否攻占莫斯科,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因素,绝非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要进行深入的分析,我们需要将时间和空间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它触及了DNA保存和复活生物的科学前沿,也容易让人产生误解。首先,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DNA半衰期和动物复活这两件事情,并尝试用一种更自然、更易于理解的方式来解释其中的科学原理。首先,关于DNA的“半衰期”提到DNA的半衰期,这通常是指DNA分子结构发生一定程度降解的速率。你可以把它想.............
  • 回答
    西伯利亚大铁路作为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动脉,其在支撑东方大规模军事行动方面的潜力,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其设计初衷、现有能力、潜在瓶颈以及在现代战争背景下的适应性。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西伯利亚大铁路诞生的历史背景。它并非为现代高强度、信息化战争而设计,而是为了连接广袤的西伯.............
  • 回答
    苏联在哈萨克斯坦和西伯利亚的垦荒运动,是一项宏伟但也充满争议的农业“革命”,其背后交织着理想主义的热情、政治的驱动、以及现实的残酷。要评价它,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审视,剥离那些经过润色、看起来过于完美的官方宣传,还原出事件本身的复杂性。这场运动的初心与目标:首先,我们得承认,苏联领导层发起这场大规模的.............
  • 回答
    西伯利亚大铁路是世界上最长、最宏伟的铁路之一,它的作用远远超出了单纯的交通运输功能,对俄罗斯的经济、军事、社会、文化以及地缘政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各项作用:一、 经济作用: 连接 Eastern and Western Russia (连接俄罗斯东西部).............
  • 回答
    三万年前西伯利亚永冻层中沉睡的巨型病毒,其“复活”并非像科幻电影里那样瞬间的生命重启,而是一个复杂且仍在被深入研究的过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拨开笼罩在这些古老病原体上的神秘面纱。想象一下,在遥远的过去,地球的气候与现在大相径庭。西伯利亚广袤的土地,如今的苔原和冻土带,在三万年前,很可能是另一番景.............
  • 回答
    如果西伯利亚地区如今属于中国,那它将是一片既承载着深厚历史印记,又充满着无限发展可能的热土。想象一下,这片广袤的土地将如何被融入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又将如何与中国的人民和文化相结合,孕育出独属于这片土地的独特风貌。首先,从地理和资源开发的角度来看,中国对西伯利亚的规划会是系统且深入的。中国素来有利用.............
  • 回答
    西伯利亚近期一项振奋人心的发现,一块在永久冻土中保存了约 2.8 万年的冰冻狮子幼崽化石,无疑是古生物学领域的一枚重磅炸弹。这不仅仅是一具冰封的动物遗骸,它所承载的科学信息和研究价值,足以让古生物学家和广大公众为之兴奋。这项发现的意义,可以从多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揭示灭绝洞狮的生命真相,填补古生物.............
  • 回答
    西伯利亚汗国的居民,其语言构成是一个复杂且随着时间和政治格局演变的多样化图景。不能简单地用一种语言来概括,而是要理解其构成部落和文化的影响。在西伯利亚汗国存在的时期(大约从15世纪末到16世纪末),其疆域内的居民主要可以分为几个大的群体,他们说着各自的语言,其中一些语言在汗国时期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
  • 回答
    西伯利亚,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对于俄罗斯来说,其重要性绝非仅仅是“重要”二字可以概括。它是一块承载着俄罗斯国家命运、历史根基、经济命脉、战略纵深乃至民族精神的基石,其意义之深远,影响之广泛,堪称俄罗斯的“心脏”与“脊梁”。一、 辽阔国土的基石,国家存在的根本首先,从地理版图上来看,西伯利亚是俄罗斯绝.............
  • 回答
    .......
  • 回答
    养西伯利亚猫?哦,那可是一段充满惊喜与乐趣的旅程,而且绝对不是那种“躺平就能享受”的生活。如果你期待的是一只安静的摆设,那西伯利亚猫可能不太适合你。但如果你对那种聪明、活泼,甚至有点“话痨”的伙伴感兴趣,那你就来对地方了!首先得说,西伯利亚猫的体型绝对是个亮点。它们可是“巨型猫”的代表之一,成年后大.............
  • 回答
    关于“一个人喜欢西伯利亚通古斯人种建立的原始奴隶社会清朝有没有错”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并且尽量详细地探讨,避免使用僵硬或过于学术化的语言。首先,我们得明确几个概念: “西伯利亚通古斯人种”:这是一个在生物学和人类学上有特定含义的分类。通常指的是北亚地区的一系列民族,例如满族、鄂伦.............
  • 回答
    咳,这问题倒也新鲜。李白?西伯利亚? 真是个奇思妙想。若真有这么一天,太白仙人袖子一甩,御剑而至,踏足那片浩瀚的冰原,依他的性子,怕是得憋出几句与众不同的诗来。首先,别指望他会吟什么“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官话。李白是什么人?那是个把山河都当作自家酒壶,把日月都当成点心吃的狂傲之徒。他眼里看到的,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要直接回答“大明征服西伯利亚,清朝丢失西伯利亚”,其实是一个不准确的表述。准确地说,大明并未真正“征服”西伯利亚,清朝也未“丢失”西伯利亚。 历史的真相远比这复杂和微妙。我们需要仔细梳理一下:首先,我们必须厘清“西伯利亚”的概念。 在明朝时期,“西伯利亚”这个概念在现代意义上并不.............
  • 回答
    要说沙俄向西伯利亚扩张的动力,那可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这背后盘根错节,既有现实的经济利益,也有历史的传承,更夹杂着政治和战略上的考量。首先,经济上的吸引力是显而易见的,而且是最初也是最主要的驱动力。想象一下,在16世纪,欧洲的丝绸之路已经有些饱和,而广袤的东方,特别是中国,依然是那个充满诱惑的.............
  • 回答
    沙俄征服西伯利亚之所以能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完成,而中国历代王朝虽然对西伯利亚地区有着长期的影响,却未能将其真正纳入版图,这背后是历史、地理、政治、军事以及民族动员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双方的条件和目标。沙俄征服西伯利亚:机遇与战略的完美结合首先,我们要看到沙俄征服西伯利.............
  • 回答
    计划一场穿越西伯利亚铁路的旅行,这可不是一次说走就走的短途游,它是一场对时间和耐心的考验,更是一次深入俄罗斯心脏地带的史诗级体验。想要让这次旅程既精彩又不至于手忙脚乱,一个周全的计划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确定你的“出发”与“抵达”——西伯利亚铁路的众多选择首先,你得明白,所谓的“西伯利亚铁路”其实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