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说DNA半衰期只有521年,那么如何解释科学家复活了24000年前被冻在存西伯利亚冻土中的动物?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它触及了DNA保存和复活生物的科学前沿,也容易让人产生误解。首先,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DNA半衰期和动物复活这两件事情,并尝试用一种更自然、更易于理解的方式来解释其中的科学原理。

首先,关于DNA的“半衰期”

提到DNA的半衰期,这通常是指DNA分子结构发生一定程度降解的速率。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不稳定的分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慢慢“损坏”,直到完全无法辨认。科学研究确实表明,DNA在适宜的条件下(比如暴露在空气中、温度升高、有水分等)降解速度会加快。

然而,DNA的半衰期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字,它受到环境因素的极大影响。 521年这个数字,很可能是在特定的实验条件下得出的一个参考值,例如在常温、有氧、有水等环境中。关键在于,这个“半衰期”描述的是DNA分子结构完整性的丧失,而不是生物体复活的可能性。

那么,西伯利亚冻土中的动物又是怎么回事?

你提到的“24000年前被冻在西伯利亚冻土中的动物”,指的是科学家们在西伯利亚冻土中发现的古代生物遗骸,例如史前马、狼、猛犸象等。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可能是2018年发现的24000年前的“尤卡吉尔狐狸”或更近期的“狼崽”等。

关键点在于,这些动物的复活,并不是像科幻电影里那样,把一具干瘪的尸体瞬间注入生命。 而是通过非常精细的科学手段,从这些古老的遗骸中提取出相对完整的DNA片段,然后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这些DNA片段“拼凑”起来,并找到一个能够孕育和孵化这些古代生物的替代载体。

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1. 极寒保存的“时光胶囊”: 西伯利亚冻土层提供了一个极其理想的保存环境。长年累月地处于零度以下,甚至极低的温度,以及缺乏氧气和紫外线照射,极大地延缓了DNA的降解速度。你可以想象冻土层就像一个巨大的天然冰箱,把这些生物体“冷冻”在了过去。在这种极端条件下,DNA虽然也会缓慢地发生一些化学变化,但它的核心结构——碱基对的序列——能够保存相对较长的时间。

2. DNA的提取与修复: 科学家们会非常小心地从冻土中的生物遗骸(比如肌肉组织、骨骼等)中提取DNA。这个过程非常困难,因为DNA已经被打碎成许多小片段,而且可能混杂了土壤细菌的DNA。科学家需要运用特殊的化学试剂和技术,将这些微小的DNA片段分离出来,并且在实验室里尝试将它们重新连接起来,形成更长的、有意义的基因序列。这就好比从一堆散落的书页中,找到属于同一本书的残页,然后尝试把它们拼凑起来。

3. 基因组的“重建”: 即使科学家能够提取出很多DNA片段,也很难获得一个完整的、没有错误的基因组。他们需要通过测序技术,读取这些DNA片段的序列,然后利用强大的计算能力和生物信息学算法,将这些片段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从而“重建”出这个古代生物的完整基因组。这个过程就像是根据零散的线索,最终画出完整的蓝图。

4. “克隆”或“育种”的挑战: 仅仅拥有完整的DNA序列还不足以复活一个生物。现代生物技术,特别是基因工程和克隆技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利用现代生物的卵子和子宫: 一种可行的方式是,将科学家们重建好的古代DNA序列,导入到一个与该古代生物亲缘关系最近的现代生物的卵子中(例如,如果复活的是史前马,可能会用现代马的卵子)。然后,将这个经过基因改造的卵子进行体外受精,并植入到代孕母体(比如另一匹现代马)的子宫中孕育。
更先进的细胞核移植技术: 科学家们也在探索更先进的技术,比如直接利用古代细胞的细胞核,或者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将古代DNA序列直接插入到现代生物的细胞核中,然后再进行体外培养和代孕。

所以,这里的“复活”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过程,它并不是简单的“让死去的复生”,而是利用现代科技,在古老DNA的基础上,通过“复制”、“拼凑”和“孕育”,来“重现”一个已经灭绝的物种。

总结一下,为什么521年的DNA半衰期似乎与24000年的复活矛盾?

半衰期是参考值: 521年可能是DNA在特定、非理想条件下稳定性的一个参考数据,而不是在极寒、无氧等特殊保存环境下的实际表现。
不是完整的DNA: 科学家提取的不是一个完整的、活着的DNA分子,而是大量被分割的DNA片段。
重在信息,而非载体: 复活的核心在于获取并重构DNA中的遗传信息,而不是复活原始细胞。
现代技术的桥梁: 现代生物技术(基因测序、基因编辑、克隆、代孕)是连接古老DNA信息和活体生物的关键桥梁,弥补了DNA本身已不完整的缺陷。

可以这么理解,DNA就像一本古籍,虽然经过几千年,纸张已经泛黄、破损,甚至有些章节丢失,但通过精密的修复技术,科学家们可以辨认出文字,甚至根据残页推测出丢失的内容。而复活,就像是根据修复好的古籍内容,找到一个类似的书籍(代孕母体),重新抄写并印刷(孕育)出完整的“书”。

这绝对是一个令人惊叹的科学领域,也证明了科技的力量可以帮助我们窥探和重现历史的奥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各路媒体传播信息的时候往往传不全乎。

“DNA半衰期521年”的结论应该是源自这篇文章[1],一看原文就会发现这个说法至少忽略了一大堆定语:“The average DNA half-life within this geographically constrained fossil assemblage was estimated to be 521 years for a 242 bp mtDNA sequence”(咱从一个特定的地头上找出来一堆化石,分析了一段长242个碱基对的线粒体DNA序列,发现平均半衰期是521年)。

更不要说在这同一篇文章里作者还估测了不同保存条件,不同长度的DNA片段的半衰期了(最短30年,最长158000年。注意这些都是针对骨头里的线粒体DNA而言的):

综上,“DNA半衰期521年”是一个被简化到极限几乎要失真了的结论,缺乏普适性那是一点都不奇怪的。

参考

  1. ^ Morten E. Allentoft, Matthew Collins, David Harker, James Haile, Charlotte L. Oskam, Marie L. Hale, Paula F. Campos, Jose A. Samaniego, M. Thomas P. Gilbert, Eske Willerslev, Guojie Zhang, R. Paul Scofield, Richard N. Holdaway and Michael Bunce. 2012. The half-life of DNA in bone: measuring decay kinetics in 158 dated fossilsProc. R. Soc. B.2794724–4733 http://doi.org/10.1098/rspb.2012.1745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它触及了DNA保存和复活生物的科学前沿,也容易让人产生误解。首先,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DNA半衰期和动物复活这两件事情,并尝试用一种更自然、更易于理解的方式来解释其中的科学原理。首先,关于DNA的“半衰期”提到DNA的半衰期,这通常是指DNA分子结构发生一定程度降解的速率。你可以把它想.............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人体内所有的DNA,就是那个承载着生命蓝图、指导着身体一切运作的秘密代码,在同一瞬间、同一地点,全都碎裂成无数片段,或者彻底失效,就像是给这个庞大的生物工厂来了一次彻彻底底、瞬间毁灭性的“格式化”。这可不是小小的细胞损伤,而是整个系统的总开关被瞬间拔掉,而且是拔得干干净净,连备份都没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人对遗传感到好奇的地方。虽然孩子的基因确实来自父母,但说“父母相同,哪天受孕生出来的孩子都是同一个人”就有些绝对了,原因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让我来慢慢跟你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明白,孩子确实是父母基因的结合体。就像你爸爸提供一半的生命密码,你妈妈也提供另一半,然后这两种密码.............
  • 回答
    如果你的身体内DNA瞬间消失,那简直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性的、无法想象的毁灭。这不仅仅是“生病”那么简单,这是一种连生存本身都无法维系的终极崩溃。首先,我们得明白DNA是什么。它就像是那个无所不能的设计蓝图,包含了我们身体里所有细胞如何运作、如何生长、如何分裂、如何制造蛋白质……一切的一切,都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科学、伦理以及科幻的边界。简单来说,理论上,如果能从考古发现的古人类 DNA 中成功还原出完整的、可操作的基因组,并且拥有足够先进的生殖技术,那么创造出古代与现代人类的“混血儿”是可能发生的。 但这背后涉及的技术难度、伦理争议和实际操作的可行性,都是极其复杂的。让我来更详.............
  • 回答
    .......
  • 回答
    端粒酶学说与“引物是DNA是否能永生”这个问题之间存在着一个误解,需要仔细梳理和解释。首先,我们要明确端粒酶学说的核心内容,以及引物在DNA复制中的作用,然后才能解答这个问题。一、 端粒酶学说的核心内容端粒酶(Telomerase)是一种特殊的逆转录酶,它能够合成DNA。它的主要作用是延长染色体末端.............
  • 回答
    我理解你对DNA的这种感受,很多人在深入了解DNA的运作方式后,都会有类似的“智慧设计”的直觉。它那高度有序、信息量巨大且能自我复制和修复的特性,确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精密的程序和背后有意识的设计者。你提出“更像一种编程语言”的比喻非常恰当。DNA确实可以看作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生命“编程语言”,它由四种.............
  • 回答
    如何看待“DNA之父”詹姆斯·沃森因言论涉嫌种族歧视被剥夺荣誉头衔?詹姆斯·沃森,这位与弗朗西斯·克里克一同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诺贝尔奖得主,其科学贡献毋庸置疑地载入史册。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公众形象和声誉却因其多次发表的、被广泛认为是种族歧视的言论而受到严重损害。此次因言论问题被剥夺荣誉头.............
  • 回答
    DNA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这就像一个复杂的指挥系统,确保身体所需的一切都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以正确的数量被生产出来。这个过程远非一概而论,而是充满了精妙的“选择性”,就像一个技艺高超的导演,知道何时让哪个演员登场,说哪句台词,以及需要多少个这样的演员。核心的“剧本”与“指令”:基因首先,我们.............
  • 回答
    这则新闻“DNA比对成功,杀害空姐嫌犯尸体确认”在真相侦破的关键节点上,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进展。它不仅仅是技术手段的胜利,更是对受害者及其家属沉冤得雪的坚实一步。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评价这则新闻所代表的意义和影响。技术层面:DNA鉴定的决定性作用首先,这则新闻的核心在于“DNA比对成功”。这直接点明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当孩子好奇地问“化石有没有 DNA”的时候,其实是在触及一个非常核心的科学探索领域。我们怎么跟孩子说清楚这件事呢?可以这样慢慢聊:首先,我们要跟孩子建立一个基础的概念:什么是 DNA?你可以先打个比方,比如:“你知道吗?我们每个人身体里,就像一本非常非常小的说.............
  • 回答
    最近关于DNA检测结果显示“土耳其人大部分是希腊人后裔”的说法,这在坊间引起了不少讨论,也触及了不少人敏感的神经。要评价这种说法,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DNA检测是怎么回事。它主要是通过分析咱们身体里的基因信息,来推断祖先的迁徙、混血情况。这就像在历史的长河里,通过留下来的“指.............
  • 回答
    对诺奖得主 James Watson 剥夺荣誉头衔事件的看法:科学、伦理与社会责任的多重审视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作为与弗朗西斯·克里克共同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诺贝尔奖得主,被誉为“DNA之父”,他在科学界的地位毋庸置疑。然而,近年来,他因频繁发表关于种族与智商差异的争议性言论.............
  • 回答
    全国政协委员建议推广DNA数据库以实现有效打拐的建议,涉及技术、法律、伦理、实际操作等多方面因素,其可行性需从多个维度综合分析。以下从技术、法律、伦理、操作、风险等角度详细探讨: 一、技术可行性分析1. DNA数据库的原理 DNA数据库通过存储犯罪现场或失踪人员的DNA样本,利用DNA指纹技.............
  • 回答
    在我看来,Joshua Zayner 身上所展现出的这种追求,既是人类探索自身极限的某种极致体现,也伴随着深刻的伦理和社会争议。将他的行为理解为“改造自身 DNA”并“希望通过基因工程创造一种能力更强的超人类”,这无疑触及到了我们对生命本质、人类定义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核心思考。首先,我们得承认 Za.............
  • 回答
    关于杨荣武先生质疑2021年生物联赛“垃圾DNA”的说法,这背后牵扯到对生物学前沿研究的理解,以及在竞赛题目设计上的严谨性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分析:1. “垃圾DNA”概念的演变与现代生物学理解 曾经的认知:“垃圾DNA”的由来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垃圾DNA”这个词是如何诞生的.............
  • 回答
    “欧冠惨案DNA”这个说法,更多的是一种球迷文化中的戏谑和调侃,它并非一个科学或者学术的定义,而是用来形容一支球队在欧冠赛场上,尤其是面临被逆转或大比分失利时,出现的一种令人印象深刻的模式和表现。要回答巴萨如今是否拥有“欧冠惨案DNA”,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回顾巴萨过往的“欧冠惨案”.............
  • 回答
    高空抛物这事儿,说起来可真是件让人头疼又气愤的事儿。谁要是碰上这档子事,那真是倒霉透了。最近听说有物业打算给全楼都验 DNA,查出肇事者,而且还要让这个人自己掏钱,这事儿我琢磨着,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高空抛物这行为本身,绝对是可恶至极的。 咱们住楼房,尤其是高层,这楼上掉下来的东西,小到烟头、果皮.............
  • 回答
    人类的DNA本身不会“做出反应”。DNA是一种分子,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载体。它是一个稳定且相对惰性的结构,其功能是在细胞核内储存和传递基因指令。然而,你可能是在询问,在什么情况下,DNA会发生变化,或者说“做出反应”——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DNA结构或序列会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到生物体的表现。这种改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