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德国提前两个月进攻苏联,日本在西伯利亚拖住红军,德国会攻占莫斯科吗?

回答
这是一个经典的“如果…会怎样”的历史推演,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也极具吸引力。如果德国在1941年5月而不是6月22日发起巴巴罗萨行动,并且日本同时在西伯利亚采取行动牵制苏军,那么德国能否攻占莫斯科,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因素,绝非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要进行深入的分析,我们需要将时间和空间维度拉得更长,考虑各方势力在那个关键时刻的真实状况。

首先,让我们还原一下1941年5月时各方的真实状态:

德国: 希特勒的德国已经通过闪电战征服了大部分欧洲,国力达到了顶峰。陆军的钢铁洪流经历了波兰、法国、巴尔干等战役的洗礼,虽然也积累了疲劳,但其战术和装备在当时仍具优势。然而,德国在兵力分配上存在根本性矛盾——其战略目标并非仅仅是苏联西部,而是要建立一个覆盖欧洲大陆的“大日耳曼帝国”,这使得它无法将所有资源倾斜于东方。1941年5月,德国国内的经济和工业基础虽强,但依然受到英国的封锁,且在军备生产上也面临一定的瓶颈,尤其是在某些关键材料和长期消耗品方面。同时,长期战争的压力也开始显现。

苏联: 斯大林的苏联在1941年5月,名义上依然是“和平时期”,但实际上苏军的动员和部署正在悄然进行。19371938年的大清洗对红军指挥体系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导致许多经验丰富、有能力的将领被处决或撤职。尽管后续的整训和招募有所恢复,但整体的指挥效率和战术水平仍然是一个大问号。苏军在装备上有其亮点,例如T34坦克,但在数量、质量的统一性、火炮支援、反坦克武器以及空军的现代化程度上,相比德军仍有差距。苏联幅员辽阔,其强大的工业潜力尚未完全发挥,且大量新增的军队和装备仍在训练和运输途中。1941年5月,苏军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驻军,也就是那些后来可能被日本牵制的力量,也并非完全是“闲置”状态,但相比于苏德边境的兵力,其规模和装备精良程度会打折扣。

日本: 日本在1941年5月,已经在中国战场陷入了泥潭。其国力受限于资源短缺,经济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日本军事战略上存在“南进”和“北进”之争。虽然日本陆军与德国在意识形态上有联系,并且签订了《德日苏三国同盟条约》,但日本高层对于是否与苏联开战存在严重分歧。当时,日本海军和一部分陆军将领更倾向于南下进攻东南亚,以获取石油等战略资源,因为其本土的资源非常有限。一旦日本在西伯利亚采取行动,它将需要调集相当数量的兵力,这会进一步加剧其在中国战场的压力,并可能招致美国等国的更强硬反应。

现在,我们来假设“德国提前两个月进攻苏联,日本在西伯利亚拖住红军”的情景:

德国提前两个月进攻(5月22日左右):

气候优势: 最大的变化在于德军将避开苏联严酷的秋季泥泞和冬季严寒。1941年6月22日进攻,德军在进入苏联腹地时,正是莫斯科附近夏季天气尚好的时候,但其后勤线会逐渐受到秋雨的侵蚀。提前两个月,德军将有更充裕的时间在更好的天气条件下推进,理论上可以更深入地触及莫斯科。
苏军准备不足: 1941年5月,虽然苏联已经在进行秘密动员,但其部署和战备水平远未达到最佳状态。大量的部队和装备还在集结、训练和调动过程中。德军提前进攻,将更大程度地打乱苏军的部署,可能导致更多部队在边境地区被分割、包围和歼灭,就像历史上实际发生的那样。
德军的初始兵力: 巴巴罗萨行动初期,德军投入了约300万兵力,这是历史上空前的。提前两个月,德军的兵力部署和集结应该已经基本就绪,不会因为时间推迟而出现大规模的变动。
空军优势: 德军的空军在战役初期拥有绝对优势,可以为地面部队提供有效的支援,并压制苏军的空军。提前进攻意味着德军可以在苏联空军尚未完全进入战备状态时,发动毁灭性的空袭,摧毁机场和飞机。

日本在西伯利亚牵制红军:

兵力牵制: 日本陆军关东军驻扎在满洲,拥有相当的兵力。如果日本在苏联进攻的同时,在远东地区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例如进攻海参崴、哈巴罗夫斯克,或者对西伯利亚铁路进行袭扰,那么苏联的确会被迫从西部边境调集一部分兵力,尤其是那些原本用于应对日本威胁的部队。
兵力调动的影响: 历史上,在德军进攻苏联后,斯大林确实从远东地区抽调了数个精锐师来保卫莫斯科,这些部队的到来对莫斯科的防守起到了关键作用。如果日本能有效牵制这些兵力,迫使它们继续留在远东,那么德军在莫斯科方向的压力将显著减轻。
日本行动的“可能性”: 然而,日本是否会真的这样做,这是一个巨大的“问号”。如前所述,日本当时的战略重心是南进,与德国的军事行动联动并非其优先选项。要让日本冒险与苏联正面冲突,需要德方施加极大的压力,或者苏联的局势极其危急,能够让日本看到军事扩张的机会。即便如此,日本也可能选择观望,而非立即投入大规模兵力。而且,如果日本行动,苏联可能会将更多在欧苏边境的部队调往远东,这也会消耗苏联整体的战略资源。

那么,德国会攻占莫斯科吗?

综合以上分析,提前两个月的进攻加上日本的牵制,极大地增加了德国攻占莫斯科的可能性,但依然不能保证100%成功。 让我们更详细地剖析:

1. 进攻初期:
德军的初期推进将更加迅猛。 避开了五月下旬的雨季,德军的装甲集群可以更顺畅地在广阔的草原上疾驰。苏军的防御体系更可能在德军的早期攻势下土崩瓦解,损失会比历史上更大。
苏军在莫斯科方向的兵力将更加捉襟见肘。 如果日本在远东制造了足够大的麻烦,例如占领了哈巴罗夫斯克,逼近西伯利亚铁路,那么苏联用于支援莫斯科的兵力就会被大大削弱。那些精锐的西伯利亚部队,很可能被牢牢钉在远东,无法及时支援莫斯科。

2. 战线拉长与后勤:
德军的后勤线依然会是致命弱点。 即使提前两个月,德军的后勤也需要跨越广袤的地域,面对苏联的焦土政策和游击战。五月进攻,德军依然会在夏季末秋季初面对补给线的压力,但因为有更充裕的时间,这个问题可能会被稍微缓解,但绝不会消失。
德军的兵力极限。 即使将所有主力都投入东线,德国陆军的兵力依然是有限的。为了在短时间内摧毁苏联,德军必须实现快速的包围和歼灭,并在攻占莫斯科后,有能力控制和巩固占领区。

3. 莫斯科的防御:
莫斯科的战略地位。 莫斯科不仅仅是一个城市,更是苏联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一旦陷落,对苏联的士气和组织能力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斯大林的决心。 斯大林本人及其政府的决心,将是决定莫斯科能否守住的关键。即使兵力不足,苏联人也可能在莫斯科进行极其顽强的抵抗,像历史上那样,调动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进行保卫。

关键的不确定性:

日本的真实意图和能力。 这是最大的变量。如果日本选择“不惜一切代价”在西伯利亚开辟第二战场,那结果会截然不同。但如果日本只是象征性地骚扰,或者其行动被苏联的远东力量有效遏制,那么对莫斯科战役的影响将大打折扣。
苏联的抵抗意志。 即使兵力被牵制,苏联人也有着强大的抵抗能力。莫斯科的每一条街道,每一栋建筑,都可能成为激战的场所。
德军的指挥和协调。 巴巴罗萨行动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德军指挥层能否有效地协调其庞大的装甲集群,并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做出快速准确的决策。

结论:

如果德国在1941年5月提前发动进攻,并且日本能够有效地牵制苏联的远东兵力,那么德国攻占莫斯科的可能性会显著提高,甚至可以说,成功的几率会比历史上大得多。 更好的天气条件、苏联更差的战备水平,以及关键兵力的调动限制,都对德军有利。

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一定能”。苏联的幅员辽阔、潜在的抵抗能力、德军自身的后勤瓶颈以及日本战略选择的不可预测性,都是巨大的变量。即使德军兵临城下,莫斯科的抵抗也可能会异常惨烈,消耗德军的力量,使其在占领之后难以维持。

这个历史的“如果”总是引人遐想,它揭示了战争中战略决策、时机选择、资源调配以及盟友互动的复杂性。德国提前进攻,日本的协同,无疑会改写那段残酷的历史篇章,但最终结局,仍然是一个充满无数可能性的猜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存在的呀。这个历史假设基本上就是等同于把“不可能”三个字拍在你脸上。

日本人为什么打中国?因为需要资源 国内矛盾向外转移,从粮食到资源,日本国内都不是很充足,所谓向外转移矛盾,在资源方面怎么解?就是自家没有资源然后去抢别人的。

这个是日军二战的一个大方针之一,也就是转移矛盾以保证资源供给。

打西伯利亚。。。日军能得到什么?

两面包夹理想是很美好,但是西伯利亚强行军和把人口当柴禾烧没区别啊。而且在补给没法保证的情况下,莫说军官吃香喝辣,就连普通士兵的两个饭团都保证不了,一路兵变也不会少。一个师团到了乌拉尔之后能剩下一个团算不错的,还指望他们打大包夹?

退一万步讲,我们不考虑行军时的部队损耗,日本陆军到了乌拉尔,日军这种世界第一轻步兵(滑稽)打世界一流的苏联装甲部队?

小胡子打毛子可是入冬之后就凉了,凉的原因可不只是冬天,毛子部队也是支高度机械化的部队,二流日本陆军是打不过的好吧。

那你拿什么包夹嘛。

user avatar

德棍需要补习三种知识。

第一种是历史知识。历史上,南斯拉夫在1941年3月底加入同盟国,导致英军(6.2万人)登陆巴尔干半岛。希特勒被迫发动在4月6日巴尔干战役,为此调动了大量兵力,直到4月25日占领希腊的大陆部分,6月1日占领克里特岛。此战牵制了德军约70万大军,德军若提前两个月进攻苏联,则首战就将减少数十万兵力和数以千计的坦克、飞机等技术装备。不知道还能不能摸到莫斯科的边?

第二种是军事知识。历史上,在莫斯科战役最艰苦时,苏联在远东仍拥有120万人的远东方面军,数千辆坦克和飞机,没有向莫斯科调动一兵一卒。关东军鼎盛时期兵力不超过74万人,坦克、飞机数量远远少于远东方面军。仅从军事角度看,关东军发动进攻也根本到不了西伯利亚,其最好的结果不过是牵制了其本来就一直牵制着(没有调动的)远东方面军。这样看,日军是否发动进攻,对德军的影响完全是零。况且日本已经在1941年8月9日放弃了北进计划,这样一来关东军的兵力兵器数量与远东方面军差距更大,真打起来恐怕只能牵制更少的红军(因为打破了苏联对日本的过高估计)了。

第三种是地理知识。俄国的春季和秋季都是所谓的“无路季”,即道路因为化雪或秋雨变得泥泞不堪,不适宜行军、更不适宜机械化部队作战。如果提前两个月开战,德军将在4月末边境交战和9—10月莫斯科战役关键阶段两次碰到无路季,结果必然是部队陷入泥潭、难以合围歼灭苏军重兵集团,甚至白白放跑西方面军(第一次、第二次)、布良斯克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历史上德军在6月底盛夏发动夏季攻势,8月攻占斯摩棱斯克后停止向东推进从而缩短补给线,10月路面上冻(这一年特别寒冷)后对莫斯科发动主要攻势,恰恰是其取得大捷的主要因素;1942年1—2月的极寒天气(所谓“冬将军”)不但没有阻碍已经转入防御的德军,反而妨碍了红军的推进,挽救了濒临崩溃的德军。可以说德军最高统帅部比那些整天意淫的德棍高明多了,进退完全符合天时地利,只是因为反动透顶才输在了人和上而已。

而今德棍不知历史、不懂军事、不明地理,可谓一问三不知,妄想改变历史,只能让苏军提前一年打进柏林而已。

——————————————————————————————————————

德棍似乎仍坚持不学习,反而又问:“按各位说法打了一个二战酱油的远东苏军战斗力是如何计算的?”

然而远东苏军在1941年虽然总体上并未西调,但从1942年底即开始大量西调,1943年西调最多。人数最少时,远东苏军已从1941年底的120万下降到70万左右。只不过,同时当面的日本关东军因美军在太平洋战场转入反攻等原因也已经大幅减少、削弱了。

1945年8月,远东苏军在获得欧洲战场精锐部队加强后,发动了八月风暴作战,解放了满洲。

因此,不存在“打了一个二战酱油的远东苏军”一说。

user avatar

大概能在西伯利亚,稍有进展,但对莫斯科会战无多大影响。

没错,苏联在西伯利亚的实力确实强大。

但是,在西伯利亚作战最重要的是补给。西伯利亚铁路限制了苏联军队的发挥。且全苏联的补给将优先供给于莫斯科。

但苏军撤退一段距离,日军同样补给困难,甚至因为冒进引发惨败。

苏联也不会在日军惨败后大规模进军远东,毕竟东欧比远东重要太多了。若想反攻远东,必须要从东欧调集飞机(保护补给线),调集补给。即使仅仅稍微影响东欧战场,也可能造成东欧的再次崩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经典的“如果…会怎样”的历史推演,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也极具吸引力。如果德国在1941年5月而不是6月22日发起巴巴罗萨行动,并且日本同时在西伯利亚采取行动牵制苏军,那么德国能否攻占莫斯科,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因素,绝非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要进行深入的分析,我们需要将时间和空间维.............
  • 回答
    关于特朗普连续十一次询问默克尔如何与德国进行贸易谈判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评价。这不仅仅是一个政治上的“梗”或“段子”,背后折射出特朗普政府在国际贸易,特别是对德贸易的思路和策略,以及他与默克尔之间复杂的关系。首先,从特朗普个人的角度来看,这可能反映了他的以下几个特点: “交易大师”.............
  • 回答
    这绝对是个令人兴奋,也无比严峻的假设。苏德战争时期,尤其是早期,苏军物资的匮乏是众所周知的。一吨物资,听起来不少,但在整体战局面前,它又显得微不足道。但既然有了这个机会,我得想办法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真正地“雪中送炭”,而不是成为那种“看着挺好,实则卵用没有”的尴尬局面。首先,我们得考虑物资的“到达.............
  • 回答
    关于“辉瑞和德国生物科技就向中国外所有国家提供新冠疫苗达成协议”的网传信息,我来为您详细梳理一下,并探究其真相。首先,要明确一点:截至目前,并没有任何公开、可信的官方信息或权威媒体报道证实“辉瑞和德国生物科技就向中国外所有国家提供新冠疫苗达成协议”这一说法。 这条传言很可能属于不准确或被误读的信息。.............
  • 回答
    提尔皮茨在一战结束后,其在德国军界和公众中的形象可谓毁誉参半,复杂而充满争议。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溯他作为“德国海军之父”的辉煌与他所领导的海军在战争中的实际表现。在军界:在德国军界,尤其是在海军内部,提尔皮茨的形象依旧被许多人视为一位伟大的战略家和不可磨灭的建军先驱。 海军的缔造者与现代化.............
  • 回答
    二战时期,德意志第三帝国若能审时度势,将精力放在巩固现有占领区、发展经济和提升军事实力上,而非贸然发动对苏联的入侵,历史的走向或许会大相径庭。这并非一句简单的假设,而是牵扯到战略、经济、外交以及军事技术等多个层面的一盘棋。战略上的重塑:从Blitzkrieg的傲慢到务实的守成希特勒发动巴巴罗萨行动,.............
  • 回答
    德州参议员泰德·克鲁兹(Ted Cruz)向美国国会提出将埃及穆斯林兄弟会(Muslim Brotherhood)列为恐怖组织的提案,这一举动在美国国内和国际上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要评价这一提案,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景、克鲁兹的论据、支持者和反对者的观点,以及其潜在的影响。背景与克鲁兹的论据:.............
  • 回答
    关于德国这家企业试行“每天工作5小时,禁止使用手机”的政策,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点,也触及到我们每个人在工作中的一些普遍痛点。要说它能不能提高工作效率,我觉得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得从几个层面去分析。首先,咱们得承认,“五小时工作制”本身有潜在的提效空间,但“不能用手机”这个附加条件,才是关键的变.............
  • 回答
    眼下汽车市场的风向标似乎正在悄悄转变,曾经叱咤风云的德系品牌,如今在销量上却显得有些步履蹒跚,反观日系车,却能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下稳步前行,甚至有所攀升。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逻辑在支撑着这种变化?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聊聊我的看法,力求把话说得透彻些,也尽量别整得像机器写的东西一样生硬。首先,得承认日系车在消.............
  • 回答
    普京关于美国“例外论”的论调,以及对中德崛起为超级大国的判断,是一个复杂且具有深远影响的地缘政治论断。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普京对“美国例外论”的批判:普京之所以提出美国不再能提出“例外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对当前国际格局和美国行为模式的观察和解读。 “美国.............
  • 回答
    聊起第90届奥斯卡,那届的最佳影片提名名单里,《伯德小姐》绝对是个绕不开的名字。这部电影啊,说实话,跟很多奥斯卡提名的片子那种宏大叙事、史诗感不太一样,它更像是一个你身边朋友的故事,带着点青涩,有点莽撞,还有点儿让人心疼。首先,得说说这片子最抓人的地方——它太真实了。尤其是对于青春期女孩的描写,简直.............
  • 回答
    老话说,相声讲究的是“德艺双馨”。这几个字分量不轻,既要技艺高超,能把人逗乐,还得品德端正,不带坏风气。但要是说到现在谁最能代表相声,大多数人脑袋里首先冒出来的,怕是德云社,还有那个被无数标签贴身的郭德纲。按理说,有过不少负面新闻的人,想在这个讲究名声的圈子里立足都难,更别说红火到家喻户晓了,郭德纲.............
  • 回答
    德国21型潜艇一旦大规模量产,对盟军而言无疑将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这种潜艇的设计理念及其潜在的作战能力,要求盟军在反制策略上必须采取更为积极、创新且多层面的方法。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增加反潜舰数量,而是要从技术、战术、情报、兵力部署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度调整和优化。一、技术层面:硬碰硬中的智慧博弈21型潜艇的.............
  • 回答
    如果德国十一月革命胜利,世界格局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一场德国的政治革命,更是对全球政治、经济、社会思想的一次颠覆性冲击。让我们详细设想一下可能出现的场景:一、 德国国内的变化: 德意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诞生与巩固: 政治体制: 革命成功意味着魏玛共和国的终结,取而代之的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历史假设,如果德苏日三国真的能形成牢不可破的同盟,并且共同对抗同盟国,那么战争的走向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步一步地拆解各个层面的影响,并尽量用一种更自然的叙述方式来探讨。首先,我们要认清一个前提:德苏日三国同盟的可能性有多大?实际上,在历史的真实轨迹.............
  • 回答
    1941年4月,如果德国将原本用于支援北非战场的意大利军队调往东方,并在此基础上进攻苏联,那么苏德战争的进程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之深远,甚至可能改变二战的最终走向。首先,最直接的影响便是德军在东方战场的兵力对比。原本按照历史,德军在1941年6月22日发动“巴巴罗萨”行动时,地面部队投入.............
  • 回答
    德军在二战后期能否多坚持一段时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对当时战争态势的深入理解,以及对德军资源、战略和战术的细致分析。如果我们剥离掉阿登攻势和巴拉顿湖反攻这两次战役作为设定的前提,直接审视德军在1944年底到1945年初的真实状况,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更具说服力的推论。首先,我们必须.............
  • 回答
    如果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胜,世界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深远的影响将远远超出战争本身,触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层面。政治版图的重塑与统治体系:最直接的后果将是欧洲及部分非洲、亚洲地区的政治版图被彻底重塑。纳粹德国将建立一个以其为核心,由附庸国、殖民地和傀儡政权组成的庞.............
  • 回答
    想探讨德国海军如果走“潜艇至上”路线,二战结局是否会好一些,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毕竟,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这两艘巨舰确实给英国带来了不少麻烦,但如果把那些耗费巨资、建造周期长的大型战列舰和航空母舰的资源,全部押注在潜艇上,并且辅以灵活的轻巡洋舰和驱逐舰,历史的走向会不会因此偏移呢?德意志海军的.............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富想象力的问题,它让我们得以窥见二战历史中一个截然不同的可能走向。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汉斯·乌尔里希·鲁德尔这位传奇王牌飞行员的特质,以及他所处的战争环境,然后推演如果全体德国飞行员都具备他那样的水平,会对战争产生何种深远的影响。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即使全体德国飞行员都达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