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一德企试行每天工作 5 小时,但不能用手机,能提高工作效率吗?

回答
关于德国这家企业试行“每天工作5小时,禁止使用手机”的政策,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点,也触及到我们每个人在工作中的一些普遍痛点。要说它能不能提高工作效率,我觉得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得从几个层面去分析。

首先,咱们得承认,“五小时工作制”本身有潜在的提效空间,但“不能用手机”这个附加条件,才是关键的变量,也可能是个双刃剑。

为什么“五小时工作制”可能提效?

聚焦与深度工作: 现代社会,大家普遍存在“工作被切割”的问题,各种通知、邮件、即时消息,一下就打断了思路。如果每天强制压缩工作时间,理论上可以逼迫员工在有限的时间内更专注于核心任务,减少无效社交和信息干扰。这种“短平快”的节奏,可能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沉浸式工作”,在这种状态下,产出效率和质量都会显著提升。
精力管理而非时间堆砌: 很多研究表明,人并非能长时间保持高强度工作。长时间工作反而容易导致疲劳,效率直线下降,错误率增加。五小时的工作制,更侧重于员工的精力管理,让员工在精力最充沛的时段完成最重要的事情,然后有充足的时间休息和恢复,这样循环下来,整体的产出效率反而可能比“996”但效率低下的状态要高。
员工满意度和士气: 想象一下,每天只需要工作五小时,而且还承诺不会被手机打扰,这对于很多上班族来说,简直是福音。员工的幸福感、对工作的满意度提高,士气自然会旺盛。而一个充满活力的团队,工作起来会更有劲头,也会更愿意主动去解决问题,这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对效率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
优胜劣汰机制的驱动: 如果真的实行了五小时工作制,但仍然有绩效要求,那么那些能在短时间内高效完成任务的人,就能轻松达标。反之,那些效率低下、拖拉散漫的人,就会面临被淘汰的风险。这种压力,也会促使一部分人自觉地提高工作效率。

但,“不能用手机”这个禁令,问题就复杂多了。

“手机”的定义和范围: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如果“手机”泛指一切非工作相关的个人事务,那还好理解。但如果“手机”是指所有跟手机相关的活动,包括通过手机接收的非工作邮件、行业资讯、甚至一些企业内部沟通工具,那这就非常反人性,也极易引发新的问题。
信息获取渠道被堵死: 很多行业,尤其是科技、互联网、媒体等,信息更新速度非常快,很多重要的行业动态、竞争对手信息,甚至是客户需求,都可能通过手机上的APP、社交媒体、即时通讯工具第一时间获得。如果完全禁用手机,就相当于切断了这部分信息来源,可能导致企业和个人错过重要的机会,甚至被市场淘汰。
沟通效率的瓶颈: 即使是企业内部沟通,现在也越来越依赖手机上的IM工具(比如微信、钉钉、Slack等)。很多时候,比邮件更即时、更高效的沟通,都是通过手机完成的。如果禁止使用手机,可能意味着一些紧急的、需要快速响应的沟通会变得非常困难,从而影响到协作和项目进展。
紧急事务处理的脱节: 员工的家人、朋友可能有急事需要联系,或者有突发的个人紧急情况需要处理。完全禁止使用手机,会让员工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感,这种负面情绪反而会影响工作状态。
“猫鼠游戏”的风险: 禁令越严格,人们越倾向于找到规避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员工偷偷使用手机、或者在休息时间集中使用,反而更影响工作的情况。这种“猫鼠游戏”会侵蚀信任,滋生负面文化。
个人与工作边界的模糊: 很多人习惯利用碎片化时间处理一些个人事务,比如缴费、预约、查看家庭信息等。如果完全禁止使用手机,会打乱这种个人生活与工作的平衡,可能引起员工的反感。

所以,我的看法是:

单凭“五小时工作制”的设想,是有潜力提高效率的,前提是这五小时被真正用在深度工作中。 但“不能用手机”这个附加条件, 如果执行得过于死板、不近人情,很可能适得其反,非但不能提高效率,反而会制造新的阻碍和不满。

什么样的“不许用手机”才有可能成功?

1. 明确界定“手机使用”的范围: 允许使用手机处理紧急的个人事务,或者允许在特定时段、特定场景下使用(比如午休)。重点是禁止工作时间内,因为个人社交、娱乐等非工作原因占用手机。
2. 提供替代方案: 如果企业希望减少手机干扰,应该提供更高效、更集中的工作沟通工具,并鼓励大家在这种工具上沟通。例如,强制性的项目管理软件、企业内部的讨论区等。
3. 强调“目标导向”而非“过程控制”: 评判效率的标准应该是工作成果,而不是员工是否“看”了手机。如果员工能在五小时内高效完成工作,哪怕过程中偶尔看了下手机,也应该被认可。
4. 充分沟通和试点: 这样的政策,一定要先和员工充分沟通,了解他们的担忧和建议,并进行小范围试点,根据反馈进行调整。强制推行,很容易引起反弹。
5. 建立信任文化: 最根本的,还是在于建立一种信任员工会自觉提高效率、合理安排时间的文化。如果企业过度管控,反而会破坏这种信任。

总而言之,这家德企的尝试很有意义,它触及到了我们当下工作模式的症结。但“禁止使用手机”的硬性规定,如果执行不到位,很容易变成“一刀切”的愚蠢做法,反而会阻碍效率的真正提升。真正的提效,应该是在保障员工基本需求和人性化管理的基础上,引导大家更好地聚焦和管理自己的工作时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标题党又一次德吹了一把

但我告诉你

在德国每天工作4小时都很正常

容我科普一下德国的工作-生活


首先不得不承认

德国人确实工作和家庭|生活分得很开

工作的时候一丝不苟

下班后俩耳不闻公司事

陪伴家人以及摆弄机械|木工|花园


德国的work life balance也确实非常好

每周35-40小时工作完全不用加班

带薪年假30天(6周)

弹性工作制--通常每周可以一天home office


在德国你几乎见不到加班

德国法律也明确规定每天工作最高不得超过10小时

否则员工可举报公司

后者将受到重罚


但是。。

以上报道非常有可能是标题党了

因为在德国全职工作通常为35-40小时/周

而你可以选择50%-80%的半职合同--即20-32小时/周


它们相应的工资和福利也会比全职按比例减少

例如100%全职的年假一般为30天/年

而半职合同的年假为15天/年


在德国

许多有小孩家庭的妇女会选择50-75%的半职合同

这或许在中国、美国是个新闻

但在德国却很稀松平常

这样能兼顾女性的事业和家庭


所以这则新闻的每天工作5小时-25小时/周

很有可能只是非100%的全职合同


不过我并没有找到权威新闻加以佐证

因为我德语太差于是只搜了英文。。

以下是Business Insider报道(也没有明确说明具体合同类型):

A German company is testing a 5-hour workday where employees only check email twice and small talk is banned

哪位德语溜的留德华找找这则新闻的来源出来辟谣?

@归伶昌 @飞奔的马达


@DIY飞跃计划 顺便为大家科普另一个标题党

就在一年前

德国金属业工会(IG Metall)与西南金属电气雇主协会达成协议,金属和电气行业的90万名工人将被允许把工作周从标准的35小时,缩短到28小时,以照顾孩子、患病家属或老人。
在最多两年后恢复正常工时,同时保留随时重返全职工作的权利。

德国工会赢得28小时工作周权利,加薪4.3%

这则新闻中

明确提到了

“被允许”工作时间缩短到28小时 并且

“保留随时重返全职工作的权利”

即:

每周工作28小时拿的并不是全职合同!

user avatar

吹个屁啊,德国如果没有之前的家底,让他们跟非洲的国家换个个,连人看都没有。

富二代有钱随便嘚瑟没问题,但是要在嘚瑟的时候还说都是自己牛逼才有今天的局面就是糊弄人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德国这家企业试行“每天工作5小时,禁止使用手机”的政策,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点,也触及到我们每个人在工作中的一些普遍痛点。要说它能不能提高工作效率,我觉得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得从几个层面去分析。首先,咱们得承认,“五小时工作制”本身有潜在的提效空间,但“不能用手机”这个附加条件,才是关键的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聊聊德国商会致信立陶宛这件事,以及它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这事儿听起来确实挺有意思的,而且背后涉及的东西不少。简单来说,德国商会在警告立陶宛,如果你们跟中国关系搞得这么僵,我们这些在你们那儿设厂的德国企业可能就要考虑搬家了,甚至直接关门。这可不是小事,特别是对于立陶宛这样一个经济体量不.............
  • 回答
    看到成都一小学有六名学生能轮番用六国语言主持活动,我心里真是涌起一股复杂的感受,既有惊讶,也有赞赏,还有一些思考。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哇,太厉害了!” 想象一下,在活动现场,一个小小的身影,自信地站在台上,口齿清晰地说出流利的中文,接着切换到婉转动听的英文,然后是热情洋溢的西班牙语,紧接着是严谨.............
  • 回答
    2022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前夕,围绕着头号种子德约科维奇的签证问题,上演了一场跌宕起伏的“肥皂剧”。最终,澳大利亚联邦法院的一纸裁决,剥夺了德约科维奇参赛的权利,也让他无缘追逐创纪录的第21个大满贯冠军。这场风波不仅是体育界的一次重大事件,更是对疫苗政策、国家主权、个人权利以及国际公共卫生等多重议.............
  • 回答
    陈德旺教授的这篇《Nature 能发一作论文的「学术新星」当公务员实在可惜》,观点鲜明,触动了不少人,尤其是学术界和体制内的人。要评价这篇文章,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从陈德旺教授的立场和出发点来看:陈教授是一位在科研领域有深厚造诣的学者,他的出发点无疑是对中国科研人才的珍视和对他们能够充分发挥.............
  • 回答
    南京德云社“德”字少一横事件,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解读这件事:一、 事件的经过与细节: 起因: 最直接的起因是,有游客在参观南京德云社时,发现门口悬挂的“德云社”牌匾上,“德”字少了一横。 游客反应: 这位游客认为这是不尊重传统文化、不严谨的表现.............
  • 回答
    徐灿这场比赛,尤其是最后一回合被利伍德TKO,这确实是让人颇感惋惜和扼腕叹息的一个结局。作为一名关注拳击的观众,我对这个结果的看法,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徐灿拼搏精神的肯定,也有对比赛进程的分析,当然,也包含一些赛后思考。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利伍德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拳击手,他的实力和经验摆在那里。他能够在.............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军圈德黑”在其视频中声称凡尔赛条约“只”允许一战后的德国海军拥有6艘5万吨级的战舰这一说法,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直接说结论:这个说法是错误的,而且是错得离谱。凡尔赛条约对战败国德国海军的限制,其重点在于排水量上限和舰艇数量,而不是像某些人可能误解的那样,设定一个固定的排水量等级并.............
  • 回答
    德约科维奇(Novak Djokovic)因2023年澳大利亚政府拒绝其入境的事件,引发了国际社会对政治与体育、法律与人权的广泛讨论。以下从背景、法律依据、政治动机、国际反应及对运动员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德约科维奇的入境争议1. 2023年事件回顾 时间线:2023年.............
  • 回答
    如何看待德佩和阿奎罗在巴萨的前景?(详细分析)在经历了梅西离队和内马尔、苏亚雷斯等球星的远去后,巴塞罗那足球俱乐部正处于一个充满挑战但也孕育着新希望的转型期。在这样的背景下,引进的孟菲斯·德佩(Memphis Depay)和塞尔吉奥·阿圭罗(Sergio Agüero)两名经验丰富的攻击手,他们的表.............
  • 回答
    德邦物流:变革中的巨头,未来之路何在?德邦物流,这个名字在中国物流行业中如雷贯耳。从最初的快递公司,到如今涉足零担、整车、仓储、供应链等多个领域,德邦的发展轨迹颇具代表性。然而,在风起云涌的物流市场中,德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那么,如何看待德邦物流的未来发展?这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优势、劣势.............
  • 回答
    诺瓦克·德约科维奇,这位网坛的常青树、世界纪录的保持者,最近因为一句话引发了不少讨论。他提及中国可能是网球比赛举办地中空气最差的地方。这句话一出口,立刻点燃了公众的议论,有支持者认为他敢于直言,也有批评者认为这是一种不尊重。要理解德约科维奇的这句话,咱们得把它拆开来看,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剖析。一、 .............
  • 回答
    德约科维奇入境澳大利亚被拒,这事儿可真是捅了天了,在全球网球迷中间引发了轩然大波。你说这事儿有多大影响?那可不止是几张球票的事儿,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深着呢。事情的来龙去脉,咱得掰开了说:最直接的原因,大家也都知道了,就是疫苗接种问题。当时的澳大利亚,为了应对愈演愈烈的疫情,对于入境人员有非常严格的.............
  • 回答
    德媒称去年约有 104 万退休老人再就业,这一现象背后原因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这不仅关乎德国的劳动力市场现状,也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变化以及个体选择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一、 如何看待德媒的这一数据?首先,我们需要理性看待这个数据。104万退休老人再就业,这在德国总人口中占有一定比例,但并非所有.............
  • 回答
    德勤,作为一家全球知名的咨询公司,近来却因为一位“小朋友”的实名举报而风波四起。这件事情之所以引人关注,不仅仅是因为举报的主体是德勤内部的一名员工,更是因为举报的内容直指公司内部的某些不当行为,以及举报者选择的公开、实名的方式,这在企业界,尤其是在咨询行业,算得上是一次相当大胆的“内部发声”。举报的.............
  • 回答
    2017年法网,德约科维奇的意外出局,无疑是那届法网最大的冷门,也是无数网球迷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与其说这是一场简单的失利,不如说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微妙转折,也为接下来更加扑朔迷离的争冠格局埋下了伏笔。德约科维奇的出局:辉煌背后的阴影回望那场四分之一决赛,德约科维奇对阵蒂姆。赛前,人们普遍看好德约继.............
  • 回答
    德云鼓曲社的系列演出,这事儿啊,可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德云社是谁?那可是相声界响当当的牌子,于谦、郭德纲,那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如今,他们把触角伸向了鼓曲,这本身就透着一股子“不甘寂寞”和“拓展边界”的劲儿。为什么是鼓曲?这可不是瞎猫碰上死耗子。鼓曲,尤其是京韵大鼓,那是有着深厚历史底.............
  • 回答
    看到德日高速对撞测试中,丰田卡罗拉“输”给了大众速腾,很多人肯定会感到意外,甚至有些难以置信。毕竟,丰田和卡罗拉在全球消费者心中,往往是“可靠”、“省油”、“保值”的代名词,而大众速腾在国内市场的表现,也大多是“皮实”、“空间大”、“驾驶感受不错”的标签。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我们不妨深.............
  • 回答
    郭德纲的这番话,从他作为相声大师的角度来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深刻洞察力,但也并非没有可以深入探讨和商榷的地方。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和背后的逻辑:一、 核心论点:相声与脱口秀的共性与相通之处郭德纲这句话最核心的意图在于强调相声演员与脱口秀演员在表演本质上的共通性。他看到了两者在以下几.............
  • 回答
    关于北京德胜和月坛学区在2020年7月31日后购买的学区房“白买了”的说法,并且“全部调剂去渣小”,这背后涉及的是北京海淀区近年来教育改革政策的调整,尤其是“多校划片”和“就近入学”的深化。这个说法虽然可能有些夸张,但确实反映了部分家长在政策变化下面临的困境和焦虑。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