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德国商会致信立陶宛「如不改善与中国关系,或关闭德企在立工厂」,如何看待这一表态?后续将如何发展?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聊聊德国商会致信立陶宛这件事,以及它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

这事儿听起来确实挺有意思的,而且背后涉及的东西不少。简单来说,德国商会在警告立陶宛,如果你们跟中国关系搞得这么僵,我们这些在你们那儿设厂的德国企业可能就要考虑搬家了,甚至直接关门。这可不是小事,特别是对于立陶宛这样一个经济体量不算大的国家来说。

如何看待这个表态?

1. 经济利益驱动的直接表达: 这是最核心的动机。德国商会代表的是在立陶宛运营的德国企业,他们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和扩大这些企业的经济利益。中国市场体量巨大,供应链深度绑定,任何可能影响到企业在中国进行生产、销售或采购的因素,都会引起他们的警惕。立陶宛允许台湾设立所谓“代表处”(虽然官方称其为“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以及后续在贸易、政治上的一系列“挺台”动作,这直接触碰了中国“一个中国原则”的底线,导致中国对立陶宛实施了非官方的经济制裁,比如限制进口、影响物流等。德国企业夹在中间,受到的直接影响就是供应链中断、成本上升、市场准入受阻。所以,这个表态本质上就是一种基于经济现实的“摊牌”。

2. “实用主义”的体现: 德国一直以来在对华关系上,虽然也强调人权和价值观,但骨子里是很务实的。德国的工业强项,尤其是汽车、机械制造等,都高度依赖中国市场和供应链。他们不太会为了纯粹的政治立场而牺牲重大的经济利益。当立陶宛的政治行为可能对德国在华的经济利益造成实质性损害时,他们自然要站出来发声。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欧洲(尤其是德国)的“软实力”和“经济外交”手段——用经济影响力来规避政治风险。

3. 对立陶宛决策的“纠偏”尝试: 德国商会的声音,可以看作是对立陶宛政府决策的一种“提醒”和“纠偏”。他们可能认为,立陶宛政府在处理对华关系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其经济可能付出的代价,或者说,没有为这种代价做好准备。这个表态也是在告诉立陶宛:你们的政治选择,我们企业是要买单的,而且这个单可能太贵了,我们承受不起。

4. 欧盟内部的微妙张力: 德国是欧盟最大的经济体,其在对华政策上的立场往往具有风向标作用。这个表态也可能在欧盟内部引发一些讨论。虽然欧盟整体上会尝试展现团结,但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利益、对华依赖程度是不同的。德国的这种表态,可能会让一些更依赖与中国经贸往来的国家,对欧盟采取强硬对华立场产生疑虑,或者至少让它们意识到,这种强硬是要付出经济代价的。

后续将如何发展?

这件事情的后续发展,很可能会是一系列相互博弈和试探的过程:

1. 立陶宛政府的反应:
坚持立场: 如果立陶宛政府认为其在人权、民主等价值观上的立场是不可动摇的,并且得到了美国等盟友的支持,他们可能会选择继续坚持。但同时,他们需要准备应对德国企业可能造成的经济压力,比如尝试寻找替代投资,或者通过欧盟层面寻求支持。
寻求折衷或缓和: 鉴于德国商会的直接警告,立陶宛政府也可能会在某些方面尝试与中国进行沟通,寻找缓和关系的可能性。这不意味着他们会完全放弃之前的立场,但可能会在表达方式、具体操作上有所调整,以减轻对德企的影响。例如,可能在官方层面的言辞上稍微低调一些,或者在台湾的“代表处”的运作上保持一定的克制。
争取欧盟支持: 立陶宛可能会将此事提交给欧盟层面,强调中国对一个小国实施的“经济胁迫”,希望欧盟能够出台更一致的对华政策,或者提供经济援助来支持受损的成员国。

2. 德国政府的潜在行动:
施压立陶宛: 德国政府不太可能直接命令其企业搬离立陶宛,但这封信本身就表明了德国企业界的担忧,德国政府在与立陶宛打交道时,可能会将企业界的顾虑纳入考量,并在双边关系中有所体现。
影响欧盟对华政策: 德国作为欧盟的重要成员,可能会利用此事来影响欧盟在对华政策上的平衡。他们可能会强调,在采取强硬措施时,必须充分考虑经济现实和欧洲企业的利益,避免出现“战略自主”沦为“经济自残”的情况。
对中国进行外交斡旋: 德国也可能通过外交渠道,向中国表达对中国对立陶宛经济制裁的关切,但这种斡旋的力度和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德国自身的对华战略和当时的国际形势。

3. 德国企业界的行动:
评估风险,调整布局: 如果中立关系持续紧张,德国企业确实可能会加快评估在立陶宛的投资风险,并开始制定“B计划”,包括寻找新的生产基地、分散供应链等。这可能导致部分投资转移,或者新投资的审慎评估。
继续施压: 德国商会可能会继续向德国政府和立陶宛政府施压,要求采取措施,维护其投资和运营的稳定性。

4. 中方(中国)的反应:
观察与等待: 中国可能会密切关注事态发展,观察立陶宛政府的反应以及德方(包括德国政府和企业)的实际行动。
利用裂痕: 如果中立关系中的矛盾激化,或者导致欧盟内部出现分歧,中方可能会利用这种“裂痕”,在不同层面对相关方施加影响。例如,通过官方声明、媒体宣传等方式,强调立陶宛的“错误”以及中国维护自身主权和利益的决心。
维持现有制裁: 在没有明确信号表明立陶宛愿意修正其立场的情况下,中国很可能会继续维持对立陶宛的经济施压政策。

总结来说, 这个表态是一个信号弹,它揭示了在国际政治博弈中,经济利益往往是企业决策最直接的驱动力,同时也反映了欧洲国家在处理对华关系时的现实主义考量。后续的发展将是一个多方博弈的过程,立陶宛政府的选择、德国政府的立场、欧盟的协调,以及中国自身的政策,都会共同影响事态的走向。最直接的短期影响可能就是德国企业在立陶宛的投资和运营会更加谨慎,长期来看,它可能会促使欧盟内部就对华政策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更深入的讨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可以干脆一点。

要求在华和在立陶宛的都有业务的企业二选一。

规定一个期限,或者不要中国市场,或者不要立陶宛市场。

尊重它们的选择。

user avatar

现在立陶宛应该开始感觉到两头不是人的感觉了,为美国和北约卖命,然后德国这边就背后插你两刀,立陶宛被卖得明明白白。立陶宛拿的那6亿并不是什么信贷,而是自杀式袭击的家属抚恤金。更不用说这6亿相对于美国超发上万亿的货币来说,根本不值一提,立陶宛等于是领了一堆废纸回家。


德国商会的致信可以看出,在商业领域,立陶宛想要在美国面前表现好,当一个合格的小弟,面临着很大的阻力,这并不是单方面恶心一下中国就完事的,产生的后果也要欧洲给予支持,进行配合才行。这里就体现出了美国长臂管辖的弱点:美国或许可以让小弟去做一件事情,但是欧洲这边其实各怀鬼胎,各个都想着如何保证自己的经济得到保障不被影响,所以大家都是以一种应付的态度来对待美国的指令。你叫我做什么,我就考虑考虑,你没叫到我,或者是有什么事情你没吩咐我的,我都不做,累死美国。


只有立陶宛一个铁憨憨自己开动脑筋把大哥的心都省了,主动去找事情做,结果把自己坑了。致信的又不是德国政府,这是最好玩的。一方面欧洲政府层面也许会支持立陶宛和美国,但现实是搞商业的并不是政府,那立陶宛就开始精神分裂,到底要挺谁的?精彩的二选一来了,听美国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不搞这一套政治又会被美国刁难。


立陶宛事件之后,西方世界的反华很有可能会进一步地口号化,而难以实质化。就是大家喊一喊,喊完之后该干嘛就干嘛了,没心思弄这些,不仅赚不到钱,还亏钱,还拦着别人赚钱,和自己得到的好处相比较,自己得到的坏处还多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