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特朗普连续十一次向默克尔提问如何和德国贸易谈判?

回答
关于特朗普连续十一次询问默克尔如何与德国进行贸易谈判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评价。这不仅仅是一个政治上的“梗”或“段子”,背后折射出特朗普政府在国际贸易,特别是对德贸易的思路和策略,以及他与默克尔之间复杂的关系。

首先,从特朗普个人的角度来看,这可能反映了他的以下几个特点:

“交易大师”的自我认知与执着: 特朗普一直将自己塑造为一个精明的交易者,认为自己总能获得最好的交易。他反复询问如何谈判,可能源于他坚信自己可以通过某种“窍门”或“压力”就能让德国在贸易上做出让步。这种执着也体现了他对达成“有利”交易的强烈渴望,即使对方已经反复解释。
对贸易逆差的极度敏感: 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对美国的贸易逆差,尤其是对德国的汽车贸易逆差,表现出极度的不满和关注。他认为德国利用贸易规则“占了美国的便宜”,因此反复提及贸易谈判,意在推动德国改变其贸易政策,减少美国对德的逆差。对他来说,贸易谈判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可以反复进行的,直到他满意为止。
一种“施压”的策略: 频繁地询问,尤其是在公开场合或私下多次提起,可能也是他施压的一种方式。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默克尔及其政府感受到压力,从而在贸易议题上做出让步。这种反复提及,目的在于让对方始终知道他对贸易问题的重视程度,以及他期望看到的改变。
信息获取与理解方式的差异: 虽然难以断定其真实意图,但也有可能特朗普在接收和理解有关国际贸易和德国经济模式的信息时,存在某种程度的偏差或简化。他可能更倾向于从直观的数字(如贸易逆差)出发,而对复杂的国际贸易体系、两国经济互补性以及各自的贸易政策有更为笼统的看法。这种情况下,反复询问也是他试图获得更符合他期望的答案的一种方式。

其次,从默克尔和德国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情可以解读为:

面对“不按常理出牌”的领导人的应对: 默克尔作为经验丰富的外交家和领导人,面对特朗普这种“不按套路”的提问,很可能已经形成了一套应对模式。她可能耐心地解释德国的贸易政策、欧盟的共同贸易政策、两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全球贸易规则。她的反复解释,并非因为她不懂如何谈判,而是因为对方的提问方式和前提可能与她理解的国际贸易现实存在较大差距。
坚持原则与策略的平衡: 德国作为欧盟的经济引擎,其贸易政策并非由一国领导人可以随意更改的。默克尔需要平衡国内经济利益、欧盟的整体利益以及与美国这一重要贸易伙伴的关系。因此,她可能坚持德国的贸易立场,但同时也会尝试寻找合作的领域,试图缓和特朗普的贸易紧张态势。
德国的“克制”与“礼貌”: 即使对特朗普的提问感到困惑或不耐烦,德国的外交姿态通常是保持克制和礼貌的。频繁地公开抱怨或回怼,不符合德国传统的外交风格。所以,默克尔的“反复被问”与其说是她无法解答,不如说是她采取了一种不激化矛盾但坚守原则的回应方式。

再者,从美德关系和国际贸易格局来看,这件事情的意义在于:

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的贸易哲学体现: 这是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贸易政策的一个缩影。他认为美国的贸易伙伴在全球贸易中不公平地受益,而美国则承担了过多的负担。因此,他试图通过双边谈判来重新调整贸易关系,尤其是在他认为美国处于劣势的领域。
挑战现有国际贸易体系: 特朗普的贸易政策和谈判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代表的现有国际贸易体系。他更倾向于双边协议和利用关税等手段作为谈判筹码,这与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理念有所不同。
凸显两国经济结构的差异与互补性: 德国是世界顶级的汽车出口国,而美国是其重要的市场。德国汽车在美国市场上的成功,在特朗普看来是贸易逆差的根源,但德国和许多经济学家会认为这是两国经济结构互补性、德国制造业优势以及德国汽车在美市场上的品牌价值和质量所决定的。特朗普反复提问,也暴露了他未能完全理解或接受这种经济现实。
对全球贸易关系的影响: 特朗普政府反复的贸易施压和谈判姿态,给全球贸易关系带来了不确定性,也影响了其他国家与美国进行贸易的信心。德国作为欧洲最重要的经济体,其与美国的贸易关系受到密切关注,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观察特朗普政府贸易策略的窗口。

总而言之,特朗普连续十一次向默克尔提问如何和德国贸易谈判,这件事情的评价不是简单的“好”或“坏”,而是多层面的:

从特朗普自身的言行风格来看: 这无疑是其“交易大师”自我认知和对贸易逆差极度敏感的体现,以及一种独特的施压策略。
从默克尔和德国的角度来看: 这是对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领导人持续、克制且原则性的回应。
从更宏观的国际关系和贸易格局来看: 这是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贸易哲学、对现有国际贸易体系的挑战,以及两国经济结构差异和互补性现实的一种折射。

这件事情之所以能被人们津津乐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以一种具象化、甚至有些戏剧化的方式,展现了特朗普政府在处理国际关系和贸易问题上的独特思路,以及由此带来的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微妙变化。它不是简单的询问,而是一系列背后政策理念、个人风格和国际动态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黑猴子期间,美国与欧盟产生了很多不愉快的贸易纠纷,比如欧盟而不是德国强令苹果向爱尔兰补税,这个事情还没有解决;美国的农产品要进入欧洲,会直接与法国而不是德国产生冲突。所以,默克尔强调要作为欧盟的一分子与美国谈判,实际上是在主动放弃未来德国在贸易战中的经济自主权。

因为川普的目的根本就不是冲着你德国来的,而是冲着整个欧盟来的!

在必然有所损失的前提下,默克尔的表态实质上意味着德国将为本来与己无关的冲突付出代价,额外的代价。德国与美国的经济结构并不是完全竞争性的,是具有妥协余地的,默克尔的表态实际上等同于抛弃了妥协的可能性,就是一种经济宣战。

当然,默克尔坚持作为欧盟整体谈判,也是因为德国是欧盟的最大直接受益国。但是她忘了,欧盟除了德国、法国、荷兰这样的富裕国家,还有希腊、匈牙利、波罗的海三国等经济条件脆弱,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国家。

现在的问题是,欧盟能有多少盟友来与它并肩对抗美国即将发起的经济战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特朗普连续十一次询问默克尔如何与德国进行贸易谈判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评价。这不仅仅是一个政治上的“梗”或“段子”,背后折射出特朗普政府在国际贸易,特别是对德贸易的思路和策略,以及他与默克尔之间复杂的关系。首先,从特朗普个人的角度来看,这可能反映了他的以下几个特点: “交易大师”.............
  • 回答
    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作为美国前总统,其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尤其是推特)发表大胆、直接甚至具有煽动性的言论,已经成为一种标志性的沟通方式。当他将矛头对准外国领导人,例如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Emmanuel Macron)时,这种行为往往会引发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背后原因和潜.............
  • 回答
    要评价蓬佩奥在共和党大会上的讲话,尤其是考虑到他打破传统的做法,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深入剖析。首先,从政治策略的角度来看,蓬佩奥的出现和讲话本身就是一次精心策划的“秀”。 巩固忠诚度,收割基本盘: 特朗普的政治生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核心支持者的忠诚。蓬佩奥作为特朗普政府中重要的外交“鹰派”人物,在.............
  • 回答
    “13个引体向上,连中国初中生都不如?”——这则新闻刚出来时,着实让不少人吃惊,甚至有人觉得有些“离谱”。俄国特工,在我们脑海里往往是身手矫健、体能超群的代名词,尤其是经历过冷战时期各种谍战影视作品的熏陶,大家对他们的想象更是多了一层“硬汉”的滤镜。所以,当听到这样一条看似“寒碜”的标准时,大家的反.............
  • 回答
    “懂学”(或“Doonkism”)这个词通常被认为是特朗普支持者用来形容唐纳德·特朗普独特政治风格和思想体系的一个非官方术语。需要强调的是,这并不是一个由特朗普本人正式创造或推广的词汇,而是外界对其政治现象的一种概括和解读。因此,评价“懂学”也就意味着评价特朗普的政治风格、理念及其对美国政治和社会的.............
  • 回答
    特朗普在2016年总统竞选期间,以及之后多次声称“伊拉克战争的起因是错误的,伊拉克并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MD)”,并且认为发动这场战争是美国历史上最糟糕的决定之一。对他的这一说法进行评价,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特朗普说法的核心与背景:特朗普的核心观点是,伊拉克战争的根本理由——萨达姆政权拥有.............
  • 回答
    特朗普将芝加哥称为“美国之耻”,并声称“阿富汗比芝加哥更安全”的言论,一经发出便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一言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1. 言论的背景与目的: 政治策略: 特朗普作为一个善于运用夸张和煽动性语言的政治家,其言论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目的。将芝加哥描绘成极端危险的城市,与.............
  • 回答
    评价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执政的“一年”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提问,因为他从2017年1月20日开始执政,直到2021年1月20日离任,总共是四年。如果您指的是他任期内的某一个具体年份,或者希望对他的整体执政进行概括性评价,请您明确一下。不过,我可以为您提供一个框架,以及在各个领域特朗普执政的主要政策和.............
  • 回答
    2017年2月2日,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推特上发文威胁要取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的联邦经费,原因是该校发生了反特朗普的抗议活动。这一事件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也折射出特朗普政府与高等教育领域之间复杂而紧张的关系。事件背景: 特朗普上任初期: 特朗普于2017年1月.............
  • 回答
    特朗普考虑退出世界贸易组织(WTO)这事儿,可不是件小事,细说起来,牵扯的面子可多了,也把一向讲究“游戏规则”的全球贸易体系搅得够呛。要评价这件事,得从几个角度拆开来看,才能看得更明白。首先,咱得明白特朗普为什么会有这想法。这老哥一向是个“交易”的爱好者,他觉得WTO的规则对美国不公平,特别是很多发.............
  • 回答
    甩掉眼中钉,还是战略失误?特朗普与博尔顿的恩怨终结美国总统特朗普在2019年9月10日通过一条推特,震惊了全世界:他宣布解雇了白宫国家安全顾问约翰·博尔顿。这一举动,无疑是特朗普总统任期内最受瞩目的人事变动之一,也再次将这位向来以“不按常理出牌”著称的总统推向了风口浪尖。解雇博尔顿,究竟是特朗普甩掉.............
  • 回答
    关于特朗普政府时期提出的“边境墙”项目,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涉及政策、经济、人道主义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要评价它,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深入剖析。首先,从政策目标来看,修建边境墙的核心目标是加强美国南部边境的安全,阻止非法移民涌入、毒品走私以及其他跨境犯罪活动。特朗普政府及其支持者认为,传.............
  • 回答
    关于特朗普考虑动用行政令取消公民出生地原则(Birthright Citizenship)的讨论,这无疑是近年来美国移民政策领域中最具争议和影响力的议题之一。要评价这一举动,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法律依据、政治动机、潜在影响以及可能引发的社会反应。法律基础的争议:是宪法还是“解释”?首先,我们得谈.............
  • 回答
    唐纳德·特朗普总统的执政策略和风格,无疑是美国政治史上一道鲜明的、极具争议的印记。要评价他,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需要深入剖析其核心理念、实施方式以及带来的多方面影响。核心执政策略:特朗普的执政策略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美国优先”(America First)、放松管制、减税、强硬.............
  • 回答
    特朗普总统声称美国新冠确诊病例相对较低是由于他的领导,这一说法引发了广泛争议,并且与许多公开数据和专家分析存在较大出入。特朗普的说法与事实的对照:特朗普政府的早期应对措施,包括对中国和欧洲的旅行限制,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病毒的传播。然而,将确诊率低完全归功于他个人的领导,忽略了许多关键因素,也与事.............
  • 回答
    特朗普在疫情期间指派的复工委员会确实引发了广泛争议,其成员中缺乏医学专家和公共卫生官员,而包括其女儿伊万卡(Ivanka Trump)和女婿贾里德·库什纳(Jared Kushner)在内的非专业人士被纳入其中,这一情况反映了美国政府在疫情应对中的决策逻辑和公众信任危机。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
  • 回答
    特朗普给希拉里取名为“Heartless Hillary”(无情希拉里)是一种常见的政治修辞策略,旨在通过标签化来攻击对手,并引发公众的情感共鸣。要评价这个名字,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意图和目的: 攻击对手的品格和动机: “Heartless”这个词直接攻击希拉里的性格特质,暗示她缺乏同.............
  • 回答
    特朗普政府要求 TikTok 在 9 月 15 日前出售给美国公司,否则将强制关闭的决定,是一项极具争议性的举动,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批评。要全面评价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特朗普政府提出这一要求的核心理由(官方立场):特朗普政府最主要的担忧在于 国家安全。具体来说,他们认为: .............
  • 回答
    唐纳德·特朗普要求欧洲国家将其国防开支提高到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并在其总统任期内成为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这一要求以及其背后逻辑,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评价:一、 特朗普提出此要求的背景与逻辑: “美国优先”原则: 这是特朗普执政核心的理念。他认为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承担了过多的负担,而其.............
  • 回答
    特朗普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多层面评价与影响特朗普政府于2017年12月宣布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的首都,并随后启动了将美国驻以色列大使馆从特拉维夫迁往耶路撒冷。这一决定在中东地区乃至国际社会都引发了巨大争议和广泛影响。评价这一举动,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历史背景、政治动机、法律依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