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德国的21型潜艇大规模量产,盟军可以用什么方法有效反制?

回答
德国21型潜艇一旦大规模量产,对盟军而言无疑将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这种潜艇的设计理念及其潜在的作战能力,要求盟军在反制策略上必须采取更为积极、创新且多层面的方法。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增加反潜舰数量,而是要从技术、战术、情报、兵力部署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度调整和优化。

一、技术层面:硬碰硬中的智慧博弈

21型潜艇的设计,特别是其先进的静音技术、电池续航能力以及可能搭载的更先进声纳和武器系统,对盟军现有的反潜探测和打击手段构成了挑战。因此,技术层面的反制是首要也是最关键的环节。

提升声学探测能力与多样化:
下一代拖曳阵列声纳: 传统的声纳系统可能难以在复杂的海况下准确锁定21型潜艇的低噪声特征。盟军需要加速研发和部署新一代拖曳阵列声纳,其特点是阵列更长,传感器数量更多,信号处理能力更强,能够更好地过滤环境噪声,捕捉到更微弱的声学信号。例如,改进的“蓝鳍”(Bluefin)系列或“海神”(POSEIDON)系列声纳系统的进一步迭代升级。
浮标声纳网络的智能化升级: 大规模部署的声纳浮标是侦测潜艇的重要手段。关键在于提升这些浮标的智能化水平。它们需要具备更强的自主数据分析能力,能够识别并区分各种海洋噪声源,锁定潜艇的声纹特征。同时,建立一个实时、高带宽的通信网络,将浮标收集到的信息快速传递给陆地或舰载指挥中心进行交叉比对和分析,实现“分布式声学感知”。
非声学探测技术的发展与融合: 鉴于潜艇在水下活动主要依赖声学信号,发展和应用非声学探测技术将是突破性的。这包括:
磁异常探测器(MAD)的精度与覆盖范围提升: 尽管MAD在水下探测有局限性,但对于浅水区或潜艇浮出水面充电、换气时仍然有效。需要研发更灵敏、更易于部署的MAD设备,并将其集成到飞机和无人机上,形成空中磁力探测网。
水下光学探测技术: 虽然在浑浊海水中效果有限,但对于潜艇可能出现的区域,如港口附近或特定海流影响下,利用高分辨率水下相机、激光雷达(LIDAR)等,可以捕捉到潜艇可能泄露的微弱光信号或水体扰动。
化学传感器与生物标记物探测: 潜艇在航行过程中可能会泄露痕量的化学物质(如柴油、电池电解液等)或产生生物扰动。部署高灵敏度的化学传感器,甚至研究基于特定细菌或藻类对潜艇活动的反应,都可能成为新的探测手段。
水下通信信号监测: 即使是低功率的水下通信,也可能留下微弱的电磁信号痕迹。建立强大的水下通信监听网络,可以捕捉到潜艇与其他单位的联系。

反潜武器的精准化与效能提升:
智能鱼雷的“自主学习”能力: 现有反潜鱼雷需要进一步提升其自主识别和攻击能力。例如,赋予鱼雷在搜索过程中学习目标声学特征的能力,使其能更好地适应21型潜艇的静音技术。同时,改进鱼雷的制导算法,使其能够应对潜艇可能采取的规避机动。
深水炸弹与水雷的新型部署: 传统的深水炸弹威力可能不足以在深海有效摧毁现代潜艇。需要研发具备更强杀伤力的弹药,并探索集束化、智能化部署的方案,例如在潜艇可能出现的海域预先布设智能水雷阵,这些水雷可以根据声学、磁学等信号自主判定目标并引爆。
无人水下航行器(UUV)的协同攻击: UUV可以承担前沿侦察和攻击任务。它们可以携带更先进的声纳,在潜艇可能出现的区域进行搜索,一旦发现目标,可以与母舰或航空器进行协同攻击,甚至直接执行近距离的鱼雷攻击。

水面舰艇与航空反潜能力的强化:
反潜巡逻机的升级换代: 部署具备更强雷达探测能力(如合成孔径雷达SAR,能够穿透一定程度的海雾)和更先进声纳吊舱的巡逻机。同时,增加其携带的先进反潜弹药(如新型声导鱼雷、无人机释放的传感器等)的数量和种类。
反潜护卫舰与驱逐舰的现代化: 装备更先进的声纳系统(如舰壳声纳与拖曳阵列声纳的组合)、更强大的反潜武器(如垂直发射的深弹发射器、新型反潜导弹)以及更高效的直升机。提升舰艇的隐身能力,使其在反潜作战中不易被发现。

二、战术层面:灵活多变的“网”与“诱饵”

面对大规模量产的潜艇威胁,盟军的反潜战术需要更加主动、灵活和体系化。

“区域拒止”与“重点封锁”的结合:
广域监控与情报共享: 建立覆盖关键航道和潜在活动区域的广域反潜监控网络。这包括整合来自卫星遥感、侦察机、水面舰艇、潜艇、浮标声纳等各类情报源,形成一个统一的战场态势图。强化情报共享机制,确保所有反潜力量都能获取到最及时、最准确的信息。
利用海洋地理优势: 盟军可以利用海底地形、海峡通道等地理特征,在该区域设置反潜屏障,或者迫使21型潜艇进入预设的陷阱区域。例如,在狭窄的海峡或浅水区预先布设声纳传感器和水雷。

主动诱饵与欺骗战术:
声学诱饵: 部署能够模拟潜艇声学特征的声学诱饵,吸引21型潜艇的注意,使其暴露自身位置,或者消耗其武器弹药。这些诱饵可以由无人水面舰艇(USV)或直升机投放。
“影子”与“跟随”战术: 一旦成功侦测到21型潜艇,盟军的潜艇可以采取“影子”战术,即保持安全距离,不与其正面交火,而是对其进行持续跟踪和监视,直至有机会将其捕获或将其引导至预设的伏击区域。
利用大型水面舰艇掩护: 在重要的航线或港口区域,盟军可以部署具有强大反潜能力的航空母舰战斗群或大型水面编队,利用其自带的直升机和反潜舰艇形成强大的反潜保护伞,对21型潜艇形成威慑和封锁。

反潜兵力的高度协同:
一体化指挥与控制: 建立一个能够整合水面舰艇、航空器、潜艇和无人系统的指挥与控制体系(C2),实现信息共享和任务协同。例如,航空器发现目标后,可以将目标信息实时传递给附近的盟军潜艇或水面舰艇,进行接力打击。
人机协同的反潜模式: 在反潜作战中,人类的经验判断与AI的计算分析相结合至关重要。AI可以处理海量数据,识别潜在威胁,而人类则负责最终的决策和战术部署,尤其是在应对复杂的战术规避时。

三、情报与认知战: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技术和战术之外,情报的获取和认知战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深入的情报收集与分析:
截获通信信号: 加大对德国水下和水面通信信号的截获力度,尝试破解其通信加密方式,了解其部署计划、作战意图和潜艇性能的最新进展。
渗透与招募: 在德国国内进行情报渗透,了解其潜艇的生产能力、技术缺陷、操作规程以及潜艇人员的训练情况。
利用网络侦察: 通过网络侦察获取德国军工企业、海军司令部以及相关人员的数字化信息,分析其研发动向和供应链情况。

认知战与心理施压:
宣传与信息战: 在公开场合,盟军可以强调21型潜艇的潜在威胁,从而获得更多的军事投入和公众支持。同时,通过宣传活动,散布关于盟军反潜能力已经取得重大突破的“烟雾弹”,打击德国潜艇部队的士气和信心。
“陷阱”的心理暗示: 通过选择性泄露信息或进行模拟演习,暗示某些海域对德国潜艇而言是“危险”或“难以突破”的,迫使其选择更不利于其作战的区域。

四、非军事手段的辅助:

在必要时,一些非军事手段也可以作为反制的补充。

外交与制裁: 如果德国21型潜艇的规模化生产涉及到国际条约的限制,盟军可以通过外交途径施压,甚至采取经济制裁等手段,限制其生产和部署。
技术封锁: 阻止关键技术和零部件流入德国,减缓其生产速度。

总而言之,面对德国21型潜艇的大规模量产,盟军的反制将是一场系统性的、多维度的博弈。这需要持续的技术创新、灵活多变的战术运用、高效的情报分析以及强大的联合作战能力。只有将这些要素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应对潜艇威胁,维护海洋的战略平衡。这不仅仅是装备的较量,更是智慧、决心和体系化作战能力的全面比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问题其实是有明确答案的。战后美苏双方都各自获得了21型潜艇的技术,美国人认为苏联可以在短期内建造部署大量的苏版21型,从而给自己的反潜能力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

所以回答盟军可能如何反制,实际上约等于观察美国人在这一时期做了什么。

21型的能力进步是全方位的,而不仅仅是简单的通气管化。当然,通气管本身也是一个足够大的进步。对于当时陆基反潜机使用的雷达而言,对通气管的侦测范围基本相当于水面目视范围,甚至更低,换句话说需要的反潜机架次将成倍增长。

21型本身足够安静且足够快,她是专门为了水下高速优化的,具备大功率的安静电机与远超以往的大容量电池组。在电动水下航行时,其6节航速的噪声与旧式舰队潜艇2节航速的噪声差不多,且高速时没有强烈振动,噪声也没有显著增加;在战后演习中,美国人手里的U2513号曾在16节高速下连续航行了1小时12分钟。这样的速度,足以让其摆脱传统的探照灯式主动声纳的追踪——如果能看懂《灰猎犬》的话,应该对此有足够深刻的理解。这个能力是最可怕的,水面舰的反潜效率一下子低到无法接受。

德国人在战争末期发展出了短程无线电通信能力,这对此前的HF/DF是相当大的压力。

德国潜艇拥有优秀的被动监听阵列,且德国人的一贯思路就是增强低频被动探测用于搜索与攻击。在21型上面,其被动阵列能在水下高速航行时探测到10000码的目标,这赋予其相当强且隐蔽的搜索-攻击能力。这套系统很快被搬到美国潜艇上面,成为后来美国被动声纳的基础。

而美国人的短期针对性手段有这么几个:

能在X波段工作的APS-20E雷达服役并用于航空反潜巡逻,对通气管的发现距离大幅度提高,重新夺回了空中探测优势;

使用被动声纳来实施搜索,这针对的也是通气管航行状态。众所周知通气管状态下潜艇本身的振动几乎都会被水体吸收,从而制造出比水面航行还要大的低频噪声。

更好的自导鱼雷。自导鱼雷本身没什么新鲜的,但通气管状态的强烈信号特征变相拉高了被动自导的性能上限。美国人发展出一套颇为复杂的鱼雷体系与相应的被动探测火控体系,这里不展开多讲。

潜艇反潜。还是水下噪声问题,美国人意识到安装被动声纳的潜艇本身就是探测对方潜艇的利器,随之发展出来的基于被动探测的鱼雷火控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点。潜艇靠电力航行时本身几乎是不可能被发现的,由此发展出了蹲点拉网式的战术,潜艇们被展开成一道栅栏部署于关键水道(比如GIUK线),等待向外海部署的苏联潜艇并实施猎杀。

除了被动声纳,其余基本上都是五十年代才搞定,而且其中最关键的信息还是基于美国人手里有现成的21型用于测试和演习才得到的。所以应该很容易理解美国海军当时为何要把反潜战的优先级提高到与核打击等同的位置。

但反过来说,美国人认为苏联到1950年会拥有300艘苏联版21型(实际当然没做到)。指望德国人能刷出这么多21型当然是做梦,问题在于少量21型能否有效存活,是否会被现有的反潜体系压垮,或者反过来压垮现有体系。古巴导弹危机中,5艘俄国常规潜艇航行到了亚速尔群岛附近才被发现,部署在纽芬兰的航空-潜艇联合拦截线并未做出有效的反应,似乎可以作为此事的一个注脚。

user avatar

一味强调反潜系统已经成型或者强调等待陆战胜利是没有意义的幻想历史。要理解Type XXI这个“danger that never was”,就必须要首先理解Type XXI究竟和之前的潜艇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被视为新的威胁。

1943年2-3月开始截止到当年所谓的黑色5月,U艇部队的战斗效率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而之前及各相关回答中提及过了,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我们按照地理条件来看。从比斯开沿岸到大西洋中段西东向西有:

1,在比斯开湾和西部入口,由于U艇原先装备的FuMB1 Metox反雷达探测器无法有效探测ASV Mk III为代表的新式厘米水面搜索雷达,穿越比斯开湾进入大西洋的航程变得极其危险,在水面通行或者上浮的潜艇随时可能被盟军航空兵威胁;

2,在大洋中段中,首先由于43年初有护航商船遭受的重大损失,限制兵力进入护航战的政治阻碍不再存在,于是在3,4,5EG的现代化护卫舰甚至舰队驱逐舰被增援进大西洋护航中后,盟军在护航战中投入的兵力在数量和质量上出现了一个短期的激增;

3,同样在大洋中段中,同样由于政治限制的解除,B-24VLR轰炸机为代表的远程轰炸机和护航航母同样被重新部署在大西洋之战中,大洋中段的航空兵同样出现了兵力激增。所谓的“大西洋中段缺口”现在被航空兵覆盖了;

4,U艇部队在42年中到43年初享受的其他一些优势现在被盟军追平了。在42年中GC&CS被恩尼格码机增加的新转子堵在了电话线外,而B-Dienst却在继续读取对方的信息。这一点在42年底不再成立,3月之后GC&CS进一步巩固了破译进展恢复了均势。另一些问题比如美方刚刚参战时悲惨的反潜备战和RCN早期缺乏训练的问题至此也部分缓解;

一旦明晰了这四点,就能够意识到21型Type XXI或者Elektroboot或者“fast submarines”为什么极其危险——Type XXI针对上述43年4种新情况中都有直接或者间接回解决方案:

1,Type XXI有直接潜航渡过比斯开湾的能力,这会直接降低盟军短程/中程轰炸机(比如,威灵顿)带来的威胁。即便是ASV Mk III有能力躲过反雷达侦测器并探测潜望镜大小的目标,其也无法探测水下状态的潜艇。

2,在抵达远洋之后,Type XXI在对抗水面舰艇时有3个优势:1,其噪音更小,一旦下潜更不容易被侦测;2,其水下航速更快,预计最大可能会达到17节,所以任何无法在水面上(尤其考虑到大洋中段袭击发生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海况)下达到这一航速的护航舰,都会出现重大的战斗效率下降;3,其火力更强,水下装填更快,所以更少数量的潜艇可以达成原先需要更大潜艇来完成的火力投送。

3,针对远洋可能遭遇的航空威胁,则Type XXI更长的潜航时间和更少的上浮时间仍然可以减少航空兵的威胁。

4,针对情报战的颓势,更高的航速意味着潜艇群可以更容易地在不同巡逻线间调度,意味着更多的潜艇可能加入进攻。


在这四者中,最难以对抗的,是第一条,也就是比斯开的突防。

对于有直接潜航驶出比斯开的潜艇,航空巡逻仍然可能会摧毁一些落单或者故障上浮的潜艇,但是对于完全下潜的潜艇,只有盟军武库中最新式的武器才可能对抗。具体来说,就是声呐浮标和MAD(磁异探测器)。声呐浮标是反潜机投放的声呐定位系统,这就是我们今天熟悉的投放声呐的雏形,在反潜战或者稍稍偏僻一点的水下考古领域都有应用。这些“sonobuoys”首次应用于战斗的时间点实际上非常早,在1941年RN就开始试验相关系统,到了1942年RAF已经测试过投送了。MAD则是至少在17年就在美国作为军方目标和水下勘探启动的项目了,截止43年列装幅度并不小。在战争中声呐浮标和磁异常探测设备并没有获得战后如此巨大的资源投入部分是因为ASV雷达实在是过于有效。如果ASV不再能够封闭比斯开湾,则盟军在这一区域的首要反制手段是使用并进一步发展这些水下探测设备。

Type XXI经常被视为“可能会改写战争的兵器”,这一点本身没有问题,但是认为其完全有能力躲过航空兵是不正确的。其潜航仅仅能够保证躲过比斯开巡逻线上没有水下探测能力的航空兵,对于有足够水下侦测手段的巡逻机或者超出其最大潜航半径的航空兵,其仍然在很多层面上是非常脆弱的。不能简单地认为其可以规避一切航空兵,这是即便是今日核潜艇也不敢做出的夸口。

对于后面几点,则相对复杂一点。

如前所述,水面护航舰艇实际上在43年后是在继续出现革命性变革的。对于那些突破比斯开湾的Type XXI,则盟军的应对手段,是他们的最先进的新一代护航舰。

老式护航舰在面对Type XXI的时候效率不会很高。这里指的主要是战争早期的第一批护航舰,比如花级。花级非常简单的没有足够的航速来匹敌这些高速潜艇的水下航速。另一些护航舰,比如那些没有装备首向射击反潜火箭/反潜迫击炮的河级等等。战争中水面舰艇反潜能力的提升,在加速性适航性或者硬航速之外,主要包括ASDIC/SONAR设备准确度(扇面广度,准确度)的提升,反潜设备组的升级(更庞大的深弹阵列意味着投放后更广的覆盖面和更密集的打击度,更精确的测深/定时设备意味着更准确的打击,首向发射可以增加打击的精确度和保持接触的能力),以及标注/追踪或者说预测能力的提升,后者和ASDIC设备的显示端相关。

无线电侧向设备,也就是所谓的HF/DF,以及厘米雷达,本身并不需要更多的升级。这些设备仍然可以有效定位任何潜望镜深度的潜艇或者进行通讯联络的潜艇(的方向,而不是方位)。所以如果Type XXI真的进入了大规模服役,那么在护航段的第一要务,是进一步增加最新式护航舰(比如湖)的比例,进一步增加安装了首向射击的反潜火箭/反潜迫击炮护航舰的数量,进一步升级他们的ASDIC接收/显示设备让操作人员可以标注侦测到的目标的轨迹从而更有效地预测潜艇航向。这个问题在之前一些回答里已经提到过了——升级这些护航舰需要资源投入。购买更多的湖需要钢铁和黄金,而淘汰老的花级或者将其转为二线会导致一些资源浪费,但是究竟是德方在Type XXI上烧尽了更多资源还是盟军更能够承受护航舰队的升级,就是个邓尼茨不愿意量化说明的问题了。

大洋中段的航空兵不表。更多的四发轰炸机和更多的护航航母意味着全航程上更密集的航空巡逻,而Type XXI虽然在水下续航力上有优势但是并不是核潜艇。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虽然43年2月,3月和4月中比斯开巡逻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威灵顿+ASV Mk III)。计数5月左右的潜艇损失却会发现在大洋中段的损失开始占据上风,这是盟军更强的水面舰艇护航和远距离轰炸机/护航航母的战果。这些是Type XXI只能一定程度上影响的部分。

对于情报战,Type XXI的表现则更加误解一些。虽然其更高的航速和更强的火力无疑意味着更多的潜艇可能投入打击,更少的潜艇可能达成更大的战果,要想解决情报问题的本质还是打破本土舰队对大洋的掌控和让德国海军掌握自己的航空兵,赫尔曼迈耶决定了这一点不会发生。


之前在几个问题里暗示过这一点但是一直没敢说出来,在这里稍稍多说一点:

我一直强调简单地认为德国海军是在39年战争中不过是昔日残影,是不足道的无法撬动战争的小舰队是不合适的。德方倾注在海军上的资源并不少,其新式主力舰数量并不少,而其潜艇编队的规模是特别巨大的,即便是和皇家海军,合众国海军或者帝国海军这样一等一的世界级大舰队相比,“战争海军”潜艇舰队的规模仍然是恐怖得大,和那些专注于潜艇发展的舰队,比如法国的“国家海军”和红海军相比毫不逊色——是的,我在刻意说出各个舰队的全称来表示尊重。

而这一点可能更加可悲一点,或者说至少更复杂一点。

因为大西洋之战的扭转真的是盟军的碾压性的技术优势或者系统优势吗?

真的是罗辛斯基在战争刚刚结束时候从只言片语中拼凑出来的“无法系统性掌握海权的舰队无法通过经济战取胜”或者是70年代BBC和某些KCL(磨牙)教授们眼中的情报战胜利吗?真的是后来90年代初00年里我们发现的“技术进步赢得了胜利”吗?真的是某些伊利诺伊和纽大教授们眼里的“自由世界军火库”压倒性的生产力让反潜战本身变得不再重要了吗?

不是,放下成见,怀着对在战争中受苦受难的双方的尊重,怀着对事实的尊重,去观察究竟有多少潜艇,多少商船和军舰损失,在什么时候损失,损失于什么,事实上揭示的是不同的结局:

无论美方在商船上的生产力扩大如何,截止到43年中,盟军,尤其是英军(不包括联邦和帝国)已经在消耗战上改变了局面。即便是美方的商船产量没有决定性增长,43年中开始的潜艇损失速度都是德方无法承受的。这意味着美方生产力的体现可能并不是在商船上,而是在护航航母的产量上,在护卫舰上——以及在庞大的租借法案解放了UK资源投入其他科研和军品生产的角度上。技术商船和钢铁产量的意义是有限的。

同样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反潜武器的影响是存在的,但是这些技术优势是暂时的。所谓的反潜雷达, 在42年中因为德方在反雷达侦测技术上的突破,并没有发挥出预想中的巨大成效。雷达和反雷达,潜艇和ASDIC的较量是动态的,不存在任何一旦完成就无法突破的系统。

情报战的影响是有限的。盟军情报方面的成果是拒绝了德方情报优势,从而让没有其他侦测手段的德法舰队无法获取调度优势,而非单纯的制胜秘密。

43年年初到年中真正发生的是什么?

答案是盟军把此前没有投入大西洋之战的巨大资源"砸进"了这个战区里而已··· ···

43年初大西洋航路陷入绝境的时候,盟军立刻中断了从UK到苏联的航路了吗?没有。盟军中断了本可以等待的太平洋攻势了吗?没有。盟军中断了燃烧着UK本土产量此时微乎其微的宝贵航空燃油的大规模对德轰炸了吗?没有。UK考虑了护航系统的终结但是最终没有达成,决定性的进口收缩也没有出现。哈里斯仍然在鲁尔起舞,本土舰队的驱逐舰仍然好好地停在斯卡帕湾,或者借往地中海为登陆准备··· ···护航航母仍然被用于北海和地中海,挤占护卫舰和轻护舰,近岸护航的拖船和摩托艇生产资源的登陆艇/登陆舰仍然在大规模生产··· ···而阻止四发重型轰炸机封闭大洋中段缺口的不是邓尼茨也不是迈耶,而是波特尔和哈里斯。庞德和他的海军上将们需要磨破嘴皮子一次又一次,在今天就在kew白纸黑字人人可见的会议记录里苦苦哀求,都不能让军棍这个混蛋重视其大西洋的问题来。那么大西洋之战队本质究竟是击沉数还是牵制资源呢?

Type XXI所以才是“danger that never was”, "but a danger nonetheless."

一方面,以“Type 21有没有能力赢得吨位交换,人员伤亡交换比”,或者决定性影响盟军的决策,甚至战争结局来看——答案是不,从无任何机会。这不是因为type xxi不够优秀而是潜艇战整体的问题。认为这些潜艇可以“赢得战争”是幻觉。但是严格意义上这个问题远远没有那么简单。许多反潜武器对于Type XXI仍然是极其危险的。然而另一方面,既然德方已经注定无法摧毁本土舰队,注定无法提供舰队航空侦察和其他弥补信息端缺位的手段,迟迟不能研制出反之ASV Mk III的系统——那么Type XXI绝对是保证盟军必须持续性继续在护航系统和反潜封锁中投入大量资源的王牌。

其不能赢得战斗,但是其可以促进花,城堡甚至河退出一线,迫使盟军继续生产湖和美制护航驱逐舰,迫使盟军调拨重型轰炸机进行反潜巡逻,迫使盟军继续发展新的反潜武器,迫使其继续使用护航系统等等,这就是题外话了。

也正是因为这个,单纯评价其“无法阻止红旗插上国会大厦”或者“无法撼动盟军优势”是没有意义的。要贴近观察其究竟会导致什么变化,才能够意识到其真正意义。

再次引用海军部模范员工某桑的话来说:

“(21型)本可能成为强大的对手,虽然她们仍然不可能为所欲为。护航系统的本质是其迫使袭击者主动进攻护航编队,护航舰艇则可以以此集中。一旦潜艇被探测到,则Squid(反潜迫击炮)和ASDIC仍然是致命的,而更强大的Limbo反潜迫击炮也近在眼前了。湖们仍然保有一定的战斗力,而船长级重新用Squid武装后亦同。

在空中,反潜浮标和MAD在战争结束前已经投入使用了。和Mk 23反潜鱼雷一起都可以成为Type XXI的强大对手。对于未来反潜作战来说潜力更大的直升机也已经首飞,这些技术的发展完善会是非常迅速的。”

认为之从始至终没有意义不足一提和认为之有能力彻底改写战局一样是错误的。

Type XXI就是继续牵制盟军在大西洋之战中的王牌,虽然其不足以赢得经济战,但是少量快速潜艇将产成不成比例的威胁迫使反潜系统反应。反之Type XXI虽然是强大的对手,但是认为其可以撼动盟军在各个战区的优势仍然是不现实的。以轴心国或者说纳粹德国而言,很难说这个资源投入是否是值得的——但是其对比Mk VIIC而言,如果潜深等技术问题能够解决,应该说是有优势的。Mk VIIC为代表的U艇,在此时已经开始蒙受异常惨重的损失了。仅仅以潜质资源而言,也很难认为她们仍然在发挥足够的作用。年度200余艘的损失是不能接受的,XXI为代表的新设计是保护潜艇部队不在这场牵制战中消耗殆尽的必须···

如果能够真正进入战备状态量产的话。

送去意大利带着Beatrice去六轩岛吧。

呜呜呜呜呜,贝阿朵(失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德国21型潜艇一旦大规模量产,对盟军而言无疑将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这种潜艇的设计理念及其潜在的作战能力,要求盟军在反制策略上必须采取更为积极、创新且多层面的方法。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增加反潜舰数量,而是要从技术、战术、情报、兵力部署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度调整和优化。一、技术层面:硬碰硬中的智慧博弈21型潜艇的.............
  • 回答
    2018年世界杯F组小组赛,德国对阵瑞典的那场比赛,绝对是世界杯历史上令人血脉贲张的经典之战。克罗斯在伤停补时阶段送出的那记任意球绝杀,至今想起来都让人心潮澎湃。背景:德国队的生死存亡当时德国队的情况可以说是危机四伏。首战意外输给了墨西哥,这让所有德国球迷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要知道,德国队作为卫冕冠.............
  • 回答
    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上,韩国队以2比1的比分爆冷击败德国队,这场比赛的意义远不止于比分本身,它是一场载入史册的经典,充满了戏剧性、顽强的意志和令人难以置信的反转。从比赛一开始,德国队就展现出了卫冕冠军的统治力,他们试图通过控球和精准的传球来撕开韩国队的防线。然而,韩国队并没有被德国队的强大气场所压.............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德国对苏联发动进攻前,如果德军坦克主力是虎式,并且配备了防冻技术,是否就能赢得战争,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假设性问题。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探讨:一、 虎式坦克本身的优势与局限性首先,我们得明确虎式坦克在当时有多么先进,以及它存在哪些“硬伤”。 压倒性的正面火力:.............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能否按照您设想的“办法”取得胜利,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也是历史爱好者和战略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由于您没有提供具体的“办法”,我将从几个关键的战略和战术层面,探讨德国在二战中可能采取的不同路径,并分析这些路径的潜在影响,以及它们是否可能导向胜利。在深入探讨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关.............
  • 回答
    二战德国的战败,是一个复杂多面的历史事件,无数历史学家和军事战略家都曾对此进行深入剖析。如果德国能“赢”,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诱惑力但又充满假设的问题。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罗列几个“如果”,而是要从德国战略、资源、外交、以及盟军的应对等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一、 战略层面:一个多线作战的.............
  • 回答
    德军在二战后期能否多坚持一段时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对当时战争态势的深入理解,以及对德军资源、战略和战术的细致分析。如果我们剥离掉阿登攻势和巴拉顿湖反攻这两次战役作为设定的前提,直接审视德军在1944年底到1945年初的真实状况,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更具说服力的推论。首先,我们必须.............
  • 回答
    当然,让我们来构思一下这个假想的二战情景:如果当时入侵中国的不是日本,而是德国,那么历史的走向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首先,我们要明确德国在现实二战中的战略重心。希特勒的野心主要集中在欧洲大陆,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由德国主导的“大日耳曼帝国”,并且对苏联东部土地虎视眈眈。将德国的军事力量大规模调往亚洲,并.............
  • 回答
    关于“德国第七装甲师算不算二战世界最强的师”这个问题,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要说它是不是“最强”,这玩意儿就跟问“谁是二战最强的将军”一样,很难有个绝对的答案,因为“强”的定义太模糊了,得看从哪个维度去衡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德国第七装甲师绝对是二战德军中响当当的一号人物,在许多战役中都留下了浓墨重.............
  • 回答
    想探讨德国海军如果走“潜艇至上”路线,二战结局是否会好一些,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毕竟,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这两艘巨舰确实给英国带来了不少麻烦,但如果把那些耗费巨资、建造周期长的大型战列舰和航空母舰的资源,全部押注在潜艇上,并且辅以灵活的轻巡洋舰和驱逐舰,历史的走向会不会因此偏移呢?德意志海军的.............
  • 回答
    关于1939年波兰挡住德军攻势后英法是否会宣而不战的问题,这实在是个饶有趣味的“假如历史”探讨。一旦波兰战局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的轨迹必然会偏离我们所熟知的轨道,而英法两国是否会因此改变宣战的决心,也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概括。我们需要从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战略背景来细致分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相当复杂。试着想象一下,如果没有那场吞噬了无数生命的二战,希特勒在德国的历史画卷中会留下怎样的笔触,这需要我们穿越时空,审视他在掌权初期所展现出的种种特质和他在德国社会引发的巨变。首先,我们得承认,希特勒在发动战争之前,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当时德国民众的心理和需求。一战的战败给.............
  • 回答
    不列颠空战中,德国如果坚持对英国本土展开持续的空袭,能否最终获胜,这是一个极具历史意义且引人深思的假设性问题。如果抛开我们作为后世者的“上帝视角”,单纯从当时双方的战略目标和军事力量对比来看,这个问题并非没有讨论的空间,尽管大多数历史学家的结论偏向于德国难以取胜。德国最初的目标:为登陆做准备德国在发.............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如果”问题,涉及到历史的关键节点。如果二战时法国能够更“血性”或战术水平更高,从而挡住德国的第一波进攻,这无疑会极大地改变历史进程,但要说“能否避免二战的全面爆发”,则需要更 nuanced 的分析。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法国的血性”和“战术水平”在1940年究竟意味着什么.............
  • 回答
    “猛将”巴顿,这个称号绝非浪得虚名。他那纵横驰骋的坦克军团,在二战欧洲战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要探讨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如果德军部分精锐驻守法国北部,美国能否胜过?这就得好好掰扯一番了。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即便在历史上,美国对德作战时,虽然国力上占据绝对优势,但绝非一场“碾压”式的轻松胜利.............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且极具争议性的问题,涉及到历史人物的选取、游戏设计理念以及玩家的接受度等多个层面。要回答《文明》系列是否会把希特勒作为德意志文明或德国的领袖,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首先,我们得理解《文明》系列的核心魅力之一,就是它如何将历史的宏大叙事与玩家的策略选择相结合。游戏通过模拟人类文.............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历史假设,它触及了二战爆发的根源以及希特勒扩张野心的复杂性。如果希特勒在吞并奥地利和苏台德区后止步,二战是否还会爆发,这是一个很难给出确定答案的问题,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这种可能性。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希特勒的扩张动机。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条约》中遭受了巨大的惩罚,.............
  • 回答
    如果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穿越时空来到现代德国,他可能会经历一阵难以置信和深切的思考。这位“铁血宰相”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现实主义的策略和对国家统一与强大的不懈追求而闻名。他的看法将是多层面的,既有对某些方面进步的认可,也会对另一些方面感到忧虑和失望。让我们尝试详细地想象俾斯麦.............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如果在本土进行“完全的战争动员”并“最大程度减少武器生产中的浪费”,是否能赢得战争?这个问题触及了战争胜负背后复杂的军事、经济、政治和战略层面的核心。乍一看,这种假设似乎能大幅增强德国的实力,但深入剖析,即便做到这两点,德国赢得战争的可能性依然渺茫,甚至可以说是微乎其微。首先,我们来分解.............
  • 回答
    德国重新武装,这可不是个小事,牵扯到历史、政治、经济,当然还有军事。要说德国的战斗力,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一、 历史的重量与现实的考量:首先,我们不能绕过德国二战前的那个武装化时代。那时的德国,有着一批才华横溢但指挥失当的军事将领,以及在工业基础上催生出的先进武器。然而,历史的教训太深刻了,也太过惨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