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唐朝人如何看待李世民篡位?

回答
说起唐朝人如何看待李世民“篡位”,这事儿可就复杂了,得从不同角度,不同时期的看法来聊。毕竟,历史的评价不是铁板一块,尤其是这种夺嫡的事情,牵扯太多人的利益和立场。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李世民“篡位”这个说法,在当时就已经存在,而且不是什么秘密。我们通常说的“玄武门之变”,就是他动手解决亲兄弟,逼父退位,然后继位的过程。这事儿本身就带着血腥和争议。

从“功臣”和“受益者”的角度看:

对于那些在玄武门之变中站在李世民一边,并且后来跟着他一起打拼、享受荣华富贵的功臣们来说,他们自然会认为李世民是“顺应天命”,是“拨乱反正”。

这是“功”与“罪”的衡量: 在他们眼中,李渊虽然是开国皇帝,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种种表现,比如排挤李世民,打压他的势力,甚至有加害之意,都被解读为“昏庸”或“不仁”。相比之下,李世民屡建奇功,是唐朝建立过程中最重要的军事统帅。在他们看来,李世民动手,是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是为了不再让忠臣良将受冤屈。
“天时、地利、人和”的解读: 魏征、房玄龄、杜如晦这些核心谋士,还有尉迟恭这样的猛将,他们都是事件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在他们的记录和后来传颂的故事里,会强调李世民的才能,以及李建成、李元吉的“过失”。玄武门之变,在他们看来,是顺应了“人心所向”,是“天意”使然。比如魏征,虽然一开始是李建成的部下,后来被李世民收服,并成为他最重要的谏臣。他怎么可能公开去说李世民的坏话?他更多的是去巩固和美化李世民的统治,把“篡位”转化为“正位”。
“家天下”的逻辑: 在那个时代,“家天下”是主流思想。皇帝的儿子争夺皇位,虽然血腥,但终究是“家务事”。只要新皇帝能坐稳江山,并且把国家治理好,大多数人都能接受。功臣们更是会把李世民的继位看作是“能者居之”,是“英主临朝”的开始。

从“旁观者”或“普通百姓”的角度看:

对于那些远离权力中心,没有直接利益冲突的普通人和一些记录史实的人来说,看法就更为复杂,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会有微妙的变化。

“历史的隐忍”和“事实的掩盖”: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几十年后,甚至几百年后,当权者(李世民的子孙们)会乐于看到关于李世民的正面评价。因此,在官方的史书,《旧唐书》、《新唐书》里,虽然不会回避玄武门之变,但一定会着重描写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不堪”,以及李世民的“无奈”和“大义”。“篡位”这个词,在官方语境下是被回避的,取而代之的是“变故”、“即位”等相对中性的词汇。
“事功”与“道义”的纠结: 很多人也明白,李世民是通过武力手段上位,这本身就不符合儒家的“君子之道”,不符合“父子君臣之义”。所以,一些文人墨客,或者在私下议论时,可能会流露出对“篡位”的看法。他们可能会私下里感叹,或者在写一些非官方性质的笔记、杂记时,提到其中的残酷和不正。
“太平盛世”的合理化: 然而,李世民继位后,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当一个君主能够带来和平、繁荣和稳定的生活时,普通民众往往会更看重“事功”而非“上位的方式”。“吃饱穿暖,安居乐业”,这才是他们最关心的事情。所以,即使知道他“篡位”,但因为他是个好皇帝,老百姓可能也就“默认”了,甚至会觉得,他继位也好,至少国家没乱。这种“事后诸葛亮”式的合理化,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君权神授”的包装: 为了让自己的继位更显得名正言顺,李世民和后来的统治者也善于利用“天命”的说法。比如,在玄武门之变前后,会发生一些“祥瑞”的记载,或者解读一些“谶纬”之说,来证明李世民是天选之人。这种包装,虽然未必能完全说服所有人,但能为统治提供合法性。

具体到唐朝人的感受:

当权者和朝廷内部: 绝大多数官员,尤其是在玄武门之变后被提拔和重用的,都会支持李世民。他们会配合宣传,强调李世民的功绩和李建成的过失。那些在玄武门之变中站错队,或者对李世民不满的,要么被清除,要么就得夹着尾巴做人,公开场合不敢有异议。
士大夫群体: 这个群体是最复杂的。有像魏征这样,从反对者变成忠臣的,他们会为李世民辩护。也有一些清流士人,可能内心是认同儒家礼法的,会觉得李世民的做法欠妥,但考虑到大局和李世民的功绩,也会选择隐忍或不公开评论。
普通百姓: 对他们来说,谁当皇帝,只要能保证和平,降低赋税,不打仗,他们就拥护谁。李世民的上台,虽然手段不光彩,但随后的贞观年间,国家确实强大,百姓生活也相对安定,这自然会抵消一部分对“篡位”的负面观感。

总结一下,唐朝人对李世民“篡位”的看法,不是一个简单的“赞同”或“反对”。

官方和亲李世民的势力,会竭力将其合法化,强调他的能力和对大唐的贡献,将其描绘成“拨乱反正”的英雄。
反对者和一些遵循传统礼法的人,可能会私下里议论其手段的残忍和不正。
而绝大多数普通人,在李世民带来“贞观盛世”后,更多的是接受“既成事实”,并因为其功绩而选择认同。

所以,与其说“如何看待”,不如说是在多种声音、多种立场、多种利益考量下的一个复杂共存。李世民的“篡位”,虽然是事实,但在强大的“事功”和“太平盛世”的对比下,逐渐被“合法化”和“合理化”,成为他作为“千古一帝”光辉形象的一部分,但其中的争议和血腥,也永远被记录在历史的字里行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只想知道唐朝平民百姓怎么想的,贵族这些就别说了,我一个想象有限,请大家大家畅所欲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