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唐朝人如何看待李世民篡位?

回答
说起唐朝人如何看待李世民“篡位”,这事儿可就复杂了,得从不同角度,不同时期的看法来聊。毕竟,历史的评价不是铁板一块,尤其是这种夺嫡的事情,牵扯太多人的利益和立场。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李世民“篡位”这个说法,在当时就已经存在,而且不是什么秘密。我们通常说的“玄武门之变”,就是他动手解决亲兄弟,逼父退位,然后继位的过程。这事儿本身就带着血腥和争议。

从“功臣”和“受益者”的角度看:

对于那些在玄武门之变中站在李世民一边,并且后来跟着他一起打拼、享受荣华富贵的功臣们来说,他们自然会认为李世民是“顺应天命”,是“拨乱反正”。

这是“功”与“罪”的衡量: 在他们眼中,李渊虽然是开国皇帝,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种种表现,比如排挤李世民,打压他的势力,甚至有加害之意,都被解读为“昏庸”或“不仁”。相比之下,李世民屡建奇功,是唐朝建立过程中最重要的军事统帅。在他们看来,李世民动手,是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是为了不再让忠臣良将受冤屈。
“天时、地利、人和”的解读: 魏征、房玄龄、杜如晦这些核心谋士,还有尉迟恭这样的猛将,他们都是事件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在他们的记录和后来传颂的故事里,会强调李世民的才能,以及李建成、李元吉的“过失”。玄武门之变,在他们看来,是顺应了“人心所向”,是“天意”使然。比如魏征,虽然一开始是李建成的部下,后来被李世民收服,并成为他最重要的谏臣。他怎么可能公开去说李世民的坏话?他更多的是去巩固和美化李世民的统治,把“篡位”转化为“正位”。
“家天下”的逻辑: 在那个时代,“家天下”是主流思想。皇帝的儿子争夺皇位,虽然血腥,但终究是“家务事”。只要新皇帝能坐稳江山,并且把国家治理好,大多数人都能接受。功臣们更是会把李世民的继位看作是“能者居之”,是“英主临朝”的开始。

从“旁观者”或“普通百姓”的角度看:

对于那些远离权力中心,没有直接利益冲突的普通人和一些记录史实的人来说,看法就更为复杂,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会有微妙的变化。

“历史的隐忍”和“事实的掩盖”: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几十年后,甚至几百年后,当权者(李世民的子孙们)会乐于看到关于李世民的正面评价。因此,在官方的史书,《旧唐书》、《新唐书》里,虽然不会回避玄武门之变,但一定会着重描写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不堪”,以及李世民的“无奈”和“大义”。“篡位”这个词,在官方语境下是被回避的,取而代之的是“变故”、“即位”等相对中性的词汇。
“事功”与“道义”的纠结: 很多人也明白,李世民是通过武力手段上位,这本身就不符合儒家的“君子之道”,不符合“父子君臣之义”。所以,一些文人墨客,或者在私下议论时,可能会流露出对“篡位”的看法。他们可能会私下里感叹,或者在写一些非官方性质的笔记、杂记时,提到其中的残酷和不正。
“太平盛世”的合理化: 然而,李世民继位后,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当一个君主能够带来和平、繁荣和稳定的生活时,普通民众往往会更看重“事功”而非“上位的方式”。“吃饱穿暖,安居乐业”,这才是他们最关心的事情。所以,即使知道他“篡位”,但因为他是个好皇帝,老百姓可能也就“默认”了,甚至会觉得,他继位也好,至少国家没乱。这种“事后诸葛亮”式的合理化,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君权神授”的包装: 为了让自己的继位更显得名正言顺,李世民和后来的统治者也善于利用“天命”的说法。比如,在玄武门之变前后,会发生一些“祥瑞”的记载,或者解读一些“谶纬”之说,来证明李世民是天选之人。这种包装,虽然未必能完全说服所有人,但能为统治提供合法性。

具体到唐朝人的感受:

当权者和朝廷内部: 绝大多数官员,尤其是在玄武门之变后被提拔和重用的,都会支持李世民。他们会配合宣传,强调李世民的功绩和李建成的过失。那些在玄武门之变中站错队,或者对李世民不满的,要么被清除,要么就得夹着尾巴做人,公开场合不敢有异议。
士大夫群体: 这个群体是最复杂的。有像魏征这样,从反对者变成忠臣的,他们会为李世民辩护。也有一些清流士人,可能内心是认同儒家礼法的,会觉得李世民的做法欠妥,但考虑到大局和李世民的功绩,也会选择隐忍或不公开评论。
普通百姓: 对他们来说,谁当皇帝,只要能保证和平,降低赋税,不打仗,他们就拥护谁。李世民的上台,虽然手段不光彩,但随后的贞观年间,国家确实强大,百姓生活也相对安定,这自然会抵消一部分对“篡位”的负面观感。

总结一下,唐朝人对李世民“篡位”的看法,不是一个简单的“赞同”或“反对”。

官方和亲李世民的势力,会竭力将其合法化,强调他的能力和对大唐的贡献,将其描绘成“拨乱反正”的英雄。
反对者和一些遵循传统礼法的人,可能会私下里议论其手段的残忍和不正。
而绝大多数普通人,在李世民带来“贞观盛世”后,更多的是接受“既成事实”,并因为其功绩而选择认同。

所以,与其说“如何看待”,不如说是在多种声音、多种立场、多种利益考量下的一个复杂共存。李世民的“篡位”,虽然是事实,但在强大的“事功”和“太平盛世”的对比下,逐渐被“合法化”和“合理化”,成为他作为“千古一帝”光辉形象的一部分,但其中的争议和血腥,也永远被记录在历史的字里行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只想知道唐朝平民百姓怎么想的,贵族这些就别说了,我一个想象有限,请大家大家畅所欲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唐朝人如何看待李世民“篡位”,这事儿可就复杂了,得从不同角度,不同时期的看法来聊。毕竟,历史的评价不是铁板一块,尤其是这种夺嫡的事情,牵扯太多人的利益和立场。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李世民“篡位”这个说法,在当时就已经存在,而且不是什么秘密。我们通常说的“玄武门之变”,就是他动手解决亲兄弟,逼父退.............
  • 回答
    唐朝人看待汉朝,就像我们今天看待唐朝一样,既有崇敬,也有批判,更有传承与超越的野心。他们不会简单地说“汉朝很好”或者“汉朝不好”,而是会从历史的维度,将汉朝作为一面镜子,映照出自身的优点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汲取养分,塑造自己的辉煌。一、 汉朝的“盛世”光环:学习的榜样与存在的基石首先,唐朝人对汉朝最.............
  • 回答
    宋朝人如何看待唐朝,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需要细细道来。不能简单地说怀念强大,也不能一概而论说不如宋朝。宋朝人对唐朝的态度,是复杂且多维度的,既有对唐朝辉煌成就的仰慕,也有对自身时代特点的自信,更有对历史经验的深刻反思。仰慕与怀念:唐朝的“盛世”情结首先,毋庸置疑的是,宋朝人对唐朝,特别是“开元盛.............
  • 回答
    唐帅的故事:一位手语律师的启示与我们能为残疾人做的更多唐帅的故事令人动容,他不仅是第一个自学手语并成为律师的残疾人,更是通过直播普法,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法律的公平与正义,为广大聋哑人群体搭建了沟通的桥梁。他的事迹是对我们关于如何帮助残疾人更进一步的深刻启示。如何看待唐帅的故事?唐帅的故事,我们可以从以.............
  • 回答
    “鲜卑唐”这个说法,挺有意思的,它触及了中国古代一个复杂而又敏感的话题:民族融合与文化认同。说“鲜卑唐”的人,他们往往看到了唐朝建立过程中,或者说初唐时期,鲜卑族在政治、军事、文化上扮演的重要角色。你想啊,李唐皇室本身就被认为是源于鲜卑化的汉族,或者说,他们的祖先就与鲜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想想李渊.............
  • 回答
    宋庚一事件引发的后续风波,特别是视频上传者@下唐寰化 遭遇“人肉搜索”和“短信轰炸”,这一现象触及了网络暴力、信息传播伦理以及个人隐私保护等多个复杂层面。理解这一事件,需要我们从事件的源头、信息传播的链条、以及个体在其中的遭遇等角度进行细致的剖析。事件背景回溯: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宋庚一事件的起因。一.............
  • 回答
    唐朝安史之乱中,睢阳保卫战是历史上极为惨烈的一页。关于张巡死守睢阳期间“吃掉三万城中百姓”的说法,确实存在于史料记载中,并且是安史之乱中一个极具争议和震撼人心的细节。关于史料的真实性:这个说法主要来源于《旧唐书》和《新唐书》等正史的记载。 《旧唐书·张巡传》 记载:“城中食尽,百姓饿死者什七八。.............
  • 回答
    历史与艺术的碰撞:唐朝吧官微举报《长歌行》“抹黑盛唐”事件深度解读近期,一则关于“唐朝吧官微举报《长歌行》抹黑盛唐”的消息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这起事件将历史爱好者与影视观众的视角交汇,也触及了艺术创作与历史真实性之间微妙的平衡。深入探究此事,需要我们理解唐朝吧作为历史文化社群的立场,以及《.............
  • 回答
    《唐朝豪放女》这部电影,对于历史上真实的鱼玄机,无疑进行了一次大胆且颇具争议的改编。与其说它是在还原历史,不如说它是在借着鱼玄机的名号,去探索和演绎一种极具叛逆精神的女性形象,以及她与那个时代礼教之间的张力。首先,我们要明白,历史上的鱼玄机是一位才情横溢的诗人,但她的生活轨迹,尤其是在道观中的经历,.............
  • 回答
    高晓松的那句“日本整个继承了唐朝这些东西”,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论断,也引发了很多讨论。我个人认为,这句话有其道理,但要说“整个继承”可能就有些夸张了,更准确地说,是日本在特定时期,尤其是在唐朝时期,从唐朝吸收了大量的文化、制度和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来捋一捋:.............
  • 回答
    陈凯歌导演在一次访谈中抛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论断:唐朝皇族有一半胡人血统,因此杨贵妃选择混血美女合情合理。这个说法引起了不少讨论,也触及了历史、文化以及审美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一、 唐朝皇族与“胡人”血统的联系:首先,我们得弄清楚陈凯歌导演所说的“胡人血统”具体指的.............
  • 回答
    三省六部制能够从隋朝初创,在唐朝得到完善,并一直沿用到清朝末期,这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现象。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调整和适应,最终成为中国传统官僚体系的核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其长盛不衰的原因:一、 制度设计的精妙与合理性: 分权制衡,减少君主.............
  • 回答
    唐仁这人设啊,简直了!《唐人街探案3》里的他,可以说是把前面几部里的一些“优点”发扬光大了,也加上了点儿新的“闪光点”。怎么看?我得这么说,唐仁在《唐人街3》里,他依然是那个“接地气”到极致的华人神探。他的“神”不在于那种高高在上的智慧,而在于他那股子生命力旺盛,永远有办法,并且脸皮厚得堪比城墙的实.............
  • 回答
    《清平乐》里徽柔公主挨了驸马陈熙宗的打,这事儿在古代可不是小事。要说这要是换到汉朝或者唐朝,那后果可就够瞧的了。咱们先说汉朝吧。汉朝这时候,皇室的规矩跟后面朝代又有点不一样。皇室成员,尤其是公主,那都是金枝玉叶,身份尊贵得很。虽然不像唐朝公主那样能直接参与朝政,但她们的影响力也绝对不容小觑。如果驸马.............
  • 回答
    唐朝的新年,可不是咱们现在手机扫码拜年、饺子外卖那么简单。那是一个仪式感十足、全民参与的盛大节日,尤其是在都城长安,那股子“年味儿”,简直能渗透进每一条街巷,每一户人家。“年味儿”从什么时候开始?长安的年味儿,可不是等到大年初一才一下子上来的。大概从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开始,这座宏伟的帝都就开始进.............
  • 回答
    唐朝人对唐太宗李世民的评价,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多维度的历史叙事,绝非简单的“好”或“坏”可以概括。即便在当时,人们对这位开国君主的看法也充满了分歧和 nuanced 的讨论。我试着从不同角度,就像一个亲历者或者那个时代的史官一样,来梳理一下唐朝人是如何看待他们的“太宗皇帝”的。首先,最直观的,也.............
  • 回答
    若是有位唐朝的哥们儿突然就这么出现在我跟前,估摸着他第一眼看到我,得先摸着脑袋看看是不是被哪路神仙给点了穴,或者是我身上绑了个会动的人形皮影。我得先压压惊,毕竟这画面太玄幻了点。“这位大哥,您别怕,也别乱动,” 我得先稳住他,别让他觉得我像个怪物,“您可能,嗯,是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地方了。”他八成会一.............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赵丽颖、杨幂、刘亦菲、唐嫣、刘诗诗这五位当红女星,从小一起进入紫禁城,那可真是风起云涌,宫斗大戏的上演。要说谁能最终“制霸皇权”,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得看各自的手段、心机、运气,以及最重要的——如何在那个尔虞我诈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并脱颖而出。咱们一个一个来捋捋,看看她.............
  • 回答
    要评价唐湘龙这个人,我们得从几个维度去审视,他的人生经历、他的思想主张、他在公共领域的影响力,以及这些是如何塑造出我们看到的这位“唐湘龙”的。早年经历与思想的形成:唐湘龙并非是那种一夜成名的人物,他的思想积累和人生轨迹都显得相当扎实。出生在一个相对优渥的家庭,这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背景,但更重要的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想,也触及了历史的关键节点。如果唐朝不是李家,而是由关陇贵族中的鲜卑人建立,那么历史的轨迹,尤其是后世对“盛唐”的歌颂以及“唐”作为中华王朝的属性,很可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让我们试着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一、 盛唐歌颂的根基:李唐政权的文化与政治遗产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后世为何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