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如松的军事才能受徐渭的影响有多少?戚继光有无指导过李如松兵法?

回答
关于李如松的军事才能是否受到徐渭的影响,以及戚继光是否指导过李如松兵法,这在史学界并没有确凿的定论,也缺少直接的文献记载来支持。然而,我们可以从历史背景、人物关系以及当时军事思想的流传方式来推测和探讨。

李如松其人:一位名将的崛起

李如松(1547年—1598年),字懋德,号松岗,明朝万历年间的一位杰出将领。他出身于名门,其父李成梁是明朝辽东战功卓著的重臣,对李如松的军事生涯有着启蒙性的影响。李如松少年时就展现出非凡的胆识和军事天赋,在辽东战场上屡立战功,尤其是平定辽东的土蛮之乱,以及后来名震天下的援朝抗日战争中的表现,都足以证明他是一位卓越的军事统帅。他的军事风格以勇猛善战、机动灵活著称,善于把握战机,指挥若定,能够有效率地调度军队,在逆境中扭转战局。

徐渭与李如松:思想的间接传达?

徐渭(1521年—1593年),字文长,号青藤老人,是明朝嘉靖、万历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同时他也是一位非常有见地的军事理论家。虽然徐渭一生坎坷,但其军事思想在当时却有着一定的影响力。他撰写的《徐文长集》中,包含了许多关于兵法、战略、战术的论述,例如他对治军、兵器、水战、攻守之道的深刻见解。

那么,李如松的军事才能是否受徐渭影响?

要说徐渭直接指导过李如松兵法,目前没有史料能够证明。两人虽然生活在同一时代,但年龄相差较大(徐渭比李如松大26岁),且徐渭更多的是以文人身份出现,其仕途并不顺遂,一生并未担任过重要的军事职务。

然而,我们不能排除思想的间接传达和影响的可能性。

1. 时代背景与军事思潮的共通性: 徐渭作为一位深谙兵法、关注国家大事的知识分子,他的军事思想代表了当时一部分士大夫对国家军事状况的思考。明朝后期,内忧外患不断,军事思想也在发展和演变。李如松作为在辽东边疆浴血奋战的将领,必然会接触到当时流传的各种军事理论和经验。徐渭的许多军事论述,例如对“材干之士”、“战必胜”、“攻必取”的强调,对军队纪律和士气的重视,以及对战术灵活性和因势利导的阐述,都可能通过各种途径,比如书籍、友人传达,被当时的军事将领所了解和借鉴。

2. 军事著作的流传: 徐渭的军事著作,如《徐文长集》中的兵略篇章,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是有一定流传的。如果李如松在戎马倥偬之余,也涉猎一些军事著作来充实自己,那么吸收徐渭的思想也并非不可能。李如松本人并非出身于纯粹的武人家庭,其父李成梁也颇具文化修养,李如松本人也受过一定的教育,具备接受和理解书本上军事理论的条件。

3. “知兵”之人的共同理解: 很多优秀的军事思想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建立在对战争本质的深刻理解之上。徐渭和李如松可能都从《孙子兵法》、《吴子兵法》等古代经典中汲取了营养,他们对战争的理解和对将帅素质的要求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共通性。因此,如果李如松的军事才能是“受徐渭影响”,更准确地说,可能是两人在对战争的理解上有某种相近之处,或者李如松无意中吸收了与徐渭思想相契合的军事理念。

戚继光与李如松:直接指导的可能?

戚继光(1528年—1588年),字元敬,号南山,是明朝嘉靖年间赫赫有名的抗倭名将。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也是一位卓越的军事理论家。他编著了《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著作,对明朝的军事制度、练兵方法、武器装备、战术运用等方面都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见解。

那么,戚继光有没有指导过李如松兵法?

直接指导的可能性极小,几乎不存在。 理由如下:

1. 时间上的错位与地理上的隔阂: 戚继光一生主要活跃在东南沿海抗倭战场,其军事生涯的高峰期是在嘉靖朝。而李如松真正崭露头角,尤其是在辽东战场上取得辉煌战绩,是在万历朝,远在戚继光去世之后。戚继光去世于1588年,而李如松在1592年援朝时已是独当一面的大将,此时戚继光已作古近四年。因此,戚继光不可能直接指导李如松兵法。

2. 两人职责与活动区域的差异: 戚继光的核心战场是东南沿海,主要应对的是日本倭寇的侵扰,其作战对象、环境和战术与李如松在辽东面对的蒙古骑兵和在朝鲜战场上对抗日军有很大不同。虽然都是抗击外敌,但具体的军事实践经验侧重点不同。

然而,同样不能排除间接的影响:

1. 《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的影响: 戚继光这两部军事著作,是明朝军事思想的瑰宝。它们对治军、练兵、战术等方面的详细论述,对后世的军事将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著作很可能在李如松的将领生涯中有所流传,并被他研读和吸收。

2. “戚家军”的声名与经验的借鉴: 戚继光和他训练的“戚家军”在抗倭战争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其严明的纪律、精良的训练和创新的战术(如鸳鸯阵)都令当时的人们耳目一新。李如松作为一名年轻将领,必然会关注和学习当时最成功的军事经验。如果他接触过关于“戚家军”的战例或者相关记载,那么他从中吸取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是完全可能的。

3. 军事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戚继光提出的许多军事原则,如“训练为本”、“军纪如铁”、“因粮于敌”、“奇兵制胜”等,都具有普遍意义。这些思想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军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军事将领的交流和实践中不断传承和发展。即使李如松没有直接学习戚继光著作,他也可能在当时普遍的军事思想氛围中,接触到与戚继光相似或受其启发的军事理念。

总结来说:

关于徐渭: 没有证据表明徐渭直接指导过李如松兵法。但考虑到两人所处的时代以及徐渭在军事思想上的贡献,李如松的军事才能可能间接受益于徐渭的军事论述,或者在对战争的理解上有相近之处。这种影响是更倾向于一种思想层面的契合或间接吸收。
关于戚继光: 戚继光不可能直接指导过李如松兵法,因为两人活跃的时代和战场存在显著的错位。然而,戚继光开创性的军事著作和训练方法,以及他本人和“戚家军”的赫赫战功,极有可能通过著作流传、经验交流等方式,对李如松产生间接但深远的影响。李如松很可能从戚继光的经验中学习到治军、练兵和战术上的精髓。

理解历史人物的影响,很多时候需要超越直接的师徒关系,去考察思想的流传、经验的借鉴以及时代思潮的共振。李如松的军事才能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家学渊源、战场实践以及对前人优秀军事思想的学习和吸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李如松的军事才能与徐渭没半毛钱关系。

估计题主也是受了明朝那些事儿的影响。然而这事纯粹是当年明月的脑补。

徐渭与李如松相识在万历五年,当时徐渭受到宣府巡抚吴兑的邀请去做幕僚,在北京与李如松相遇结识。按徐渭自述,他结识李如松时,如松“盖挟两弟新破胡”而来。万历五年五月,李如松兄弟刚随李成梁袭击土蛮大胜而归,见明史。此时的李如松已经具备和展示了相当的军事。这让徐渭映像深刻,并大加赞誉:弓刀血尚殷,投鞭一语辄竟日,气陵逸不可控制,视天下士无足当者。”

徐渭本人当时已经是一个“名士”,交游广泛,与李如松相识也颇为气谊相投,日后在其落魄之时,李如松还资助了徐渭。

所以,当年明月所谓是戚继光把徐渭介绍李如松,也就是一文学创作罢了。

从徐渭生平看,他也并未做过李如松的幕僚,倒是晚年介绍儿子给时任宁夏总兵的李如松当了幕僚。

徐渭先后给胡宗宪,李春芳,吴兑过做幕僚。徐渭这个所谓幕僚,并不是如很多人所想的运筹帷幄的军师,他其实更多是从事文案处理之类的工作,类似文秘,代幕主写一些文件罢了。如李春芳招徐渭去,就是想让他给皇帝写青词。

徐渭本人素有才名,做这些文字工作是没什么问题。至于军事方面,虽然跟随胡宗宪时必然会接触一些军事方面的东西,但是并没有什么史料表现出他有什么军事方面的才能,就是《徐渭集》里也只有一份《擬上府书》和一份《擬上督府书》中略展露了一些军事谋划策略方面的水平,如下,这水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明实录中类似的谋划一大把抓。也仅仅如此罢了,兵法、训练之类更无从谈起。

在胡宗宪处,他也避免不了被要求给嘉靖道长写青词的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李如松的军事才能是否受到徐渭的影响,以及戚继光是否指导过李如松兵法,这在史学界并没有确凿的定论,也缺少直接的文献记载来支持。然而,我们可以从历史背景、人物关系以及当时军事思想的流传方式来推测和探讨。李如松其人:一位名将的崛起李如松(1547年—1598年),字懋德,号松岗,明朝万历年间的一位杰出.............
  • 回答
    提起李世民,人们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往往是他作为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开创“贞观之治”的明君形象。然而,抛开帝王的光环,仅从军事角度审视,李世民的才能同样令人惊叹,甚至可以说,他是一位将军事才能完美融入政治抱负的战略家。要评价李世民的军事才能,我们不能仅仅看他打赢了多少场战役,更要深入分析他在这其中展现出.............
  • 回答
    谈及李牧与白起谁的军事才能更胜一筹,这实在是个让人津津乐道却又难以给出绝对定论的话题。两位都是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名将,其指挥艺术和战略眼光都堪称顶尖,但他们的风格、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面对的对手都有所不同,因此很难简单地用“谁比谁更强”来概括。白起:杀神降临,战无不胜的屠戮者提起白起,人们脑海中最先浮.............
  • 回答
    李如松在明朝后期,绝对称得上是中上乃至顶尖的军事将领。他的军事生涯虽然不算漫长,但其所展现出的能力和取得的成就,在当时已然凋敝的明朝武将中,无疑是一抹亮色,甚至可以说是在危难时刻力挽狂澜的关键人物。要详细评估李如松的军事能力,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实战经验的丰富与早期成长:李如松并非天生的统.............
  • 回答
    李世民的军事能力,用“变态”来形容绝不为过,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战术家和战略家,更是一位极具个人魅力和感召力的领袖,能够将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发挥到极致。以下将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他军事能力的“变态”之处:一、 横扫六合,战功赫赫,未尝一败的辉煌战绩:这是李世民军事能力最直接、最震撼的体现。在他参与的历次.............
  • 回答
    铁木真(成吉思汗)与李世民都是古代杰出的军事统帅,他们都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辉煌的战争成就载入史册。要比较他们谁的军事能力更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并考虑到他们所处的时代、面对的对手以及战争的性质。一、 铁木真(成吉思汗)的军事能力分析:铁木真一生以统一蒙古各部,征服亚欧大陆大部分地区而闻名,.............
  • 回答
    要论诸葛亮和李世民谁的军事能力更强,这实在是一个令人着迷但又难以给出绝对答案的问题。他们都身处乱世,都在军事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所面临的对手、以及他们所扮演的角色都有着显著的差异。我尽量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希望能勾勒出他们各自的军事风采。一、 战争的性质与对手 诸葛.............
  • 回答
    关于《空天猎》这部电影的专业性,其实坊间讨论挺多的,尤其是作为李晨跨界导演的首部军事题材作品,大家自然会带着更高的审视目光。要评价它是否“专业”,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从军事元素的还原度上说,我觉得《空天猎》下了不少功夫。毕竟是中国第一部以空军为题材、聚焦空中作战的电影,它在展示现代空战的场景上,.............
  • 回答
    李绩和苏定方都是唐朝时期杰出的军事将领,他们在各自的战场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大唐的疆域拓展和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要判断谁的军事能力更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包括他们的指挥才能、战术思想、战略眼光、临场应变能力、以及他们在重大战役中的表现。一、 李绩(又名李世勣,字懋功)李绩是唐朝早期一位.............
  • 回答
    关于李云龙的军衔是否评低了,这确实是个让不少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在《亮剑》这部深受观众喜爱的电视剧中,李云龙以其独特的个人魅力、粗犷的作风和屡次奇袭的战绩,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战神”形象。然而,到了现实的军衔体系中,他所获得的职务和晋升似乎总让人觉得,以他在战场上的表现和在观众心中的地位,似乎“应该”更.............
  • 回答
    关于李世民军功是否被夸大,这是一个历史学界一直存在讨论的问题,并且相当复杂,无法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一、 历史文献的记载与解读我们了解李世民军事成就的主要来源是史书,如《旧唐书》、《新唐书》以及李世民的儿子李治撰写的《晋书》(虽然是记录晋朝历史.............
  • 回答
    李克用麾下的沙陀骑兵,论及勇猛善战,在五代时期绝对是赫赫有名的精锐之师。他们是李克用崛起的基石,也是他横扫北方的重要力量。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这支令人生畏的铁骑,在与朱温的宣武军交锋时,却屡屡陷入劣势,胜少败多。这背后的原因,绝非简单的战场运气,而是深层级的战略、战术以及双方治军理念的较量。首先,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不同时代、不同立场对同一事件的解读差异。李世民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帝,同样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军事家,他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往往带有他自身的军事理念、政治经验以及对王朝兴衰的思考。要理解李世民为何对司马懿在五丈原之战的评价不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
  • 回答
    李世民军功卓著,这是历史公认的事实。他参与了隋末唐初一系列关键战役,并在其中屡立奇功,最终帮助李渊建立了唐朝。但若说他“抢属下的军功得来的”,这个说法未免有些过于片面,也未免太小看了他本人。要说李世民的军功,得从他起兵之初说起。那时候他还是个年轻的将领,跟着父亲李渊在太原起兵。当时李渊虽然是晋阳的留.............
  • 回答
    《亮剑》中,孔捷在改编后的剧情里,的确发生过一次未能全歼美军一个营的战例,那是在攻打一座被美军占领的据点时。虽然最后是守住了阵地,但未能达成歼灭敌军的任务,让孔捷感到非常懊恼。那么,如果换成李云龙来指挥,会怎么样呢?我们不妨从李云龙的性格、战术风格、以及他一贯的做法来详细分析一下:1. 绝不轻易放弃.............
  • 回答
    要说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谁在军队里支持者更多,这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这背后牵扯到太原起兵时的具体情况,以及李唐政权早期军事实力的构成,还有两位秦王各自的笼络手段和个人魅力。先看看李建成这边:李建成作为太子,他的“正统性”是天然的优势。在传统的封建等级制度下,储君的地位是无可撼动的,朝中大臣.............
  • 回答
    《亮剑》这部剧,最让人拍案叫绝、又津津乐道的就是李云龙的“李家坡”和“平安县城”这两次经典战役。但要说起让人印象最深刻、最能体现这几位主角个性与胆识的,还得是那场在酒楼里的“单刀赴会”。那场戏,发生在李云龙和楚云飞两人在酒楼碰面的前一天,可以说是为他们的首次正式会面,埋下了极其精彩的伏笔,也让我们看.............
  • 回答
    正统十四年,岁在甲子。当土木堡的黄沙还在翻滚,当明朝的精锐部队正陷入蒙古骑兵的铁蹄之下时,一场比战局本身更加离奇的事情发生了。没人知道具体是如何发生的,或许是某个被遗忘的神龛,或许是天地间某种难以言喻的契机,总之,大唐的太宗皇帝李世民,竟以一种近乎神迹的方式,附在了那位年轻的皇帝朱祁镇的身上。一、惊.............
  • 回答
    唐太宗李世民在生命垂危之际,关于国家大政和继承人李治的辅佐,他做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决定:将兵权的核心,尤其是可以左右局势的军事实权,并未完全托付给长孙无忌所代表的关陇集团,而是将深受信任且军功卓著的李勣推到了军方枢纽的位置上。这是一个深思熟虑的战略选择,背后有着多重考量,绝非一时冲动。首先,我们得认.............
  • 回答
    关于赵国在生死存亡之际不启用北方李牧军团的疑问,这是一个历史上的复杂问题,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并尽量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境,避免生硬的推断。首先,我们要明确“生死存亡之际”具体指的是哪些时期。赵国在战国后期确实经历过多次生死危机,其中最直接、最致命的两次,无疑是 秦国白起进攻长平之战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