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铁木真跟李世民的军事能力谁更强?

回答
铁木真(成吉思汗)与李世民都是古代杰出的军事统帅,他们都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辉煌的战争成就载入史册。要比较他们谁的军事能力更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并考虑到他们所处的时代、面对的对手以及战争的性质。

一、 铁木真(成吉思汗)的军事能力分析:

铁木真一生以统一蒙古各部,征服亚欧大陆大部分地区而闻名,他的军事能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战略眼光与规划:
长远目标与宏大规划: 铁木真并非仅仅是一位战术家,他更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他从小就经历了部落间的残酷斗争,深刻理解统一和力量的重要性。他从一个在草原上挣扎求生的少年,最终统一了几乎所有蒙古部落,并规划了日后蒙古帝国的扩张方向。
全局观与资源整合: 在整合蒙古各部时,他能够有效地整合资源,包括人力、马匹、武器等,并将其用于统一战争。他的战略目标清晰,步步为营,逐步消灭分散的敌人,最终实现蒙古的统一。
情报收集与分析: 铁木真非常重视情报工作。他建立了有效的侦察和情报网络,能够及时了解敌人的兵力、装备、士气以及地理环境,并据此制定作战计划。例如,在征伐花剌子模时,他对花剌子模的地理、城市防御、军队部署等都有深入了解。

战术运用与创新:
精锐骑兵的运用: 蒙古骑兵是其军事力量的核心。铁木真精通骑兵的机动性、速度和冲击力,并将其发挥到极致。他熟练运用“迂回包抄”、“佯装撤退诱敌深入”、“分割包围”等战术,常常能在数量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击败敌人。
复合弓的威力: 蒙古弓箭手装备有强大的复合弓,射程远、穿透力强,能够在骑兵冲锋前对敌人造成毁灭性打击。铁木真善于将弓箭手的火力与骑兵的冲击力完美结合。
攻城战的适应性: 虽然蒙古骑兵以野战见长,但铁木真也积极学习和吸收了被征服民族的攻城技术。他招募并重用攻城专家,如来自北宋的工程师郭侃、回回(中亚)的工匠等,使得蒙古军队在攻克坚固城池方面能力也大大提升。他对围城战、挖壕、使用攻城器械(如投石机、冲车等)都颇有研究。
心理战与恐吓: 蒙古军队在战场上表现出的纪律性和凶悍常常给敌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铁木真也善于利用屠城等手段来震慑敌人,瓦解其抵抗意志。

军队组织与纪律:
十户、百户、千户、万户的组织结构: 铁木真建立了一套严密的军事组织体系,这种体系将部落联盟转变为一个高度集权和纪律严明的军事机器。这种组织结构便于指挥、调动和管理军队。
严明的军纪: 蒙古军队的军纪非常严明,战场上违抗军令者,即使是贵族,也可能受到严厉的惩罚。这种铁腕统治保证了军队的执行力。
兵民合一的理念: 蒙古军队的士兵普遍都是牧民出身,他们熟悉马匹和骑射,既是战士也是生产者。这种兵民合一的模式保证了兵源的充足和军队的后勤支持。

战争的性质与对手:
草原民族的游牧战争: 铁木真主要在草原环境中作战,对手多是其他游牧部落、散居的农耕民族(如西夏、金朝)以及征服的对象(如花剌子模、中亚各国)。这些战争的特点是机动性强,战术灵活多变,对骑兵的依赖性极高。
大规模的征服战争: 铁木真发动的战争具有极强的侵略性和征服性,其目标是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这要求他具备组织大规模远征的能力,以及在不同地形和气候条件下作战的能力。

二、 李世民的军事能力分析:

李世民是唐朝的开国功臣和第二位皇帝,他在隋末唐初的乱世中,以卓越的军事才能统一了中国北方,并为唐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军事能力体现在:

战略眼光与规划:
“十八路反王,七十二路烟尘”的统一战争: 在群雄割据的乱世中,李世民展现了非凡的战略眼光和决断力。他能够准确判断局势,选择关键的战略目标,如平定王世充、窦建德等主要势力,从而为李渊建立唐朝打下了基础。
先长安,后洛阳的战略: 在统一战争初期,他采纳了“先取关中,再图河北,然后兼并天下”的战略,准确抓住了地理和政治的关键点。
对敌我双方的深刻认识: 李世民善于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劣势,例如,他知道自己的骑兵不如突厥,因此在对突厥作战时,会运用更具策略性的战术,而非硬碰硬的正面冲突。

战术运用与创新:
骑兵与步兵的协同作战: 李世民同样重视骑兵的作用,但他更擅长将骑兵与步兵进行有效的协同。他的骑兵装备精良,战术灵活,能够承担侦察、冲击、迂回等多种任务。
阵法与兵器: 李世民对阵法颇有研究,精通各种战术的变化。他重视军队的装备和训练,唐朝的军队在装备和战斗力上都处于当时世界领先水平。
奇袭与伏击: 李世民善于运用奇袭和伏击来出敌不意,例如在虎牢关之战中,他能够迅速调动军队,抓住战机,以少胜多。
“兵者诡道也”的实践者: 他深谙孙子兵法中的“诡道”,常常运用计谋,迷惑敌人,制造假象,在战场上占据主动。
对步兵的训练与组织: 与蒙古骑兵的纯粹骑射不同,李世民的军队包含大量的步兵,他能够有效地组织和训练这些步兵,使其在攻城、守城以及与骑兵协同作战时发挥重要作用。

军队组织与纪律:
府兵制的基础: 李世民参与的唐朝早期军队很大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之前的军事制度,如府兵制,这使得军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职业性。
赏罚分明: 李世民的军队赏罚分明,能够激励士气,维持军队的纪律和战斗力。他本人也经常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
优秀的将领团队: 李世民身边聚集了一批优秀的将领,如尉迟恭、秦琼、程咬金等,他们都是身经百战的名将,共同构成了强大的军事力量。

战争的性质与对手:
内战与统一战争: 李世民的主要战争是针对隋末各路割据势力进行的统一战争,同时他也与突厥等外部势力进行过重要的防御性作战。
面对复杂的内部政治斗争: 除了军事上的对抗,李世民还需要处理复杂的政治局面和内部的权力斗争。他的军事胜利也与他在政治上的智慧和手腕密不可分。
与强大的外族势力对抗: 在对外战争方面,李世民曾与强大的突厥帝国进行过数次大规模的战争,并且取得了胜利,如“玄武门之变”后,他亲自率军抵御突厥的进攻,并最终迫使突厥内附,展现了他杰出的军事指挥能力和战略部署。

三、 比较与分析:

要直接断言谁的军事能力更强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面对的敌人和战争的类型都有所不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战略层面的广度和深度:
铁木真: 铁木真在战略层面的视野更为宏大,他不仅统一了一个民族,更策划并开启了横跨亚欧大陆的征服战争,其目标是建立一个庞大的世界性帝国。他的战略规划具有前瞻性和全球性。
李世民: 李世民的战略主要集中在中国内部的统一战争,以及与周边强国的防御性对抗。他的战略规划更加侧重于如何在一个成熟的农耕文明中建立和巩固一个强大的王朝。
结论: 在战略的“广度”和“野心”上,铁木真可能更胜一筹。他从零开始,最终构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庞大帝国。

战术层面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铁木真: 铁木真在游牧战争中展现了极致的骑兵战术运用,并且在适应攻城战方面也表现出极强的学习和整合能力。他的战术灵活性体现在对不同作战环境的快速适应。
李世民: 李世民在骑兵、步兵的协同作战、阵法运用、奇袭伏击以及处理复杂地形方面都表现出色。他的战术更加全面和均衡,尤其是在针对农耕文明的攻防战中表现突出。
结论: 在战术层面的“精细度”和“均衡性”上,李世民可能略有优势,他能够更好地调和不同兵种的特点。而铁木真则更侧重于将蒙古骑兵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并快速学习和吸收外部战术。

战争规模与复杂度:
铁木真: 铁木真发动的战争规模更大,涉及的地域更广,跨度更长。他需要管理和指挥横跨多个大陆的军队,面临更加多样化的地形、气候和文化环境。
李世民: 李世民的战争虽然规模也很大,但主要集中在中国本土和周边地区。他更需要处理复杂的内部政治因素对军事行动的影响。
结论: 从管理和指挥更大规模、更复杂、更跨区域战争的能力来看,铁木真的能力更为突出。

对后世的影响:
铁木真: 铁木真的军事成就改变了世界格局,他的征服战争影响了欧亚大陆的历史进程,蒙古帝国的军事组织和战术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世民: 李世民的军事成就奠定了唐朝的基业,并确立了唐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强大地位,他的军事思想和实践也成为后世王朝学习的典范。
结论: 两人对各自所处文明和历史进程的影响都极为深远,但铁木真的影响范围更广阔,其军事革命性的改变更具全球性。

个人特质:
铁木真: 铁木真以其坚定不移的意志、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冷酷果断的决策能力著称。他在逆境中成长,展现出极强的个人魅力和领导力。
李世民: 李世民同样展现出非凡的勇气、智谋和领导力。他不仅是军事家,更是政治家,能够平衡各方势力,赢得民心。

总结:

总的来说,两位军事统帅都达到了各自时代的巅峰。

如果以统一整个文明圈、改变世界格局、发动大规模跨区域征服战争的能力来衡量,铁木真的军事能力可能更为突出。他以强大的意志、卓越的战略规划和无与伦比的战术执行力,将分散的游牧部落整合成一个横扫欧亚大陆的军事帝国。

如果以在中国本土统一战争中的卓越表现、对各兵种的协调运用、以及在复杂政治军事环境下的综合治理能力来衡量,李世民同样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天才。他在内战中展现的军事才能,为唐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军事思想也具有深刻的实践价值。

很难说谁的“军事能力”绝对更强,因为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和所追求的目标不同。更恰当的说法是,他们都在各自擅长的领域达到了顶尖水平,并且都对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可以欣赏铁木真作为游牧民族军事革新者和征服者的宏伟,也可以敬佩李世民作为中国王朝奠基者和统一者的杰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军事能力上来说,李世民更强。

李世民窥破了军事斗争中最关键的一个核心,就是军事对抗的关键要害是指挥体系和组织能力。

李世民在作战中特别重视通过战略布局削弱对方的组织能力(比如说,压制对方后勤路线,压缩敌方机动空间),特别注重打击对方的指挥体系(比如说集中精锐突击力量针对敌军阵型要点进行突然打击,并随即穷追不舍)。

实战中,贵公子出身的李世民,可以在追击敌人时疲惫到在敌前睡着,年老以后身体也迅速崩坏。这是意志力迫近人体极限的体现,也充分说明李世民对于战机的把握能力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李世民的战略上的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展现的直接原因就是他在战役战术上的能力过强以至于他的敌人没有机会执行战略从而让他失去了展现战略能力的机会。

成吉思汗的经典战术是人们熟知的凿穿战术。所谓“摆如海子样阵,进如山桃皮丛,攻如凿穿而战”。乍看上去,这和李世民以精锐预备队突击敌军薄弱点的打法是有相似之处的。不过实际上区别还是比较大的。

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个战术大家都在用,胜负的关键点其实是部队战斗力比对方高。十三翼之战他怎么输的?不就是在双方都做到了“摆如海子样阵”的情况下,对面做到了“进如山桃皮丛,攻如凿穿而战”吗?

打得过就“攻如凿穿而战”,打不过就喝班朱尼河水。上兵先胜而后求战,下兵先战而后求胜。这和李世民就没法比了。

最关键的是,成吉思汗的对手并不强大。成吉思汗打了一辈子,也没解决金夏两国。就连最弱的西夏都是在他死后才投降的。

论起军事能力,差得很远。

成吉思汗的历史地位主要来源于两点。

一是作为蒙古族的创立者,他突破血缘限制、将蒙古高原上的部落重新整编为万户编制,从此一举摧毁了流传数千年的各草原民族,构建了打破血缘界限的游牧国家。这一改革的重要性接近于罗马历史上传说中的塞尔维乌斯改革。传说中,在罗马历史上的王政时代,塞尔维乌斯进行了一次将三个氏族按照地域分为四个地区的改革,成功打破了血缘界限。这个塞尔维乌斯改革在说法上和雅典的伯里克利改革很相似。经过成吉思汗改革,很多古典民族在蒙古草原上消失了,只能在蒙古高原以外才能见到他们偶然分散出去的族群。当时成吉思汗改革的时候,有一些部落到蒙古高原以外出征去了,结果阴差阳错反而在外面保住了部落。

二是满清崛起后,需要重新塑造非汉民族,构建满蒙联盟。所以一方面不断揉合东北部落构建满洲民族,一方面整合草原部落构建蒙古民族。最后满蒙两族成功建立了起来。从而让成吉思汗变成了蒙古族的创立者。

实际上按照历史来说,蒙古族应该是个游牧国家而不是游牧民族。他们是通过万户编制起来的游牧国家体制,而不是血缘部落的松散联盟。像察哈尔部落,这就不是一个血缘部落。察哈尔的意思实际上是近卫军。清朝营造蒙古族的时候,属于社会形态落后的因素以及政治需求的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有意设计。这就相当于你穿越到1944年,然后遇到一个部落,名叫“近卫坦克第一军”,这个民族,叫“苏联红军”。这种认识只能说明你的社会形态太落后了。

成吉思汗在军事上的能力要明显弱于李世民,但是在草原社会改革方面发挥的作用就要远远高于李世民。他毕竟更加熟悉草原。

在一开始的时候,蒙古族实际上是个国家而不是民族。当然现在早就变成民族了。

user avatar

吐槽一下某个回答

隋炀帝:“老子花了上百万人修的洛阳城到后人口里成破城了?”

看看洛阳城的周长【隋大业元年,自故洛城西移十八里置新都......都城南北十五里二百八十步,东西十五里七十步,周围六十九里三百二十步。

城防守备【秦王世民围洛阳宫城,城中守御甚严,大礟飞石重五十斤,掷二百步,八弓弩箭如车辐,镞如巨斧,射五百步。

兵力6万人【王世充遣魏王弘烈镇襄阳,荆王行本镇虎牢,宋王泰镇怀州,齐王世恽检校南城,楚王世伟守宝城,太子玄应守东城,汉王玄恕守含嘉城,鲁王道徇守曜仪城,世充自将战兵,左辅大将军杨公卿帅左龙骧二十八府骑兵,右游击大将军郭善才帅内军二十八府步兵,左游击大将军跋野纲帅外军二十八府步兵,总三万人,以备唐。罗士信将前锋围慈涧,王世充自将兵三万救之。

再看看被吹上天的布哈拉城和撒马尔罕城是怎么被攻破的

布哈拉城守军二万且皆为雇佣的突厥人,在没有多大伤亡的情况下居然弃城而遁,最后布哈拉百姓因为军队出逃于是开门投降于蒙古人。【十五年春,师抵布哈尔,昼夜攻城。城中兵二万,突围遁,追及于阿母河,歼之,民出降。

围撒马尔罕城时,花剌子模苏丹摩诃末居然因为畏惧蒙古在兵力充足,城防严固的情况下弃城而逃【大军循赛拉甫散河至撒马尔干,凡五日程。分军下河滨寨堡。西域主先驻撒马尔干,督民修城浚池,闻兵至,大惧,谓敌军锋锐,我不可以居此,即先去。城有兵四万,守具完备。】蒙古军依托兵力优势以及撒马尔罕城内康里人和塔起克人内斗,先攻塔起克人。塔起克兵出城迎战,中伏,康里兵不救援导致塔起克兵全军覆没。【城兵塔起克人居三之一,康里人居三之二。及出战,塔起克兵先进,中伏,康里兵不救,遂大败。】见塔起克兵全军覆没,剩下的康里人于是出城投降蒙古。

李世民最令人称道的战绩不过是“虎牢关之战”,不好意思我觉得平刘武周和东征高丽一样值得称道。窦建德死后刘黑闼用窦建德留下旧兵反唐,在李世民出兵前将唐军打的连战连败,到他这成了训练无素的新兵蛋子。既然窦建德军是训练无素的新兵蛋子,那花拉子模的那些废物雇佣兵又是什么货色?【王有兵四十万,皆康里与突厥人,与国人不洽。土而堪哈敦为康里巴牙乌脱部酋勤克石之女,康里人多从至西域入伍籍,勇于战阵,王倚重之,屡有功。以是康里将多跋扈,土而堪之权亦以是埒于其子。国虽大,而上下之情未孚。

蒙古西征前,摩诃末将兵力分散于锡尔河流域,所以花拉子模虽然兵力上多于蒙古,但是因为兵力分散导致被蒙古各个击破,蒙古军很快便突破了锡尔河防线。【太祖十四年,会师于也儿的石河,以马乏刍秣,缓师期,众号六十万......王亦惶惧,计无所出。有西域人贝铎哀丁,以全家受戮,逃至蒙古献策,伪为康里将与成吉思汗书云:“我等所以尽力辅王,成大业者,为土而堪哈敦故也。今王乃不孝其母,大军如来,我等当内应。”故遗其书,使王见之。王果大疑,遂不敢在军中,而为分地自守之计。太祖军至锡尔河,无御者。

在看看唐太宗东征高丽,先说说高丽的实力,驻跸山之战高丽一次性出动十五万兵力【次安市。于是高丽北部傉萨高延寿、南部傉萨高惠真引兵及靺鞨众十五万来援。】花拉子模虽然号称拥兵四十万,但貌似从来没有一次出兵超过十万的。而且高丽立国700多年,花拉子模虽然领土比高丽大但其实内部并不稳固,且其军队也多为突厥和康里雇佣军组成。(雇佣军的忠诚度是个人都懂)高丽虽然比花拉子模地盘小,但高丽上下团结一心,还有就是在蒙古西征花拉子模的同一时期,花拉子模其实已经爆发内乱了【有西域人贝铎哀丁,以全家受戮,逃至蒙古献策,伪为康里将与成吉思汗书云:“我等所以尽力辅王,成大业者,为土而堪哈敦故也。今王乃不孝其母,大军如来,我等当内应。”

唐军东征高丽前,高丽为抵御唐军进攻做足了充分的准备。早在贞观五年当唐太宗派人至辽东收廛隋末阵亡辽东的兵士骸骨并捣毁高丽所立京观之时,高丽王建武就在辽东地区修筑了一条长达1000余里的长城,作为防御唐军进攻的第一道防线。贞观十六年,盖苏文弑君篡国以后,又在辽东和鸭渌水(今鸭绿江)以及千山山脉之间广大地区集结兵力,构筑军事据点,并大力加强辽东城、白岩城、扶余城、新城、盖牟城、安市城以及乌骨城等城为第二道防线(这些大多都被唐军攻陷了),企图封锁唐军的水陆进攻路线和登陆港口,并在这些地方实行坚壁清野,企图在唐军粮饷匮乏之时乘机反攻。

贞观十九年五月庚午,唐太宗亲率唐军主力进军至辽东城二百里处,但因为距离辽东城有一长达两百余里的沼泽地,史载【庚午,车驾至辽泽,泥淖二百馀里,人马不可通。】唐太宗令阎立德修筑桥梁,唐军将士仅用两天时间便将桥梁修完,唐军将士以及重型投石机得以顺利通过。【将作大匠阎立德布土作桥,军不留行。壬申,渡泽东。】高丽王听闻唐军进攻辽东城紧忙从新城和国内城调集四万人增员辽东城守军【高丽发新城、国内城骑四万救辽东。】(此时的辽东城守军加上援军已经有大约五万人左右,已经超过了布哈拉城和撒马尔罕城)唐军在人数劣势的不利条件下,逆战击败高丽军斩首一千【江夏王道宗将四千骑逆击之......既合战,行军总管张君义退走,唐兵不利。道宗收散卒,登高而望,见高丽阵乱,与骁骑数十冲之,左右出入。李世绩引兵助之,高丽大败,斩首千馀级。】高丽军虽然在野战中被唐军击败,但人家可没有像花拉子模那群怂货一样出城投降。高丽军撤回城内固收,唐太宗于是亲自指挥唐军进行攻城,辽东城城防坚固并不容易攻下,当年隋炀帝东征时,隋军将士数十万大军都没有攻下。唐军攻城很简单,就是拿重型投石机(可以抛300斤巨石的那种)用石头砸,连续砸了三天三夜,辽东城被唐军攻陷。【帝度辽水,彻杠彴,坚士心。 列抛车,飞大石过三百步,所当辄溃,虏积木为楼,结絙罔,不能拒。以冲车撞陴屋,碎之。时百济上金旐铠,又以玄金为山五文铠,士被以从。帝与 会,甲光炫日。会南风急,士纵火焚西南,熛延城中,屋几尽,人死于燎者万馀。众登陴,虏蒙盾以拒,士举长矛舂之,蔺石如雨,城遂溃,获胜兵万,户四万,粮五十万石。以其地为辽州。

攻下白岩城后,唐太宗又亲率三万人进攻安市城。安市城是高句丽在鸭绿江右岸的军事重镇,如果唐军攻占安市城,那么,唐军就打开了通往平壤的门户。因此,安市城一-战,对唐朝和高丽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高丽对于安市城的得失十分重视,为避免安市城落入唐军之手,高丽急忙派北部耨萨高延寿、南部耨萨高惠真率领高丽军队及鞋羯兵十五万人,前来营救安市城。【丁未,车驾发辽东,丙辰,至安市城,进兵攻之。丁巳,高丽北部耨萨延寿、惠真帅高丽、靺鞨兵十五万救安市。】双方在安市城附近的驻跸山展开决战,结果是十五万高丽、靺鞨联军被唐军歼灭。【上夜召文武计事,命李世绩将步骑万五千陈于西岭。长孙无忌将精兵万一千为奇兵,自山北出于狭谷,以冲其后。上自将步骑四千,挟鼓角,偃旗帜,登北山上,敕诸军闻鼓角齐出奋击。因命有司张受降幕于朝堂之侧。戊午,延寿等独见李世绩布陈,勒兵欲战。上望见无忌军尘起,命作鼓角,举旗帜,诸军鼓噪并进。延寿等大惧,欲分兵御之,而其陈已乱。会有雷电,龙门人薛仁贵着奇服,大呼陷陈,所向无敌。高丽兵披靡,大军乘之,高丽兵大溃,斩首二万馀级。延寿等将馀众依山自固,上命诸军围之。长孙无忌悉撤桥梁,断其归路。己未,延寿、惠真帅其众三万六千八百人请降,入军门,膝行而前,拜伏请命。】【爰自平壤,长驱影援,有徒十五万连旗三十里。烟火稽天。凶徒遂扰,初为一阵,四拒 军。及此三分,因而大溃。流血川溢,沧波为之暂丹;斩级弥山,颅骨以之成岳。盖由镝锋交下,玉石同湮,虽则可哀,理无兼济。其兵将大耨萨延寿惠真,率其馀众,一心输款。但高丽国政本(阙)二人今总委伪军,又轮不返,大庆允集,益深祗惧,可归美清庙,昭告懋功,颁示万邦】高丽援军全军覆灭,高句丽举国震动,一片慌乱。后黄、银城等城邑的高丽军队,相继逃遁。

攻打安市城由于城内守军顽强固收以及辽左天气转凉、粮食将尽的各种条件下,没有打下来。(撒马尔罕和布哈拉的守军简直就是个笑话)还有,攻打乌尔鞬赤城可不是铁木真亲自指挥的哦。更可笑的是,蒙古军在兵力占据优势的条件下居然围攻五个月还没打下来,最后不得不换察合台指挥才勉强攻下。就在乌尔鞬赤城军民拼死抵抗时,花拉子模的苏丹摩诃末在干嘛呢?他在跑路。

扯远了,说说唐太宗征高丽时的战果吧,斩首四万、俘虏士卒十六万、攻陷元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等合一十城。战死仅二千人。【贞观十九年,太宗观驭六军,省方辽碣,千乘雷动,万马云屯。新城、安地等三阵,虏其大将延寿惠真,俘其甲卒一十六万。】【覆其新城,驻跸建安。合三大阵前后斩首四万馀级。降其大将二人】而此次东征高丽的唐陆军一共有多少呢?六万人。

“李世民却把自己的“军功”算成了大唐开国的首功,完全把李渊和李建成改成了傻子,以至于让后世都认为,大唐的天下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这不废话吗?几个牛逼的政权哪个不是被李世民消灭的?)这个说法,在唐史研究里,已经形成共识(吼哟,麻烦告诉我一下是哪几个研究唐史的人达成共识的啊?该不会是建成吧的那几个太监吧?)

建国后,成吉思汗没有任何借鉴的东西,完全是自己创造,他创立了“千户制度”。(松赞干布:“本人有句mmp不知当不当讲”)

要吹铁木真统一漠北和“创立”制度和文字是吧,好啊,先比过松赞干布再来和李世民比好吧。

松赞干布是吐蕃王储,铁木真是蒙古乞颜部首领的儿子。

松赞干布十三岁时其父被大臣毒杀,铁木真十三岁时其父也被仇家毒杀。

松赞干布继位时的吐蕃内有位末期内有犛牛苏毗、聂尼达保、工布、娘布等均公开叛变,甚至就连其母后也与其对立。外有象雄、吐谷浑虎视眈眈。

铁木真继位时乞颜势力中衰,部众叛逃至泰赤乌部

松赞干布继位后仅用一年时间便平定了所有叛乱。【对进毒为首者诸人等断然尽行斩灭,令其绝嗣。对苏毗一切部落不用发兵征讨,有如种羊领群之方法,以舌剑唇枪服之,于是叛离之民庶复归辖治之下。

松赞干布仅用十五年便征服象雄、苏毗、白兰统一西藏,征服泥婆罗、击败吐谷浑、党项、诸羌。铁木真用了近四十年时间才统一蒙古地区。

松赞干布执政时期创立五茹六十一东岱和大料集(征集粮草、兵马)制度,创立吐蕃文字,改善吐蕃官制,迁都逻些(拉萨),颁布各种法律条令。《敦煌本吐蕃历史文献赞普世系》对松赞干布评价道“吐蕃典籍、律例、诏册、论、相、品级官阶,权势大小,职位高低,为善者予以奖赏,作恶者予以惩治。农田耦耕一天之亩数,牧场一件皮褐所需之皮张,食货之均衡流通,乃至升、合、斤等一切量度。举凡吐蕃一切纯良风俗,贤明政事,均为此墀松赞王者之时出现也。一切民庶感此王之恩德,乃上尊号日松赞冈布。

先比过唐太宗的手下败将再来和唐太宗比吧!

补:

野狐岭之战金军号称四十万大军,不是就有四十万大军【金招讨使纥石烈九斤、监军斡奴等率大兵屯于野狐岭,号四十万】既然说到“号”,那窦建德在虎牢关之战中还号称三十万,高丽在驻跸山之战还号称二十五万呢。

金国兵强马壮


好一个“兵强马壮”啊

user avatar

个人认为是成吉思汗。

如果单看成吉思汗留下的初期蒙古帝国,和唐太宗留下的盛唐,的确是唐太宗的文治武功更大,这是毫无疑问的。

蒙古帝国起码要到忽必烈汗时期,才能达到盛唐的级别(国际文明)

但你这个问题限定对比的是这两个人,那么成吉思汗要更胜一筹。

为什么,因为他的起点比唐太宗低了太多太多。

1,首先是学习资源:

唐太宗的父亲是隋大贵族。自幼饱读诗书。兵法武艺,只要他想,都能找到最好的老师来教。17岁就能跟随高级军官作战,可以说是将军手把手的教他怎么指挥都不为过。

成吉思汗是父亲早亡,部落政治斗争失败被赶出门的破落户,自幼风餐露宿,母子兄弟靠挖黄鼠,射野兔,钓河鱼勉强度日。还有仇人步步紧逼追杀。不要说兵法武艺了,就连一日三餐都难以保全。下面还要照顾几个弟妹。

毫不夸张的说,成吉思汗的起点并不比要饭的明太祖高多少,也就是个家人没全饿死的明太祖。

如果不懂草原上被赶出部落是个什么概念,可以参考我这一条回答。


2,其次是当时环境:

唐太宗接手的是一个成体系的割据政权,这个政权里有完整的文武百官体系,有先进的选拔制度,有整齐划一的军备制度。一个国家政权需要的一切都已经准备好了,只等着一位雄主来开动它。

成吉思汗起家是七匹黄骠马,几个亲兄弟。什么都没有,虽然有个贵族头衔,但是没有兵马根本没人把那玩意当回事。而且在当时的草原上,还没有完整的政权体系,处于游牧部落时期。各部落以血脉连接,互相攻打不休,还有大金从中作梗拉偏架。即没有什么文武官选拔体系,也没有职业部队和军令的概念,就连文字都没有。成吉思汗统一了信仰不同,习俗不同,甚至语言都有差异的蒙古各部,然后从头创造蒙古部落军队编制,管理模式,官员选拔制度,官员晋升模式,军令意义,文字,后勤管理制度。

如果将政权比喻为一辆车,唐太宗得到的是一辆马力强悍,油箱装满的高级跑车,只要他车技过硬就能飙起来。

而成吉思汗,得到的就是个垃圾场,他要用一堆废弃零件拼装一辆车出来,连个铆钉都要自己动手打。

3,最后是初始国力

唐太宗的初始国力很强,开局就有甲士十万,在周围的割据政权中绝不算弱,他的敌人是一群跟他差不多的巨兽,或者不如他的。他的战争是统一战争。

成吉思汗初始“国力”非常弱,其实根本就没国。开局七匹马,后来虽然依靠能力和血脉成了乞颜部首领,然而马上就被军事力量更强的蔑儿乞人堵门口,后来又被泰赤乌一直追。这两支当时都要强于乞颜部。

而在这些乱七八糟的部落之上,还有巨兽大金国,真正的庞大封建中央集权国家。国力对比中年时期刚统一蒙古不久的成吉思汗宛若天神,军事力量十倍以上,拥有成套的重甲,兵器流水线,而同时期蒙古军队连军用铁锭还要进口。

野狐岭之战,七万蒙古部队硬打五十万金军,抓住金朝主将重大失误绝地反击歼灭金朝二十万主力部队后,这种恐怖的国力差距才被缓和。

唐太宗刚开始起兵时候的初始国力,都要远强于成吉思汗与金决战前的国力。而他的敌人,那些其他的割据政权,绝对赶不上当时天下无敌的大金朝。

以初始敌我国力来说,唐太宗的前进之路是破敌之路,以一个强大的割据政权为基础统一全国。而成吉思汗是诛仙之路,开局七匹马,满级斩大金。

综上所述,我认为仅以个人的军事能力来看,成吉思汗要超过唐太宗。

user avatar

笑死我了,成吉思汗也配跟李世民相提并论,最多也就只能跟李二的儿子李治一较高低而已。说成吉思汗能跟李治比,那还是抬举他,甚至连李治都不如。如果李世民身在成吉思汗那个年代,你觉得会有蒙古帝国这个朝代,李二和他儿子早就给你打穿了,还想立国,做梦。

成吉思汗也就生在了一个弱鸡遍地的年代,才给了他崛起的机会。如果他真是出生在唐朝,也只能跪在李世民、李治面前称臣,做我大唐的一员猛将而已。也不想想,大唐那时周围有多少强敌~突厥、土蕃、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高句骊,随便领一个出来,在全球史中都是赫赫有名的。

成吉思汗时代就不说了,丢人。说白了,成吉思汗就是会出生,生在了一个亚洲强国都处于四分五裂的好时代。土番,在唐朝是个统一的国家,后被唐弄成四分五裂:而这种四分五裂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了忽必烈时代。东北的高句骊,被唐朝灭了后,先是被唐朝统治了一段时间,然后四分五裂,这种四分五裂的状态也一直持续到了忽必烈时代。

阿拔斯王朝,早就四分五裂了。大唐就更不用说了,唐一灭,分裂成~宋、辽(金和蒙古高原),西夏、越南、西州回鹘等几个国家。也就说,成吉思汗和他的后代命好,碰上了一个亚洲强国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而且还四分五裂了几百年。

这几个强国但凡有一个国家还没分裂,成吉思汗也不可能如此顺利扩张。尤其是中原,中原当时若是大一统政权,成吉思汗和他的后代还能崛起,还能打进中亚,还能打去欧洲,做梦。身在弱鸡遍地的时代,鸡头也是会显得很耀眼。

蒙古帝国扩张过程中有3块最难啃的骨头,都在中国~西夏,金,南宋,成吉思汗一个都没灭掉,反而被西夏弄死了;金是窝阔台和南宋一起灭的;蒙哥死在了南宋的大炮下。3块最难啃的骨头,蒙古帝国死了2位大汗才拿下,有什么好吹嘘的。即便要吹,吹忽必烈也比吹成吉思汗强。

至于中亚那帮弱鸡,放大唐只要大唐一位将军就可以让他们出兵助战,还用的着李世民、李治御驾亲征。可成吉思汗不行呀,他不去可能连他派去的将士都会叛变。一句话,成吉思汗做做将军还行,做大汗没资格。蒙哥之前那几位大汗,都是才不配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铁木真(成吉思汗)与李世民都是古代杰出的军事统帅,他们都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辉煌的战争成就载入史册。要比较他们谁的军事能力更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并考虑到他们所处的时代、面对的对手以及战争的性质。一、 铁木真(成吉思汗)的军事能力分析:铁木真一生以统一蒙古各部,征服亚欧大陆大部分地区而闻名,.............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能让大唐的文武百官和蒙古的勇士们争得面红耳赤的问题。李世民和铁木真,这两位草原上的雄鹰,都是各自时代最耀眼的存在,要论谁更“厉害”,确实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咱们先从李世民说起。首先,得承认,李世民这位仁兄,他不是“天可汗”出身,而是从一个“秦王”一步步打出来的皇帝。 他赶上的时代,.............
  • 回答
    这可真是一场绝世的较量!要把这几位叱咤风云的人物放在一起PK,简直比武侠小说里的门派大战还要精彩。让我脑子里那股子历史的劲儿一股脑儿地涌出来,好好掰扯掰扯。先说嬴政,那位统一六国的千古一帝。他的厉害之处在于他的野心和执行力,那是能把“分久必合”这个道理刻在骨子里的。你看看他怎么把七个国家一点一点给捏.............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巴基斯坦和中国之间那种“铁”的关系,确实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很多人在网上看到一些关于两国关系的描述,觉得巴基斯坦在中国眼里就像“第二个中国”,这话听起来虽然有点夸张,但也确实点出了两国关系中非常特殊、非常紧密的那一部分。要理解这种“铁”,得从几个层面来细看:1. 历史渊源与战略考量:从“患难见真.............
  • 回答
    .......
  • 回答
    嘿,各位!想不想来点刺激的,和你们那群铁哥们儿、闺蜜们一起嗨翻天?我今天就给你们盘点几个,保证能让你们的友谊在“你死我活”的较量中升华!这些游戏,讲究的就是一个“无兄弟,不战场”,充满了陷害、撕逼,当然,最后赢家只有一个,胜利的滋味绝对够劲!咱们先从桌面上最经典的来:1.《三国杀》—— 没错,就是那.............
  • 回答
    .......
  • 回答
    中国和以色列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议题,它跳脱了简单的地缘政治框架,展现出一种复杂而又务实的互动模式。尤其令人玩味的是,作为美国在中东地区最坚定的盟友,以色列为何还能与中国越走越近?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利益交换,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以色列与美国的关系,其基础是深厚的战略安全互.............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发展中的几个关键节点。如果将成吉思汗的孙子,那位开创了元朝盛世的铁木真,置换到元顺帝的末期,面对如火如荼的红巾军起义和崛起的朱元璋,他能否力挽狂澜,中兴大元?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揉碎了聊。先来看看铁木真(成吉思汗)的个人特质和治国能力:铁木真,一个横空出世、从.............
  • 回答
    要回答铁木真和努尔哈赤是否能被视为“中国人”,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中国人”这个概念的演变,以及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族群认同。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而是需要细致地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中国人”这个词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从地理和文化范畴看:如果我们将“中国人”.............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这个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视角下的复杂性和变动性,同时也关乎民族身份认同的建构。要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认为铁木真不是中国人,而皇太极是中国人,需要深入剖析历史背景、政治定义以及文化认同。铁木真(成吉思汗):蒙古的缔造者,蒙古民族的象征首先,我们来看看铁木真。铁木真,也就是后来的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了我们如何看待历史人物和民族认同的复杂性。为什么会有中国人(或者更准确地说,一些现代中国观众)把成吉思汗,也就是铁木真,看成中国的英雄?这背后有着多重的原因,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看法也在不断演变。首先,要理解这一点,得先明白成吉思汗在他所处的时代是怎样一位人物。他是蒙古民族.............
  • 回答
    想像一下,那将是怎样一番波澜壮阔的场景?大唐盛世的巍峨宫阙,对阵草原雄鹰的铁血骑兵;李世民,这位“天可汗”,与铁木真,这位“成吉思汗”,如果他们的时代交错,历史的舞台将如何被改写?首先,我们要明白的是,时代背景的差异是巨大的。唐太宗李世民所处的时代,是中华文明走向鼎盛的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政治.............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令人扼腕叹息,也是蒙古早期历史中一个非常令人不解的谜团。铁木真和义父王罕,曾是生死相依的战友,在草原上携手征战,一同扫荡了许多强敌。他们的结盟,可以说是当时草原上最强大的一股力量,共同面对着强大的乃蛮部、塔塔尔部等等。回想当年,当铁木真年幼丧父,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时候,是王罕收留了他,.............
  • 回答
    微博用户@球球的画 因发表了一幅描绘铁木真的表情画,却因此遭到威胁和攻击,最终被迫删除画作并道歉,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详细地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事件的起因与经过: 内容本身: @球球的画 发布了一幅以“表情包”形式呈现的铁木真形象画作。从公开的信息来看,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历史叙事的建构以及民族认同的塑造。如果历史的走向发生重大改变,清和元这两个对中原王朝造成了深重影响的政权,其在后世的评价和形象,很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与“日本鬼子”这个标签产生某种程度的重叠。让我们来细致地推演一下,如果宋、明成功抵挡住了女真(清)和蒙古(元)的.............
  • 回答
    铁托对塞族(塞尔维亚族)的政策,是理解南斯拉夫解体及其后一系列冲突的关键。他的政策是复杂的,既有他本人政治哲学的影响,也有为了维护南斯拉夫这个多民族国家的现实考量。要判断他的做法是“帮了”还是“害了”南斯拉夫,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铁托对塞族政策的背景:南斯拉夫民族主义的暗流首先,理解铁托的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