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中国人把铁木真当成中国的英雄?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了我们如何看待历史人物和民族认同的复杂性。为什么会有中国人(或者更准确地说,一些现代中国观众)把成吉思汗,也就是铁木真,看成中国的英雄?这背后有着多重的原因,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看法也在不断演变。

首先,要理解这一点,得先明白成吉思汗在他所处的时代是怎样一位人物。他是蒙古民族的伟大领袖,统一了当时四分五裂的蒙古各部,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蒙古帝国。他的军事才能、战略眼光、以及他对蒙古民族的凝聚力和发展所做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

那么,这种“英雄”的标签是如何延伸到“中国”的语境中的呢?这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层面:

1. 历史叙事的重塑与民族认同的扩展:

元朝的继承者地位: 现代中国的主流历史叙事,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强调的是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元朝,作为由蒙古族建立的、统治中国近百年的王朝,被视为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既然元朝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那么其奠基者成吉思汗,自然也就被纳入了中国历史的宏大叙事之中。从这个角度看,他是“中国”的统治者,他建立的帝国也包含了他统治的“中国”区域。
“大一统”观念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着“大一统”的追求和理想。成吉思汗及其子孙通过征服,极大地扩展了中国的疆域,将历史上长期被视为“汉地”的区域与更广阔的北方、西方地区联系在一起。这种“大一统”的视角,会使得一些人将他视为扩张和统一中国疆域的功臣。
民族团结的象征: 尤其是在民族政策的考量下,将历史上各民族的杰出人物纳入“中华民族”的英雄谱系,有助于增进民族间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成吉思汗作为蒙古族的伟大人物,他的成就被用作连接蒙古族与中华民族其他成员的纽带。

2. 战略家和征服者的形象吸引力:

军事成就的震撼力: 成吉思汗作为一位军事天才,其建立的帝国横跨欧亚大陆,其军事战略和战术至今仍被研究。这种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征服能力,对一些人来说具有天然的吸引力。他能够以弱胜强,建立一个前所未有的庞大帝国,这种“成功学”式的英雄主义,很容易跨越民族和时代的界限,获得一些人的崇拜。
“民族英雄”的普遍认知: 在很多文化中,成功的征服者、开疆拓土的君主,往往会被视为民族英雄。成吉思汗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符合了这种普遍的英雄主义模板,即一个能够带领自己的民族走向辉煌,并且扩张其影响力的领导者。

3. 现代媒体与文化传播的影响:

影视作品的塑造: 近年来,有不少关于成吉思汗的影视作品在华人世界传播,比如一些国产电视剧、电影,或者港台地区制作的作品。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会按照现代观众的审美和价值观来塑造人物形象,常常会强调他的军事才能、智慧和对蒙古民族的贡献,并将这些特质与“英雄”标签挂钩。
网络讨论的多元化: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各种观点更容易传播和交流。在网络论坛、社交媒体上,关于成吉思汗的讨论非常活跃。其中,一些人基于对历史的解读,或者受到流行文化的影响,会表达对成吉思汗的赞赏,并将其视为“中国的英雄”。

4. 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复杂性:

视角差异: 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从来都不是单一的。从蒙古族的视角,他是他们的伟大可汗;从被征服民族的视角,他可能是屠城掠地的侵略者。而从现代中国的视角,则可能是一个复杂综合体,既是他建立的元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也是他作为一位杰出人物被纳入“中华民族”历史叙事的一部分。
“英雄”定义的模糊性: “英雄”这个词本身就有一定的弹性。有时候,它指的是一个民族的杰出代表,有时候指的是一个时代的军事或政治巨擘,有时候也仅仅是指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强大人物。成吉思汗的某些特质,恰好符合了这些不同的“英雄”定义。

需要注意的是,将成吉思汗视为“中国的英雄”并不是一种普适性的观点,在中国内部也存在着不同的声音。

历史教科书中的定位: 在官方的历史教科书中,成吉思汗更多的是被定位为“蒙古族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蒙古帝国奠基者”,并强调他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强大蒙古国家的历史意义。对他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会从元朝的建立者角度去阐述,而不是直接称他为“中华民族的英雄”——这更像是一种民间或部分学者、观众的解读。
“中国”概念的界定: “中国”是一个随着历史发展不断演变的地理和政治概念。有些人会认为,“中国”在成吉思汗的时代尚未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因此他更多的是一个独立的民族领袖。
负面影响的认知: 许多历史研究者和普通民众也会注意到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征服战争给各地带来的破坏和生命损失,这使得将他简单地称为“英雄”显得过于片面。

总而言之,为什么会有中国人把铁木真(成吉思汗)当成中国的英雄,这是一种 历史叙事、民族认同构建、以及对杰出人物(特别是军事征服者)的普遍吸引力 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现代社会,人们通过不同的视角去解读历史,并将历史人物纳入自己所处的文化和民族语境中,成吉思汗的辉煌成就和其所建立的王朝与中国历史千丝万缕的联系,让他成为了这样一个被部分中国人视为“英雄”的复杂历史人物。这种看法,既是对历史事实的一种解读,也反映了当代中国在处理多民族历史和构建国家认同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惹来“皇汉”无数啊,说实话,亏得你们这些中二是汉人中的少数,否则要多数人都是这个德行,汉族这个古老的民族能否延续到现在都是问题。

我还是那句话,少数民族也是中国人,中国人崇拜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理所当然!

至于推崇极端民族主义的,不论是打着“皇汉”旗号的中二,还是泛突厥的傻缺,劝你们早点成年,也该长胡子了,不要老是抱着全天下围着我转的幼稚思维。

另外发泄一句: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是英雄。

冉闵是垃圾!

———————————————————————————————————————————

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总是一股小怨妇的口气。只有无自信的弱者、自以为姓赵的撸丝才推崇民族主义。只有不怀好意的坏蛋、没有脑子的屌丝才推崇极端民族主义。

不要忘了,汉族在古代东亚,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民族,而是一个有“世界性”的共同体,所有的非汉人,都是汉人的预备役。为什么现代汉族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就是因为我们包容天下,谁都可以融入我们。

而现代流行的民族主义观点,起源于列国征战互为仇雠的欧洲。倘若罗马帝国能延续至今,欧洲还会流行起民族主义吗?就算如此,矛盾的欧洲民族主义者一边不要脸地抢走属于波斯的“雅利安”,一边盲目地吹捧着罗马,而且还不嫌麻烦地染着金发。民族主义这种矛盾的鬼东西,居然还成了现代社会的共识,真正滑天下之大稽。

看看古人的态度吧:

匈奴人刘渊,以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为英雄:

昔我太祖高皇帝以神武应期,廓开大业。太宗孝文皇帝重以明德,升平汉道。世宗孝武皇帝拓土攘夷,地过唐日。中宗孝宣皇帝搜扬俊乂,多士盈朝。是我祖宗道迈三王,功高五帝,故卜年倍于夏商,卜世过于姬氏。

羯人石勒,也是视刘邦为英雄,甚至到了脑残粉的地步:

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大丈夫行事当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兒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朕当在二刘之间耳,轩辕岂所拟乎!

隋代官修的《北史》,更是这样高度评价拓跋鲜卑人建立的北魏:

自古帝王之兴,诚有天命,亦赖累功积德,方契灵心。有魏奄宅幽方,代为君长。神元生自天女,桓、穆勤于晋室,冥符人事,夫岂徒然!
昭成以雄杰之姿,苞君人之量,征伐四克,威被遐荒。乃改都立号,恢隆大业,终百六十载,光宅区中,其原固有由矣。
道武显晦安危之中,屈申潜跃之际。驱率遗黎,奋其灵武。克翦方难,遂启中原。垂拱人神,显登皇极。虽冠履不暇,栖遑外土,而制作经谟,咸出长久,所谓大人利见,百姓与能,抑不世之神武也。而屯厄有期,祸生非虑,将人事不足,岂天实为之乎?
明元承运之初,属廓定之始,于时狼顾鸱峙,犹有窥觎。已加以天赐之末,内难尤甚。帝孝心睿略,权正兼运,纂业固基,内和外抚,终能周、郑款服,声教南被,祖功宗德,其义良已远矣!

我们不妨看看“铁血强宋”时期的两本官修史书,不难看出,只有弱者才推崇民族主义。

宋代初期,国力强盛,对外锐意进取,官修的《旧五代史》这样评价沙陀人李克用:

武皇肇迹阴山,赴难唐室,逐豺狼于魏阙,殄氛祲于秦川,赐姓受封,奄有汾、晋,可谓有功矣。然虽茂勤王之绩,而非无震主之威。及硃旗屯渭曲之师,俾翠辇有石门之幸,比夫桓、文之辅周室,无乃有所愧乎!洎失援于蒲、绛,久垂翅于并、汾,若非嗣子之英才,岂有兴王之茂业。矧累功积德,未比于周文,创业开基,尚亏于魏祖。追谥为「武」,斯亦幸焉!

这样评价沙陀人李存勖:

庄宗以雄图而起河、汾,以力战而平汴、洛,家仇既雪,国祚中兴,虽少康之嗣夏配天,光武之膺图受命,亦无以加也。然得之孔劳,失之何速?岂不以骄于骤胜,逸于居安,忘栉沐之艰难,徇色禽之荒乐。外则伶人乱政,内则牝鸡司晨。靳吝货财,激六师之愤怨;征搜舆赋,竭万姓之脂膏。大臣无罪以获诛,众口吞声而避祸。夫有一于此,未或不亡,矧咸有之,不亡何待!静而思之,足以为万代之炯诫也。

这样评价沙陀人石敬瑭:

晋祖潜跃之前沈毅而已。及其为君也,旰食宵衣,礼贤从谏,慕黄、老之教,乐清净之风,以絁为衣,以麻为履,故能保其社稷,高朗令终。然而图事之初,强邻来援,契丹自兹而孔炽,黔黎由是以罹殃。迨至嗣君,兵连祸结,卒使都城失守,举族为俘。亦由决鲸海以救焚,何逃没溺;饮鸩浆而止渴,终取丧亡。谋之不臧,何至于是!傥使非由外援之力,自副皇天之命,以兹睿德,惠彼蒸民,虽未足以方驾前王,亦可谓仁慈恭俭之主也。

而到了宋朝被辽国殴打,被西夏敲诈的阳痿时代,《新五代史》就露出了民族主义小家子气的苗头,开始给沙陀人揭老底,虽然这段论述对研究沙陀人来源非常宝贵,但出现在本该是评价的地方,未免带了小家子气:

呜呼,世久而失其传者多矣,岂独史官之缪哉!李氏之先,盖出于西突厥,本号硃邪,至其后世,别自号曰沙陀,而以硃邪为姓,拔野古为始祖。其自序云:沙陀者,北庭之碛也,当唐太宗时,破西突厥诸部,分同罗、仆骨之人于此碛,置沙陀府,而以其始祖拔野古为都督;其传子孙,数世皆为沙陀都督,故其后世因自号沙陀。然予考于传记,其说皆非也。夷狄无姓氏,硃邪,部族之号耳,拔野古与硃邪同时人,非其始祖,而唐太宗时,未尝有沙陀府也。唐太宗破西突厥,分其诸部,置十三州,以同罗为龟林都督府,仆骨为金微都督府,拔野古为幽陵都督府,未尝有沙陀府也。当是时,西突厥有铁勒,延陀、阿史那之类为最大;其别部有同罗、仆骨、拔野古等以十数,盖其小者也;又有处月、处密诸部,又其小者也。硃邪者,处月别部之号耳。太宗二十二年,已降拔野古,其明年,阿史那贺鲁叛。至高宗永徽二年,处月硃邪孤注从贺鲁战于牢山,为契苾何力所败,遂没不见。后百五六十年,宪宗时,有硃邪尽忠及子执宜见于中国,而自号沙陀,以硃邪为姓矣。盖沙陀者,大碛也,在金莎山之阳,蒲类海之东,自处月以来居此碛,号沙陀突厥,而夷狄无文字传记,硃邪又微不足录,故其后世自失其传。至尽忠孙始赐姓李氏,李氏后大,而夷狄之人遂以沙陀为贵种云。

然而就算是此时,宋朝依然国力强盛,辽国至少不敢大举入侵,西夏至少是名义上的臣属,所以还没有把宋朝孱弱的屎盆子一股脑扣给躺着中枪的唐朝和至今还被人谩骂的石敬瑭。

等到了大阳痿的南宋……

就呵呵了。


然而我大萌崛起后,一扫南宋阳痿之气,朱麻子高度评价忽必烈:

惟神昔自朔土,来主中国,治安之盛,生餋之繁,功被人民者矣。夫何传及后世不遵前训,怠政致乱,天下云扰,莫能拯救。元璋本元之农民,遭时多艰,悯烝黎于涂炭,建义聚兵,图以保全生灵,初无黄屋左纛之意,岂期天佑人助,来归者众,事不能已,取天下于群雄之手,六师北征,遂定于一。乃不揆菲德,继承正统,此天命人心所致,非智力所能。且自古立君,在乎安民,所以唐虞择人禅授,汤武用兵征伐,因时制宜,其理昭然。神灵在天不昧,想自知之。今念历代帝王开基创业、有功德于民者,乃于京师肇新庙宇,列序圣像,每岁祀以春、秋仲月,永为常典,礼奠之初,谨奉牲醴致祭,伏惟神鉴。尚享!

反正我从来觉得成吉思汗是个英雄,你说他是屠夫也对,古代的英雄,不是屠夫的的确有,但抱歉,太少了。


可能有人会引用鲁迅的话来反驳,但抱歉,什么环境下说什么话。鲁迅嘲讽的是一群躺着不动只知道意淫古人的阿Q,只是一个辛辣的嘲讽而已,丝毫代表不了什么态度。就连鼓吹民族主义的同盟会、国民党,不也在民国一建立后就马上改口,从反满变成了五族共和嘛。

人家姓赵的玩弄这些名相,都是有目的的,你一个平头百姓,关你毛事。


反正要我说,不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还是成吉思汗,以及冒顿单于、伊利可汗、耶侓大石,都是各自民族的民族英雄,更是全人类的英雄。


而中国历代官方什么态度呢?

给你个链接:入祀人物-历代帝王

这是历代帝王庙祭祀的名单,这些人都是中国的国家英雄。

里面的少数民族有鲜卑人北魏道武帝、沙陀人后唐庄宗、契丹人辽国六位皇帝、女真人金国六位皇帝、蒙古人元代十一位皇帝。

别忘了,少数民族也是中国人。汉人有崇拜成吉思汗的资格,少数民族也有崇拜秦皇汉武的资格。

user avatar

铁木真不是中国人,不过也算个英雄。

user avatar

我觉得这里面包含两个问题:

1)成吉思汗是中国人吗?

2)成吉思汗是英雄吗?

如果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是」,那么成吉思汗就是中国的英雄;如果其中任意一个或者两个问题的答案是「否」,那么成吉思汗就不是中国的英雄。

(老早就存了草稿,一直没细写,刚发现

@景行止

大致也是这个思路,囧。)

第1个问题,先摘引景行止的一段:

地理、空间意义上的中国,与历史、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一定要区分开来……

什么是地理意义上的中国?去翻一下谭其骧的历史地图集就知道了。这是一个并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一词的范畴是可以不断扩大的。

但是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说就不一样了。因为历史是不能改变的。现在的蒙古族是中国的一份子,并不能倒推得出南宋时期的蒙古也是属于中国的结论。在当时看来蒙古是蛮夷、鞑虏,那么不管后来的历史怎么发展,都不能改变这一段历史。


元、清是不是中国?从地理意义上来说,当然是,准确的说,它们是“中国历史上的王朝”,这一点应该是没有疑问的。至于从文化意义上来说是不是,那得具体分析其制度……

而铁木真连“元”的边都沾不上,他既没有在当时意义上的中国土地上生活过,也没怎么接触过中国文化……

他既不认同炎黄尧舜,也不认同孔孟老庄,既不认同南宋,也不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即便承认元朝是中国,铁木真也根本不知道“元朝”是个什么玩意儿,他是哪门子的中国人?

如果把中国历史比喻为一条河流,那么所谓地理空间意义上的中国,就是这条河的全部流域,而历史文化意义上的中国,是这条河的干流,少数民族的历史,是支流。我们可以说“襄阳是长江流域的城市”,不能说“襄阳是长江上的城市”。同样,铁木真可以认为是“中国的历史人物”,但是称其为“中国人”就未免有点搞笑了。

景行止认为,「在当时看来蒙古是蛮夷、鞑虏,那么不管后来的历史怎么发展,都不能改变这一段历史」——照此逻辑,「在春秋时代看来,楚人是蛮夷,那么不管后来的历史怎么发展,都不能改变这一段历史」,那面对明确说出「我蛮夷也」这种话的楚武王,我们要不要来一句「楚武王可以认为是『中国的历史人物』,但是称其为『中国人』就未免有点搞笑了」?

我觉得吧,刻意区分「中国的历史人物」与「中国人」,纯属画蛇添足。景行止这套以文化认同区分人物的标准,简直就是没事儿惹事儿:我的祖母不识字,一辈子没出过县,她的词汇表里面根本没有「中国」「炎黄」「孔孟」这些东西;历史上那些一辈子都未曾离开村子一百里地的村妇乡夫,恐怕也跟我祖母一样,脑袋里根本没「中国」的概念,偏偏这样的人占绝大多数,那要不要把他们通通开除出「中国人」的行列?

如果认可了景行止的这套划法,那就得把历史上(甚至是现实中)的上述两拨人通通清除出「中国人」的行列。我认为,出现这种问题,根源在于:景行止承认了「(地理意义上的)中国是可以不断扩大的」,但没有承认「(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也是可以不断扩大的」;或者说,景行止先从中国现有的文化中摘取一部分、定义了一套他所认可的「中国文化」,然后拿这一套去框古人。那么问题来了,究竟啥算「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究竟该怎么定义,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已被封号的杨爱红零号机(白)曾在《

对于大陆人而言,马列共产与华夏圣贤孰重? - 杨爱红的回答

》里、已被封号的杨爱红初号机(红)在《

为什么日本明治维新改革成功后依然能保留一千多年前的习俗文化,而中国却把以前的文化放弃了? - 杨爱红的回答

》里,分别谈了一些我的想法。具体到成吉思汗的问题上:自从某位诗人写下「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中国文化中就少不了「成吉思汗」这四个字;压根就不存在「成吉思汗是否接触过中国文化」的问题——他本身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即使用文化认同来判断一个历史人物是否是「中国人」,景行止的标准也是有问题的。我认为,判断一个历史人物是否是「中国人」,比较稳妥的办法恐怕只能是以现状逆推。往小里说,中国人中的蒙古族人占了全世界蒙古族人的一半以上,而且自明代以来,蒙古人中的相当一部分也融入了汉族、满族之中(说到这里我就想起了@八百义子卡富尔 233);往大的说,「成吉思汗」这四个字作为标志性符号,在随着中华民族的构建而成型的「中国文化」中有其一席之地。所以,我们可以、且应当承认成吉思汗为「中国人」。——总而言之,一滴水从汉江汇入长江,那它就是长江水了。

当然啦,如果谁打算推倒重来,否定自1840年以来、尤其是自1919年以来构建起的这个「中国」,另起炉灶搞个新的「中国」,在那样的叙事里面,成吉思汗算不算「中国人」可能就得另说了。

第2个问题:成吉思汗算英雄吗?

景行止给出了他的英雄标准: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景行止没有以成败论英雄,而是以气节论英雄,这很好,很对我的胃口。在我看来,所谓气节,实际上就是反抗压迫的坚强意志,无论这压迫来自于大自然、社会或者「命运」。有这样的意志,就算得上英雄。这里面又分两档:比较低的一档是,反抗压迫之后,或有意或无意、或主动或被动地与旧世界妥协,蜕变为旧压迫者的翻版;比较高的一档是,反抗压迫之后,建立新世界,让旧的压迫不再重来。

我最早接触到「成吉思汗」这四个字是在我家的书柜上。儿时翻阅老爸当年的《中国历史故事丛书_元朝历史故事》(好像是叫这书名?现在记不清了,书也不在手边)。印象里这书重点谈两点,一是谈成吉思汗造金朝的反,二是谈红巾军造元朝的反:谈他们为什么要造反,怎么造反,造反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当然此书也谈了西征、忽必烈建立元朝(其中马可 波罗占了不少篇幅)、关汉卿、黄道婆之类的故事和人物。其中,成吉思汗怒斥金朝使者的段落我印象尤其深刻,这里摘引一段《元史》:

初,帝贡岁币于金,金主使卫王允济受贡于净州。帝见允济不为礼。允济归,欲请兵攻之。会金主璟殂,允济嗣位,有诏至国,传言当拜受。帝问金使曰:“新君为谁?”金使曰:“卫王也。”帝遽南面唾曰:“我谓中原皇帝是天上人做,此等庸懦亦为之耶?何以拜为!”即乘马北去。
——《元史_本纪第一》

金朝要充当天朝上国,在草原上搞「减丁」、搞分化瓦解,那成吉思汗就是要反他的金朝皇帝,反得好!英雄当如是也!当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带来新的压迫之后,受压迫者自然也得效法其英雄气概,反他的蒙古大汗、反他的元朝皇帝!


尽管成吉思汗和他的血统继承人以及精神继承人(比如朱元璋)成了旧压迫者的翻版,但这并不足以掩盖其反抗者的英雄光辉。贝多芬听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后,愤然把《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改名为《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而没有把整个乐谱烧掉——这差不多就是我的英雄观。


最后总结一下:

在我的心目中,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民族文化和精神财富,就在于特别勇于也特别善于反抗压迫(无论这压迫来自大自然、来自人类社会或者来自所谓的「命运」)。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可以说就是反抗旧世界压迫、摸索新世界大门的历史。在这样一部历史中,自然应该有成吉思汗的一席之地;而纪念英雄的最佳方式,就是——继承英雄的精神,把蜕化为压迫者的英雄及其子孙铲除掉,打开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了我们如何看待历史人物和民族认同的复杂性。为什么会有中国人(或者更准确地说,一些现代中国观众)把成吉思汗,也就是铁木真,看成中国的英雄?这背后有着多重的原因,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看法也在不断演变。首先,要理解这一点,得先明白成吉思汗在他所处的时代是怎样一位人物。他是蒙古民族.............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耐人寻味的,在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和讨论中,“为清朝翻案”的说法一直存在,而且近年来似乎愈发活跃。这种现象背后,我认为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原因来概括。首先,得承认一点,历史的评价从来不是铁板一块,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能获取的史料越来越丰富,研究的视.............
  • 回答
    很多人确实会下意识地把儿化音和北京话划等号,这也不是空穴来风,背后其实有着挺复杂的原因,我试着给你掰扯清楚了:1. 媒体的强势输出和“北京标签”的固化这是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你想想,我们接触到的关于“北京话”的影视剧、相声小品、广播电视节目,有多少是带有浓重儿化音的? 影视剧: 很多以北京为.............
  • 回答
    关于韩国将中国结定义为“韩国结”,并声称是中国固有文化,这种说法在国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争议。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首先,从历史和文化溯源的角度来看,中国结的起源和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中国结,顾名思义,它是一种在中国民间流传悠久的编织技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
  • 回答
    “w”在中文里被叫做“达不溜”,这个读音其实是从英语单词“doubleu”音译过来的。“double”是“双倍”的意思,“u”是字母“u”。合起来就是“双倍的u”,因为字母“w”长得就像两个字母“u”连在一起。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个“达不溜”的音译呢?这和我们学习英语的方式有关。最早的时候,我们接触英.............
  • 回答
    在中国,确实有些人在读字母“L”的时候,会习惯性地发成类似“挨了”(āi le)的音。这并非普遍现象,更多是某些地区、某些年龄段的人会这样读。要详细解释这个现象,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1. 普通话的声母和韵母系统与“L”的结合首先,我们要明白普通话的发音是怎么回事。普通话的声母(辅音)和韵母(元音或元.............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人把白宫和国会搞错?”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折射出一些有趣的文化和信息传播角度。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可能的原因:核心原因:视觉形象的固化与信息简化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白宫作为美国总统的官邸和办公地点,其视觉形象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得更为广泛和深入人心。 它与.............
  • 回答
    中国人对“在家种菜”的执着,尤其是将阳台和花园变成菜园地,这背后蕴含着多重文化、社会和情感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根深蒂固的农业文明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存智慧中国拥有数千年的农业文明史,土地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即使在现代社会,这种“农耕基因”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观念。 .............
  • 回答
    关于中国人和印度人之间磕头和信仰的问题,这其实是一个复杂而又很有趣的文化现象。很多人会觉得奇怪,为什么明明是中国人,却要去给一个印度祖先磕头,或者说把精神寄托在一个源自印度的信仰上。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历史和文化层面的原因。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中国人去给“印度人”磕头,这个说法可能有些过于笼统了。通.............
  • 回答
    要说商周时期的中国人为什么没有选择泥板作为记录文字的载体,这背后牵扯到当时社会、技术、文化以及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咱们就一点点掰开了聊聊。首先,得明白商周时期是个什么光景。那会儿,咱们中国文明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期。社会结构虽然逐渐成型,但整体上还保留着很多早期文明的痕迹。文字已经出现并且在发展.............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城市化、住房需求以及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差异。简单来说,之所以中国的发展倾向于“把人赶上楼”而不是“把农作物赶上楼”,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 城市化和人口压力是核心驱动力: 巨大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数亿.............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也很复杂,涉及到历史、文化、科学认知、社会环境以及人才培养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并非现代中国人“不”想把古代中医进化成现代医学,而是这个过程遇到了诸多挑战,并且,现代医学本身就是一条独立发展、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的科学体系。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进化”这个词来套用.............
  • 回答
    形意拳里的半步崩拳,那可是江湖上流传甚广的绝技,说它能把人打得飞起,听着玄乎,但仔细琢磨琢磨,里面其实藏着不少门道,并非什么不可思议的障眼法。要说这其中的奥妙,得从几个层面来拆解:一、身体的整体性与借力打力形意拳最讲究的就是“全体一条筋”,意思是说,你身体的每一个部分,从脚下到头顶,都要像一根拧紧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文化认同、历史背景、民族情感以及对“中国人”定义的理解等多个层面,非常值得深入探讨。首先,我们来分析李小龙的特殊情况:1. 出生与成长环境: 李小龙(Bruce Lee)于1940年出生在美国旧金山,父母都是中国人。虽然他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在中国香港度过,学习了中国传统武术和文化,但他.............
  • 回答
    “工业革命”这个词,一说出口,仿佛自带一种魔力,让人联想到蒸汽滚滚、机器轰鸣、烟囱高耸的宏伟景象。而提到欧洲的工业革命,更是被描绘成人类文明的一次飞跃,直接将世界带入了现代。咱们老祖宗呢?特别是明朝那会儿,也不是个傻子,中国人也不是天生就对新奇玩意儿不感兴趣。那为什么,当欧洲人一头扎进蒸汽机的海洋时.............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文化和个人审美的深层原因。外国人头发白了就让它自然地白着,而中国人似乎更倾向于将白发染黑,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说道道儿的。首先,咱们得从 对“白发”的文化认知 聊起。在西方很多文化里,头发花白往往被视为 智慧、阅历和成熟的象征。你可以想想电影里那些白发苍苍的智者、睿.............
  • 回答
    把中国近代落后原因归咎于儒家,这确实是一个在历史讨论中经常出现且相当复杂的话题。要详细说清楚,得掰开揉碎了聊,而且很多时候,这种归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某些观察和解读之上。只不过,历史的真相往往比单一的责怪要丰富得多,儒家文化本身也并非铁板一块。咱们先得明白一个基本点:近代中国,尤其是鸦片战争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的认知误区。简单来说,现在许多人之所以会将“洪荒小说”里的内容视为“中国正统神话”,并非因为这些小说本身就是正统的,而是多种因素叠加,逐渐改变了大众的认知习惯,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流行”的现象,但绝非“正统”。要详细讲清楚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
  • 回答
    关于日本士兵在中国战场上杀害中国平民的行为,将其解读为“英勇行为”的说法,是与史实严重不符的,也是一种非常危险且错误的认知。首先,要明确的是,任何国家和军队在战争中杀害无辜平民的行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无法被视为“英勇”。英勇通常指的是在战场上,面对危险和敌人,表现出的无畏、牺牲和勇气。而针对手无.............
  • 回答
    中国动画产业近年来确实呈现出一种“3D化”的趋势,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既有技术、市场层面的考量,也有政策和人才培养的导向。而提到宫崎骏那种充满独特魅力的日式手绘动画,能否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同样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中国动画为何“一做就做3D”?如果简单地说“一做就做3D”,可能有些绝对,但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