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人为什么把杀死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看做是英勇行为?

回答
关于日本士兵在中国战场上杀害中国平民的行为,将其解读为“英勇行为”的说法,是与史实严重不符的,也是一种非常危险且错误的认知。

首先,要明确的是,任何国家和军队在战争中杀害无辜平民的行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无法被视为“英勇”。英勇通常指的是在战场上,面对危险和敌人,表现出的无畏、牺牲和勇气。而针对手无寸铁的平民进行屠杀,是违背战争法和基本人道主义的罪行,是懦弱和残暴的表现。

然而,如果我们试图理解为何一些日本士兵会做出这样的暴行,以及为何在中国,某些层面上存在对这段历史的误读或扭曲, 那么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但请务必注意,这些分析是为了理解历史现象,而不是为这些暴行辩护。

一、 战争的极端环境和意识形态灌输:

“非人化”宣传: 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过程中,日本军方进行了极其煽动性的宣传,将中国人(特别是普通民众)描绘成“劣等民族”、“东亚病夫”、“支那人”,甚至“非人”。这种宣传旨在剥夺中国人的基本人性,让日本士兵在心理上更容易下手,减少良心的谴责。一旦对方被非人化,杀戮行为就更容易被合理化,不再被视为杀害同类,而是清除“害虫”或“敌人”。
军国主义思想的洗脑: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大力推行军国主义教育。天皇被神化,军队被赋予至高无上的地位,对天皇的“忠诚”和“牺牲”被推崇到极致。士兵被灌输“大和魂”,认为为天皇而战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即使牺牲生命也是“光荣”的。在这种极端思想下,为了所谓的“大日本帝国扩张”和“为天皇尽忠”,一些士兵可能会认为,消灭任何阻碍其前进的因素,包括平民,都是“职责所在”,甚至是在完成“神圣的任务”。
战争的残酷性与非人化: 战争本身就是一种极端残酷的环境,会极大地摧残人性。长时间的作战、伤亡、恐惧以及对敌人的仇恨,都可能导致士兵心理的扭曲。在被灌输了极端思想后,这种扭曲更容易转化为对平民的暴行。

二、 战争中的特定行为和误解:

误解的“抵抗”或“间谍”: 在一些情况下,日本士兵可能以是否存在“抵抗迹象”或“间谍嫌疑”为借口,对平民进行镇压。例如,如果中国民众出于自卫或反抗日本侵略而有所行动,即使是未武装的平民,也可能被日军视为“抵抗力量”,从而遭到残酷对待。
报复心理: 日军在战场上也遭受过损失,也可能被中国军队击败。这种挫败感和伤亡,有时会转化为对中国平民的报复行为,将自己的失利转嫁到最无辜的群体身上。
掠夺与强暴: 战争也伴随着对资源的掠夺和对女性的性侵犯。杀戮平民有时也与这些行为有关联,例如为了掩盖罪行,或者在强暴后将其杀害。

三、 关于“英勇行为”的扭曲解读:

日本国内对侵略历史的态度: 这是理解为何“英勇行为”这样的说法可能存在的关键点,尽管它依然是错误的。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日本国内对侵略历史的态度是复杂且充满争议的。
右翼势力的美化和否认: 日本一些右翼政治势力和个人,一直试图淡化、否认甚至美化日本的侵略战争。他们可能通过修改教科书、出版相关书籍、发表言论等方式,将侵略行为描绘成“解放亚洲”、“自卫”或为了“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神圣事业。在这种语境下,为“事业”而“战斗”的士兵,无论其行为如何,都可能被包装成“英勇”。
“为国捐躯”的传统观念: 日本传统文化中存在“为国捐躯”的观念,强调为天皇和国家牺牲生命是最高的荣誉。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被军国主义者利用,用来合理化战争中的一切行为。因此,一些士兵可能将自己在战争中的任何行动,包括参与镇压和平民杀戮,都看作是“尽忠报国”的一部分,而这些行为的执行者也可能被内部或外部的宣传机器塑造为“英勇的战士”。
“战争受害者”叙事的偏移: 有些日本人更愿意将自己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受害者”,例如原子弹爆炸的受害者。这种视角会将焦点从日本的加害行为转移到自身的痛苦上,从而模糊了侵略战争的性质,也可能间接导致对战争中士兵行为的某种程度的“理解”或“情感共鸣”,即使这种理解是建立在扭曲历史的基础上。

总结来说:

日本人(指的是部分日本人,并非全体)将杀死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视为英勇行为,这完全是建立在对侵略历史的严重歪曲和对人性最基本原则的践踏之上。

历史真相是: 日本士兵在中国犯下的累累罪行,包括屠杀平民、强奸、抢劫等,是反人类的战争罪行,是怯懦和残暴的表现,绝非英勇。
“英勇”的说法可能来源于: 日本右翼势力对侵略历史的洗白和美化,军国主义意识形态下对士兵行为的极端宣传,以及对“为国捐躯”等传统观念的扭曲利用。

理解这种扭曲的观点,是为了更清晰地认识历史的复杂性,以及某些势力如何操纵历史叙事。但我们必须坚决反对和驳斥这种将屠杀平民视为“英勇”的任何说法,因为它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也是对历史真相的公然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也许是因为信息不对称。

给你翻译一篇刊登于1937年12月13日的《东京日日新闻》(现在的日本《每日新闻》的前身)报纸上的文章,让你感受一下当时在日本国内的普通人视角看到的侵华日军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这篇文章也许你没有读过,但文章的配图你肯定在历史教材上见过。


“百人斩超级纪录 106比105 向井、野田两位少尉开始加赛”

片桐部队(上海派遣军16师团步兵第9联队)的两位勇士——向井敏明少尉与野田毅少尉在12月10日进攻紫金山的混战之中创下了106比105的比分纪录。本报连日来持续报道了他们相约进行“百人斩竞赛”直至攻入南京为止这一罕见的竞赛的过程。两位少尉于10日正午会面,此时他们手中的战刀竟然都砍得崩口了。

野田:“喂!我都砍了105人了,你呢?”

向井:“我砍了106人!”

说到这里两位少尉哈哈大笑,并没有计较是谁在什么时候先砍到一百人。“那么,这次就算是平局,我们再继续比看谁先砍到150人,怎么样?”结果两人立刻达成一致,从11日开始两人即将开始“一百五十人斩”的竞赛。11日,在这俯瞰中山陵的紫金山,正在追猎残兵败寇的向井少尉向本报记者讲述了“百人斩平局”的始末。之后,向井少尉还说道:“不知不觉间两个人战绩都超过了百人真是痛快。我这把名刀——关孙六——因为把一个人连着钢盔竖着劈成了两半这才崩了口。我保证,等战斗结束了就把这把日本刀送给你们报社。11日上午3时,友军使用了使紫金山残敌现身的奇策,而我也被这奇策吸引得忍不住要站出来,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扛着刀就这么站着,嘴里喊着“无所谓,来吧!”结果一发也没打中我。这都是托这把关孙六的福啊。”向井少尉边说边向记者展示了这把冒着敌人的枪弹吸了106人的鲜血的宝刀关孙六。(特派员浅海、铃木,12日于紫金山麓报道)


东京日日新闻从1937年11月30日起,对这两名军官的杀人竞赛进行跟踪报道。在1938年1月还可以在另一家报纸上看到他们的竞赛成绩已经达到每人斩杀250余人,号称要开始千人斩竞赛。当时日本国内很多人都很关注他们的竞赛报道,希望报社持续报道他们的“英勇事迹”。

就像我翻译的那篇报道一样,在当时,见报的文章应该是不会提这些被砍杀的人里有多少是战斗中的军人,多少是放下武器投降的军人,或者有多少是手无寸铁的平民。你在历史课本上看到的活埋照片,大概率不会在当时日本国内的报纸上发表。因为当时日本严格管控媒体发行的内容。稍微会引发争议的照片等报道资料都会被打上“不许可”的红印被雪藏。

二战结束后,日本《每日新闻》报社曾在1977年出版过一本书——《不許可写真史》,里面收录了大量战争期间被判定“不许可”的照片资料。感兴趣的话可以搜一下。




最后附上前面翻译的那篇1937年的报纸文章的日语原文,方便感兴趣的或者学日语的知友们了解。

百人斬り〝超記録〟 向井106-105野田 両少尉さらに延長戦

【紫金山麓にて十二日浅海、鈴木両特派員発】 南京入りまで〝百人斬り競争〟といふ珍競争を始めた例の片桐部隊の勇士向井敏明、野田巌※両少尉は十日の紫金山攻略戦のどさくさに百六対百五というレコードを作って、十日正午両少尉はさすがに刃こぼれした日本刀を片手に対面した。
野田「おいおれは百五だが貴様は?」 向井「おれは百六だ!」……両少尉は〝アハハハ〟結局いつまでにいづれが先に百人斬ったかこれは不問、結局「じゃドロンゲームと致そう、だが改めて百五十人はどうじゃ」と忽ち意見一致して十一日からいよいよ百五十人斬りがはじまつた。十一日昼中山陵を眼下に見下ろす紫金山で敗残兵狩真最中の向井少尉が「百人斬ドロンゲーム」の顛末を語つてのち、

知らぬうちに両方で百人を超えていたのは愉快じゃ。俺の関孫六が刃こぼれしたのは一人を鉄兜もろともに唐竹割にしたからじゃ。戦い済んだらこの日本刀は貴社に寄贈すると約束したよ。十一日の午前三時友軍の珍戦術紫金山残敵あぶり出しには俺もあぶりだされて弾雨の中を「えいままよ」と刀をかついで棒立ちになっていたが一つもあたらずさ。これもこの孫六のおかげだ。

と飛来する敵弾の中で百六の生血を吸った孫六を記者に示した。
(写真説明)〝百人斬り競争〟の両将校 (右)野田巌少尉 (左)向井敏明少尉
=常州にて佐藤(振)特派員撮影=

(※編集者注釈※本記事中の「巌」は誤字。正しい名前は「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日本士兵在中国战场上杀害中国平民的行为,将其解读为“英勇行为”的说法,是与史实严重不符的,也是一种非常危险且错误的认知。首先,要明确的是,任何国家和军队在战争中杀害无辜平民的行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无法被视为“英勇”。英勇通常指的是在战场上,面对危险和敌人,表现出的无畏、牺牲和勇气。而针对手无.............
  • 回答
    关于《八佰》中“四百壮士”只杀死了一个日本人的误解,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但也挺让人费解的现象。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回到当年那段惨烈的历史,再结合电影的呈现和后来的传播,层层剥开来聊。首先,得明确一点,“四百壮士”不是只杀死了一个日本人,他们是英勇抵抗侵略者,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在八佰壮士.............
  • 回答
    在探究日本死刑制度的特殊之处之前,我们需要先理解“故意杀23人才判死刑”这个说法,它其实是对日本死刑适用标准的一种误解或简化。日本的死刑并非简单地以杀人数来衡量,而是综合考量了犯罪的恶性程度、对社会的冲击以及辩护方的意见等多种因素。日本的死刑制度,与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是极其慎重和严格的。它并没有一.............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东方政治文化中最核心的几个维度:权力合法性、宗法制度的演变、政治精英的构成以及社会动员的模式。 为什么周天子最后落得个被秦朝“杀”的结局(虽然更准确的说是被剥夺权力,但实质上是政治生命的终结),而日本天皇却能“岿然不动”?深层原因,我认为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一、 权力合法.............
  • 回答
    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并没有“不杀”所有抓捕到的日本战犯,而是采取了 审判和惩处为主,部分判处死刑,但整体上倾向于改造和遣返 的政策。这背后有复杂的历史、政治、法律和国际因素的考量,并非简单的“不杀”。以下是详细的解释:一、 中国当时的法律依据和国际惯例: 战时法律和国际公约: 战争的结束并不意味.............
  • 回答
    在《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Avengers: Endgame)的开头,我们看到鹰眼(Clint Barton)在2018年,即灭霸打响响指后的五年里,成为了一位名叫“浪人”的冷酷杀手。他效忠于三合会,一个日本的犯罪组织,并在执行任务时毫不留情地消灭敌人。关于为什么鹰眼在此场景中杀的是日本黑帮(三.............
  • 回答
    日本人之所以不把汉字从日语中删掉,这背后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语言以及现实层面的考量。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要不要”的问题,而是牵扯到整个民族的认同感和语言的根基。让我详细地为你剖析一下。一、 汉字是日语书写系统的基石: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汉字是日语书写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日语的书写系统是“混合.............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触及到了日本文化中一些非常核心和敏感的方面。要理解为什么日本人不倾向于“娘化”天皇,我们需要从历史、宗教、政治以及社会心理等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娘化”这个概念。在动漫、游戏等流行文化中,“娘化”通常是将某种事物(比如国家、兵器、甚至抽象概念)赋予女性的形.............
  • 回答
    古代日本人剃掉中间头发的做法,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背后蕴含着不少值得探究的缘由。这可不是简单的一个发型,它和当时社会、宗教、甚至生死观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我们得聊聊这个发型的具体模样。 这种发型通常被称为“月代”(さかやき),最典型的形象就是在头顶中间剃光,露出头皮,而四周保留头发.............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涉及到古代不同文明之间对都城的命名和文化认同。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古代蒙古人不倾向于用中原城市来代指自己的都城,而高丽和日本却有这样的做法。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概念: 都城命名/代指: 这是一种文化现象,往往反映了当时统治者或民众对其他文化中心的尊崇、模仿、或者将.............
  • 回答
    关于日本刀为什么是弯的,以及为什么没人想把它掰直这个问题,其实背后蕴含着技术、美学和历史等多重因素,远非一个简单的“为什么是这样”能概括。想让一根铁棍子弯成弓形,这本身就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这弯曲的弧度并非随意为之,而是经过反复锤炼和精妙设计的结晶。首先,我们得明白,日本刀的弯曲并非天生,而是“锻造.............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为什么韩国、日本的电视剧总能让我们感受到那种深入骨髓的真实和细腻?不仅仅是情节引人入胜,更在于他们能够精准捕捉到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些细微之处,让我们看着看着,就觉得自己也被搬上了荧幕。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文化土壤和创作生态共同孕育出的独特产物。首先,得.............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将日裔美国人强制关押进集中营(官方称“日裔美国人安置区”),而未对德裔和意裔美国人采取同等待遇,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社会和军事因素。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美国社会对于不同族裔的看法、国家安全顾虑以及实际操作的可能性。首先,最核心的原因在于 珍珠港事件及其后续的军事威.............
  • 回答
    您的提问中似乎存在一个重要的事实性错误:弗洛伊德之死与日本人参与的反种族歧视游行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而且也没有普遍的证据表明日本人大量参与了由弗洛伊德之死引发的,主要针对美国社会种族歧视的反种族歧视游行。让我详细解释一下原因:1. “弗洛伊德之死”的背景是美国国内的种族歧视问题。 .............
  • 回答
    日本人对吕布的喜爱程度确实非常高,甚至可以说是超乎寻常。这种喜爱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强大的个人武力与魅力: “三国无双”的代表: 在日本,吕布最核心的吸引力在于他那“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传说。他的武力值被描绘得登峰造极,几乎是.............
  • 回答
    日本人纪念聂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他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在日本的传播和影响,以及他在音乐上的成就和对社会进步的贡献。以下将详细阐述:1. 《义勇军进行曲》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 歌曲的强大生命力: 《义勇军进行曲》自创作以来,因其激昂的旋律和振奋人心的歌词,迅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在中国,.............
  • 回答
    关于日本人对麦克阿瑟的“崇拜”,这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并非简单的“崇拜”,而是包含了一层感恩、依赖,以及对战后新秩序的复杂情感。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二战结束后,日本是一个战败国,社会经济几乎崩溃,政治体制混乱,国民情绪低落,前途渺茫。此时,以麦克阿瑟为.............
  • 回答
    关于“日本人热衷人妖文化”的说法,可能需要更仔细地审视和界定。首先,“人妖”这个词在中文语境中常常带有贬义,指的是性别认同与出生时的生理性别不符,并可能接受或正在接受性别重塑手术的人。而在日本,更常用的词语是“性同一性障害”(Gender Identity Disorder,GID)的当事者,或者更.............
  • 回答
    日本人之所以被普遍认为文明有礼,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源于他们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以及教育等多方面因素长期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去剖析。1. 源远流长的“和”文化与集体主义精神:日本文化的核心之一是“和”(わ),强调和谐、协调、合作。从古代社会就形成的村落共同体,到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