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人对「在家种菜」这么执着,很多人都想把阳台和花园都变成菜园地?

回答
中国人对“在家种菜”的执着,尤其是将阳台和花园变成菜园地,这背后蕴含着多重文化、社会和情感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根深蒂固的农业文明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存智慧

中国拥有数千年的农业文明史,土地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即使在现代社会,这种“农耕基因”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观念。

对土地的亲近感和依赖感: 即使不住在农村,许多中国人内心深处仍然保留着对土地的情感连接。拥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即使是很小的一块,也能带来一种根基和踏实感。种菜是这种亲近感的直接体现,是与土地互动最简单的方式。
自给自足的朴素愿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给自足是一种美德和生存的智慧。“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人们习惯于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来满足基本需求。在家种菜,即使产量不高,也能满足一部分日常所需,这种掌控感和独立性是其吸引力的重要来源。
对食物来源的天然敏感: 中国人历来重视饮食健康和食物的“本源”。当食品安全问题逐渐被关注时,自己种的菜,从种子到成熟,全程可控,能极大地缓解人们的担忧。这种对食物来源的纯粹追求,是内在的驱动力。

日益增长的健康意识与对“有机、绿色”的渴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生活的关注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食品安全担忧的推手: 近年来,一些食品安全事件让消费者对市场上购买的蔬菜产生不信任感。尤其是一些农药残留、激素催熟等问题,让大家对蔬菜的品质产生担忧。自己种菜,可以避免使用化肥和农药,吃到真正“天然”、“有机”的蔬菜,满足了人们对健康饮食的极致追求。
对自然新鲜的向往: 城市生活往往与自然脱节,钢筋水泥的丛林让人们渴望接触绿色和生命。阳台上的几抹绿意,从种子发芽到长出果实,整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疗愈和享受。吃到自己亲手种出的、最新鲜的蔬菜,那种口感和风味是超市里无法比拟的。
体验式消费的乐趣: 种菜不仅仅是为了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验。从选种、育苗、浇水、施肥到收获,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学习和探索的乐趣。这种亲身参与的体验,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尤其受到城市年轻人的喜爱。

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精神寄托的寻找

现代都市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许多人渴望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种放松和寄托。

缓解压力,舒缓身心: 园艺疗法已经被证实可以有效缓解压力。在阳台上侍弄花草蔬菜,是一种安静、专注的活动,可以让人暂时忘却烦恼,沉浸在宁静的氛围中,达到放松身心的效果。
培养耐心与责任感: 种菜需要耐心和细致的照料,比如观察土壤湿度、防治病虫害等。这个过程也是培养一个人耐心和责任感的好机会。看到自己付出的努力开花结果,会带来巨大的成就感。
亲子教育与家庭互动: 带着孩子一起种菜,可以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同时,这也是一个极好的亲子互动项目,增进家人之间的感情。
社交与分享的平台: 在网上分享自己的种菜经验和成果,加入各种种植社群,与其他种植爱好者交流心得,也成为一种新的社交方式。将自己种的蔬菜分享给亲朋好友,也是一种传递心意和快乐的方式。

阳台和花园的“空间利用最大化”思维

中国人的实用主义精神也体现在对空间的利用上。

城市空间的精打细算: 尤其是在一线和二线城市,居住空间普遍有限。阳台和狭小的花园是为数不多的可以亲近自然的空间。将这些空间变成菜园地,是对每一寸可用面积的最大化利用,体现了中国人的“过日子”的精明。
美观与实用的结合: 经过精心设计的阳台菜园,不仅可以提供新鲜蔬菜,还可以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绿色的植物、鲜艳的果实,为家增添生机和色彩,实现了实用与美观的完美结合。

历史的传承与文化的延续

虽然现在城市生活方式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但很多观念依然是历史文化的传承。

过年过节的仪式感: 在中国,节日期间(如春节)吃自家种的应季蔬菜,或者用自家种的蔬菜招待亲朋好友,都会带来一种特别的仪式感和喜悦感。
朴素的乡愁情结: 对于许多离开农村来到城市生活的人来说,在家种菜可以唤醒他们对家乡、对土地的记忆和情感,是一种慰藉和怀念。

总结来说,中国人对“在家种菜”的执着,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既是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也是对传统农耕文化的认同;既是对食品安全的担忧,也是对精神寄托的寻找;既是对生活乐趣的体验,也是对空间利用的智慧。这种执着,反映了当代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多维度追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爸就在非洲种过,尼日利亚拉各斯,自娱自乐式地种了十几年。



360平的土地,160平拿去盖房子,200平拿去种地。葱韭菜大白菜萝卜甚至兰花,他都种过。

人家老黑家门口是花坛,我爸门口是菜地。


首先,尼日利亚的农业条件绝对不算差,有人说“土地贫瘠”,这我是不认的。

尼日利亚的红土地虽然没法和莫桑比克的黑土地比,但架不住人家全境的热带季风气候:

年降水量“干旱”的西部是1800毫米,东部是4300毫米。

做个对比:我国区分半湿润半干旱的等降水量线是400毫米;大致与秦岭淮河线重叠的湿润半湿润区分线是800毫米。

人家全境湿润,超尼玛湿润。

所以尼日利亚92万平方公里(两个甘肃省)的土地,98年就人口过亿了。


现在很多人觉得非洲农业不发达,原因不是自然禀赋,而是金坷垃(划去)历史原因。

被英法荷比的老欧洲殖民殖惨了。

尼日利亚一直有人种田,但带英法国来了之后就不怎么种了,因为老欧洲用枪指着你去种可可树和橡胶树,老欧洲要原材料。

吃饭怎么办?没事,你专心卖可可和橡胶,我们把印度的大米和欧洲的小麦卖给你嘛。

没人投资基础农业,也没有种子化肥,甚至连耕种方式还有很多刀耕火种的残留。

田里放把火就算施肥了。

70年代尼日利亚靠石油暴富时(当时一奈拉兑换两美刀),政府投资了一波农业现代化:国家出面买拖拉机和种子化肥,廉价租赁转售给农民。

结果油价一下来,政府无力保持后续投资,拖拉机成废铁,种子化肥也没了,只能回归刀耕火种。

是不是想起了丧失苏联经互会支持后的朝鲜农业?

所以也别老是指责非洲人懒,他们的懒,背后都是苦难。


我爸那辈人喜欢种菜,其实都是饥饿的记忆。

我爷爷那辈,八个兄弟姐妹就活了仨;我爸妈那辈(59年),看着周围的老三届哥哥姐姐们上山下乡,吃过野菜饭。

不是现在餐厅跟你玩“低卡减脂餐”的野菜饭,是那种极苦极涩的野菜(据说生吃会中毒),和一小把没脱壳的米来蒸,吃到嘴里像苦腥味的土渣一样。

所以我外婆喜欢屯粮票布票,93年了还在屯,总怕物资会不够;我爸妈喜欢屯冰箱,最夸张的时候半个冰箱里都是腊肠和咸鱼。

我爷爷是汽车兵,去过朝鲜和坦桑尼亚赞比亚,风格最直接:碗里敢剩一粒米,一巴掌过来。

现在回忆起来,总感觉他们一辈子像仓鼠一样在屯东西。对你能表露的最大善意,就是打开自己的仓库,大方地摸出一把糖。

写到这,突然觉得胸口有些难受。


感谢新中国,感谢袁隆平。

化肥有了,种子有了,粮食有了。这些年,我妈在节食养生,“千金难买老来瘦”;我爸则在专心种花。

有几个是真心喜欢种菜?陶渊明能够悠然见南山,是因为东篱下他只负责采菊,他的家仆们才是负责锄禾的。

他是名将陶侃之后,做过参军县令。虽然比不上大族,但也不是寒门。

真正的种菜要废腰累肩。播种除草施肥打药收割晾晒,如果没有机械化的辅助,一平米十几株秧,大概就能整趴下一个小白领。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哪有伺弄一下花草来得轻松?

种族天赋今犹在,只种多肉不种菜。

user avatar

苦难和贫穷的遗产。


看到大家的回复了。

我说种菜是“ 苦难和贫穷的遗产”,是因为很多国人的习惯不止是这个,比如说有习惯性的搜集塑料袋的行为,我父亲并不缺那几个塑料袋的钱,但是还是习惯。我父亲工作的单位都是公务员,有很多领导退休了以后去搜集易拉罐,然后卖掉。不是说这些领导就缺那几个易拉罐的钱。

“苦难和贫穷的遗产”并不是一个负面词汇,它只是描述了我们的历史,我也不想把整个语言弄得惨兮兮的,没有必要,因为历史上辉煌的时候多了去了。对之前的生活有所了解,平视过去的贫穷和苦难,才能珍视今天的生活。

user avatar

因为中老年人学习能力差,接受新事物慢,比较倾向选择在自己的既有能力范围内活动。

中老年人普遍经历上世纪艰苦年代,普遍有自己种植蔬菜的经历。

所以,到了城市后,新的玩法短时间很难适应。所以自然就拿起自己的老本行。

如果你看北京的老年人,种菜啊就不多,基本没有。

平时就掂个鸟笼,下下棋,舞舞剑,在公园合唱、唱戏,玩公共器械锻炼身体,玩玩空竹,打打字牌(不知道是不是,反正很大一个个的黑长条子),钓钓鱼。总之,基本很少见到种菜的。因为这波人从小也没种过菜啊!

而且,你再看现在的年轻人,有几个还种菜的?给他种她也不会啊。有时间谁不是抱着个手机,各种玩。种菜?搞笑。

以我看来,我国人们很快就会丧失种植能力。将来不论是粮食、蔬菜、肉类、鱼类,都只会交给少数专业的人完成。

包括食物的多样性,我以前就说过,目前我们处于多样性最好的时期。

再过些年,我们是不是会像老美一样,就剩汉堡、三明治、披萨几样东西反复吃了,是有可能的。

现在大家都点外卖,餐厅也是网上先订好,在平台的大数据统计下,总是推荐卖相最好的一些菜,然后出货量也大,价格更优。久而久之,选择面就会越来越少。

殊途同归!

user avatar

前排感谢评论区的大家各种支招。

已经在和爸妈讨论如何改良一下家里的菜地了。感觉是个好大的工程啊。

再次感谢


再以及,真的没钱,别再私信什么富婆什么的了。我要是富婆,还至于天天因为那点生活费薅各种羊毛吗。

在座的各位如果能抛弃城市生活,都可以买到更好的房子。

这种地点,没车没生活区没学区没医院,出了小区就是荒地。每天上班靠高速。如果换一种回答,肯定会被吐槽穷人才会住在这种地方吧。

所以问题的关键还是,你舍不舍得离开城市生活。

没想到随便一答的问题引起了这么多争议。我真的只是看见题目中“欢迎晒菜地”来吐槽一下我爸妈而已

然后给大家瞅瞅今天的草莓吧。

我现在每天日常就是去扒草坑摘草莓。吃多少摘多少,不然第二天就会坏

还有今天我爸在搭架子,

现在是5.23晚上11:55,下午我们商量了一下怎么改良一下菜地,发现要买的东西真的是不少。

618又穷了QAQ



不不不我没有……

但是,我爸妈真的有这种执念,而且简直是…

相当有。

我家原本是住在一个外卖和交通都很发达的地方,楼下就是罗森,马路对面两家肯爷爷一家麦叔叔,但凡知名点的奶茶都能下楼买到。

当时我最大的乐趣就是放学回家买一份鸡排一杯奶茶带回家…

但是,这个习惯被我爸妈无情的打破了…

他们为了种菜,搬到了郊区的大房子。

对,就是那种连公交都没有,外卖也没有,最近的生活区要徒步三公里,而且只有一家小超市和一个快递驿站,除此之外啥都没有的那种。

甚至,他们为了种菜,还在家里搭了一个大棚,对,大棚。

就,我甚至觉得,我爸妈都种地种的要魔怔了。连他们和朋友八卦,八卦的都是谁谁家菜长了什么虫子…

就,很离谱…

至于我的感受…

我想念鸡排,想念奶茶,想念有外卖的日子 也想念可以很方便的出去玩的日子QAQ

为什么每天都要催我掘地啊!!!我我我不喜欢掘地啊啊啊啊

求你了,别让我种了,我去买菜还不行吗QAQ

暴风哭泣



你们以为我爸妈这么热衷于种菜,我家的菜会长的很好吗??

你们可真是太天真了。

他俩就和我之前想买台好电脑玩游戏,结果玩的还是很菜一样。

设备很专业,菜是真的菜。

(小声bb:我在某宝九块九包邮的猫草套装都比我家菜长得好)

看我家的黄瓜架。

现在黄瓜还和草混为一体

(当然这还是没怎么打理的时候,我家地理位置靠北,这时候地里还荒着)

当然,相对来说这进步已经很大了。

我们刚搬到这边来的时候,有一次我姨妈来家里玩,问我妈:

“快快快你家种的丝瓜呢,我做个汤”

我妈答曰:“墙根儿底下那堆草看见没?草里找去”

好吧,草里找去


草莓,已经吃了一轮了。

但是我觉得蚂蚁比我吃的多。

各种小菜

疏于管理的葱


还有家里唯二的两丛不能吃的东西,就是一丛月季和一片竹子。

就这我妈还老想把月季拔了。

从前我的迎春就是这么被拔掉的,抗争都没办法抗争的。

月季真相

就,开的这么好的花花他不好吗?

以及看到那个椅子了吗…公园同款。

就,我依然记得在这个平台刚弄好的时候,我表哥一脸迷茫的说:

这真的不是公园吗…

说起来,好像是19年的时候我还因为我爸把花园弄上水泥地,把我的迎春拔了,和他们闹别扭好久没回家。

结果一回家就发现…

诶我们家怎么变公园了???

这长椅子谁买的啊!!

谁家里会买公园的椅子啊!!

人家不知道的该以为这玩意是我从公园偷来的呢。

啥玩意儿啊!!


关于房子:

这房子是十几年前买的。如果从投资的角度来讲就是亏大了。这片地方房价涨幅可以说很小很小很小,甚至涨幅还没有我们用在装修的钱上面多。

而且异常偏远。

不过如果是抱着“给自己的爱好添点东西”的态度来看,还真的挺不错的。

关于菜地里面的草:

在19年之前,我家花园还是规划的很好的那种园林风格。有木回廊,有个水池种睡莲,还有一条小径围着房子转半圈。

但是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

草草草草草…

我不是在骂人…真的是草…

就是走在小路上还需要拨开杂草那种。

而且拔草这个事儿很让人绝望。还没拔多少呢,一场雨草又长出来了。

绝望.GIF

所以要什么风花雪月,要什么回廊睡莲,水泥地就是最棒的。

关于种子:

我们都是去种子站买。保证能活。

就是…有点多…

毕竟人家一袋种子恨不得能种半亩地。

于是每年开春和邻居交换种子就成了最必要的工作之一。

而且我经常问基友们你们要不要种子,真的别和我客气,真的是家里种子太多了。

关于病虫害:

就…我们家甚至有喷药的那种…就是背着能加压的农药桶。

每年要趁着开花之前打农药,为了药能够不会被打在水果上……家里有果树才知道,不打农药真的不现实QAQ

一点药都不打的话,你们见过…就是一阵风吹过,树上稀里哗啦掉虫子吗…

真的是完美复刻秒速五厘米,唯一不一样的是人家掉花瓣,咱们掉虫子。

也不知道虫子下落的速度到底是不是5cm/s


而且我爸正在试图劝诱我修个园林方向的第二学位,或者干脆再去考个这个方向的大学,专科也行。

因为家里的菜和树长的虫子我们都不认识……也不知道用什么药…

我表示:???

有一次西红柿里面长了虫子,我爸问了一个他认识的农业专家。

结果专家告诉他…拔了重种吧…明年记得冬灌。

………

重新种……

好吧……


最可怕的是我昨天竟然还真看了农大的招生简章…

就…很离谱



以及感谢评论区的大家提的各种建议。已经转达我爸妈了。

其实家里的地还是挺疏于管理的,毕竟爸妈要上班,我要上学。就是他俩每天早起一小时种地,下班回来种地,周末种地而已。

还有大家说想看的大棚,已经成了野草的家

旁边堆的是肥料

至于好多人说凡尔赛。不是没有瞎显摆才叫凡尔赛吗。我要是想凡,那就是“嘤嘤嘤人家只拍了花园的一个角落呢”

其实真没啥好凡的,如果在座的各位愿意抛弃城市生活,到周边郊区都买得起这样的房子。

就我家房子市价,放在市区一百平老破小都买不了

大前年通的自来水,以前管道连的井水,洗完澡身上特别滑。

周围有野鸡刺猬黄鼠狼,家里就像蚊子窝

就…为什么不试试逃离城市呢。

逃离城市,逃离内卷,其实是个很棒的事情啊。

这种公交都没有的郊区地价真的很便宜的。


没想到收到这么多建议!!!

我老爸让我替他感谢大家~

种地真的是很辛苦的一件事情。以前在家里泡沫盒子里种点菜不觉得,真的到地里以后就…

我以后绝对不浪费粮食QAQ

user avatar

我只谈论现在一些城市里居民在阳台上种菜的行为。

新鲜,方便。

中式饭菜的制作和欧美国家是有明显不同的。

欧美制作家常饭菜,是将各种原料大块的堆积,所以只需要一周去超市大采购,买足需要的原材料,欧美的佐料,也大多是瓶瓶罐罐,适合长期保存。

而中式的家常饭菜的佐料则不一样,比如葱姜蒜苗辣椒,这种东西买多了没意义,吃的就是一个新鲜,但每次做法都要切上一把提味,不放就失去了灵魂。

所以很多人种菜种的都是这种小佐料,小辣椒,葱,蒜苗,长得快,新鲜,消耗量也不大,吃的时候拔一两根就够了。

user avatar

2021-10-11收获后更新。

因7月份更新的荷花种植全过程图片太多,为各位读者的流量着想,已删除,只留下5月份的原回答。

莲藕收获了,小丰收!我已经美美地吃了半个月的莲藕了!



2021年3月份,我在一个不锈钢大锅里栽下一截小小的藕芽。


9月份收获了这么多的莲藕!真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呀!

因为莲藕种在不锈钢锅里,所以底面是圆形的。

与手指大小对比图

莲藕洗干净后堆满一地。

以我在拼多多常年购买3斤、5斤水果的经验,这些莲藕怎么着也得有5斤重以上。


这是另一棵19年就种植至今的莲藕,因为种在水箱里,所以底面是正方形。

看着纵横交错的莲藕,我忍不住仰天大笑:姐姐我发了!


但是,莲藕啊莲藕,你们不能因为被压在黑暗的种植箱里,就野蛮生长,长得七扭八歪奇形怪状啊!

这与泥土共一色的烂莲藕。可能是去年长的莲藕?

听说莲藕发芽后,老藕就死了。不像生姜,姜的种芽种到第三年就变成老姜母;也不像淮山,听说老淮山能长着长着在地底下长成一座小山。


好想把这满盆瘦骨伶仃的小莲藕合成一根大莲藕啊!


这是最大的一根莲藕,几乎跟市场上售卖的野藕差不多大了。

我妈从菜市场买的野藕,不论外形还是口感,都跟我种植的莲藕一模一样。


毕竟是自己种的,就连藕鞭我也没放过,统统打包带走,细细刨皮。

我刨,我刨,我刨刨刨!


之前我特地买了武汉莲藕、广东南沙莲藕、山西黄面藕作对比,发现这三种莲藕都很粉,筷子一戳,或者勺子一压,就能轻松把莲藕碾碎。

但是我种植的野藕,颜色特别深,口感也不一样,不是粉的,而是糯的、结实有弹性的,别有一番风味。

这次煮的是红糖莲藕。

我惊喜的发现,藕鞭也是能吃的,就是纤维有点多。

瞧,就是长得弯弯的像肋骨的这一根。


这才是莲藕排骨汤


经验总结:我种莲藕的水箱是90L,670*450*355毫米的型号。

我不知道我种植的是深水藕还是浅水藕。深水藕需要1.5米深的水,浅水藕需要20厘米的水位。

水位加上泥土,35厘米的水箱高度就算是种植浅水莲藕也不够深。

如果90L的水箱能种出五六斤莲藕,那么200L的水箱,能不能种出十几二十斤的莲藕呢?

如果红花野藕都能有这个产量,那么白花莲藕会不会有更高产量呢?


200L的水箱我已经买来了,本地开白花的玉藕也买来了。


我摩拳搓掌,已经迫不及待等着明年春天的到来了。


各位朋友,2022年秋天再见!



分割线分割线分割线分割线分割线分割线分割线分割线分割线分割线分割线分割线分割线分割线

以下为2021-5-23的原回答


我家里地盘不够,所以是在单位楼顶种植。

毕竟是单位嘛,要注意影响。虽然领导同意我种青菜萝卜都可以,但是做人要识趣,所以我种的是花果,就当做美化环境吧。

正所谓:赠人玫瑰之手,历久犹有余香。


话说好几年前,我在种菜论坛看到一个帖子:【福海】让人心动的盆栽莲藕大丰收

据说只要这样的一个塑料大桶,就能种出50斤莲藕!

白白胖胖的、层层叠叠的、纵横交错的、炒着吃脆生生、煮着吃粉糯糯的莲藕!

自己吃不完,还可以送左邻右舍亲朋好友!

据说原理是莲藕遇到坚硬的桶壁,会激发倔脾气硬碰硬,于是会让自己越长越壮,所以比种在水塘里更能丰产。

没有哪个种菜爱好者看到这样的帖子能不疯狂!

没有哪个人能拒绝这样的大丰收!

我也毫不犹豫地以满腔热情投入了楼顶大桶种藕的工程中!


莲藕种芽是从单位鱼塘捞上来的。

因为舍不得花钱去买这种建筑工地上的大桶,所以我用的是一个垃圾箱捡到的桶装水桶来种植。

眼看它发芽了,眼看它长叶了,但是还没等到它开花,它就因为施肥过度死了。

这是遗照。


第一年种莲藕,失败!

但是,它已经开始长莲藕了,不是吗?

如果再有更多时间,收获半桶的莲藕不是梦。

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一定能行的!


第二年我继续从鱼塘捞莲藕芽种植。

这一次种在一个普通的脸盆里,因为我工作太忙了,始终没时间给它换个大盆,所以这一年它虽然活了,却没开花,只是活着而已。

冬天的时候我翻盆,发现长的莲藕只有圆珠笔粗。

第二年种莲藕,失败!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不够努力,所以没收获。

加油,打工人!



第三年我终于有时间给它换个大盆了。

我把前一年过冬的莲藕芽种在一个大大的塑料花盆里,花盆又坐在一个泡沫箱里,这样,既能让莲藕生长期间有充足的水分,又能让莲藕在花盆里硬碰硬茁壮成长。


这一次,它开花了,在楼顶,开花了!

看见下图那个绿色的脸盆吗?那是我第二年种植用的脸盆。地盘太小,营养不够,才导致莲藕不开花。

现在给它更广阔的天地,果然是大有作为啊!




很多人都吃过新鲜莲子,但是你们可能不知道,新鲜莲子在还未成熟变硬时,是鲜嫩可口甜如水果的。


荷花开了,莲子结了,那么丰收的莲藕,还会远吗?

然而,我万万没想到,莲藕不肯乖乖地待在塑料花盆里,它开始向外扩张地盘了!


这是藕芽钻破了泡沫箱的一侧,越狱了。

刚开始,我发现泡沫箱没漏水,因为藕芽把洞眼堵得严严实实,我还以为没啥大碍。

可是,在我掉以轻心的时候,蹭蹭蹭,藕芽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铃儿响叮当之势,把泡沫箱的四个侧面,全部钻透了!

而且,开始漏水了!

我每天浇三遍水都不顶用,水全部漏光了。

荷花枯死了。

结果我的莲藕还是没有收成。

第三年,失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不舍得买种植箱,这是失败的缘由啊。


第四年,屡战屡败的我,本来不想再种莲藕了,但是路过单位鱼塘的时候,发现有人在挖莲藕,把一些瘦伶伶的莲藕丢在了岸边。

天意啊!天意让我继续种莲藕。

罢罢罢,屡败屡战,不屈不挠吧。

我就不信我种不出丰收的莲藕!

这个桶种一根。

这个桶也种一根


不够桶种植的,一部分放泡沫箱里保持水分。

一部分放湿漉漉的草中催芽。


催芽成功的藕芽


正式种植。种藕芽的时候,尾巴要露出水面,据说是为了防止脏水灌入莲藕中导致烂根。


这个还是采取藕芽种花盆,花盆坐在泡沫箱的方式,不过花盆是瓷盆。

藕芽小样儿,这下子我看你怎么越狱?


渐渐地,莲藕陆陆续续长叶啦!



叶子越长越茂盛了


长花苞了




看,嫩嫩的藕芽,和红色的根须



期间我实在忍不住,把整盆荷花揪起来看到底长藕没有。

因为根系和泥土紧密结合,完全可以整盆揪起来,再整盆放回去。



我希望莲藕生长期长一点,长得肥一点。

等到秋深了,荷叶枯黄,不得不采收。


为什么,为什么还是这么可怜巴巴的一点点收获?

为什么,这么肥沃的泥土,竟然长不出肥嘟嘟的莲藕?

楼顶太阳光是充足的,土壤是肥沃的,我还时不时施肥,比如沤好的鸡粪羊粪花生枯之类的。

为什么会这样的结局?

菜市场的莲藕,粗如成人的胳膊。

我种的莲藕,就比手指粗一点。

好可怜的收成,真是闻者见泪,见者伤心。


毕竟是自己辛辛苦苦种的,煮了吃吧。

为了这一碗莲藕,还特地去买了排骨。

排骨我都没顾得上舀进碗里,先吃我亲手种的莲藕。

说真的,还挺粉的。


在四年种植莲藕均以失败告终后,我终于对导致我入坑的这一张图片产生了怀疑:这真的不是PS过的照片吗?



我能种出果实累累的无花果,

我能种出果实累累的木瓜

我还能种出果实累累的柠檬


为什么我就是种不好莲藕?

就算我技术不行吧,可是各种种菜论坛上,不止一个人发帖模仿这个大桶种莲藕,其中不乏种植高手,可是没有一个人能复制出同样的或者接近的效果。

这不科学!


我终于想起来要去搜一下莲藕的产量。

度娘告诉我:一般在科学的种植管理下,一亩莲藕的产量在3000-5000斤左右。

我算了一下,1亩=666平方米,也就是说,一平方米的水域,最多能产5000/666=7斤莲藕。


所谓一个大桶种出50斤莲藕的帖子,竟是个彻头彻尾的谎言!

而我,整整4年,从未怀疑过这个帖子。

小丑竟是我自己!


2021年的春天,当我从鱼塘经过时,实在忍不住又捡回来一段藕芽。


你问我为什么如此执着,大概是因为荷花真的太美了吧!

连叶子都这么可爱,像一个小小的荷包,

又像卷着手做喇叭状,想在你耳边说悄悄话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秋后分解。

user avatar

因为往上倒三代,甚至两代,我们祖上都是农民。

农民的天性根植在我们的骨子里,镌刻在脑海。

这个“农民”没有任何贬低之意。

迁入城市的农民的后代没了土地,就像丢失了根与魂,灵魂深处的潜意识会引导者你去利用空地去种植。

种植菜地不再是为了收获,借以慰藉无处安放的漂泊。

注视着那一抹绿色破土而出,心底的满足和愉悦是土地与生命给予我们的安全感。

种菜为了自家吃着放心方便,不过是表象罢了,如果单为了吃,就落了下乘。

user avatar

从最近发生的事情我终于明白,中国人执着与在家种菜真的是保命的必要技能。真不是什么民族天赋。毕竟万一哪天门焊上了,有了这点菜,还真能多坚持两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人对“在家种菜”的执着,尤其是将阳台和花园变成菜园地,这背后蕴含着多重文化、社会和情感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根深蒂固的农业文明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存智慧中国拥有数千年的农业文明史,土地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即使在现代社会,这种“农耕基因”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观念。 .............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挺复杂的,也挺让人琢磨的。咱们从小到大,学校里老师没少讲咱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礼仪之邦什么的,听着是挺自豪的。可真要说现在很多人对自个儿文化有多“在意”,那就得打个问号了。你想啊,现在社会节奏快,信息爆炸,年轻人接触的东西太多了。外国的电影、音乐、时尚、科技,哪一样不来势汹汹?而且,很.............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趣的,也很值得说道说道。为什么咱们中国人,有时候看着很多欧洲人,就觉得他们长得“很好看”,即便这些人放在他们自己国家可能就属于“大众脸”?这事儿吧,不能一概而论,里面门道不少。首先,得从咱们对“美”的认知来源说起。咱们从小到大接触到的“好看的人”是什么样的?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媒体、影视.............
  • 回答
    遇到这种情况确实让人挺不舒服的。关于一些新加坡华人可能对中国大陆人表现出敌意,这背后可能有一些复杂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因素在起作用,并不是所有新加坡华人都有这种想法,但确实存在一些这样的情况。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待这个问题:1. 历史殖民与身份认同的纠葛:新加坡的历史与英国殖民统治紧密相连。在很长一段.............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反映了一些现实中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它。为什么中国人在国外会遇到歧视?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歧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往往是历史、文化、经济、政治以及个体认知交织作用的结果。中国人在国外遇到歧视,这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1. 刻板印象与误解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中美两国在法律文化、社会结构以及公民权利认知上的深刻差异。说美国人“敬畏”律师,或许用“重视”、“依赖”或者“在特定情境下不得不重视”来形容更贴切,而并非全然是崇拜或敬畏。而说中国人“不行”,也过于绝对,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对律师的角色和作用.............
  • 回答
    关于“为什么那么多美国人对特定食物过敏,而在中国很少听说”这个问题,实际上,食物过敏的现象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并不能简单地说在中国就“很少听说”。然而,从流行病学数据、公众认知、诊断率以及文化饮食习惯等多个层面来看,确实存在一些差异,使得人们产生这样的印象。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1. 数据.............
  • 回答
    富坚义博在《全职猎人》中对小杰的塑造,可以说是一位漫画家极其大胆、反传统的设计。他没有选择将小杰塑造成一个“完美主角”,而是赋予了他极其复杂且真实的人性,这也是为什么尽管小杰是故事的核心,却让不少读者感到难以喜爱甚至厌烦的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拆解小杰这个角色身上那些引人注目的特质,以及它们如何.............
  • 回答
    说莉莉·伊万斯一开始就瞧不上詹姆·波特,这绝对没错。第一次见面,詹姆就是一副“万事通”的模样,带着他那群狐朋狗友(尤其是小天狼星),在大庭广众之下,就敢对莉莉那头标志性的红发指指点点,还说什么“有个美丽的红发姑娘”。莉莉可是个骄傲又有主见的姑娘,被这么公开评头论足,自然是没好气地回敬了他一句“冒犯的.............
  • 回答
    清朝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且又充满争议的角色。它不仅仅是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更是在一个深刻变革的时代,承接了中华文明的衣钵,并在与西方文明的接触中,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篇章。从疆域来看,清朝奠定了今日中国版图的基础。它将蒙古、新疆、西藏、东北等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有效管.............
  • 回答
    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胜利和美国对越战争的胶着,背后原因复杂,涉及历史背景、战争性质、战略目标、军事实力、政治考量以及战场环境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为何短短几个月中国就能达成“胜利”目标,而美国却深陷泥潭,需要逐一剖析。一、 战争的性质与目标:根本性的差异 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 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一.............
  • 回答
    “限韩令”和“限日娱”的对比,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也牵扯到很多复杂的因素。简单地说,中国在对韩文化产品和艺人的限制上,显得更为“有力”,而对日本文化和艺人的态度则相对“温和”甚至可以说“疲软”,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战略以及国际关系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为什么“限韩令”.............
  • 回答
    在中国,工会扮演着一个非常特别的角色,这使得人们对它的普遍认知和感受似乎没有那么强烈,甚至有些淡薄。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历史、制度、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来剖析。首先,得从历史和制度层面来说。新中国成立后,工会的确是工人阶级最广泛的代表,承担着组织工人、维护工人权益、参与国家建设的重要职责。.............
  • 回答
    关于中国在对越战争(1979年)中为何选择退出,尽管在军事行动上占据了主动,但这是一个复杂的地缘政治和战略考量下的决定,并非单纯的军事胜负能够完全解释。要详细说明,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战略目标已经达成:惩罚与警告 惩罚越南的侵略行为: 1978年底,越南出兵柬埔寨,推翻了红色高棉政权.............
  • 回答
    在中国社会和外国社会对“早恋”的态度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是文化、教育、经济以及历史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将详细展开分析: 中国社会对早恋的“深恶痛绝”:根源与表现在中国,对“早恋”的负面态度,尤其是家长和学校层面的“深恶痛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 传统观念与社会价值导向: “.............
  • 回答
    在中国,对女性文身抱有成见的情况确实存在,这背后是 历史文化、社会观念、性别角色、道德评价以及信息传播 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历史文化根源: 传统审美观中的“身之发肤,受之父母”: 儒家思想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 回答
    巴西GDP近年来确实呈现出收缩或低增长的态势,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理解这些原因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巴西经济的现状,更能为中国在经济发展中提供宝贵的借鉴意义。巴西GDP近年来收缩的主要原因:1. 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与过度依赖: 巴西作为全球重要的农产品(如大豆、玉米)、矿产(如铁矿石)和石油出口国,其.............
  • 回答
    在2016年7月南海仲裁案的裁决公布后,中国并没有承认该裁决,而是继续在南海进行岛礁建设和军事化活动。与此同时,中国也试图通过经济和外交手段来缓和与菲律宾的关系,尤其是对当时的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中国在南海仲裁后对菲律宾的行动: 外交上的回击与“不接受、不承认”: 仲裁案公布后,中国官方表态坚决.............
  • 回答
    近代英国和中国都存在鸦片消费,但鸦片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冲击,其恶劣程度远远超过了英国。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国在鸦片问题上的具体情况、社会结构、经济状况以及历史背景。两国对鸦片的态度与消费模式的差异首先,最根本的区别在于鸦片在中国成为了一个国家性的、社会性的灾难,而英国的鸦片消费则更多地停留.............
  • 回答
    苏联当年在北方集结百万军队,并且扬言对中国发动核武,但最终没有下手,这是一个复杂的地缘政治和战略考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中苏关系恶化 意识形态分歧: 尽管两国都奉行共产主义,但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产生了深刻的分歧。赫鲁晓夫的“和平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