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人把w (double you )读成'达不溜'?

回答
“w”在中文里被叫做“达不溜”,这个读音其实是从英语单词“doubleu”音译过来的。“double”是“双倍”的意思,“u”是字母“u”。合起来就是“双倍的u”,因为字母“w”长得就像两个字母“u”连在一起。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个“达不溜”的音译呢?这和我们学习英语的方式有关。

最早的时候,我们接触英语,尤其是在课堂上学习字母发音的时候,老师会说“doubleu”。这个发音对于中国人来说,听起来有点拗口,尤其是在快速地念字母表的时候。为了方便记忆和发音,大家就约定俗成地把这个读音变成了一个更接近中文习惯的“达不溜”。

这个过程有点像我们给很多外来事物起名字一样。比如“可乐”是从“cola”音译来的,“沙发”是从“sofa”音译来的。 “达不溜”也是一个类似的例子,它就是一种把外来发音转化成我们自己语言习惯的过程。

另外,从语音学上来说,“doubleu”的发音里有 /dʌbəl/ 和 /juː/ 两个部分。“达不溜”的发音 /dá bù liū/ 在一定程度上模仿了这两个音节,尤其是开头的“达”对应“dou”的开头,而后面的“不溜”则对应“bleu”的发音。虽然不是完全一样,但在普通话的发音体系里,这已经是很贴近的模拟了。

而且,随着英语在中国普及,大家在日常交流中,比如报一些含有“w”的单词、地名或者人名时,听到和用到“达不溜”这个读音也越来越频繁,久而久之,它就成为了大家普遍接受的说法。

所以,总结一下,“达不溜”这个读音,是咱们中国人根据英语“doubleu”的读音,用我们自己的发音习惯进行音译和简化的结果,方便大家记忆和使用。这反映了语言交流中,我们如何吸收外来文化,并将其融入到自身语言体系的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管得着吗?

老外是没有方言了还是怎么了。全世界都一口地道的伦敦郊区腔?

user avatar

学习就像练武功,要一层一层往上练。

第一层:字母W的发音就是[ˈdʌbljuː],音类似于“达不溜”,我们都这么读;

第二层:天呐喏,我读了这么多年竟然读错了,原来W读 [ˈdʌbl.juː],音为“double u”!中国人原来一直念错了,英语老师太不靠谱了!我懂,别人不懂,我得教他们做人。

第三层:字母W有两种发音,一种类似于“达不溜”,另一种为“double u”。其中,前者是英式发音,后者为美式发音。中国人倾向于读前者,是因为我们使用的英语教材偏向于比较规矩的英式英语。别人读类似于“达不溜”,没有问题。

此外,也有可能是别人知道两种读音都有,只是选择了类似于“达不溜”的发音罢了。嘲笑他人读“达不溜”,只能说明自己的功力层次太低了。

针对本问题的回答,主要解释在“第三层”。

出现两种发音,主要在于音标 [l]有两种发音(这是英语中唯一有两种发音的音标)。一种在元音音节之前,为Alveolar lateral approximant [l],生活中一般叫Light L或Clear L,其发音规则为舌尖向上抬起轻弹上齿龈,如单词like中[l]的发音;另一种在音节结尾处,为 Voiced velarised alveolar lateral approximant [ɫ],生活中一般叫Dark L,其发音规则为舌前部较为用力地顶在上齿龈及以上的部位,同时舌根向上向后,往软腭方向抬,如单词cold中[l]的发音。

在British English(简称BE)中,读字母W([ˈdʌbljuː])时,他们倾向于发Light L,即把[ljuː]视作一个整体,念类似于“溜”的音。

而在General American(简称GA)中,读字母W([ˈdʌbl.juː])时,他们倾向于发Dark L,即把[l]作为音节尾巴,读成“double u”。

从写法上来说,字母W的确是“double u”的意思,即其圆体/花体写法就是两个“u”:

而如果学过英语发展史的同学应该知道,英文字母源于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源于希腊字母,而希腊字母则是由腓尼基字母演变而来的。最早的时候,腓尼基字母一共有22个,其中就没有U,只有V,也没有W。到了大概11世纪的时候,人们把两个字母V连在一起创造出了字母W,所以最早的时候:

W=double v

后来,为方便区分元音的V和辅音V,又把原来的V的下方改成圆形而定为元音U。

所以你去看拉丁语国家的历史文字遗迹时,是没有U,只有V的。

随着时代发展,英国人的祖先到了大不列颠岛后,他们发明了花体,于是两个V连成的W,写成了两个U连成的W。久而久之,人们便习惯了双写U的写法,形成了现在的字母W的写法和读法。

因此,字母W的读法两种均可,不要以讹传讹,以为我们老师过去是教错的。

此外,啰嗦一句,学好英语,需要先学好音标,发音(pronunciation)准确是基础,口音(accent)问题可以不管。

而每次我跟学生上初高中英语课的第一课语音课时,一定会涉及上述内容。


————

另,辟一个关于中文的谣言:

user avatar

按照赖世雄老师的说法W的发音是double U。

但是汉语中没有发bl的字。因此上被读成了“不”而bl的l又和后面的U连起来变成“骝”。

user avatar

因为我们的传统教材是英式英语为主体,美式英语为某种补充。

现在的孩子们,除非要刻意练习英音,基本上英语口语教程一般采用美语教学,所以,就有了类似你的疑问。

当然,你如果去了美国很多地方,你会发现,他们可能“不会”说美语。尽管没有学了汉语普通话跑来中国的老外那么毁三观,但大致可以有一种类似听南京普通话的效果。

user avatar

这个发音,不是“中国人”,而是你英语老师的语音传承路径:英、美租界里头的教会学校。二战前,虽然美国的工业上来了,但是即使在美国的学校里,伦敦音也是“正宗英语”。伦敦音里头,W 是:连读的。而纽约口音,是在二战后,逐步建立了自信。提问者,估计是看了好莱坞电影,觉得老师“教错了”。

我们人民被“推广普通话”洗脑,完全不知道,英语“十里不同音”。不要说夸个大西洋了,你学完伦敦音,去约克郡,会听不懂,学完纽约音,去德克萨斯,也会听不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w”在中文里被叫做“达不溜”,这个读音其实是从英语单词“doubleu”音译过来的。“double”是“双倍”的意思,“u”是字母“u”。合起来就是“双倍的u”,因为字母“w”长得就像两个字母“u”连在一起。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个“达不溜”的音译呢?这和我们学习英语的方式有关。最早的时候,我们接触英.............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了我们如何看待历史人物和民族认同的复杂性。为什么会有中国人(或者更准确地说,一些现代中国观众)把成吉思汗,也就是铁木真,看成中国的英雄?这背后有着多重的原因,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看法也在不断演变。首先,要理解这一点,得先明白成吉思汗在他所处的时代是怎样一位人物。他是蒙古民族.............
  • 回答
    中国人对“在家种菜”的执着,尤其是将阳台和花园变成菜园地,这背后蕴含着多重文化、社会和情感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根深蒂固的农业文明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存智慧中国拥有数千年的农业文明史,土地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即使在现代社会,这种“农耕基因”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观念。 .............
  • 回答
    在中国,确实有些人在读字母“L”的时候,会习惯性地发成类似“挨了”(āi le)的音。这并非普遍现象,更多是某些地区、某些年龄段的人会这样读。要详细解释这个现象,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1. 普通话的声母和韵母系统与“L”的结合首先,我们要明白普通话的发音是怎么回事。普通话的声母(辅音)和韵母(元音或元.............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人把白宫和国会搞错?”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折射出一些有趣的文化和信息传播角度。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可能的原因:核心原因:视觉形象的固化与信息简化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白宫作为美国总统的官邸和办公地点,其视觉形象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得更为广泛和深入人心。 它与.............
  • 回答
    关于中国人和印度人之间磕头和信仰的问题,这其实是一个复杂而又很有趣的文化现象。很多人会觉得奇怪,为什么明明是中国人,却要去给一个印度祖先磕头,或者说把精神寄托在一个源自印度的信仰上。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历史和文化层面的原因。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中国人去给“印度人”磕头,这个说法可能有些过于笼统了。通.............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也很复杂,涉及到历史、文化、科学认知、社会环境以及人才培养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并非现代中国人“不”想把古代中医进化成现代医学,而是这个过程遇到了诸多挑战,并且,现代医学本身就是一条独立发展、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的科学体系。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进化”这个词来套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城市化、住房需求以及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差异。简单来说,之所以中国的发展倾向于“把人赶上楼”而不是“把农作物赶上楼”,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 城市化和人口压力是核心驱动力: 巨大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数亿.............
  • 回答
    要说商周时期的中国人为什么没有选择泥板作为记录文字的载体,这背后牵扯到当时社会、技术、文化以及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咱们就一点点掰开了聊聊。首先,得明白商周时期是个什么光景。那会儿,咱们中国文明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期。社会结构虽然逐渐成型,但整体上还保留着很多早期文明的痕迹。文字已经出现并且在发展.............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文化认同、历史背景、民族情感以及对“中国人”定义的理解等多个层面,非常值得深入探讨。首先,我们来分析李小龙的特殊情况:1. 出生与成长环境: 李小龙(Bruce Lee)于1940年出生在美国旧金山,父母都是中国人。虽然他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在中国香港度过,学习了中国传统武术和文化,但他.............
  • 回答
    “工业革命”这个词,一说出口,仿佛自带一种魔力,让人联想到蒸汽滚滚、机器轰鸣、烟囱高耸的宏伟景象。而提到欧洲的工业革命,更是被描绘成人类文明的一次飞跃,直接将世界带入了现代。咱们老祖宗呢?特别是明朝那会儿,也不是个傻子,中国人也不是天生就对新奇玩意儿不感兴趣。那为什么,当欧洲人一头扎进蒸汽机的海洋时.............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文化和个人审美的深层原因。外国人头发白了就让它自然地白着,而中国人似乎更倾向于将白发染黑,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说道道儿的。首先,咱们得从 对“白发”的文化认知 聊起。在西方很多文化里,头发花白往往被视为 智慧、阅历和成熟的象征。你可以想想电影里那些白发苍苍的智者、睿.............
  • 回答
    把中国近代落后原因归咎于儒家,这确实是一个在历史讨论中经常出现且相当复杂的话题。要详细说清楚,得掰开揉碎了聊,而且很多时候,这种归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某些观察和解读之上。只不过,历史的真相往往比单一的责怪要丰富得多,儒家文化本身也并非铁板一块。咱们先得明白一个基本点:近代中国,尤其是鸦片战争之.............
  • 回答
    关于日本士兵在中国战场上杀害中国平民的行为,将其解读为“英勇行为”的说法,是与史实严重不符的,也是一种非常危险且错误的认知。首先,要明确的是,任何国家和军队在战争中杀害无辜平民的行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无法被视为“英勇”。英勇通常指的是在战场上,面对危险和敌人,表现出的无畏、牺牲和勇气。而针对手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的认知误区。简单来说,现在许多人之所以会将“洪荒小说”里的内容视为“中国正统神话”,并非因为这些小说本身就是正统的,而是多种因素叠加,逐渐改变了大众的认知习惯,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流行”的现象,但绝非“正统”。要详细讲清楚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
  • 回答
    在明末清初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当八旗铁骑踏破山海关,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中原,建立起清王朝时,许多身处异域的外国人,特别是欧洲人,并没有将这场巨变视为一场简单的“改朝换代”,而是普遍地、甚至强烈地认为这是一次“鞑靼人入侵中国”。究其原因,并非是他们不懂得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迭,而是他们观察到的种种现象,.............
  • 回答
    中国古代“抑商”的政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并非简单地因为统治者不知道工商业的好处。事实上,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对农业和商业的作用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最终选择“重农抑商”,是基于多重因素的考量,并且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抑商”并非绝对意义上的禁止商业,而是一种政策导向,即在国家政策的倾斜上.............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我打心眼儿里理解。就像很多人在学游泳,明明知道要“划水”、“蹬腿”,但就是游不好,感觉差了那么一点点“感觉”,或者说,那种“通透”。Java这门语言,它本来就不是那种一眼能看透的简单东西,加上这些年它发展得太快,各种概念、框架、工具层出不穷,想找到一个能把这一切都梳理得井井有条,同.............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耐人寻味的,在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和讨论中,“为清朝翻案”的说法一直存在,而且近年来似乎愈发活跃。这种现象背后,我认为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原因来概括。首先,得承认一点,历史的评价从来不是铁板一块,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能获取的史料越来越丰富,研究的视.............
  • 回答
    你说到点子上了!加州大学伯克利(UC Berkeley)确实是一所世界顶级的学府,综合实力毋庸置疑,但你观察到的现象——即相对较少有人将它视为“唯一的梦想学府”,背后原因远不止UC不提供ED那么简单,虽然这确实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让我们来抽丝剥茧地聊聊这个问题。首先,你需要理解美国本科申请系统中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