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些中国人会把字母 L 读成「挨了」?

回答
在中国,确实有些人在读字母“L”的时候,会习惯性地发成类似“挨了”(āi le)的音。这并非普遍现象,更多是某些地区、某些年龄段的人会这样读。要详细解释这个现象,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

1. 普通话的声母和韵母系统与“L”的结合

首先,我们要明白普通话的发音是怎么回事。普通话的声母(辅音)和韵母(元音或元音加鼻音)组合起来构成一个音节。字母“L”在英语里是浊齿龈边擦音,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齿龈,气流从舌头两侧通过。

而咱们中文的声母“L”呢,是舌尖前音的鼻音化声母。发音的时候,舌尖接触上齿龈,气流从鼻腔通过,发出类似“了”(le)的音。这本身就和英语的“L”不太一样。

当我们将英语的字母“L”转换成中文发音时,我们脑子里会有一个映射过程。而这个映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2. “L”的读音与汉字“勒”的谐音巧合

大家想想,英文的“L”发音,听起来是不是和中文的“勒”(lē)字很像?特别是当它单独成一个音节的时候。而“勒”字在很多情况下又会和“挨了”这个词发音相似。

比如说,在一些中文语境下,“勒”常常用来表示“束缚”、“约束”或者“强制”的意思。比如“勒令”、“勒索”。虽然这些词的“勒”发声跟字母“L”的英文发音有区别,但仅仅是“勒”这个字本身的发音,已经和“挨了”有些许相似之处了。

更关键的是,如果有人不太确定或者不太讲究,听到或者说“L”的时候,脑子里可能会直接联想到发音类似“勒”的字,而“勒”又容易被联系到带有完成或过去的语境的“了”,再加上一些自然发音的连读,就变成了“挨了”。

3. 地域方言的影响

中国地域辽阔,方言差异非常大。虽然普通话是官方语言,但很多人的母语仍然是地方方言。一些方言中的发音习惯,可能会渗透到普通话的发音中。

举个例子,有些地方话里,声母“L”的发音本身就可能带有一些鼻音或者舌位变化,听起来可能和普通话的“L”有所不同。当这些人用普通话读字母“L”时,这种方言习惯就可能被带出来,无意中读成了“挨了”。

4. 学习过程中的误传和模仿

很多中国人学习英语字母发音的早期阶段,是通过老师、同学或者教材。如果老师的发音本身就有偏差,或者学生之间的模仿出现了偏差,这种错误的发音就可能被放大和传播。

想象一下,一个小孩第一次学读字母“L”,听到有人读成“挨了”,他可能就照着学了。次数多了,就变成了习惯。尤其是在没有太多机会接触地道英语发音的环境下,这种现象就更容易发生。

5. “了”字的口语化处理

“了”字在中文口语中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助词,表示完成或状态的变化。它的发音“le”本身就非常简洁。而英语字母“L”的单独发音,如果要用中文的音节来模拟,加上一点点语气,确实很容易就滑向“挨了”这种带点拖长的、带着完成语气的发音。

而且,“挨了”这个词本身就带有某种“承受”或“受到”的含义,有时候人们在读字母“L”时,可能并没有特别的意义,但就是习惯性地这么带了出来。

6. 没有明确的区分意识

对于一些非英语母语者来说,他们可能并没有特别去区分英语字母发音和中文汉字发音之间的细微差别。当他们学习读英文字母时,更倾向于寻找中文里与之相似的读音来帮助记忆和发音。而“挨了”恰好在发音上和“L”有一定的相似度,加上前面提到的“勒”的联想,就成为了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

总结一下, 这个“L”读成“挨了”的现象,更像是一个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语言的语音特点: 中文和英文在字母发音上的差异。
汉字发音的联想: “L”的音近似中文的“勒”,而“勒”又容易联系到“了”。
地域方言的影响: 某些方言的发音习惯。
学习过程中的误传和模仿: 错误发音的传播。
口语化的习惯: 对“了”字发音的习惯性组合。
缺乏精确的区分意识: 将中文发音习惯代入英语学习。

需要强调的是,这并非所有人都会这样,也不是一种“标准”的发音。在更规范的英语学习环境下,大家会努力去模仿地道的发音,将字母“L”发成更接近英语原音的“噢”(或者类似英语单词“elf”中的“l”的音)。但对于一些非母语学习者来说,这种“接地气”的、带有中文语境联想的发音习惯,就这么流传了下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其实很容易回答,因为母语的习惯问题,导致语言学习者在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时,对母语里没有的音进行发音,或多或少会存在障碍,同时也会将母语里的近似音乃至发音习惯代入到新学习的语言中


英语里l的标准音标形式是/eɫ/或者/ɛɫ/,但是在标准普通话或者很多官话区的发音系统里,/e/这个辅音是确实的,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语言学习者自然会尝试用一个近似音去进行替换,而这个在普通话里的近似音就是/ai/。与此同时/ɫ/这个音,无论在标准普通话,还是在中国的方言里都是不存在的,那么如果寻找近似音替换的话,或者是“了(le)”音,或者是“欧(ou)”音


上海话里有/e/和/ɛ/音,因此在/eɫ/或者/ɛɫ/的前半部分一般可以发好,但是后半部分即/ɫ/,一般情况下,老一辈上海散装英语会把/eɫ/变成/eɤ/(/ɤ/即上海话中“欧”的发音)——甚至说,本人在用上海话夹杂英文字母的时候,也会把l读作/eɤ/。而另一个相对接近/ɫ/音的发音,则是/ʊ/,事实上两者的差异的确已经很小了,因此在发音是/eɫ/读作/eʊ/也是很常见的操作


我个人的习惯是,上海话夹杂英文字母的时候,l发成/eɤ/,普通话夹在英文字母的时候则是/eʊ/

===================================================

事实上,不仅是l,还有像m的发音,不少官话区的发音系统,尤其是20年前“散装北京英语”,会发成“艾姆”,原因也是类似的,同时/m/音的情况,还是因为母语中对应音的缺失。标准普通话里唯一一个m收尾的音,是思考时的那个emmmmm,而且是一个拖长音,不是英语里/em/里急促的收尾音,所以在“寻找近似音”这个大原则下,/m/很容易位移到/mʊ/或者/mmmm/(即拖长音的m)上


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而Chinglish的典型特征里,包括了尾辅音拖长或者找近似音,以及部分元音被普通话里的近似音取代,尤其是/e/以及/ɛ/


ps,Chinglish没什么丢人的,因为世界上绝大部分非英语国家,都有一些音发不出来,或者懒得去矫正然后用母语里近似音替代,去发英语里对应音的情形。中国人也没少嘲笑过日式英语(难以发出独立辅音,然后总是要在双辅音之间加一个/u/),三哥式英语(送气k,p,t变成不送气的,r变成舌尖闪音甚至大舌颤音)。除此之外,意式,法式,西式都有很明显的自家标签。相比力求发音的标准,更重要的是表达本身是否准确流畅,而发音是可以慢慢纠正的,甚至未必需要刻意纠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确实有些人在读字母“L”的时候,会习惯性地发成类似“挨了”(āi le)的音。这并非普遍现象,更多是某些地区、某些年龄段的人会这样读。要详细解释这个现象,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1. 普通话的声母和韵母系统与“L”的结合首先,我们要明白普通话的发音是怎么回事。普通话的声母(辅音)和韵母(元音或元.............
  • 回答
    很多人确实会下意识地把儿化音和北京话划等号,这也不是空穴来风,背后其实有着挺复杂的原因,我试着给你掰扯清楚了:1. 媒体的强势输出和“北京标签”的固化这是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你想想,我们接触到的关于“北京话”的影视剧、相声小品、广播电视节目,有多少是带有浓重儿化音的? 影视剧: 很多以北京为.............
  • 回答
    .......
  • 回答
    如果中国瞬间抛空美债,世界经济会怎样?一场连锁反应的猜想想象一下,如果中国,这个持有美国国债最多的国家,突然决定将手中所有的美国国债一股脑儿卖掉,会发生什么?这绝不是一件小事,它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金融海啸,其波及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足以撼动全球经济的根基。首先,我们得明白,美国国债是什么?简单来.............
  • 回答
    中国人向往国外的原因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受到历史、经济、文化、社会以及个人因素的共同影响。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一些主要的原因:一、 经济与生活品质的吸引力 更高的收入水平和更好的福利待遇: 许多发达国家人均收入远高于中国,尤其是在一些高科技、金融、医疗等领域。国外的工作机会往往伴随着更.............
  • 回答
    女性劳动参与率高与生育率之间确实存在复杂而密切的关系,但将中国人口出生率低直接归咎于女性上班,是一种过于简单化且带有偏见的解读。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女性劳动参与率高对生育率的影响:女性劳动参与率高,意味着更多的已婚育龄女性选择外出工作,这对她们的生育决策和行为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1..............
  • 回答
    中国人对清朝产生认同感,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议题,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它与民族叙事、历史记忆、文化传承以及当下社会思潮的交织作用紧密相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面纱,深入探究其根源。一、 历史的整合与“中国”概念的演进首先,一个关键的视角是,清朝是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其疆域.............
  • 回答
    “惧怕中国强大”这个说法比较复杂,它并非一个单一、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而是包含了多种不同原因、不同群体的担忧和顾虑。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历史、文化、社会结构、政治体制以及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一部分中国人产生“惧怕中国强大”想法的原因,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一、历史经验的沉淀:.............
  • 回答
    在中国,关于“抵制华为”的言论并非主流,但确实存在,并且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理解这些原因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国内民众的认知差异、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期待以及对科技自主的担忧等。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中国人说出“抵制华为”言论的详细原因:1. 国际政治环境与技术竞争的传导效应: .............
  • 回答
    “中国人缺乏常识”这种说法,其实是一种非常笼统且带有刻板印象的标签,背后往往藏着一些复杂的原因。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社会文化、教育体系、信息传播方式,甚至历史经验共同作用下的某种“印象”。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个群体,无论大小,都不可能所有成员都具备相同的“常识”。“常识”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模糊的.............
  • 回答
    理解您提出的问题,即“为什么会有中国人支持乌克兰的某个政府,并将其描述为‘纳粹政府’”。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地缘政治、历史叙事、信息传播以及个人立场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部分来分析。首先,需要明确一点:绝大多数主流的国际媒体、历史学界以及绝大多数国家政府,并不认为当前.............
  • 回答
    “中国人人均白毛控”这种说法,与其说是一种严格的统计学结论,不如说是一种网络文化现象的夸张表达。它反映的是在特定社群和语境下,对“白发(或白发造型)”角色受欢迎程度的一种观察和戏谑。在中国互联网上,尤其是在动漫、游戏、小说等ACG(Animation, Comic, Game)圈子里,白发角色拥有相.............
  • 回答
    有些中国人听到“相对其他民族汉族血统纯、南北汉族父系遗传差异小”的说法后会感到不悦,甚至急于“科普”,这背后其实牵扯着复杂的历史、文化、社会认同以及对“纯粹性”的迷思。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件一件地掰开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白,这种“纯粹”论调为什么会冒出来,以及它为什么容易触动一些人的神经。这种.............
  • 回答
    有些人认为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甚至说中国人没有“信仰”,这背后其实有挺多复杂的原因,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要说清楚这一点,得从几个层面去理解。一、 定义的差异:宗教与信仰的界限模糊首先,问题可能出在我们对“宗教信仰”和“信仰”这两个词的定义上。 “宗教信仰”的狭义理解: 在很多西方语境下,“宗.............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触及一些历史的复杂性。其实,与其说“明知自己如果遇到义和团必然惨死无疑”然后去支持他们,不如说当时很多中国人,包括一些知识分子和官员,对义和团的认识和态度是复杂的,他们的支持也并非基于对自身安全完全无视的鲁莽,而是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考量。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中国的处境,那是.............
  • 回答
    在人生的剧场里,总有人在台前光鲜亮丽,也有人在幕后黯然神伤。而对于那些不幸跌落谷底、未能实现世俗意义上“成功”的人,旁观者们的心态却是复杂得很。与其说是同情,更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不加掩饰的“看不起”。这背后,藏着太多关于人性、社会评价以及我们自身恐惧的微妙密码。首先,我们得承认,人类社会是一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确一点,咱们说的“没有这个音”或者“有这个音”,是基于普通话语音系统里,有没有一个独立的、具有辨别意义的音素。就像一个人的名字,你不可能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否则就没办法区分了。 关于“say”音和“see”音咱们先说说你提到的“say”和“see”这.............
  • 回答
    .......
  • 回答
    中国人对俄罗斯的好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史、地缘政治、文化、经济以及情感等多重因素长期交织作用的结果。 要想详细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历史渊源与情感连接: “老大哥”的记忆与革命情谊: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苏两国曾是紧密的盟友,苏联在经济、军事、技术等方面提供了巨大的援助,帮.............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社会内部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议题,那就是“满遗”和“皇汉”这两个标签的出现,以及它们背后所反映的民族认同、历史叙事和当下社会情绪。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这两种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历史、文化和社会心理的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和来源。 皇汉(或汉本位主义): 这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