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商隐的《锦瑟》,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回答
李商隐的《锦瑟》,初读之下,如同一幅五彩斑斓的图景在眼前铺展开来,令人目眩神迷。然而,细细品味,这锦瑟之音,却不仅仅是华丽的外表,更是蕴含着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思绪情感。它像是一曲未完的歌,又像是一场未醒的梦,回荡着无尽的哀愁与迷惘。

首先,这首诗最直观地表达了诗人对美好往昔的追怀与眷恋。开篇一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便点明了主题。那华丽的锦瑟,本是用来奏响美好乐章的乐器,而它那繁复的五十根弦,如同人生经历的无数细微之处,每一处都牵引着诗人对过去“华年”——那段美好的年少时光的深深思念。这不仅仅是对青春岁月的怀念,更是对那段时光中所有美好事物,包括爱情、友情、理想的追忆。那种追忆,并非简单的回顾,而是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因为那段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只能在记忆中反复摩挲。

紧接着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更是将这种思绪推向了哲学和情感的层面。庄子梦蝶的故事,探讨的是生与死的界限,是真实与虚幻的模糊。诗人借此,表达了一种对现实人生意义的迷茫与不确定感。他是否活在现实之中?抑或是活在自己的梦境里?这种对存在本身的怀疑,使得往昔的美好更加飘渺虚无。而“望帝春心托杜鹃”则寄寓了诗人深沉的爱情的失落与凄婉。望帝化为杜鹃,声声啼血,只为呼唤那曾经的爱人。这是一种强烈的、无法排遣的思念,一种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某种物象上的痛苦。这种情感的投入,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失落和孤独,如同望帝的悲鸣,回荡在空寂的山谷。

再看“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两句将情感的抒发推向了极致。诗人将大海明月之下珍贵的珍珠比作自己的眼泪,这是一种极端的情感的浓烈与悲怆。如同海水潮涨潮落,月光阴晴圆缺,珍贵的珍珠也会因为岁月的侵蚀而蒙尘落泪。这泪水,或许是对逝去爱情的哀悼,或许是对人生坎坷的无奈,又或许是对美好事物终将消逝的感叹。而“蓝田日暖玉生烟”,则将希望与幻灭并存。蓝田美玉本是稀世之宝,在温暖的阳光下,它仿佛生出了灵气,飘渺如烟。但这“生烟”,既可以是美好的升华,也可以是美好的消散,留给人的,更多的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怅惘。美好事物的存在,似乎总是伴随着一种难以把握的脆弱,如同那玉石化成的烟,转瞬即逝,留下无尽的遗憾。

最后,“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一句,如同点睛之笔,将全诗的情感做了最精炼的总结。诗人直言,这份感情是值得被反复回忆的,但微妙之处在于,“只是当时已惘然”。也就是说,即使是在经历美好之时,他内心深处就已经充满了迷惘与困惑。这种“当时已惘然”,使得曾经的美好,即便回头追忆,也无法弥补内心的空虚与失落。它暗示了诗人的人生经历中,存在着一种挥之不去的阴影,一种即使身处美好之中,也无法获得真正快乐的根源。这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是对人生无常、美好易逝的深刻洞察,也是一种对自身命运的无力感。

总而言之,《锦瑟》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它既是对逝去青春岁月的无限眷恋,也是对人生意义的深刻迷茫;既有对爱情的深切追怀与凄婉,也有对美好事物终将消逝的普遍哀叹。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一种身处人生境遇之中,却难以获得真实快乐的矛盾心理,一种无论回首还是当下,都伴随着挥之不去的“惘然”。这首诗之所以能够穿越千年,打动无数读者的心,正是因为它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那些关于青春、爱情、理想、迷茫与失落的永恒主题。它如同那锦瑟一般,虽然绚烂夺目,却奏响了一曲低沉而悠远的悲歌,让人在赞叹其华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伤感与惆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家窝得太久,也查不了大部文献,且再写一篇普及性的小文章好了:

在唐诗史上,李商隐处于被白居易的光芒所笼罩的“后元和体”时代。而白居易的诗学思想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老妪能解”,得让人人都读得懂,才能使大家为之感动。对照看来,《锦瑟》尤其是异数中的异数,大家读起来都会受到很深的触动,然而“千年沧海遗珠泪,只恨无人做郑笺”,谁都不敢说自己读懂了《锦瑟》。这一重矛盾引发了许多学者探究的兴趣。关于此诗意旨历代解说的文献综述,知友 @胡豆 已做了不错的梳理,大家可以参看。不过,我在此想先跳出“《锦瑟》说了什么”这个问题,来先讨论一下“《锦瑟》是怎么写出来的”。

但讲清楚《锦瑟》是如何写的并不容易,下面可能会绕得有点远,还请大家耐心读完:

一、唐代的四六公牍

古代的官员在日常行政中,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写公文,公文有时要传递实际的政治信息,有时则是为了表明个人立场,更多情况下则仅有一种礼仪性的意味,比如皇帝过生日,大家就都要写进状,祝他生日快乐。而唐后期这种公文尤其繁琐,就拿李商隐为例,他科举时候的主考官李回当了宰相,李商隐不仅要给李回写贺信,还得给李回主考时其他的副考官写贺信。按说又不是他们当宰相,祝贺个啥呢?但这在古人叫贡禹王吉之谊(《汉书》的典故),就是得写。所以岑仲勉先生读了李商隐这些文字都感慨“一考官登庸而贺及其同僚,得此略可见唐人书牍应酬之繁琐也。”

而唐后期的公文,采用的是四六骈体,就像《滕王阁序》那种文体。主干是四六言句,用很多典故。拿上文提到的李商隐给李回的贺信为例:

伏见恩制,相公以五月十九日登庸。清庙降灵,苍生受福,动植之内,欢呼毕同……某尝因薄伎,猥奉深知。麟角何成,牛心早啖,及兹沈滞,获荫燮调,瞻绛帐以增怀,望台星而兴叹。昔吴公荐贾,非宜铨管之司;孔子铸颜,未是陶钧之力。比谊恩重,方渊感深。嗟睹奥以未期,但濡毫而抒恳。崔氏之乃心紫阙,陈生之思入京城。千古揆怀,一时均虑。临风托使,指景依人。柱础成润于兴云,辙鲋何阶于泛海。下情无任抃贺踊跃攀恋感激之至。

看不懂没关系,感受一下就好。其实这里面很多话都是套话,唐人有专门的《书仪》之类,列出各种场合下要用的套话,供人选用。不过即便如此,写这种公文还是很费力的事情,所以高级官员一般都有专门的属下为他写应酬的公文。而这就是李商隐的日常工作。李商隐流传下来大部分的文章,其实都是代上司写的应酬公文。

李商隐小时候父亲早逝,他随他一个远房叔叔念书,本来学的是古文。后来因为受到令狐楚的赏识,令狐楚便把自己写四六公牍的本事都教给了李商隐。但诸位千万别小看这写公文的本事,令狐楚在当时绝对是传奇人物,他本来是给太原节度使做“掌书记”(主要负责写公牍的幕僚)的。当时唐德宗每次看到从太原来的奏章,都觉得文采斐然,大加叹赏。令狐楚由此得名,最后因此被诏进京,由翰林学士(可简单理解成为皇帝写公文的官职,但能为皇帝写公文相当于参与国家核心机密了)做到宰相。而李商隐这辈子的政治理想,其实也就是通过写四六公文的本领做到高官(至少翰林学士),所以在写四六上,他下了很深的功夫。他在当时所谓“声名佳句在”,以及与温庭筠、段成式并称“三十六体”(李、温、段在家族内兄弟都排十六),其实都是因为写四六公文的本领,而不是因为写诗。

二、四六公文的文体特点

钱锺书先生有一个判断:”樊南四六(李商隐的四六文集叫《樊南甲乙集》)与玉溪诗(李商隐号玉溪生)消息相通。”而要想明白李商隐的四六和诗歌——尤其是《锦瑟》这类诗在写法上的关系,还需要简单讲讲四六公文的文体特点。

简单来说,四六公文的主要特点就是用典故来对仗。这似乎没啥可以细讲的,其实大不然。在李商隐之前三百年左右,刘勰《文心雕龙》就讲过关于对仗的理论,他把对句分成“言对”“事对”两大类(“正对”和“反对”的分类标准和言对、事对不同,姑不论)。言对不用典,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事对”就是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比如上举“某尝因薄伎,猥奉深知。麟角何成,牛心早啖”。前两句直说自己在考试中被李回选中,是言对;后两句用“学如牛毛,成如麟角”的典故自谦,再用《世说新语》里名臣周顗把最珍贵的烤牛心割给少年王羲之吃,以在宾客面前显扬其人的典故,来感谢李回对自己的提携,这是事对。

写公文主要用事对,这样写出来意思比较含蓄,显得有礼貌,并且给自己留下了解释的余地。所以这里面就产生了一个语意不对等的问题,比如说我用典故A来表达自己的意思X,但是典故A本来可以有很多方面的意思,记为A(a1、a2、a3……),而一般情况下用典是“取其一端而已”,也即只用a1来表示X。而高手则要追求多层次的切合,使得典故A的数种含义a1、a2、a3都尽量和X有联系。但即便如此,典故本来的意蕴和诗人要表达的例子肯能不可能全都贴合。举个例子,李商隐在一篇文章中写:

商山羽翼,嗟绮季之俱还;缑岭云霞,与浮丘而莫返。

两个典故解释一下:一个是商山四皓的故事,就是吕后担心被戚夫人夺爱,去问张良怎么让刘邦不换太子。张良说刘邦一直想请四个修仙的老头“商山四皓”出山,但是不成功。如果太子能请出这四个人来,让刘邦一看:得,这小子羽翼已成,肯定就不换太子了。

另一个故事是说周灵王的太子晋(也常被称为王子乔),也爱好修仙,后来传说他在缑岭得道升天。浮丘伯也是仙人的名字。

现在请大家猜一下:李商隐这两句到底想说啥?

稍有古典文学常识的读者,大概会以为所写的内容与神仙道教有些关系。因为四皓和王子乔的典故在游仙题材中都被用烂了。但我们看一下文章题目:《为濮阳公(指王栖曜)皇太子薨慰宰相状》,好了,原来是代人写给当时宰相的,大意是皇太子虽然死了,你们要节哀啊。商山句是安慰宰相的,缑岭句是写太子之死的。但是从汉代老百姓就经常说“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了,不管是不是太子,说到道士仙人之流,就经常用王子乔。所以想象一下,比如在一个古迹凭吊过去的仙人,或者怀念一个升天的道友(李商隐青年时候在道观呆过一两年),其实都可以用这两个典故。不过对于当时的人来说,读这两句的时候是可以自动排除这些歧义的:毕竟题目明摆着,而且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大家都心知肚明,所以就并不会被典故本来所具有的浓厚神仙色彩所误导。

我再总结一下,以上的举例和论证是要说明:1、四六公文以用典为主要手段;2、典故本身往往有多重含义,但当时的读者身处具体的情境之中,自可以排除无关含义,从而理解文义。而李商隐在长期的公文写作中,练就了仅通过用典就把想表达的意蕴包括无遗的修辞本领。当他把这种修辞本领用在诗歌写作中,就有了《锦瑟》诗。

三、樊南四六与玉溪诗

现在我要说我的结论了,那就是:

《锦瑟》是移用四六文用典手法写作的诗歌。在李商隐心中,甚至当时某些对他了解很深的人的眼里,诗中所用的典故具体所指是很明确的,因此他们可以排除典故中无关的含义,理解诗歌的本意。但是当后人不再了解此诗具体的所指时,则典故本身具有的各种含义,便都会被释放出来。因此我们一方面觉得此诗意蕴几乎是无穷的深厚,但一方面又会觉得它扑朔迷离、不可捉摸。其实如果遮盖题目、且不做考史的工作,直接去读李商隐四六文的某些段落,我们一样可以有此感觉。

而且我有一个更直接的证据:中间四联的典故,李商隐在他的四六文章中都用过,现在列在下面:
庄生晓梦迷蝴蝶:

“蝶过漆园,愿入庄周之梦”(《上华州周侍郎状》)
“漆园之蝶,滥入庄周之梦”(《为白从事上陈许李尚书启》)

望帝春心托杜鹃:

“君王化鸟,资是思归”(《梓州道兴观碑铭》)

沧海月明珠有泪:

“泣珠报惠,宁尽于兹晨”(《重祭外舅司徒公文》)

蓝田日暖玉生烟:

“蓝田之产,宜有良玉”(《为濮阳公祭太常崔丞文》)

可见这些典故,对于义山而言,其实并不需要在写诗时冥搜力索,简直可以信手拈来的。而受具体语境的限制,上面的文句读来,我们都能明确知道它们的意思。比如“蝶过漆园,愿入庄周之梦”,不过就是把自己比作蝴蝶,希望贵人能稍加照顾罢了。而李商隐在诗歌中运用这些典故时,其实也和在四六文中一样,仅通过用典便传达了全部的意蕴,便不再把“此情”明白点出。但物换星移之后,当我们无法通过考证手段确知李商隐到底在说什么时,其本意的失落反而使得典故本身纯粹的美感和无穷的意蕴得以完全释放。试问:如果在前人关于此诗意义的各种说法中,选择一种作为定论,再回头读《锦瑟》,是将增益其美感,抑或损害其美感?我个人认为,实是后者。甚至过分一点说,《锦瑟》本来没有这么美,但由于后人没法读懂,它便更显出纯粹的美感来了。

拓展几句的话,以四六文法为诗,在诗歌史上还是挺特殊的。近体的传统是体物言情,大规模用典始于杜甫。而杜甫擅长古赋,却不擅骈文,所以他的文章里面纯粹的“事对”是很少的。用在诗里也是一样,他会先把他要写的事情交代得很明白,再用典故来增加诗的厚重感。但义山作为“事对”的高手,甚至可以纯粹用典故组织一篇作品。可到了后世大家的“以文为诗”就都是韩愈这种“以古文为诗”,而不是“以四六为诗”了。至于清人学义山者,即如黄景仁,也嫌他诗中言对终究露骨,不能很好地把意味都包括在典故里,所以还是达不到义山“凄艳浑融”的境界。

最后,我写这篇小文章也是为了反驳以下几种说法:

1、 艳情说:我的态度是,从苏雪林起,凡讲义山爱情故事者,除了像柳枝这种诗人自道、确凿无疑者外,可以说全都是猜谜。义山丧偶后,他的上司柳仲郢曾想给他找个小妾,义山还辞谢说:“至于南国妖姬,丛台妙妓,虽有涉于篇什,实不接于风流。”最后没有要。义山是很有“山东旧族”气派的,立身其实很谨重。就算有时候不免偶一心动,但真对令狐家青衣有啥非分之想那也不太可能;

2、 “意象派”或“朦胧诗”说:这是王蒙先生等人的说法,觉得义山掌握了一种很后现代的诗艺,通过直觉捕捉意象入诗。但如前所述,这些“意象”其实是在四六中用过的习语,而非作诗时的独创。所以与其用这种现代的说法,不如用四六手法解释更合乎当时文风;

3、 “人生感慨”说:有的人觉得此诗泛写诗人一生的感慨。我觉得从读者的角度说,它确实能唤起如此丰厚的感受。但是会写诗的人都知道,我给你个题目:就要你写写你一生的感慨,这个没法下笔的。它一定还是要有一个具体的缘起和情由,只是我们现在不知道罢了。不过如果非要猜一个缘由,从义山悼亡诗中“锦瑟长于人”一句看,我觉得悼亡妻之说最为可信;

4、 “故隐其事”说:有的人觉得李商隐这诗就是谜语,不愿意直说其事。这其实也是不了解当时修辞风气的缘故。真把诗歌看成谜语,其实是低看了义山。

5、遇合说:亦即从牛李党争或义山与令狐家关系的角度解释此诗。虽然李商隐并未因为娶王茂元的女儿被视作改换门庭,基本已经是学界共识了(旧唐书在这里记载舛缪的原因可以单独写一篇小文章了)。但持这种说法的人还是不少,不过至少我没见过持这种说法者有真懂唐史的。义山的职级根本达不到“卷入党争”的地步,而令狐绹事实上始终在权限范围内最大程度地照顾了义山——比如大中五年令狐绹荐义山补太学博士,以前人都认为这是冷遇。其实不是。正六品上的太学博士是令狐绹权限内能拿出的最高职位了,而且对于丧妻后心灰意冷的义山而言这种没啥正经事儿可做,但是又有地位、又不少拿钱的工作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纪晓岚对义山这批“无题”类作品有个很通达的说法,所谓“可以意会之”而不能“必求其事以实之”是也。虽然在中国文学提倡“文以载道”、批判“雕虫小技”的传统中,诗歌纯粹的语言之美往往并非诗人追求的对象(义山其实也并非是追求这个)。但《锦瑟》这种本意不可考的诗,不也恰恰给我们一个体会纯粹语言之美的场域吗?


新搞了一个专栏,欢迎捧场

user avatar

高中的时候学《春江花月夜》,铺天盖地的“孤篇压倒全唐”,我很悲愤。《春江花月夜》是不错,但是也就不错而已,如果一定要说什么压倒全唐,那就压除李商隐之外的全唐好了。

在我心目中,真正的孤篇压倒全唐之作,只有《锦瑟》。如果再主观一点,《锦瑟》不用四联全上,只用一联就可以压倒其他所有的诗。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锦瑟》的解释无比之多,爱情失意说、政治受挫说、悼亡说、自伤身世说、怀才不遇说……从古到今的名家,说了无数,都没说到点子上。

为什么一定要将其中的感情挖得条分缕析,跟参考文献一样写得句句分明?为什么一定要将其中的感情对应到诗人的某些具体事件,跟盗墓一样破坏整体、贩卖奇珍?为什么纠结于诗中所用的典故,却不去感受所有物象抒写的气韵?

整首诗的迷惘和悲伤,在这一句达到了巅峰。沧海月明,蓝田日暖,眼前是一幅寥阔而温暖的画卷。沧海之中有明珠鲛人,暖阳之下有美玉生烟,华贵而奇异。

可是我每次读到这一句诗,都泫然欲泣,这其中的感情太过复杂。月光虽然明亮,大海虽然宏大,却有掩不住的清冷。那么阳光呢?总归是温暖的吧?可是我看到一个人,雍容华贵如明珠美玉,行走在最灿烂的阳光下,却依然凄神寒骨。

就是这样寥阔、温暖、高贵、美好的画面,没有一个字用了代表悲伤的物象,更别提什么“凄凄惨惨戚戚”;沧海还是沧海,却分明不是“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沧海;明月还是明月,却分明不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明月;暖阳还是暖阳,却分明不是“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的暖阳;美玉还是美玉,却分明不是“玉人何处教吹箫”的美玉。

一切都不一样了。

迷惘和悲伤弥散开来,无处解脱,无可逃离,无人诉说。

含蓄蕴籍,汹涌澎湃,千载之后,依然让人潸然泪下。情不知何所起,悲不知何所终,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商隐的《锦瑟》,初读之下,如同一幅五彩斑斓的图景在眼前铺展开来,令人目眩神迷。然而,细细品味,这锦瑟之音,却不仅仅是华丽的外表,更是蕴含着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思绪情感。它像是一曲未完的歌,又像是一场未醒的梦,回荡着无尽的哀愁与迷惘。首先,这首诗最直观地表达了诗人对美好往昔的追怀与眷恋。开篇一句“锦瑟无.............
  • 回答
    李商隐的诗,用“一流”来形容,我觉得是合适的,而且是那种极具个性、极富争议、极难被简单概括的一流。要说他的诗算不算一流,咱们得先掰扯掰扯什么是“一流”的诗歌。一般而言,一流的诗歌,大抵具备以下几个特质: 思想的深度和独特性: 能触及人生的重要命题,能引发读者对生活、情感、社会的深刻思考,并且有自.............
  • 回答
    李商隐的诗歌中,《无题》诗是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数量也相当可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一、 情感的含蓄与委婉,难以直抒胸臆:这是最普遍也最直接的原因。李商隐的诗歌,尤其是爱情诗,充满了细腻、复杂而深沉的情感。这些情感往往伴随着以下特点:.............
  • 回答
    您这说法,可真是叫人耳目一新!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那可是千古名篇,讲的是情深意重,生离死别,哪儿哪儿都透着一股子缠绵悱恻,怎么到了您这儿,就成了“特别搞笑”了呢?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咱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看看您这“搞笑”是从何而来,又该如何“解决”。首先,得承认,诗歌这玩.............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到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如何解读历史人物。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历史书上说汉文帝是明君,这是从宏观、从历史发展的大方向来看的,是基于他对汉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而李商隐在《贾生》里说他是.............
  • 回答
    李世民的军事能力,用“变态”来形容绝不为过,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战术家和战略家,更是一位极具个人魅力和感召力的领袖,能够将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发挥到极致。以下将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他军事能力的“变态”之处:一、 横扫六合,战功赫赫,未尝一败的辉煌战绩:这是李世民军事能力最直接、最震撼的体现。在他参与的历次.............
  • 回答
    关于李云龙的军衔是否评低了,这确实是个让不少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在《亮剑》这部深受观众喜爱的电视剧中,李云龙以其独特的个人魅力、粗犷的作风和屡次奇袭的战绩,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战神”形象。然而,到了现实的军衔体系中,他所获得的职务和晋升似乎总让人觉得,以他在战场上的表现和在观众心中的地位,似乎“应该”更.............
  • 回答
    “李云迪的倒下,是否意味着朗朗再无对手?”——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牵扯着中国钢琴界一段颇为微妙的“双子星”叙事。当李云迪因那桩我们都知道的原因而“倒下”,很多人不自觉地将目光投向了那个同样闪耀的名字——朗朗。那么,李云迪的缺席,真的让朗朗在中国的钢琴舞台上独孤求败了吗?答案恐怕并非如此简单。首先,我.............
  • 回答
    关于李世民军功是否被夸大,这是一个历史学界一直存在讨论的问题,并且相当复杂,无法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一、 历史文献的记载与解读我们了解李世民军事成就的主要来源是史书,如《旧唐书》、《新唐书》以及李世民的儿子李治撰写的《晋书》(虽然是记录晋朝历史.............
  • 回答
    李如松在明朝后期,绝对称得上是中上乃至顶尖的军事将领。他的军事生涯虽然不算漫长,但其所展现出的能力和取得的成就,在当时已然凋敝的明朝武将中,无疑是一抹亮色,甚至可以说是在危难时刻力挽狂澜的关键人物。要详细评估李如松的军事能力,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实战经验的丰富与早期成长:李如松并非天生的统.............
  • 回答
    关于李如松的军事才能是否受到徐渭的影响,以及戚继光是否指导过李如松兵法,这在史学界并没有确凿的定论,也缺少直接的文献记载来支持。然而,我们可以从历史背景、人物关系以及当时军事思想的流传方式来推测和探讨。李如松其人:一位名将的崛起李如松(1547年—1598年),字懋德,号松岗,明朝万历年间的一位杰出.............
  • 回答
    李世民的出现,是否中国的幸运?这个问题,如果用一个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未免过于轻描淡写。一个人的影响,尤其是一个能深刻改变历史走向的人物,其意义往往是复杂而多维的,如同照亮一个时代的灯塔,既有普照四方的光明,也难免投下深浅不一的阴影。从“乱世出英雄”的角度看,李世民的出现无疑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道壮.............
  • 回答
    李克用麾下的沙陀骑兵,论及勇猛善战,在五代时期绝对是赫赫有名的精锐之师。他们是李克用崛起的基石,也是他横扫北方的重要力量。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这支令人生畏的铁骑,在与朱温的宣武军交锋时,却屡屡陷入劣势,胜少败多。这背后的原因,绝非简单的战场运气,而是深层级的战略、战术以及双方治军理念的较量。首先,我.............
  • 回答
    李嘉诚的儿子李泽钜在1996年被张子强犯罪团伙绑架,这件事轰动一时,也确实引发了不少关于李嘉诚为何没有报警的猜测和讨论。想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当时的情况和李嘉诚的考量。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张子强这个人的“名声”和他的犯罪手段。张子强是一个极度危险且有组织性的罪犯,他及其团伙在香.............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捏把汗的问题。要是李云龙在平安格勒那档子事儿上,周围的友邻部队都袖手旁观,那结果……嘿,咱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平安格勒那地儿,位置就有点微妙。它不是什么战略要冲,但也算是个县城,有几个据点,周边也有点村落。鬼子在那儿驻扎,肯定是有他们的考量的,也许是控制交通、扫荡物资,或.............
  • 回答
    在讨论李世民名字的构成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对于古代中国人而言,“名字”的意义和用法,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名字”是有很大差别的。首先,我们今天说的“名字”,通常是指一个人出生后,父母或长辈为他确定的,用来称呼他的那个固定的词语。这包括姓氏和名。但在古代,尤其是在李世民所处的唐朝,人们的称谓远不止于此.............
  • 回答
    评价李世民的晚年:光辉背后的隐忧与转折唐太宗李世民,这位被誉为“千古一帝”的伟大君主,其晚年并非如初唐盛世那般一片辉煌,而是夹杂着功成名就的疲惫、对长生不老的渴求,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政策失误和政治隐忧。总的来说,评价李世民的晚年,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深入分析:一、 功业已成,内心疲惫与反思: 政治上.............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假设!要是真能给李云龙的独立团一下子送去一百门九二式步兵炮,那可不是“如虎添翼”那么简单,那简直是给这支传奇部队注入了前所未有的钢铁洪流,足以改写晋察冀地区的战局,甚至可能影响整个抗战的进程。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一下来一百门九二式,对李云龙和他的团来说意味着什么。首先得明白,九二式.............
  • 回答
    阿尔法狗和李世石的第五局棋,绝对是他们那场惊世对决中,最让人喘不过气、也最能体现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博弈深度的一局了。虽然前面的四局已经足够震撼,但第五局的某些细节,更能触及到围棋本身和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问题。开局的“阴影”与李世石的调整:比赛开始时,人们其实都有点忐忑。李世石在前几局的表现,特别是第.............
  • 回答
    AlphaGo 与李世石的第四局棋,那可真是让人看得心惊肉跳,也充满了戏剧性。回想起来,那一局的看点太多了,绝不是简单的胜负之争。首先,最让人惊掉下巴的莫过于李世石在开局阶段就采取的“弃子战术”。要知道,在围棋的常规思维里,棋子都是宝贵的,轻易不轻易舍弃。但李世石在那一局,尤其是在白棋一方,下出了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