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学生:「为什么李商隐很多诗题目都是《无题》?」
学生说:「呃,因为在流传的过程中散失了题目吗?」
我说:「大家说的这种情况不是没有,但它们一般都不叫无题。它们叫什么?想想看,从你学过的课文中举个例子?」
学生:「嗯……孔雀东南飞?把第一句当成题目?」
我说:「对。还有吗?」
学生:「十五从军征?涉江采芙蓉?」
我:「对,继续想,还有吗?」
学生:「呃,蒹葭算不算?」
我说:「算,这个不是一整句,是首句的前两个字。跟蒹葭这个情况类似的还有呢?」
学生:「关雎?氓?」
我说:「对,无论是以首句前两个字为题,还是以首句整句为题,这首诗都可以算成「没有题目」。那大家再想想,刚才我们所说的几首诗,有什么共同特征?提示一下,可以往作者和朝代方面想想?」
学生:「都是诗经,汉乐府……不光没有诗题,连它们的作者是谁也不知道……」
我说:「是的,为什么会不知道题目和作者呢?因为它们是民歌,是集体创作。
古诗十九首虽然是文人诗,但我们也不知道题目和作者的名字,它们写作的朝代离我们都太遥远了。
我们都知道,诗歌大放异彩的朝代是唐朝,唐诗一般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特别是诗坛上的一流诗人,既然知道了是谁写的,那自然也就不会出现作者和内容都有保存,却只丢失题目的情况。」
学生说:「所以,就不是这个原因……难道是李商隐不知道该起什么题目好吗?」
我说:「那是我们,不是李商隐。
有时候我们写文章会有『命题困难症』,只好写《无题》,因为我们会觉得很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去概括整篇文章的内容,这是一种表达上的局限。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写作水平不够高,语文能力比较有限。
但李商隐可是唐诗的大家,即便是在唐朝这种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他也是诗坛上的一流诗人,被誉为 「小李」,只比天才诗人李白次一等。
所以,我想他不至于出现这样的问题。」
学生默然。
我说:「如果一个问题我们想不出答案,还可以试着进行反向思维。大家想一想,我们做诗歌鉴赏,一开始必不可少的【三看】是什么?」
学生说:「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
我说:「对。这就说明了,题目可以帮助我们读懂诗歌。在大多数情况下,看到诗歌的题目,我们自然就知道了它的内容分类,也就知道了它的通用感情,风格和手法。
比如,当我们看到《归园田居》,就知道它是田园诗。当我们看到《使至塞上》,就知道它是边塞诗。当我们看到《送元二使安西》,就知道它是送别诗。
有的诗歌在分类上会有交叉,不仅局限于一个类别,比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既是边塞诗,也是送别诗。这些都是在题目上有迹可循的。
那么,按这个思路走下去,当你看到《无题》,你知道它是什么诗吗?」
学生说:「哈哈哈,不知道。」
我说:「连咱们都知道一首诗的题目能简单直接地帮助别人读懂内容,李商隐能不知道吗?他知道,他还这么写,为什么?」
学生:「他故意的,不想让别人看懂……」
我说:「你们说对了。就是不想让人看懂。」
学生问:「可他为什么不想让别人看懂呢?」
我说:「文为心声。不想让别人读懂自己的诗,也就等于不愿意让别人读懂自己的想法和心声。每个人都有被理解的渴望,很多文人更是一直都在漫漫人生路上寻求精神知己。
这么一看,李商隐真是与众不同。那么我们可以继续猜一猜,如果一个诗人不愿让别人读懂自己的想法,可能会有什么原因?」
学生说:「不是不想,是不敢。」
我说:「竟然又说对了。」
我们看到书上说:「他一生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当中,一生很不得志。」我还是要表扬刚才那个同学,因为这句话看上去平平无奇,「处于夹缝之中」,说明生存处境艰难,但生存艰难其实是乱世中的很多诗人共同的困境。
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晚唐,在一个王朝即将覆灭的时候,没有几个诗人的生存环境是不艰难的,而且我们也知道,很多诗人终其一生都很不得志。他能从这句话猜到李商隐是「不敢」,那就很厉害了。」
学生说:「为什么不敢,是害怕文字狱吗?呃,唐朝有文字狱吗?」
我说:「虽然文字狱这东西在明清盛行的很厉害,但唐朝也不是没有因文字获罪的情况。你看这句话,李商隐一生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当中……处于夹缝当中,生存状态一定很艰难。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哪儿都有派系斗争。」
「你们看,现在流行的那些讲述职场斗争的电视剧,古代后宫的宫斗剧,之所以那么火爆,就是因为有看头,更不用说真实的朝堂之上的争斗肯定更精彩了。」
我们学过历史,应该知道唐朝逐渐走向衰亡的原因有三个: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牛李党争。唐朝末年宦官专权,朝政腐败,所以晚唐的朋党之争就是势必会出现的结果。
就拿李商隐来说,他的恩师令狐楚,同窗好友令狐绹,这对父子都属于「牛党」,令狐楚读了李商隐的诗文后十分赞赏,在早年还曾给过李商隐不少提携和帮助。
但就在令狐楚去世后(一说:去世前)不久,李商隐投奔了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去泾州作了王茂元的幕僚,后来王茂元又把女儿嫁给了他。
王茂元和李德裕交好,当时同属于「李党」的核心成员,所以这一切在整个朝野看来,便是李商隐脚踏两只船,贪图利益,攀附权贵,背叛了刚刚去世的恩师的铁证。
所以,李商隐的处境在晚唐政界非常尴尬。他也确实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虽然通过了进士考试,但在复审中被除名了。
更令人难过的是,岳父王茂元当时嫁女,只是纯粹欣赏李商隐的才华,并没有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朝堂上帮助他升迁。而他当年的好友令狐绹后来官至宰相,也对李商隐不闻不问,也印证了李商隐当初的选择在好友心里造成的裂痕。
面对这一切,李商隐心里不可能没有幽怨。
他是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他当然也心怀大志,想有出头之日,想要挽救内忧外患的时局,想要为朝政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可面对当时晚唐黑暗腐败的政治,面对宦官藩镇专权的局面,面对牛李党派的明争暗斗,任何人都是无能为力的。
包括和李商隐齐名的杜牧,官位比李商隐高的多,但也写过大量的咏史怀古诗,也觉得自己在朝堂上难以有所作为。再加上一开始我们说的,自古以来文字可以「贾祸」,贾,就是买来的意思。写文容易给自己招致祸患,所以李商隐心里有很多话,是不肯也不能明说的。
我们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为官经历,就是要让大家明白,了解一个人离不开他的经历,想了解一个人心里最大的伤痛,也离不开他这一生最大的不幸。
所谓「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正是如此。这和诗歌的题目一样,也是我们鉴赏诗歌必不可少的切入点。
简单说,李商隐是「牛党」成员的门生,后来又娶了「李党」成员的女儿,如果一个人和两个最大的互相对立的派别都有很密切的关联,那么必然就会同时失去双方的信任,被双方所防备。更有甚者,还会被整个朝堂指指点点,因为这向来都是儒家的主流价值观所不齿的。」
学生:「大概懂了,唉,李商隐是傻还是墙头草,为什么不找一个大佬抱紧大腿呢?」
我说:「很多诗人之所以能写出好诗,正是因为内心纯净和不通晓人情世故。我之前也给大家说过,我们在读那些离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比较遥远的文学作品时,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拿现在的价值观去衡量古人。
所以,我们尽量不要用现代的世俗的眼光去打量古代诗人的选择和动机,因为他们可能忽略现实的复杂和污浊,忽略朝政的风吹雨打,只遵循自己内心那些时刻滚动的细小而真切的声音。
我们都学过《夜雨寄北》一诗,这首诗一般被认为是李商隐写给妻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远在异乡的诗人归期难料,心里无比思念妻子,只好独坐在窗前,看着窗外的秋雨绵绵,幻想着和妻子并肩坐在窗下共剪烛花,聊起此刻这个孤寂的冷夜。
这是何等的情真意切,如果不是有深厚的感情,断然不会有这样又悲伤又温暖的挂念。在外人看来,也许李商隐是想攀附岳父,但是我们在他诗文的痕迹中也必须看到,李商隐和他妻子的感情很好。
往往越是有才华,天资敏锐的诗人,外界的声音对他来说越无关紧要。所以我想,李商隐其实无意卷入政治斗争中,他无意依附于任何一方,但他同样无法左右别人对他的看法评价。」
学生嘀咕:「那不还是傻吗……」
我说:「好吧,他也付出了代价,不是么?其实生在晚唐,本来就是一种原罪。」
学生说:「没错。但是杜牧就比较敢写。」
有学生接着说:「哈哈,那肯定啊,不看看杜牧的爷爷是谁,那可是宰相,宰相的孙子想写就写,区区几首诗有什么好顾虑的,这不就无所畏惧?」
我说:「对。诗人的家世当然也是话语权的一部分。不过,抛开家世这个因素不说,我们再想想,还和什么有关系?」
半成品,或者是即兴创作以后懒得加题目……如果非要命名可能只能用时间戳了:会昌元年冬月廿三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