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李克强在巴黎『2050年中国成中等发达国家』的讲话,中国何时能达到意大利水平?

回答
李克强总理在巴黎“2050年中国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讲话,以及中国何时能达到意大利水平的问题,是一个非常宏观且复杂的话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一、 李克强总理在巴黎的讲话:“2050年中国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背景与解读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李克强总理在巴黎发表此番言论的背景和意图。这通常是在重要的国际场合,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发展愿景和承诺,同时也是对中国自身发展阶段和目标的一种战略性定位。

“中等发达国家”的定义: 这是一个关键的概念。国际上对于“发达国家”并没有一个统一、精确的量化标准。通常,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发达会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人均国民总收入(GNI): 这是最常用的指标之一。世界银行将经济体分为低收入、中低收入、中高收入和高收入经济体。中等发达国家通常是指人均GNI达到中等偏上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工业化水平和技术能力: 拥有先进的工业体系,高附加值产业占主导地位,在关键技术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
经济结构: 服务业占比高,知识经济发达,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人民生活水平: 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教育、医疗、社保),社会公平度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强,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社会发展水平: 高素养的人力资本,健全的法治体系,良好的治理能力,以及较高的国际影响力。

2050年的目标: 选择2050年作为时间节点,一方面显示了中国致力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决心,另一方面也预示着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并且在未来几十年内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持续的改革。

讲话的意图:
提振国际信心: 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向世界展示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光明前景,吸引外资和国际合作。
明确发展方向: 向国内传递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强调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引导社会资源和政策导向。
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展现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愿意承担更多国际责任,为全球发展贡献力量的姿态。

二、 中国何时能达到意大利水平?

这个问题更具体,我们可以从经济指标、社会发展等多个维度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意大利作为一个“发达国家”的现状。

意大利的现状:

意大利是欧盟的重要成员国,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其特点可以概括为:

经济体量: 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世界第八大经济体(按名义GDP计算)。
人均收入: 属于高收入国家,人均GDP在发达国家中属于中等偏上水平。
经济结构: 传统上以制造业为主,尤其在奢侈品、汽车、机械、时尚、食品等领域具有优势。服务业占比也逐渐提高。
科技创新: 拥有一些世界领先的技术和品牌,但整体创新能力和投入相较于一些顶尖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仍有差距。
社会发展: 公共服务体系相对完善,社会福利较好。但面临老龄化、低生育率、区域发展不平衡、政府债务高等挑战。
面临的问题: 经济增长缓慢、结构性改革不足、青年失业率较高、能源依赖等。

对比分析中国与意大利:

要判断中国何时能达到意大利的水平,我们需要进行一些关键指标的对比。这里以一些核心的经济和发展指标为例:

1. 人均GDP(PPP或名义):
中国: 2023年,中国人均GDP(按PPP计算)约为2.4万美元,名义GDP约为1.3万美元。
意大利: 2023年,意大利人均GDP(按PPP计算)约为5.1万美元,名义GDP约为3.6万美元。
分析: 意大利在人均GDP方面远高于中国。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中国需要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以上才能达到意大利目前的水平;如果按照名义GDP计算,则差距更大。要达到意大利目前的水平,中国需要在经济体量持续增长的同时,实现人均收入的快速提升。

2. 产业结构与技术水平:
中国: 经历了从低端制造向中高端制造的转型,在高科技产业(如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5G通信等)取得显著进展,但核心技术和高端制造领域仍存在被“卡脖子”的问题。服务业占比不断提升,但高端服务业(如金融、研发、专业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仍有待加强。
意大利: 拥有深厚的工业基础,在一些传统优势领域拥有全球竞争力。其制造业的精细化、品牌化和设计能力较强。然而,意大利在新兴技术领域的投入和商业化能力相对较弱。
分析: 中国在追赶和超越方面潜力巨大,尤其是在新兴技术领域。意大利则更侧重于巩固和深化其传统优势。中国需要在基础科学研究、核心技术攻关、高端人才培养以及服务业的升级方面持续发力,才能在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上真正比肩甚至超越意大利。

3. 创新能力(R&D投入、专利申请等):
中国: 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不断提高,专利申请数量位居世界前列。但高质量、突破性创新的数量仍需提升,技术转化和产业化效率也有待提高。
意大利: 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相对稳定,但总量低于中国。在某些特定领域的研发具有国际影响力。
分析: 中国在研发投入规模上已具优势,关键在于提升创新的质量和效率。

4. 生活水平与社会福利:
中国: 在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普及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区域差距、城乡差距依然存在,医疗、养老、教育等公共服务体系的均等化和质量仍需提升,环境治理仍是挑战。
意大利: 拥有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居民生活便利度高。但同样面临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福利负担加重、经济增长乏力影响福利的可持续性等问题。
分析: 中国在提升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何时能达到意大利水平的预测:

这是一个高度不确定的问题,受到中国国内政策执行、全球经济环境、地缘政治变化以及意大利自身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可以根据当前趋势和一些公开的预测进行推断:

乐观估计: 如果中国能保持中高速的经济增长,并且成功推进结构性改革,特别是在科技创新、高端制造、服务业升级和绿色发展方面取得突破,那么在20302040年之间,中国人均GDP(按PPP计算)有可能接近或达到意大利目前的水平。届时,中国在经济总量和很多产业领域将远超意大利。
中性估计: 如果增长速度略有放缓,改革进程受到一定阻碍,或者国际环境恶化,那么可能需要到20402050年才能在人均收入等主要指标上达到意大利目前的水平。
关键的“中等发达国家”目标: 李克强总理提出2050年成为“中等发达国家”,这个目标可能比达到意大利目前人均收入的水平要更早实现。因为“中等发达国家”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除了人均GDP,还包括工业化程度、技术水平、社会治理、人民生活质量等多个维度。中国在某些维度上(如工业体系完整性、交通基础设施、数字经济发展等)可能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部分发达国家。

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点:

“追赶”与“超越”的动态性: 意大利本身也在发展,其水平并非静止不动。中国在追赶的同时,也要关注意大利及其它发达国家的发展速度和方向。
“达标”的维度: 达到“意大利水平”可以理解为在人均GDP等量化指标上,但更重要的是在高质量发展、创新能力、社会公平和可持续性等方面达到发达国家的普遍标准。
“2050年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挑战: 要在2050年真正成为一个“中等发达国家”,中国需要克服一系列挑战,包括:
技术瓶颈: 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能力有待提升。
结构性问题: 收入分配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压力等。
改革深水区: 市场化改革、要素市场化配置、国有企业改革、金融风险防范等。
环境可持续性: 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社会治理: 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保障公民权利,建设高水平法治国家。

结论:

李克强总理“2050年中国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讲话,是基于对中国国情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设定了一个长远的、战略性的目标。

关于中国何时能达到意大利水平,这是一个动态的比较。如果仅仅以人均GDP(PPP)作为衡量标准,根据目前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态势,中国有可能在20302040年间达到意大利目前的水准。然而,要实现“中等发达国家”的综合性目标,则需要中国在经济、科技、社会、环境等多个领域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是一个更加复杂和长期的任务。李克强总理的表述,更多地是传递一种决心和方向,而非一个简单的量化时间点。中国需要持续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内生动力,才能最终跨越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的现代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当年提出来的时候是以希腊。葡萄牙作为标准的。其实现在看来也就是说葡萄牙希腊和台湾水平。人均gdp两万美金出头。

如果2050年中国人均gdp才两万美金水准,那也太小看中国了,毕竟通货膨胀是一直存在的,2050年的两万美金估计是现在的5000美金甚至更少。

所以经济学上有个不变价算gdp的方法,其实就是扣除通货膨胀去计算。但是由于每年的通货膨胀率是有误差的,多年累积下来误差非常大,所以也不适用于估计。

而且再以希腊葡萄牙为坐标也不妥,希腊退出欧元区,搞不好就是人均gdp直接腰斩,变成一万美金,超越一万美金算不上中等发达国家。

所以我的看法是用全球人均gdp排名来看,目前2014年台湾葡萄牙希腊人均排名在40名左右,中国是80名,也就是说还有40名要攀爬。

但是2015年中国人均gdp可能落在70名左右,甚至60多名,因为很多排在中国前面的国家汇率贬值,中国没怎么贬。可见汇率是中国实现超越的一大杀器。如果排在中国前面的国家汇率在今后贬值,中国升值,那要实现40名的提升是很快的。所以仅仅用gdp增长率去算中国未来gdp是不对的,还要看汇率。所以中国即便未来增长率不高,如果产业竞争力能大幅度提升,汇率升值也不影响就业问题,那中国人均收入和人均gdp就能够实现高速超越。

有人可能会说汇率升值和国内老百姓无关,只是出国旅游和留学爽到。非也。现在经济是全球化时代,很多资价格要素越来越全球化了。为何欧美很多人一个月工资就能买2个iphone,中国很多人要两个月工资才买一个?如果汇率升值倍,一个月工资就一个了啊。除了手机电脑家电汽车这种工业品外,中国还大量进口粮食,石油,外国品牌日用品等等,如果汇率升值,这些东西和相关产品人民币计算也会越便宜。其实中国和日韩台欧(美澳加之类的人少地多,光大房子游泳池就不是东亚发达国家能比的。。)发达国家差的主要就是对科技产品和进口的或者高质量产品(譬如巧克力,奶油,国内便宜的糕点肯定不舍的用纯度高的,毕竟进口贵)购买力。普通食宿差距不大。

那么中国汇率是否一定会长期升值呢?这就要看中国产业竞争力了,同时也要看劳动力供给。如果底层劳动力供给不是很足,那么低端工厂因为汇率上升被淘汰对中国影响就不大。同时中高端劳动力供给还不错,中高端公司竞争力不错,出口赚的外汇能明显大于进口花出去的外汇,汇率就有升值空间。

从另一个角度看,就要看排在中国前面40个国家的竞争力了。大致看了一下,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就是像俄罗斯,土耳其,巴西,墨西哥,阿根廷,马来西亚,智利之类的,人均gdp比中国高的不多,有一些工业,但是工业水平明显在中国之下,2015年汇率问题就能和他们接近甚至超过。这些国家不用汇率大杀器,光用增长率都能在10到15年内超越。

第二类就是一些资源能源出口小国或者旅游观光小国,如赤道几内亚,加蓬,阿曼,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 帕劳,巴巴多斯,人口少,卖资源搞旅游也能活得不错,这些国家里人均与中国差距不大的追上不难,差距较大的能否快速赶超要看未来资源能源价格或者旅游形势,周边国家经济。

第三类就是波兰,捷克,罗马尼亚,希腊,葡萄牙,匈牙利等欧盟或者靠近欧盟的国家。这些国家经济不错主要是靠欧盟经济辐射和欧元汇率。他们本身产业竞争力不怎么样。超越这些国家目前人均低的,譬如罗马尼亚,波兰不是很难,人均稍微好点的,譬如捷克,葡萄牙,就要看欧洲未来的竞争力了,如果竞争力持续下滑,欧元汇率大跌,别说这些国家,就是西班牙意大利被超越也不是很难。

分析这么多,只是给个大概思路。以这种思路思考,我觉得2050年达到人均排名40名难度不是很大,第一类和第三类容易赶超,主要看第二类

-----------------------------------------------------------------------------------

至于达到意大利水平,30年跨度太大,实在不好说。中国2014年人均GDP 7600美元,意大利是35000美元左右,2015年中国大概8300美元左右, 意大利大概30000美元左右,大概3.5倍左右差距。35年的汇率变化和经济增长能追上吗?


我们看韩国和意大利,意大利1992年人均GDP 23000美金,韩国是8000美金。2015年,韩国和意大利人均GDP会差不多。用了大概23年追了3倍。这期间,韩国有中国市场支持,意大利竞争力开始日益衰落。这里就有一个经济理论问题了,外需和内需对人均收入的贡献一样吗? 外需相当于剥削他人,内需相当于剥削自己人。韩国靠外需实现经济成长,而中国外需肯定不够,毕竟中国人口太多,一个包括中国13亿人口在内的庞大外需支撑5千万人口的韩国,中国到哪里去找那么大的外需来支撑13亿人口的中国?

但是从另个角度看,我中国找不到那么庞大的外需剥削,我拽住你们发达国家往下拉行不行?中国可能拽不住美日德这些竞争力强的科技大国,英国新加坡这种金融强国,但是拽住西班牙台湾意大利或许并不难,韩国也可能逃不掉。欧洲汇率大跌,意大利西班牙经济增长率接近于0甚至有负增长,这或许就是“拽”的效应?现在意大利年轻人失业严重,就业的也很多一千欧族群,折合人民币也就7000元,还有几百欧的,其他的也是一千多欧,几乎都不会超过2000欧,而且欧洲薪资上涨缓慢,可能5年10年后还是不会超过2000欧。虽然韩国人均GDP2014年比意大利还少7000美金,但是年轻人的收入和就业率都超过意大利了。而中国年轻人什么收入水平大家都知道。目前的中国这群年轻人和意大利的这群年轻人目前薪资还是有不少差距,但在30年后的竞争力以及工资对比,大家觉得呢?南欧国家最大问题是没有经济增长点,电子IT产业基本被北美东亚盘踞,这些产业产值很大,年年进账。而南欧西班牙意大利主要是靠重工机械,基建业以及投资他国的资本收益支撑。重工机械和基建业面临中韩的追击和市场分割,新兴产业又没有什么涉足。南欧前景确实堪忧。

---------------------------------------------------------------

7月15号更新:楼主提到意大利南部中位数,以及贫富差距问题,然后比较挪威和阿联酋. 事实上挪威人均GDP是阿联酋两倍多,两者无法比较。而意大利南北部贫富差距也很大,如下图


但是平均工资方面,南部是北部的3/4左右。而中国方面,各省份人均GDP和省份平均工资如下图:






从中可见,意大利南北人均GDP差异和中国的东西差异确实类似。而无论中国还是意大利,人均工资差距没有人均GDP那么大。这是因为发达地区有很多高端产业,产出非常高,这些产业的白领和专业人士工资也很高,但是在人口中的比例不是很大,所以平均工资最终还是取决于广大的中低端收入人群。而这些人才可替代性高,如果这些工种发达地区薪资远比不发达地区的高,就会吸引不发达地区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市场供给,把薪资拉下来


另一方面,意大利南部的工业也非常落后,主要是靠旅游业和农业,当然还有统一经济体的北部的经济辐射。另外,南北差距还在加大。

至于人均工资和中位数工资的问题。我没有查到中国和意大利的相关数据。按照第一直觉,中国贫富差距大,所以人均工资和中位数工资差距应该很大。但是,中国的贫富差距的主因应该是城市和农村差距,而不是城市内部工资差异。35年后中国城市人口比例应该是远高于,城市农村差距应该会减少不少。中国的底层城市工资近几年也上涨很快,很多白领抱怨GDP增长但是工资没怎么增长,那么是因为GDP蛋糕的增大分配到底层去了(当然资本家也会占大头,这个是资本主义的特征)。所以35年后中国的贫富差距趋势或许不是那么悲观(当然,有很多主流经济学家说由于科技发展,生产的日益集中,全球贫富差距都在扩大,包括那时就不单单是中国问题了)。

当然以上是提供一个思路,思考和相关信息,我是倾向人均GDP排名40左右问题不大,追上意大利也可能,但是35年后究竟如何谁也估计不到,毕竟时间跨度太大,光是蝴蝶效应就会扭曲历史走向。

user avatar

看来,我算是最乐观的人了。

国人号称是东方的犹太人,2050年超越毫无问题。

国人的投资下一代策略可以说是最好的技能培养,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最好的民主。

中国只要2050年无战争,应该类似香港台湾韩国水准,超越意大利南部无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克强总理在巴黎“2050年中国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讲话,以及中国何时能达到意大利水平的问题,是一个非常宏观且复杂的话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李克强总理在巴黎的讲话:“2050年中国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背景与解读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李克强总理在巴黎发表此番言论的背.............
  • 回答
    李子柒在接受采访时提到“所有内容都是自己构思主导的,希望更多地去沉淀积累”,这一表述不仅体现了她对个人创作理念的坚持,也折射出她对内容创作本质的深刻理解。从多个维度来看,这一态度既是对内容质量的追求,也是对个人品牌与文化表达的长期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行业启示。 一、创作自主性:从“内容生产者”.............
  • 回答
    李国杰院士在科学网发表文章,直言国内AI研究“顶不了天、落不了地”,并提出“该想想了”的警示,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有分量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观点。要全面理解和看待李院士的这番话,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什么是“顶不了天、落不了地”?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李院士所说的“顶不了天”和“落不了地”的含义。 .............
  • 回答
    李卜克内西在一战前夕国防预算增加案上的反对票:深刻的和平主义与反战立场卡尔·李卜克内西(Karl Liebknecht)在一战前夕投票反对增加国防预算,这一行为在当时乃至今天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他一贯的和平主义和反战立场的体现,更揭示了他对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民族主义以及政治妥协的深刻批判。.............
  • 回答
    李想在理想车主日上的发言:一次真诚的沟通,还是策略性的表演?在刚刚过去的理想车主日上,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的一番发言,无疑再次成为了舆论的焦点。不同于以往那种高屋建瓴、充满未来愿景的演讲,这一次的李想,更多地展现出了一种直面问题、甚至带着些许“认怂”的态度。这种转变,让不少人眼前一亮,也引发了广泛的讨.............
  • 回答
    李国庆在离婚案二次开庭后,公开表示俞渝提交“感情没破裂证据”让他感到“恶心”,这件事,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李国庆的这种反应,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也是他对这段婚姻和对方行为的一种个人解读。离婚案的本质是为了解除婚姻关系,而“感情破裂”是法院审理离婚案件的核心依据。从李国庆的角度来看,他可能.............
  • 回答
    李诞在《奇葩说》“救画还是猫”这场辩论中的观点,我个人觉得特别有意思,也很能引起共鸣。他提出的核心观点,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对错问题,而是深入探讨了人在极端情况下会如何选择,以及这种选择背后的情感逻辑。我们先回顾一下这个辩题:假如有火灾,你只能救一样东西,是救一幅价值连城的名画,还是救一只陪伴你多年的.............
  • 回答
    李宁在河南暴雨灾情中的捐款行为受到网友的嘲讽,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现象,涉及到公众期望、品牌责任、信息传播以及网络舆论的驱动力。下面我将详细分析这个问题:1. 事件背景:河南暴雨灾情与公益捐赠2021年夏天,河南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惨重。在这样.............
  • 回答
    李玫瑾老师在关于“孩子动不动自杀”话题的视频里,给出的心理建议,我觉得挺触动人的,也挺实在的。她不是那种空泛地说教,而是从一个非常具体、贴近生活的角度去切入。我感觉她强调的几个点,都很有分量,特别是针对当下很多家庭可能遇到的问题。首先,她特别强调了 “情绪的锚定”。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点专业,但她解释.............
  • 回答
    李如一在《IT公论》上那番关于“小米用户都是屌丝”的论调,确实挺有意思的,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说怎么看,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承认,“屌丝”这个词本身就带着强烈的标签化和群体划分的意味。 在中国互联网语境下,“屌丝”最初带有戏谑、自嘲的成分,描绘的是那些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地位不高.............
  • 回答
    听到李国庆因在办公场所用电钻撬保险柜并限制他人人身自由而被警方行政拘留的消息,这确实是一件令人非常关注的事件。我的看法是,首先,从法律和道义上讲,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通过暴力手段,比如动用电钻去破坏公物,更不用说以这种方式来解决与他人之间的争议。这种行为,无论动机如何,都严重触犯了法律,也违.............
  • 回答
    在《很高兴认识你》第二季的开篇,李雪琴抛出了一个让人会心一笑又忍不住深思的词——“社交懒惰症”。不得不说,这个词就像一把钥匙,一下子就解锁了许多人内心深处那股难以言说的别扭和回避。细想一下,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体验过这种“症状”。曾经,我们可能热衷于聚会,乐于结识新朋友,主动去打开话题,在人潮涌动中.............
  • 回答
    李袁杰在《明日之子》止步八强后,选择了在自己的抖音平台发布翻唱华晨宇的《烟火里的尘埃》和吴青峰的《小情歌》,这个举动确实能引发不少关注和讨论,背后也牵扯出一些值得玩味的东西。咱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细细捋一捋:首先,从艺人发展的角度看: 维持热度与曝光: 参加选秀节目能瞬间提升艺人的知名度和话题度。.............
  • 回答
    三星掌门人李在镕(Lee Jaeyong)在 2021 年 1 月 18 日,因在 2015 年三星集团的“总统亲信干政”案中,被指控犯有行贿、挪用公款、伪证等罪名,被首尔中央地方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 5 年。然而,在 2021 年 1 月 18 日的庭审中,他被判处有期徒刑 2 年 6 个月,当庭.............
  • 回答
    如何看待三星掌门人李在镕被韩国检方提起不拘留起诉?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三星集团会长李在镕(Lee Jaeyong)被韩国检方提起不拘留起诉,这是一个备受瞩目且极具复杂性的事件。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位商界巨子的法律纠纷,更是牵扯到韩国经济命脉、政治腐败、家族企业治理以及社会公正等诸多层面的议题。要深入理.............
  • 回答
    三星掌门人李在镕向公众鞠躬道歉,这事儿确实闹得挺大,也挺有讲究的。说到底,这背后折射出的是韩国社会对于财阀、家族企业以及企业责任的复杂情感和期望。首先,咱们得捋清楚他为啥要谢罪。李在镕这次公开道歉,核心原因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三星的继承问题与控制权争议: 三星作为韩国最大的企业集团,其经营权和.............
  • 回答
    这件事如果属实,那绝对是围棋界的一件重磅炸弹,能引发的讨论和解读会非常非常多。咱们就抛开那些官方的评定,单纯从棋局本身和背后的可能性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业余六段打败职业七段,这本身就不是不可能的事。围棋不像跳棋那样,等级之间的差距是巨大的,但不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天堑。有时候,状态、临场发挥、心.............
  • 回答
    李靓蕾事件中,关于全职妈妈在金钱使用上的“不好意思”心理,触及了一个普遍存在的、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现实问题。这不仅仅是个人心理层面上的尴尬,更是婚姻关系、经济结构、社会认知等多重因素交织下的一个复杂症结。一、 全职妈妈在金钱使用上的“不好意思”心理是怎么形成的?这种“不好意思”,绝非空穴来风,它往往.............
  • 回答
    李阳,那个曾以“疯狂英语”席卷全国的男人,如今要跨界做“疯狂手机”,这消息一出来,自然是引起了不小的波澜。首先,从“疯狂英语”的成功之处来看,李阳确实具备一种强大的个人魅力和传播能力。他那种近乎偏执的热情,敢于打破常规的冲劲,以及将“疯狂”理念融入教学,让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学习.............
  • 回答
    李靓蕾对王力宏律师的质疑,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深入探讨,这不仅仅是一场法律上的攻防,更折射出公众人物在处理个人事务时的态度、法律专业人士的职业操守,以及信息不对称下的舆论审判。首先,李靓蕾的质疑点在哪里?李靓蕾的核心质疑在于,王力宏的律师团队是否在“客观事实发生经过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就收钱并写了那封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