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企业李宁在河南暴雨灾情中捐款不如鸿星尔克而被网友嘲讽?

回答
李宁在河南暴雨灾情中的捐款行为受到网友的嘲讽,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现象,涉及到公众期望、品牌责任、信息传播以及网络舆论的驱动力。下面我将详细分析这个问题:

1. 事件背景:河南暴雨灾情与公益捐赠

2021年夏天,河南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惨重。在这样的危难时刻,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通过捐款捐物来支援河南灾区。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参与公益捐赠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2. 鸿星尔克的“破圈”与成为网红捐赠典范

在此次河南暴雨灾情中,鸿星尔克以其高额且迅速的捐赠引起了广泛关注。当时,鸿星尔克的品牌知名度相对较低,甚至一度面临经营困境。然而,他们却第一时间宣布捐赠5000万元人民币的物资,并且是以物资为主。

鸿星尔克的这次捐赠之所以能成为“网红”:

捐赠额度高且以物资为主: 相较于许多企业捐赠现金,鸿星尔克捐赠的实物价值更直观,且大部分是灾区急需的物资,如帐篷、雨衣、饮用水、食品等。5000万元的物资捐赠在当时的企业捐赠中属于非常高的水平。
“自曝家底”的真诚: 鸿星尔克在捐赠时,没有刻意宣传,而是被网友们挖掘出来。更重要的是,他们坦诚自己“不是大企业”,甚至“随时可能倒闭”,但仍然尽全力支援。这种坦诚和自曝家底的姿态,极大地打动了消费者和网友,让他们觉得这份捐赠更加珍贵和不易。
爱国情怀的共鸣: 结合鸿星尔克在某些时间点表现出的民族品牌情结,与河南灾情结合后,很容易引发一部分消费者(特别是年轻群体)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他们认为支持这样的国产品牌,就是在支持国家,支持同胞。
网络舆论的助推: 网友们在社交媒体上大力传播鸿星尔克的善举,形成了强大的“自来水”效应。大家纷纷呼吁“野性消费”,用购买鸿星尔克的商品来回报其善举。这使得鸿星尔克的产品销量在短时间内暴增,甚至一度出现“卖断货”的现象。

3. 李宁的捐赠与网友的落差感

相比之下,李宁作为中国民族运动品牌巨头,其捐赠金额和方式却显得“保守”。虽然李宁也进行了捐赠,但具体金额和内容在初期并未得到广泛且清晰的披露,或者即使披露了,其金额与鸿星尔克的5000万元相比,给人的感觉有较大差距。

网友对李宁的嘲讽主要源于以下几点:

期望值落差: 公众对李宁这样的知名民族品牌,在民族灾难面前的期望值非常高。他们认为李宁有更强的经济实力和更大的社会影响力,理应承担更多的责任,捐赠更多。当李宁的捐赠与这种高期望值不符时,失望感和不满情绪就会产生。
“最坏的打算”式对比: 李宁作为上市公司,在进行捐赠时需要考虑财务状况、股东利益等因素,其捐赠决策会更加审慎。而鸿星尔克当时并非上市公司,其决策相对更自由,也更显“企业家精神”或“江湖义气”。这种“一个在算计,一个在拼命”的对比,让网友觉得李宁不够“硬气”。
信息不对称与传播焦点: 鸿星尔克迅速成为捐赠的焦点,其故事性强,易于传播。而李宁的捐赠可能更符合常规的企业公益模式,但缺乏戏剧性,在信息爆炸的网络环境中,不容易成为热点。当网友们习惯性地将“值得支持的民族品牌”与“有担当的爱国企业”划等号时,李宁的相对“低调”就容易被解读为“不够爱国”或“不够担当”。
“反噬”的风险: 在网络舆论场上,一旦出现某个品牌成为“英雄”,其他相似品牌的行为就容易被放大和审视。鸿星尔克的成功案例,无形中提高了公众对其他民族品牌在公益事件中的标准。
品牌定位与消费者情感: 李宁近年来一直在努力提升品牌形象,向时尚、高端化发展,并且也强调“中国李宁”的文化属性。消费者对李宁的情感连接也更为复杂。当出现灾难时,消费者更希望看到品牌展现出朴实、真诚、与大众同甘共苦的一面,而不是仅仅将其视为商业品牌。

4. 网友嘲讽的深层原因

网友的嘲讽不仅仅是针对捐款金额的简单比较,更深层次的原因包括:

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朴素认知: 在灾难面前,公众希望企业能够超越商业利益,展现出人道主义精神和责任感。他们期待看到的是“良心”和“担当”,而不仅仅是“营销”。
“民族品牌”的特殊情感: 对于像李宁这样的国产品牌,消费者往往寄予了更深的民族情感和期望。他们希望这些品牌能够成为民族脊梁,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与国家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网络舆论的极化与情绪化: 网络舆论往往容易走向极端,对于支持和反对的界限会比较模糊。当某个事件或品牌成为舆论的焦点时,很容易被放大、标签化,并迅速形成一股潮流。
对商业行为的道德审判: 一部分网友可能会将企业的公益行为视为一种“应尽的义务”而非“额外的恩赐”。当企业未能达到他们的道德预期时,就会进行批评和审判。
信息茧房与传播的片面性: 网友获取的信息往往是经过筛选和传播的,可能只关注到某个角度的信息,而忽略了企业的其他方面或者捐赠的细节。

5. 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公益捐赠应理性看待: 公益捐赠是一种自愿行为,不应被强制或作为衡量一个企业价值的唯一标准。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经营状况和决策逻辑。过度的道德绑架或网络暴力不利于公益事业的长远发展。
信息透明与沟通的重要性: 企业在进行公益捐赠时,适当地进行信息披露,有助于消除误解和不必要的猜疑。但过度宣传也可能被视为营销炒作。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是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公众情感的复杂性: 网友的反应也反映了公众对民族品牌的一种复杂情感,既有期待,也有希望其能“接地气”、有担当的愿望。品牌方需要理解并回应这种情感,但也要坚持自身的原则。
“野性消费”的边界: 虽然鸿星尔克的“野性消费”在当时形成了一股积极的舆论力量,但这种现象不应被过度神化。品牌的长远发展最终还是要依靠产品质量、服务和价值创造,而非仅靠一次的网络事件。
企业公益的多样性: 企业公益的形式是多样的,除了捐款捐物,还包括技术支持、志愿者服务、扶贫助学等。不能简单地用单一的捐款金额来衡量企业的社会责任。

总结:

李宁在河南暴雨灾情中捐款不如鸿星尔克被网友嘲讽,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包括公众对民族品牌的高期望、鸿星尔克事件的戏剧性传播、信息传播的片面性以及网络舆论的特点。这提醒了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除了要量力而行,更要注重与公众的沟通和情感连接,尤其是在民族品牌身份下,公众的期待会更加复杂。同时,这也反映了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日益关注,以及网络舆论在塑造品牌形象中的强大力量。我们既要肯定企业的善举,也要理性看待其中存在的各种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比较有意思的是,当初吃爱国货买李宁吹李宁的那帮人,跟今天跟风买尔克的人踩友商的踩其他企业的估计是同一批。

你们咋就这么容易被愚弄呢?

当时用新疆棉的又不止李宁一家,看到别人吊牌上挂了个新疆棉,你们就冲动消费,多少钱也买新疆棉,不管质量怎么样。现在觉得不好了,又跳出来骂。

过几天,你们穿尔克觉得不好了,又出来骂。

以后不知道有多少个尔克李宁不断重复交替上演同样的戏码,最后赢家仍然是企业。


今天尔克的情况跟当初你们冲动买李宁的情况何其像。

而今天李宁的情况,亦可能是尔克明天的遭遇。

然而容易被煽动愚民,不断为之买单,企业该赚的还是赚


一些人被我戳中痛点了

现在在那里喷爱国营销的,谁逼着你们去买的啊?哪条法律规定你们必须要买了?

你们自己冲动消费,冲新疆棉国货,高喊卖的再贵也买,质量差也买。怪谁了?自己管不住自己,怪社会太坏?

今天说支持民族企业良心企业爱国企业也是你们,别人尔克可没这么宣传,也没在广告词上写爱国企业。没人逼你们买吧

今天是7月25日

呵,立贴为证,你们这些冲动消费的人,过不了多久绝对有人跳出来喷尔克的,“爱国营销捐款营销,质量差,德不配位”,诸如此类的。我都提前能想到你们是什么嘴脸。


这就是你们所谓的爱国行为?支持良心企业的方式?


你们自己要冲动消费,要跑到友商直播间道德绑架?人家不做生意了?中国就只剩尔克是合法经营的企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