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朱元璋不让太监识字,那司礼监是什么时候有的?

回答
朱元璋确实对太监识字有着严格的限制,甚至可以说是不希望他们有多高的文化水平。他认为太监文化水平高了容易干政,成为国家祸害。史书上记载,朱元璋曾说:“朕不教宦官读书,恐其干预国政。” 这反映了他对宦官参政的警惕和防范。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朱元璋时期就没有负责管理太监事务的机构,或者说司礼监这个名称在当时就不存在。我们需要更细致地来看待这个问题。

首先要明确的是,“司礼监”这个机构的出现和发展,是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它和太监权力的膨胀也并非同步。

朱元璋时期的太监管理机构

朱元璋建立明朝初期,为了加强皇权,对原有的官僚体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太监管理方面,他设立了十二监,其中负责管理太监事务的机构主要有:

内官监(或称司礼监): 这是最为核心的太监管理机构。虽然朱元璋时期对太监的识字有所限制,但他仍然需要一个机构来管理和组织庞大的太监队伍。内官监(或称司礼监)就是这个负责太监日常事务、人事、宫廷杂役等工作的机构。它的设置,本身就说明了太监作为宫廷管理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存在的必要。
御马监、司设监、司苑监、神宫监、尚膳监、尚衣监、尚宝监、典牧监、亲军指挥等: 这些都是十二监下的其他部门,分别负责御马、宫廷器物、园林、祭祀、饮食、服饰、印玺、牧马、禁卫等方面的事务。这些部门的负责人也都是太监。

所以,即使朱元璋不让太监识字,负责管理和组织这些太监的机构,比如名为“内官监”或“司礼监”的机构,在朱元璋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只是当时这个机构的权力、职能以及负责人的文化水平,可能与后来发展壮大的司礼监有所不同。

司礼监的演变与权力的增长

“司礼监”真正开始成为明朝一个举足轻重的权力机构,是在明英宗之后的明宪宗时期。

早期(朱元璋时期): 如前所述,司礼监(或内官监)更多是作为一种行政管理机构存在,负责管理太监的日常运作。尽管负责这些事务的太监可能识字不多,但机构本身是存在的,只是它的权力远不及后来的司礼监。朱元璋的限制,更侧重于防止太监通过文化知识来影响朝政,而不是完全取消管理太监的部门。
明中叶的权力扩张: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明英宗被“土木堡之变”所累,导致了宦官权力的上升,司礼监的地位也开始变化。明宪宗时期,为了更好地传达皇帝旨意和处理宫廷政务,内廷“票拟”制度逐渐形成。而司礼监中的几位有能力、有地位的太监,因为能够接触到皇帝的诏令,逐渐参与到“批红”(皇帝亲自批阅奏章并下达旨意)的过程中。他们负责审阅奏章,提出意见,然后呈送皇帝批准。

这种“批红”权力的出现,标志着司礼监开始掌握实权,因为它直接参与到国家政务的决策过程中。到了明朝中后期,司礼监的权力更是达到了顶峰,被称为“内相”,甚至可以左右朝政。

总结来说:

朱元璋不让太监识字,这是一种他对太监文化水平和干政的限制政策。但负责管理太监的机构——司礼监(或内官监)在朱元璋时期就已经设立并存在了,只不过它的权力、职能以及负责人的文化水平,与后来权力膨胀、掌握“批红”权的司礼监有着本质的区别。

可以将朱元璋时期的司礼监理解为是一个“管理太监的太监部门”,而后期发展壮大的司礼监,则是一个“能够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务的太监权力中心”。两者虽然名字相同,但其在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截然不同的。朱元璋的限制,更多是“限制其能力和影响力”,而不是“完全取消其管理机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所谓“朱元璋不让太监识字”,本来就是后人编出来的段子,并非史实。

旧史多以明太祖严驭宦官,有立禁内臣干政之祖制,如《明史职官三》即载:“定制,内侍毋许识字。洪武十七年铸铁牌,文曰:“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置宫门中。”然据黄景肪《国史唯疑》卷一:“相传洪武初,铸有铁牌三尺许,铸八字其上曰,内臣不得干预朝政,万历中,御史谭希思引及之,诏诘所从来,茫莫置对,盖禁中失此牌久矣。纸上语终难轻信。”盖其传闻之辞耳!考之《实录》:洪武十七年七月仅云“敕内官毋预外事,凡诸司毋与内官监文移往来。 ”不言铸牌事,而五年六月,虽云“命工部造红牌,镌戒谕后妃之辞,悬于宫中,其牌用铁,饰字以金。”又云“作铁榜申诫公侯”。亦不言内官铸牌事。可知当无此事。

参见胡丹《明太祖禁止宦官干政“祖制”之考辨》

另外,野史谓王振为永乐末以教官净身入宫,亦非。王弇州“考之,王振少以选入司礼读书,后为东宫局郎,英庙即位遂越兴安、金英柄司礼,见实録甚详,无所谓教官阉割之说也”。

《英宗实录》正统十一年庚辰条载英宗赐王振敕书曰:“尔振性资忠厚,度量宏深,昔在皇曾祖时特以内臣选拔,事我皇祖,深见眷爱,教以诗书,玉成令器。委用既隆,勤诚益至。肆我皇考念尔为先帝所器重,特简置朕左右。朕自春宫至登大位,前后几二十年,而尔夙夜在侧,寝食弗违,保卫调护,克尽乃心,赞翊维持,糜所不至,正言忠告,禆益实多。”

【教以诗书,玉成令器】,说明王振是在入宫后学习诗书的。

查找《实录》,也有其他大量宦官读书识字的证据,洪武十七年七月:“敕内官毋预外事,凡诸司毋与内官监文移往来。”这本身就证明宦官是有能力进行文书往来的,明初,既置近侍御前“纪事”,又有监官掌内府礼仪,“通书筭小内使”掌管文籍,又怎么会没有文化呢?

按太祖《祖训录》记载的明初内官机构典礼纪察司的职掌:“司正、付,掌内府一应礼仪,钦纪御前一应文字。凡圣旨裁决机务,已未发放,须要纪录亲切。御前题奏及纠劾内官、内使非违不公等事,而造笔墨表背匠亦属焉。”这样的职务,又怎么可能交给不通文字的宦官来执掌呢?

又按《南京守备内官监太监罗公墓志铭》,太监罗智生于洪武八年,“年十一,选入内 廷,简在宸衷,攻习书史,日有进益,至于道经释典,靡不博览。年二十,擢大使,掌宝藏承运库事,详于出纳,纤悉无遗”。可见洪武时期的宦官不仅识字,而且具有相当的文化水平。

实际上太祖、惠帝两朝也任用宦官(朱棣攻击建文的一条罪名就是“委政宦竖”),宦官本来就是明廷官僚机构的一员而已,没什么特别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朱元璋确实对太监识字有着严格的限制,甚至可以说是不希望他们有多高的文化水平。他认为太监文化水平高了容易干政,成为国家祸害。史书上记载,朱元璋曾说:“朕不教宦官读书,恐其干预国政。” 这反映了他对宦官参政的警惕和防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朱元璋时期就没有负责管理太监事务的机构,或者说司礼监这个名称在当.............
  • 回答
    明朝初期的骑兵,尤其是洪武、永乐年间,其强大之处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复杂的演变和适应,足以与当时蒙古骑兵分庭抗礼,甚至在某些方面占据上风。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跳出“骑兵对骑兵”的简单比较,深入到战争的各个层面。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明朝初期的蒙古骑兵,尽管经历了元朝的衰落,但其核心战斗力——那种在.............
  • 回答
    朱元璋没立朱棣为储君,这事儿啊,说起来可就复杂了,里面牵扯着很多当时的情况和朱元璋的考量。咱们一步步捋一捋。首先得说,朱标是朱元璋最看重的儿子,那是从小就培养,亲手调教的,简直是按照接班人标准打造的。朱标本人性格温厚仁爱,做事稳重,深受臣民爱戴。朱元璋嘛,虽然铁腕,但对朱标是真疼,对他寄予的期望也最.............
  • 回答
    你说得很有意思,但前提是古代中国皇帝“大部分不喜太子”,这一点其实是个误解。更准确地说,是“皇帝对太子的态度是复杂的、多变的,甚至常常是充满矛盾的”,并非普遍的“不喜”。朱元璋或许是个极端例子,他确实对太子表现出极大的不信任和控制欲,但这并不代表普遍情况。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会有“皇帝不喜太子.............
  • 回答
    朱元璋在长子朱标意外去世后,选择将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而不是当时拥有军事实力的燕王朱棣,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的复杂考量,而非简单的偏爱。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深入剖析朱元璋的心思以及当时的政治格局。一、 朱标的“太子形象”与朱元璋的政治遗产首先,朱元璋对朱标的培养是倾注了大量心血的.............
  • 回答
    朱棣(明成祖)五征漠北(1413–1422年)是明朝历史上重要的军事行动,其意义远超单纯的军事打击,涉及政治、经济、边疆治理和国家认同的多重层面。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其历史意义: 一、历史背景与战略目标1. 蒙古势力的分裂与朱棣的动机 明初,蒙古分为鞑靼(北元残余)和瓦剌(北方蒙古部族)。.............
  • 回答
    要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锦衣卫朱七徒手拆严世蕃轿子是否严谨,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聊。首先,得明确一点,《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电视剧,它在追求历史真实性的同时,肯定也为了剧情的冲突和戏剧性做了一些艺术加工。从“严谨”的角度来看,直接回答是:有点不太严谨,但也不是完全没可能。咱们一步步来看:.............
  • 回答
    关于甘肃马拉松救人的牧羊人朱可铭,在被问及照片站位争议时,他说了句“我站哪里都一样,大家不要太在意”。这句话,说起来轻描淡写,但细品之下,却蕴含着不少东西。首先,从朱可铭本人的角度来看,这句话透露出一种朴实和不拘小节。他是一个淳朴的牧羊人,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可能对所谓的“名利”或者“关注度”并没有.............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设,如果朱祁钰在“夺门之变”后,选择不废黜朱见深,而是光明正大地承认他是太子,并向朝臣们公开承诺自己会将皇位传给他,那么历史的走向很可能会发生显著的改变。首先,最直接的影响便是会大大削弱朱祁镇复辟的合法性和道义基础。朱祁镇之所以能在“夺门之变”后顺利复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被.............
  • 回答
    朱元璋最终选择“明”作为国号,而不是沿用其起家时力量的根基——“吴”,这是一个深思熟虑的决定,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历史、政治和文化考量。简单来说,他需要一个能够象征其政权合法性、民族复兴和宏大抱负的国号,而“吴”字在这几个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朱元璋不选择“吴”作为国号的原.............
  • 回答
    这个问题颇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历史上的几个关键节点。如果朱元璋真的能以唐朝三省制为框架,并继承宋太祖“不屠戮功臣”的遗风,同时大力推行教化农桑,那么大明王朝确实有超越大唐的可能性。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一下。一、政治体制的优化:三省制与皇权专制的平衡朱元璋废除丞相,将所有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
  • 回答
    朱元璋不承认元朝是中华正统,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民族以及他个人经历的复杂原因。与其说他不“承认”,不如说他从根本上就认为元朝并非“中华正统”,甚至可以说是“异族篡夺”。下面我来详细掰扯掰扯。一、 民族认同的鸿沟:汉族与蒙古族这是最核心、最根本的原因。朱元璋本人是汉族,他所代表的是被元朝统治的.............
  • 回答
    关于朱元璋是否知道朱棣篡位,以及为何没有在生前就铲除朱棣,这其实是一个历史谜团,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我们可以从历史记载和当时的政治格局来推测和分析。首先,要探讨朱元璋是否知道朱棣篡位,我们需要先理解朱元璋的性格和他的治国理念。朱元璋是一位极其多疑且权力欲极强的皇帝。他为大明江山呕心沥血,建立了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探讨价值。如果明末的皇帝换成朱元璋,而不是崇祯,在国情和手下配置不变的前提下,能否击败努尔哈赤到皇太极,甚至苟住大明国运,这确实是个值得细细推敲的假设。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朱元璋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与崇祯相比,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这一点是所有分析的基础。朱元璋的优势:1..............
  • 回答
    朱元璋,这位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他的出身从来都不是一个秘密。他没怎么费心思去“删改”自己那段乞丐的经历,这背后其实藏着几个挺重要的原因。首先,朱元璋的成功本身就是对他那段艰难岁月最有力、也最生动的证明。想想看,一个出身贫寒,早年还要四处讨饭的孩子,最后却能推翻元朝,建立起一个延续几百年的王朝,这本身.............
  • 回答
    朱元璋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励精图治的君主,而非坊间或某些演义中塑造的那般残暴不仁的昏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抛开对“昏君”的刻板印象,深入审视他一生的作为。首先,朱元璋的出身是理解他行为的关键。他出身贫寒,吃尽了天下苦。这种经历让他对底层民众的疾苦有着切身的体会,也因此,他登基后,许多政策都着眼.............
  • 回答
    朱元璋,这位从底层一步步爬上九五之尊的农民皇帝,他的功业无疑是开创性的,可以说是再造了经历元末战乱而几近破碎的中华。然而,细究他的行为和宣传,我们会发现他并非一味地将自己塑造为高高在上的“再造君主”,反而有许多值得玩味的地方。这背后,并非一个简单的“为什么不”,而是朱元璋深谙帝王之术,以及他自身复杂.............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可就有点长了,得从头说起。咱老百姓管这叫“嫡长子继承制”,意思就是皇位按理说该传给儿子里头头一个生的。但您瞧,咱明朝这皇位,一开始就不太顺当。朱元璋的考量:稳定江山,防范外戚朱元璋,那是打出来的江山,比谁都清楚皇位来之不易,更清楚这天下乱起来是什么样子。他一生戎马倥倥,最大的愿望就是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评价和阶级分析的微妙之处。确实,我们常说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而朱元璋的起义虽然也是农民出身,但其成功却很少被如此定性。要理解这个区别,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的差异 元末社会: 元朝末年,社会矛盾尖锐,虽然有农民.............
  • 回答
    如果将朱棣(明成祖)替换为朱元璋(明太祖)作为皇帝,是否能打败建文帝(明惠帝)这一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权力结构、个人能力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的探讨: 一、历史背景的澄清1. 时间线错误 朱元璋(13281398)在位期间(13681398),其子朱棣(13661424)当时只是藩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