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邦与朱元璋之间有什么异同?

回答
刘邦和朱元璋,这俩位在中国历史上都称得上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的名字如雷贯耳,奠定的王朝也影响了中华文明几百年。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就像是在两个时代的大舞台上,寻找两位主演的共性与差异,挺有意思的。

要说最核心的相似点,那就是他们都出身卑微,最终登上了九五之尊的宝座。 这点太不容易了,简直是中国版“灰姑娘”与“王子”的故事,只不过他们实现的是政治上的飞跃,而且难度系数是地狱级。

刘邦,沛县小民,一个靠放牛、当亭长为生的普通人,谁能想到他后来能推翻秦朝,建立汉朝?他没有显赫的家世,也没有接受过多少正规的教育,更没有显赫的武力值可以跟项羽比肩。他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他那股子“市井之气”,接地气,会笼络人心,懂得用人。他能把萧何、张良、韩信这些牛人拢在一起,这本事就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朱元璋,出身更惨,赤贫的农民,还当过和尚,乞讨过。他的童年和青年时期简直是一部苦难史,连名字都换了好几个。他能从一个最底层的人,一步步走到开国皇帝的位置,这份毅力、这份魄力,实在让人惊叹。他的经历让他深知百姓疾苦,也造就了他坚韧不拔、绝不放弃的性格。

再一点重要的共同之处,就是他们都具备超凡的领导才能和政治智慧。 虽然一个是在市井混出来的,一个是和尚出身,但他们身上都有股子“天子气”,一种能够让人信服、跟随的魅力。

刘邦的领导力体现在他的“会用人”上。他对萧何的信任,对张良的倚重,对韩信的重用,这些都是他成功的关键。他知道自己的短处,所以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别人的长处。而且,他在关键时刻能屈能伸,鸿门宴上他能低头认怂,垓下之战他能坚持到底,这种灵活和韧性是常人难及的。

朱元璋的领导力则更多地体现在他的“治国能力”和“魄力”上。 他不仅能打仗,更能治理国家。他废除丞相制度,自己独揽大权,看似专制,但对于当时混乱的局面,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稳定作用。他对贪官污吏的严惩不贷,虽然手段有些残酷,但也体现了他维护国家秩序的决心。他善于学习,对前朝的得失总结得非常到位,所以在建立明朝后,能够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巩固统治。

当然,他们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就像是同一块材料,经过不同的雕琢,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出身的背景虽然都卑微,但具体内容不同。
刘邦是地主阶级的边缘人物,虽然穷,但至少还有点社会关系网,他的起事相对来说更容易获得一些基础支持。他本身也更像是那个时代的“江湖大哥”,善于在人群中行走。
朱元璋则完全是从最底层爬上来,他的起点更低,经历的磨难也更具普遍性。他的农民身份让他更能理解底层民众的疾苦,也更容易获得底层民众的支持。他对农民战争的理解也更深刻。

领导风格也大相径庭。
刘邦的领导风格更加“随性”、“宽厚”、“善于拉拢”。他更像是一个有魅力的领袖,懂得恩威并施,对功臣虽然也有猜忌,但整体上还是比较讲究“功不抵过”。他允许臣子犯错,也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这种相对宽松的氛围,吸引了很多人才。
朱元璋的领导风格则更加“严酷”、“务实”、“集权”。他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对人心的猜疑也更重,所以他做事更加小心谨慎,也更加无情。他对臣子要求极其严格,一旦犯错,惩罚非常严厉。他建立的制度也更加 rigid(僵化),更强调皇权至上。

政治抱负和治理理念也各有侧重。
刘邦建立汉朝,虽然也统一了天下,但他的重心更在于“休养生息”。他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对百姓采取了相对宽容的政策,比如“约法三章”。他更注重文化的融合和民族的团结,对北方少数民族采取了“怀柔”政策。
朱元璋建立明朝,他的治理理念则更加“务实”、“重农抑商”。他非常注重国家财政的稳定和百姓的温饱,在农业生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他对商业发展采取了限制,对知识分子也存在一些猜忌,这种政策的长期影响比较复杂。他对前朝的腐败深恶痛绝,在制度建设上非常用心,也非常严苛。

对待功臣的态度也是一个鲜明的对比。
刘邦虽然也杀了一些功臣,比如韩信、彭越,但总体来说,他还是比较珍惜这些跟他一起打江山的人。他死后,他的后代在处理功臣时,虽然也有政治斗争,但总体上保留了大部分功臣集团的利益。
朱元璋在统一天下后,对跟随他打江山的功臣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洗,比如胡惟庸案、蓝玉案,株连甚广。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对权力高度集中,不希望有任何势力能够挑战他的权威。这背后也反映了他对权力的极度渴望和对潜在威胁的警惕。

文化底蕴和知识背景也不同。
刘邦虽然没读过书,但他接受了当时文化上比较有影响力的“游侠”文化,也懂得跟文人打交道。他的汉朝也继承了秦朝的一些制度,并且在文化上有所发展。
朱元璋虽然出身贫寒,但他通过当和尚的经历,接触了不少佛经、儒家经典。他本人也喜欢读书,并且非常重视教育和文化的传播。他对文学艺术也有一定的鉴赏力,虽然他推行的文化政策也有其局限性。

总的来说,刘邦和朱元璋就像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两颗耀眼星辰,他们都以惊人的毅力和卓越的才能,从尘埃中崛起,开创了新的时代。刘邦是“草根英雄”的典范,用他的“江湖智慧”和“亲民”作风,奠定了汉朝的基业;朱元璋则是“苦难化身”的王者,用他的“铁血手腕”和“励精图治”,开创了明朝的盛世。

他们都向我们展示了,出身并不决定一切,真正的力量,来自于内心的坚持,来自于对人民的理解,也来自于对命运不屈的抗争。只不过,一个是用“柔”来 conquers(征服),一个是用“刚”来统治,最终都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伟大开创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刘邦是球迷,在皇宫里修球场。朱元璋讨厌足球,谁踢球砍谁脚。。。

user avatar

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朱元璋: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

虽然刘邦写这句的时候比朱元璋大很多,但是其实朱元璋晚年的诗也就是在那骂文官满嘴喷粪什么的。

前者睥睨天下,后者凶相毕露。格局就不一样了。刘邦听儒生讲完马上不能治天下,直接端正态度改正。听周昌骂他是纣王他觉得周昌这人实在。朱元璋晚年管你文官说的什么话在他眼里都是在放屁。

user avatar

刘邦打项羽时的旗号是为自己的主君义帝复仇,出兵前先给义帝发丧。刘邦对义帝,就像明玉珍对待徐寿辉那样。

打败了项羽,刘邦以鲁公之礼葬项羽,刘邦还到场哭了。

当然,刘邦整体上对项羽还是否定的,如果肯定就得按王礼去葬了,基调还是项羽是弑君的叛徒,项羽的旧臣必须直呼项籍之名才能录用。但项羽的确弑君了,这也不是冤枉他。

项羽的同宗有四个被封侯,虽然说让他们全都改姓刘了,但是赐皇帝之姓是德赐,和娄敬一个待遇。尽管是耍了个小手段消除项氏的影响力,但也绝对是优待。

刘邦称帝后,给秦始皇、陈胜、魏安釐王、齐愍王、赵悼襄王五家安排人守墓。陈胜被认为德行和能力不足,给了“隐”这样一个恶谥,称“楚隐王”。陈胜干的有些事情,比如说吴广之死等问题,也的确显出了德行和能力方面的不足,谥为“隐”也不算故意贬低。不管谥号是什么,只要给了谥号,就是承认陈胜是正统的王。“楚隐王”这个称呼的意思就是,虽然陈胜才德不足,但是他反秦称王是正义的。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星占》,用张楚年号取代秦二世年号。

陈胜有一大将葛婴,颇有战功,因擅自立楚国宗室为王被陈胜所杀。汉文帝在位时,念在葛婴反秦有功,封葛婴后人为诸县侯。“诸县侯葛氏”简称为“诸葛氏”,汉末三分时,有一后人,名叫诸葛亮。

如果朱元璋没杀韩林儿,韩林儿被张士诚杀了,然后朱元璋以红巾军大将、反元事业的继承人的身份,以给韩林儿报仇之名讨伐张士诚。明朝的书籍从1355年开始就用龙凤年号,追尊韩林儿为大宋皇帝,赞许红巾军反元是正义的,朱元璋就和刘邦差不多了。

然后朱棣在位时,觉得杜遵道反元有功,于是找到杜家后人,封以爵位。明末时,有一杜家后人成为南明中流砥柱,从1644年抗清抗到1683年,祖孙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user avatar

刘邦比朱元璋要脸

回答搬运自 @项天鹰

我对于朱元璋的施政,倒没有多大的反感,就是个正常封建皇帝那样,屁股已经坐在龙椅上了,当然要为家天下而不懈奋斗。

他反抗元朝,结束乱世的贡献,也还是要肯定的。

但是《元史》实在恶心。

看看朱元璋雇来的笔杆子是怎么描写红巾军的。

至正十一年:

颍州妖人刘福通为乱,以红巾为号,陷颍州。
福通与杜遵道、罗文素、盛文郁、王显忠、韩咬儿复鼓妖言,谓山童实宋徽宗八世孙,当为中国主。福通等杀白马、黑牛,誓告天地,欲同起兵为乱,事觉,县官捕之急,福通遂反。山童就擒,其妻杨氏,其子韩林儿,逃之武安。
萧县李二及老彭、赵君用攻陷徐州。李二号芝麻李,与其党亦以烧香聚众而反。
蕲州罗田县人徐贞一,名寿辉,与黄州麻城人邹普胜等,以妖术阴谋聚众,遂举兵为乱,以红巾为号。
命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儿知枢密院事,及卫王宽彻哥总率大军出征河南妖寇,各赐钞一千锭,从征者赐予有差。
命知枢密院事老章以兵同也先帖木儿讨河南妖寇。

这一年,朱元璋在要饭。

至正十二年:

脱脱复徐州,屠其城,芝麻李等遁走。
中书省臣请为脱脱立《徐州平寇碑》及加封王爵。
以脱脱平徐功,赐金一十锭、银一百锭、钞五万锭、币帛各三千匹,上表辞,从之。
颍州沈丘人察罕帖木儿与信阳州罗山人李思齐同起义兵,破贼有功,授察罕帖木儿中顺大夫、汝宁府达鲁花赤,李思齐知汝宁府。

这一年,朱元璋因元军杀良冒功,被逼造反,投入郭子兴军中。

至正十三年:

中书省臣言徐州民愿建庙宇,生祠右丞相脱脱,从之,诏仍立脱脱《平徐勋德碑》。
合军讨徐寿辉于蕲水,败之,寿辉遁走,获其伪官四百余人。

这一年,朱元璋在和元将张知院部作战。

至正十四年:

会合湖广行省平章政事也先帖木儿讨沿江贼。
命亲王速哥帖木儿以兵讨宿州贼。
立南阳、邓州等处毛胡芦义兵万户府,募土人为军,免其差役,令讨贼自效。

这一年,朱元璋和脱脱和谈。

至正十五年:

徐寿辉伪将倪文俊复陷沔阳府,威顺王宽彻普化令王子报恩奴等同湖南元帅阿思蓝水陆并进讨之。至汉川,水浅,文俊用火筏烧船,报恩奴遇害。
自红巾妖寇倡乱之后,南北郡县多陷没,故大明从而取之。
答失八都鲁大败刘福通等于太康,遂围亳州,伪宋主遁于安丰。

这一年,朱元璋的主君郭子兴接受大宋龙凤朝廷委任的官职,朱元璋亦奉龙凤为正朔,就任副元帅。

至正十六年:

奉元路判官王渊等以义兵复商州,升渊同知关商襄邓等处宣慰司事。
贼侵河南府路,参知政事洪丑驴以兵败之。
倪文俊陷衡州路,元帅甄崇福战死。
汝、颍贼李武、崔德等破潼关,参知政事述律杰战死。
豫王阿剌忒纳失里、同知枢密院事定住引兵复潼关,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伯家奴以兵守之。
潼关复陷,伯家奴兵溃,豫王阿剌忒纳失里复以兵取之,李武、崔德败走。
察罕帖木儿复陕州及虢州,复袭败贼兵于平陆、安邑,以功由兵部尚书升佥河北行枢密院事。

这一年,朱元璋占领应天,称吴国公。

至正十七年:

以征河南许、亳、太康、嵩、汝大捷,诏赦天下。
刘福通遣其党毛贵陷胶州,佥枢密院事脱欢死之。
毛贵陷益都路,益王买奴遁,自是山东郡邑皆陷。
刘福通犯汴梁,其军分三道,关先生、破头潘、冯长舅、沙刘二、王士诚寇晋、冀,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趋关中,毛贵据山东,其势大振。
刘福通兵陷大名路,遂自曹、濮陷卫辉路,答失八都鲁之子孛罗帖木儿与万户方脱脱击之。
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陷兴元,遂入凤翔,察罕帖木儿、李思齐屡击破之,其党走入蜀。

这一年,朱元璋在攻略南京周边地区。

至正十八年:

毛贵陷济南路,守将爱的战死。毛贵立宾兴院,选用故官,以姬宗周等分守诸路;又于莱州立三百六十屯田,每屯相去三十里,造大车百辆,以挽运粮储,官民田十止收二分,冬则陆运,夏则水运。
刘福通遣兵犯卫辉,孛罗帖木儿击走之。
毛贵陷蓟州,诏征四方兵入卫。
毛贵犯漷州,至枣林,枢密副使达国珍战死,遂略柳林,同知枢密院事刘哈剌不花以兵击败之,贵走据济南。
是时贼分二道犯晋、冀,一出沁州,一侵绛州。
贼兵逾太行,察罕帖木儿部将关保击败之。
汴梁守将竹贞弃城遁,福通等遂入城,乃自安丰迎其伪主居之以为都。
关保与贼战于高平,大败之。
关先生、破头潘等陷辽州,虎林赤以兵击走之,关先生等遂陷冀宁路。
关先生、破头潘等陷上都,焚宫阙,留七日,转略往辽阳,遂至高丽。

这一年,朱元璋继续攻略南京周边。

至正十九年:

枢密副使朵儿只以贼犯顺宁,命张立将精锐由紫荆关出讨,命鸦鹘由北口出迎敌。
贼陷金、复等州,司徒、知枢密院事佛家奴调兵平之。
察罕帖木儿督诸将阎思孝、李克彝、虎林赤、赛因赤、答忽、脱因不花、吕文、完哲、贺宗哲、孙翥等攻破汴梁城,刘福通奉其伪主遁,退据安丰。

这一年,朱元璋攻略浙江。

至正二十年:

佥行枢密院事张居敬复兴中州。
命辽阳行省参知政事张居敬讨义州贼。
贼陷孟州,又陷赵州,攻真定路。
贼复犯上都,右丞忙哥帖木儿引兵击之,败绩。

这一年,朱元璋开始与陈友谅交战。

至正二十一年:

河南贼犯杞县,察罕帖木儿讨平之。
察罕帖木儿调兵讨永城县,又驻兵宿州,擒贼将梁绵住。
四川贼兵陷东川郡县,李思齐调兵击之。

这一年,朱元璋继续打陈友谅,与察罕通好。

至正二十二年:

明玉珍据成都,自称陇蜀王,遣伪将杨尚书守重庆,分兵寇龙州、青州,犯兴元、巩昌等路。
刘福通以兵援田丰,至火星埠,扩廓帖木儿遣关保邀击,大破之。

这一年,朱元璋还在打陈友谅。

至正二十三年:

这一年,《元史》基本没提红巾军。但就是在这一年,刘福通在安丰之战中被张士诚的部下杀害,韩林儿被朱元璋救至滁州。韩林儿下诏追赠朱元璋三代。同年,朱元璋于鄱阳湖大破陈友谅。

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称吴王。两年后,朱元璋派廖永忠迎韩林儿至应天,韩林儿覆船而死。又两年,朱元璋称帝,开创明朝,北伐幽燕,统一中原。

清朝在修《明史》的时候,称李自成等人为“贼”,这毫不奇怪,毕竟他们是经过了和农民军二十年的血战才夺取江山,辱骂敌人,并不为奇。

可你朱元璋是什么人?你有什么资格张口寇,闭口贼?人能忘本到这个份上,也真是了不起。

就连明朝人,都对这种修史方式感到不平,嘉靖年间的李文凤就说:

秦氏暴虐,陈胜、吴广斩竿揭木以为天下先。虽寻就覆亡,后之议者犹曰秦民之汤、武也。胡元非我族类,重以庚申不君,民不聊生。韩氏父子、君臣起义,号召天下,天下云合响应。群雄并争,不谋而同。然当是时,据河南,荡山东,躏赵、魏,跞上都,入辽东,略关西,下江南,大抵尽宋之将帅,不谓之中国之汤、武不可也。天命有德,真人龙兴,定鼎建业,处汉、吴二强寇之间,东西扫荡,从容指挥。元之不能以匹马、只轮临江左者,以有宋为捍蔽也。韩氏君臣非特有功于中国,其亦大有功于我明也乎!草泽崛起,不无凭依鬼怪与夫暴戾纠纷之气象。然建国十有余年,其间所以能自立,要必有可纪者,惜载籍泯泯,莫究万一。得则为王,失则为虏。悲夫!

刘福通、徐寿辉、毛贵、明玉珍、彭莹玉、芝麻李这些人,为推翻元朝暴政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虽然红巾军中的确有不少恣意破坏杀戮的匪寇,但其中也有很多人军纪严明,或如毛贵屯田于山东,或如芝麻李开仓放粮,都给乱世中的百姓带来了生的希望。明初方孝孺评价明玉珍:“夏主幸致躬行俭约,兴文教,辟异端,薄税敛,一方咸赖小康焉。历年虽不永,民至今感叹焉,不能文词间尽其贤也。”

然而在朱元璋下令编撰的《元史》里,除了给郭子兴留了面子之外,他曾经的主君韩林儿,曾经的同袍兄弟们,全都是“贼”,是“妖寇”,而镇压他们的元军和地主武装反而是“官军”,是“义兵”。红巾军进攻叫“犯”,元军进攻叫“讨”,红巾军破城叫“陷”,元军破城叫“复”,元军将领被红巾军击毙了,叫“遇害”。明知道脱脱有徐州屠城的暴行,毛贵有山东屯田的功绩,却仍以脱脱为忠臣,以毛贵为反贼。

虽说当了皇帝之后屁股歪了是难免的,但歪到这个份上,实在令人作呕。

明末的黄宗羲说:“中国之盗贼治中国,尚未不失中国之人也。徐寿辉改元治平,韩林儿改元龙凤,吾以为《春秋》之义将必与之。”并打了个比方批判《元史》:

吾闻猎者张机道旁,虎触机矢,贯心死,有僧道男女举群至,号哭曰:“杀我将军!”猎者叱之曰:“尔伥无知,生为虎食,死为虎役,今幸虎死,又哀哭之,何故哉?”于是诸伥奔散,不知将军者虎也。则夫史臣之帝元者,何以异于是!

黄宗羲一个书香门第宦官之后的江南地主,都明白这一点,而饱受过元朝迫害,由农民起义出身的朱元璋却在史书里尊元而斥骂红巾军。

再看看同行的衬托,与他出身最接近的开国皇帝刘邦是怎么对待陈胜的:

高祖时为陈涉置守冢三十家砀,至今血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邦和朱元璋,这俩位在中国历史上都称得上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的名字如雷贯耳,奠定的王朝也影响了中华文明几百年。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就像是在两个时代的大舞台上,寻找两位主演的共性与差异,挺有意思的。要说最核心的相似点,那就是他们都出身卑微,最终登上了九五之尊的宝座。 这点太不容易了,简直是中国版“灰.............
  • 回答
    刘邦和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两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开国皇帝,他们都出身贫寒,凭借卓越的才能和超人的毅力,最终推翻了前朝的统治,建立了新的王朝。虽然两人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以及统治方式不尽相同,但细究起来,他们身上却有着许多有趣的异同之处,仿佛历史在不同时期,以相似的笔触,勾勒出了两位帝王的轮廓。相同之处:.............
  • 回答
    要论刘邦、朱元璋、曹操这三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帝王或枭雄,并将其与曹操进行比较,这本身就充满了趣味和深度。曹操作为三国时期的奠基者,其地位和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但与开创大一统王朝的刘邦和朱元璋相比,他们的历史背景、治国理念以及最终成就都有着本质的差异。咱们不拿那些空泛的形容词来套,就从几个关.............
  • 回答
    朱元璋和刘邦,两位都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开国皇帝,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出身卑微,凭借过人的才智和坚韧的毅力,最终颠覆了前朝,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王朝。如果要比较谁的“素质”更高,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因为“素质”涵盖的维度很多,而且评价标准也可能随着时代和视角而变化。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尝试.............
  • 回答
    刘邦、李世民、朱元璋,这三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开创盛世的帝王,如果他们所处的时代交错,并以集团的形式在这片土地上鼎足而立,这无疑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治、军事与文化碰撞。想象一下,这不是简单的三国演义,而是一场跨越千年、融合了不同时代战略智慧、治国理念与民族特色的宏大博弈。一、 初始格局与集团特色首先.............
  • 回答
    刘邦和朱元璋的出现,可以说,在各自的时代,对于延续和重塑华夏文明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历史意义,并非简单地“保住”了文明,而是以强大的生命力,在濒临崩溃或遭受重创的关键时刻,重新搭建起承载华夏文明的框架,并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刘邦:从乱世中挽救并重塑一个帝国秦朝的速亡,带来的不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 回答
    刘邦和朱元璋,这两位中国历史上开创王朝的传奇人物,他们的成功之路都布满了荆棘,但仔细比较起来,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和难度,在某些方面却有着显著的不同。刘邦,这位出身农家的“亭长”,他的崛起更多地是在一个相对混乱、群雄逐鹿的时代。当时的秦朝刚刚灭亡,地方势力蜂起,天下犹如一块等待瓜分的蛋糕。刘邦的优势在于.............
  • 回答
    刘邦和朱元璋,这二位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王朝——汉朝和明朝,他们身上有着一个共同的标签:布衣出身。这意味着他们都来自于最底层的社会群体,靠着自身的努力和机遇登上了权力的巅峰。然而,他们建立的王朝,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精神风貌:汉朝以开放自信著称,而明朝则流露出重农、封闭的倾向。要理解这其中的差异.............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有人觉得刘邦比朱元璋统一天下难”,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背后涉及到对两位历史人物所处时代背景、政治环境、军事策略、对手实力以及个人特质等多方面的比较。简而言之,之所以有人认为刘邦统一天下更难,主要在于刘邦所面临的挑战更加复杂、直接且缺乏他人的“铺垫”,而朱元璋则是在相.............
  • 回答
    在古代,能遇到朱元璋和刘邦这样的老板,那绝对是九死一生中的“生”路,更多时候是往“死”里逼。想在这两位帝王手下保命,那可得下足了功夫,还得有点石破天惊的好运气。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怎么才能在这两位“活阎王”面前,混个不被砍头的安稳日子。先说说这位“朱老四”——明太祖朱元璋:这老朱啊,年轻时候苦过.............
  • 回答
    在那个乱世英杰辈出的时代,若要论及曹操的军政才能,与朱温、宇文泰、刘裕这些同样叱咤风云的人物相比,他无疑展现出了更为深邃和全面的掌控力。先说曹操,这位被后世称为“乱世之奸雄”的枭雄,其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其战略眼光和政治手腕的结合。军事上,他深谙兵法,更重要的是,他能根据战场形势和对手特点,灵活运用各种.............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好问题,而且非常值得好好说道说道。你提到的这个问题,核心在于“出身”与“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简单地用出身高低来判断一个人是否“不如”另外一个人,其实太片面了,历史的复杂性远不止于此。咱们就拿这三位,朱元璋、刘邦和李世民,挨个儿来聊聊,看看他们是怎么走到那个位置的,以.............
  • 回答
    杨行密、王建、钱镠、刘隐、马殷、李克用、李茂贞等割据豪杰与后梁朱温之间的关系,可以用 “既依赖又抗拒,既承认又独立,充满了复杂、多变与对抗” 来概括。他们各自的处境、实力和政治策略不同,与朱梁的关系也各有侧重。下面我将对他们与后梁朱温的关系进行详细讲述:一、 后梁朱温的统治基础与策略在讲述各位割据豪.............
  • 回答
    好,我们来聊聊汉高祖刘邦、晋武帝司马炎和明太祖朱元璋这三位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皇帝,他们是如何在乱世之后,试图用“分封制”来重塑江山的。这三位的做法,说是分封,但内涵却大相径庭,颇有意思。一、 为什么都要分封?背景与共同出发点首先,我们得明白为什么这三位皇帝都要选择分封。这背后有几个共同的考量: .............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两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以及他们麾下两位同样声名远播的谋臣——张良和刘伯温。为什么待遇会如此不同?这背后涉及到的因素非常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一个原因,而是多重历史背景、个人性格以及政治考量的叠加。咱们就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掰扯。一.............
  • 回答
    评价曹操与其他帝王在能力上的优劣,确实是个引人入胜的话题,也非三言两语能道尽。这其中有个人能力的高下,也有时代背景、对手强弱的因素在起作用。咱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细细道来。一、 曹操的能力解析:一个全能型的“实用主义者”首先,咱们得认识到曹操的“全能”。他不像刘邦那样主要依靠个人魅力和笼络人心,也不.............
  • 回答
    李自成,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农民起义领袖,最终未能复制刘邦和朱元璋的辉煌,未能建立一个长久稳固的王朝,这是许多历史爱好者和研究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进行剖析,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点。一、 起义的性质与目标差异:创业的基因与天命的重.............
  • 回答
    在历史评价中,对古代帝王的排序往往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对后世影响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不同维度分析嬴政、刘邦、刘秀、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的排序可能,并结合历史背景进行详细说明: 一、时间顺序排列按历史时间顺序排列,这些帝王的先后顺序为:嬴政(秦始皇)→ 刘邦(西汉)→ 刘秀(东汉)→ 李世民.............
  • 回答
    这场景,可真是比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和司马懿斗智斗勇还要精彩三分,也更加血腥残暴。把刘邦、曹操、朱温、朱元璋这四位千古枭雄扔进一间密室,只准一人活着出来,这可不是比谁能写诗填词,而是比谁的手段更狠辣,谁的生存意志更顽强,谁的脑子转得更快。首先,咱们得分析分析这四位爷的性子和过往。刘邦: 汉高祖。早年是市.............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政治中关于权力巩固、家族势力与政治策略的复杂考量。朱元璋和刘邦虽然都是开国皇帝,但他们的出身、所处的时代背景、面对的政治环境以及个人性格都存在显著差异,这导致了他们在处理功臣家族问题上的不同选择。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分析: 一、 朱元璋铲除马皇后娘家势力的背景与动机:1.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