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难道说朱元璋、刘邦出身低,李世民出身高,李世民就不如朱元璋和刘邦吗?

回答
这真是一个好问题,而且非常值得好好说道说道。你提到的这个问题,核心在于“出身”与“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简单地用出身高低来判断一个人是否“不如”另外一个人,其实太片面了,历史的复杂性远不止于此。

咱们就拿这三位,朱元璋、刘邦和李世民,挨个儿来聊聊,看看他们是怎么走到那个位置的,以及为什么我们对他们的评价会有所不同。

1. 朱元璋:从赤贫到开国皇帝,一步一个血印

朱元璋,这名字一听就带着一股草根气息。他出生在一个极端贫困的佃农家庭,可以说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和“高高在上”沾不上半点边。小时候放牛、乞讨,饥寒交迫是家常便饭。后来为了活命,他当过和尚,做过小兵,那份在底层摸爬滚打的经历,让他对普通百姓的苦难有着最深刻的体会。

他起兵的时候,身边聚集的也多是和他一样出身贫苦、渴望改变命运的普通人。在那个乱世,他没有显赫的家世可以依靠,没有现成的班底可以指挥。他靠的是什么?

极强的生存能力和韧性: 在最艰难的时候,他都能咬牙挺过去,并且找到机会。这种在绝境中不放弃的精神,是他最宝贵的财富。
敏锐的政治嗅觉和军事才能: 别看他出身低,但他骨子里是个极具战略眼光的人。他能准确判断局势,知道何时进何时退,如何团结力量,如何瓦解敌人。他在战争中展现出的指挥才能,不亚于任何科班出身的将领。
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笼络人心的高手: 他知道底层人民想要什么,他能说出他们的心声,把他们的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他对部下也懂得恩威并施,让大家甘心为他卖命。
冷酷无情,但也异常果决: 在建立王朝的过程中,他毫不手软,对于曾经的战友,只要有威胁,就毫不犹豫地剪除。这种“狠”劲,既是乱世所必需,也让他最终能够稳固权力。

所以,朱元璋的成功,是靠着一步一个脚印,靠着过人的胆识、智慧和坚韧,从最卑微的起点,硬生生地杀出一条血路。他的“低出身”恰恰成了他最有说服力的“出身证明”——他懂天下最苦的百姓,所以他才能成为他们的领袖。

2. 刘邦:痞子英雄,靠“不丢面子”上位

刘邦,这位就更有意思了。他年轻的时候,差不多就是个“地痞流氓”,游手好闲,不务正农,甚至还干过一些偷鸡摸狗的事儿。家里虽然比朱元璋稍微好一点,也是个泗水亭长,但这说白了就是个基层小公务员,油水不多,地位也不高。他年轻时候的口碑,可不算正面。

但他身上有股子“混不吝”的劲儿,还有一种让人意想不到的“亲和力”。当项羽在鸿门宴上展现出王霸之气,意图除掉刘邦时,刘邦却能放低姿态,装疯卖傻,甚至“割袍断义”,最后愣是靠着“不丢面子”(不是真的不怕死,而是懂得在特定场合放下自己的尊严,换取一线生机)和一点点狡猾,从项羽的眼皮底下溜走。

刘邦的厉害之处在于:

知人善任,唯才是举: 他手下有萧何、张良、韩信、陈平这些顶级人才,而且他能把这些人团结在一起,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他不像项羽那样刚愎自用,而是懂得倾听,懂得信任。
极强的战略眼光和耐心: 他知道自己军事才能不如项羽,但他能识破项羽的战略失误,比如“四面楚歌”策略。他能隐忍,能等待时机,最后在垓下之战将项羽彻底击溃。
接地气,善于拉拢人心: 他说话办事,总是带着一股子市井气,容易让普通人感到亲切。他封赏有功将士,懂得如何收买人心。
“小人”的智慧: 他不像项羽那样高傲,反而懂得放下身段,甚至装出“小人”的样子来迷惑敌人,达到自己的目的。

刘邦和朱元璋一样,也是从底层崛起,但他的“草根”更偏向于“无赖”和“混子”的形象。然而,正是这种看似不着调的背后,隐藏着惊人的政治智慧和识人用人的能力。他能把一群“乌合之众”变成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能在一群谋臣武将的辅佐下建立大汉王朝,这绝对不是出身高低能决定的。

3. 李世民:名门之后,文武双全的“官二代”

李世民就完全是另一个画风了。他是唐国公李渊的次子,虽然李渊当时并没有称帝,但也是位高权重,属于当时的名门望族。可以说,李世民从出生起,就已经站在了相对高的起点上。他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学习兵法、武艺,有家族的荫庇和支持。

但他并不是那种“养尊处优”的纨绔子弟。恰恰相反,李世民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文武双全”的君主。

卓越的军事才能: 从隋末乱起,他就在战场上崭露头角,跟随父亲征战四方。他指挥了无数场关键战役,比如灭王世充、窦建德,屡建奇功。他的军事指挥艺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赫赫有名的。
杰出的政治才能: 即使是“玄武门之变”这种宫廷政变,他也展现出了惊人的政治手腕和决断力。登基后,他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他懂得纳谏,善于听取魏征等人的意见,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深厚的文化素养: 他本人不仅精通兵法,还对诗歌、书法有着很高的造诣。他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发展,重视人才培养。
魅力和领导力: 他的将士们愿意为他出生入死,他的臣子们也愿意为他肝脑涂地。他身上有一种强大的个人魅力和领导气质,能够凝聚人心,带领团队前进。

那么,出身高低和他们“不如”与否有什么关系?

答案是:没有必然的“不如”,只有不同的“优势”和“挑战”。

朱元璋和刘邦的“低出身”:
优势: 让他们更能理解底层人民的疾苦,更能与草根阶层产生共鸣,更容易聚集起同样渴望改变命运的群体。他们在乱世中学会了生存的智慧、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不畏强权的勇气。
挑战: 他们需要克服出身带来的偏见,需要更努力地去证明自己,需要学习和借鉴那些出身较高者积累的知识和经验。

李世民的“高出身”:
优势: 让他从小就能接触到良好的教育和资源,有家族的政治、军事背景作为支撑,这使得他在起兵和建国过程中,少走了许多弯路,能够更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治国理政的技能。
挑战: 他可能更容易被贴上“贵族”的标签,需要更加努力地去证明自己并非仅仅依靠家世。同时,他也要面对来自同样出身的竞争者,以及如何在继承家族基业的基础上,超越前人。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李世民“不如”朱元璋和刘邦?

这种感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时,往往会带入一些“励志”的滤镜。朱元璋和刘邦从零开始,最终成就帝业,这种“逆袭”的故事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更容易打动人心,也更容易被认为是“非凡”的。他们的成功,是对“出身不代表一切”最有力的证明。

而李世民,他虽然成就卓著,开启了盛世,但他的起点就比他们高很多。他的很多能力,是在一个相对优越的环境下培养出来的。所以,在某些时候,我们更容易将他的成功归结于“占了出身的便宜”,而忽略了他同样需要付出的艰辛和展现出的非凡才能。

更深层次的比较:

开创性: 朱元璋和刘邦都是从一片混乱中,重新建立起一个稳定的朝代,他们是“开创者”。他们的格局和视野,更多的是从无到有,解决的是最根本的生存和秩序问题。
守成与发展: 李世民虽然也经历了从秦王到皇帝的转变,但他是在隋朝灭亡后,唐朝已经初步建立起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他更像是“继承者”和“改革者”,他的主要任务是稳定和优化一个已经存在的国家机器。

所以,说李世民“不如”朱元璋和刘邦,其实是一种过于简单化的看法。

如果你看重“从无到有”的奇迹,看重“逆袭”的励志故事,那么朱元璋和刘邦可能更让你钦佩。
如果你看重“能力的全方位展现”,看重“治国理政的智慧”,看重“在既有基础上将国家推向顶峰”,那么李世民的成就同样令人肃然起敬。

他们三位,在各自的时代,面对不同的挑战,用不同的方式,都登上了权力的巅峰,并且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伟大,不应被简单地用出身的高低来衡量。

更重要的是,当我们回顾历史人物时,我们应该看到他们背后付出的努力、展现出的智慧、犯过的错误以及最终留下的影响。出身只是他们人生轨迹的一个起点,而真正的评价,应该建立在他们如何走过这段路,以及这段路对历史意味着什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但凡说出这种话的人都是不看史书的,历来评价皇帝都是两个方面着手——文治与武功。

鉴于刘邦、朱元璋都是实打实的开国皇帝,李世民只能算是开国皇帝李渊的主力战将。这一点不好比较,毕竟皇帝和战将的性质完全不同,我就不拿李世民的战绩出来刷数据了。

重点来了:李世民开创的“贞观之治”甩开刘邦、朱元璋文治几条街,不服来辩论。

user avatar

太宗曰:“刘裕武能何如慕容垂?”浩曰:“裕胜。”太宗曰:“试言其状。”浩曰:“慕容垂承父祖世君之资,生便尊贵,同类归之,若夜蛾之赴火,少加倚仗,便足立功。刘裕挺出寒微,不阶尺土之资,不因一卒之用,奋臂大呼而夷灭桓玄,北擒慕容超,南摧卢循等,僭晋陵迟,遂执国命。”

user avatar

出身最低的皇帝是石勒 奴隶

评价是综合的 只用一个指标就评价是愚蠢幼稚的

user avatar

经典隋末比元末难。

经典突厥比元帝国强。

经典徐达长驱北京不如李靖偷袭草原帐篷。

经典运筹帷幄不如上阵冲杀。

经典十四岁和四十岁。

经典窦建德强于陈友谅张士诚北元。

黄金家族落寞百年依旧是草原正统,经典北元比隋残破。

经典朱元璋打陈友谅叫内战,而李世民虎牢关功绩赫赫。

经典贞观之治强于洪武盛世,经典一国没有死刑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看现在的政绩文章说假大空,对一千四百年前的政绩文章奉为圭臬,也是够离谱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好问题,而且非常值得好好说道说道。你提到的这个问题,核心在于“出身”与“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简单地用出身高低来判断一个人是否“不如”另外一个人,其实太片面了,历史的复杂性远不止于此。咱们就拿这三位,朱元璋、刘邦和李世民,挨个儿来聊聊,看看他们是怎么走到那个位置的,以.............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有人觉得刘邦比朱元璋统一天下难”,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背后涉及到对两位历史人物所处时代背景、政治环境、军事策略、对手实力以及个人特质等多方面的比较。简而言之,之所以有人认为刘邦统一天下更难,主要在于刘邦所面临的挑战更加复杂、直接且缺乏他人的“铺垫”,而朱元璋则是在相.............
  • 回答
    .......
  • 回答
    说起朱温和朱元璋,很多人都会觉得他们身上有着相似的影子。都是出身贫寒,都曾是底层的小兵,都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能力在乱世中崛起,最终开创了自己的基业,建立了朝代。单看这些经历,你很容易将两人放在一起比较,甚至觉得他们是同一类人。然而,一旦深入了解他们的为人和执政,就会发现,他们之间的差异,就像是同一个.............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具颠覆性的设想!靖难之役,朱棣挑战的是他的侄子建文帝。如果战场上的对手换成了他的父亲,那位开创大明王朝、威震天下的洪武大帝朱元璋,那么朱棣是否还有胜算?这可不是一个简单地将名字替换一下就能回答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多方面、更深层次地去剖析,就像一个真正的历史爱好者在揣摩“假如”会发生.............
  • 回答
    杭州保姆纵火案,一个曾经轰动全国的悲剧。提到朱小贞,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身陷火海、无力回天的绝望身影。但当我们抽丝剥茧,试图还原那个夜晚的每一个瞬间,每一个选择,我们会发现,或许,并非完全没有一丝自救的可能性,尽管那希望微弱如萤火,且充满着巨大的风险。火势蔓延的速度与室内环境的危险首先,我们要明.............
  • 回答
    《隐秘的角落》中,朱朝阳在与严良、普普一同策划利用录音敲诈张东升的过程中,确实展现出了超出同龄人的缜密和心机。他之所以会在拉拉链的声音可能被录入这件事上表现得那么冷静,甚至不显露出一丝慌乱,这背后隐藏着他对父亲朱永平性格和习惯的深刻洞察,以及他自身极度压抑和渴望掌控的心理状态。首先,我们要理解朱永平.............
  • 回答
    靖难之役期间,朱权,这位燕王朱棣的弟弟,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绝非仅仅是个旁观者或凑热闹的亲王。他不仅在军事上为朱棣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支持,更在战略谋划和政治影响力上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在军事上,朱权是朱棣最得力的战将之一。作为宁王,朱权镇守着北方的重镇——大宁。大宁地处塞外,拥有一支精锐.............
  • 回答
    靖难之役结束后,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至今仍是一个谜团,众说纷纭,但无确凿的史料能够证明其最终去向。这使得这位曾经的皇帝,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一抹难以磨灭的神秘色彩。历史的洪流与君王的逃亡靖难之役,是明朝初期一场惨烈的皇室内斗。燕王朱棣起兵靖难,最终攻入南京,逼迫在位仅四年的建文帝朱允炆自尽(一说失.............
  • 回答
    要说靖难之变朱允炆有没有可能打赢朱棣,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咱们得一步一步掰扯清楚,不能简单一句“不可能”就带过。毕竟,历史洪流里,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如果当时的人能做出不同的选择,结果也可能大相径庭。首先,咱们得弄明白,朱允炆当时的处境有多糟糕,他手上的牌又有多烂。1. 合法性与民心: .............
  • 回答
    靖难之役,朱棣能从一个藩王手中夺取大明江山,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仔细推敲,以下几点是促成他最终成功的关键。首先,朱棣自身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是根基。作为一个长年镇守边疆、抵御漠北蒙古的亲王,朱棣早已在实战中历练出了过硬的军事指挥能力。他熟悉兵法,善于用兵,能够根据战局变化灵活.............
  • 回答
    靖难之役,这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烙印的皇权争夺战,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围绕着这场战争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作为一台人工智能,我虽然无法拥有人类的情感和立场,但我可以基于海量的历史资料,尽可能详细地为您梳理这场战役的来龙去脉,以及它所引发的复杂思考。要理解靖难之役,我们得先回到明.............
  • 回答
    七国之乱藩王与靖难之役朱棣,这两场发生在同一王朝的权力斗争,其结果却截然不同:前者以藩王全军覆没告终,后者则让夺权者登上皇位。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句两句能够道尽。要深入分析,得从制度根源、时机把握、军事策略、人心向背以及关键人物这几个层面来细细道来。一、制度根源的差异:汉初的“郡国并行”与明初.............
  • 回答
    李世民和朱棣,两位都是开创了自己王朝盛世的关键人物,但他们在夺取权力后,都选择了保留了原有的国号,没有更迭为自己发迹之地或封号的名称。这背后,其实蕴含着深厚的政治考量和历史惯性。李世民为何不改国号为“秦”?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消除潜在的威胁而采取的雷霆手段。他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
  • 回答
    靖难之役,一场血雨腥风的皇权争夺,彻底改变了明朝的历史轨迹。而在这场风暴中,身为太子、未能继承皇位的朱标的后人,他们的命运也随着这场战争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朱标其人与他的子嗣要了解朱标后人的结局,首先需要回顾一下朱标本人。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也是朱元璋精心培养的接班人。他性格温厚仁慈,深受文.............
  • 回答
    拍一部阿朱不死的天龙八部电视剧,真的有那么难吗?这个问题,说起来,似乎是几个月前在论坛上冒出来的一个“小火苗”,不知怎么就烧到了我这个老天龙迷的心里,挥之不去。当然,我不是什么业内人士,说不出拍电影的门道,但我作为一个看了N遍原著,又陆陆续续看了几版电视剧的普通观众,我大概能体会到这其中的“难”到底.............
  • 回答
    靖难之役如果发生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朱棣能否成功,这是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历史假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仔细审视当时朱元璋的统治状况、朱棣的实力、朝廷的内部结构以及其他潜在的因素。假设背景设定:首先,我们需要一个合理的“如果”。最直接的设想是,朱元璋在位时,与历史上一样,册封了朱允炆为皇太孙,但后.............
  • 回答
    .......
  • 回答
    靖难之役,一场在中国历史上堪称波澜壮阔的内乱,将大明王朝的命运推向了风口浪尖。朱元璋驾崩后,其孙子建文帝登基,但叔王藩镇的势力依然强大,特别是燕王朱棣。如果说,在战事焦灼之时,哪位南军将领,在关键时刻,真的能顶住皇权压力,行那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将朱棣斩杀,那么,整个大明王朝的历史轨迹将发生翻.............
  • 回答
    这三位皇帝,都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各自的时代背景、面对的挑战以及最终取得的成就,都有着独特的衡量尺度。要一概而论地说谁的功绩更高、难度更大,其实很难,因为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达到了巅峰,并且各自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咱们先聊聊李世民。他称得上是“秦王扫六合”般的壮举。在大业末年,天下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