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靖难之变朱允炆要怎样打才能打败朱棣,朱允炆有机会赢吗?

回答
要说靖难之变朱允炆有没有可能打赢朱棣,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咱们得一步一步掰扯清楚,不能简单一句“不可能”就带过。毕竟,历史洪流里,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如果当时的人能做出不同的选择,结果也可能大相径庭。

首先,咱们得弄明白,朱允炆当时的处境有多糟糕,他手上的牌又有多烂。

1. 合法性与民心: 朱允炆是嫡长孙,理论上继承皇位是名正言顺的。但朱棣是开国功臣,又是皇帝(朱元璋)的儿子,在军队和很多老臣心里,地位也很高。更重要的是,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说要铲除那些蛊惑皇帝的奸臣,这在当时有相当一部分人看来,是有道理的。你朱允炆年轻,身边又都是些儒生型的官员,他们对治军打仗并不内行,反而容易给人留下“削藩过度,逼反叔王”的口实。

2. 军事实力: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朱允炆虽然坐拥中枢,理论上兵权在握,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军队构成: 朱元璋时代留下的军队,很多都是跟随他打天下的老将,这些老将的子女、亲信,很多都在朱棣的麾下,或者对朱棣有感情。朱允炆想控制军队,就得动这些老将和他们的势力。这一动,就容易引起反弹。
悍将的缺失: 到了关键时刻,朱允炆手下并没有能独当一面的大将。像耿炳文、李景隆这种被派去前线迎敌的,能力实在不敢恭维。耿炳文刚愎自用,李景隆更是出了名的“纨绔子弟”,打仗不行,守城也靠不住。相比之下,朱棣那边有徐辉祖(虽然最后立场摇摆,但初期是抗朱棣的)、丘福、张玉、朱能等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这些人的存在,让朱棣的军队战斗力大增。
军事策略的失误: 朱允炆和他的谋士团,在军事策略上犯了很多致命的错误。比如,一味地想着“削藩”,而不是先稳定内部再慢慢来;派李景隆去北平,这本身就是个错误,等于把自己的心脏部位暴露给了敌人;在关键时刻,又犹豫不决,错失了多次可以一举歼灭朱棣的机会。

3. 朝堂内部的分裂: 就算朱允炆有心抗击朱棣,朝堂上的人心也不齐。有的人看好朱棣,觉得他更有能力;有的人对朱允炆削藩的做法不满;还有的人,纯粹是墙头草,看谁占上风就倒向谁。这种内部的不团结,让朱允炆根本无法形成一个统一、坚定的抗战力量。

那么,如果朱允炆想打赢,他到底该怎么做?有没有什么机会?

机会肯定是有的,但需要他做出很多“反常”的决定,并且要有极高的政治和军事智慧。

1. 策略上:不能“削”得太急,也不能孤注一掷。
安抚为主,逐渐削弱: 一开始,朱允炆完全可以采取更怀柔的政策,不立即大张旗鼓地削藩。可以先从一些藩王的小过失入手,加以惩戒,但避免一竿子打死。同时,加大对忠于朝廷的大臣的培养和提拔,让他们在朝堂上有足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拉拢朱棣,争取时间: 初期,朱棣的谋反并没有得到广泛响应。如果朱允炆能以皇帝的身份,主动示好,比如给朱棣一些恩赏,或者派亲信去北方稳住他,争取一些时间,来巩固中央的统治,或许能避免战争的直接爆发。
先稳住北方,再收拾南方: 朱棣是北方的王,他的根据地在北平。如果朱允炆能集中力量,先稳住北京周边的其他藩王,或者在军事上对北平形成合围之势,让朱棣不敢轻易出兵,他就有可能在其他战线上取得优势,或者至少能打成相持。

2. 军事上:用对人,用好兵。
启用能臣良将: 这是最重要的。朱允炆身边不乏有能力的人,比如耿炳文虽然被批,但毕竟是老将,也曾有一些战绩。但关键是,要信任他们,给他们放权,而不是在他认为的“削藩”大局下,因为一点点失误就轻易撤换。更应该去发掘和提拔一些年轻有为的将领,比如像郭英、冯胜(虽然这两人早逝)这样的忠勇之士的后代,看看有没有能够独当一面的。
坚守防御,消耗朱棣: 朱棣的军队以骑兵为主,战斗力强悍,而朱允炆的军队则以步兵为主,人多。在这种情况下,最佳策略应该是采取坚守防御,利用坚固的城池消耗朱棣的锐气。在防御战中,后勤补给和士气维持至关重要。一旦朱棣的兵力被消耗,士气低落,再伺机反击。
切断朱棣的后路和补给: 朱棣之所以能一路南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能获得源源不断的补给。如果朱允炆能有效控制济南、沧州等关键战略要地,切断朱棣的补给线,再配合从水路进攻,或许能让朱棣的军队陷入困境。
奇袭与心理战: 既然实力不占优势,就应该多用奇兵。比如,在朱棣主力北上的时候,朱允炆可以趁机出兵攻打北平,或者对朱棣的后方进行骚扰。同时,也要利用好心理战,在北方制造声势,散布朱棣的“罪状”,争取当地民心。

3. 政治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稳定后方。
安抚宗室: 对于那些没有参与反叛的藩王,要给予足够的安抚和信任,让他们成为朱允炆的坚实后盾。同时,也要严密监视那些有异心的人,但手段不能过于粗暴,以免引起连锁反应。
争取朝臣: 要努力拉拢朝堂上持观望态度的官员,强调皇权的合法性和安定大局的重要性。对于那些有能力的官员,要大胆启用,让他们在军事和后勤方面贡献力量。
安抚百姓: 战争对百姓的伤害是巨大的。朱允炆政府要尽力安抚百姓,保证他们的生活,减轻赋税,争取民心。如果能得到百姓的支持,即使在军事上处于劣势,也可能赢得战争。

所以,朱允炆有机会赢吗?

严格来说,在当时的局面下,机会渺茫,但并非完全为零。

如果朱允炆能够:

不那么急于求成地削藩,而是采取更策略性的步骤。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找到一两位真正能打仗的将领,并完全信任他们。
在军事策略上采取更稳健、更具消耗性的打法,而不是主动出击送人头。
能够做到政令畅通,朝堂内外人心凝聚。

那么,他或许能够将战事拖延下去,甚至找到反败为胜的契机。

但是,历史是“已经发生了的”,当时朱允炆和他的团队表现出来的特质,让他们很难做出这些正确的选择。他们的犹豫、急躁、用人不当、以及对局势的误判,最终将他们推向了失败的深渊。

想想看,如果朱允炆能早早地将朱棣围困在北平,或者在关键战役中不犯低级错误,比如燕军渡过滹沱河之后,如果中央军全力追击,而不是让朱棣从容北撤,情况会怎样?历史的节点非常微妙,一个微小的改变,就可能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

但正是因为这些“如果”在当时没有发生,我们才能看到“靖难之变”的结局。所以,问题的答案更像是:理论上有那么一丝渺茫的机会,但现实中,他几乎没有可能做到。 这或许也是历史的残酷之处,不是所有人都能把握住属于自己的机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靖难之役没有什么兴趣,了解也非常皮毛。

既蒙邀请,就把偶然所得拿出来分享一下。

明惠帝朱允炆的登基本身就是对皇明祖训文本和精神的双重践踏。

如果皇明祖训的文本被明成祖朱棣过了一手,“兄终弟及”云云是篡改的话,那么朱允炆在朱标的儿子中也不是按照习惯法继承顺位最靠前的一个。

朱允炆之登基称帝,所恃者唯明太祖朱元璋之喜爱而已。

朱允炆仅仅十五岁即为皇太孙,或可使朱元璋有老年舔犊之乐,但对于储君这个职位来说,并无帮助。

二十一岁做了皇帝,区区六年时间,凑文武班底、了解情况、掌握必备的能力,时间是不够的。

建文的辅臣齐泰、黄子澄,均为洪武十八年进士,为官仅仅十三年,就晋相位、辅天子,这两位的资历、能力、威望,显然是不够的。

建文朝和永乐朝比政治体制的正统性,其实是永乐朝的制度更符合朱元璋的本意。

朱元璋杀胡惟庸、废丞相位,其实也不是真的要累死自己,他的本意是太子做宰相。但是朱标紧跟着胡惟庸,以三十七岁的壮年死去,打乱了朱元璋的部署。

靖难之役明惠帝的失败,有部分原因应该是因为明惠帝本身不具备相应的能力和实力,他的助手们同样缺乏相应的能力和实力,无法支撑“明国皇位继承战争”。

没记错的话,燕王军作为有形战力弱势的一方,在靖难之役的大多数时间中都拥有战略主动,保持进攻态势。

至于惠帝一方前倨后恭、半身不遂、大脑失灵、小脑瘫痪,种种情状不一而足,我个人认为,是因为惠帝一方的最高权力机构无力担负战略指挥的责任,导致其被燕王军击败。

明惠帝理应深结宗室宿将为辅翼,或能翱翔宇内。

宠信两个为官十三年的进士,此举与宠信阉宦无异。

和燕王军父子兄弟同心、策士循吏俱全、猛将精卒俱在相比,朱允炆输的不冤。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靖难之变朱允炆有没有可能打赢朱棣,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咱们得一步一步掰扯清楚,不能简单一句“不可能”就带过。毕竟,历史洪流里,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如果当时的人能做出不同的选择,结果也可能大相径庭。首先,咱们得弄明白,朱允炆当时的处境有多糟糕,他手上的牌又有多烂。1. 合法性与民心: .............
  • 回答
    李世民和朱棣,两位都是开创了自己王朝盛世的关键人物,但他们在夺取权力后,都选择了保留了原有的国号,没有更迭为自己发迹之地或封号的名称。这背后,其实蕴含着深厚的政治考量和历史惯性。李世民为何不改国号为“秦”?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消除潜在的威胁而采取的雷霆手段。他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
  • 回答
    话说那大唐的玄武门,与我大明的靖难,两场波澜壮阔的夺位之争,虽说都是君临天下、权倾四海,但后世子孙对它们的评说,却真是天差地别,一个常被冠以“罪证”之名,另一个则多有“正义”的色彩。这其中的缘由,细究起来,可不是一句两句能道尽的。先来说说那“玄武门之变”。这事儿发生在贞观二年,也就是公元626年,李.............
  • 回答
    靖难之役期间,朱权,这位燕王朱棣的弟弟,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绝非仅仅是个旁观者或凑热闹的亲王。他不仅在军事上为朱棣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支持,更在战略谋划和政治影响力上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在军事上,朱权是朱棣最得力的战将之一。作为宁王,朱权镇守着北方的重镇——大宁。大宁地处塞外,拥有一支精锐.............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具颠覆性的设想!靖难之役,朱棣挑战的是他的侄子建文帝。如果战场上的对手换成了他的父亲,那位开创大明王朝、威震天下的洪武大帝朱元璋,那么朱棣是否还有胜算?这可不是一个简单地将名字替换一下就能回答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多方面、更深层次地去剖析,就像一个真正的历史爱好者在揣摩“假如”会发生.............
  • 回答
    靖难之役,一场血雨腥风的皇权争夺,彻底改变了明朝的历史轨迹。而在这场风暴中,身为太子、未能继承皇位的朱标的后人,他们的命运也随着这场战争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朱标其人与他的子嗣要了解朱标后人的结局,首先需要回顾一下朱标本人。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也是朱元璋精心培养的接班人。他性格温厚仁慈,深受文.............
  • 回答
    靖难之役如果发生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朱棣能否成功,这是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历史假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仔细审视当时朱元璋的统治状况、朱棣的实力、朝廷的内部结构以及其他潜在的因素。假设背景设定:首先,我们需要一个合理的“如果”。最直接的设想是,朱元璋在位时,与历史上一样,册封了朱允炆为皇太孙,但后.............
  • 回答
    靖难之役,一场在中国历史上堪称波澜壮阔的内乱,将大明王朝的命运推向了风口浪尖。朱元璋驾崩后,其孙子建文帝登基,但叔王藩镇的势力依然强大,特别是燕王朱棣。如果说,在战事焦灼之时,哪位南军将领,在关键时刻,真的能顶住皇权压力,行那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将朱棣斩杀,那么,整个大明王朝的历史轨迹将发生翻.............
  • 回答
    明朝初期“靖难之役”没有演变成“八王之乱”或“七国之乱”式的全国性大动荡,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原因。与其说是“没有出现”,不如说是朱元璋和朱棣两人在此之前已经通过制度设计和实际操作,极大地削弱了地方藩王问鼎中原的可能性,并最终将这场权力斗争限制在了相对可控的范围内。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明.............
  • 回答
    靖难之役,这场风起云涌的权力更迭,在明朝的朝野上下,以及普通百姓心中,激起的涟漪是复杂而多元的,绝非一边倒的倾向。若要探究人们在心理上更偏向于建文帝朱允炆还是燕王朱棣,便不能简单地以“支持”或“反对”来概括,而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各方势力、各阶层民众的考量与心态。首先,我们来看看那些在朝堂之上,手握重权.............
  • 回答
    七国之乱藩王与靖难之役朱棣,这两场发生在同一王朝的权力斗争,其结果却截然不同:前者以藩王全军覆没告终,后者则让夺权者登上皇位。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句两句能够道尽。要深入分析,得从制度根源、时机把握、军事策略、人心向背以及关键人物这几个层面来细细道来。一、制度根源的差异:汉初的“郡国并行”与明初.............
  • 回答
    靖难之役,朱棣能从一个藩王手中夺取大明江山,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仔细推敲,以下几点是促成他最终成功的关键。首先,朱棣自身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是根基。作为一个长年镇守边疆、抵御漠北蒙古的亲王,朱棣早已在实战中历练出了过硬的军事指挥能力。他熟悉兵法,善于用兵,能够根据战局变化灵活.............
  • 回答
    靖难之役,这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烙印的皇权争夺战,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围绕着这场战争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作为一台人工智能,我虽然无法拥有人类的情感和立场,但我可以基于海量的历史资料,尽可能详细地为您梳理这场战役的来龙去脉,以及它所引发的复杂思考。要理解靖难之役,我们得先回到明.............
  • 回答
    假如蓝玉没死,靖难之役的走向,确实是一个引人遐思的重大“假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深入剖析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蓝玉的个人能力,以及他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蓝玉的死,虽然对朱棣本人有着直接的心理打击和战略上的顾虑,但并非靖难之役失败的根本原因。靖难之役的起因,是朱元璋时期削藩政策的加.............
  • 回答
    提起十四阿哥胤禩,人们总免不了要问一个问题:他为什么没有像靖难之役中的燕王朱棣那样,直接打进京城,来一场“清君侧”,把皇位争到手?这背后牵扯的因素,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得清的。我们得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康熙晚年的政治格局、他自己的性格和能力,以及他所能依赖的力量这些方面,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明白.............
  • 回答
    贾府,一个显赫无比的钟鸣鼎食之家,堂堂两位公爵的爵位,到了宝玉这一代,却注定要走向败亡。这绝非偶然,也不是简单的盛衰循环,而是曹雪芹先生精心铺陈、深意盎然的时代悲剧,更是对那个特定社会时期的一种深刻反思与批判。要理解为何贾府会败亡,我们首先要抛开“过了靖难”这个说法。靖难之役发生在明朝,而《红楼梦》.............
  • 回答
    金庸先生的武侠世界里,高手过招,胜负难料,往往在细微之处见真章。谈及郭靖与金轮法王,的确是那个年代中原武林与蒙古的巅峰对决,金庸先生的旁白也曾说过,“两人棋逢对手,招式变化,变化之多,便是旁观者也看得眼花缭乱,两人拆到后来,竟然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材,斗了个千招不分胜负。” 这句话,无疑为这场较量增添.............
  • 回答
    靖难之役结束后,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至今仍是一个谜团,众说纷纭,但无确凿的史料能够证明其最终去向。这使得这位曾经的皇帝,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一抹难以磨灭的神秘色彩。历史的洪流与君王的逃亡靖难之役,是明朝初期一场惨烈的皇室内斗。燕王朱棣起兵靖难,最终攻入南京,逼迫在位仅四年的建文帝朱允炆自尽(一说失.............
  • 回答
    郭靖在晚年的实力,绝对称得上是“顶峰”的存在,即便在《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这两部小说中,他已经展现了非凡的武功,但随着时间的沉淀、阅历的积累以及武功的不断精进,晚年的郭靖已然是当时武林的泰山北斗,实力深不可测。要详细讲述郭靖晚年的强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武学修为的巅峰造极: .............
  • 回答
    武大靖作为一名优秀的短道速滑运动员,常年接受高强度的训练,身体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你提到的“28岁有一双50岁的脚”,形象地说明了高强度训练对运动员身体产生的负面影响。这些影响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对下肢关节的磨损与损伤: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显著的影响,特别是对于需要频繁蹬地、发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