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世民、赵匡胤、朱棣谁的功绩更高、难度更大呢?

回答
这三位皇帝,都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各自的时代背景、面对的挑战以及最终取得的成就,都有着独特的衡量尺度。要一概而论地说谁的功绩更高、难度更大,其实很难,因为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达到了巅峰,并且各自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咱们先聊聊李世民。他称得上是“秦王扫六合”般的壮举。在大业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像他这样出身高贵、且身处皇室权力斗争中心的人物,能够从最初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最终夺得天下,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更何况,他是在瓦岗军、窦建德等一众强大的反对势力之中杀出一条血路,最终建立大唐。这中间的刀光剑影、权谋斗争,绝非易事。

然而,李世民的伟大之处,并不仅仅在于他如何夺取天下,更在于他如何治理天下。在父亲李渊建立唐朝之后,他所面对的,不仅仅是外患,比如突厥的威胁,还有内部的政权巩固问题。他以“玄武门之变”为代价,巩固了皇位,这其中充满了血腥和政治的残酷,但也正是这一步,让他能够集中精力去治理国家。他能够采纳魏征等人的直谏,虚心纳谏,这在帝王之中是极其难得的。他开启了“贞观之治”,使得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族关系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和谐。突厥的威胁被解除,丝绸之路重新畅通,大唐的威名远播四方。从一个乱世的终结者,到一个盛世的开创者,李世民的功绩,在于其政治上的远见和魄力,以及在治国理政上的卓越才能。他所面临的难度,除了战乱,还有如何在一个刚刚经历战乱的国家中重建秩序,如何处理好皇权与臣权的平衡,以及如何应对强大的外部势力。

再来看看赵匡胤。他是在后晋、后汉、后周等一系列政权混乱之后,重新统一北方,然后南征北战,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裂局面。赵匡胤的出身,与李世民不同,他是一个武将出身,通过自己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最终黄袍加身,建立了宋朝。

赵匡胤的难度,首先在于他所面对的“积弊”。五代时期,军事政变频繁,藩镇割据的势力依然存在,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他需要如何平定这些藩镇,如何收回被分割的权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他采取了“杯酒释兵权”这样的策略,以和平的方式解除了最有威胁的将领的兵权,这在古代帝王中也是非常少见的,避免了大规模的内战,保证了政权的稳定。这其中需要的不仅是胆识,更是高超的政治智慧。他的另一个重大贡献,在于奠定了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虽然这一国策在军事上后来显现出一些弊端,但在当时,它有效地遏制了军阀势力,促进了文官政治的发展,为宋朝后来的文化繁荣打下了基础。他结束了五代十国那个混乱的时代,建立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宋朝,虽然他未能完全统一中国,但他的努力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他所面对的难度,除了残余的割据势力,还有如何改变那个崇尚武力的社会风气,如何重新构建中央集权。

最后,我们谈谈朱棣。朱棣的功绩,很多人可能会立刻想到“永乐大帝”的称号。他从一个藩王,通过“靖难之役”推翻了自己的侄子,登上了皇位。这本身就是一场充满风险的权力斗争。藩王起兵对抗中央,在历史上是极少能成功的,而朱棣做到了,并且是在他的叔叔李世民建立起来的强大唐朝的数百年后,在经过了元朝的统治之后,再次将中国推向了一个高峰。

朱棣的难度,首先在于他“靖难之役”的合法性问题。作为藩王,起兵夺位,在道义上会受到质疑,所以他需要用实际的功绩来证明自己的统治的正当性。他将首都迁往北京,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略决策,不仅是为了防御北方的蒙古势力,也意味着中国政治中心的一次重大转移,这背后涉及到巨大的成本和对现有政治格局的重塑。他派遣郑和下西洋,宣扬国威,促进了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航海壮举。他组织编纂了《永乐大典》,这对保存中华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他北征蒙古,巩固了北方边防,南征安南,将越南纳入了中国的版图(虽然后来又独立了)。可以说,朱棣的统治,充满了开疆拓土、锐意进取的精神。他所面对的难度,除了内心的政治合法性挑战,还有如何巩固刚刚通过战争夺取的政权,如何处理与前朝的遗老遗少的关系,以及如何应对北方强大的军事威胁。

如果非要比较功绩和难度,这是一个非常主观的问题,因为衡量的标准不同。

从“结束混乱、开创盛世”的角度来看,李世民的功绩或许更为显著,他不仅结束了隋末的战乱,还开创了影响深远的“贞观之治”。他面对的难度,在于从一个王朝的废墟上重建国家,并且要应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压力。

从“结束分裂、稳定社会”的角度来看,赵匡胤的功绩在于他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带来了相对的和平与稳定,他的“杯酒释兵权”展现了非凡的政治智慧。他面对的难度,在于如何在一个武将专横、藩镇林立的时代,建立起一套新的政治秩序。

从“革故鼎新、开拓进取”的角度来看,朱棣的功绩在于他以极大的魄力和雄心,将明朝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无论是迁都北京、郑和下西洋还是编纂《永乐大典》,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面对的难度,在于如何在一个政治环境复杂、且需要证明自身统治合法性的前提下,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和扩张。

总的来说,这三位皇帝都在各自的时代创造了不朽的功绩,他们面临的挑战和付出的努力,都超乎常人。李世民是那个开创盛世的“天可汗”,赵匡胤是那个终结乱世的“中兴之主”,朱棣是那个雄心勃勃的“北伐皇帝”。他们的伟大,在于他们不仅能夺取天下,更能治理天下,并且在各自的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另一个答案的观点过于主观,没有进行辩证的分析,对于朱棣和赵匡胤只谈了缺点,对于李世民又只谈了优点,这容易混淆视听,挑起矛盾。

先说我的结论:

  1. 从对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角度讲,李世民成就最高。
  2. 从对国际世界的影响的角度讲,朱棣的成就最高。
  3. 从开国立业的角度讲,朱棣的难度最大。
  4. 从建设发展的角度讲,赵匡胤的难度最大。

接下来就1.2.3.4点顺次解释:

1.既然对人民生活水平改善,那么就要先关注他们之前的社会经济状况。不难发现,李世民以前的隋末,社会破坏最为严重,征高丽的国力虚耗以及全国范围内的武装割据,注意这里的武装割据,和五代末的割据是有区别的,五代虽然也战争不断,但几乎不染指南方,南方诸国大战也极少,基本都是井水不犯河水,因此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较高,而李世民接手前,中原李密和王世充、宇文化及已经恶战过了,南方遍布军阀互相歼灭,还有隋炀帝在江都的横插一棒。最终取得安稳的成绩,可见就改善生活这一方面,赵匡胤是不如李世民的。

再者,宋初依旧没有改变武人治国的传统,宋太祖自己是尚武的也从内心瞧不起文人,例如赵匡胤曾问赵普“之”字的用法,赵普回答是语气助词,赵匡胤直接一句“之乎者也,要什么助词”怼回去,表明了他内心对儒家文人的鄙视。当宋军平定天下时,也时时刻刻透露着五代武人的风格,李处耘杀俘分吃,王全斌蹂躏四川,完全没有大国统一的思想,百姓的生活水平可想而知,而李世民的统治时期,真正做到了政治开放和与民无犯,把统一天下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因此有一说一,李世民在这方面稳胜其他二位。

至于朱棣,我们承认他五伐蒙古,七下西洋,修大典,耀国威,可是换一个角度想,朱棣以前的洪武盛世何其强大?作为藩王早在洪武末年就私造兵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何须再假以靖难的名义?且不说靖难的法理性,就人民生活的破坏程度不言而喻,朱棣破坏了二代帝王守成的古制,使全国再次陷入动乱,这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如果可以,那么刘濞也应该翻案。就永乐年间的状况看,不否认社会经济有所提高,但屡次北伐数以百万计的银两,内部唐赛儿起义就是最直接的证据,朱棣的本纪中,叛乱已是常事,只能说,如果没有朱棣,效果可能也不会差,建文帝拟订的田制其实就是均田制的一种承袭,不可能完全学习周朝,这对人民生活一定是有利的。

综上,李世民在这个角度力居榜首无可厚非。

2.有一说一,从国际影响上看,朱棣还是最为成功的。李世民开拓了边疆,击溃了突厥,最著名的便是“天可汗”的称号,但是要知道,这是西亚北亚国家对付唐朝武力的一种手段,就如越南古时常年对中国朝贡,但在越南国内史书上,他们认为这是聪明的选择,优越的政策,而要说他们真的多敬佩中国,难以言说,因此天可汗并不是说李世民真的就当他们的可汗,更多的只是一个名誉。

再说朱棣,五征蒙古的事迹大体可以与唐灭突厥相抵,并且历次征伐,朱棣都亲自上阵,先不论这种做法的合理性,就鼓舞士气、宣扬国威来说,那些游牧汉子是见过“真龙天子”的,这种心里威慑可以想知。又永乐朝七下西洋,其足迹一直到埃塞俄比亚、红海,至今都留存着当时的痕迹,更别说日本、菲律宾,都是毕恭毕敬,加上当时明朝水师对于全世界的领先,是实实在在的万国来朝,比之贞观朝是只多不少的。

关于赵匡胤就不多说了,燕云的基本问题还没有解决,更别提国际影响了,大家心里都清楚,当然这并不代表赵匡胤能力不行,这其中有很多历史影响。

综上,朱棣略胜李世民,二者又稳压赵匡胤。

3.从开国立业的难易程度来看,无疑朱棣是最难的,不过也要承认,三者都是百年一遇的传奇将才,怪就怪在李世民和赵匡胤的基础比较好。

李世民自不必说了,开局雄踞河东,虽说也是危机四伏,但至少有钱有信,每到一处都能拉到壮丁,史载只要找李渊的都能给个官爵,大家都积极踊跃。核心阵容上,文有裴寂、刘文静,武有刘弘基、殷开山,都是老练的官僚将领,比之朱棣的姚广孝、张玉、朱能、邱福等,有和尚转型,有初来乍到,兼直天壤之别,这里要注意,我们虽然会吹捧刘伯温、姚广孝如何如何神,但实际上,他们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不会呼风唤雨、料知未来,这里的道衍和尚只是一个初入官场不怕虎的野心家,仅此而已。不久李氏父子进入关中,更是如鱼得水,霸业可成。

赵匡胤接手的也是一副巨大的帝国,它刚刚在北伐上屡屡获胜,一点也不羸弱,南方各国也纷纷上贡,形势一片大好,赵匡胤要做的就是鼓动将士们演一出好戏,再拉拢自己的同行将领们结成“义社兄弟”,难度系数比之前面两人差了几个档次。当然也不能忽视赵匡胤一步步爬到殿前都点检的历程,但无论如何是无法和两位统一帝王相提并论的。

最后压轴说朱棣,如果说世界上什么事情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十有十死,那一定包括靖难,以北京一隅之地,抗衡全国人力、物力、财力,现代P社玩家也不带这么玩的呀。再看战绩,竟然是胜多败少,以有限的兵力硬生生的推到山东,虽然被盛庸、铁铉大败,修整后又吸取教训,再次推到淮河,这些都是实打实的仗,不过最后的成功还是要得益于直取南京,有些人只看到取南京而忽视前面三四年的战斗,有些人只看战绩而不论取南京的奇计,这都是有失偏颇的,朱棣的成功是二者相加的结果,就算是袭取南京也需要超强的魄力和运气,这些都是实力的一部分。

就事论事,李世民是大概率完成不了靖难之役的,玄武门之变前,李渊让李世民做大行台尚书令,意思是让他们兄弟俩分天下为二,李世民主关东,即使在这种条件下,李世民也没有十足把握,最终选择了发动政变,更别提给他一城对抗全国了。

综上,朱棣在这个层面的难度系数远高于其他二人,而李世民又远高于赵匡胤。

4.就国家建设的难度来说,无疑是赵匡胤居于榜首。无论唐初多么穷苦,明初多么动乱,至少国土安实,疆域完整,北方游牧民族仅限于草原奔腾,中国拒险足以一战。

回首宋初,半壁江山,南方初定,川蜀连年叛乱,一有风吹草动就星火燎原,北方的辽国和突厥、蒙古有本质区别,耶律阿保机是依据汉城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辽国的腹地不在草原,而在中原,而且是最肥沃的河北燕云之地,耶律德光拿走十六州更是直接破坏了中国最重要的据点,致使中原无险可守,自保都是问题,要搞国民建设,契丹人三天两头过来打草谷,民不聊生。

再者,五代军阀制度已经深入人心,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赖以赵匡胤、赵普巧妙削夺才不至于重蹈五代覆辙,但以当时来看,前面五个朝代都是数十年而亡,赵匡胤看不到《宋史》,他也不确定自己会不会是“六代”君主,因此可谓是朝不保夕,更别提全国经济建设了,这在当时是不现实的。然而,即使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下,赵匡胤还是尽自己所能发展了国力,他勤俭爱民,设立封桩库,没有私房钱,全部用来对付契丹,统一寰宇,他不惜放下尊严,立誓不杀文人,创造了一个文人的天堂,他可以不厌其烦,像母亲一样要求、告诫各地发展经济、爱护百姓,他修商路,通海运,使残缺的中国运行起来,这些难度都是李世民、朱棣不能理解的,对比来看,可以说李、朱是含着金汤匙的官二代,而赵匡胤则是刚刚脱下军装的普通人。这里注意一点,赵匡胤的建设难度高于二位,不代表成就高于二位,因为起点等诸多原因,真论成就赵匡胤反而是最低的。

综上,赵匡胤的国内建设难度远高于其他二者,毋庸置疑。

user avatar

某些公知型叫兽的粉丝,又来为广大人民群众制造“正确的历史记忆了”

你们以为谎言重复一千遍就能变成真理吗?

大家都知道永乐大帝著名的五征漠北这一说法,我现在在这里简略回顾一下。


在朱棣还是燕王时期,因为建文帝执意削藩,不得已八百亲卫起兵夺取了天下。当他率领北平,大宁两都司兵马攻入南京城时,草原的局势也在急剧的变化着。


首先是利用帖木儿汗国内战的机会,黄金家族的正统后裔之一的本雅失里大汗返回草原,和以永谢布势力为根基的阿鲁台太师搞到了一起,暂时臣服于鬼力赤大汗麾下。

投靠他们的还有兀良哈三卫。


这里要给大家澄清一个著名谣言,即燕王靖难借了宁王的朵颜三卫,然后在胜利夺取天下之后将大宁卫的地盘交给了他们。


其实,兀良哈也就是朵颜,早就在洪武二十五年前后就背叛了明朝。


他们总体偏向跟鞑靼本部合作,宁王的部队在内蒙东部一带巡边时,发现了大量的集结痕迹。于是赶紧汇报,综合分析判断兀良哈人即将勾结鞑靼本部大队人马南下袭击宁王。


朱棣奉命率领北平,大宁两个都司的兵马出塞北伐,追踪打击兀良哈及鞑靼本部的兵马。大军从内蒙宁城出发,沿西拉木伦河一路向东北搜索,在兀良哈地界内的彻彻儿山爆发大战,他击溃了鞑靼本部和兀良哈联军,生擒了北元大将孛林帖木儿。


之后继续北上,在今天大约乌兰浩特,白城一带,攻克兀良哈人的秃城。


此战之后暂时打消了兀良哈人联合鞑靼本部将自己的驻牧范围势力扩张到西拉木伦河以南的念头。


但兀良哈人也并没有因此重新归附明朝。


所以,朵颜三卫从来就没有参加过朱棣和朱允炆之间的靖难大战。跟随朱棣入关的是宁王麾下的三个卫,里面虽然也有大量的蒙古人,但更多是鞑靼本部蒙古人,而非兀良哈人。



朵颜三卫这帮蒙古人在元末明初之际,并没有遭到北元和明朝的全力打击,而是靠左右逢源渡过了一段还算安稳的日子。


所以实力和人口小有膨胀,在松嫩平原搞起了半耕半牧的据点,有一定的城镇据点。


到了靖难大战打完,朱棣登基称帝的第二年,朵颜三卫才来再次归顺明朝。


但是好景不长,朵颜三卫经过几次入贡,大概是发现了大宁地区的士兵和民众已经迁移回关内补充北京地区人口。


所以他们又动了歪脑筋想南下西拉木伦河以南了。


兀良哈的事情暂且按下不提,且说回鞑靼本部,经过一段时间的安稳,再加上摆脱了以前元朝带到草原上的大量官僚家眷,鞑靼本部恢复了相当的战斗力。


但是鬼力赤大汗不是个好战分子,他面对朱棣的招抚采取不接受但也不宣战态度,就是拖时间。而太师阿鲁台则正好相反,好几次暗中勾搭朱棣派来的使臣,说愿意归附,甚至有过一次派使者去朝贡说自己身体不好让御医赐药。


史书上没有记录朱棣和阿鲁台之间的交易,但不久之后,鬼力赤大汗遭遇政变,被阿鲁台和本雅失里弄下台,本雅失里成功上位。


阿鲁台利用私人姻亲关系积极拉拢兀良哈三卫,准备让兀良哈人骚扰明朝,然后自己和本雅失里先打败西边的马哈木,太平和把秃孛罗这几个瓦剌首领,一统草原。


永乐七年七月,阿鲁台和本雅失里诛杀朱棣派来的使者郭骥,表明对明宣战态度。


估计他俩原指望兀良哈人能缓冲骚扰明朝一段时间,谁知兀良哈人也聪明的很,直接龟缩到松嫩北部和兴安岭,让出了道儿。


阿鲁台和本雅失里只好亲自应战。


好在明朝大将邱福,不听李远和王聪劝告也不顾朱棣的叮嘱,打败了一些鞑靼本部的前哨部队之后,抛下明军主力,与主要将领率领一千多精锐铁骑加速追击。


终于在今天外蒙古克鲁伦河一带遭到鞑靼本部绝对优势兵力围歼。


整个军官团和一千多精骑全军覆没,剩余北伐主力群龙无首,陆续退回关内。


对明朝而言,打击尤为巨大的是损失了李远这个年轻有为,前途无量的将星,他本是朱棣着意培养的对象,若非这次北伐被邱福害死,以后成就未必在张辅之下。


之后,朱棣决意御驾亲征。号称动员兵力五十万,实际动员兵力经考证,约为十一万战兵。


与之相对的,阿鲁台和本雅失里控制的鞑靼本部人口在六七十万上下,可以动员的作战男丁在8-10万。另外在他们的左翼还有兀良哈人可以作为不稳定后援,兀良哈人人口在二十万以内的规模,可以动员作战的男丁约有2-3万。


所以朱棣征召了大致对等的兵力。大军在次年三月出塞,兵分三路向北扫荡。


在呼伦贝尔一带,朱棣侦知太师阿鲁台和本雅失里大汗因为意见不合,已经闹掰了。本雅失里带了三万多人马向西逃窜,想投奔瓦剌人,躲避明军打击锋芒。


而太师阿鲁台可能想继续诱敌深入,裹挟大量鞑靼民众往更遥远的额尔古纳河河谷地撤退了。


朱棣当机立断,率领三千营等精锐骑兵部队两万骑,携带二十三天口粮,星夜兼程沿着鄂嫩河向西追击。


在今天外蒙古的巴特希雷特一带的鄂嫩河源头南岸追上了本雅失里大汗,这里曾经是他伟大的祖先成吉思汗登基称汗之地。


尽管人数优势其实在本雅失里那边,但也许是长途跋涉投奔曾经的小弟瓦剌人,耗尽了大汗怯薛铁卫的勇锐。


朱棣两万精骑轻松击溃了本雅失里的抵抗,当天即击毙俘虏万余人,本雅失里仅率七名亲卫逃亡。这里留一个悬念,朱棣曾经阻止部下进一步追杀本雅失里,至于为什么,以后我出一个五征漠北的视频时再详谈。

打完仗第二天,又有一万多溃散的人马到朱棣军营外投降,将他们悉数释放之后。朱棣向东回归主力,大队人马继续向更深远的额尔古纳河河谷地前进,追击阿鲁台。


在今天已经不可考证的飞云山一带,朱棣击溃了阿鲁台率领的鞑靼主力部队,斩杀数千人,各部首领贵族及将领被击毙百十余人。


又在一个叫曲回津的地方,俘虏了大批鞑靼本部为本次战争而积蓄的牛羊马匹和辎重。


可谓压倒性胜利。


鞑靼本部主力及军民不得不退到额尔古纳河以北,进入西伯利亚荒原逃避追杀。


明军越过额尔古纳河,继续北进,穷追不舍,达到了今天已无法考证的被明军称为广漠的区域。这大概就是中原王朝军队北伐有史以来纬度最靠北的一次,很可能已经超过了贝加尔湖的纬度。


最后实在找不到鞑靼残存主力的踪迹,才班师回朝。


由于此次追击过于遥远,已经大大脱离了原本预定的路线,回程路上分段储积的补给基地无法使用。


因此随军辎重变得格外重要。


这个时候,因为行军路线向东大幅偏离进入西伯利亚,返回时不得不沿兴安岭南下。进入了兀良哈人的活动地域,兀良哈人坐山观虎斗了一段时间,心思又活泛起来了。


他们计划在明军返回途中偷袭后队辎重,如果成功,甚至可能让明朝的远征军出现严重的饥荒溃乱。


但是朱棣对此已有安排,在后队辎重附近安排有伏兵,兀良哈的人马偷袭辎重时遭到伏兵打击,当场被击毙数百人,剩余的许多人被赶进河中,淹死者不计其数。


而另一路明军也在漠南遇到了投降的鞑靼知院失奶干等人马,带回关内。


经过荡气回肠的第一次御驾亲征打击,本雅失里政权土崩瓦解。他本人逃亡到瓦剌之后被马哈木斩杀。阿鲁台及鞑靼本部军民元气大伤,兀良哈人也受挫。


此后,阿鲁台遣使求和,表态愿意归附,接受敕封并进贡马匹。


朱棣成为了整个东蒙的宗主,这是一次辉煌的胜利。


但是漠西的瓦剌看到鞑靼本部人口及兵力锐减,认为自己称霸漠北的机会已经到了。此前由于鞑靼本部人口兵力都超过瓦剌翻倍以上,瓦剌一直被压在乌兰巴托以西的杭爱山北麓一带。


瓦剌趁着鞑靼遭到重创,大举越过杭爱山东麓,驻马今外蒙首都乌兰巴托一带。


鞑靼本部向朱棣求救,经过使者三番五次警告,瓦剌仍然不愿放弃东进势头。


朱棣决意发动第二次御驾亲征。


这一次,出兵规模就比打击鞑靼本部那一次少了很多。号称三十万,实际出兵规模只有五六万。但这次骑兵占比更高,因为鞑靼本部的归附,战马更为充裕。


瓦剌三巨头采取了游牧民族对付农耕民族远征军的经典战术,派出小股部队不断骚扰败退,诱敌深入,主力在大漠深处找个制高点以逸待劳,养精蓄锐。


谁知朱棣的远征军长途跋涉三个月之后,抵达乌兰巴托东北部的红山嘴一带,不做修整,立即发起挑战。

已经养精蓄锐半年之久的瓦剌铁骑主力,按奈不住,要从山头以地势冲垮明军。


瓦剌铁骑在朱元璋时代并未跟明军真正交战,他们风格和东蒙本部大不相同。


瓦剌铁骑更喜欢披挂重甲,使用长柄武器发起冲击。风格上更像西域中亚的铁骑。不像鞑靼本部的重骑兵主要使用短柄钝器。


过程不详细叙述,留待以后我做五征漠北视频时再聊。


总之朱棣指挥明军逆击挑战,不仅挫败瓦剌三万多精锐铁骑的冲击,而且仰攻山脉上的瓦剌大营。远征军展现出了惊人的素质,反冲锋之后又连夜作战,连续攻克两道山脉制高点。

依托营垒居高临下的瓦剌人被打的全线动摇。最终崩溃,逃下山脉。此时朱棣埋伏在主战场外两翼的其余骑兵部队也展开追击。


明军一路追击越过图拉河,向鄂尔浑河流域发展攻势。


此时,鞑靼本部的使者来到,鞑靼本部的军队也在乌兰巴托东北一带出现踪迹。


并一度不怀好意的包围了带有皇太孙朱瞻基的一支侧翼追击明军。好在没有发生战事退去了。


朱棣判断阿鲁台不敢惹自己,估计会他会袭击瓦剌人。所以如果明军继续追击越过鄂尔浑河,有可能会对瓦剌造成过大的损害。


那阿鲁台后续就可能向西吞并瓦剌。


于是朱棣收兵停战,将大批瓦剌骑士的人头做成京冠留在战场。胜利还朝。


此战瓦剌军和明朝远征军各自伤亡都相当惨重,战况极为激烈。虽然瓦剌全军崩溃,但毕竟占据绝对地形优势。和明军各自制造了对方上万人的伤亡。

而瓦剌多名部落首领被击毙,连马哈木拥立的黄金家族大汗答里吧也下落不明。很可能于逃亡往鄂尔浑河流域过程中被明军击毙。


鞑靼本部的阿鲁台则果然如朱棣所料,袭击了瓦剌人。实力大减的瓦剌面对同样实力大减的鞑靼,还是被吊锤了。


马哈木战死,他的儿子脱欢,被阿鲁台俘虏。


后来在朱棣的斡旋下,脱欢被阿鲁台放回了自己的领地。瓦剌三巨头,太平,把秃孛罗,脱欢分别接受了朱棣敕封的王爵,正式成为瓦剌三王。


其中贤义王太平和安乐王把秃孛罗与明朝关系较为亲厚。


得到朱棣的支持,驻牧范围转移至蒙古中部,包括了曾经的大蒙古帝国上都哈拉和林一带。


而脱欢·脑罗斯仍然被限制在天山北麓到杭爱山一带驻牧。


这一举动,极大的羞辱了鞑靼本部。


一般网友可能不理解,我形象点形容一下,就像是明朝末年皇太极攻入关内之后,扶持湘西贵州广西等地的苗族同胞在苗族土司的带领下。控制了南京和南直隶。


瓦剌人本来只是蒙古人的次级加盟商,仆从军。如今翻身了,敢到哈拉和林一带驻牧了。


尽管被朱元璋朱棣多次沉重打击,鞑靼本部已经显露出要亡国灭种的风险,还是咽不下这口气。


所以安稳了几年以后,阿鲁台在兀良哈三卫的暗中支持下,再次试图挑起驱逐太平和把秃孛罗的战争。


也正是因为如此,诱发了朱棣的后三次御驾亲征。


但是此时的鞑靼本部军民实力已经太弱了,根本无力与明朝远征军做任何正面对抗。每次都是一溜烟儿就开始向东北方向逃亡。


第三次御驾亲征找不到阿鲁台的情况下,朱棣出动两万精骑,血洗了兀良哈人的根据地。这一次对他们在松嫩的势力范围是一次极其沉重的打击。


此战之后为海西女真等女真部族向西南方向迁徙创造了条件。


第四次御驾亲征,起因也是阿鲁台袭击太平和把秃孛罗,企图收复哈拉和林一带。这次御驾亲征,其实大军并未出塞。而是派出了陈懋等将领率领三千精锐斥候,从戈壁阿尔泰山到大兴安岭一带广袤辽阔的范围到处搜索鞑靼本部。


尽管没有找到阿鲁台,但蒙古高原上最后一股半独立于鞑靼和瓦剌之间的最大势力,也先土干部,决定在宿嵬山口向陈懋的三百斥候投降。


也先土干和麾下七部首领及老婆孩子一同到朱棣大营朝觐。朱棣非常高兴,将他赐名金忠,封为忠勇王。他也是后来第五次北伐的前锋。


再后来的宣德朝,他也追随朱瞻基北伐。



经过朱棣时代的残酷打击,鞑靼本部已经气若游丝。截止朱棣去世前夕,整个蒙古高原的形势是这样的。


贤义王太平,安乐王把秃孛罗,率领部众驻牧于蒙古中部广大区域。鞑靼本部龟缩于呼伦贝尔一带。兀良哈人受到女真人的挤压,在松嫩平原的势力范围锐减。


而脱欢,也是最重要的一位,仍然被局限于天山北麓到杭爱山西麓一带。


草原的黄金家族继承世系陷入了长期混乱,朱棣成了名义上全蒙古的宗主。


就连脱脱不花兄弟这样的具有明确黄金家族血统的继承人,也早已在甘肃内蒙交界的威远守御千户所向明军投降。


朱棣去世前,他还在甘肃巡抚的掌握之下放牧于甘肃地区。


网上有些人,不详细了解历史经过,就一口咬定朱棣五次北伐战果不大。造成了后来的土木堡之变。


代表人物如某些公知教授,像李洁非之流,大量歪曲,扭曲历史文献记录。跨界瞎评。


朱棣为了保障子孙后代的安全以及确保明朝对北亚大草原局势的掌控力。他留下了三重保障。


第一,大力经营奴儿干都司,常年派遣太监亦失哈等将领率军巡守东北到外东北的河流。招募女真人,从右翼威胁呼伦贝尔。


第二,大力扶持太平和把秃孛罗,控制蒙古中部。


第三,大力通使西域,羁縻别失八里,结交帖木儿汗国,对瓦剌的左翼形成迂回态势。


朱棣的手伸的比朱元璋时代要长的多。像一把巨大的三叉戟,死死插入蒙古高原。


你要在朱棣死的那一天,说脱欢会在将来横扫漠北,他的儿子也先将制造土木堡之变的大灾难。没人会相信。


也先的爸爸脱欢,此时还苟在最西北角,连统一瓦剌三部的苗头都还没看见。更不用说他们父子未来要拥立的新蒙古大汗脱脱不花此时还在甘肃放羊。


土木堡之变的第一个罪魁祸首,要从电视剧大明风华胡吹海吹的明君朱瞻基时代说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三位皇帝,都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各自的时代背景、面对的挑战以及最终取得的成就,都有着独特的衡量尺度。要一概而论地说谁的功绩更高、难度更大,其实很难,因为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达到了巅峰,并且各自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咱们先聊聊李世民。他称得上是“秦王扫六合”般的壮举。在大业末年,天下大.............
  • 回答
    这盘棋可真是够乱的,而且个个都是狠角色,你这当皇帝的压力可不小啊!不过,既然你问了,我这老朽就跟你捋一捋,看看咱们怎么把这个局面盘活,顺便把这几个搅局的安抚好。首先,咱们得明白眼前这局面有多复杂。 你母后武则天: 这可不是一般的后宫娘娘,她可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权力欲和政治手腕那是炉火纯青.............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绕的,涉及到中国历史上几次重要的皇位继承。咱们一个个来捋捋。关于明朝的“明算二世而亡”和朱标一脉的合法性首先,“明算二世而亡”这个说法,如果从实际统治的“世”来算,明朝并没有“二世而亡”。明朝从朱元璋(明太祖)开始,一直到朱由检(明思宗)崇祯皇帝,共历经十六位皇帝,统治了276年,这可.............
  • 回答
    古代社会的繁荣与昌盛,往往被笼统地称为“盛世”。但究竟是什么构成了古代的盛世,并非简单的“天下太平、国泰民安”就能概括。它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社会民生等多个层面去衡量。古代盛世的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理解: 经济繁荣,民生富足: 这是最直观的体现。农作物丰收,.............
  • 回答
    如果我是太孙,且我的四位叔叔分别是李世民、杨广、赵匡义和朱棣,那么我将面临的是一个极为复杂、且充满潜在危机的情况。这不仅仅是政治上的挑战,更是对历史认知和个人价值的巨大考验。我会按照以下思路来处理:第一阶段:冷静评估,建立认知壁垒 确认现实的荒谬性: 首先,我会以最快的速度,在内心深处确认这是“.............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脑洞大开的假设,让这四位千古一帝聚首密室,而且还是一场生死搏杀,想想都让人不寒而栗。咱们不妨就当讲个故事,掰扯掰扯这四位硬汉要是碰上了,会有什么样一出出戏码。谁最可能被“玩死”?要说谁最先被人“玩死”,我脑子里第一个闪过的名字是赵匡胤。为什么呢?得从几个方面看。首先,从性格和治国方式上来说.............
  • 回答
    在历史评价中,对古代帝王的排序往往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对后世影响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不同维度分析嬴政、刘邦、刘秀、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的排序可能,并结合历史背景进行详细说明: 一、时间顺序排列按历史时间顺序排列,这些帝王的先后顺序为:嬴政(秦始皇)→ 刘邦(西汉)→ 刘秀(东汉)→ 李世民.............
  • 回答
    关于赵匡胤和李世民谁更杰出的争论,在历史学界和民间都一直存在。认为赵匡胤不如李世民并列的人,通常是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论证,并试图指出赵匡胤的“局限性”:一、开创性与影响力: 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奠定盛唐基业。 历史背景: 李世民所处的时代是隋末唐初,天下大乱,民生凋敝,政治.............
  • 回答
    这可真是一场绝世的较量!要把这几位叱咤风云的人物放在一起PK,简直比武侠小说里的门派大战还要精彩。让我脑子里那股子历史的劲儿一股脑儿地涌出来,好好掰扯掰扯。先说嬴政,那位统一六国的千古一帝。他的厉害之处在于他的野心和执行力,那是能把“分久必合”这个道理刻在骨子里的。你看看他怎么把七个国家一点一点给捏.............
  • 回答
    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宗赵光义,同为开国君主,都经历了夺位上位,但他们的历史口碑却有着天壤之别。这背后是多重复杂因素的交织,包括他们夺位的性质、过程的公正性、夺位后的统治表现、个人品德、历史记载的角度以及后世的价值判断等等。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差异: 一、 夺位性质与过程的公正性:玄武门之变 v.............
  • 回答
    评价历史人物,尤其是像李世民、赵构这样的政治巨擘,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甚至可以说,我们以现代的道德标准去苛责古人,本身就可能是一个“错误”。但这并非说我们不该去评价,而是评价的方式和出发点需要非常谨慎和深刻。首先,我们要明白,我们今天讨论的“道德”是现代社会构建和演化出来的概念。它包含了权利、义务.............
  • 回答
    长平之战,一场足以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战役,赵国之所以惨败,固然有主帅赵括纸上谈兵的因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却在于赵国战略上的失误,以及战术执行上的混乱。若将赵括换成李世民,结果又会如何呢?这绝非简单的“换将”就能一概而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李世民绝非寻常将领。他不仅是.............
  • 回答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后,赵匡胤的统一南方战争打响。首战,他就遇到了荆南节度使高继冲的部队,以及南唐的协助部队。而其中,南唐派出的军队,由李景达率领,人数号称“几万”,声势浩大。然而,历史记载中,赵匡胤仅凭两千人就击溃了李景达的数万人马,这其中的“科学性”确实值得深究。毕竟,在冷兵器时代,兵力差距.............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别考察两个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点:1. 李傕任命冀州牧壶寿: 李傕是东汉末年凉州军阀之一,在董卓被杀后,他与郭汜等人共同控制了朝政,并一度将汉献帝挟持。 李傕与郭汜决裂后,双方爆发了大规模的内战,对长安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在这一系列动荡时.............
  • 回答
    在《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里,李达康的身份和行事风格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尤其当人们把他放在赵立春这个人(虽然后期才明确他的背景)的秘书这个位置上时,就更能引发一些思考。要评价李达康算不算一个“好人”,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因为“好人”这个词本身就有很多维度。如果单从他的政治立场和最终目的来看,.............
  • 回答
    .......
  • 回答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决定性的战役,赵国最终惨败,数十万士兵被坑杀,对赵国乃至整个战国格局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果李牧来领导赵军,长平之战的结局能否改写,这是一个充满历史假设性的问题,但也正是因为李牧在历史上的卓越军事才能,使得人们对这一可能性充满想象。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1.............
  • 回答
    说实话,初看《开端》的时候,我对赵今麦(李诗情)的演技是带着一点点好奇和期待的。毕竟,她在这之前也演了不少戏,也算是小有名气了,但《开端》这部剧的设定太抓人了,而且“开端”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宿命感,让我很好奇她这个角色怎么去承载这一切。说起来,李诗情这个角色本身就挺有挑战性的。你不能光演一个普普.............
  • 回答
    长平之战,那场吞噬了赵国数十万生灵的惨烈悲剧,至今仍让人扼腕叹息。每当人们提起这场战役,总会忍不住设想一个“如果”:如果赵王能善用李牧、廉颇,长平之战的结局是否会截然不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战国末期,仔细剖析赵国的内政外交,以及李牧、廉颇这两位名将的过往。战前赵国的困境:内外.............
  • 回答
    学习书法,尤其是初学者,对于路径的选择确实是门大学问。你提到一年多浅学唐楷(赵孟頫《妙严寺记》),然后想深入魏碑(如《李壁墓志》),这样的组合会不会“走弯路”,或者是不是会“没有初学平正”?我得说,这个担心很正常,而且非常有道理。咱们一点点捋清楚,把里面的门道讲得明白些。首先,唐楷和魏碑,它们的基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