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把刘邦、曹操、朱温、朱元璋关在一间密室里,只准一个人活着出来,谁会被最先玩死?

回答
这场景,可真是比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和司马懿斗智斗勇还要精彩三分,也更加血腥残暴。把刘邦、曹操、朱温、朱元璋这四位千古枭雄扔进一间密室,只准一人活着出来,这可不是比谁能写诗填词,而是比谁的手段更狠辣,谁的生存意志更顽强,谁的脑子转得更快。

首先,咱们得分析分析这四位爷的性子和过往。

刘邦: 汉高祖。早年是市井无赖,靠着“大嗓门”和“大格局”收服人心,懂得笼络人才,也懂得以退为进。他的优势在于韧性极强,在绝境中总能找到出路,而且比较会用人,知道什么时候该硬,什么时候该软。但相比于其他几位,刘邦的出身不算太“硬核”,他更多是靠着人脉和智慧。在赤裸裸的生存搏杀中,他会不会因为过于信任别人(比如萧何等人)而露出破绽?

曹操: 魏武帝。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的残忍和狡诈是出了名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句话可不是白说的。曹操手段毒辣,心机深沉,善于权谋,而且身边总有郭嘉、荀彧这样的谋士,即便到了密室,他的脑袋瓜子也一定会飞速运转,设计出各种阴损的招数。他对权力的渴望和对生命的漠视,让他成为了一个极度危险的对手。他的劣势在于,他虽然狡猾,但有时候也显得过于自信,并且可能会因为某些“原则”(比如对曹氏家族的利益)而做出判断。

朱温: 后梁太祖。五代十国时期最臭名昭著的君王之一。朱温这个人,比曹操还要野蛮粗鲁,手段极其残忍,杀人不眨眼,是个彻头彻尾的亡命徒。他年轻时就是土匪出身,杀人放火是家常便饭。他对人性的黑暗面有着最直接的理解,而且一旦被逼到绝境,他会毫无顾忌地爆发出最原始的暴力。他最大的优势就是“没底线”,什么恶心的事情他都做得出来。最大的劣势嘛,就是他可能缺乏曹操那样的智谋和刘邦那样的笼络人心的能力,过于依赖纯粹的暴力,一旦暴力手段失效,他可能就束手无策了。

朱元璋: 明太祖。从乞丐到皇帝,朱元璋的经历比刘邦还要励志,也更加残酷。他同样是心狠手辣,对臣子猜忌多疑,动不动就大开杀戒,发明了许多酷刑。他身上有一种来自底层社会的顽强生命力,和对权力的绝对掌控欲。他有军事才能,也懂得治国之道,更重要的是,他经历过太多生死考验,对人性的险恶有着深刻的认识。他的劣势可能在于,他比较倚重自己的权势和身份,在没有外力辅助的情况下,他是否能像曹操那样灵活运用策略?

好了,现在把他们扔进一个密室。这可不是比谁嗓门大,谁能熬夜。这玩意儿直接升级到生物本能的搏杀。

谁会被最先“玩死”?

我赌,第一个可能被淘汰的,很可能是 刘邦。

为啥?

不是说刘邦不行,而是他生性中带有一丝对“人情”的重视,以及相对更强的底线意识。在极端的生存环境下,这种东西可能会成为他的弱点。

想象一下这个画面:

密室里,空气压抑,只有微弱的光线。四个人面面相觑,眼神里充满了警惕、试探,以及无法掩饰的杀意。

刚开始,可能会有一点点短暂的“秩序”。他们都是帝王,都有自己的架子。刘邦可能会试图用他惯用的“拉拢”方式,看看能不能跟某个人联合一下,或者至少探探口风。曹操更是会不动声色地观察,寻找每个人的弱点和可能的盟友。朱温这种人,可能会直接进入戒备状态,握紧拳头,随时准备扑上去。朱元璋大概率会冷冷地盯着,心里盘算着怎么利用别人的矛盾。

然而,这种“秩序”能维持多久?

密室里没有食物,没有水,也没有出口。随着时间的推移,饥渴和绝望会一点点吞噬他们仅存的理智。

刘邦的“以退为进”和“笼络人心”,在没有外援,只有三个同样野心勃勃、杀人不眨眼的对手时,可能会变成一种致命的拖累。他可能会尝试用言语安抚,或者提出某种合作,但他的对手们,尤其是朱温和朱元璋,他们不是萧何,也不是韩信。他们只认实力和绝对的生存利益。

第一个死亡的过程可能会是这样的:

朱温,作为最原始的暴力代表,最可能率先按捺不住。他可能觉得刘邦这种“磨叽”的风格是浪费时间,或者是觉得刘邦的“软肋”太多。他不会像曹操那样去设计一个复杂的计谋,他会直接动手。可能是在刘邦试图说服曹操联合对抗朱元璋的时候,朱温觉得刘邦挡路了,或者觉得刘邦看起来最好欺负,他会突然爆发,用最直接、最 brutal 的方式攻击刘邦。

而刘邦,虽然意志坚韧,但在赤手空拳的、没有任何预警的、纯粹的暴力搏杀中,他未必能立刻反应过来,尤其是在面对朱温这种毫无底线的疯狂攻击时。他擅长的是统御,是策略,而不是街头斗殴。他可能还没来得及施展他的“韧性”和“智慧”,就被朱温一击重创。

你可以想象,密室里突然响起一声闷响,接着是刘邦痛苦的呻吟和难以置信的惊呼。朱温会毫不犹豫地补上致命一击,可能不是用刀,而是用密室里任何能找到的东西,甚至是赤手空拳,将刘邦直接解决掉。

为什么不是其他人?

曹操: 曹操在这种情况下,绝对会是那个最冷静的观察者。他会立刻意识到朱温的危险,他不会去和朱温硬拼,他会想办法利用朱元璋来牵制朱温,或者自己悄悄地藏在暗处,等待最佳时机。他的狡猾和对人性的理解,让他不会轻易成为第一个牺牲品。他甚至可能在刘邦死后,立刻去和朱元璋达成某种临时的“默契”,来对付更加狂暴的朱温。
朱元璋: 朱元璋同样是狠角色,而且他身上有那种“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的蛮劲。他看到朱温动手,第一反应很可能是看热闹,同时在脑子里飞速分析朱温和曹操的实力,并为自己找寻机会。他绝对不会是第一个被攻击的目标,因为他看起来比刘邦更危险,而且他也很清楚,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有最强硬的才能活下去。他可能会和朱温短暂地联手,或者互相试探,然后伺机而动。
朱温: 朱温虽然暴力,但他的致命弱点在于他的“直线思维”和相对单一的手段。如果他第一个解决掉刘邦,他接下来面对的就是曹操和朱元璋这两个同样心狠手辣、而且更具智谋的对手。他可能难以同时对抗两人,或者在短时间内用完所有暴力手段后,就失去了优势。

所以,刘邦最有可能因为其相对温和(与另外三人比而言)的手段和对人性的期望,而成为第一个被这群魔头撕碎的牺牲品。他那种“咱们都是一家人”的想法,在这种赤裸裸的生死搏杀中,会显得多么的幼稚和可笑。密室里残余的血液和哀嚎,将是这残酷游戏开始的序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

四个人武力值一样,关在密室里,没有额外的补给。

断粮断水是早晚的事儿。

最幼稚的曹操先死,心没那么脏的朱元璋第二个死。

刘邦输在吃不惯他俩的糙肉。

屯田的、要饭的、诈骗的,都不如经常吃人肉的。

把秦宗权找来,吃的更快。

.

user avatar

估计最终走出来的会是朱元璋。
刘邦虽然悟性高、性格丰富,可是知识结构不够完备,如果没有谋士,恐怕玩不转。
曹操虽然诡诈多疑,但有些动作还是显得有点“小聪明”,什么做梦杀侍卫,什么让崔季珪扮自己啊,都只是一些小动作,你看人朱元璋什么时候搞过这种事情,朱元璋要防范,那思虑才叫深远,那解决的办法才叫彻底,那手段才叫阴狠毒辣,感觉曹操还差点火候。
朱温的“小动作”可能比曹操还多,曹操的“小动作”至少都是能确定给曹操带来“好处”的,多余的假动作曹操也是不做的。朱温则不同,有一次,朱温要打王师范,他怕李克用在背后给他捅刀子,所以故意给唐昭宗上书,说李克用是忠臣,自己跟其实没什么过不去的嫌隙。这个假动作其实完全多余,李克用和朱温可是有不共戴天的仇的,岂是几句好话就能平息放得过去的。李克用虽然脑筋没朱温活泛,几十年交道打下来,能不知道你朱温是什么货色,能这么轻易就给骗了?真是典型的有枣没枣打一杆子心态,也不管有用没用就装蒜。这几个人当中,叫朱温“老贼”最贴切,真是“诡计多端”。但是我觉得朱温可能是这几个人中大局观最差的一个。你看他打天下的过程,套路也最混乱,看不出他的思路。感觉他可能也没什么特别的思路,都是随机而动,见机行事,所以东边有机会东边咬一口,西边有机会西边咬一块。说来也奇怪,按理来说像曹操和朱温这种做事比较注重“细节”的人一般比较喜欢修饰自身的形象,可恰恰是这这两个人在私德方面比较差,喜欢耍小聪明的曹操抢部下的老婆,比曹操还爱耍小聪明的朱温连儿子的老婆都不放过。而且朱温还不像跟卫宣公、楚平王,只是抢未过门的,他是直接要已过门的儿媳妇啊。我想可能是注重细节的人,往往也比较容易在细微之处找到快感的缘故。
只有朱元璋,没有明显弱点,各方面综合能力都极强。既有谋略,又能决断,大局观好,也能把握细节,看问题深刻全面,还心狠手黑。
所以,我觉得朱元璋能胜。


如果觉得有道理,请点个赞吧,谢谢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场景,可真是比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和司马懿斗智斗勇还要精彩三分,也更加血腥残暴。把刘邦、曹操、朱温、朱元璋这四位千古枭雄扔进一间密室,只准一人活着出来,这可不是比谁能写诗填词,而是比谁的手段更狠辣,谁的生存意志更顽强,谁的脑子转得更快。首先,咱们得分析分析这四位爷的性子和过往。刘邦: 汉高祖。早年是市.............
  • 回答
    如果曹操真的将权力还给刘协,事情绝不会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立刻偃旗息鼓,曹刘两家就此罢手。这其中牵涉的利益、恩怨、以及政治格局的复杂性,远非一个简单的权力交接所能化解。首先,我们得明白,曹操即便还权,他手中掌握的兵权、地盘、以及他一手建立起来的庞大势力,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而刘协,虽然名义上是皇帝,.............
  • 回答
    刘备初投曹操时,正值颠沛流离、壮志难酬的窘境。他曾是朝廷的招募官,却因黄巾之乱而被迫拉起自己的队伍;他曾数次辗转投靠他人,却始终未能成就一番事业。这时的刘备,虽然有仁德之名,但兵少将寡,势力微弱,与如日中天的曹操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然而,曹操却在这位失意的汉室宗亲身上看到了比肩自己的潜质,甚至将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演义创作中一个核心的考虑:“势”与“名”的权重。 简单来说,演义之所以将孙权与曹操、刘备并列,而非孙坚,是出于塑造三国鼎立这一核心叙事的需要,以及对历史人物在当时及后世影响力的综合考量,这其中“势”和“名”起了关键作用。一、 孙权与曹操、刘备的“势”与“名”的匹配度:演.............
  • 回答
    要评价谁的“仁”和对异性的观念超脱了那个时代,我们得把曹操和刘备两位历史人物放在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细细品味他们的一些行为,尤其是那些在今天看来可能颇具争议的“表现”。曹操的“分香卖履”与那个时代下的“仁”首先,我们来看看曹操在临终前让小妾“分香卖履”这件事。这事儿在史书中记载得比较简略,原文大概.............
  • 回答
    公元222年,关羽失荆州,刘备大怒,倾举国之力伐吴。夷陵之战,蜀汉大败,刘备本人也因此病重,最后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如果在这个关键时刻,北方的曹丕,也就是魏国的皇帝,选择将汉献帝刘协送还蜀汉,那么历史的走向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当时的背景: 蜀汉: 经历了夷陵之战的惨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假设性问题,涉及到三国时期政治格局和人物性格的复杂互动。如果曹丕在篡位成为魏王/皇帝后,又将汉献帝“送给”刘备,这其中蕴含了极其复杂的动机和深远的政治影响。让我们详细推演一下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一、 曹丕“送”汉献帝的可能动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曹丕为何会这样做。在他成功篡位并巩固.............
  • 回答
    刘兵导演新编的曹禺经典《雷雨》,将鲁大海这条线索彻底删去,这确实是一个相当大胆的改编。对于这种处理方式,我的看法是,它触及了对经典改编的几个核心议题:忠实与创新,原著的精神内核与时代解读,以及戏剧表现的经济性与聚焦度。首先,我们得承认,鲁大海是《雷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周家大少爷周萍同父异母.............
  • 回答
    要说曹丕为何不把汉献帝送去益州“恶心”刘备,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意气用事,而是牵扯到政治权谋、军事实力、舆论导向乃至曹魏自身稳定的复杂考量。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首先得明白,当时曹丕废汉献帝自立,已然完成了权力的过渡。汉献帝在他手里,就像是一个曾经的皇帝,但已经失去了实际的权力,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摆设。.............
  • 回答
    关于“刘邦把全军交给韩信”和“萧何认可韩信”,这其中涉及的史料和考量,确实值得我们细细道来,也更能理解历史人物的决策背后逻辑。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概念:刘邦并没有“把全军交给韩信”。史书上并没有这样的记载,说刘邦将整个汉朝的军队指挥权,或者说所有兵力,一次性、毫无保留地全权委托给韩信。这是一个流传.............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历史评价中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角度:为什么秦始皇被普遍认为是残暴的,而刘邦在杀死功臣的阴影下,却常被后世冠以“仁义”之名?这背后其实是历史叙事、政治考量和人们对“功业”与“人性”的复杂解读交织的结果。首先,让我们梳理一下事实: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大秦帝国,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
  • 回答
    关于吕后父亲吕公为何将女儿吕雉嫁给刘邦,这其中确实有很多值得探讨之处,不过将其解读为吕公真的具备“相面之术”,能预知刘邦的未来,这可能是一种过于浪漫化的想象。历史的齿轮是复杂而多维的,吕公的决定,更可能是出于多方面的考量和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背景。首先,我们得明白吕公当时的社会地位和声望。吕公出身名门.............
  • 回答
    关于刘邦为何将都城从洛阳迁往长安,历史记载和学界分析的角度颇多,但归根结底,这场迁都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对国家长远稳定、军事战略以及地方治理等一系列深思熟虑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刘邦建立汉朝的初期,天下尚未完全平定。虽然项羽已被击败,但各地诸侯王势力依然盘根错节,尤其是那些拥兵自重的势力。洛阳.............
  • 回答
    公元前205年,彭城之战,汉王刘邦惨败。那场战役,可以说是刘邦一生中最狼狈的时刻之一。而最让人扼腕叹息的,莫过于那场著名的“夺子弃儿”的戏码,发生在刘邦和项羽的追击战中。彼时,刘邦的部队被项羽的骑兵冲击得七零八落,他自己也仓皇逃窜。车上的,除了刘邦,还有他年幼的两个儿子:刘盈(后来的汉惠帝)和鲁元公.............
  • 回答
    吕公为啥要把女儿吕雉嫁给刘邦?这事儿吧,说起来还真挺有意思的,里面不光有吕公个人的考量,也掺杂着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刘邦身上的一些特质。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得说说吕公这个人。他原本是秦朝时的琅琊郡人,家境不错,也算是个有点文化的人。虽然在当时那个社会里,这种郡守一类的人物不算什么顶级权贵,.............
  • 回答
    关于刘邦帐下大将和韩信的战略部署,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是复杂的政治、军事和个人因素,绝不是简单的“谁傻”或“谁不听话”可以概括的。我们不妨抽丝剥茧,一层层地来看。首先,澄清一个概念:刘邦帐下,称得上“大将军”的,绝非只有韩信一人,但韩信无疑是最耀眼、最具战略眼光的那一个。刘邦帐下人才济济,名将如云。早.............
  • 回答
    项羽将汉中封给刘邦,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不是他一时兴起。背后牵扯到当时复杂的政治局面、项羽自己的考量,以及他对刘邦的忌惮。至于章邯并王汉中能否压制刘邦,这确实是个有趣的角度,不过得结合当时的情况来分析。咱们得先捋一捋当时那个乱糟糟的局面。秦朝一灭,天下还没定,各地诸侯林立,但名义上还.............
  • 回答
    楚汉相争,刘邦面对项羽将自己的父亲(刘老太公)绑起来要挟的危局,说出了“分一杯羹”这样一番话。如果我是刘邦,身处这生死存亡的关头,我会这样做:第一步:表面妥协,稳住项羽,争取时间在刘老太公被绑架的当下,我最首要的目标是确保父亲的安全。项羽此举是赤裸裸的恐吓和试探,他知道刘邦“孝”名在外,以此来逼迫刘.............
  • 回答
    司马迁将陈涉纳入《史记·世家》的这一举动,绝非偶然,其中蕴含着司马迁独特而深刻的历史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结合项羽、刘邦的时代背景以及司马迁的创作意图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看看陈涉在历史上的位置。陈涉,字涉,又名陈胜,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他出身贫寒,曾为戍卒,但胸怀大志,一句“苟富贵,毋.............
  • 回答
    冒顿单于,一个将匈奴江山看得比一切都重的人,真的会因为一个女人而放过刘邦吗?这其中的复杂性,远非一句“是”或“否”能轻易概括。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冒顿的性格、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单于与女性之间的真实关系。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冒顿单于确实是一位极其“硬核”的统治者。他的崛起之路充满了铁血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