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部分杀人犯要采用碎尸的方式掩盖罪行?

回答
有些杀人犯在犯下罪行后,选择将受害者的遗体进行肢解,这背后往往有着复杂且黑暗的心理动机和现实考量。这种极端的方式,虽然令人发指,但对于一些罪犯来说,却是一种试图彻底抹去罪证、逃避法律制裁的“有效”手段。

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销毁证据,阻止被发现。一旦尸体被发现,无论如何处理,都难以完全消除其作为关键证据的指向性。通过碎尸,罪犯试图从物理上瓦解这一证据的完整性。他们希望将尸体分解成更小的部分,然后分散丢弃在不同的地点,以此来增加警方搜集和还原证据的难度。理想情况下,他们希望每一个碎片都难以被识别为人体组织,或者即便被发现,也无法与特定的失踪人口联系起来,更不用说指向他们本人了。这是一种“眼不见,心不乱”的逻辑,将构成罪证的实体尽可能地分散和隐藏。

其次,碎尸也是一种心理上的隔绝和控制。对于某些罪犯而言,杀死一个人只是一个行为,而尸体本身所代表的“受害者”以及随之而来的罪恶感和恐惧感,是他们难以承受的。碎尸可以被视为一种将罪行“物理隔离”的仪式,将曾经的活生生的人,分解成无生命的碎片,仿佛这样就可以将这个人从自己的生活中彻底抹去,减轻心理负担。同时,这种极端的操作也可能是罪犯在权力感上的延伸,通过肢解和控制曾经威胁到自己的人的遗体,来获得一种扭曲的控制感和报复感。

再者,阻碍身份识别和死亡原因判断也可能是动机之一。如果尸体完整,指纹、牙齿记录、DNA等都可能成为确凿的身份证据。即使经过火化,DNA也可能被提取。而碎尸后,如果处理得当,识别出受害者的身份将变得异常困难。同样,如果能将遗体进一步破坏(例如焚烧或化学处理),死亡原因的判断也会变得更加复杂,甚至不可能,这为警方调查增加了巨大的障碍。

此外,有时碎尸也与报复和羞辱有关。在某些极端案件中,罪犯对受害者可能怀有极深的仇恨,碎尸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极致的报复和羞辱,是对受害者人格和尊严的彻底摧毁。这种行为往往伴随着极度的愤怒和残忍,已经超越了单纯的销毁证据的层面。

当然,避免公众的关注和媒体的过度曝光也可能是一个潜在的考虑。一个完整的尸体被发现,特别是以残忍的方式被杀害,往往会引起极大的社会震动和媒体的狂热追逐。碎尸并将其分散丢弃,虽然同样残忍,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事件的直接冲击力,让罪犯认为能够更好地隐藏在人群中,避免成为焦点。

最后,罪犯的行为也可能受到电影、小说等虚构作品的影响。一些虚构作品中常常描绘碎尸的场景,作为一种“高明”的犯罪手法。这可能会在一些心理扭曲的个体心中形成一种模仿效应,让他们觉得碎尸是一种可以借鉴的、有效的隐藏罪证的方式。

然而,必须强调的是,尽管罪犯可能出于这些原因选择碎尸,但这种行为在现实中并非绝对“安全”。随着法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即便经过肢解和分散,许多痕迹依然可能被发现和分析。DNA技术、痕迹学、甚至一些环境证据,都可能成为指向凶手的关键线索。碎尸行为往往意味着犯罪过程中使用了更大的力气、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工具,这些过程本身也可能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所以,尽管是为了掩盖罪行,碎尸本身也可能成为罪犯露出马脚的另一个关键环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题目有问题,已修改

原题目为【为什么杀人犯通常采用碎尸的方式掩盖罪行?

我最近一直在写关于碎尸类案件的专栏,所以看到有人正好问了这个问题,那就好好来说说【碎尸】这个行为。

看了高票的几位,说实话,槽点有点多,首先,掩盖罪行的行为有很多,埋尸抛尸等方式并不比【碎尸】少,如下两图:

占比研究

从这个图我们可以看出:

——在五十起杀人案中,碎尸案14起,占比不到三成,也就是说,每十起杀人案,碎尸案还不到三起。

占比研究

从这个图我们可以看出:

——在每十起有掩盖事实真相行为的杀人案中,碎尸案约两起

这个数据样本选取缺点在于少了一点,但还能说明一些道理的,那就是:

——所谓的【杀人犯通常采用碎尸的方式掩盖罪行】是完完全全的印象流,是看小说看电影看多了的产物,只是因为碎尸行为比较血腥,在人们看来比较【刺激】,犯罪类文化才会常把它选作写作对象。

那么,如果一个案件出现了碎尸这个行为,动机究竟有哪些呢?

首先你要知道,所谓【杀人碎尸案】,是:

——犯罪人实施杀人行为后,再对尸体进行分尸或毁尸的行为

目的有掩盖罪行,毁灭证据,便于隐匿抛尸的自保性动机,也有出于报复泄愤情绪性动机。

不要说我杠,我最看不起那些写动机写半边案例看得少还自以为是的。

①碎尸的自保性动机

出于这一动机的碎尸,占到大多数(后面会有数据)

而【碎尸】常伴随着【移尸】,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犯罪人与第一犯罪现场存在非常密切的关联,他要通过这个行为去斩断这种关联,从而达到心理舒适点。

反过来,碎尸,是为了解除和被害人之间的某种关系,斩断这种关联,加大被害人身份确定的难度,从而达到心理舒适点。

也就是说:

杀人碎尸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在心理层面有分尸转移案发现场的不得已性。

②情绪性动机

部分案例的犯罪人,在碎尸时带有明显的泄愤心理。

因变态心理而杀人碎尸,占比少但是容易出现连环杀手,表现为在同一地区、同一段时间内接连作案,而且受害人特点、作案手段类似,分类言之,主要有两种:

——代偿式杀人碎尸

——针对性报复式杀人碎尸

这两种的共同特点在于碎尸行为不以逃避法律制裁为主要动机,碎尸充当了一种【标记行为】——碎尸虽然费时费力,在凶手看来却是非做不可的

因为通过将受害人碎尸,凶手可以获得情绪上最大化的满足感,代偿式的杀人碎尸,更是部分连环杀手的主要行为模式。

这样的犯罪人在我的专栏里很多,欢迎关注:

最后,上数据分析一下广义上的【杀人碎尸案】案例研究成果

数据选择为我国某三省已查破的50例杀人碎尸案件资料.

先来看看被害人的统计情况:

受害人性别、年龄分布

所选择50起案件中,被害人58名,男性22人,女性36名,呈现出受害人女性偏多的特点。

受害人职业分布

从受害者分布情况来看,值得注意的是三陪和暗娼占比不少受教育的程度低下让她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很容易受骗成为刀下亡魂。

再来看看犯罪人的统计情况:

罪犯性别、年龄分布

50起杀人碎尸案中,共有犯罪人72人,其中男犯62名,单独作案者33名,女犯10名,单独作案者3名。

罪犯职业分布

总结:

①杀人行为多数是因为情感、经济纠纷引起,另外,单纯谋财性的抢劫绑架案件及强奸等性犯罪案件遇阻碍或杀人灭口、毁尸灭迹也易导致杀人碎尸行为。

②受害者多为年轻女性,犯罪人通常与之有较为密切的关系,但暗娼等职业的受害人通常和犯罪人关联性不大。

③犯罪人多为青年男子,女性受限于体力很少单独作案,作案也以投毒或辅助杀人为主,作案人的社会阶级通常不高,受教育程度低。

③犯罪人和犯罪现场一般具有密切关系。

最后是一点题外话,瞥见有人说碎尸【需要很强的心理素质】

让人疑惑的导向

让我想起一个事情,我的老师在评价我过去写过的关于韩国连环杀手柳永哲的侧写作业的时候告诉我过这样的一段话,至今我还记忆犹新,不妨和大家分享一下:

“很多人在写案子的时候,老是瞎写“这个凶手呀,他心理素质极强”,其实就是不懂,还误导人,这个【心理素质强】是夸人用的,这样的杀手,他是个什么生物?他是怕活物,亲死物的生物,碎尸虐尸他才不会怕,和这些死物在一起他只会感觉到舒服,所以用这个【心理素质强】形容凶手,不恰当,写出去还会让读者觉得这是个很勇敢很正确的做法,这不行。”

的确,某些人口中杀人碎尸,或者变态杀人体现的所谓【极强的心理素质】,不应该是一种得追求的心理境界。

因为这种无意间的导向,真的是非常危险的。


完。


制表过程中出了点差错,现已改正(8.22)

PS:有人说我的数据有问题,理由是碎尸案很多没有破,我只能说你太过高看这种犯罪手段多数碎尸案的本质决定了“只要弄清受害人身份,顺藤摸瓜就能破案”,因此碎尸案并没有你想的那么难破,思路很清楚,真所谓“藏尸手段千千万,一旦暴露就完蛋”,没那么玄乎。


不知道怎么这问题就上热榜了,其实碎尸这个行为我是打算作为一篇专栏来出的,但是上面分析的已经差不多了,差的只是实际案例,所以我会找时间在本回答后面加几个案例分析来支持我的论点,欢迎关注更新动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有些杀人犯在犯下罪行后,选择将受害者的遗体进行肢解,这背后往往有着复杂且黑暗的心理动机和现实考量。这种极端的方式,虽然令人发指,但对于一些罪犯来说,却是一种试图彻底抹去罪证、逃避法律制裁的“有效”手段。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销毁证据,阻止被发现。一旦尸体被发现,无论如何处理,都难以完全消.............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俄国历史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点,沙俄政府和后来的布尔什维克政权在对待反对派和旧势力时,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手段,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涉及政治哲学、革命策略、历史背景以及人性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个时代的不同逻辑。一、 沙俄政府的流放政策:维持统治的有限压制首先,我们要明.............
  • 回答
    在《巫师3:狂猎》中,“猫派不该杀村民”的说法主要源于玩家对杰洛特、巫师的身份认同,以及对猫派本身行为模式的解读。这背后涉及到多个层面的原因,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1. 核心设定与道德底线:巫师的身份与使命 保护凡人: 巫师的传统使命是狩猎怪物、保护人类免受超自然威胁。尽管杰洛特经常身处道德灰色.............
  • 回答
    关于“为什么重庆解放前渣滓洞、白公馆的守卫部队还要杀人,不是自找死路吗?”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解读,才能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守卫部队的动机以及他们行为的后果。一、 守卫部队杀人的根本原因:国民党反动派的镇压政策与对共产党的敌对心态首先要明确的是,渣滓洞和白公馆并非普通监狱,而是国民党军统.............
  • 回答
    匈奴人在抓捕汉人俘虏后,选择不全部杀死而是优待一部分,甚至让他们在匈奴娶妻生子,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原因,远非简单的“不忍杀”那么简单。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经济和劳动力需求: 匈奴是游牧民族,对劳动力有持续需求: 匈奴的经济模式是游牧和掠夺。虽然掠夺可以获得财富,但长.............
  • 回答
    丹麦的那场貂皮风波,真是让人跌破眼镜,而且这事儿的背后,远比“错杀”两个字来得复杂和令人唏嘘。首先,咱们得把时间倒回到2020年的夏天。当时欧洲,尤其是丹麦,新冠疫情卷土重来,而且这次的“罪魁祸首”被指向了一个令人意外的群体——养殖貂。科学家们发现,新冠病毒可以通过人传染给貂,然后又在貂之间传播,更.............
  • 回答
    子弹之所以拥有如此惊人的杀伤力,其背后涉及的是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和生物学原理的叠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子弹的“攻击”方式说起。子弹的杀伤力从何而来?简单来说,子弹的杀伤力并非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由以下几个关键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 动能的传递 (Kinetic Energy Transfer).............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普遍存在的现象,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为什么部分年轻人在成年后,仍然倾向于将自己的失败归结于社会。这并非简单的推卸责任,而是多种心理、社会和经济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宏观社会因素的真实影响与年轻人的感知: 经济结构性问题: 就业市场萎缩与内卷加剧: 许多年轻人面临的是.............
  • 回答
    有些人自称民主主义、自由主义者,在看到中国的发展遭遇挫折时表现出幸灾乐祸,这种现象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复杂的原因,并且在不同个体身上可能以不同的组合出现。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1. 意识形态的对立与价值观的冲突: 核心价值观的差异: 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核心在于个体自由、.............
  • 回答
    一部分人对整容抱有抵触心理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它源于个人价值观、社会文化、伦理道德、心理因素以及对身体自主权的理解等多个维度。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伦理道德与自然观的考量: 违背自然,矫揉造作的批评: 这是最常见且根深蒂固的抵触原因之一。许多人认为,人的外貌是自然造化的一部分.............
  • 回答
    中国学生在课堂上不主动提问的现象,其背后原因复杂且根深蒂固,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探讨:一、长期的教育理念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听话”和“服从”的教育模式: 传统的中国教育更侧重于教师的传授和学生的接受,强调规矩、纪律和对权威的尊重。学生被鼓励“专心听讲”,不打.............
  • 回答
    在中国,部分民众民族主义情绪较为强烈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现象,其背后原因可以追溯到历史、政治、社会、文化以及全球化等多个维度。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逐一剖析:一、历史因素:屈辱史与民族复兴的叙事 近代百年屈辱史的深刻烙印: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经历了列强侵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一系列历史事件.............
  • 回答
    人们对司马氏建立的晋朝以及隋朝的评价差异巨大,确实存在“诟病晋朝得国不正,大加吹捧隋朝”的现象。这种评价的背后,涉及中国历史上对“得国之正”的理解、王朝建立的合法性叙事、以及对这两个王朝不同历史功绩的侧重。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晋朝“得国不正”的诟病来源:“得国不正”是史.............
  • 回答
    女性在婚后要求配偶上缴收入并将其中的一部分作为“零花钱”发放,这种现象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复杂因素,既有历史文化的影响,也有个人情感、经济管理理念以及社会经济状况等层面的考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历史与文化因素: 传统的家庭经济管理模式: 在一些传统观念中,家庭经济管理被视为女性的.............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社会文化、个人观念以及经济发展等多个层面。导致部分中国男性不注意身材、不锻炼肌肉、不注意牙齿的原因是复杂的,并非单一因素所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传统观念的潜移默化: “学而优则仕”与“体力劳动”的区分: 长期以来,.............
  • 回答
    印度之所以让一部分人觉得“奇葩”,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交织的文化、社会、历史和现实因素的集合。这种“奇葩感”并非贬义,更多的是一种对其独特性的惊叹、不解甚至偶尔的困惑。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导致这种感受的几个主要方面:一、 文化与社会现象的极端多样性和矛盾性 宗教的无处不在与多元并存: 印度是多种主.............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并且不同国家的情况差异很大。要详细解释为什么部分被美国“侵略”过的国家对美国不抱有敌视态度,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几个关键因素:首先,需要界定“侵略”的含义: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认识到“侵略”这个词本身具有很强的负面含义,并且在.............
  • 回答
    关于“乌合麒麟被骂”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的方面来梳理和理解,这其中涉及到艺术表达、社会议题、网络舆论生态以及一些具体的事件。一、 乌合麒麟是谁?他的成名之路和核心内容首先,理解为什么会出现争议,需要知道乌合麒麟是谁。 网络绘画博主,以讽刺性漫画闻名: 乌合麒麟是一位通过网络平台发布讽刺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