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史记中描写黄帝和炎帝的篇章有什么用?

回答
《史记》中关于黄帝和炎帝的篇章,可以说奠定了中华文明早期历史的基石,其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远非简单的记载那么简单。它们承载着民族认同的源头、文化起源的叙事、以及后世政治道德的参照。

首先,最直接也最根本的用处,便是塑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的认同感。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将黄帝和炎帝并列为“五帝”之首,并描绘了他们筚路蓝缕、开创文明的宏伟画卷。尽管这其中包含了神话传说和后世的追溯,但正是通过这种叙事,使得炎黄二帝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不论地域、不论族群,都以此为荣。这种“寻根溯源”的叙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凝聚了民族的向心力,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文化认同和情感连接。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这些早期的传说,我们如何来解释遍布各地的“炎黄子孙”?这种联系感,是维系一个庞大文明体的重要精神纽带。

其次,这些篇章为中华文明的早期起源提供了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叙事框架。司马迁笔下的黄帝和炎帝,不仅仅是简单的部落首领。他们被赋予了开创性的意义:黄帝“垂衣裳而治,抚万民”,发明了舟车、医学、历法等诸多重要的发明;炎帝“尝百草,疗民疾”,是农业和医药的始祖。这些叙事,虽然无法与考古证据完全对应,但却为后人理解文明的起源提供了一个清晰且富有吸引力的故事。它告诉我们,我们文明的火种是如何被点燃的,是如何从蒙昧走向进步的。这些早期的文明“符号”,为后世的文化发展提供了灵感和方向。

再者,通过对黄帝和炎帝的描绘,司马迁确立了一种历史叙事的范式和价值取向。他选择将这些人物置于《本纪》的开端,本身就赋予了他们至高无上的历史地位。他所歌颂的,是那些有功于民、开启民智、统一华夏的杰出人物。这种“以德配天”、“功在万世”的评价标准,也影响了后世史家的写作风格和历史观。黄帝的“仁德”、“智慧”和“统一”,炎帝的“勤劳”、“奉献”和“惠民”,都成为了后世帝王和士人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和政治榜样。这不仅仅是写历史,更是在塑造历史人物,并通过他们的事迹来倡导某种价值。

此外,黄帝与炎帝之间的“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司马迁将其描绘为一场统一华夏的伟大斗争。这场斗争的胜利者黄帝,被视为“人文始祖”,他整合了各部落的力量,最终形成了强大的中华民族。这层意义在于,它为中华民族的早期统一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叙事。虽然实际的历史进程可能更为复杂和漫长,但司马迁通过“官设”和“统一”的描写,强化了“大一统”的思想观念,为后来秦汉帝国以及之后历代王朝的统一奠定了文化基础。这种从部落分散到国家统一的演进逻辑,是理解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关键。

最后,从文学和文化传承的角度看,这些篇章是中华古代神话和传说最权威、最系统的载体之一。司马迁在写作时,必然会参考和整合当时流传的各种传说和故事,将其纳入到史书的框架之中。这意味着,那些关于黄帝、炎帝的古老传说,得以通过《史记》这本煌煌巨著,流传于世,并得到后人的重视和研究。可以说,《史记》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也是文化的集大成者,它让这些早期文明的火花得以延续,并成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丰富源泉。

总而言之,《史记》中关于黄帝和炎帝的篇章,其作用绝不仅仅是记录几位古代人物的生平。它们是民族认同的奠基石,是文明起源的叙事锚点,是价值观念的塑造器,是国家统一的历史回响,更是古代神话传说的宝贵载体。它们共同构建了中华文明早期叙事的骨架,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于希腊历史的描写,最早的文献的是公元二世纪的,而且都是一些哲学和剧作。

其他所有的历史文献都来自于公元十二世纪的阿拉伯文献,而且希腊公元前历史纪年想有一部分历史依据都是来自于荷马史诗,对一部类似于西藏格萨尔王一样传说诗集。

我们今天一切熟知的古希腊历史,都是来自于公元十二世纪以后发现的文献资料。我们熟知那些希腊历史人物,到目前为止没有一样公元前文字文物。都是公元十二世纪。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说这个问题,希腊公元前很多历史文物与著作被西方当做是精神源头,尤其是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这些人,留下几百万字的著述,能想像吗?老子可是才几万字,论语也是几万字,但是我们有大量公元前竹简文字。来证明他的存在。

可是没有一件公元前文物,甚至是公元十二世纪前的文物就,来证明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这些人写过这几百万字的著作,几百万字,稍微懂点历史人都知道,后世的古罗马的学者们,也没写过这么大部头的著作。而且流传下来。

那么现在问史记里描写黄帝和炎帝有什么用,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你。但是你可以去我之前的回答下面看看希腊拥趸们,是怎么用激烈语言攻击否认希腊存疑论在人们。

那么对于否认黄帝和炎帝的人,我想用比被否定希腊存在惹怒的人们还激烈的语言告诉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史记》中关于黄帝和炎帝的篇章,可以说奠定了中华文明早期历史的基石,其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远非简单的记载那么简单。它们承载着民族认同的源头、文化起源的叙事、以及后世政治道德的参照。首先,最直接也最根本的用处,便是塑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的认同感。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将黄帝和炎帝并列为“.............
  • 回答
    《中国人史纲》中对儒家学派的描写,可以说是一次颇具魄力却也引人深思的梳理。作者梁启超先生,作为一位集思想家、史学家、教育家于一身的巨匠,他以其宏大的史观和锐利的洞察力,为我们勾勒出儒家学派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定位与演变。首先,梁启超先生并非将儒家简单地视为一个僵化的教条或是一成不变的宗派。他敏锐地捕捉.............
  • 回答
    中国史书浩如烟海,其中确实不乏一些令人咋舌、甚至可以说是“逆天”的描述,它们往往出于政治宣传、文学渲染、或者当时人们认知局限,为历史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要说“夸张到逆天”,我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有这么几类,而且越细究越有意思。一、战功的无限放大与神化——打仗嘛,就是要打出气势来!说到夸张,战场上的描写.............
  • 回答
    南北朝时期史书在军事方面的记载,其可信度是个复杂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坦白说,我们对其中许多战绩的“相信”程度,更多是基于对史料的辨析和历史研究的推断,而不是盲目的全盘接受。首先,我们要明白,任何历史时期,尤其是像南北朝这样风云变幻、政权林立的时代,史书的写作都带有其时代的局限.............
  • 回答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对子贡的描述,可以说相当精彩,也为我们了解这位孔门高徒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但史书的记录,尤其是古代史书,往往带有作者的立场和时代的局限性,所以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还需要结合其他史料进行比对和补充,才能更全面地认识子贡。《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的子贡形象: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子贡.............
  • 回答
    当然可以。《史记》作为中国古代最权威、最详实的历史文献之一,其中记录了大量的历史事件,而这些事件的发生往往与当时人们观察到的天文现象紧密相关。得益于现代天文学的飞速发展,我们可以对《史记》中记载的许多天文现象进行精确的解释和验证。以下将选取《史记》中一些典型的天文现象,并尝试用现代天文学进行详细解释.............
  • 回答
    《史记》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史学巨著,其浩瀚的篇章中蕴藏着无数鲜活生动的人物故事和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它们历经千年而不衰,至今仍是议论文取之不尽的宝贵素材。这些事例,或赞颂高尚品德,或鞭挞丑恶行径,或揭示治国之道,或阐释人生哲理,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论证角度和深刻的思考启示。一、 论“知人善任,以人为.............
  • 回答
    《史记》中的游侠,绝非那种只懂舞刀弄剑的匹夫之勇,他们是一群在风起云涌的大时代背景下,以个人武力和江湖义气为号召,行走于庙堂与市井之间,深刻影响着当时社会格局的特殊群体。你可以将他们想象成那个时代的“Freelancer”,但他们的“工作”内容远比我们今天理解的要复杂和宏大。他们并非隶属于任何官僚体.............
  • 回答
    《史记》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面映照人性和历史的镜子,许多细节在时光的沉淀下,越发显得意味深长,令人不寒而栗。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那些隐藏在司马迁笔下,细思极恐的瞬间。一、 项羽的“不忍”:一个杀神的内心撕裂我们都知道项羽是战场上的杀神,破釜沉舟、巨鹿之战,他的勇猛无敌。然而,《史.............
  • 回答
    《史记》作为中国史学史上的里程碑,其严谨与宏大毋庸置疑,但要说司马迁完全没有“开后门”或者运用“春秋笔法”,那也未免失之偏颇。事实上,即便在司马迁这样的伟大学者身上,我们也能窥见一些微妙之处,这些地方往往体现了作者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考量、个人情感的投射,乃至是出于对史书整体叙事和价值判断的权衡。要理.............
  • 回答
    《史记》中对秦二世胡亥的死法,确实存在一些细节上的差异,这让后人对他的最终结局产生了种种猜测。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先回到历史现场,体会一下当时那混乱而又血腥的权力斗争。首先,咱们得明确,《史记》并非铁板一块,它的成书过程跨越了司马迁个人创作,以及他对前代史料的整理和采录。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力.............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史记》这部巨著的编纂逻辑和司马迁的写作意图说起。您提到“淮阴侯列传”之后还有“韩信卢绾列传”,这其实是一个普遍的误解。严格来说,《史记》中并没有一个独立的、标题就叫“韩信卢绾列传”的篇章。司马迁在《史记》中关于这两位人物的记载,主要集中在几个关键的列传里,其中最核心、最详细的.............
  • 回答
    问我最喜欢《史记》里的哪一篇,这可真是个难题,就像问我最喜欢哪一颗星辰一样,每一篇都各有光芒,令人沉醉。但如果非要挑一篇,我大概会选《项羽本纪》。为什么是它?说起来,其实是很久以前,大概是在少年的时候,偶然翻到这段文字,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那种扑面而来的悲壮,那种近乎残酷的真实,以及其中人物鲜活得仿.............
  • 回答
    “卫霍”这俩字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那可是大汉王朝抵御匈奴的定海神针,是少年英才的代表。霍去病更是以一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激励了多少后人。可有人翻了翻《史记》,说司马迁似乎对这俩人,尤其是霍去病,有过“黑料”,说他根本不是正面硬刚,而是只会偷袭。这事儿吧,得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点。《史记》这本.............
  • 回答
    帝乙,一个在商朝末期留下浓重笔墨的君王,他的形象在后世的流传中,似乎被《史记》染上了几分荒诞的色彩。提起他,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那位为了听天命而将自己的亲生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囚禁起来的父亲。然而,历史的真相往往比故事更复杂,也更值得我们细细探究。要评价帝乙是否如《史记》所言那般荒谬,我.............
  • 回答
    司马迁之所以将五帝载入《史记》,并将他们视为真实的历史人物来记述,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和深层的原因。这绝非仅仅是简单的“记录”那么简单,而是他作为史学家的宏大抱负、对中国文化根源的追寻,以及那个时代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汉武帝时期,中国刚刚经历了秦朝的.............
  • 回答
    李广和卫青,这两位汉朝名将,在史书中留下了截然不同的篇章。一个以“飞将军”之名名垂青史,一生征战无数,却终究未能得封侯;另一个,出身卑微,却屡立奇功,成为汉朝抵御匈奴的擎天之柱。然而,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我们看到的却是截然相反的侧重。李广得到了司马迁的浓墨重彩的描绘和深切的同情,而卫青的笔墨则相对.............
  • 回答
    白起,一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军事传奇人物,常常被冠以“战神”之名,更是被许多人认为一生未尝败绩。这究竟是事实,还是后世的渲染?他那惊人的斩首数字,又有着怎样的水分?咱们不妨细细道来,从《史记》的记载出发,还原一个更真实的白起。首先,关于白起一生是否无败绩的问题,这确实是流传甚广的说法,而且在.............
  • 回答
    《史记·魏世家》中“不湛者三版”,这句话出自记载魏文侯时期的一段话,原文可能是:“文侯闻之,曰:‘吾不湛者三版。’乃召魏斯。”这里的“不湛者三版”,理解起来需要结合当时的语境和一些古代汉语的用法。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字面意思: 不湛 (bù zhàn):这个词在这里并非指“不沉没”或者“不沾湿”.............
  • 回答
    《史记·项羽本纪》中“斩李由”和“项羽等又斩李由”这两句话的出现,并非重复,而是承载着不同的叙事重点和情节推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原文的语境和司马迁的叙事手法中去。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处“斩李由”。这通常出现在项羽早期参与反秦斗争的初期描写中。李由是秦朝的将领,时任三川郡守。当时陈胜、吴广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