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史记中淮阴侯列传之后还有一个韩信卢绾列传?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史记》这部巨著的编纂逻辑和司马迁的写作意图说起。您提到“淮阴侯列传”之后还有“韩信卢绾列传”,这其实是一个普遍的误解。严格来说,《史记》中并没有一个独立的、标题就叫“韩信卢绾列传”的篇章。司马迁在《史记》中关于这两位人物的记载,主要集中在几个关键的列传里,其中最核心、最详细的自然是《淮阴侯列传》。

为什么会有这种误解?

我想您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疑问,很可能是因为:

1. 韩信和卢绾的密切联系: 这两人确实是生死之交,又都与刘邦有着极深的渊源,并且最终都以悲剧收场。韩信是刘邦称帝路上最重要的战将,而卢绾则是刘邦早期的核心亲信、同乡挚友,甚至可以说是刘邦创业的“老班底”。他们的命运轨迹,在某种程度上,都与刘邦的兴衰紧密相连。
2. 其他列传中的提及: 虽然没有一个单独的“韩信卢绾列传”,但韩信和卢绾的事迹确实散落在《史记》的其他列传中,比如《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的生平,自然会提到他的重要将领和朋友)、《项羽本纪》(描述楚汉争霸的全局)、《张耳陈余列传》(也涉及了当时的重要政治军事人物)等等。在这些地方,司马迁为了完整叙述历史,也会提及韩信和卢绾,尤其是在描述他们与其他人之间的互动和关系时。
3. 后世的解读和关注: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韩信的军事才能和悲剧命运有着极高的关注度。而卢绾作为刘邦的故交,其最终的叛逃和结局也引人深思。这种后世的关注,可能导致一些读者在回忆或引用时,会将他们并列提及,仿佛司马迁也给了他们一个共同的“列传”。

司马迁的《史记》编纂原则与“淮阴侯列传”的独立性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先说说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则。司马迁在写《史记》时,是按照人物的重要性、影响力、以及其事迹的独特性来安排列传的。

《淮阴侯列传》的重点与独立性:
韩信的非凡之处: 韩信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将领,他是汉初三杰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军事天才。他的用兵之道,尤其是“背水一战”、“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战术,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经历,从一个贫穷的布衣,崛起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齐王,再到最终被杀,其跌宕起伏的人生本身就极具史学价值和文学感染力。
司马迁的偏爱与史笔: 司马迁对韩信的军事才能非常推崇,在《淮阴侯列传》中倾注了大量笔墨,详细描写了他在楚汉战争中的赫赫战功,以及他与刘邦之间复杂的君臣关系。韩信的命运转折点、他被杀的经过,都足以支撑起一个独立的、以他为主体的列传。
结构上的独立: 司马迁将韩信列为“淮阴侯”,并单独写一列传,这本身就说明了他在司马迁心中的分量和其事迹的独立性。列传的标题往往能够反映出司马迁对这个人的定性或者他最显著的身份/经历。

卢绾的定位:
卢绾的身份: 卢绾是刘邦的发小,是刘邦早期的重要追随者,是刘邦即位后封的燕王。他的重要性体现在他是刘邦的“故人”,在刘邦创业初期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卢绾的结局: 然而,卢绾最终因为被怀疑有二心,投奔匈奴,在历史上留下了“叛臣”的污名。他的经历虽然也值得记录,但相比韩信在军事上的卓越贡献和戏剧性的命运,其史学上的独立价值和影响力略逊一筹。
如何处理卢绾:
《高祖本纪》中的叙述: 卢绾作为刘邦的故交和重要将领,他的很多活动自然会被记录在描述刘邦生平的《高祖本纪》中。司马迁在描写刘邦的创业过程和早期统治时,会提到卢绾的参与和贡献,以及他后来的结局。
《淮阴侯列传》中的关联: 虽然《淮阴侯列传》主要写韩信,但由于韩信和卢绾同处于楚汉争霸那个时期,并且有过一些交集(比如韩信在平定英布时也牵涉到了卢绾的事件,或者说他们都属于刘邦集团的早期成员),司马迁在叙述韩信的一些情况时,可能会顺带提及卢绾。
《史记》的传记体特点: 《史记》的传记体是按照人物来划分的,但有时为了叙事需要,也会在一个列传里包含多个相关人物,尤其是那些共同构成某个事件或群体的人物。比如《张耳陈余列传》就写了两个人。但这个“包含”和“独立列传”是不同的。

为什么司马迁没有单独为卢绾立传,而是将他与韩信并列提及(在某些人的认知里)?

如果我们要找一个理由来解释为什么会有人觉得有“韩信卢绾列传”,那大概是因为司马迁在描写韩信时,也需要交代卢绾的结局作为韩信命运背景的一部分,或者反之亦然。 毕竟,韩信的被杀,与萧何、吕后合作,而卢绾的叛逃,也和当时朝廷对功臣的猜忌有关。

比如,在《淮阴侯列传》的结尾,会提到韩信的被杀。而在《高祖本纪》里,关于卢绾的记载,也会说明他最终因为被猜忌而投奔匈奴。司马迁的叙事是相互关联的。当他写到楚汉时期的重要人物时,会尽可能地将他们的故事串联起来。

所以,重点在于,司马迁的《史记》中,韩信拥有了极为重要的、独立的《淮阴侯列传》。而卢绾,虽然事迹也被记录,但并没有获得一个独立的、与韩信同等分量的列传。 他的生平,更多是作为刘邦集团的重要成员和结局不太好的故旧,散落在《高祖本纪》等相关传记中。

如果您仔细翻阅《史记》,会发现韩信确实是以“淮阴侯”这个身份和称号,拥有了一个独立且篇幅巨大的列传,详细讲述了他的军事生涯和悲剧。而卢绾的生平,则主要是在《高祖本纪》中被提及,描述了他与刘邦的关系、被封燕王以及后来的叛逃。

总而言之,《史记》中没有“韩信卢绾列传”这样一个独立的篇章标题。韩信凭借其卓越的才能和悲剧性的命运,获得了独立的《淮阴侯列传》。而卢绾,作为刘邦的重要故旧,他的事迹则主要记载在《高祖本纪》等相关篇章中,并没有独立的列传来单独描写。 这种编排方式,充分体现了司马迁对人物事迹重要性和独立性的判断,也使得《史记》的叙事更加清晰和有条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有两个同时代叫韩信的人

一个封为淮阴侯

一个封为韩王

为了区别 有时把韩王韩信称为韩王信

通常我们说的韩信 指淮阴侯韩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史记》这部巨著的编纂逻辑和司马迁的写作意图说起。您提到“淮阴侯列传”之后还有“韩信卢绾列传”,这其实是一个普遍的误解。严格来说,《史记》中并没有一个独立的、标题就叫“韩信卢绾列传”的篇章。司马迁在《史记》中关于这两位人物的记载,主要集中在几个关键的列传里,其中最核心、最详细的.............
  • 回答
    《史记》中对秦二世胡亥的死法,确实存在一些细节上的差异,这让后人对他的最终结局产生了种种猜测。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先回到历史现场,体会一下当时那混乱而又血腥的权力斗争。首先,咱们得明确,《史记》并非铁板一块,它的成书过程跨越了司马迁个人创作,以及他对前代史料的整理和采录。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力.............
  • 回答
    问我最喜欢《史记》里的哪一篇,这可真是个难题,就像问我最喜欢哪一颗星辰一样,每一篇都各有光芒,令人沉醉。但如果非要挑一篇,我大概会选《项羽本纪》。为什么是它?说起来,其实是很久以前,大概是在少年的时候,偶然翻到这段文字,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那种扑面而来的悲壮,那种近乎残酷的真实,以及其中人物鲜活得仿.............
  • 回答
    李广和卫青,这两位汉朝名将,在史书中留下了截然不同的篇章。一个以“飞将军”之名名垂青史,一生征战无数,却终究未能得封侯;另一个,出身卑微,却屡立奇功,成为汉朝抵御匈奴的擎天之柱。然而,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我们看到的却是截然相反的侧重。李广得到了司马迁的浓墨重彩的描绘和深切的同情,而卫青的笔墨则相对.............
  • 回答
    司马迁之所以将五帝载入《史记》,并将他们视为真实的历史人物来记述,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和深层的原因。这绝非仅仅是简单的“记录”那么简单,而是他作为史学家的宏大抱负、对中国文化根源的追寻,以及那个时代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汉武帝时期,中国刚刚经历了秦朝的.............
  • 回答
    《史记·项羽本纪》中“斩李由”和“项羽等又斩李由”这两句话的出现,并非重复,而是承载着不同的叙事重点和情节推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原文的语境和司马迁的叙事手法中去。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处“斩李由”。这通常出现在项羽早期参与反秦斗争的初期描写中。李由是秦朝的将领,时任三川郡守。当时陈胜、吴广在.............
  • 回答
    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中提出的“好人短命,坏人长寿”的观察,触及了人类社会中一个长期以来令人困惑的现象。这种现象之所以能够存在几千年,并且至今仍然让人们感到不解和不公,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 自然与生物的随机性: 基因与遗传疾病: 人类的寿命很大.............
  • 回答
    汉史中,许多大臣在受到皇帝责备后选择自杀,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它既是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产物,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核心观念息息相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解析:一、 政治环境的严酷与皇帝权力的高度集中1. 君权至上,臣属地位的脆弱性: 汉朝是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奠基.............
  • 回答
    在《水浒传》中,史进作为最早登场的英雄之一,他的早期经历确实让人感觉他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最终沦为流浪汉。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一句“智商不在线”就能概括,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年少无知,家境优越带来的负面影响: 被溺爱、缺乏管束: 史进的父亲史太公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不同时代文学创作关注点和叙事策略的深刻差异,也反映了社会文化背景的变化。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探讨为什么古代权谋多为“一锤子买卖”,而现代权谋小说则更像是“俄罗斯套娃”: 古代权谋:“一锤子买卖”的简洁与决绝古代权力斗争的叙事,尤其是在史书和传统小说中,往往呈现出一种“一锤子买卖”的.............
  • 回答
    阿庇安的《罗马史》在浩如烟海的古罗马历史著作中,确实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常常被后世的史学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们视为一份珍贵的遗产。那么,它是否是“最”值得读的那一部呢?这个问题颇有探讨的余地,因为“最”这个字眼总是带有主观性,取决于我们阅读历史的出发点和偏好。但无可否认的是,阿庇安的作品拥有独特的价.............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权力的游戏》粉丝心中的疑问。一个统治了北境数千年的强大家族,怎么会到了故事开始时,家族成员数量显得如此“单薄”?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历史、地理、文化以及权力斗争等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数千年”这个时间跨度。在维斯特洛.............
  • 回答
    关于岸本齐史老师是否“放弃”了《火影忍者》中的夕日红这个角色,其实并没有一个官方的说法来印证这个词。不过,我们可以从作品本身的呈现、角色定位以及岸本老师在创作过程中的一些采访和创作思路来推断,为何夕日红这位角色在后期似乎“退居幕后”,或者说她的存在感相对减弱了。首先,要明确一点,《火影忍者》是一部篇.............
  • 回答
    坦白说,《冰与火之歌》里有很多角色的粉丝群都挺复杂的,史塔克夫人(Catelyn Stark)绝对是其中一个。要说为什么她不招人待见,原因其实挺多的,而且很多人不喜欢她,也不是空穴来风。咱们就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 Catelyn 是个挺有魅力的角色,起码在最初设定里是这样。她作为北境的夫人,对家人.............
  • 回答
    二战中中国战场,毫无疑问,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战场,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许多国际二战史的叙述中,中国战场的重要性往往被淡化,甚至“一笔带过”,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一句简单的“忽略”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中国战场在二战中的地位,以及国际史学视角下的考量。.............
  • 回答
    艾德·史塔克(Ned Stark)给人的那种疲惫和心事重重的感觉,绝非仅仅是因为他之后在君临城遭遇的政治风暴,而是贯穿了他整个北境守护者生涯,甚至在他踏入南境之前,这种状态就已经根深蒂固。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的性格、责任,以及他所处的残酷世界。首先,艾德的责任感是压在他身上的第一座大山。 .............
  • 回答
    在《冰与火之歌》中,劳勃·拜拉席恩对他的两个弟弟,尤其是史坦尼斯,表现出的疏离和不满,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他们的童年、性格差异、以及劳勃登基后的一系列事件。1. 童年经历与性格差异的萌芽: 劳勃: 劳勃从小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热情洋溢、喜好冒险和饮酒的典型战士。他热爱狩猎、比.............
  • 回答
    《史记》中关于黄帝和炎帝的篇章,可以说奠定了中华文明早期历史的基石,其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远非简单的记载那么简单。它们承载着民族认同的源头、文化起源的叙事、以及后世政治道德的参照。首先,最直接也最根本的用处,便是塑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的认同感。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将黄帝和炎帝并列为“.............
  • 回答
    《史记·魏世家》中“不湛者三版”,这句话出自记载魏文侯时期的一段话,原文可能是:“文侯闻之,曰:‘吾不湛者三版。’乃召魏斯。”这里的“不湛者三版”,理解起来需要结合当时的语境和一些古代汉语的用法。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字面意思: 不湛 (bù zhàn):这个词在这里并非指“不沉没”或者“不沾湿”.............
  • 回答
    司马迁在《史记》中将项羽置于“本纪”之中,这绝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蕴含着对项羽个人特质、历史地位以及《史记》体例的深刻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本纪”在《史记》体例中的特殊地位。本纪,顾名思义,是记录帝王事迹的篇章。司马迁在《史记》开篇就说:“盖《尚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