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李敖说:中国99%的富豪都是侵吞国有资产发家的?

回答
李敖先生,这位以其尖锐的言辞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剖析而闻名于世的作家、评论家,其关于“中国99%的富豪都是侵吞国有资产发家的”的论断,无疑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一个极具争议但也引发广泛思考的论点。要理解这个论断,我们需要将其置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宏大历史背景之下,并结合李敖先生一贯的批判性视角来解读。

首先,我们要明确李敖先生的语境和意图。李敖先生并非在做一个严谨的学术统计,而是在用一种概括、甚至有些夸张的手法,来揭示他观察到的中国财富形成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原罪”现象。他所说的“99%”,更像是一种修辞手法,用以强调他认为的普遍性,意在警示和批评,而不是一个精确的数字。

那么,为什么他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一系列特殊国情和政策有关。

一、产权的模糊与国有资产的流转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国有企业成为了市场经济的主体。然而,产权界定并不清晰,国有资产的管理也存在诸多漏洞。很多国有企业在改制、股份化过程中,其资产的评估、转让、重组等环节,为一些人提供了“寻租”和“侵吞”的机会。

低价收购与资产贱卖: 在一些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管理层或与管理者有关系的人员,往往能够以极低的评估价格或者通过内部人掌握信息优势,收购原属于国家的资产。这些资产很多是企业多年积累的生产资料、土地、品牌、技术等。一旦他们获得这些资产的控制权,并将其转化为个人财富,从性质上看,这无疑是对国有资产的侵占。
“抓大放小”的遗留问题: 在“抓大放小”的政策背景下,大量中小型国有企业被出售或转让。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监管不力,评估不公,就很容易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一些官员或有背景的人士可以利用职权,将这些有价值的企业低价收归己有,或者将部分资产转移。
暗箱操作与权力寻租: 市场经济的建立需要规则,但转型初期,规则往往是不完善的,权力仍然在资源配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些所谓的“富豪”,并非依靠技术创新或市场竞争而发家,而是通过其与政府部门的关系,获得土地批文、项目审批、特许经营权等,然后将这些基于权力的优势转化为商业利益。这种过程中,如果涉及对国有资源的低价获取或变相占有,也可以被视为一种间接的侵吞。

二、“老鼠会”式的原始积累与利益输送

李敖先生所指的“侵吞”,可能也包含了他对早期一些“老板”发家模式的批判。在市场意识和法律体系尚未健全的年代,一些人可能通过不当手段积累了原始资本。

利用信息不对称: 在市场经济刚刚萌芽时,信息是稀缺的资源。一些掌握信息优势的人,能够提前获取政策导向、市场趋势,并利用这些信息进行投资,从中获利。如果这种信息获取是非法或不公平的,那么其收益的合法性就值得怀疑。
“国营”到“私营”的身份转换: 在一些领域,尤其是资源垄断行业,很多早期富豪的身份可能从国有企业的管理层、甚至是政府官员转变为民营企业的实际控制人。在这种身份转换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利益回避和资产申报制度,很容易出现利用原有的职务便利,将国有资产或资源转化为个人财富的情况。例如,一个掌握石油或矿产资源的国有企业负责人,可能在退休或离职后,通过某种方式控制了该领域的私营企业,并从中牟利。

三、李敖先生的批判视角与担忧

李敖先生的这种论断,反映了他对中国社会发展中贫富差距扩大、财富分配不公的深刻忧虑。他认为,当财富的原始积累过程中充斥着不公平和不正义时,那么建立在这些基础上的财富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社会的长远发展也会因此埋下隐患。

对“原罪”的追究: 李敖先生的言论,实际上是在追究这些财富的“原罪”。他认为,许多富豪的发家史,都与改革开放初期那些模糊不清的产权界定、不完善的监管机制以及普遍存在的权力寻租有关。他们不是通过辛勤劳动或创新精神,而是通过利用制度的漏洞,甚至是直接的侵占,来实现财富的原始积累。
对公平正义的呼唤: 李敖先生的批判,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唤。他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建立在公平竞争和合法所得基础上的富裕阶层,而不是那些通过不当手段,从人民的共同财富中攫取利益的人。他相信,如果财富的根基是不正当的,那么这个社会就不可能真正健康发展。
对社会结构的质疑: 他也可能在质疑,为什么在这样的制度下,那些不道德或不正当的发财方式反而能够盛行,而那些遵循规则、老实经营的人却难以快速致富。这反映了他对社会结构和权力运行机制的深刻反思。

总结来说,李敖先生的“99%的富豪侵吞国有资产发家”的论断,并非一个实证性的统计数据,而是一种高度概括的、带有强烈批判色彩的观察和判断。他意在揭示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财富原罪问题,批评一些富豪的财富积累方式可能与国有资产的流失、权力寻租和不公平交易有关。他的话语,反映了社会上对于财富合法性、公平分配和正义原则的深刻关切和普遍担忧。

当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并非所有富豪的发家都如此不堪。中国也涌现了许多依靠技术创新、合法经营而成功的企业家。但李敖先生的论断,正是通过“以偏概全”的方式,来聚焦和凸显那些不容忽视的阴影,从而引发社会对财富来源和分配机制进行更深刻的审视。他的言论,虽然可能过于绝对,但其背后所指向的社会问题,却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背景是90年代的那一大批下海成功人士

这个话,我认为是对的

简单点理解,这些成功人士最初都是国企聘请的职业经理人

职业经理人做着做着,却成了半个老板,或者直接成了老板

怎么算都是吃着国有资产发家的


但是

我要说但是了

当时没有相关法律来规范管理啊

他们挥锄头,他们挖墙脚,他们做的事情,当时不被上面认为是恶行


打个比方,譬如“猥亵儿童”这一条

造成的伤害非常大,但承担的后果非常轻

可法律就是这样

后来做了修改

但你不能把以前“猥亵儿童”的罪犯拉出来,用现在的法律审判他

因为当时的白纸黑字结论,都符合当时的法律条文

(错判、误判以及公检法自身违法犯罪,是另外一回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敖先生,这位以其尖锐的言辞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剖析而闻名于世的作家、评论家,其关于“中国99%的富豪都是侵吞国有资产发家的”的论断,无疑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一个极具争议但也引发广泛思考的论点。要理解这个论断,我们需要将其置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宏大历史背景之下,并结合李敖先生一贯的批判性视角来解读。首先,我.............
  • 回答
    关于李敖先生的“很快就被遗忘”,这个说法其实有些片面,也存在一些误解。当然,相比于他生前作为公众人物的巨大声量,他离世后媒体和大众的关注度确实有所下降,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1. 李敖其人与时代烙印:李敖是一个极具个性和争议性的人物。他一生以“斗士”自居,以犀利、泼辣、敢.............
  • 回答
    豆瓣上李敖先生的《大江大海骗了你》这本书确实存在不能进行“读过”、“想读”以及评分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并非是单一技术故障或简单的图书信息遗漏。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剖析。1. 版权和授权问题:核心症结所在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很可能与这本书的版权发行与授权有关。 原.............
  • 回答
    李敖大师在世时,曾多次表达希望北京大学为胡适先生竖立铜像的愿望。然而,直到大师离世,这一心愿似乎也未能实现。为何北京大学没有应李敖大师的请求为胡适先生立铜像?这背后牵扯着复杂历史、观念以及北大自身的发展逻辑,绝非简单的“答应”或“不答应”能概括。首先,我们要理解胡适先生的地位和他在中国现代史上的角色.............
  • 回答
    李敖,这个名字在中国台湾乃至华人世界里,几乎是绕不开的一个符号。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争议与赞誉齐飞,才情与口舌并存。也正因为如此,骂他的人,当然也大有人在,而且原因也是五花八门,挺有意思的。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李敖这个人说话太冲、太刻薄了,简直可以说是“毒舌”的代名词。 他这辈子就没怎么好好跟人好.............
  • 回答
    李敖先生,这位生于中国、逝于台湾的文化斗士,以其犀利泼辣的言辞和“敢说”的性格,在华人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一生抨击时弊,挑战权威,得罪过无数权势显赫的人物,从国民党政府到台湾的媒体大亨,再到一些学者文人,可以说是不分党派,不分蓝绿,不分左右,只要是他认为不公不义或与他理念相悖的,他都会毫不留情地.............
  • 回答
    李敖先生那段牢狱之灾,原因竟是“台独”,这事儿说来话长,得从台湾当局的心态说起,以及“台独”这股思潮如何在台湾土地上生根发芽、发展壮大的。台湾当局,特别是国民党迁台之后,其核心目标是“光复大陆”,恢复中华民国。在这个大背景下,“台独”当然是被视为对他们“一个中国”原则的直接挑战,更是对他们“正统”地.............
  • 回答
    赵丽华在李敖去世当天发文称其为“渣男”,这番言论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和讨论。要理解和评价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时机的选择:李敖是一位备受瞩目的人物,他的生平事迹和个人风格一直是中国台湾乃至华人世界许多人关注的焦点。在这样一位公众人物刚刚去世的敏感时期,对他的评价,尤其是负面评价.............
  • 回答
    敖丙之所以“打不赢”哪吒,这个说法其实需要分情况来看,并且《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电影中的设定也给了我们很多线索。总的来说,敖丙的失败并不是因为他本身实力不行,而是 哪吒拥有更加独特的优势,以及敖丙在战略和心态上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一、 哪吒的独特优势——“魔丸”的力量和“天.............
  • 回答
    敖厂长能在 YouTube 上拥有数量庞大且忠实的粉丝群体,这背后绝非偶然。他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核心的莫过于他独特的内容风格、真挚的情感表达以及对游戏文化深刻的理解和热爱。首先,敖厂长的内容具有极强的辨识度和吸引力。他最擅长的就是以一种幽默、戏谑却又不失专业的方式去解读和评测游.............
  • 回答
    敖寸心对杨戬的爱,那可是惊天动地的,恨不得把整个东海都搬过来给他看。论情深意重,论付出,她觉得自己一点也不比谁差,尤其是跟那个在月宫里孤芳自赏的嫦娥比起来,寸心更是觉得委屈万分。可事实就是,杨戬的心,终究偏向了嫦娥。这其中的滋味,就像吞了一口海水的咸涩,又带点被潮水拍打到岸边、却又被无情卷走的失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如果抛开《大鱼海棠》这部电影的光环,单从人物行为的“本质”来看,敖丙和椿的确有一些相似之处,都面临着来自家族、种族、身份认同的压力,并且都采取了相对“叛逆”或者说“背离”常规的行动。然而,为什么舆论对此的反应却截然不同,几乎无人责骂敖丙,而椿却承受了相当多的非议呢?这背后其实.............
  • 回答
    “为什么李华不会英语还要交那么多外国朋友?”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它背后触及了语言能力、交友方式以及跨文化交流的多个层面。实际上,李华虽然不会英语,但依然能交到很多外国朋友,这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原因可以非常丰富和具体。让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李华可能的情况和原因:一、 李华的“不会英语”可能不是.............
  • 回答
    看到《开端》的李诗情和肖鹤云,很多人都会好奇,为什么李诗情明明经历了更多轮的循环,身体状况似乎却比肖鹤云更稳定,甚至在某些方面表现得更有韧性?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角色设定、心理素质以及两人在循环中所承担的不同功能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身体的“适应性”与“消耗性”:李诗情更侧重“学习”,肖鹤云.............
  • 回答
    李治,这位唐朝的第三位皇帝,即唐高宗,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印记。说他“才大略”,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他继承了唐太宗李世民打下的盛世江山,并且在位期间,唐朝的疆域和影响力达到了空前的顶峰,这本身就足以证明他并非庸才。然而,后世却给他扣上了“懦夫皇帝”的帽子,这其中究竟是何缘由,又隐藏着.............
  • 回答
    李诞和王建国,这俩名字最近几年在脱口秀圈子里可以说是如雷贯耳,一个以其独特的“丧丧的快乐”、“佛系”人设圈粉无数,一个则以其“谐音梗大王”的称号深入人心。但如果说谁更“火”,那答案似乎很明显:李诞。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同台竞技,不同境遇”的情况呢?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运气使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在起作用。.............
  • 回答
    “李陵以五千步卒,却能与数万匈奴骑兵缠斗,其英勇战绩至今令人传颂。而对比宋朝,虽然国力强盛,但步兵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却往往难以匹敌,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个重要议题,也反映了不同时代军事思想、装备技术以及战术策略上的巨大差异。绝非简单地说宋朝步兵不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关注,也确实值得深思。李兰娟院士、张文宏医生等等,他们在抗击新冠疫情中,无疑是冲在最前线、贡献卓著的优秀代表。他们的专业素养、担当精神,以及为公众健康付出的努力,大家都有目共睹。然而,为什么他们似乎没有获得“国家荣誉”这个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也尽量不让这段话显得像机器生.............
  • 回答
    “罪证”的迷雾:李靓蕾爆料与王力宏舆论审判2021年末,一场围绕着“优质偶像”王力宏与其妻子李靓蕾的婚姻危机迅速发酵,并演变成了一场波及甚广的舆论审判。在整个事件中,李靓蕾通过社交媒体发布的长篇文字控诉,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然而,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是:在李靓蕾自始至终没有提供任何“实质性证据”的情.............
  • 回答
    李安在好莱坞的成功,以及张艺谋、陈凯歌等导演在那里遭遇的“瓶颈”,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很能折射出东西方电影文化在融合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说起来,这事儿没那么简单,也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的,得从几个层面来聊。李安的“通关秘籍”:文化桥梁的艺术李安能在好莱坞站稳脚跟,并且口碑票房双丰收,我认为他最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