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李治雄才大略却被称为懦夫皇帝呢?

回答
李治,这位唐朝的第三位皇帝,即唐高宗,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印记。说他“才大略”,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他继承了唐太宗李世民打下的盛世江山,并且在位期间,唐朝的疆域和影响力达到了空前的顶峰,这本身就足以证明他并非庸才。然而,后世却给他扣上了“懦夫皇帝”的帽子,这其中究竟是何缘由,又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真相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的人生轨迹、政治手腕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首先,我们来聊聊李治的“才大略”体现在哪些方面。

政治上的继承与发展: 李治即位时,虽然有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辅佐重臣,但他并非全然依赖。在处理政务上,他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例如,他能够听取不同的意见,并在关键时刻做出决断。最显著的例子便是他能够平衡长孙无忌和长孙皇后的势力,并最终成功地推行了自己的政策。
对外扩张的成就: 唐朝在他统治时期,确实实现了大规模的对外扩张。著名的“贞观遗风”在他这里得到了延续和发扬。他成功地平定了西突厥,进一步巩固了唐朝在西域的统治;与新罗联合,灭了百济和高句丽,将唐朝的疆域推向了朝鲜半岛;对吐蕃的战争,虽然有胜有负,但也显示了其对外强硬的态度。这些军事上的成就,是其“大略”的重要体现,也为唐朝的鼎盛奠定了基础。
文化上的支持: 李治也对文化发展有所贡献,比如他对佛教的尊崇,虽然这在历史上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但他支持僧侣翻译佛经,也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思想传播。

那么,为何这样一个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雄才大略的皇帝,却被后人冠以“懦夫”之名呢?这主要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历史对他的负面评价。

1. 权力受制于皇后:武则天的阴影

这是李治被视为“懦夫”最直接也最主要的因素。唐高宗在位期间,他的皇后武则天逐渐掌握了实权,并且最终实现了临朝称制,甚至改唐为周,自己称帝。在很多人看来,一个能够被妻子全面掌控并最终被其取代的皇帝,无疑是软弱无能的“懦夫”。

对长孙皇后的宠爱与废黜: 李治最初的皇后是王皇后,但她娘家势力强大,加上性格原因,未能得到李治的专宠。而武则天凭借其美貌和聪慧,很快赢得了李治的青睐。在废王立武的过程中,李治虽然有犹豫,但最终还是屈服于武则天的意志和手段。长孙无忌等元老大臣对此强烈反对,但李治却选择了站队武则天,这被视为他缺乏政治魄力和勇气的表现。
武则天后期对朝政的掌控: 随着李治身体的日渐衰弱,武则天开始代他处理政务,并逐渐架空了他的权力。许多重要的政务决策,甚至朝廷的人事任免,都由武则天一手操办。李治虽然名义上是皇帝,但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个“吉祥物”,真正的权力掌握在武则天手中。这种权力格局的失衡,让后人觉得他没有能力驾驭自己的妻子,也没有能力掌控朝政,更像是一个被他人操纵的傀儡。
“垂拱而治”的误读: 有史书记载李治后期“政事委托天后”,这被一些史家解读为他主动放弃权力,或者无力过问政事。虽然这可能与他的病情有关,但这种“甩手掌柜”式的统治模式,很容易被贴上“懦弱”的标签。

2. 健康状况与个人性格的局限

李治并非生来就孱弱,他的早年经历显示出一定的政治才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身体状况出现了问题,尤其是头疾(头晕头痛)成为了影响他执政的长期因素。

疾病的折磨: 史书多处记载了李治因头疾发作而无法处理政务的情况。这使得他不得不依赖他人,而武则天恰恰抓住了这个机会,逐步承担起更多的政治责任。身体的病痛,无疑会削弱一个人的精力和判断力,也可能让他更加依赖他人,从而在权力的角逐中处于劣势。
温和的性格? 相较于其父李世民的雷厉风行和杀伐果断,李治的性格似乎更为温和,甚至显得有些优柔寡断。这种性格特点,在需要果断决策和强硬手腕的政治斗争中,无疑是一种劣势。虽然温和的性格本身并非“懦弱”,但在与强势的武则天相比时,这种温和就容易被解读为缺乏主见和魄力。

3. 史书评价的倾向性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而武则天最终登上了皇位,并将唐朝改国号为周。在之后的史书编撰中,作为“篡位者”的武则天,其形象往往被描绘得更为复杂和负面,而作为她之前的皇帝李治,为了衬托武则天的野心和手段,或者为了体现“正统”的倾覆,他的“软弱”和“无能”也可能被放大。

“贬低”前任以抬高自身? 在传统的史学观念中,一个成功的统治者需要具备“圣君”的形象。如果李治的能力足够强大,那么武则天代唐称周就显得更加荒谬。因此,将李治塑造成一个被妻子玩弄股掌之中的“懦夫”,反而能更好地解释武则天的“篡位”行为,并为后来的“复唐”留下合理的空间。
对武则天的道德评判: 传统史观倾向于批判女性干政和女性称帝,因此在评价武则天时,往往会强调她的残暴和野心。而李治作为武则天篡位前的皇帝,其“被架空”的地位,也成为衬托武则天罪状的一个重要论据。

4. 政治斗争中的失误和妥协

虽然李治有“才”,但他并非没有政治手腕,只是在一些关键时刻,他的选择未能为自己赢得更多的主动权。

对长孙无忌的容忍与反击: 长孙无忌作为顾命大臣,对李治的统治构成了潜在的威胁。李治虽然一度依赖他,但也并非完全没有制衡。然而,在与武则天争夺权力时,长孙无忌的强烈反对反而成为了他被清算的借口。李治最终选择支持武则天剪除长孙无忌的势力,虽然从维护家庭的角度可以理解,但从纯粹的政治角度看,这是一种危险的妥协,也让他的决策显得不够果断和长远。
对反对派的处置: 在一些人事任免和政治斗争中,李治表现出了对朝臣的拉拢和制衡,但似乎也缺乏一种绝对的权威和掌控力,使得一些派系得以发展壮大,最终挑战了他的权威。

总结来说,李治被视为“懦夫皇帝”,并非完全是他个人能力上的绝对匮乏,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核心原因在于他与武则天之间权力关系的失衡。 他在关键时刻的选择和后期身体的衰弱,使得武则天得以逐步掌握实权,并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最终架空了他的皇帝权威。
他的个人健康状况和相对温和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的统治力。
史书的评价倾向性也可能放大了他的“懦弱”之处,以衬托武则天的“野心”和“残暴”,或者服务于后来的政治叙事。

因此,与其说李治是一个天生的“懦夫”,不如说他在一个充满权谋斗争的环境中,由于健康、性格以及战略选择上的局限,最终被一位极具野心和政治才能的女性所超越和掌控。他并非没有才能,也并非没有做出过努力,但最终他成为了那位被妻子阴影笼罩,并被后世贴上“懦夫”标签的唐朝皇帝。他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关于权力、野心、爱情和政治的复杂寓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李治被认为“懦弱”的原因

一是因为让女人主政不符合封建观念

二是因为李治政治斗争的技巧太高了,从来不亲自下场,导致风头都被手底下的人抢走了,殊不知,从头到尾都在照着有利于李治的方向发展


李治先利用长孙无忌,借着高阳公主事件,一举四得

一是“狡兔死,走狗烹”,把开国权臣的后代核心人物清洗个遍,包括房玄龄,杜如晦,柴绍等人的后代,狠狠打击了门阀和可能成为门阀的势力

二是搞定了李道宗,执矢思力,薛万彻这一批军方大佬,直接掌握军权

三是借长孙无忌等人的手,弄死了对皇位最有威胁的俩人——李元景和李恪

四是借机提拔非世家大族的人,他没有上来提拔寒门子弟,而是重用没有大家族背景的名将,包括李绩与苏烈,进行一个过渡,温水煮青蛙。


第二是废后事件,他选择个人能力强但是家庭势力弱的武则天,一举搞定权臣和外戚。

他利用武则天,废了王皇后,弄走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废除了上一代和这一代的外戚势力,自此,李治完成了对世家,宗族,二代,权臣,外戚等势力的无差别打击,中央集权几乎到了空前的地步,同时借着朝堂的空虚,趁机推上了刘仁轨,薛仁贵等没有背景的人,还有来济这种名义上的豪门实则没有什么借力的人,逐渐边缘化了世家的权利。

李治最恐怖的一点是,他这一系列操作,开始使得“世家”与“寒门”出现了明显的对立趋势,不管后世世家出了多少权臣,他已经脱离了普通人民,与普通人有了泾渭分明的界限,很容易激起对抗,再加上李治对于科举制的推行,使得寒门子弟有了上升的通道,能直接威胁到世家的地位。无论是李义府等人对于世家的打击,或者是黄巢几乎一锅端了世家,都可以看成是李治埋下的种子。



至于武则天,虽然名为“二圣”,但是朝堂上充斥的从来都是裴行俭这一类的“反武”派,武则天只能掌握李治想让他掌握的权利。她风头尽出,却几乎没有实权。

至于李治身体原因逐渐恶化甚至一命呜呼导致武则天彻底掌权,可能也在李治的算计之内。毕竟武家没几个人水平还都不咋地,哪怕武则天再能折腾,皇位还是要传给儿子的。

而武则天的所有儿子,都姓李。

user avatar

虽然现在为李治翻案的不少,但是我个人认为唐高宗真的一般。说他是阿斗,那肯定是小瞧了他。但说他是什么英明神武的君主,又觉得太牵强了。

好多人说李治是栽在了没有女主篡位的历史先例上,觉得年过六旬武则天相对是最稳妥的选择,这个理由就让人很费解。李治作为一国之君,死前连一个合格的继承人都留不下。按翻案所说,李治觉得自己死后武则天也活不了多久,坐江山的还是自己儿子。问题是,李显水平也不行啊。“乱我家者,必太子也”,李治把这句话转赠给李显绝对当之无愧。(实际上李显还比不上汉元帝)就算武则天按计划早日去陪李治,凭李显能驾驭的了朝政?

即便李治真如翻案回答所说的到死没有失权,那么李治不了解自己的阿斗儿子李显还不了解同床共枕的武则天?武则天在唐高宗时代展露出的野心可不是一星半点。一个庸弱无能的儿子+野心勃勃的老婆,李治到底留下了多少规避风险的措施?有人说李治预料到最差的结果无非是重演吕后故事。那么站在皇帝的角度看,吕后称制是好事吗?别忘了,吕后称制后面还有诸吕之乱。一个英明的君主要决定的是国家未来几十上百年稳定发展的方针,不是拿着“最坏也不过如此”去赌。

最可笑的是有人说武则天夺的是李治儿子的位,李治不背锅。好家伙李显位置坐了不到一年就被武则天废了,李治还不背锅?嘉庆元年白莲教反了和乾隆一点关系没有是吧。武则天的势力膨胀到这个程度,李治还是听之任之,不知道翻案的是洗白还是抹黑李治呢?

还有很多人大加赞赏李治所谓的“腹黑”作风,说白了这就是李治压根没有多少作为皇帝的担当。好处你李治拿,坏人让别人做。为什么出现过太宗这种雄主、经历过贞观时代的李唐王朝,仅历三世就差点亡了国,武则天甚至都没遇到像样的抵抗?当年那些文死谏武死战的臣子都去哪了?

因为经历了李治“腹黑”的几十年大家都学精了也看透了,谁都不愿再被你李家皇帝当枪使了。上官仪当年倒是忠心耿耿当出头鸟,什么下场?看看人家李绩,一句“家务事”滑的都捏不住。要不是孙子水平不太行,英国公这个金饭碗绝对能吃下去。至于李家的天下以后怎么办?你李家皇帝自己都和我们打太极,我们也无所谓,换个皇帝我们官照做没准还有的升,倒霉的也是你们李姓的子孙。

只能说知子莫如父,李世民晚年对于李治的担忧绝对是有道理的。太宗所担忧的“懦”,不是害怕李治成为一个怂包老好人,担心的正是李治缺乏像自己一样的担当和气魄,导致君臣上下离心。

李治现在能被洗,中间的巧合真的太多了。假如李治死后的二十几年里武家出现那么两个堪用之人,假如没有狄仁杰、神龙政变五功臣这些经历过高宗“腹黑”后还敢于为李唐搏命一击的忠臣,假如李隆基又是李显那种货色…那李治这个中衰之主乃至亡国之君的名号绝对是背定了。

所以对于李治,我认为和玄宗一样,基本属于一个前明后暗的皇帝。作为皇帝,他有能力继承太宗时期的基础和红利,将唐朝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但是长于深宫,没有体会过创业艰难的李治,没有继承到他父亲的格局和气魄。他没有自信驾驭强臣,所以操弄权术,反而被妻子钻了空子。他爹一辈子不慕虚名,“民能覆舟”,到了高宗晚年就能干出坐视关中大旱百姓民不聊生,自己和武则天跑到洛阳“就食”,还浩浩荡荡跑到泰山封禅的事儿。

user avatar

我真的觉得给唐高宗翻案的人很可笑,历朝历代对于唐高宗的评价都很公允,你们都觉得自己比古人聪明得多,但请问你们哪里聪明了。

编于五代十国的《旧唐书》中对于唐高宗的评价是:「高宗文治武功俱盛,然惧于内宠、惑于邪言,中宫所选非人,悍妇毒流天下。卒致盘维几尽,宗社为墟,以此论之,则高宗之过,诚为深矣!」

史官说的很清楚:嗯,你李治在位时期是有文治武功,但是你就是半个亡国之君。为什么?因为你的身份是李家族长,你最重要的责任是守卫唐太宗留给你的李家基业。可你做到了吗?在你的晚年你渐渐放权给武则天。最后武则天架空朝堂,最终篡位为周。你的儿子们不得不改姓为「武」,李家子孙几乎被屠杀殆尽。李世民如果地下有知,他会原谅你李治吗?你李治的过错,可真的是大呀!

我举个例子:你作为一家之主,哪怕你在外头事业再成功。但因为你对妻子的纵容,导致你家的房产最后被你妻子家霸占,你们全家净身出户,你的儿子被强迫跟母姓。请问大家应该怎么评价你?你就应该得到一个「昏懦」的评价,这根本不冤枉。

所有的中国男人都应该以李治为鉴。记住,哪怕你的事业再成功,但是如果你在家里没有了权力,那你就是个昏懦的男人。

user avatar

李治肯定不是懦夫。

是懦夫敢跟自己的小妈偷情,还跟自己的小妈结婚,生小孩,并且立她为皇后?

但是说李治为雄才大略,那就有一些勉强了。


有一句老话叫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人比人气死人。

李治跟大清的溥仪比那可以说是雄才大略。不过李治有一个牛逼的老爸李二凤,有一个独特的小妈兼老婆,以及中国唯一的女皇,这一下子就把李治比下去了。

就好比,李治虽然算得上是星光闪闪,但是李二凤如同太阳一样,光芒四射,一下子把李治的光辉遮盖了;更不用说武则天如同月亮一样,把李治的光辉遮蔽了。

以李二凤为例:

李二凤那才叫强大,那是龙傲天一样的人物。

弑兄杀弟囚父,根本不加掩饰的获得帝国的宝座。

当皇帝后的李二凤,一辈子都在对外扩张。隔三差五的就灭国。

而且灭国灭得极为风骚。极有特点。

比如都是速战速决的毕其功于一役方式的灭国。

基本都是,活捉敌酋,让人练习跳舞,并与之共舞。

压根不屑去玩那些小心机,是一种强势的碾压,从心理上,文化上彻底的征服。


user avatar

唐高宗李治是历史上最被低估的皇帝之一,其实是睿智伟略兼备的一代明君,在他的治下,关陇门阀被严重削弱打击,唐朝国力达到鼎盛,建立了华夏王朝数千年历史上的最大版图。

李治即位之初,他的舅舅、关陇门阀代表人物长孙无忌,倚仗自己凌烟阁首席功臣的威望,独揽朝权,并利用高阳公主一案借题发挥,大肆株连,处死了包括名将薛万彻在内两名亲王、两名公主、三名驸马,并流放宗室名将李道宗、名将执失思力、宰相宇文节、谯国公柴哲威等,罢原宰相房玄龄配享,打倒了作为关东寒士代表的房家。

长孙氏为代表的关陇门阀籍着杀人立威,得以一家独大,朝野内外对长孙无忌的“窃弄威权,构害良善”行径,噤若寒蝉,难以制止。

眼看隋高祖杨坚、隋世祖杨广、唐太宗李世民等数代英主几十年大力削弱士族的改革成果即将毁于一旦,唐朝竟有倒退回到西魏、北周时代由关陇门阀一举遮天的危险。

唐高宗李治年纪虽轻,却绝不甘从此成为门阀手中的玩偶。他一边含泪下诏,批准处决自己的兄弟、姊妹,一边苦苦忍耐数年,终于觅得了两个最得力的政治帮手,其一是托孤大臣、军方首席名将李勣,其二便是他的旧情人武媚娘。

为达到目的,李治做了精心准备,他先将李恪被处死后留下的司空头衔,授予李勣。同时还以此为由,派专人给李勣画像,亲自为画像题词,词中更言道「朕以绮纨之岁,先朝特以委公,故知则哲之明,所寄斯重,……茂德旧臣,惟公而已」。当时凌烟阁功臣尚有包括长孙无忌在内的数人在世,李治却偏偏对李勣说“惟公而已”,对长孙无忌专权的不满,与向李勣的求援意图已甚是明白。

李勣能从瓦岗军中一介盗贼,而登帝国元老之位,李密、李渊这些乱世枭雄皆对他恩信有加,李世民委之托孤重任,本就是个精明之极的人物,对李治的本意亦心知肚明。

李治不顾长孙无忌反对,坚持己见,定要立武则天为皇后,并非单单因为个人私爱,而正是洞悉了武则天出众的政治才干,相信她可以成为自己打击门阀的得力助手,并同治理这个疆域万里的大帝国。

终于在武则天立后事件,皇帝与长孙无忌在朝堂相持近一年不下时,长期隐忍的李勣代表帝国军方做出了支持李治的关键表态:「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

公元655年11月,李治命司空李勣主持仪式,将玺绶授予皇后武氏,之前隐身于幕后,为李治出谋划策的武则天得以正式走到台前,接受百官朝贺。夫妻二人共同秉政、默契配合,打击关陇门阀,强化君主集权。

659年,失势多时的长孙无忌终于被削职流放黔州,不久被逼自尽,其党羽早已尽数被清出朝堂。

660年,李治风疾发作,一度头晕目眩,不能视政,于是让武后正式作为他的代理,临时性摄行皇权,总揽朝政。

也就在这几年间,唐军北征西讨,苏定方攻灭西突厥、百济,程名振和薛仁贵连败高句丽,刘仁轨败倭军于白江口,铁勒、龟兹、疏勒等属国叛乱也被轻易平定,大唐军队天下无敌,李治的威信也如日中天。

664年,大唐帝国正式开启天皇天后、二圣临朝体制。

666年,李治封禅泰山,武则天作为皇后升坛亚献,昭告天地百官万民。

同年,近八十高龄的李勣挂帅出征,征讨高句丽,历时两年,一举功成,将这个拥兵数十万,立国近七百年的东北亚强国犁庭扫穴,完成了隋唐三代英主的未竟之志。

大唐国势鼎盛,拓地远及葱岭以西的中亚地区,至总章年间(公元680年),终于建立了华夏王朝数千年史上的最大版图。西到中亚咸海,东到日本海,北包贝加尔湖,南抵中南半岛,面积约1200多万平方公里。

大唐帝国最大版图

李治从来不是什么昏庸无能懦弱的窝囊好人,而是史上极腹黑极假慈悲极会伪装的政治天才。从前长孙无忌冤杀吴王李恪时,他一样是一面流泪,一面点头,无非是一边对舅舅的弄权滥杀不满,却又不免窃喜于从前争竞太子位的敌手蹈入死地。

此外,李治更坚持汉本位思想,对胡人的轻视和警惕一以贯之。有一次他登楼观看民情,胡人们特意聚在一起踢球,想讨好他。而李治宁可把球烧了,也不给胡人可乘之机,“冀杜胡人窥望之情”。

二月,甲寅,上御安福门楼,观百戏。乙卯,上谓侍臣曰:“昨登楼,欲以观人情及风谷奢俭,非为声乐。朕闻胡人善为击鞠之戏,尝一观之。昨初升楼,即有群胡击鞠,意谓朕笃好之也。帝王所为,岂宜容易。朕已焚此鞠,冀杜胡人窥望之情,亦因以自诫。”

影视剧中大都喜欢将李治塑造成对武后唯命是从的妻奴形象,实在是荒谬已极;武后在许多“恶行”上都给丈夫背了黑锅,如贬杀长孙无忌,处死王皇后萧淑妃,处决废太子李忠等,真正最后做决断的是且只能是李治。

在二圣临朝期间,武后决断每一桩要事,几乎都同时符合李治夫妻二人的共同利益。李治真不想动的人,武则天一个也动不了。如名将王方翼作为王皇后亲属,依旧能带兵打仗,军功赫赫。又比如废去他们共同的儿子章怀太子李贤,也是因为李贤的锋芒毕露,不止是和武后这个摄政皇后争权,更直接威胁了李治的皇位本身。

如果武后早在比自己还小四岁的李治之前去世,那么除了给李世民当过妃妾算一段不为当时大众所知的黑历史外,简直就是民间话本和市井百姓憧憬中,夫妻共掌江山的模范皇后了。

在李治在位期间,武则天因为幼年被异母兄弟虐待,和娘家人关系极差,得势后整死一个哥哥,又毒死侄女并借此案杀掉两个侄子,还杀了娘家的嗣子、外甥贺兰敏之。在李治看来,这样一个孤家寡人般的皇后,不向着李唐皇室,还能向着谁?后来是武则天为改朝换代、加强亲族需要,才将侄子武三思武承嗣等人从流放地召回,高官显爵的。

因此李治临终前将朝政大权交托给年近六十的武则天,是合乎人之常情的,并不能作为他的过失。六旬老妇、并有两个亲生皇子,竟有改朝换代的鼎革野心这种事,武则天之前根本没任何人能想象。在李治和绝大多数朝臣看来,武则天无非是和先朝众称制太后一样执政终身,而这并没有什么不妥,反正最后还是要还政于他们共同子孙的。

武则天在之后二十年虽然一通折腾,终究徒劳,最终还是自去帝号,以皇后身份和李治合葬乾陵,还政唐中宗李显,如了李治之愿。这对半生恩爱的夫妇殊途同归,长眠于乾陵。

user avatar

你是高宗你能想到自己驾崩的时候,一个按正常来说快死的六十岁的老太婆,能活到八十岁?顺便还能夺了儿子的帝位?

说实话,有几个人不开天眼能算得到?一个被自己利用了一辈子当手中刀的女人,最后活的长长久久到81岁,还能前无古人的篡自己儿子的位置?无非是觉得这个六十岁的快死了的女人最多也就像吕后那样掌权几年再老死过过瘾罢了。

你以为武则天在高宗眼里是什么定位?要说没爱情,我不信。但自古无情最是帝王家,还要我举几万个例子去说明皇帝可以把爱情放在事业前面牺牲?

无非是觉得当时自己前期制衡长孙无忌那群老臣,自己不好出面拿武媚娘出来当枪使,后期自己生病,不好处理朝政,信任大臣不如信任后宫,拿武媚娘出来当工具用。无非是最后觉得武媚娘快老死了没什么威胁,也就心一软念点旧情并且觉得当时自己的几个儿子确实没用需要有人辅助。

以为帝王家谈爱情,把李治看成一个情种纵容老婆,那你真的可爱。李隆基独宠杨贵妃到那个份上,马嵬说吊死她不就把她吊死了。对面皇帝来说,政治面前爱情算什么东西。

最后如果你是武则天粉你更应该感谢李治,感谢李治临死前留了一丝温情,念了一点旧情,没把已经对他没作用并且前面后宫干政的六十岁的老人家武则天给她处死了,而不是反过头骂李治懦弱。

user avatar

李治的问题不是懦夫不懦夫,而是没存在感。没什么好说的。除非非要把皇帝在位所有成绩一切功劳归功于帝王,事实上李治就是做得少。君主会用人是好事,然而用的这个人比他厉害那光环自然被抢。封建史虽然是帝王将相的家史,大众倒也没那么势利。他自然没什么存在感。

长孙无忌褚遂良同心辅政,故永徽之政,有贞观之遗风也。前期永徽年间政由无忌,是长孙无忌干的。显庆四年长孙无忌退出历史舞台,司马光评价贬遂良无忌,拔李义府徐敬宗,自此政入中宫,等到再过五年上官仪被杀,司马光评价中外并称二圣,天下大权悉归中宫,天子拱手而已。

中间显庆五年,武则天刚开始处理政事(批奏折)时还处事皆称旨。

龙朔年间,后得志,遂牵制帝,李治动为后所制,帝不能堪,起了废后心思。就在他和武后起冲突的时候,犯了一生中最大的军政错误,不救援吐谷浑养肥吐蕃。武后跟高宗意见相反才能吵到要废后的地步啊。

所以李治本人真没什么好评价的。因为李治根本就没独立主政过。如果非要仔细扒他占优势的时候,他就实在太差了。那么有没他比较自由的时候呢?真有,毕竟皇后跟皇帝争权,时间是站在皇帝这边的。武则天虽然在废王立武的风波中表现出出众的政治才华,然而等这群战友死完,她也只能干着急。女主通过勾结外臣把控朝政的模式并不是一个稳定的模式。所以武曌后来走了新的道路。

咸亨元年武媚娘的亲信许敬宗李勣死后,朝里高级大臣宰相群体中没她人了,政入中宫的人前提是李义府许敬宗把持中书门下,既然没武媚娘的亲信了,自然又政出中宫了。

新提拔的人又补充不上,武媚娘心里不安,想到自己差点被废后,害怕李治追杀她,干脆以旱灾的名义要求避位。李治一看既然武则天无力跟他争,以后权势只能越来越低,倒也不必做太绝,毕竟这么多年下来,武后就算失势,谁能废武皇后啊。除非唐朝廷被武力推翻。

高宗后期从宰相群体来看,是武则天权势低潮期,武则天的事迹基本只集中在她青年中年和老年称帝以后,就是因为她在高宗后期确实挺尴尬的。一个好汉三个帮,当时武则天确实把持不了朝政了。

剑桥隋唐史说武曌在高宗后期只能通过间接手段控制朝廷。资治通鉴记载调露元年(679年)自是朝廷有大事,【上多密敕问之】。武后是控制过高宗一段时期,不过她废王立武的红利吃完,面临朝中大臣青黄不接的窘境,差点避位,后期虽然个人权势依旧不断攀升,朝中权势一直在降,她刚刚称制时裴炎和李显都没把她放眼里。


初,尚书左丞冯元常为高宗所委,【高宗晚年多疾,百司奏事】,每曰:“朕体中不佳,【可与元常平章以闻】。”元常尝密言:“中宫威权太重,宜稍抑损。”高宗虽不能用,深以其言为然。武则天权势确实降了,她灭了上官仪登上二圣宝座时压根没人敢说她坏话。

高宗晚年还把政事给过另一个秘书过。武后在高宗晚年确实是比她巅峰时失势了很多。然而政权是不同的,武后还是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力的,类似永徽年间虽然是长孙无忌为团体中心主政,但高宗一直掌握最高权力。李贤应该还是武后废掉的。

至于高宗后期的政治军事一团乱麻不用说了吧。李治要是真有才,也不会一千年下来也没人慧眼识珠。他可是当了三十四年皇帝。即便有也不突出吧

唐朝需要一个能够统御群臣,总揽朝纲皇帝,而李治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又信不过其他人,武则天又能干。又因为风疾看不了奏章,庶务决于皇后,那他的弱势就是必然的。

而且李治确实懦弱,这话是他爹李世民说的。养成原因也很简单。

毕竟小时候生活在父亲阴影下,李世民确实很宠爱李治,亲养,然而一直待在李世民身边那也不是一般人消受得了的福气。李世民宠爱得有些过了。李世民即便和长孙无忌谈及李治都是用的“雉奴”这个称谓。哪个孩子能长大?

李世民出征辽东时,李治哭了几天几夜,李世民都烦了,说我留下你在定州监国,你应该好好干,一直哭哭啼啼做什么?难道这也是演戏?让皇帝和众臣知道太子是个爱哭包又有什么好处,隋唐的人都浪得很,具体表现之一就是欺软怕硬。连隋文帝李世民武则天这种跺跺脚看似都能地动山摇的可怕人物都有杠精上书让他们退位给太子(真不是太子谋划,就是纯杠精),何况李治这种以软弱出名的,连政治暴发户李义府都敢当面给他脸色看。

而且贞观那群如狼似虎的大臣,配个仁懦的储君,李世民担心李治守不住江山是正常的。

至于说李治被黑全因武则天,那就太会推卸责任了。光女祸而言,他在传统史学观里是肯定比不过他孙子唐玄宗的。玄宗以太真故,几丧天下,而武韦只是作乱,宗室被屠,几危运祚。哪个更重不用多说了。而且就算真正的亡国之君殷纣王隋炀帝,对他们该有的赞誉也是有的,非要说全天下跟李治过不去也过分了。

而且李治还有虽昵情于哲妇,然治绩可观,亦内助之力的评价。古人也并没有全然把他引进武则天当黑点看,还有觉得他有个贤内助的…

对于几乎把封建伦理都挑战了个遍的武则天,古人里对她赞誉有加的也是比比皆是。经过我上面的分析,也该知道究竟是不是真的了。武则天能力真没什么好黑的,要不然她既无家族又无法理支持,靠什么称帝。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