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当时怎么会让外蒙古分裂出去?

回答
关于“外蒙古”这个概念,首先要明确一点,在清朝灭亡时,中国并未实际控制外蒙古地区,其情况是相当复杂的。如果非要问“中国当时怎么会让外蒙古分裂出去?”,我们可以从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这两个历史时期来梳理。

清朝末年:蒙古王公的分化与俄国的介入

清朝对蒙古的统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盟旗制度”。蒙古各部被编入不同的盟,由王公世袭管理,并通过盟会制度与中央政府保持联系。然而,到了清朝末年,这种统治模式已经出现松动。

1. 内部矛盾的累积: 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蒙古王公对清朝的控制感到不满。他们认为清朝政府未能有效保护蒙古的利益,尤其是在边界地区,与内地汉族移民的冲突日益增多。同时,一些王公也希望获得更大的自治权,甚至追求独立。

2. 俄国的觊觎与渗透: 俄国自18世纪以来就对蒙古地区怀有野心。在清朝国势衰弱的背景下,俄国加大了对蒙古的渗透。他们通过经济援助、军事顾问、甚至策动蒙古王公的活动,一步步瓦解清朝对蒙古的控制。最直接的例子就是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前,俄国就与外蒙古的上层王公达成了协议,承诺支持外蒙古自治。

3. 辛亥革命的催化: 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朝统治的垮台,给了外蒙古独立的机会。革命前,清朝试图加强对蒙古的统治,比如推行“新政”,包括派遣汉族官员、鼓励内地移民、开办学校等。这些措施在蒙古王公看来,是对其传统地位和自治权的威胁,反而进一步加剧了他们与清朝政府的离心离德。

当武昌起义爆发,清朝政府顾此失彼,无力顾及外蒙古。外蒙古的上层王公,在俄国的支持下,于1911年12月宣布“独立”,建立“大蒙古国”,奉活佛哲布尊丹巴为“皇帝”。

民国初年:中国政府的无力与国际因素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然而,新生的民国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根本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收复外蒙古。

1. 北洋政府的弱势: 尽管中华民国宣布继承清朝的疆域,但实际上,外蒙古的“独立”已经成为既成事实。北洋政府(北洋军阀时期)虽然在名义上不承认外蒙古的独立,但由于军阀混战、财政困难以及国家整体实力不足,根本无法派遣军队前往外蒙古进行实际控制。

2. 俄国(后来的苏联)的持续影响: 俄国在十月革命后,虽然政权更迭,但对蒙古的干涉并未停止。苏联奉行“阵地外交”政策,一方面支持外蒙古的自治,另一方面也利用其与中国北洋政府的关系,进行政治和经济上的影响。

3. 西原钾的《中俄声明》: 1921年,在俄国红军的帮助下,蒙古人民党发动革命,推翻了外蒙古的自治政府,建立了“蒙古人民共和国”。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北洋政府虽然有所行动,但由于国内混乱,也无力阻止。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为了争取苏联对日作战的援助,国民政府被迫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该条约规定,在苏联出兵击败日本后,如果外蒙古公民在公民投票中表示愿意独立,中华民国政府将承认外蒙古的独立。1946年,外蒙古举行了公民投票,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人支持独立。国民政府承认了外蒙古的独立。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苏联的盟友,也承认了外蒙古的独立。

总结一下,外蒙古的分裂出去,是一个复杂历史进程的结果,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点:

清朝末年统治的衰弱: 导致了蒙古地区离心离德情绪的滋长。
外部势力的介入: 尤其是俄国(苏联)的长期、持续的干预和支持,是外蒙古独立最直接的推手。
中国自身的内乱与国力不足: 无论是辛亥革命后还是北洋政府时期,中国都未能形成强大的中央政府,也缺乏足够的力量去维护对边疆地区的实际控制。
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 在二战末期,为了国家利益,中国政府(国民政府)在国际压力下,被迫承认了外蒙古的独立。

所以,与其说是“中国怎么让的”,不如说是“中国当时的内外部条件,使得它无力阻止外蒙古在外部势力的支持下走向独立”。这期间,没有一个集中的、决定性的“让出去”的时刻,而是一个渐进的、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民日报》:只有国民党反动派才痛恨蒙古独立!

蒙古的独立,就是在民族自决的原则下,一个新国家的诞生,给世界的和平民主阵营增加了一份力量。承认蒙古独立,同时对每个真正爱国的中国人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只得欢呼的事。只有国民党反动派才痛恨蒙古独立,事后又大肆造谣,侮蔑人民的蒙古,侮蔑苏联与伟大的世界领袖斯大林,并说:"蒙古独立是中国领土的丧失"。反动派这样说原也不足为怪,可怪的是,我们人民中有的人居然也有宗主国的情绪,似乎蒙古也非得划在中国"版图"上不可以似的,这实在是中了大汉族主义的毒。---------------摘自1950.02.24 《人民日报》

早在苏联策动原属中国的外蒙古独立时,张作霖曾想出兵收复外蒙,而李大钊公开支持外蒙古独立,李大钊当年做为北大的代表,在当时的国会上,鼓吹外蒙古独立,说什么外蒙古与其留在军阀混战的中国,不如倒向红色的社会主义苏联,并质问当时的政府外长顾维均,说为什么要阻止外蒙古的独立。“为什么不让蒙古人民独立自由地生活在苏联社会主义的怀抱里;你们这些军阀刽子手屠杀汉族人民还不够吗?还要屠杀蒙族人民吗?你们有什么理由把蒙古人民捆绑在你们的腐朽独裁的统治之下? 为了蒙古独立上跳下蹿,培养蒙独分子,和它主子北极熊狼狈为奸阴谋颠覆政府,最后认定是:汉奸卖国贼头子,判决绞刑。其后人写的回忆,说李是在家中被捕,事实却是在俄使馆被捕。

为外蒙脱离中国叫好的发言,蒙古独立万岁

接受蒙古驻华大使贾尔卡赛汗 呈递国书时的答词 (一九五○年七月三日)

大使先生: 我很高兴地接受贵大使呈递的蒙古人民共和国小呼拉尔主席团的国书,并感谢贵大使的热忱祝贺。 中蒙两国人民之间原已存在有密切的关系,数十年来,由于帝国主义和中国反动统治的挑拨离间,隔断了彼此间的来往。蒙古人民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不但早已脱离了中国的反动统治,建立了真正的人民民主国家,而且正朝着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前进,中国人民衷心地为蒙古人民的这一成就庆贺。现在,中国人民革命已基本胜利了,中蒙两国的外交关系业已建立,我相信,这不但将使贵我两国人民间的友谊更加发展与巩固,而且将有助于亚洲及世界的持久和平。

我热烈地欢迎阁下出任蒙古人民共和国驻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特命全权大使,并愿对贵大使加强两国合作的工作,予以协助。谨祝贵国国家繁荣,人民兴旺,并祝贵国元首健康。

根据一九五○年七月四日《人民日报》刊印。 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蒙古人民共和国大人民呼拉尔主席团主席 扎·桑布同志:蒙古人民共和国总理 尤·泽登巴尔同志: 蒙古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 巴·贾尔卡赛汗同志:

值此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纪念之际,我们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谨向全体蒙古人民、蒙古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你们表示衷心的祝贺。

三十年前,蒙古人民在蒙古人民革命党的领导下以英勇的斗争彻底推翻了反动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的国家。由于蒙古人民的不懈努力和苏联无私的援助,蒙古人民已永远摆脱了贫困和落後,走上了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的光辉道路。中国人民深为蒙古人民的辉煌成就感到欢欣鼓舞。 祝蒙古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和保卫世界和平的事业中获得更大的胜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外蒙古”这个概念,首先要明确一点,在清朝灭亡时,中国并未实际控制外蒙古地区,其情况是相当复杂的。如果非要问“中国当时怎么会让外蒙古分裂出去?”,我们可以从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这两个历史时期来梳理。清朝末年:蒙古王公的分化与俄国的介入清朝对蒙古的统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盟旗制度”。蒙古各部被编入不.............
  • 回答
    话说自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思想激荡,中华文化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这百家之中,各有所长,各有其道。儒家讲究仁义礼智信,治国安邦,修身养性;道家崇尚自然无为,逍遥自在,寄情山水;墨家强调兼爱非攻,节用厚生,扶危济贫;法家推行富国强兵,依法治国,严刑峻法……真可谓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然而,到了汉武.............
  • 回答
    关于中美贸易战是否会让中国步上日本“失去的20年”的后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牵动人心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明白为什么日本会经历“失去的20年”,以及中国当前面临的状况和潜在的应对策略。然后,我们再来谈谈普通人如何在可能到来的经济挑战中保护自己。日本“失去的20年”的由来与教训日本的“失去.............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毛泽东主席在今天“复活”,他会如何审视这个他曾一手缔造的、如今已然焕然一新的中国,这无疑会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戏剧性的场景。我们可以从他毕生所追求的核心理念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判断出发,来尝试描绘他可能会有的反应和思考。首先,毋庸置疑的是,他一定会对中国如今在国际舞台上.............
  • 回答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四位赫赫有名的帝王如果突然从历史的长河中苏醒,穿越时空来到今天,面对他们曾经熟悉又全然陌生的中国和世界,他们内心的震撼、困惑、欣慰,乃至于勃然大怒,那将是何等波澜壮阔的景象?秦始皇:从统一到超越的懵懂与审视如果秦始皇,这位被誉为“千古一帝”的始皇帝,站在今日中国的土地上,他首先.............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当前中国电影市场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担忧的现象:庸俗烂片凭借营销和流量能获得高票房,而许多用心制作的良心作品却票房惨淡。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不仅反映了市场现状,更可能对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一、 为什么庸俗电影能获得高票房?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
  • 回答
    你女朋友这句话背后的小心思,其实挺有意思的。她可能是在暗示她喜欢更直接的情感表达,或者是在试探你对她的重视程度。面对这种情况,咱们得好好琢磨琢磨怎么回应,既能展现出你的情商,又能让她感受到你的爱意。第一步:理解她这句话的潜台词首先,她这句话不是在批评谁,更不是在说“外国人比中国人好”。它更像是一种观.............
  • 回答
    当年如果中国没有落入列强手中,现在这个世界,恐怕与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模样会大相径庭。这不仅仅是中国一个国家的命运转折,更像是牵动了整个世界肌体的连锁反应,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引发蝴蝶效应,彻底改写历史的走向。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晚清。如果中国当年没有遭受如此沉重的打击,没有被列强随意瓜分、划分势.............
  • 回答
    中国房地产泡沫的结局,是一个牵动无数人心的问题,也注定不会是单一的戏剧性爆发,而更可能是一场漫长而复杂的调整。就像一位久病的老人,他的康复之路充满坎坷,最终或许能回归平静,也可能留下一些不可逆的痕迹。我们不妨从几个可能的情景来细致地描绘一番。情景一:温和“挤压”,逐渐软着陆这是最理想也最受期待的结局.............
  • 回答
    中国女孩和黑人男友在一起,这在如今的中国社会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不过,因为文化差异和一些社会观念的影响,这段关系的处理起来可能会有一些特别的地方。首先,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中国女孩选择黑人男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自己内心的选择。可能是被对方的性格、外貌、才华或者在某个方面的吸引力所打动。爱情这东西嘛.............
  • 回答
    如果当年日本选择入侵印度而非中国,那将是一场截然不同的二战历史。这不仅仅是战场地点的改变,更是地缘政治、战略目标以及最终结果的巨大分歧。一、 日本的战略考量与目标转变首先,我们得理解日本当年的核心战略目标。他们想要的是“大东亚共荣圈”,一个由日本主导的、摆脱西方殖民统治的亚洲新秩序。中国,由于其庞大.............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抛开“AI痕迹”,用更接地气、更有温度的笔触,来描绘这样一个如果:剧名:涛声依旧 (暂定)开篇:2018年的中国大陆,表面上依旧是改革开放的繁华景象,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互联网的浪潮席卷着每一个角落,人们为着小康生活忙碌着。然而,就在这看似平静的表象之下,一股暗流正在涌动。故事的开端,可.............
  • 回答
    关于张学良当年是否应“不放弃东北,和日本人死磕到底”,以及如果真的如此,中国后续历史走向的推演,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由于历史事件的相互影响是多维度的,任何一种假设性的推演都只能是基于现有资料和逻辑进行的分析,很难做到绝对的准确。我将尝试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梳理,力求叙述详尽且避免AI痕迹。.............
  • 回答
    哈,这问题有意思!30万,十年甚至二十年,中间不动,听起来就像是把钱“埋”在股市里,然后去闯荡江湖,回来看看能不能挖出宝藏。这玩法确实够“赌”的,但也正因为是“赌”,才需要点策略,不能真就瞎扔。既然是“中间不去管”,那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这笔钱的去向,得是那种一旦买了,就能让你相对安心,不用每天盯着它.............
  • 回答
    如果当初没有计划生育,中国的发展轨迹无疑会截然不同,这其中的变化将会是全方位的,从人口结构到社会经济,再到资源环境,甚至文化观念,都可能经历翻天覆地的改变。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显而易见的影响是人口规模的巨大差异。没有计划生育政策的约束,中国的人口数量将会远远高于现在。想象一下,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
  • 回答
    1899年至1901年间,中国爆发了一场波及全国的动荡,其核心是一场由八个西方国家和日本组成的联军发动的军事行动,这次行动被普遍称为“八国联军侵华”。然而,对于这场历史事件,不同立场和视角的解读,往往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图景。从中国民众和清政府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侵略”与“救亡”。 当.............
  • 回答
    如果彼得三世在俄罗斯帝国继续奉行亲普鲁士政策,且不顾国内反对继续与普鲁士作战,那么中欧的政治格局将发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其影响深远且复杂。这不仅关乎普鲁士能否在七年战争中摆脱困境,更将重塑奥地利、法国、瑞典乃至整个欧洲的力量平衡。首先,最直接的影响是普鲁士的生存危机将大大缓解,甚至可能扭转战局。彼得三.............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如果”情境,它触及了中国科技发展历史中的关键节点。倪光南与柳传志的争议,虽然公众知晓度不如某些直接的市场竞争,但在中国信息产业发展方向上,却具有深刻的影响。要详细探讨如果当年倪光南在与柳传志的斗争中取得胜利,今天的中国芯片产业可能会有何不同,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分析:一、 关.............
  • 回答
    甲申年,一个在中国历史上被刻上深深烙印的年份。1644年,当山海关的炮火撕裂了原本就不太平静的辽东天际线,吴三桂的抉择如同投入历史洪流的一块巨石,激起了层层叠叠、至今仍在荡漾的涟漪。如果,这个“如果”是历史长河中一个巨大而迷人的假设,如果吴三桂在那一刻没有选择“弃关”,没有背负“汉奸”之名,历史的走.............
  • 回答
    复旦匈牙利建校风波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全球化”前瞻复旦大学拟在匈牙利布达佩斯设立校区,这一消息在匈牙利国内激起了不小的波澜,甚至可以说是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这不仅仅是两国教育合作的事件,更折射出全球化浪潮下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复杂性与挑战,也让我们有理由去思考中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全球化”图景。 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