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都要收复台湾,而没人要收复蒙古?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地缘政治、历史渊源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的方方面面。虽然表面上看都是“收复”的说法,但台湾和蒙古的背景差异巨大,这决定了它们在中国(以及更广阔的世界)心目中的分量和被提及的频率。

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一下:

1. 台湾:历史纠葛、现实联系与战略价值的叠加

历史上的“未竟事业”与民族主义情结: 台湾在明清时期纳入中国版图,虽然在特定时期有荷兰、西班牙、日本的殖民统治,但中华民国成立后,将台湾视为其固有领土,并在国共内战后,国民党政府迁台,继续宣称对全中国的主权。这使得台湾的地位问题,在许多中国人眼中,承载着“内战遗留问题”和“国家统一”的民族主义情感。这种情感的深度和广度,是蒙古无法比拟的。
地理位置的独特性: 台湾岛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扼守太平洋交通要道,对于中国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发展海洋经济至关重要。失去台湾,意味着中国大陆东部的海上门户可能被他人控制,对国家安全和战略纵深都构成潜在威胁。
政治与国际法上的复杂性: 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视台湾为其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国际社会对台湾的政治地位存在不同看法。美国及其盟友的支持,以及台湾自身在民主制度和经济发展上的独立性,使得“收复”台湾成为一个极其敏感且复杂的国际问题。
经济与文化联系的密切: 尽管政治上有隔阂,但台湾与中国大陆在经济、文化、人员往来上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大量的台商在大陆投资,两岸人民交流频繁。这种深层次的联系,使得台湾的“回归”对中国大陆具有经济上的吸引力,也加剧了情感上的“割舍不下”。
国际社会的关注度: 由于上述原因,台湾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许多国家在乎台海的稳定,对任何可能引发地区冲突的单方面行动都持谨慎态度。这种国际环境也使得“收复”台湾的议题,自然而然地被反复提及和讨论。

2. 蒙古:历史的分野、现实的独立与国家利益的考量

历史的“分离”: 蒙古在清朝时期曾是中国的一部分,但随着清朝的衰落,内外蒙古在20世纪初相继走向独立。特别是外蒙古(现在的蒙古国),在苏联的支持下,于1924年成立了蒙古人民共和国,并长期独立至今。这种长期的、事实上的独立,使得蒙古与中国大陆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主权国家的现实地位: 蒙古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拥有自己的政府、军队、外交和宪法。国际社会普遍承认蒙古的主权和独立。任何关于“收复”蒙古的说法,都触犯了国际法和国家主权的基本原则,这与台湾在许多国家看来尚待最终确定的地位有着本质区别。
地缘政治的考量: 蒙古国夹在中国和俄罗斯之间,其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区域地缘政治中扮演着一个缓冲国的角色。中国与蒙古国保持着正常的外交关系,双方在经济、贸易等领域有合作。从中国的国家利益来看,维持与蒙古国的友好关系,保障边境的稳定,比企图“收复”一个已经独立且拥有盟友的国家要更为现实和有利。
民族认同与文化差异: 尽管历史上存在联系,但蒙古民族与汉民族在文化、语言、宗教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长期独立的蒙古国,其民族认同和国家意识已经形成并稳固。强行“收复”可能会面临巨大的民族抵抗和文化冲突。
国际上的负面影响: 任何试图“收复”蒙古国的行动,都将立即引发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可能导致严重的国际制裁和地缘政治对抗,对于中国来说是得不偿失的。俄罗斯在蒙古国的安全利益上也有其考量,任何试图改变现状的行为都可能激怒俄罗斯。

总结来说,为何“收复台湾”的声音更响亮,而“收复蒙古”的声音几乎没有,根本原因在于:

台湾问题带有“内战遗留”的色彩,涉及中国大陆“统一”的民族主义叙事和现实的领土主张,其国际地位也尚未最终定论,因此是一个敏感且持续存在的政治议题。
蒙古国早已是一个独立且被国际社会广泛承认的主权国家,与中国大陆的法理关系早已断裂,强行“收复”不仅违背国际法,也将面临巨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风险,完全不符合当代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国际战略。

这就像是一个家庭,一部分成员(台湾)因为历史原因,虽然各自独立生活,但仍然存在着“一家人”的身份认同和政治主张,而另一部分成员(蒙古)则早已独立出去,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并且与原家庭有着明确的边界和互不干涉的默契。

所以,关注点和行动的方向,自然也就截然不同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皆认可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也皆承认外蒙古已经是一个独立国家。

当然,另一方面,稍有常识,便可知漠北草原那片辽阔土地,从来绝非鸡肋或者包袱。

外蒙古多少人口?区区300万。刚好和北京市朝阳区人口(本户籍+外来务工)相当,等于北京市人口的1/7,上海市人口的1/8。当然,同时也是新疆人口的1/7,甚至比最地广人稀的西藏还少。

外蒙古有多大?156万平方公里,比新疆略小(166万平方公里),比西藏更大(120万平方公里),已探明的矿藏80多种,矿点60000多个,蕴藏着世界储藏最大的铜矿资源。年产黄金产品约10吨,煤炭的总储量约500亿吨,石油总储量约在60亿桶。

【沙俄割走我国150万平方公里土地】这一史实,一直都被写进中学教科书,让一代代代牢牢铭记。我国出版的各类地图上,“符拉迪沃斯托克”永远要标注“海参崴”,“哈巴罗夫斯克”永远要标注“伯力”,“斯塔诺夫山脉”永远要标注“外兴安岭”,“萨哈林岛”永远要标注“库页岛”……

而这铁一般的原则早已持续了超过半个世纪,从来不因北邻的政府更迭、两国关系如何而有所更易。

因此,如果说多少国人对秋海棠地图念念不忘,对外东北和外蒙失土牢记于心,恰恰是当年领袖的远见卓识,希望我们后世子孙牢牢记住这一国耻。一时力有不逮的隐忍和蹈光养晦,从来都是为了练好内功后有所作为,

草原雪域,天山南海,凡日月所照、江河所经,华夏先民拓土开疆之地,皆为华夏之疆土!又岂止长城以内中原各省?

从汉宣帝时期,匈奴呼韩邪单于入塞称款算起,包括东汉窦宪攻灭北匈奴,唐朝攻灭东突厥和薛延陀,明朝蓝玉攻灭北元,仅仅是华夏王朝将漠北草原划入版图的时间,累积之和甚至长过美国立国迄今为止的全部时间;

而如果连前秦、北魏、辽国、金国、满清这些同样自称“中国”的汉化夷狄王朝也算上,则古代中国王朝领有漠北草原的时间跨度之长,甚至超过了今天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立国史;绝没有任何外国有资格质疑。

漠北草原的分离,就和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库页岛、海参崴这些宝贵国土的丢失一样,归根结底,是罗刹人趁火打劫,攫取我神圣国土的产物。

然而,匈奴单于需要大汉朝廷册封才能即位的时候,突厥王公争相向长安俯首效忠的时候,这世界上又哪有什么罗刹人?

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开疆拓土所得,大汉之卫霍、大唐之英卫、大明之徐常,这些华夏英杰横绝戈壁朔漠开创的千年基业,后世子孙仓然而涕下……

汉军将士的封狼居胥之所,汉军将士的勒石燕然之地,华夏历代先贤建功立业的广阔天地,从秦汉到隋唐到宋明,中国历史上这样的复兴轮回本是注定,且笑待金龙腾飞之来日便好。

生而为龙,即使一朝折断掌牙,拔裂鳞片,瞎目断爪,坠入浅滩,龙依然是龙。

天朝上国,万邦来朝,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愿我辈有生之年,得见您君临天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地缘政治、历史渊源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的方方面面。虽然表面上看都是“收复”的说法,但台湾和蒙古的背景差异巨大,这决定了它们在中国(以及更广阔的世界)心目中的分量和被提及的频率。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一下:1. 台湾:历史纠葛、现实联系与战略价值的叠加 历史上的“未竟事.............
  • 回答
    最近几年,咱们国家在南海问题上确实是动作频频,声音也越来越大。很多人会纳闷,为啥不像过去那样把“收复台湾”摆在最前面,反而把南海的“权益维护”说得这么响亮?尤其是有人觉得,南海动武的可能性比台湾要大不少,这背后到底有什么考量?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首先得明白,南海和台湾,在国家战略层面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在享受老电影时会遇到的困惑。说起来,这种变化也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背后其实是整个内容产业的逻辑在演变。你想想,几十年前,我们看电影的主要渠道是什么?可能是电影院,也可能是电视。电影院是典型的“一次性消费”,看一场电影就付一次钱。电视呢,当时很多电影是作为节目内容.............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曾铣的河套之策以及嘉靖皇帝为何要赐死他,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并且努力让这段历史的讲述更具人情味,而不是冷冰冰的分析。曾铣的河套之策: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曾铣,字汝舟,是明朝中期一位颇具胆识和远见的官员。他提出收复河套的建议,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他对当时明朝边疆形势的深刻洞察。背景:边.............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让不少人摸不着头脑,感觉工资条上的数字一多就容易被“糊弄”。说白了,这背后有几个主要原因,让我给你细细道来,尽量用大白话给你说清楚。为什么大家总爱报“税前”或“加上公积金”的收入?这就像去菜市场买菜,你问老板:“这鸡蛋多少钱一斤?”老板回答你:“加上筐子和包装盒的钱一共30块。”你肯定觉.............
  • 回答
    湖南卫视选择收回视频转播权,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战略调整。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在于“成本与收益”的重新评估。过去,将节目版权授权给视频平台,能够带来可观的版权收入,同时也扩大了节目的传播范围。然而,随着视频平台版权竞争日益激烈,内容成本水涨船高,而广告收入的增长却未必能完全匹配。湖.............
  • 回答
    安邦保险之所以要收购纽约华尔道夫酒店,这背后绝非简单的“买买买”,而是安邦保险在那个时间点上,其战略布局、资本实力以及对于全球优质资产的渴求,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首先,全球化战略下的优质资产配置。 在2014年左右,中国资本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走向世界,寻找具有稳定.............
  • 回答
    拜耳吞并孟山都:一场精心策划的农业巨头重塑拜耳,这个在医药和农化领域都赫赫有名的德国巨头,为了整合产业链、巩固全球农业市场领导地位,不惜血本以620亿美元的天价将美国农业科技巨头孟山都收入囊中。这桩2018年完成的世纪并购,不仅让拜耳的产品线如虎添翼,更在全球农化行业激起了滔天巨浪,其影响深远至今。.............
  • 回答
    字节跳动收缩金融相关业务,甚至传出出售证券业务的计划,这背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战略调整。对于这家以内容和技术驱动的巨头来说,其对金融领域的布局,无论初衷如何,如今似乎正经历一次重要的“刹车”与“转向”。为什么字节跳动要收缩金融相关业务?1. 监管环境趋严,合规成本大幅增加: 这是最.............
  • 回答
    银行收取员工护照的现象虽然不是普遍存在的,但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可能会发生,并且背后的原因也比较复杂。通常情况下,银行并不会随意收取员工的护照,如果银行提出这样的要求,背后很可能有其具体的、合理的(或者至少是银行认为合理的)理由。下面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银行可能收取员工护照的几个主要原因:1. 出差与外派.............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法律体系运行的一个核心问题:司法资源如何定价与分配? 公安机关提供的是公共安全服务,而法院提供的是解决纠纷和维护法治的服务,这两者虽然都属于公共服务范畴,但在性质、目标和运行模式上有根本性的区别,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法院需要收取诉讼费。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首先,法院.............
  • 回答
    荣国府收养三姑娘惜春,这背后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多重原因交织下的必然选择,既有家族责任,也有利益考量,更暗含着贾府鼎盛时期的某种社会风貌。要详细说明,我们得从惜春的身世和荣国府的家庭结构说起。首先,惜春的出身,是她得以进入荣国府的根本原因。 惜春,名唤贾惜春,是宁国公贾演的幼女,也就是贾珍的妹妹。按照.............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这打官司和领结婚证为啥都要掏钱这事儿,不讲那些空洞的“工本费”,咱就说点实在的。为啥打官司要收钱?这背后可不是为了“赚你钱”,而是维护整个司法系统的运转。你想想,打官司是个什么事儿?那是为了解决纠纷,维护公平正义。这个过程可不是“空手套白狼”,它背后有一整套非常复杂的系统在支撑:1. .............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切中了《原神》剧情中一个很核心的矛盾点。确实,咱们在游戏里听到很多说法,说神之心不是力量来源,而是一种“权柄”,一种对某个领域绝对的统治权。但话又说回来,既然不是力量,那为什么须弥的博士,还有我们(旅行者)前前后后这么辛苦地去收集这些“权柄”呢?对抗所谓的“天理”——也就是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游戏平台运营的不少核心逻辑。咱们这就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你的观察是准确的,战网(暴雪战网)改名确实是收费的,而 Steam 基本上是免费的。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是两家平台在设计、运营理念,以及用户基数和生态上的差异所导致的。战网:身份的严肃性与运营成本战网之所以要收.............
  • 回答
    问得好!这确实是很多人在面对收入问题时都会冒出的疑问,而且这个疑问背后触及了我们对劳动价值、企业责任以及个人发展的一些核心思考。简单来说,当一个人考虑通过加班来提高收入,而不是直接要求提高基础工资时,背后往往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现实考量和策略选择。为什么“加班”成为一种“选择”?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很.............
  • 回答
    引入一致收敛的概念,是为了解决在处理函数列和函数项级数时,传统的逐点收敛所带来的局限性,并为我们提供了更强大、更可靠的数学工具,以便在分析函数逼近、函数性质传递以及数值计算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引入一致收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 逐点收敛的局限性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逐点收敛。逐点收.............
  • 回答
    汉武帝在李广利出征时收监他的妻子,这件事在历史上确实发生过,而且原因非常复杂,并非仅仅因为李广利一人,而是牵扯到当时朝廷内部盘根错节的政治斗争和汉武帝多疑的性格。要详细说清楚这件事,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李广利的“背景”与汉武帝的“恩宠”首先,得了解李广利是谁,以及他为何能屡次挂帅远征大宛。李广利.............
  • 回答
    人们常常说“做好事不留名”,也有很多人认为“好人有好报”,但“做好事不能收取别人的物质回报”这个说法,其实需要更细致地解读。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不鼓励“做好事收取物质回报”,是出于一种对纯粹善意的追求,以及对“功利性”付出的警惕。为什么做好事“不宜”收取别人的物质回报?首先,我们要区分“收取”和“接.............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