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曾铣提出收复河套的建议可行吗?还有,嘉靖为什么要杀曾铣?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曾铣的河套之策以及嘉靖皇帝为何要赐死他,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并且努力让这段历史的讲述更具人情味,而不是冷冰冰的分析。

曾铣的河套之策: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

曾铣,字汝舟,是明朝中期一位颇具胆识和远见的官员。他提出收复河套的建议,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他对当时明朝边疆形势的深刻洞察。

背景:边患依旧,北疆不宁

当时的明朝,虽然经历过“土木堡之变”的惨痛教训,但北方边患依然是心腹大患。尤其是鞑靼(主要是俺答汗)的骑兵,时常侵扰边境,烧杀抢掠,让沿边百姓苦不堪言。而河套地区,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它位于黄河“几”字形的回环处,水草丰美,地势险要,是连接蒙古草原和关内的战略要地。

谁能占据河套,谁就能有效地控制北方的游牧民族,甚至可以以此为基地,进一步向草原腹地扩张。当时,河套已经被蒙古部落占据,这使得鞑靼骑兵可以凭借天然屏障,更加肆无忌惮地南下。

曾铣的设想:一个周密而大胆的军事行动

曾铣提出的收复河套,可不是一句空话。他的设想非常具体:

1. 屯田戍边,以农养军: 他认为,仅仅依靠单纯的武力征讨,耗费巨大,且难以持久。最好的办法是在收复河套后,大力推广屯田,鼓励士兵和流民在那里耕种,自给自足。这样不仅能解决军粮问题,还能逐步巩固对河套地区的控制,变“边患”为“边业”。
2. 修建防御工事,固守河套: 他计划在河套地区修建一系列的堡垒、城池,构筑坚固的防线,以此来抵御蒙古骑兵的侵袭,同时也能为屯田提供安全保障。
3. 集中力量,一举收复: 曾铣认为,要想真正解决河套问题,就不能犹豫不决,而是要集中优势兵力,果断出击,一举收复这片失地。他甚至提出了具体的军事部署和将领安排。
4. 经济支持,长远发展: 他还考虑到了经济上的支持,比如通过发展河套地区的经济,吸引人口,增加税收,从而为长期的驻守和开发提供物质基础。

可行性分析:

从军事和战略角度看,曾铣的河套之策具有相当的可行性。

地理优势: 河套地区的地理位置天然适合屯田和建立军事基地,一旦稳固,确实能极大地改变边疆的战略态势。
历史先例: 汉朝的卫青、霍去病等名将,都曾在河套地区取得辉煌战绩,证明了其战略价值。
经济潜力: 河套地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一旦开发,其经济潜力巨大,能够支持长期的驻守。
士气提振: 收复河套,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对明朝国威的重振,能够极大地提振朝野和民间的士气。

然而,任何宏伟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都会面临巨大的阻力和挑战。曾铣的计划,也并非没有潜在的困难,例如:

巨额的财政投入: 即使有屯田,前期修建工事、调集军队、以及后期的巩固,都需要庞大的财政支持。
复杂的政治博弈: 边疆用兵,牵涉到朝廷内部各个派系的利益,能否获得足够的支持,是个未知数。
蒙古骑兵的威胁: 即使收复,如何长期有效地压制蒙古骑兵,仍然需要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灵活的策略。

嘉靖皇帝为何要杀曾铣?一场权谋斗争的牺牲品

嘉靖皇帝,一个统治明朝长达45年、极富争议的皇帝。他表面上痴迷道教,不理朝政,但实际上,他深谙权谋,并且极其擅长驾驭臣子。曾铣的悲剧,与其说是对他的河套之策的否定,不如说是他卷入了嘉靖皇帝的权力斗争,成为了牺牲品。

1. 曾铣触动了严嵩的利益,引发党争:

曾铣的河套之策,一旦实施,必定会调动大量兵力,启用新的将领。这其中,必然会影响到当时权倾朝野的内阁首辅严嵩及其党羽的利益。严嵩及其儿子严世蕃,是明朝中期最大的权臣集团,他们掌握着大量军政资源,并且依附于严嵩的官员,也构成了庞大的利益网络。

曾铣的计划,一旦成功,不仅会提高“主战派”官员的声望,还可能培植起一股不属于严嵩集团的军事力量。这无疑是对严嵩地位的潜在威胁。

2. 嘉靖皇帝的“帝王心术”:用人以制人

嘉靖皇帝深知,臣子一旦拥有了过大的权力和威望,就可能威胁到皇权。他最喜欢看到的是臣子之间的互相牵制和斗争,这样他才能坐收渔翁之利,始终掌握主动权。

曾铣的河套之策,如果成功,他将成为名垂青史的功臣,威望无两。这正是嘉靖皇帝所不希望看到的。嘉靖更希望看到的,是曾铣的计划失败,或者说,是曾铣因为他的计划而被牵制,甚至倒台,从而打击那些可能支持曾铣的势力。

3. 严嵩的诬告与嘉靖的默许:

严嵩父子自然不会坐视曾铣功成名就。他们利用曾铣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某些失误,或者抓住他言语上的把柄(比如他曾私下评论过一些朝中重臣),开始大肆诬告。

严嵩指控曾铣:

“虚实不准”: 意思是曾铣的计划夸大其词,不切实际,准备不足。
“动摇边本”: 意思是他扰乱了边疆的正常秩序。
“意在招权揽势”: 这是最致命的指控,暗示曾铣有不臣之心,意图通过军事功绩来架空皇帝。

嘉靖皇帝对这些指控,并没有深究曾铣计划的真伪,而是顺水推舟,选择了相信严嵩的构陷。为什么?

消除潜在的威胁: 曾铣的计划如果成功,将对严嵩集团构成威胁,而嘉靖皇帝也未必想看到一个过于强大的臣子。
维护自己的绝对权威: 嘉靖皇帝认为,臣子提出大胆的计划,是为了博取功名,但这功名最终要由皇帝来授予。一旦臣子功名过盛,甚至可能挑战皇帝的权威。曾铣的“激进”风格,让嘉靖感到不安。
安抚严嵩集团: 嘉靖需要严嵩来稳定朝政,所以不能完全得罪严嵩。借此机会敲打一下曾铣,也是一种平衡。

4. 嘉靖的“杀鸡儆猴”:

嘉靖皇帝善于利用政治事件来强化自己的统治。赐死曾铣,不仅能铲除一个可能崛起的政治力量,更能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警告所有臣子,无论你们的计划多么宏大,多么有道理,最终都要听从皇帝的旨意,而且不能挑战皇帝的底线——对皇权的绝对服从。

过程中的细节:

在曾铣被捕后,尽管他极力辩解,但一切已经无济于事。严嵩和严世蕃的诬陷,加上嘉靖皇帝的疑心,使得曾铣的命运早已注定。在狱中,曾铣写下了著名的“狱词”,痛斥严嵩的罪行,但这也无力回天。最终,曾铣被判处凌迟,全家也受到牵连。

总结:

曾铣的河套之策,从战略和军事角度看,具有极高的可行性,并且能够为明朝的边疆安全带来根本性的改善。这是一个充满远见和决心的计划。

然而,曾铣最终的悲剧,并非是他的计划不切实际,而是他卷入了嘉靖皇帝的权力斗争漩涡。严嵩父子的嫉恨、嘉靖皇帝的猜忌与权谋,共同将曾铣推向了死路。嘉靖皇帝杀死曾铣,是出于维护自身绝对权威的需要,也是为了安抚严嵩集团,更是一种政治上的“敲打”和“警示”。曾铣的死,成为了明朝中期党争和政治斗争残酷性的一个缩影,也让本可以重振国威的机会,付之东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给你一个明确的回答:曾铣提出收复河套的建议,在当时的情况下并不可行。

1、那我们先从曾铣向嘉靖皇帝上《复套疏》说起

曾铣所计划的“复套”,就是收复被蒙古诸部占据的河套地区,以缓解陕西三边的军事压力。

其实此时,明军对于蒙古还是处于战略守势的。就在曾铣到任三边后不久,蒙古军就纠集十万余骑由宁塞营入侵,大肆劫掠延安、庆阳地区。曾铣亲自率兵数千驻守塞门,而派遣参将李珍直捣敌巢,蒙军才开始退去。首战虽然告捷,但蒙军不甘失败,之后又不断地入境劫掠,而陕西地方的有些将领却胆小畏敌、观望不前,致使明军将士伤亡,未能击退蒙古军队。事后曾铣上奏朝廷弹劾诸将罪责,请求按律执行。

面对蒙古对陕西的不断侵扰,曾铣之后虽然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态势,数次率兵出击蒙古,并屡有斩获,但这些还不能从根本上打击河套之敌。在曾铣的心思里,想要一劳永逸地解决为患三边的“套寇”问题,那收复河套势在必行。

在经过慎重斟酌后,曾铣向嘉靖皇帝接连上了两道《议收复河套疏》。在奏疏中他提出了两种解决蒙古入侵陕西和山西的策略:在陕西修筑一条从宁夏向东到山西边界的防御工事线;连续三年在暮春时节发动进攻河套地区的战役。曾铣在奏疏中还细细列出了收复河套所需的各项粮饷物资费用。以及提出了如何选拔参战将领,如何在占领区营田屯垦的方案。

2、“复套计划“在中枢和地方都遭到抵制

不可否认,这是一篇忠君体国的宏文,曾铣在里边规划甚细,信心十足。但是结合现实情况却显得有点力不从心。自古以来两国交兵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而当时明朝在三者里面一样不占。天时,朝廷财政窘迫,军队腐败颓废;地利,河套地区,明军处于守势,蒙古骑兵在草原上有着天然的优势;人和,朝廷中枢正在进行一场你死我活的政治争斗,那就是首辅夏言和次辅严嵩的权力之争。

曾铣的“奏疏”到达朝廷,各方的反应却是不尽相同。《明通鉴》:“嘉靖二十五年十二月庚子,三边总督曾铣建复河套议,条上八事,兵部难之。上以寇据套久为中国患,铣倡复,具见壮猷,令给修边费二十万行之。”

从这里可以看出,曾铣的“复套疏”使得主管军事的兵部很为难,认为这种战略很难实施,而久居深宫修道的嘉靖皇帝却是支持的,并公开褒奖曾铣,并拨银二十万两,命他整修边防以作准备。朝臣们见皇帝这般态度,都不敢提出异议,只能附合。那时真正支持“复套”的只有皇帝、首辅夏言等少数几个人,老奸巨滑的严嵩则是不置可否。而三边地区的一些高级官员对曾铣这个“复套”计划是持反对态度的,好几个巡抚不肯响应,其中一个巡抚当受到曾铣催促时,便以有病为由请求致仕退休。

3、嘉靖为什么要杀曾铣?

答 :嘉靖杀曾铣,是让他为自己的决策失误背锅;还有曾铣之死与嘉靖薄情寡义的性格也有关系。

不谙权术的曾铣在这时又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结交首辅夏言,以图得到内阁更多的支持,他完全忽视了内阁中的政治争斗。对严嵩而言,这是个抓夏言把柄的机会,他关心的不是河套可不可复的问题,而是如何彻底击垮夏言的问题,他要给夏言设套,炮制罪名——曾铣和夏言的交往就是“边将结交近侍”,这在明代是一条大罪。严嵩在等待,等待扳倒曾铣的机会,只要扳倒曾铣,夏言也就罪责难逃。

两年之后,反复无常的嘉靖皇帝,在收复河套的决心上出现了动摇。

一日朝会,皇帝忽然拿出亲笔诏书对辅臣们说:“现在驱逐河套的蒙古人,师出有名吗?土兵的粮食足够吗?收复河套一定能够成功吗?一个曾铣何足道哉,只恐百姓要遭受无罪之杀,复套之事重议。”这让在场的朝臣们目瞪口呆,胆战心惊,皇帝竟然质疑自己之前做出的决定。

重议之时严嵩乘机进言,说:”河套必不可复。“而原本在皇帝的压力下不得不持支持态度的官员也纷纷转变了方向,附合严嵩。失去了皇帝的支持,曾铣便失去了最大的支持者,最终导致曾铣一人包揽了“轻议复套”的全部罪责(这黑锅当然是曾铣背,”复套“之事难道让皇帝去担责吗?)。

嘉靖二十七年(1548)正月,嘉靖皇帝下旨逮捕曾铣到京。严嵩则示意此前因阻挠边事被曾铣弹劾入狱的总兵仇鸾诬告曾铣:“谋国不忠,掩败不奏,克扣军饷,收受钱财,重金行贿首辅夏言”。结果嘉靖皇帝相信仇鸾的诬告。

解押曾铣来京问罪,三边将士为之震动。时有明人笔记所载:“押送曾铣的监车将行,三军大恸,声闻百里,部下亲兵五千,萃天下之精勇也,日夜磨刀称反。边官抚慰,徐徐遣散”。①

嘉靖皇帝下令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对曾铣从重拟罪。但经过审理,三法司将他犯的罪比拟为“边帅失陷城寨”,这令嘉靖皇帝大为不满,下旨重新定罪,因为他已对曾铣起了杀心。

严嵩于是授意自己在刑部的亲信以“结交近侍”给曾铣定罪。这是死罪,而且一箭双雕,还可以杀夏言。

当然,曾铣之死与嘉靖皇帝的性格不无关系。

嘉靖是明朝皇帝中最任性和倔强的一位,他为人敏感、聪明,但也薄情寡义,独断专行。他对大臣极为苛刻,”当政前期在大礼议“中打朝臣们的屁股;当政后期杀首辅大臣,眼睛都没眨过。

嘉靖二十七年(1548)三月十八日,曾铣被斩于西市,时年三十九岁,临刑慨然赋诗:“袁公本为百年计,晁错翻罹七国忧”②“铣没,家无余资”,“妻、子流放二千里”。③杀曾铣,天下莫不为之冤。

二十年后,嘉靖皇帝驾崩,隆庆帝继位。给事中辛自修、御史王好问,感念曾铣“志在立功,身罹重辟,识与不识,痛悼至今”,倡议为他平反。至此曾铣终获平冤昭雪,隆庆皇帝下诏追赠曾铣兵部尚书,赐谥号:襄愍。④

引文摘录:

①《戒庵老人随笔》卷五《曾石塘武略》

② 《嘉庆太平县志》

③ 《明史》-曾铣传

④ 《明史》-曾铣传

user avatar

@时有风吹 的回答基本把脉络写清楚了,我就不重复了。我补充一点信息:

嘉靖为什么突然转变态度?

因为他发觉他上了曾铣当了,所以怒不可支。

这一点是我个人推理,并无史料记载。这是我读罢曾铣复套条议后得出的结论,曾铣在初上复套议中给嘉靖埋了个大坑,嘉靖一高兴就跳了下去。

复套之事《明通鉴》梳理的比较明白,引用如下

嘉靖二十五年十二月庚子, 三边总督曾铣建复河套议, 条上八事, 兵部难之。上以寇据套久为中国患, 铣倡复, 具见壮猷, 令给修边费二十万行之。十二月乙巳, 延绥巡抚张问行罢。时铣会问行具奏复套, 问行难之, 遂引疾, 上以其规避,黜为民。嘉靖二十六年二月, 翁万达复请帑六十万修宣大东西路边墙, 报许。上方向铣而万达力主通贡。上下铣意于边臣, 独万达以为不可, 力言之, 上不省。嘉靖二十六年十一月, 曾铣会同抚按官疏陈边务十八事, 又上营阵八图, 上览而嘉之。下兵部会廷臣集议, 皆言铣先后所上方略俱可施行, 上乃下铣前后诸疏, 令廷臣定策以闻。嘉靖二十七年春正月, 上意忽中变, 谕辅臣曰:今征逐河套, 不知出师果有名? 兵食果有余? 成功可必否? 一铣何足言, 如生民荼毒何?严嵩知上意, 遂极言河套必不可复, 廷臣王以旗等亦如嵩指, 尽反前议。正月癸未, 夏言罢, 并逮曾铣。二十七年三月癸巳, 杀曾铣。冬十月癸卯,杀大学士夏言

用时间线来分析,

嘉靖二十五年十二月庚子曾铣第一次上复套议,嘉靖非常高兴,下部议,并直接给了二十万两。嘉靖二十六年二月, 翁万达提反对意见,嘉靖没听进去,嘉靖心里还想着用几十万两让自己的功绩远超成祖朱棣,汉之武帝(曾铣就这么鼓动的)。

嘉靖二十六年十一月,曾铣又上“边务十八事”,嘉靖二十七年春正月, 上意忽中变。

曾铣上边务十八事后不到2个月,“上意忽中变”。 原因即出在这个“边务十八事”。什么原因呢?

还是一个字,钱!

曾铣前后2次报的钱增加了十倍都不止。

因为第一次曾铣汇报复套之议,让嘉靖非常高兴欢欣鼓舞时,所提预算费用很低,有多低?

“ 套之举、国之重务、人之谋曰、须得兵三十余万、马步水陆、齐驱并进、褁粮三百万石、兼折银三百万两、一举破贼、驱之出境、即缘河修筑城垣界守、此一说也“

曾铣先说,有一说复套需要折银三百万,驱贼,然后沿河修城堡。但是呢?我曾铣不需要:

臣愿练兵六万再调山东枪手二千。多备矢石。每于春夏之间水陆并进。直抵虏巢。乘其无备。我聚而攻。彼分而守。材官驺发。矢道同的。炮火激烈。电掣雷轰。贼纵有援。旬月斯集。目前震荡势必难支。此窥敌观变。濳深参伍之术。臣亦计之审矣…………摘选马军六万人。每人日给行粮一升五合。……摠计银三十七万六千二百余两。可给一征之费。

嗯,37万6千2百两就够一征之费了。后面还有列了一些军器没写多少钱。总之,嘉靖二十五年十二月第一次上复套议的时候,曾铣给嘉靖报的预算很低。

我们再来看嘉靖二十六年十一月曾铣这一次上的复套议“边务十八事”里涉及的钱,我不一一都列了,只挑几个关键点:

首先,各镇抚认为

今度士马。视卫霍时何如哉。由是观之。多多益善。若不能办非十二万人不可。大约马军六万步军六万。马军待战。步军以三万从征驾火车守辎重。

首先兵力翻了一番。

一转运粮饷、陜西抚镇等官谢兰等议称夫师行粮从、则士马饱腾、转运不继、则士马困馁、况人马十万有余、往返搜套二千余里、计筭月日、必须三月、精兵十万、马军六万、步军四万、每军行粮一升五合、大约以三月计之、该米一十三万五千石、正马六万、驮马一万二千马一匹日支料三升、艹一束、大约以三月计之、该粮豆一十九万四千四百石、艹六百四十八万束、米豆艹束、以时估计之、每米一石折银一两二钱、料豆一石折银七钱、艹一束折银二分、大约该折色银四十二万七千六百八十两、加以随军犒赏银、大约可用一十五万两通共享银五十七万七千六百八十两、若搜套之后达贼远遁、当沿河筑墙建堡以为久守之计、大约兵马共享二十万、十万筑边、十万架梁防护、每年可用银二百万两、期以数年之间、大功可望其集矣

沿河筑城每年需要200万!!!

12万兵马出动一个月需要米料

通共该米料九十四万八千六百五十石

后面我不列了,还有很多林林总总的计费。

曾铣反驳说,不需要这么多。

臣看得复套官军、止用七万二千、比之各镇所议一十二万余饷、可以省半。

我这次认为需要72000兵力够了,比各镇认为的少一半。

通前共享银五十万九千六百二十余两、可给一征之费。而三征之费。可以类知。

但是需要三征,一征50.9万。3征152.7万。

又须得银十余万两。并前赏功银共二十万两。可给一征之费。如是则赏罚既明、人心悦服、河套之复、葢不难矣、伏乞圣裁、

赏罚需20万

并造船银共该二万四千六百余两、

造船24600。

计各镇诸营办料成造、如杨守谦所计、大约用银十万余两、臣图省费。

兵器火器需10万。

呵呵。虽然曾铣反驳了各镇抚认为的费用,但他第二次所报费用仍远超第一次汇报的费用,还不包括逐走套虏后延边筑堡驻军的耗费。

在众说纷纭的议论中,各镇抚所持意见都认为比曾铣所提耗费要高的多。但曾铣再次反驳并提的预算也比第一次复套疏多了数倍。

而嘉靖过了一个月应该是想明白了。一年前曾铣鼓动嘉靖复套,给他埋了一个无止境的财政黑洞。不算兵力调动出兵的费用,仅每年修堡驻守就需要二百万两。出兵的费用也远不是曾铣第一次复套议里所描述的银两,即使按曾铣的省钱的7.2万兵力,也需要近2百万两。更何况曾铣为了鼓动复套,存有故意说少预算的嫌疑,与各镇抚所议相比,太过于乐观。

曾铣这是在玩火。用很低的预算忽悠了嘉靖,让嘉靖以为复套很容易,跃跃欲试。然后到实际操作时报了一个天文数字出来。嘉靖不可能承认自己上当,所以当严嵩等人发动弹劾时不分青红皂白就认了严嵩的诬告。

各位打工仔记住了,向老板申请项目预算,要报实数,不要玩虚的,否则会死的很难看。

注:复套议全文《明经世文编》收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