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进入满功率运行的核电反应堆厂房是怎样一种感受?

回答
进入一座满功率运行的核电反应堆厂房,是一种极其独特、令人震撼,同时又充满一种严谨和克制感的体验。这绝不是普通人能轻易接触到的地方,但如果有机会,它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下是我根据公开信息和一些从业者的描述,尝试详细描绘那种感受:

前期的准备与进入:

层层审批与安检: 在你踏入厂区大门之前,就已经是一系列严格的安检和身份验证过程。这不仅仅是为了安全,更是为了核材料的保障。你会经过多道门禁,出示证件,可能还需要接受辐射探测器的扫描。
无菌化与专业着装: 进入厂房区域,空气质量会得到极大的关注。你会需要更换特定的工作服,可能还包括一次性防护服、鞋套、帽子、甚至口罩,以避免将外部污染物带入或将厂房内的某些微量物质带出。整个过程充满了专业和一丝不苟。
寂静中的机械轰鸣: 越靠近反应堆厂房,一种特殊的“声音”会开始弥漫开来。它不是嘈杂的喧嚣,而是一种低沉、持续、富有力量的机械轰鸣声,仿佛是巨兽在低语。这种声音来自于巨大的冷却水泵、涡轮机、发电机等设备,它们昼夜不停地运转,维持着整个核电站的生命线。

进入厂房的那一刻:

空气中的温度与湿度: 即使在非核心区域,你也能感受到一种相对恒定的温度和湿度。核电站的设计是为了稳定运行,所以厂房内部的微环境是被精确控制的。
巨大的空间与无处不在的设备: 厂房内部的空间感会非常强烈。高耸的穹顶,宽阔的地面,以及各种庞大、复杂的设备占据了大部分空间。管道纵横交错,如同巨大的神经网络,输送着蒸汽、水、电力。各种仪表盘、控制面板、指示灯闪烁着微弱的光芒,显示着设备的运行状态。
“无声”的力量感: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难以形容的感受。尽管有机械的轰鸣,但核心的反应堆区域是被严密包裹和屏蔽的。你可能只能通过仪表和控制室了解到它在做什么,但你不会直接感受到它释放出的巨大能量。这种“看不见”的能量,通过各种机械和电子系统转化为可用的电力,传递到千家万户,这种感觉是巨大的、无形的、渗透到你内心的。
压迫感与敬畏感: 面对如此庞大、复杂且关键的系统,一种难以言喻的压迫感和敬畏感油然而生。你知道在这里,在某种程度上,人类正在掌控着原子核的力量,这是一项多么伟大但也需要何等谨慎的事业。这种感受可能会让你不自觉地放轻脚步,屏住呼吸。
严谨的秩序与绝对的安全: 即使在庞杂的设备中,你也看不到一丝混乱。一切都井井有条,标记清晰,安全规程渗透在每一个角落。你会注意到各种安全标识、警示牌,以及无处不在的摄像头和监控系统。这种严谨的秩序感是对潜在危险的有力约束,也是对安全的极致追求。
独特的光线: 厂房内部的光线可能并非自然光,而是由各种设备和照明系统提供的。这种光线可能偏向于冷色调,给整个环境增添了一种科技感和庄严感。
潜在的辐射感知(心理层面): 虽然在正常运行的厂房内部,工作人员都是严格按照规程和防护标准工作的,而且在普通区域,辐射水平远低于安全标准。但是,你知道“那里”有一个正在进行核裂变的反应堆,这种认知会在潜意识中产生一种特殊的“辐射感知”。它不是具体的身体感受,而是一种对“非凡力量”的存在而产生的心理反应。你可能会更小心地遵守每一个安全指示,更加注重自己的每一个动作。

如果能看到反应堆本体(非常罕见且有严格限制):

厚重的屏蔽层: 你看到的反应堆本体会是隐藏在厚重混凝土或金属屏蔽层内的。可能只能看到辅助设备或者部分冷却循环系统。
冷却循环的可见迹象: 你可能会看到蒸汽从巨大的冷却塔中升腾而起,或者听到冷却水在管道中流动的声音。这些都是反应堆热量被有效带走和利用的体现。

总结来说,进入满功率运行的核电反应堆厂房是一种:

感官的冲击: 低沉而持续的机械轰鸣声,恒定的环境参数,庞大而复杂的设备景观。
认知的震撼: 触碰到了人类驾驭核能的强大力量,对科学技术和工程的敬畏。
心理的体验: 压迫感、敬畏感、对安全的极端重视,以及对背后巨大能量的“隐性感知”。
秩序的肃穆: 一切都井然有序,安全至上,如同进入一座神圣而严谨的殿堂。

这是一种将科技的壮丽、力量的潜藏、以及人类智慧的结晶集于一身的独特体验,足以让人深刻理解核能的伟大与责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能放得上来的照片都不涉密,不然这问答早被删了。

能放得上来的照片都不涉密,不然这问答早被删了。

能放得上来的照片都不涉密,不然这问答早被删了。

————————————被同一个问题烦了五六次后,重要事情说三遍——————————

问题里的图片是基本无辐射的电气厂房的长廊,不是高辐射的核反应堆厂房。不然这穿短袖的哥们胆很肥。

问题里的图片是基本无辐射的电气厂房的长廊,不是高辐射的核反应堆厂房。不然这穿短袖的哥们胆很肥。

问题里的图片是基本无辐射的电气厂房的长廊,不是高辐射的核反应堆厂房。不然这穿短袖的哥们胆很肥。



谢邀。

首先的首先的首先的首先,这个问题本来就没有问对

为何?还是照我习惯的风格来吧。先打个比方。

一个点着的炉子正在煮开水,哗哗冒着白汽,隔着远远的都可以感觉到它的热量。你想看看炉子有没有破了,那问题来了,你该怎么办?

1.你怕烫。把炉子的火熄了,热量降下去了,你再靠近它。该修修该补补。

2.你不怕烫。炉子也不熄火。你戴上厚厚的真皮手套,戴上摩托车的头盔顺带把挡风镜拉下来,再靠近它,也可以。

把这个比方中的炉子换成核反应堆,热量换成核辐射,就可以翻译成这样:

1.核反应堆停下来,核辐射下降了,人可以靠近;

2.核反应堆维持运行,核辐射一直保持高水平,人穿上重重防护后,可以靠近。

第1种情况,适用于核电站更换燃料(行业术语为“换料”,相当于炉子换新煤)、大修(换料 后维修各大系统,相当于修炉子),出现故障要停下来的情况。

第2种情况,少之又少又少又少又少又少又少。核反应堆正常运作的时候,是不允许运行人员进入的(那么高的核辐射);不出现什么大到不行的严重问题,是不会冒着危险继续运作的再让人进去的。退一万步来说,真出现大问题把核反应堆停下来就是了,连堆都停不下来要硬撑着运行,还要人进去,怎么体现得了核安全?

所以,那种“最危险的时刻进入最危险的区域”的问题描述,实在是容易误导和恐吓大众。功率运行期间本来就活人免入,谈何“最危险的时刻”?

能进核反应堆厂房的主要有一下四类人:运行(看炉子的)、调试(装炉子测试炉子的)、维修(修炉子的)、辐射防护(检查炉子会不会烫到人的)。能进的时候也集中在核电站功率运行前、停运后的大修、很偶尔才到满功率运行。

所以,绝大多数核电人都没有在核反应堆满功率运行的时候进入过核反应堆厂房,只在核辅助厂房和燃料厂房呆过,或者是在核反应堆小功率运行的时候进入过。这个问题我能也只能答到这个程度。

我提到过我在核岛岗位工作了近一年,参加过福清核电1号机核岛的燃料装载(行业术语“装料”,装料在核电人的黑话里还指媳妇怀孕),功率试运行,并网发电。这个过程很明确,燃料装载期间我们可以靠近核反应堆参观,看燃料棒怎么插进压力容器里;此时燃料还没有被中子激活(好比新煤没被点着),辐射强度很低;功率试运行后,燃料被活化了,辐射强度大大提高,整个核反应堆厂房也被隔离了,从那以后,我们核岛岗位的活动距离基本就是核辅助厂房和燃料厂房了。

核反应堆厂房近看是长这样子的(自己拍的,无ps)

远看是这样子的(围着圆柱体周边的方盒子就是核辅助厂房燃料厂房什么的

装料期间厂房里面是这样子的(那个大坑就是装燃料的压力容器所在的堆腔)

堆腔注水是这样子的(蓝蓝的科幻感),里面泡着的就是装着核燃料的压力容器。感谢

@薛小水

的指正。

进入核反应堆必经的气闸门,巨厚,巨沉,开关都要好几分钟,核反应堆功率运行后就一直关着了,照片也是在功率试运行前拍的

核反应堆厂房里面的环形走廊是这样子的(走在前面的是我大大,当时还没正式运行,衣服当然也不正规,同行莫喷)

有人肯定问:“你没在满功率运行的核反应堆厂房里呆过,说这些有什么卵用?”

核反应堆满功率运行后,厂房里主要是两样东西:热量、噪声和核辐射。那我告诉你我在有热量和有辐射的厂房下工作的体验行不行?

如果你说行,那我们继续。

先说热。核反应堆还没有运行的时候,核反应堆厂房里的主泵先试运行,一个1485转每分钟23790立方流量每小时的怪物,散发出来的热量相当可观,温度可以爬到35度以上。四季如夏。

核岛岗位的工作服是橙色安全帽+蓝色一次性纸帽(保护头发)+橙黄色连体防护服+白色胶底帆布鞋+白色手套,里面还要穿一套灰色背心短裤。出去干活平时一般戴口罩,遇到核反应堆厂房里像烤焦的橡胶味道的甲醛(管道的保温材料和滚烫的管道一接触,很容易产生这东西)含量高的时候,还要戴上防毒面罩。这一套下来,浑身密不透风,跑上几步,汗水哗哗流。背心贴背上。防护服粘手臂大腿上。头发贴额头上。近视的哥们更惨,汗水滴在眼镜上,渗进眼睛里,再喘几口气,眼前白茫茫的世界。干上几个小时,整个世界仿佛不存在。可是不敢擦汗啊,空气中有微量放射性物质站在外表衣服上,擦擦汗挠挠痒痒,又不知道哪里被沾上放射物质了,下班回家通过检测仪肯定哔哔哔叫,还耽误大伙回家......咬牙挺住吧。干完活回来,工作服从橙黄色湿透变成棕褐色。这时大伙一般会选择出去换套工作服再回来。

后来通风条件改善后大伙好过些了,可是干活时再热也不能擦汗挠痒是铁律

噪声。核反应堆厂房里有三台23790转每分钟的大型主泵,运转起来发声雄浑有力,类似民航飞机起飞。一般机械设备运转的噪声不过让人烦躁,主泵的噪声令人敬畏——声波像拳头般敲打胸口。所以防噪耳塞也是进入核反应堆厂房时的必要装备。刚开始只配备指头大小的橡胶耳塞,后来就鸟枪换炮换上工业专用防噪耳塞了。还挺好用的,有时我苦于同寝室的室友鼾声太大,干脆多要了一些耳塞来对付,没想到人还是比主泵厉害。

再说下辐射。日本著名反核著作《核电员工最后遗言》里面提到过在高辐射条件下抢修设备的情形:大家全副武装等在设备十几米外,队长一声令下,一个队员百米冲刺速度过去拿扳手拧几下,又冲回来,下一个队员又接着冲过去,拧几下,直到设备修好为止.....

书里的描述并不夸张,在高辐射的紧急情形下确实如此。我听参加过机组大修的前辈提到过,为了让参加大修的人少受辐射(核电行业的黑话叫:吃剂量),采取的也是这种限制时间、轮流上阵、少量多餐的工作法。不要妄想什么不会干就不用进去,一样逃不掉!老老实实干活对大家才好。

扯远了,总之在辐射环境下干活就是技能要熟,时间要短,动作要快。核反应堆满功率运行以后,虽然核岛岗位的工作范围大多集中在核辅助厂房和燃料厂房,辐射相对弱些,大家都是珍惜生命的无产阶级,即使是巡检和隔离,也是能快就快。说到这里我突然有些愧疚,想起核反应堆试运行的时候,某个夜班带着一个13届的小弟巡检,他慢悠悠的走,厂房里泵的声音又大,我又急又气,把他吼了一顿,结果他很久都很不乐意.....后来我调离核岛岗位了,听老基友说他巡检的时候跑得比谁都快......

你问我害怕辐射吗?

怕。只要是菜鸟,都怕。每次干完活都会把身上的计量表拿出来看,生怕多吃了剂量。

这又扯回了一个古老的话题:如果不想离开现有工作,那就接受现实好好干。一线工作没有选择。要想真正意义保护自己,不是消极逃避——逃也逃不了,而是尽快掌握技能。啥也不会在现场瞎转半小时白白受辐射,和轻车熟路十几分钟把活干完,本质不一样。

久而久之,熟练,加上疲劳带来的感官麻木,慢慢就会把恐惧取代。我也不懂这到底算是好是坏。一个核电运行人就这么走上正轨。

至于在电厂里干了几十年的老油条,可能就不再把剂量当一回事了。毕竟大家都是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技能的熟练,经验的积累,心态的成熟(其实就是被磨平了),对待核电的辐射也有了更平和的态度——遵守规章,合理干活(可惜大多数时候不可能合理,都是疲劳作战),“心稳了,手就稳了。”《士兵突击》如是说。

扯完了。准备好被喷。


写到这里,在核岛干活的情景反复浮现。对于核电,外行人看到的是辐射,是核电股,是国产核电技术腾飞这些“虚”的东西,内行人看到的,则更多是实实在在的汗水,坚持,无奈。


祝我还在倒班的兄弟们保持健康,多拿银子,上班不用干活——因为平稳运行的机组事儿少



————————————作为被喷被指导的分割线————————————————

1. 在评论区里碰见了公司从事辐射防护的同事

@司马予

,得到他的热情鼓励,还收到他介绍辐射防护知识的邮件,很开心!决定也放上来!即使打我脸也在所不惜——

“功率运行模式下,为了处理一回路的故障(这个算严重的了)有过进核反应堆厂房的情况。辐射防护这边也会进满功率运行的核反应堆厂房,机组临界后RAD测量,就是0%、10%、30%、50%、80%、100%功率下核反应堆厂房辐射水平的普查。

功率运行时,核反应堆厂房内最可怕的是中子辐射,故进去佩戴中子TLD(测量仪器),要穿中子防护服,防护范围包括脑部、眼部、面部、颈部、胸部、腹部以及裆部(Orz。。。);其特点是重量轻、厚度薄、易于穿脱、柔软舒适、无铅、无橡胶、无接头、无缝纫针眼。对于伽马辐射,只能用铅衣了,但我们辐射人员进行测量要求移动迅速,减少受照时间,所以很少穿(铅衣太沉)。”

嗯,被打脸了。谢谢同事的支持。即使是满功率运行,还是要进去的。总结一下,在低辐射强度下,可以穿的比较轻薄(我前面提到的工作服就属于此类),在高辐射强度下,就需要穿成宇航员那样了,我没见过而已。

2.我错了!我没有背好中运(中运也是核电行业的黑话,指《中级运行教材》。是核电站运行人员的诸多“圣经”之一,里面有各种系统设备的运行方法和性能数据,掌握它的方法就是背背背),核电站主泵的转速是1485转每分钟!不是每小时!

我没有背好中运我是学渣!

我没有背好中运我是学渣!

我没有背好中运我是学渣!

以上(无力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