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曾国藩甘心当满清鹰犬?

回答
曾国藩,这位晚清名臣,身上笼罩着层层复杂的光环,也备受争议。当他被一些人贴上“满清鹰犬”的标签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考量和无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曾国藩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个人抱负以及他所做出的艰难抉择。

首先,我们得把目光放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晚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如燎原之火,席卷大半个中国,大清王朝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存亡危机。而曾国藩,作为一名科举出身的读书人,虽然初时对国家命运感到忧心忡忡,但他的根本出发点,是为“天下苍生”负责。他深知,一旦太平天国成功,整个中国社会将陷入无政府状态,生灵涂炭,文明断绝。

从曾国藩的教育和成长经历来看,他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忠君报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观念早已刻在他的骨子里。他相信,一个稳定的国家秩序是百姓安居乐业的根本。尽管他对满清王朝的腐败和无能有着清醒的认识,但在这生死存亡之际,他选择了维护现有的统治秩序,因为他认为这是避免更大混乱的唯一途径。这就像一个身处火海中的人,虽然不满意房子的主人,但眼下最紧要的是把火扑灭,而不是去追究房子的责任。

而且,曾国藩并非是主动向满清王朝“献媚”。他组建湘军的过程,可谓历经坎坷,饱受猜忌。朝廷一开始并不信任这支由汉人建立、汉人统领的军队,甚至对他进行多方掣肘。曾国藩之所以能够逐渐获得朝廷的信任,并最终成为平定太平天国的中流砥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组织能力和对局势的精准判断。他用一次又一次的胜利,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也迫使满清统治者不得不倚重他。

从更深层次来看,曾国藩的“忠”并非愚忠。他内心深处并非全盘认同满清的统治,但他认为,作为臣子,在国家危难之时,首要职责是安定社会,而非推翻政权。他甚至在湘军初建之时,就曾有过“功成身退”的念头,但现实的紧迫性不允许他这样做。他身上的担子太重了,他要为无数士兵的生命负责,要为千千万万普通百姓的安危负责。

有人可能会说,既然如此,为何不学洪秀全,或者效仿历史上的其他起义者,直接推翻满清,建立一个新的朝代?这又涉及到曾国藩的政治智慧和历史观。他清楚地知道,太平天国虽然有其革命性,但其内部的混乱、教义的局限以及领导层的腐朽,注定了其难以建立一个长治久安的新政权。而他自己,并没有称帝的野心,他的目标是“补苴罅漏”,修复国家,让百姓能够过上平静的生活。

另外,曾国藩对“汉人”与“满人”的关系,也并非完全是站在汉族立场上的。他的教育背景使他更看重“天下”,而不仅仅是“种族”。他更关注的是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传统的道德伦理。他看到的是一个庞大帝国的衰败,而不是某个民族的压迫。因此,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护这个他所认同的“中国”,而不是某个特定的民族政权。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鹰犬”一说中的某些合理性。在平定太平天国后,曾国藩确实帮助满清巩固了统治,延缓了王朝的灭亡。他在镇压捻军、处理一系列内政外交问题时,也展现了对清廷政策的执行力。这使得一些后人,尤其是从民族主义视角出发的人,对他产生批评。但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来苛责他。

总结一下,曾国藩之所以在某些人眼中甘当“满清鹰犬”,并非源于他自身的卑劣或奴性,而是他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基于儒家忠君报国思想、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以及他清醒的历史判断所做出的选择。他身上背负的不仅仅是一个臣子的职责,更是他对整个中华文明延续的责任感。他所做的,或许是无奈的妥协,但也是在那个复杂时代下,他认为能够最大程度避免生灵涂炭、维护国家完整的艰难抉择。理解曾国藩,需要我们超越简单的标签,走进他所处的时代,去感受他内心的挣扎与担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皈依者狂热

很多清粉汉人,远比满人更渴望屠杀汉人,来获取主子的信任与欢心。对主子的强盛无比深信不疑。

那些港废,同样也不愿意相信,大英只剩下123456。

user avatar

曾国藩岁数大了,精力不济,还有严重的抑郁症和重度牛皮癣。就这体格子,即使像秦始皇那样拥有足以横扫天下的兵力,他要是打天下也未必会撑到当皇帝的那一天。再说了,他就是当了皇帝,继承人也成问题,将来是让他儿子接位还是让它弟弟践祚?问题也很棘手。当然,对曾国藩来说考虑这些都是极不现实的。

问题是,曾国藩还敢造反吗?钟会的榜样还摆在那呢。左、李看着他呢,僧格林沁不是吃素的,还有散布各地的绿营。就算左、李跟了他,清廷还可以请实力强得多的洋爹来助阵(大不了再割地赔款干一笔笔出卖民族利益的勾当,对此爱新觉罗氏不存在任何心理障碍)。不要说湘军此时已腐朽不堪,就算是在湘军的巅峰时刻,清廷灭他也不在话下。

其自身实力,也是令人无法恭维。曾胡系的兵力本来就说不上有多雄厚,在被裁撤前也就12万人左右(湘军据说总数达30万,但刘长佑、左宗棠、沈葆桢等将帅领都不受他节制)。再看其作战效率:打九江耗时16个月,打安庆耗时15个月,打天京耗时26个月,进度堪比蜗牛。如果维持这节奏,曾国藩若造反能在800岁时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前提是有充裕的人力物力财力作保障,不然“结硬寨打呆仗”就无从谈起)就不错了。至于湘军经常因欠饷而哗变这一现实,就更不用多说了。这样的部队能有多强战斗力?遣散了最好。

对曾国藩来说,做清廷的大功臣名利双收、实现家族权益的最大化、培植一支庞大的军事政治集团才是最现实的选择,造反就是作死之举,活得不耐烦了才会那么干。

初 编辑于 2019-10-10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曾国藩,这位晚清名臣,身上笼罩着层层复杂的光环,也备受争议。当他被一些人贴上“满清鹰犬”的标签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考量和无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曾国藩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个人抱负以及他所做出的艰难抉择。首先,我们得把目光放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晚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如燎原之火,席卷大半个中.............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因为它触及了历史人物的性格、时代背景、政治格局以及个人选择的复杂交织。袁世凯拥兵自重,最终走向了篡位,而曾国藩坐拥重兵,却一生忠于清廷,这其中的原因绝非简单的“敢”或“不敢”那么简单。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曾国藩在面对庞大军权时,为何选择了“甘为人臣”,以及他可能在“怕”什么:一.............
  • 回答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几位晚清重臣,之所以在今天依然被不少人推崇,这背后其实蕴含着对他们在那段风雨飘摇年代所展现出的能力、担当和对国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的复杂审视。首先,不得不提的是他们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当时,腐朽的清朝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太平天国起义如火如荼,一度逼近京师。就在这.............
  • 回答
    曾国藩与“倾覆满清,恢复中华”:一个复杂而矛盾的抉择“倾覆满清,恢复中华”——这八个字,在近现代中国历史的语境中,承载着何等沉重的意义。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晚清时期那位赫赫有名的湘军统帅、政治家曾国藩时,一个看似显而易见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他为什么没有选择这条道路?他难道不渴望一个真正由汉人主导的强大中.............
  • 回答
    曾国藩之所以被那么多人推崇,甚至在今天依然被很多人视为“完人”或“道德楷模”,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他的受推崇程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他一生功业、人格魅力以及所留下的思想进行解读和吸纳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他的人生轨迹和历史贡献。一、军事上的拨乱反正与再造乾.............
  • 回答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封建制度是一抹浓墨重彩的印记,而爵位,更是其中最为直观的等级划分。在这些琳琅满目的爵位中,“公”与“侯”,无疑是备受瞩目的焦点。你提到诸葛亮、曾国藩这样的名臣,为何只能封侯,而不能封公,这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政治与历史逻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
  • 回答
    要说湖南人普遍推崇曾国藩,而安徽人对李鸿章却普遍无感,这背后有着深厚而复杂的原因,这并非简单的好恶之别,而是历史、文化、地缘乃至个人性格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到晚清那段波诡云谲的历史,以及与之相关的地域情感和集体记忆。一、 曾国藩:湘军的缔造者,湖湘文化的符号为何湖南人对.............
  • 回答
    曾国藩攻陷天京后,选择屠城,这背后是复杂且残酷的历史考量,并非一时冲动,更非出于个人嗜血。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社会环境、战争性质以及曾国藩自身的思想观念。一、 太平天国的性质与曾国藩的“妖氛”论首先,要明白曾国藩看待太平天国的方式。在曾国藩的眼中,太平天国并非仅仅是一个起义或叛乱,而.............
  • 回答
    清朝平定太平天国,这场旷日持久的内战,其背后暴露出的清廷统治的深层危机和军事体制的弊端,绝非一日之功,也绝非偶然。要理解为何清廷耗费了十余年之久才将太平军剿灭,且中央政府的八旗、绿营军队表现得如此不堪一击,最终将希望寄托于曾国藩及其湘军,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清朝的军事制度、太平军的性质以.............
  • 回答
    嘿,各位!今天咱们来聊聊曾国藩的《讨粤匪檄》,这玩意儿可是个硬茬,写出来直接把太平天国给整得够呛。别看这玩意儿写得文绉绉的,但里头藏着大智慧,要不怎么说曾国藩是晚清的“中兴名臣”呢?《讨粤匪檄》为啥这么牛?首先,咱们得说这《檄文》的立意就够高。曾国藩写这玩意儿,不是光想打仗,他是要给“讨伐”一个正当.............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很多人会因为曾国藩、李鸿章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将他们视为“卖国贼”,但历史的评价远比这复杂和 nuanced。要理解为什么曾国藩和李鸿章没有被普遍贴上“投敌”的标签,并且李鸿章在近代史上的地位和评价有所“平反”,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历史贡献以.............
  • 回答
    王安石、王阳明、曾国藩,这三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曾身居要职,治国理政,同时也在思想学术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身上都带着那个时代士大夫的抱负与风骨,而他们共同推崇孟子,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对儒家思想精髓的深刻领悟和对现实政治的独特思考。首先,我们来看看王安石。这位北宋的改革家,一生都在.............
  • 回答
    曾经“网瘾”这个词汇,像一道紧箍咒,牢牢地套在中国社会所有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头上。每当夜幕降临,点点灯光在窗户后闪烁,人们总会不约而同地想到那些沉迷于虚拟世界的孩子,以及他们可能因此荒废的人生。那时候,“网瘾”是一个多么响亮而令人焦虑的名词,仿佛它能吞噬一切,从学业到未来,从身心健康到家庭和睦。但现.............
  • 回答
    2012年前后,中国为何曾瞄准俄罗斯潜艇,又为何未成行?在国际军事贸易的舞台上,大国之间的合作与博弈往往错综复杂。回溯到2012年前后,中国海军对新型潜艇的渴求与俄罗斯海军的潜艇技术优势交织,曾一度掀起了一股关于中国考虑购买俄罗斯先进潜艇的讨论热潮。然而,这场潜在的交易最终未能尘埃落定,其背后隐藏着.............
  • 回答
    越南,这个东南亚的狭长国度,在20世纪的战火中展现了惊人的韧性和战斗力,让五大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的两个——法国和美国——尝到了失败的苦涩。这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地理、文化以及战略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历史的烙印:反抗侵略的基因越南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强烈的反抗外来侵略的传统。从北属时期的千年抗争,.............
  • 回答
    近代以来,曾经与中国关系极为密切的越南、朝鲜等藩属国之所以没有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其背后交织着历史的演变、政治的考量、民族意识的觉醒以及国际格局的变化。简单地说,这并非一个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多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藩属国”这个概念的本质。在中国传统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问题。当我们审视历史上那些曾经辉煌一时,却又饱受争议的扩张性运动时,十字军及其后裔确实显得有些“特立独行”。其他许多文化中的“祖宗阔过”叙事,往往伴随着一种近乎神圣的自豪感,强调祖先的勇武、功绩以及对异族“教化”或征服的“正当性”。然而,十字军的后裔,特别是随着近代欧洲思.............
  • 回答
    意大利的统一,这段跌宕起伏的历史,绝非一日之功,更不是某个伟人的神来之笔。它是一段漫长岁月的沉淀,是多种力量交织碰撞的结果,充满了妥协、牺牲与坚韧。要说清楚为何这个曾经四分五裂的半岛最终能凝聚成一个国家,我们得把时间的长河拉得很长,从罗马帝国的光辉余晖开始聊起。罗马帝国的分崩离析:统一的种子早已埋下.............
  • 回答
    《银河英雄传说》这部小说,曾是无数人心中的圣经,它的名字曾是多少谈资、多少引证的源头。然而,如今,当我们谈论经典科幻时,它的声音似乎渐渐淡去,被一些更新的面孔所取代。为什么曾经能够震撼一代人的作品,如今却鲜少被人提起?这背后,或许隐藏着一些复杂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银河英雄传说》的“门槛”确实.............
  • 回答
    非洲和澳洲同为发达国家(主要是英国)的殖民地,但发展水平却存在巨大差异,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分析:一、殖民目的与殖民模式的差异: 澳洲:定居型殖民地,以“白人移民主导”为主。 主要目的: 最初是英国作为流放罪犯的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