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的大学,既培养不出什么学术型人才,也培养不出什么职业型人才。
就算是剩下的那一小部分好大学,培养出来的大多数学生,也既不是什么学术型人才,也不是什么职业型人才。
这么说吧,人才永远都是稀有品,绝大多数人,不管是好大学的还是差大学的,都是浑浑噩噩,最多只能算是general worker,通用劳力,干一些谁都能干的活,哪里需要哪里搬,不添乱就算好。
至于成为人才的那些人,也并不是因为学校教而成为的人才,而是他们本来就是人才坯子,一个好的学校,最大限度,只不过是没有耽误他们。
以上结论不限于中国,任何一个国家都是这样,只有程度上的差别。
这不是教育决定的,这是人类这种生物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谢邀。
这就是我之前提过的,公共讨论离改革核心越来越遥远。
下面这段话也是他说的:
我国高校的招生指标之所以难以顺利调整,主要原因在于招生计划由教育部门、学校主导制定,公众并没有权利参与讨论,只能被动接受。
因此,要让各地考生有平等的升学机会,必须打破这种决策机制,让公众参与利益博弈。
出自十年前,《熊丙奇:推进高考公平 需公众参与博弈》。
这段话说得非常清晰:为什么各地高考录取分数线明显不公平?因为拍板在上不在下,唯上不唯下,公众没有话语权。
你想改进高考公平,你就必须面对这个体制,然后着手改革。
十年前的熊丙奇面对问题,一刀就扎过去了。
然后再看十年后的熊丙奇。
记者问千万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毕业即失业、要高中分流还是高校扩招。
熊丙奇开场掰扯了半天的:
普职分流不大行;现在的职业教育水平和资源不大行;延长义务教育时长只是拖延问题;
应用型人才是市场所需;
普职分流应该走向普职融合,搞综合中学,中学就学点技术;高校也应该大转职业技术方向,搞职业教育;
把职业教育的水平搞起来,好起来了。
最后才来了一段“现在需要淘汰落后产能,推升产业结构升级换代”。
这个绕哟。
熊丙奇说的有毛病么?没啥毛病。
我国职教体系是很拉垮,学生进去多数就是放养,老师放放PPT;临毕业还会被学校卖给工厂,出了校门只能接触到一堆低阶岗位。
所以很多家长拼了老命不让孩子进职校。
常规改革思路一定是提升职教的教学和实习质量,把学生变得更好。
但这只是供给侧改革。教育总体上只能改善供应的人才质量,教育没法改变人才的总需求。
实际上熊丙奇自己也说了:
其中最关键的,是德国现在的整个制造业都是高端制造业,高端制造业必须要有高端的职业技术人才。
而且这种职业技术人才不能够靠学校自己来培养,一定是企业自己有这种主动性去培养。
这个最关键的核心,恰恰对熊丙奇和教育改革都是超纲的。
这两年政策上开始关注职教的根本原因,就是经济增速放缓,无法像以前那样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
00年到16/17年,教育话题里职教没什么热度,主要还是聊高考分数线。
进外企、进互联网、进体制。00年到17年,风投机构从106家增长到8863家,热钱汹涌。那个时候谁管你职教不职教,有张文凭就是了,大学里有产品经理这个职教体系么?
但这几年不行,特别今年,官方新增就业岗位1300万人,有就业需求的1600万人,明显的缺口。
于是这几年各路人马开始搞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好像高水平的毕业生就一定能找到高水平岗位。
但事实上,是市场提供了需求,文凭才能有高回报;如果产业收益和研发投入只能养得起100个博士,你输出1000个,剩下900个也得降级去干硕士的活。
而且过剩输出会严重挤压劳动收益。首先那100个博士的工资就得降,因为有900个等着;下面的硕士工资也得降,因为有900个博士下来了。
一层层压下去,卷。
我国的毕业即失业固然有教学质量的问题,但核心还是市场需求不足,也就是产业结构和水平,尤其是在国际利润分配链里的地位,总体偏低。
这是个要建立海外势力范围的问题。
这个不解决,教育再怎么改,无非是街道办里挤满更多研究生。
我觉得熊丙奇完全理解这个逻辑,只是不好说,说出来也打击士气。
但总需求不变化(K型复苏加散发疫情,中小企业实际上是小幅通缩)的前提下聊教育改革和大学生就业问题,真的很糊裱匠。
大学本来就是职业教育吧…硕士博士算是走学术路线,本科一直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呀。
这话其实说的不对。
事实上是,中国90%的所谓学术教育,根本不达标,完全称不上学术教育。
这位专家提供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思路,并不是什么问题本身和普职分流,而是后面的普职合流方案。
他说的职业教育主要指的是中专,而不是大专,现实社会的用工荒也主要集中在中专层级。大专虽然在衰落,却由于大专的本科化使得大学生质量下降顶替了原本大专的岗位。
中专的现实是就算强制分流,中专毕业宁可去服务业也不会去工厂。工厂待遇低和工厂累是老生常谈的问题,根本不足以支撑所在地的长期生活成本。
至于怎么做各有各的办法,这位专家提出的方案也不是继续分流,而是继续合流,但弄成自主选择的学分制。
有趣的是专家自己也说让学生自主很困难,现在所谓的高考3+2都出现偏科,何况这个所谓“自主”。
人往高处走,有些岗位根本就不是待遇问题,就算比办公室待遇高他也不愿意去,有些苦除非强迫是真吃不了。他这个合流的前提还是把高中纳入到义务教育行列,假定能合流,倒是不失为一种办法。毕竟强制分流并不会真的改变用工荒现状还被骂,还不如折中到高中内部强制分流,起码主管部门还好交差。
解决问题恐怕还得在农村和内循环身上,否则中专的衰落不可避免,不管怎么调都没用,还不如普高义务化加点劳动内容。至于大学生问题,不如想想怎么拯救大专。
中国并不需要那么多的东西多了,学术型人才排老几。
说白了就是没有产业,搞不出就业岗位。
其实这个言论本身是不值得讨论的,因为槽点实在是多了,随随便便抓上几个点就能搞一篇气势磅礴的檄文,实打实地搞一波情绪输出。
但根子是不改变的。
为什么这个专家能下“中国 90% 的大学都应该进行职业教育,中国并不需要那么多学术型人才”这种定论呢?
因为比起“人才”,社会现在更需要“耗材”。
我尽量往直白了说,在90%大学进行职业教育之后,那么供给社会就可能是“职业人才”,但这样的职业人才会被这些专家引导到哪里去呢?
想都不用想,他们会被当作“人口红利”,被当作耗材投到最初级最没有保障的工厂上面。
别说996了,那就是全年无休,上班不能摸鱼全程按价计费血汗劳动模每月给个3000块还没有五险一金,工作环境恶劣到一身病。
是,这样的“耗材”社会确实需要,但就是有点不当人了。
而不需要那么多学术型人才就更说了。
就我们现在的产业结构来讲,社会真容纳不了这么多高校毕业生,除开跟宇宙尽头相关的有编岗位外,你现在瞅瞅体制外还有什么能干的行业吗?
理论上高薪的金融、互联网、房地产、医药、游戏行业都成什么样了?
是
就像前一段专家说的那样,刚出来都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但过几年再一看就都有工作了,似乎看上去也挺好?
有一说一,确实。
刚毕业找不到工作还能靠家人接济了,等过两年父母接济不动了可不就得出来找工作嘛,带着何不食肉糜角度来讲是没啥毛病。
这种说法总感觉像是什么吧?
解决不了问题,那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如果说菲律宾在发达高等教育和行业结构不匹配的状况下最终呈现的是向外输送菲佣,那专家这波就有点强行降智创造更多"人口红利"的意思了。
不管别人咋看吧,我反正李姐不了。
简单一句“产业升级失败”似乎很难说出口,毕竟承认 政策错误、缺乏远见 有损权威,而且“产业升级失败”存在一定的相对性——需要从相对于社会发展阶段角度衡量。当然,在产业升级失败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结构性原因。
最近十年,高校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我自己也参与校招和社招,对此有一定体感。在所谓“经济下行”环境下,企业能提供的岗位越来越少,特别是研发等技术性岗位。这样供给两端一升一降,供给矛盾就越来越严峻了。叠加疫情冲击,和最近几年国家对资本投资的近于毁灭性打击(国外背景的VC基本已经完全退出,国内VC也基本歇业),吸收大量就业人口的小微企业大量死亡,吸收大量前沿技术人才的新型科创企业数量大幅下降,也就造成了学的技术越前沿,就业压力越大的问题。
那么,是教育改革者不清楚这个基本情况吗,我想未必。更可能的是,教育部的改革者们在自己的权责范围内能使用的尽量少伤害现有利益群体的手段不多了。读过研究生的同学可能都有体感,60~70 一代的导师们,其科研水平和人品方面不足的比例可以说是极高的,但是这些人在教育政策中有话语权,所以教育改革的大刀总是落在青年教师的头上,让本已非常内卷的青教竞争变得更加残酷(非升即走,双千计划 等等)。
说到产业问题,就不得不提“房地产”问题。房地产在过去十多年成为地方政府创收的核心手段,开发商作为白手套挣了少部分利益,但挨了最多的骂。地方政府形成房地产依赖,为了维持财政稳定,不得不维持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这也导致居民的房地产贷款压力越来越大,也就是居民杠杆率的持续升高。央行方面,为了维持金融稳定,也不得不出台一系列的政策精心呵护房地产,维持居民杠杆率的“稳中有升”或者“近于稳定”。
但是,房地产的问题不仅体现在金融稳定上,还体现在产业挤出上。地方政府通过房地产挣得大量资源,地方城投等借贷、融资需求持续上升,引起实际利率上升。民营企业和私人部门的融资需求和融资成本随之增加,但是这些部门没有在房地产中分得一杯羹,也就导致民间支出减少,体现为民营企业的投资扩产风险增加,投资意愿下降,干啥不如炒房。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为Crowding Out Effect(挤出效应)[1].
当然,挤出效应不仅体现在融资和支出上,还体现在就业人口的就业选择上:当城市的房地产杠杆压力过高时,求职者就必须更多的考虑面包问题,更少的考虑理想问题,也就驱动求职者更多地选择高收入行业,比如互联网、金融等,更少地前往相对低收入但是专业对口,对社会产业结构非常重要的行业(需要产业补课的行业),比如工业目机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 国家一看不行,这样会导致产业畸形,就从两年前开始打击互联网和金融行业,让大家“进厂”,互联网和金融行业的薪资下降了,其他行业的薪资也没有明显上升,房地产价格问题还更严重了,所以这不可能解决根本问题。
从表面上来看,地方政府,央行,中央政府,教育部,民营企业 和 个人求职者都在自己的可选范围内做了最理性的选择,但是合并起来却是一个悲剧性的结果:产业结构进一步破坏,承担不了日益增加的求职需求,高端职位需求下降,低技术低薪资产业职位占比上升,民营部门受打击相对更严重,经济活力下降,消费下降,产业升级速度大幅降低,创投活力几乎完全丧失。这就是典型的合成谬误[2]:一个个看起来能解决问题的政策实际上起到加重问题的结果。
那么是什么政策埋下了这些问题的祸根呢,我想已经很显然了。
如果中专毕业,能找到的工作和大学本科一样可以朝九晚五,挣得还差不多甚至更多,哪怕需要出点力气,谁他妈读大学。
坐办公室喝茶水吹牛逼都本科起步了。
连官方自己都不认职业教育,还能说什么呢
首先,大学本科本来就不是为了培养学术型人才,现在连研究生都主体开始专硕化。
大学本科其实是通才教育,而不是专才教育。
这才是大学与技校的根本区别。
所以认为考上大学就是培养学术型人才,这个前提性观点都是错误的。
大学本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一个具有高素质的人,而不是学术人才或技术人才。
大学本科本应该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是为一个人的一生打底子的。
将来你要走学术路,就继续考研。
将来你要走技术路,就去工作。
这才是常态。
现在的问题是就业难。
就业难的根子在企业生存艰难,而主要不是教育问题。
当然教育本身确实也需要根据市场做出适当调整。
其实现在高校已经在不断调整。
譬如实习越来越受到重视,应用型专业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等方面也特别强调实践课时。
这其实就是努力要让学生在进入社会前多学到一点职业技能。
高大上的说法,就是基于市场需求的教育改革。
但是,就是这样的改革,也是存在不同声音的。
譬如某领导直接在会上说,大学四年本来就不多,然后实习占去那么长时间,学生能有多少时间学专业课。
系主任在教学方案设计时就发愁,很多专业课得砍掉。
因为实习和公共课占据了半壁江山。
也有人质疑这样的所谓实践化教育到底效果如何,是不是走走样子。
……
其实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教育的分流的问题,而是就业市场的问题。
如果技术人才的工资能够高一点,体力劳动的工资能够高一点,那么大学生也愿意去进工厂的。
至于所谓的技术,到了工作岗位,自然就能很快学会,其效率要远远高于学校教育。
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强得很。
关键是你的薪资有足够的诱惑。
……
而现在所谓职业教育,一方面生源太差,一方面是到哪里去实习?到血汗工厂吗?
生源太差的话,很多数码控制什么的,其实他们也学不好的。
如果是搬砖的活,这个时代你还指望年轻人去干吗?不是应该机械化电子化自动化了吗?
所以根本不在于教育,而在于产业本身。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提高整个国家的潜力,是积攒力量,以待来时。
完全把教育功利化,未必就是一件好事。
当然,在目前形势下,也是可以理解的。
……
最后说一句,我主张高中教育普及,不是因为高中能让学生增长多少技能,而是为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安全。
保障了孩子的安全,家长的焦虑才会减少,生育的欲望才可能抬头。
这是一个比就业更加重要的价值。
去年央行那篇大白话论文在知乎热了几天,讨论的是出生率的问题,结果大家关注的是否放开生育和如何提升生育率。
其实,人家文章说的很明白,中国缺的是普通劳动者,至于这个普通怎么界定,你看,现在市场上最缺人的是什么岗位?
我还记得去年,十大缺人岗位排第一的是房产中介…
魔鬼终于揭开面纱
脸都不要了
头一次听说现在90%的大学能培养出学术型人才……
评论区啥理解水平,全国高校差不多3000所,后90%从来就没有过站出来说自己可以培养学术型人才的资格。这比例扩大到后99%可能都差不多,真有学术型人才那十个里也有九个半是人家自学出来的,用得着学校来培养?
90%大学改成职业教育对我国培养学术型人才没一毛钱影响,想骂它们没水平就直接骂,别搞得像这些学校是专注培养学术型人才耽误了职业教育一样。
这观点纯属蹭流量。
看到“专家”两个字,先看看是什么专家。别被带节奏了还叫好。
看黑体字部分:
熊丙奇,男,1972年7月生,四川资中人。企业管理专业博士,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 为新京报、北京青年报、东方早报、南方都市报、深圳晶报、珠江晚报、现代教育报等报专栏作者。
21世纪教育研究院成立于2002年,是以教育公共政策研究为主的民办非营利性组织,开展独立教育研究与政策倡导,借助教育界内外的民间力量共同推动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除了这位,还有几位名人:
陈丹青(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著名画家)
伏彩瑞(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沪江网董事长)
李霞(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远播教育集团董事长)
徐小平(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真格基金会创始人,新东方联合创始人)
张释文(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埃尔特教育创始人)
张守礼(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奕阳教育公司董事长)
知名公共知识分子+教育双减受损人系列。
伪装成民间智库的行业游说集团。
以上看完,可以散了,别给他加热度了。
话糙理不糙,中国确实不需要那么多的学术型人才。
本人就读的二本法学院,入学伊始法学院院长就告诉我们,我们学校是“应用型本科”,不是“学术型本科”……你们大学四年就别想搞什么科学研究了,好好考证,好好考研吧……
说的好听一点就是“应用型本科”,说的难听一点不就是“职业教育”吗?
后来我们那一届司考通过率爆表,超过了本地另一家双非一本,为此我们法学院还兴高采烈了好一阵子。
多年过去了,母校虽然还是自称“应用型本科”,但是法学院的硕士点已经申报成功,而且还是学硕,估计我校将继续打造“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吧。
在中国大学扩招以前的80年代90年代初,同龄人中大约1%的能上本科。2%的能上专科。
家境不太好学习好的,可能上一些好中专(包分配,有编制)
其他人都是接受职业训练或者做个生意。
那个年代大学生有分配,后来有这么年没分配,就业也不是太大问题。
这个比例放到今天。
就是只有211是大学。
其他大学都改名高级职业学校,课程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
其实,有些技能,是看天赋
譬如手术一把刀,不止是医学学得好,手上功夫控制也是天赋,未必分好就是做手术的好医生。
指望各个行业都把最适合自己天赋的行业的人找出来不现实。
但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职业,还是应该有普及和选拔的。
不一定高中课程学习好,高考分数高的,就适合所有职业。
对于国家需要行业的天赋人才,应该给予优厚待遇。
各个行业的顶尖人才,应该收入地位劳动强度差不多,没有职业选择的机会成本。
我明白他的意思。
我招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应届生,希望他来编程写代码当码农,结果他除了最基本的C语言,什么都不会。倒是离散数学和密码学学得很精。
我招一个机械专业的应届生,希望他来做设计,画零件,结果他不会solidworks。不过有限元、理论力学牛的一笔。
当然,企业给他们白发半年工资他们也很快能学会。
所以,高校保持现状也问题不大,只不过企业要花时间金钱二次培养。
再讲一个有意思的经历。我有个同学剑桥大学机械系博士,只发了一篇论文,所以找不到教职工作。我引荐了上海一家做机电设备的公司,老板亲自面试他,随手指一个零件问:“这是什么零件?”剑桥博士不知道,老板告诉他:“这叫法兰。”
So,学术型人才和工业型人才的区别是... ...
主要原因是职业教育出来后的从业者工资低,待遇差,而且没有太多晋升空间。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去。
发展职业教育没有问题,提干,升迁,招工都不歧视,高级技工等同博士,不用专家喊话,多少人哭着喊着也要去上技校。
早年大学教授工资跟二十年工龄工人一样的时候,多少家长都让孩子初中毕业就去工作。人民如流水,水往低处流,人往利处走。大家都不傻,肯定都是看什么政策对自己有利就支持。对自己无利就敷衍。
因此吧,专家说的问题可能真的是存在,但问题有可能只是现象。真要解决问题还是要从根上来想办法。
中国确实不需要那么多学术人才,多少人上大学其实也真的对学术不感兴趣,也确实浪费了大把资源,可是你如果把学术教育当成是所有机会的门槛,招个收费的公务员都非要大本学历,提个科长都要硕士博士学历,你说谁愿意把自己的路走窄了呢?
现在已经不是十年前了,高学历的人才数量太多了。等他们拿着毕业证,意气风发的出来挑工作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并不是亲戚口中传的天之骄子,没有那么吃香啊!
这些人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就去考公务员,于是在考研的战场杀完之后还得在考公的战场上厮杀,一次不过就等二次,二次不过就等三次……。
现在这些所谓的专家冒出来,说应该提升职业教育基数,主要原因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缺人了。
为什么大家找不到工作,宁愿在家躺着也不愿意去工厂,还不是因为工厂的薪资太低了。
工厂大多是给公司代工,公司给的加工费是一年比一年少,质量要求却是越来越高。所以工厂的利润一年比一年薄,相应的能给到工人的就更少了。
既然工厂不行,那我去公司上班总可以了吧,还是不行,因为国内的公司主要突出一个特点,窝里横。
对内使劲压价,剥削代工厂和员工,对外奴颜婢膝,花高价请外国人。真是把宁予外宾,不予家奴演绎得淋漓尽致。
那么专家为什么会说出这种话?
因为学历太高不会去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作,咱们本来就是靠这些低端制造业起家的,要是没了低成本的人口红利,那还怎么玩儿?
只有让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人的学历低下来,他们才会摒弃那些不该属于自己的妄想,才会本本分分的去工厂当一颗螺丝钉,老老实实的替另一个社会挣钱……
就比如说我自己,高中没上完,出路只有工厂和工地,要么就是送外卖,总之就是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
我不会也不能有其他的想法,因为稍微好一点的公司,招聘信息上的本科两个字就能把我拒之门外。
产业升级的口号喊了这么多年,为什么还是老样子?
因为出栏的猪肉价格是一定的,在猪圈上多投入一分钱都是老板利润的损失。
或许老板也尝试过提高猪肉的价格,但是被市场驳回了,因此维持现状就是他最好的选择。
只要能保持利润,保证自己的生活质量,猪圈不必做出一点改变。不对,如果改变猪圈能降低成本的话,他们还是乐意去尝试的。
有长远眼光的人遇到困难也会迎难而上,向上看齐,度过痛苦期,前途更加光明。
而目光短浅的人,遇到点困难就会退缩,更蠢的是选择向下看齐,虽然短期舒服一会,前途却一片暗淡,就像现在有人鼓吹中学就要强制分流一部分职业教育,这样的人要么目光短浅要么纯属坏,以后定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从来没听说哪个国家因自己国民受教育程度太高而崩溃的,如果以后有,那么应该改革的是这个国家的制度,而不应该靠贬低人才来适应不好的制度。通过改革,创造更好的环境,让更高比例的高层次人才能发挥出作用,才真正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评价一个制度的好坏,就是看他是解放了生产力还是阻碍了生产力,只有实行解放生产力的制度,让人才能发挥作用,这样的国家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否则就走回了清政府,打压自己国民和人才,靠愚民虽然能满足一小撮权贵阶层的生活,但最终会被外部竞争淘汰,最后连权贵阶层的那点利益也丢了。
现在最尴尬的地方是什么呢?整个社会大多数人都没有认清高等教育并非换高薪岗位的筹码,而是现实中高薪岗位本来就数量少,高等教育的扩招是为了减缓就业压力而存在的,然而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本科高等教育后会形成一个错觉:我接受了高等教育,理论上应该配得上高薪岗位。而且好大学=好工作的思维一直在被学校以及家庭灌输,学校为了经济利益,家庭是为了掩盖没有战略指导的事实,学生在不了解社会运行的情况下,很多人不知道决定自己就业的,是国家经济结构和产业能否提供多少高端就业岗位,所以很多人喊卷啊润啊,都是发现了一个客观存在但是又不愿意的事实:读书能改变命运,但是不能改变你的命运。
这个专家提什么都没用,全民职校和全民清华北大结果都是一样的,就是有这么多人无法选择高薪岗位,得做低薪的,看起来不体面的,如果学术型人才的科研方向岗位薪酬很低,还是run,商业性质,技能性质很强的岗位薪酬高,不管是不是学术型的人,都往那里钻。哪有什么学术不学术,都是为了钱。很多人想做互联网IT相关的“学术型人才”,但是没什么人想做化学土木等相关的“学术型人才”,一个行业在兴起的时候,门槛不高,你学术型也好技能型也好,看到趋势了,往里面钻研了,有机会成为高收入人群,如此而已,行业不行的时候,博士又如何?
如果说到技能方面培训,还不如在学校的时候多练习一下excel方面的知识培训,因为excel在日常工作中是非常实用的东西,我见过很多新同事来了公司之后,在日常工作中,使用excel非常的生疏,就拿一个最简单最常用的,来说批量的插入列,很多新手都是一个一个来。
其实这个是有技巧的,只要在这些行列的上面,先建立一些空白的行,并且编辑数字在对角的空白格,然后右拉,再进行定位,选择条件空格,然后插入整列,就可以了。相同条件的格子再往右拉,就出来了。可以看下山竹excel表格教学的视频,更容易理解↓
https://www.zhihu.com/video/1491809680888926208视频搬运自抖音科普博主山竹excel教学(ID:SZEXCEL),他有很多实用的excel技能教学,可以让你在职场的数据工作方面,教你一些非常快速简单的技能,帮你提高效率。
人口太多:计划生育。
高端人才少:扩大高等教育、内卷。
人口老龄化:开放二胎、开放三胎。
工人断层:双减、消灭培训机构、中考一刀切。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是开发你的内心。 ——苏格拉底
如果教育的改革,出于补坑,而非教育的本质,是很悲哀的。
更多教育与心理分享, @晴天
翻开合订本,我国厉害的原因之一是每年培养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远超米国,而且一年更比一年高,现在说不要那么多工程师和科学家了,这可万万使不得啊!
以我熟悉的艺术行业为例。我上的艺术学在各学科鄙视链里,基本等于中专职校,应该是最接地气的那种了,但就这天天老师带着做项目,师傅带徒弟的中世纪作坊制教学,仍然算不上真正的职业教育。领导喜欢拍版的东西,民企老板不买账,市场上的消费者更挑剔,更不买帐了。所以,怎么办?
如果要做好这种职业教育,要么刷一批老师下来,而且也别争做世界第一,教个画画的还必须博士学位(全世界有几个国家有画画博士啊!),应该严格对接市场和消费者;要么领导多采购点美术垃圾,进行第三次分配,多养活点御用艺术家。
产业结构的问题,教育的问题都很严重,我们要做的是提高组织管理水平,先让组织管理专业职业化,建成中国特色的组织管理观,主要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成绩和名利服务。然后,才是积极发挥各行各业各层次人才的优势。
另外,只有一切职业都能得到相应的尊重,才能让大家爱上自己的职业,让更多人在与能力相适应的职业岗位上发挥才能,而不需费力往上爬,一门心思想提前退休。
这种专家都是学到狗肚子里的人,啥都白学。
说是败类,都是夸他。
中国没有那么多技术岗位,是应该创造更多的技术岗位呢,还是应该让大家都不去念书,上职高呢?
这个问题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都不知道的专家,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还是脑子里都是一团浆糊呢?
中国吃大米的太多,大米不够了,不想办法提高大米的供应量和生产率,改让一部分人吃猪食。
这个班次的火车太少,坐车的人太多,不想办法提高车次数量,改让一部分人改为步行走几百公里。
这就是专家的思考水平,中国高级技术岗位少,是因为中国一直处于低端制造链。
所以中国人就活该每天没日没夜的在工厂车间里干活,拿着最微薄的薪水,一个人这辈子没办法也就这样过了,但是你现在连他孩子,子子孙孙前进,改变生活的希望都要掐断,你要让绝大多数世世代代当奴隶?
一辈人不行,还要下辈子,下下辈子,子子孙孙都这个命运,这他妈是人想出来的主意?
我现在支持裁掉90%的专家,让他们进工厂为国家做贡献,第一个就先裁掉让中国人90%只能上职高的这位专家,不知道他愿不愿意???????
这他妈的想出来的主意有过脑子么?
中国没那么多大学毕业,高素质的人才,有复制全球工业产品的能力?会有这么多懂数学和代码的码农?会有现在蓬勃发展的电动车行业,互联网行业,无人机行业,芯片行业?
你是想让中国人素质直接倒退回民国,都是文盲的水平,世世代代给美国当奴隶工人是吧?
还有,你不让人家上大学,你猜会不会有人想到去国外拿个野鸡大学文凭呢?会不会有一堆海外硕士呢?
到时候人家随便去泰国,菲律宾念个大学,说自己学了电子工程,你公司是要一个国内xx职高毕业,只教怎么拔插座的职高教育,还是聘用菲律宾野鸡大学电子工程系呢?
真正的人才觉得国内大学内卷太厉害,自己水平完全可以胜任国外大学水平,却只能在国内读技校,你觉得这些人才会不会投奔西方国家,甚至包括东欧,俄罗斯,巴西,去读个博士呢?
话说这个专家真的懂社会学么?他真的有资格叫一个专家么?
当然不需要那么多学术型人才,这是明摆着的事实。
学术型职业最大特点是不确定性强,大部分人干的事情都是亏钱的,极少数人能改变世界。这种性质就决定了其不能规模太大,太大了扩出来的部分就是“大部分人”,最后一算根本就是赔本买卖。
当前经济形势不好,人口在减少,毕业生竟然越来越多了。这种只管培养人,却不管产业有没有岗位的做法,必然不能长久。教育是花钱的而不是挣钱的(我国并没有教育产业化吧),是投资,投资完人却无法就业,这一来一去,浪费巨大。
计算机领域90%学术型人才就算了吧,大学四年,把基础课学学好是正经。
我们要认请,社会上多数普通程序程序员还是在转包再转包流程中,寂寞地套用着框架,写着增、删、改、查功能,东修西改地折腾着前端代码,并不需要写什么人工智能算法创新的本专科毕业论文,绝大部分都是在摸鱼~~~~~。
现在的常态是:上班编程序CTRL-C 、CTRL-V、 GITHUB、GOOGLE、STACKOVERFLOW。
复杂点的事情就就去找开源软件,PULL一些代码下来改改或者直接用库,反正老外的资源又多又好。
更可怕的是,有这点能力的毕业生还真心不错了,还愿意去找资源找算法想办法。
曾经要一个实习生同学没事折腾一下DOCKER,一个月后还是基本不会,我反正是十分不解:
兄弟你照着B站教程怎么也能弄出来了啊~~~网上那么多教程,每天又没什么其它事情,还要手把手教,还要给开工资。
有些业生月薪开价2万。结果面试一下SELECT语句写不好,线性表折半查找写不出来,这点水平让我相信兄弟你是搞学术的?值2万?
现在我见到好用通用的框架和算法基本都是国外的开源货,离开了老外的开源产品,我们的90%学术型人才能搞出什么天才型的产品呢?
期待期待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