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我小时候一听到这80万就high了,以为林冲一个人教这80万人武功。
后来才知道,所谓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有好几千人。。。。
甚至还有人开玩笑,说这个“八十万”,修饰的不是禁军,而是教头。
林冲的形象瞬间矮小了不少。
我认为“世界一流大学”也是类似的道理。
大家理解的世界一流大学,起码是top10,甚至top5。
所以认为清华就是吹牛逼。
但如果世界一流大学,有100所,甚至几百所呢?
人家也挺冤的,按照这个定义,我确实排上了啊!
这方面应该多点自信,单看本科的话清华确实是世界一流大学。
世界一流大学最重要的是世界一流生源。同样一个人,在美国名校学四年可能会比在清华学四年水平高一些。但是清华生源的平均水平比美国名校高一个标准差。
因为疫情的原因,我们最近面了很多美国的应届生,都是名校,然而录取率只有国内985的几分之一。虽说现在来面我们的都是在美国找不到好工作的,但是即使是清华计系垫底的水平也比这强。
研究生以前的教育最重要的是筛选而不是培养(研究生以后的教育是打着教育幌子的剥削廉价劳动力),四年教育对一个成年人的本质改变其实很小。
清华只要还有14亿人生源和高考这个筛选机制,先天就比美国学校按申请材料和家庭背景录取靠谱很多,躺着也是世界一流大学。。。
乎里的娃儿都比较年轻,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在2006年左右,欧洲有一个基金协会,号称要对世界七大奇迹重新评选(世界新七大奇迹_百度百科)。
评选方式是网络投票。
那个时候,虽然我们互联网是有了,但普及率还不算高,手机上网更是很少。
随着网上投票的逐步展开,咱们的万里长城慢慢地落后了,要被甩在7名开外了。
于是在当时有很多国人慌了,生怕长城落选。
于是国内不少论坛上纷纷号召国内人去投票。后来消息一扩散,全民出动,长城终于选上去了。
最后,评选结果出来了:中国万里长城、约旦佩特拉古城、巴西里约热内卢基督像、秘鲁马丘比丘遗址、墨西哥奇琴伊查库库尔坎金字塔、意大利罗马斗兽场、印度泰姬陵。
看到蹊跷了吗?
埃及的金字塔 落选。
然而,在投票过程中,埃及官方始终不温不火、不急不忙,记得有一位埃及高官出来说:去它铲子的投票、评选,什么也改变不了金字塔在世人心中的地位(世界新七大奇迹评选)。
所以,我们看到了,我们的万里长城最后和一些什么样货色的鬼,并列成了所谓的新世界七大奇迹。
所谓的新世界七大奇迹到今天并没有几个真正成名的,
而埃及的金字塔,仍然是人们的文化向往之地、精神所托之地。
----------------------------------------
在这里想表达一个什么意思呢
清华是我们仰慕的学校,在我国乃至世界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地位有目共瞩。
像葡萄牙组织的这个新世界七大奇迹评选一样,西方人随便弄个排名,有必要那么积极去附庸吗?
人家埃及人尚且明白,金字塔的地位是因为其最悠久、最宏大,无可替代的文物价值,任谁也无法磨灭。
清华如果真是在学术、科研、工程、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何用去在乎这些西方的排名呢?
号称公共卫生世界第一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把美国应对公共卫生紧急事件的能力,排为世界第一,又有什么用呢?徒增笑料,贻笑大方耳!
所以说:入关,先入的是自己的关,打破心中崇洋的魔障!
错误的抗佃方式:
“你们建州没有世界一流大学。”
“不,不是这样的!我们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清华已经建成了世界一流大学,我们的国际化水平很高,我们的科研水平很高,我们的师生都能熟练地用昂撒语写出高水平论文来,我们……我们……”
有点出息吧同学们。
正确的抗佃方式:
“你们建州没有世界一流大学。”
“没错,因为我们根本就不把你们昂撒大儒放的臭屁当回事。”
看各位黑了一圈,说到底,也无非就是在说“清华到底是不是世界一流大学。”
可是“世界一流大学”这个标准,本来就是一群昂撒大儒诌出来的标准,就像英美殖民者在殖民地画的那些个横平竖直的国境线一样荒唐。他们随手画条线,你就要在这条线两侧打得头破血流。
要我说,评中国一流大学,就看一个标准就够了:有没有被美国制裁。
被制裁了,就是中国一流大学。
真实的世界一流:
武则定国安邦,让美帝拉进制裁名单。
文则郁郁从周,从世界各地而来的一流学子交钱学习。
虚假的世界一流:
武则刷遍论文,为美帝充当留美预备学校
文则重金沽名,花钱收买洋垃圾拼凑KPI。
历史往事:
同治七年六月,连日大雨,捻军首领张宗禹所部被困于山东黄河、运河、徒骇河间,数度突围而不得,七月南镇一战,捻军主力全军覆没。
于是同年八月,清廷宣布“荡平捻乱”。
同治八年,陕北捻军袁大魁部大张太平天国己已十九年布告,宣传太平天国正朔。
撇开清华=世一大这个结论,从投入来看也真不值得有啥自豪的。不考虑成本说成果都是耍流氓。就像独山县400亿扔下去,即使各项建筑都没有烂尾也不值得自豪。
中国顶尖大学现在如果说钱那是不缺的,但是费效比太差。清华花了这么多钱,集中了全国十四亿人口里最好的学生质量,从产出来看真的没啥可高兴的。
做个简单的回顾:
可能知乎小朋友比较多,未必有那份记忆。20年前的时候,新加坡的南洋理工大学还是个被认为在亚洲也只是二流的大学,除了给奖学金特别慷慨,录取标准特别低,几乎没有吸引力。在那个年代是有很多人宁可gap一年继续申请,也不会去新加坡国大和南洋理工的(我班上就有几个),甚至那个时候南洋理工有的项目录取全额奖学金硕士可以不需要有托福成绩。如果说有人愿意去南洋理工读书,更多的是图新加坡这个城市国家,而不是这个学校。包括在新加坡读博期间退学去美国的比比皆是,虽然新加坡的博士3年毕业,美国要5年。
20年过去了,今天除了中国自己的排名,世界各大排行榜里国大和南大都领先清华很多,不管水分多少,已经被认为是亚洲顶尖的大学了。
而清华大学2020年年度预算是300亿。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的年度总开支的2倍,毕竟新加坡的教育经费盘子就那么大,录取学生的质量更不可同日而语。
清华4万5000学生。新加坡国立大学3万8000学生。南洋理工3万1000学生。
新加坡政府在教育方面的开支自2005年以来翻了一番,今年斥资129亿新加坡元(约合人民币634.4亿元),占总预算的17%。
这个600多亿人民币要支持新加坡的4个国立大学(另外新加坡管理大学虽然创校不久,但是排名也并不算低),5个国立大专,加上550万人口的小学,中学和技校。提供着很多排名里位居世界上排名第一的大学前基础教育。
下面这个链接是南洋理工大学2019年财务年度审计报告:
南洋理工大学2019年度全部开支是14亿新币(文档第14页),折合不到70亿RMB,其中还包括了差不多10亿RMB的固定资产折旧。
而新加坡国立大学2019年财务年度审计报告显示(文档第7页),2019年的全部开支是15.4亿新币,折合不到75亿RMB。
最有趣的对比是,和清华一样,国大和南大也发了一大堆奖学金给外国留学生,同时教授们拿着在世界上也排在至少前10甚至前5的平均薪水。
我们把南大和国大汇总,大概年度开支经费只有清华的一半,学生数量比清华多50%,奖学金覆盖面更广,各种校园基础维护费用更高(毕竟新加坡的人均GDP在那里),平均教授工资至少是清华的2倍。。
大家可以琢磨一下这个世一大的费效产出,和国大南大比起来,是人均3倍的经费差距(这里还不考虑GDP的差异,北京是2.4万美金,新加坡是6.4万美金,按理说GDP越低的地方,经费的购买力应该更强),更不用说理论上应该平均智力高得多入学学生质量。清华的钱都花哪了,效果如何?如果把清华的学生和资源交给国大或者南大的管理者,结果会怎么样?
PS:上面的报表里面显示,国大和南大大概各有5亿新币每年学费收入,所以实际上的政府拨款更低。这个学费收入已经计入收支。所以如果只计算政府经费的话,清华的人均更是国大南大的5倍左右了(清华的学费和300亿比起来几乎忽略不计了,而新加坡2所大学扣除学费的以后经费大概连100亿都不到)。
清华的世一大投入巨大,和皮洛士的胜利差不多。如果别的中国大学都以这个为标准进行投入产出,中国的资源和优秀学生还能建得起几所世一大?
皮洛士(前319年至前272年)是伊庇鲁斯国王,罗马共和国称霸亚平宁半岛的主要敌人之一。前281年,位于意大利半岛底部的希腊城邦塔林敦因与罗马共和国开战,而向亚德里亚海对岸的伊庇鲁斯国王皮洛士求援。后者率领一支由2.5万名步兵和约20头战象组成的大军在意大利南部登陆。这是罗马人第一次面对来自意大利以外的外国军队。
前280年春,双方在赫拉克利亚战役中进行了第一次较量。战斗过程中,罗马军团的组织和战斗能力并不比对方的马其顿方阵逊色,因而抵挡住了对方的正面步兵进攻。而侧翼则是罗马人不擅长的骑兵对阵对方的骑兵及战象的凶猛冲击,刚一交战便抵挡不住溃败下去。失去侧翼保护的罗马军团伤亡惨重,伤亡7000人,被俘2000人。而皮洛士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伤亡约4000人。
前279年,双方又在阿斯库路姆附近开战。皮洛士依靠有利地形和战象的帮助再一次打败了罗马人。此役,罗马伤亡6000人,而皮洛士也再次付出了伤亡3550人的沉重代价,其中还包括他的一些重要将领及好友。
皮洛士在两次战役中都取得了胜利,而且伤亡也比罗马人小。但是罗马人能够在战斗结束后马上补充兵员,而海外作战的皮洛士却迟迟得不到兵力补充,故而两次胜利并未给罗马人以致命打击,罗马人士气依然高涨。相反,这样的胜利却为日后皮洛士的失败埋下了隐患。无怪乎,在阿斯库路姆战役后,当有人向皮洛士祝贺时,他不无伤心地说:“再来这样一次胜利,我自己也完了。”(希腊语:Ἂν ἔτι μίαν μάχην νικήσωμεν, ἀπολώλαμεν.)
由此,“皮洛士的胜利”也就成了代价惨重的胜利的代名词。
8月10日上午,基佬大学在野兽楼召开“双1919流”建设总结专家评议会。NONKE大统领特雷普为组长的评议专家组一致认为,基佬大学“双1919流”建设的实施过程与建设方案高度符合。基佬大学全面、高质量完成“双1919流”建设任务,办学质量、社会影响力和星际声誉持续提升,全面建成全世界最好的黑色高级大学。
基佬大学校长张三浦,副校长、大先辈林木福,副校长奥尔加·伊兹卡,学生会主任李田所等114514人出席会议。
在专家组评议环节中,与会专家对基佬“双1919流”建设工作和成果进行了咨询评议,经过认真讨论形成了一致意见:基佬大学“双1919流”建设坚持好时代的教育方针,坚持HOMO主义办学方向,按照《统筹推进全世界最好的黑色高级大学建设总体方案》部署,始终把自身发展融入HOMO特有的目标,察觉到了扎根下北泽、建设全世界最好的黑色高级大学的王道征途。“双1919流”建设的实施过程与《基佬黑色高级大学建设方案》高度符合。1919年至2019年,基佬大学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学科建设成效显著,标志性成果突出。基佬大学全面、高质量完成“双1919流”建设任务,办学质量、社会影响力和星际声誉持续提升,全面建成为全世界最好的黑色高级大学。
特雷普认为,在“双1919流”建设中,基佬大学坚持王道征途、坚持关爱后辈、坚持每天健身,以实践诠释了扎根下北泽、建设全世界最好的黑色高级大学的关键命题。经过514年的建设,基佬大学在HOMO特有的方面,展现了下北泽“双1919流”建设新高度,始终走在NONKE的前列,引领HOMO大学制度和发展模式变革,贡献了宝贵经验,在好时代下北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充当了先辈作用。
特雷普建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基佬大学要更自信、更进取、更开放地肩负起HOMO特有的使命和责任,加快建设扎根下北泽的宇宙顶尖大学,为建设高等教育、探索全世界最好的黑色高级大学的建设道路,树立基佬标杆、奉献基佬经验,为HOMO发展、NONKE幸福的王道征途作出更大的贡献。
林木福表示,“双1919流”建设周期总结专家评议会的召开是重要的“一转”的契机,各位专家在听取总结汇报的同时对学校的工作提出意见,有助于基佬谋划下一阶段的攻势。
林木福强调,“黑色高级”意味深,有1919甚至810种独特的内涵,比如服务地球。(池沼)大学是地球的大学,基佬只有在服务地球的历程中才能成就黑色高级大学。在HOMO的坚强领导下,在全校师生的热情投入下,基佬大学将继续把武器挺在前面,不让努力白费,延伸前方道路,加快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HOMO式发展。
张三浦指出,2019年HOMO务院发布了《统筹推进全世界最好的黑色高级大学建设总体方案》,开启了全世界最好的黑色高级大学建设的新篇章。在HOMO部的指导下,在“810”“893”的建设基础上,基佬大学制定了全世界最好的黑色高级大学建设方案。514年来,我们不要停下地让道路不断延伸,哼哼啊啊,只争红茶,学校的事业已亿哟可以哟,取得了压力马斯内的成绩。
张三浦表示,与会专家的 真 知 灼 见 是今后征途的宝贵指导。这次评议会不是幸终结局,而是新しい自分に逢えるさ。基佬作为“双1919流”高校深感责任重大,并将继续瞄准宇宙一流,保优势、找差距、抓落实,以HOMO的思维来推进“双1919流”的建设,以HOMO精神做好下一阶段工作。HOMO愿与NONKE共同努力,为宇宙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评议会上,李田所汇报了基佬“双1919流”建设情况,从学校“双1919流”建设的符合度和达成度,全面加强HOMO的领导和建设,优化创新黑色高级大学育人体系,实施HOMO强校战略、建设高素质HOMO队伍,传承创新优秀的HOMO文化,提升星际化办学能力,探索建立好时代大学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对于目前基佬“双1919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李田所发出了很大的声音掩盖过去,并表示,基佬大学将不断哼哼啊啊啊地推动HOMO事业蓬勃发展。
清华:不是说好上课一起举手的吗?怎么就我举了?
北大(战术后仰):什么叫世一大啊?(敢问世一大,你们有Adobe全家桶了吗?你们有电动车充电桩了吗?啥?你说食堂和宿舍条件啊?那没事儿了)
人大、哈工大、南大:举手就举手吧,我们也都举了。可贵清非要站在桌子上举两只手,不挂你挂谁。
北航:我具备了清华的主要特征。
同济:我缩短了京沪之间的距离。
暂未公布的院校:卧槽作业还没写,隔壁优秀作业就被挂墙上裱起来了,这下可好,我该怎么写才能糊弄过这关啊?在线等,挺急的。
交大:卧槽作业还没写,隔壁优秀作业就被挂墙上裱起来了,这下可好,我该怎么写才能搞个更大的新闻啊?在线等,挺急的。
山大:说起来你们可能不信,清华全面建成了我。
其实这个事儿吧,大家评议结果都写得差不多,本来就是一个全体鼓掌、人均领奖的评议,教育部一统计结果,发现所有双一流学校都完成了阶段性目标,上上下下都很开心,到处洋溢着喜悦的气氛。
可清华非要官宣这么一下……这种在开学季给隔壁送朋友圈刷屏大礼包的行为,人民群众当然喜闻乐见地挂一挂。
开嗓调起得太高,自然大家都期待着后面这出戏怎么唱。
上联:神圣 罗马 帝国
下联:世界 一流 大学
这是全国教育界十余位专家精确计算出来的。他们当然比我懂,更比你懂。
讲一些小故事吧,有些是我之前的文章中写过的,有些是新的。
一、高中班清北人员的去向
高中超级中学,班上五十几个人,十几个个清华北大。全省一半清华北大在我们学校【注意,是在我们学校而不是我们班】。当时考试还是3+2,即语数外+物理化学。当时全省两个物理满分,都在我们班。
我们班有两个保送北大化学系,高中的时候他们很喜欢化学,希望做一个化学家,为中国的化学事业做出贡献。据称,门捷列夫是他们两个共同的偶像。班上高考第一名去了北大生命科学院,当时流行一个说法,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实际,所以第一名就填了这个专业。我们班还有一个去了北大物理系,居里夫人是她的偶像。另外有两个去了北大医学院。
我们全年级第一名保送清华计算机,高考完后我曾找他聊天,一次夜空下漫步,他给我说,“拿破仑说,所谓天才,就是点亮自己照亮一个时代”。他说,他希望深耕量子计算机领域,为填补祖国科技的空白而努力。除此外,我们班有一个清华机械系,一个清华热能系,一个清华力学系(后来改名叫航天航空学院),两个清华材料系。
当时清华还没有什么姚班之类乱七八糟的班,当时清华最牛逼的叫数理基科班,材料系那个兄弟就去了基科班,有一次聚会的时候,他说,他希望在基础科学上为国家做一些贡献。另外几个清华的兄弟说,还是希望能学一门具体的专业,为祖国制造业做出贡献。
十多年过去了。当年两个北大化学系的人,一个从事游戏软件开发,一个在美国做VC投资;当年北大生命科学院的人,做了房地产;北大物理系的小姐姐,去了某一线城市某超级中学教书。清华方面,计算机的兄弟,留在美国,进了oracle,做数据库;机械系的后来去了德国,联系很少了,剩下的几个清华兄弟,两个做基金,一个创业,只有一个人还从事本专业工作。
我们自从毕业之后,再也没有大规模聚会过,各忙各的。但是毕竟还有联系。问过北大的几个人,为什么放弃了做科学家的梦想,得到的答案都很现实,因为生活的压力。真正从事科研事业的,除了少部分意志坚定刚毅如铁的人之外,绝大部分是家境非常宽裕生活不愁的人。
我在找工作的时候,曾经遇到过一个北大历史系的(或者考古,我记不清楚了),找工作找到故宫博物院,每月工资5000元,下班之后就帮各种文物爱好者鉴宝,一次200元,靠此补贴家用。
在我读书的时候,上清北的人,很多还是理想主义者。我们很多人,上清北之前是充满理想希望为祖国做贡献的人,这样的价值观是在高中铸就的,和清北无关。但是从清北出来的时候,绝大部分人的理想让位给了现实,这是残忍而可悲的,这样的变化也不是清北造成的,而是整个社会环境导致的。
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生,绝大部分因为物质的压力而被迫放弃了理想,这个一流大学的根基似乎并不稳定。
二、我知道的一些老师
清华老一批的教授很有师德,多数人不愧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典范。这是为大家所熟知的,我也就不多讲了。
清华中生代老师中,也有一些不错的。
以前一个教线代的老师叫俞正光,不知道他的学术水平如何,但是从对学生的态度而言,那是非常和蔼耐心。还有一个教线代的叫许甫华,是个非常好的女老师,可惜英年早逝。
有一个教数电(或者模电,记不清了)的女老师,一辈子都是副教授,没有提上去。她教课兢兢业业,对学生极其认真负责。有一次和她聊天,她谈到教授晋升的事情非常坦然,大意就是,升不升无所谓,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最重要。
精仪系有一个老师,就是编《机械原理》那个,好像姓申。有一次讲课说到,有人出高价购买他课件的著作权,但他没卖,因为要留给学生免费用。
当时教机械制图的是一个中年女老师,好像是精仪系的,这个老师教书认真负责,对学生极好。
教概率(or随机?忘了)的老师叫龚光鲁,是个中老年教师,说自己年轻时候的理想是当法医,后来误打误撞搞了数学,这个老师很严格,教书也不错。
但是他们之所以能这样,很大程度是他们成长在计划年代的末尾,房子都是分的,他们资历多数也到了教授,从生活来看没有后顾之忧,他们不缺钱。
清华中生代做科研的老师,越来越多的人整天为了课题经费多几个钱绞尽脑汁,真正能安心做科研的科研人,越来越少。
xx系某老师,和外面的公司合作成立实验室,每年挂名费能收xxx万。现在外面很多公司愿意和清华成立联合实验室,给个挂名费,打着清华牌子到处忽悠。对于这种项目,清华很多老师也是乐得配合,银货两讫的事情,大家开心。
xx系某老师,我曾被他指导过学术论文。有一次他带我们出差,去企业谈建立联合实验室的事情。席间,他对资本家的那种谄媚真是让我感到丢脸。饭后,他和另一个老师聊天,言谈之间对资本家那种穷奢极欲的生活非常神往。
xx系某老师,在外面开了一个公司,和学校做生意,把自己的产品卖给学校。这个老师给我们上课从来不讲专业知识,就在闲扯他怎么做生意,最后一堂课是去某高档餐厅宴请所有同学。他当时给我们吹嘘,他一根高尔夫球杆30万。
法学院和经管会更复杂一些,由于专业原因,名利之徒会更多一些。以前在科考协会认识一个法学院同学,他告诉我法学院一个老师,课后公然给女生发信息,“你对这堂课感兴趣吗,要不要给你专门补补课。”
清华好些老师都在外面有公司或者有某些牟利的项目,这些人中甚至不乏各级院系领导甚至更上面的领导,这些人或多或少把研究生当做免费劳动力,而这样的老师,就我的了解而言,在中生代的老师中不在少数。这样的人对学生能有多认真负责,对科研能有多兢兢业业呢?很难。
这种浮躁的风气,其实相当程度影响到了清华的某些学生。学生会的人,部长和副主席这个层次的,以及团委对应层次的,很多都是名利之徒。这些人年级不大,处理起事情来官僚气却很重,甚至阴险。有一次系里面开会,一个师姐在台上训人。她说,“今天填写党员信息登记表的时候,有的人甚至连自己什么时候入党都往了,这简直是荒唐。”她当时的表演非常精彩,以至于她的原话我都大概记得。她拿着话筒接着讲,“对一个党员来说,入党的日子就是我们的第二生日,现在有些人,连自己的第二生日都忘了,我觉得他们不配入党”。
她还在讲。下面一个小同学听不下去了,站起来大声说,“你读过《共产党宣言》吗?《宣言》在讲什么?为什么马克思说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这两个必然体现在什么方面?”巴拉巴拉一大堆。师姐显得有些尴尬。或许她读过《宣言》,但显然她对《宣言》并不熟悉,在小同学的攻讦下有些慌乱。小同学接着说,“你连《共产党宣言》在讲什么都不知道,你连我党使命的科学依据在哪里都不知道,你入这个党,入来干嘛,充数的吗?”
这个事情我印象极深,这个师姐就是团委的。你自己要表现,没问题,但你别踩别人,更别抓着别人的一些过失上纲上线。退一万步讲,就算你真心觉得人家记不住入党日子有很大错误,你也可以私下谈心批评,我党讲究“团结-批评-团结”。你在大会上讲这些,非但起不到团结的作用,只会让人反感。这样做,无外乎就是踩着别人的过失往上爬,说重一些,就是用别人的鲜血来染自己的顶戴。这样的人,我觉得内心是肮脏的。清华学生里面,这种人虽然不是主流,但也不乏其人。
当然,这是题外话了。扯回来再说说清华青年一代教师。清华青年一代的老师,压力非常大,往往为了一些无谓的指标,牺牲了真正的科研。
清华物理系有个老师叫胡X,他在学生时代是我见过的科研能力最强的人,前段时间看校友群里面有人发信息,他去了深圳一个顶级高中任教。很多人很感慨,是什么样的原因,逼得这样的人出走。校友群里面有个哥们写了四句话:
如此卑污世界
万物统于一金
清华半国英才
几人能保初心
世界一流大学的中青年老师,不能无后顾之忧地安心学术,反倒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面追名逐利,这个一流大学的根基也是不稳的。
三、世界一流大学
世界一流大学不是一个学校能建成的,它是一整套的配套工程,而保障科研人员无后顾之忧,让后续科研梯队不要被房子压得丧失理想,这是最基本的。
很多年后,我老婆给她的闺蜜(一个很有理想但逐步屈从于现实的人)写过一个生日贺诗,诗的最后四句是:
愿卿不为生计走
愿卿不为稻粱谋
愿卿终遂平生愿
愿卿忘却世间愁
我想,这四句的开头两句,是世界一流大学的科研人员所应有的环境,这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
----------------------------------------
更新。
这么多朋友喜欢这个答案,我再补充一些看法。
清华最大的问题,也许还并不是上面说的这些,而是它已经越来越脱离底层人民了。清华有两个很有名的校长,一个叫梅贻琦,就是那个说“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的人,现在被吹捧得很高;另一个是蒋南翔,建国后他长期任清华一把手,是“又红又专”、“双肩挑”等各种制度的提出者或者落实者。梅贻琦代表的是很多知识分子心中的“名士风流”,而蒋南翔代表的是无产阶级知识分子服务于无产阶级这么一条办学路线。
曾经的清华,工农子弟比例高,毕业生去基层和一线服务人民的比例高,不求名利一心为国的人的比例高;现在的清华,工农子弟比例明显降低,甚至成了一种政治点缀,贫困地区招来的学生很多也是贫困地区的大户,毕业生首选的是发展(钱和权),就算选调去基层,多数也只是当个跳板镀镀金,又有几人心中装着底层群众,又有几人真心为了底层群众。
办大学到底为了谁,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你培养学生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成为人上人去压迫人,或者依附人上人去剥削人,还是让他们去为广大底层群众服务。这个问题说不清楚,办得越好有可能出的问题越多。当黄埔军校是为了北伐的时候,办得越好我们越要鼓掌;当黄埔军校是为了镇压工农红军的时候,办得越好我们越要骂娘。
也许有一天,清华在技术指标上能够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但是,如果清华和底层群众渐行渐远,甚至培养的人都争相去做那人上人时,清华真就丢了自己的魂,这样的清华就算成了世界一流大学,也不过就是资本的乏走狗而已。
我是一俗人,眼里就看得见钱。清华是个事业单位,按照规定需要把财政预决算向社会公开,所以咱就从这上面找结论。
这是2019年清华的财政决算报告
作为“国内一流大学”,清华的收入是……我先数数零啊……一百七十亿,其中来自财政拨款的只有四十多亿,也就是说,平均下来等于每个中国人心甘情愿的从自己口袋里掏出十块钱给清华支持他们的高等教育,国家还嫌不够,替每个人再出了三块钱。
至于“世界一流”嘛就得看留学生了。红圈圈起来的部分显示,来自于财政拨款的6684.99万元用在了留学生身上,注意,全部是财政拨款,全部是中国人的钱哦,而且没什么项目,应该就是单纯的按人头发钱。六千六百万,对吧,全是财政替中国人交的钱,至于外国人出了几个子儿…好像没有。
再过半年就应该更新2020年财政决算了,如果真的是“世界一流大学”,那么留学生收入应该不需要中国人掏一个子儿,而且赚的怎么说也该几十个亿了,对吧?
拭目以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