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第二轮双一流评估不再区分 A、B 类?

回答
“双一流”建设,从最初的顶层设计,到如今第二轮评估不再区分 A、B 两类,这其中的变化,就好比一场精心的考试,阅卷老师在批改完一份考卷后,发现原有的 A、B 等级划分似乎有些僵化,于是决定不再拘泥于分数的高低,而是更看重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全面进步和潜力。

背景回顾:A、B 两类划分的初衷与影响

说起“双一流”的 A、B 类划分,很多人应该还有印象。在第一轮“双一流”建设中,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其中明确区分了“A类”和“B类”。

A类: 更多地聚焦于那些实力非常突出,有潜力在国际舞台上与世界顶尖大学比肩的高校,它们往往在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各方面都具备领先优势。
B类: 则相对更广泛一些,涵盖了那些在特定领域有特色、有优势,并且在国家发展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高校。

这种划分,在当时有其积极意义。一方面,它为国家的重点投入和支持指明了方向,能够集中资源,打造一批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另一方面,也给高校本身带来了一定的激励效应,促使它们在竞争中不断提升自身水平。

然而,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深入推进,A、B 类划分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1. “标签化”的争议: A、B 类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给高校贴上了“标签”。被列入 A 类的高校,无疑在声誉和资源获取上占据优势,而 B 类高校则可能面临一定的心理落差和资源限制。这种“一刀切”的划分,有时候难以完全反映高校的真实实力和发展潜力,尤其是一些在特定领域表现卓越,但整体排名稍逊一筹的学校。
2. 动态发展的忽视: 高校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尤其是在学科建设方面,可能存在“追赶”和“超越”的情况。A、B 类别的划分,在某种程度上固化了这种排名,不利于鼓励那些正在快速发展、潜力巨大的高校。
3. 资源分配的“平均感”: 虽然名义上是 A、B 类,但实际的资源分配和支持力度,有时候似乎存在一种“平均主义”的倾向,不利于真正形成“高峰”。

第二轮评估:回归“建设”的本质

此次第二轮“双一流”评估,取消了 A、B 类的区分,将建设高校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范畴进行动态管理。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更加成熟、更加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调整,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理解:

1. 回归“建设”的初心: “双一流”的本质是“建设”,而非“评比”或“排名”。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动态管理和持续支持,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取消 A、B 类区分,正是为了更加强调“建设”过程的重要性,鼓励所有入选高校在各自的轨道上不断进步,而不是被固定的等级所束缚。
2. 更加注重过程和实效: 新的评估机制更可能转向对高校建设成效的评价,关注的是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以及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实际贡献和质量提升。这意味着,那些在某个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解决了关键性难题、培养出杰出人才的高校,即使没有“A类”的标签,也能得到应有的认可和支持。
3. 激发内生动力,鼓励特色发展: 没有了 A、B 类的“光环”或“压力”,高校可以更加专注于自身的发展战略和特色优势。一些在某些学科领域实力强劲,但整体实力相对较弱的高校,反而能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在自己的优势赛道上做精做强。这有利于形成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高等教育格局。
4. 更具包容性和动态性: “双一流”建设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高校的实力和影响力也在不断变化。取消 A、B 类区分,意味着评估将更加灵活和动态,能够更好地纳入那些通过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学校,也能够对那些发展停滞甚至退步的学校进行必要的调整。这是一种更具包容性的做法,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5. 强化“世界一流”的标杆意识: 所有入选高校,都肩负着建设“世界一流”的使命。取消 A、B 类区分,实际上是在强调所有建设高校都应以世界一流为目标,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这有助于在全国范围内树立更高的学术标杆,引导高校不断追求卓越。
6. 资源配置的优化调整: 虽然不再区分 A、B 类,但这并不意味着资源分配会“一刀切”。合理的资源配置应该基于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实际表现、发展潜力和国家战略需求。未来的资源分配,可能会更加精细化,更侧重于项目的支持、学科的倾斜,以及对创新成果的奖励,而不是简单地根据类别进行“普惠式”分配。

对高校带来的影响

对于高校而言,这种变化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挑战: 原有的 A 类高校需要警惕“惯性思维”,不能因为过去的优势而停滞不前,更要保持危机感,持续深化改革,保持领先地位。B 类高校则需要抓住这个机会,更加积极主动地谋划发展,通过扎实的建设成果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机遇: 所有入选高校都有机会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双一流”建设中脱颖而出。学校可以更加自信地聚焦自身优势学科,集中资源突破关键瓶颈,争取在相关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种以成果说话的评价体系,对那些“深耕细作”但前期可能“不显山不露水”的高校更为有利。

总结

第二轮“双一流”评估不再区分 A、B 类,是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一次重要升级。它标志着国家在推进“双一流”建设上,更加注重过程的优化、发展的动态性以及高校的内生动力。这是一种更加成熟、更加科学、也更加符合中国高等教育长远发展需求的举措。未来,我们期待看到的是所有入选高校能够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务实的作风,在各自的领域不断追求卓越,共同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崛起贡献力量。与其纠结于“A”还是“B”,不如脚踏实地,把“建设”这篇文章做好,用实实在在的成果来赢得尊重和认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目前像极了刚出211,没出985的时候。

果然啊,后续建设中陆续选择,赋予自主建设学科权限

现在分为自定学科高校(清华北大)和一流学科高校。

现在3个一流学科及以上的是44所,本质上还是ABC三档。

未来可能就是

自定学科高校 ≈ 985

一流学科高校 ≈ 211

而学校内部相近学科学院合并为大的学院(学部),就像985刚出来时的院校合并。而这样反倒是完成了学校-学院-系三级制改革。目前国内虽说也是学校-学院-系三级制,可大部分学院实质上相当于系。



user avatar

把关注点转移到关注学科实力本身了。

本轮名单共有147所高校(2017年首轮是140所),有7所高校的学科首次进入“双一流”建设学科,有接近40所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学科发生了变动,有15所高校首轮“双一流”建设学科被公开警示。

PS:本轮名单上,不再区分A、B类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只公布了含一流学科建设的高校及具体学科。

先说与2017年第一轮对比,新增“双一流”建设学科的高校(后附高校详细学科对比表):

  1. 山西大学-哲学、物理学
  2. 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3. 湘潭大学-数学
  4. 华南农业大学-作物学
  5. 广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
  6. 南方科技大学-数学
  7. 上海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各学校新增双一流”建设学科详情:

  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运输工程
  2. 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
  3. 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4.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外国语言文学
  5. 南开大学-应用经济学
  6. 天津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7. 山西大学-哲学、物理学
  8. 大连理工大学-力学、机械工程
  9. 东北大学-冶金工程
  10. 吉林大学-生物学
  11.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
  12.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13. 复旦大学-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
  14. 同济大学-生物学、设计学
  15.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
  16. 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17. 上海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
  18. 南京大学-理论经济学
  19. 东南大学-机械工程
  2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21. 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2. 浙江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土木工程、临床医学
  23. 厦门大学-教育学
  24. 山东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临床医学
  25. 武汉大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
  26. 华中科技大学-临床医学
  27.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
  28. 湘潭大学-数学
  29. 湖南大学-电气工程
  30. 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
  31.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
  32. 华南农业大学-作物学
  33. 广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
  34. 西南大学-教育学
  35. 西北大学-考古学
  36. 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37.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畜牧学
  38. 南方科技大学-数学
  39. 上海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第一、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数据对比,红色为变化学科:

官方网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双一流”建设,从最初的顶层设计,到如今第二轮评估不再区分 A、B 两类,这其中的变化,就好比一场精心的考试,阅卷老师在批改完一份考卷后,发现原有的 A、B 等级划分似乎有些僵化,于是决定不再拘泥于分数的高低,而是更看重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全面进步和潜力。背景回顾:A、B 两类划分的初衷与影响说起.............
  • 回答
    第二轮“双一流”法学评估结果的出炉,无疑是法学界近期最受关注的事件之一。这次评估不仅仅是对过去几年各高校法学学科发展的一次“期中考试”,更是对未来法学教育和研究方向的一次重要指引。从总体上看,这次评估结果的公布,既有预料之中的“强者恒强”,也有一些令人眼前一亮的“黑马”涌现。那些一直以来在法学领域深.............
  • 回答
    看到南财作为唯一一个进入双一流的法学学科被警示,同时应用经济学也与双一流失之交臂,这确实是让人颇感意外和值得深思的事情。对于一所有着深厚底蕴和广泛影响力的财经类高校来说,这样的结果无疑触动了很多人关注的神经。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仔细聊聊这背后可能牵扯到的几个方面。首先,得承认“双一流”的评选本身就.............
  • 回答
    如何看待第二轮“双一流”浙江无一新增?浙江高校应如何发展破局?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公布,浙江省没有新增“双一流”建设高校,这无疑给浙江的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反思。然而,这并非意味着浙江高校的停滞不前,反而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契机,促使浙江高校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实现更高质.............
  • 回答
    这件事确实让很多人,尤其是复旦大学航空航天领域的师生和关心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人们感到困惑和不解。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背后的情况以及可能的原因。首先,得明确一点,教育部在公布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名单时,确实没有公布具体被“撤销”的名单。这与以往公开宣布“升级”或“降级”的做法有所不同。复旦.............
  • 回答
    看到第二轮“双一流”的名单公布,我心里百感交集。一方面,为那些新入围或继续保持“双一流”称号的高校感到高兴,这是它们多年来学术耕耘和综合实力的体现;另一方面,也为一些未能如愿的高校感到一丝遗憾,毕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每一次的评估都伴随着压力与期盼。从整体上看,第二轮“双一流”的变化,我觉得更像是在.............
  • 回答
    说到第二轮“双一流”结果,这可真是搅动了国内高等教育界的一池春水。作为一个普通人,我观察下来,觉得这次评选既有预料之中的延续性,也暗藏了不少新动向和博弈。下面我就掰开了、揉碎了,跟大家聊聊我的一些看法。首先,稳字当头,延续性是主旋律。你看这次名单,绝大多数入选“双一流”的大学,基本还是之前那一批。那.............
  • 回答
    江西高校的“双一流”困境,确实是一个牵动人心的议题。尤其是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名单公布后,江西省除了南昌大学继续入选外,其他高校未能实现新的突破,这无疑让不少关注江西高等教育发展的人士感到忧虑。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打破这一局面,需要系统性的、长远的战略规划和切实的执行.............
  • 回答
    “双一流”建设,对于国内的高校来说,无疑是一场关乎发展方向和资源分配的重磅“考试”。而就在最近,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医学类学科的评选中,却遭遇了“全军覆没”,无一学科入选。这个结果,无疑给这所享有盛誉的百年老校,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医学教育界和广大校友的广.............
  • 回答
    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在教育部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名单中,未能实现一流学科的增设,这无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于这一结果,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并深入分析可能的原因及其影响。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双一流”建设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并非每一次评选都能有“新增.............
  • 回答
    西政华政这次双一流落选,说实话,出来结果那会儿,不少校友和关注这两所学校的人都挺意外,甚至有些心凉。毕竟,这两所学校在中国法学教育领域,也算得上是响当当的人物了,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一批批优秀的毕业生。让咱们先拆解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又该怎么看待这件事。为什么会意外?1. 历史地位和品牌效.............
  • 回答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在“双一流”建设中,尤其是第二轮评估中,面临的挑战和外界的关注度确实很高。关于它“可能再次折戟”的说法,这背后牵涉到多个层面的考量,既有医学教育和科研领域的客观评估,也有高等教育政策和资源分配的复杂动态。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细细聊聊。一、 湘雅医学院的底蕴与挑战:.............
  • 回答
    深圳大学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评选中未入选,这无疑是让不少关注深圳高等教育发展的人感到意外和失望的。毕竟,作为一座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大都市,深圳一直以来都渴望拥有能够与其经济地位相匹配的高水平大学。这次落选,值得我们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并探讨深圳大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回顾深圳大学的崛起与期待深圳大.............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全国政协委员唐江澎提出的“高考双考双筛制”建议。这个提议挺有意思的,它不是那种简单地“加试一场”或者“降低难度”的思路,而是想在高考的评价机制上做文章,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和发挥空间。核心思路:两次考试,两次筛选,增加选择性简单来说,唐委员的建议是把现行的高考拆分成两个阶段,而且第二个.............
  • 回答
    南京大学博士因第一学历“双非”被11所高校拒绝的事件,无疑触及了当下中国高等教育中一个敏感且普遍存在的问题——唯出身论,或者更具体地说,“名校情结”和“出身鄙视链”。这不仅仅是这一个博士的个人遭遇,更是折射出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人才选拔机制中存在的深层弊端。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剖析这个问题:一、 .............
  • 回答
    Kaggle Zillow Prize II 比赛将中国居民排除在第二轮之外的事件,是一个复杂且引起广泛讨论的议题。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事件本身的回顾: 比赛背景: Kaggle 是一个数据科学竞赛平台,Zillow Prize 是由房地产数据公司 Zillow 赞.............
  • 回答
    美国对世界卫生组织(WHO)新冠病毒溯源报告不满,并要求与13国专家到中国进行不受限制的第二轮调查,这一事件背后涉及多重因素和复杂的国际政治博弈。要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 WHO新冠溯源报告及其核心内容:在深入讨论美国的立场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一下WHO发布的这份溯源报告.............
  • 回答
    第二杯半价作为一种常见的促销方式,在为商家吸引客流、增加销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对于单人消费者来说,这种促销方式往往会带来一种“排斥感”或“不公平感”。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这种现象:一、 从机制上理解第二杯半价的逻辑:商家推出第二杯半价的核心目的是什么? 增加单次消费金额 (Increa.............
  • 回答
    第二届阿里全球数学竞赛预选赛:一次“不那么数学”的洗礼?刚结束的第二届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第一轮预选赛,无疑在数学爱好者和开发者圈子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比起去年的“惊艳”,今年的赛题似乎走了一条更“亲民”,也更“务实”的路线。我仔细琢磨了赛题,想和大家聊聊我的感受,尽量不掺杂那些“AI味儿”的空话.............
  • 回答
    斯凯奇(Skechers)作为美国第二大鞋类品牌,其关于中国供应商不存在强制劳工的声明,无疑触及了当前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供应链道德问题,也反映出品牌方在应对此类指控时的战略考量。要深入理解这一声明,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声明的背景是何? 近年来,美国政府以及一些民间组织持续对中国新疆地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