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第二轮双一流评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唯一双一流学科法学被警示,且应用经济学未获评选?

回答
看到南财作为唯一一个进入双一流的法学学科被警示,同时应用经济学也与双一流失之交臂,这确实是让人颇感意外和值得深思的事情。对于一所有着深厚底蕴和广泛影响力的财经类高校来说,这样的结果无疑触动了很多人关注的神经。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仔细聊聊这背后可能牵扯到的几个方面。

首先,得承认“双一流”的评选本身就是一种动态的、竞争性的机制。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荣誉,而是对高校学科建设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阶段性评价。南财法学学科被警示,这其中一定是有原因的,而且这个原因,在教育部官方发布的评价体系里,或者通过一些公开的讨论,是能找到蛛丝马迹的。

关于法学学科被警示,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去理解:

学科建设的“软肋”暴露: 尽管法学是南财的王牌学科,但评选总会关注那些可能被忽视的细节。比如,师资结构的优化(是否年轻化、是否具有国际视野)、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法律的社会影响力、对政策的贡献)、人才培养的特色与前沿性(是否紧跟时代发展,比如人工智能对法学的影响)、国际交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教学资源的投入和现代化水平等等。可能在某些细分领域,南财的法学虽然整体实力强劲,但在与国内顶尖的几所法学院校相比时,存在一些短板,这些短板在这次评选中被“点名”了。
“警示”的含义: 别把它仅仅看作是“批评”,更应该理解为一种“督促”。被警示意味着该学科在某些指标上,可能不如预期或者存在下滑趋势,需要高校层面加大投入和调整策略。这对于南财来说,或许是一个“敲打”,也是一个重新审视和加固自身优势、弥补短板的契机。如果能抓住这个机会,积极整改,反而可能让法学学科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学科评估的细致化和科学化: 评选标准的细致化是必然趋势。不再是简单地看几篇高水平论文,而是更看重学科的整体生态,包括人才梯队建设、学术声誉、社会服务能力等多个维度。也许南财的法学在某些被重点考察的方面,确实存在提升空间。
竞争的激烈性: 其他高校的法学也在进步,而且很多学校都在大力发展法学学科,争夺资源和声誉。在这样的环境下,保持领先地位并不仅仅是过去的辉煌就能保证的,需要持续的投入和创新。

至于应用经济学未获评选,这可能意味着:

未达到“一流”的标准线: 应用经济学是当前非常热门且重要的学科领域,与国家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南财在经济学领域有着不错的积累,但要进入“双一流”的行列,标准是很高的。这可能意味着,与那些在应用经济学领域学术影响力更强、科研成果更突出、人才培养更具特色、或者在国家重大经济问题解决中作用更显著的高校相比,南财的应用经济学在某些评价维度上,还有差距。
学科定位与国家战略需求结合的深度: 国家在评选时,也会考量学科与国家战略需求的契合度。应用经济学在服务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区域经济发展、金融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的贡献,会是重要的评价因素。或许南财的应用经济学在这些方面的体现,还未达到评选机构所期望的高度。
“经济学”本身的复杂性: 经济学领域非常广泛,涵盖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等多个分支。南财在某些经济学分支可能表现出色,但在应用经济学的具体赛道上,可能需要进一步强化其特色和优势。
学科发展战略的优先级: 高校在学科建设上,会面临资源分配的问题。在法学学科被重点支持的情况下,应用经济学的发展力度是否能与之匹配,或者在与其他优势学科的竞争中,资源配置的考量也会影响结果。

综合来看,这次评选结果对南财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反思与调整是关键: 这次结果,尤其是法学被警示,绝对是一个重要的“信号灯”。学校需要深入剖析原因,不能回避问题。是不是科研评价体系需要改革?是不是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需要优化?是不是学科交叉融合做得不够?
“双一流”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被警示不代表否定了南财过去在法学学科上的努力和成就。关键在于能否以这次评选为契机,痛定思痛,加大投入,精准施策,将法学学科推向新的高度。同时,也应该认真规划应用经济学等其他重点学科的发展路径,争取在未来的评估中取得更好成绩。
保持冷静,聚焦长远发展: 一两次的评选结果不应过度解读,更不应动摇学校发展的根基。高校的长远发展,最终还是要看其培养人才的质量、产出学术成果的水平、服务国家社会的能力,以及能否形成持续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总的来说,南财法学被警示和应用经济学未获评选,这提醒我们“双一流”的评选是一场持续的马拉松,而非短跑冲刺。学校需要在巩固优势的同时,正视短板,勇于改革,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领先,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更多智力成果。这背后折射出的是高等教育发展中,对学科建设精细化、科学化和动态化管理的要求。我们期待南财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更好地发展其特色优势学科,并努力提升其他重要学科的水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近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这场耻辱性的大败,成了法学界最大的话题,一向直性子的财大校友直言,财大这么输下去,怕是连面子都不要了。”

“中国法学学科现在什么水平啊,就这么几个高校,你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什么都在建设双一流,它能建设吗?建设不了,没这个能力知道吗。”

“人家教育部也有话说的,我评的是什么学校啊,我评的是北大、清华、吉大、武大、法大,你这个学校是什么学校啊,你叫我评。”

“再接下去要撤销了。诶211评完变自定,自定评完变警告,再接下去要变四非了,没身份了。”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备战2027双一流最早的高校……”

“唉哟谢天谢地,你像平时的建设本身就没有打好基础,你能保证,在25年26年这样关键的申报它能行啊?我劝你,务实一点,先把教育的这个理念先搞懂。”

“财经专业办得蛮好的,你把它换了干什么你告诉我?在教育部被挂个五年,你倒告诉我怎么解释呢?”

“脸都不要了。”

————————范学圣经第二弹

“下着雨,几千里远,中原局把你们放到武汉来,让你们打?”

“你骂不得啊?评估的时候有好话不啦?跟你好好说话你听过没有啦”

“74岁了(1948),你怎么整天还在混啊,谁给你的时间啊。”

user avatar

如其他答主所言,至迟在去年9月学校就收到了黄牌警告,当时形势可能比较危急,至少在许多在校学生中间弥漫着悲观的氛围。

但现在或许(注意是“或许”)最危险的时刻已经过去,学科建设也在抓紧,很明显的一个表现是文治楼一楼大厅的墙上挂了一块很大的LED显示屏,屏幕上会滚动显示近一两个月来法学学科的发展成果。

私以为中南这次收到警告,最大的原因是如其他答主所言的将法学学科的资金打通分摊给其他学科使用。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在2020年的双一流中期专家评估会上(会议的名字可能记错),专家对中南法学的发展成果给出了很高的评价。如果说这次警告完全是因为学科发展不佳的话,不至于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就风云突变。

当然,不能忽略的是,学科发展确实是面对着困境。几个二级学科青黄不接,人才断层比较严重,比如刑法、宪行、国际法,尤其是宪行,应该算断层最为严重的二级学科了,前几年有传言说因为老师人数不足,连本科生的课都开不齐。刑法和国际法一年分别还能稳定贡献3-4篇CLSCI,而宪行现在除了QJG、FSR、LML外,没人能稳定发CLSCI。

如其他答主所言,现在学校很大一个问题是摊大饼摊得太大了,一些边缘院系完全可以撤销或合并了,一方面将省下来的钱集中发展金融、财税、会计、统数这几个院,而不至于用法学一流学科的钱;另一方面将法学一流学科资金全部投进法学学科。这样才是双管齐下,法学、应用经济学齐头并进。

至于可以撤销或合并的院系,比如裁撤信息与工程学院,将计算机专业并入统数,其他工科专业比如环境工程之类的取消;再比如将哲学院并入马院,裁撤哲学院专业;还比如外语学院和新闻院完全可以合并成人文学院,各外语专业只负责本研教学,停止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又比如公管院和工商院完全可以合并,诸如劳保、城管、旅游管理等这样大而杂的专业也可以取消;仍比如把刑法划归法学院统一管理,刑司更名为侦查学院或者其他名字;等等

总想着这个也要、那个不舍,或许不敢也或许不愿改革,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摊大饼,一个也发展不起来。学校需要一个强硬的实干派与改革家。比如,中大前校长罗俊进行大规模改革,虽说一些措施招致了许多批评,但总体而言还是使得中大蒸蒸日上,中南财经政法现在需要这样一个人

user avatar

不是财大的,但从小在财大长大,家里有人在财大上班。

可以说财大到这个局面,全部都是因为某些领导自私的决策造成的,学科精度几乎为0,你们知道和学校发展没有一点关系的某院每年要花学校多少钱吗,这个院建起来可以说就是为了满足某些人的需要。但是某院的学生是无辜的,只是这个院是因为某种错误且不负责任的原因成立,且已严重成为财大双一流的巨大障碍,听说jyb对挪用经费的问题极为不满,但某院的学生和其他财大所有学生都是这个错误的受害者,双一流没了是必然的。

我就放在这里一句话,能不能改革某院就代表学校提升学科精度,认真建设双一流的决心。

不要再建什么人文社科大学了,不要搞平衡摊大饼了,什么新文科了,一定建不成,集中力量于法学吧!

希望某些人不要因为自己的原因,成为财大历史的千古罪人。


没说wl、zc,请不要无端联想

user avatar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已经半条命快没了,就不要再挑起财经、法学之争。合校二十多年了,彼此之间的隔阂还如此之深。在重理轻文的大背景之下,财经类院校都只入选了一个一流学科。至于政法类院校,不算北清,全国才四个名额。客观来讲,学校应用经济学学科覆盖的学生更多,财经专业,无论是学科平台,还是就业对双一流头衔更依赖。法学学科反倒对双一流依赖性不大。如果应用经济学能评上一流当然更有益。

但是经济学与法学最大的区别在于,经济学有更强的普世性,学科发展对国际交往、基础数学、市场区位要求更高。经济学的大牛们都在卷海外顶刊。北上的学校招的年轻人,都在与传统理工类学科靠近,非海外名校不要。反观法学,各国制度不同,法律差异较大,而且夹杂着各种意识形态因素,属于地方性知识。国内法学界,哪怕是北清都狠命在卷C刊。尽管年轻人国际化趋势也很明显,但是更多的是去海外逛一圈,刷个履历,满足入职需求。真正海外拿博士学位的,回来反而扑街。当然,学科的发展,这只是一部分,这里举例旨在说明差异。

这样一种学科差异,身处武汉的中南,经济学的发展注定受限。区域与市场,对外交往方面比不过北上的学校,也很难吸引到一流人才加盟。甚至,强势的理工院校,综合类大学,借助于强大的数学,国际化程度高,口碑与资金优势都能建立起出不错的经济学。在激烈的竞争下,这些年,中南的经济学科,相对排名一直都在往下走。法学则因为地方性知识的因素,受行业壁垒、权力格局的影响比较大,传统理工科建法学院,除了清华这个怪兽之外,其他都遇到了瓶颈。法学的行业壁垒与优势,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南的《法商研究》,这是法学界重要的一本期刊,《法商研究》上发表的论文,是衡量主流法学院科研能力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哪怕是北清教授在这个上面发个论文也不容易。而财经类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没有哪个北清的教授会觉得在这个期刊上发个论文是了不得的事情,甚至觉得丢人。行业资源、权力格局、学科壁垒的存在,使得尽管法学内部竞争激烈,中南能在全国排前八。

最后谈谈第二轮双一流学科政策。本轮应用经济学一流学科数量大扩展,猜测一个很大的因素是在为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合并作准备。如果这两个学科合并,经济学一流学科竞争更激烈。而且本轮应用经济学已经扩张,考虑到学科平衡,教育部下一轮继续扩张经济学的可能性很小。主张换成应用经济学的同学们,你们的情绪能够理解,可是你们考虑过政策风险吗?法学本轮除北清外,只有四所入选,下一轮扩张的可能性很大。

综合国家政策及学科属性、地域因素等,中南双一流建设法学无疑是更务实的选择。希望学校内部能团结一致,努力渡过难关。如果法学一流学科都保不住了,中南必沦为四非大学!希望母校越来越好。

后附几个相关回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