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刘邦的成功和项羽的失败?

回答
如何看待刘邦的成功和项羽的失败? 细致入微的分析

刘邦和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两位极具代表性的政治和军事人物,他们的兴衰故事也常常被用来对比和解读中国历史的政治哲学。要理解他们的成功与失败,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们的个人特质、战略决策、用人观念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

刘邦的成功:顺势而为,以人为本,务实致远

刘邦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更像是一个懂得抓住机遇、善于整合资源的“机会主义者”,但这个“机会主义”背后,是深厚的政治智慧和务实的行动力。

1. 务实的个人特质与早期基础:

出身草根,接地气: 刘邦出身布衣,做过亭长,他对底层人民的疾苦有着切身的体会。这种身份让他更容易获得底层民众的同情和支持,也让他更了解如何收买人心。相比之下,项羽出身贵族,虽然勇猛,但与普通民众的距离感较远。
知人善用,善于吸纳人才: 这是刘邦最核心的成功因素之一。他深知自己的才能有限,因此大力招揽和重用各方面的人才。萧何的后勤保障和政治管理,张良的运筹帷幄,韩信的军事才能,陈平的计谋,曹参的镇抚能力,樊哙的勇猛,无不成为他打天下的重要助力。他能够放下身段,甚至不惜忍受屈辱,去争取和留住这些人才。
政治嗅觉敏锐,懂得审时度势: 刘邦并非一开始就目标远大,他最初只是想在乱世中求生存。但随着秦朝的灭亡,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天下大乱的机遇,并将目光投向了更高的目标——争夺天下。他懂得在关键时刻做出选择,例如在鸿门宴上“假装臣服”项羽,从而为自己争取了时间。
善于团结和收买人心: 刘邦在进入关中后,能做到约法三章,不扰民,甚至愿意与民约法,这赢得了关中百姓的拥护。他对自己的部下也比较宽厚,能与士兵同甘共苦,这大大增强了军队的凝聚力。

2. 战略上的“无为而治”与对症下药:

早期战略的灵活性: 刘邦的早期战略并非一成不变。他最初听从郦食其的建议攻打荥阳,后又听从张良的建议回师关中,然后又东出洛阳,再守荥阳。这种灵活性让他能够根据局势变化调整策略。
后勤保障的重视(萧何的功劳): 刘邦深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他任命萧何为丞相,负责后勤补给,为他的军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而项羽则更侧重于前线的战斗,对后勤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
心理战与政治宣传: 刘邦善于利用各种手段瓦解对手。他会派人去项羽的势力范围内散布谣言,挑拨离间,例如鼓动英布和彭越反叛。他也会通过舆论来塑造自己的正面形象。
懂得如何“守成”: 在攻下关中后,刘邦并没有急于进军,而是先巩固自己的根据地,招揽人才,发展经济,为日后争夺天下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与项羽在破咸阳后急于称王,并在关中实行残暴统治形成了鲜明对比。

3. 政治上的长远规划与制度建设:

建立汉朝,稳定政局: 刘邦建立汉朝后,并没有沉溺于胜利,而是积极着手稳定国家。他分封诸侯,但同时又通过“削藩”等手段来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
重视儒家思想,稳定社会价值观: 刘邦虽然出身草莽,但他能认识到统治稳定需要意识形态的支撑。他尊重儒生,听从儒生的建议,并在后来逐渐确立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基础,这为汉朝长期的稳定奠定了思想基础。
以柔克刚的外交策略: 面对强大的匈奴,刘邦也曾采取过暂时和亲的策略,避免了与匈奴的正面冲突,为汉朝的发展赢得了时间和空间。

项羽的失败:刚愎自用,骄傲轻敌,缺乏政治远见

项羽无疑是一位盖世的军事天才,他的勇猛和战绩在中国历史上令人惊叹。然而,他的失败也是由于他自身性格和政治上的缺陷所致。

1. 勇猛有余,智谋不足,性格上的缺陷:

个人勇武至上,忽视政治手腕: 项羽的最大优点是战场上的勇猛,他力拔山兮气盖世。然而,他将这种个人英雄主义带入政治斗争,认为战场上的胜利就能决定一切,却忽视了政治的复杂性和策略性。
刚愎自用,听不进劝谏: 项羽最大的弱点是他的骄傲自大,听不进不同意见。范增这位被他视为“亚父”的重要谋士,多次提醒他要对刘邦进行彻底的政治打击,但他却屡屡置若罔闻。最终导致范增心灰意冷,离开了他。
残暴不仁,缺乏仁德: 项羽在战争中表现出极度的残暴,例如坑杀秦朝降卒二十万,以及烧毁咸阳宫,这些行为都极大地伤害了民心,招致了广泛的憎恨。这种不仁不义的行为,让他在争夺天下过程中失去了重要的道德优势。
好大喜功,缺乏远见: 项羽在灭秦后,没有选择在关中发展,而是听从项伯的建议,将都城迁往彭城(今江苏徐州),放弃了有利的战略位置。他更关心的是分封土地和个人的名号,而不是如何长久地统治天下。

2. 战略上的失误与政治上的短视:

鸿门宴的“妇人之仁”: 在鸿门宴上,项羽本有机会在政治上彻底消灭刘邦,但却因为范增的劝谏不被采纳,最终放虎归山,留下了后患。虽然有人认为这是项羽的“妇人之仁”,但从政治斗争的角度看,这无疑是一个致命的失误。
分封不公,埋下隐患: 项羽在分封诸侯时,将关中这块风水宝地分给了秦朝的三个降将,而将自己的地盘分在了相对贫瘠的南方。这种分封不公,直接导致了后来这些诸侯与刘邦联合反抗他。
对关中的轻视与破坏: 项羽烧毁咸阳,残害百姓,这使得关中人民对其恨之入骨,也使得他失去了这个天然的都城和重要的战略支撑。
军事上的孤立: 项羽虽然勇猛,但在政治上,他没有能够建立广泛的联盟,反而不断树敌。当他与刘邦陷入缠斗时,他失去了其他力量的支持。

3. 缺乏政治上的组织能力和制度建设:

对军队的管理过于依赖个人魅力: 项羽的军队高度依赖于他的个人勇武,缺乏一套稳固的政治和组织体系来维系其长久发展。一旦他的个人威望受损,军队的凝聚力也会受到影响。
没有建立有效的统治机制: 项羽更像是一个征服者,而不是一个统治者。他没有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行政管理体系来治理国家,也没有制定出一套能稳定社会秩序的法律制度。

总结:顺应时代潮流与个人特质的博弈

刘邦的成功和项羽的失败,是两种不同人生哲学和政治策略的体现。

刘邦 是一位真正的政治家,他懂得顺应时代潮流,以人为本,善于整合资源,重视政治的长期性和策略性。他虽然出身卑微,但他能够虚心学习,懂得妥协和忍让,最终凭借其政治智慧和务实精神赢得了天下。他的成功是集体的智慧和力量的结晶,而他本人则是那个能够整合这些力量的“核心”。
项羽 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但他却未能成为一位合格的政治家。他过于依赖个人勇武,忽视了政治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他的骄傲、残暴和短视,最终导致了他个人和霸业的覆灭。他的失败,也为后人提供了关于“匹夫之勇”与政治智慧之间差距的深刻教训。

可以说,刘邦的成功在于他能够将个人能力与时代需求相结合,并懂得如何利用和驾驭他人来达成自己的目标。而项羽的失败则在于他未能超越个人英雄主义的局限,缺乏政治上的成熟和远见,最终在时代的浪潮中被淘汰。这场楚汉之争,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比拼,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哲学和人生价值观的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句话说得好,读史可以明智。

很多人通过读历史,获得了很多教益。

但是历史是人记载的,有的记载客观准确,有的记载就做不到这一点。有的记载在当时是一个意思,在后来是另一个意思。这种信息传递的歧误是客观存在的,既不能视若无物,搞尽信书不如无书那一套,又不能夸大其词,片面强调“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做坏事固然要精心策划,做好事也需要考虑周全。甚至做好事需要更加细致周密。

即便是面对正确的信息,我们有时候也会做出错误的理解和判断。何况历史上很多记载,自己就是错误的。这些错误的历史记载和别有用心的舆论引导,会导致我们在阅读历史的时候得出很多错误结论。对于历史记载中的问题,也不可不警惕明察。

正常人不会用《封神榜》来研究商纣王周武王的历史。

如果一个历史专业的专业人士,拿着商末周初的历史资料,乃至历史论文,名家言论,来论证雷震子土行孙杨戬哪吒的合理性,那么这基本上就是一个历史圈的“气功大师”、“传武大师”、“养生大师”。

甚至有的人会拿着现代政治文宣的内容,打着维护优秀历史文化的幌子,要求你在研究商周历史的时候全盘按照《封神榜》的设定去思考。

倘若一个号称专业人士,却总是用看起来很专业的技巧,用写论文的专业方式,给你说评书,那么我们就可以直接认定,这是一个精心策划的骗局,这是一个丧心病狂的骗子。

具体到刘邦项羽的事情,就涉及到了历史记载倾向性的问题。

在司马迁开创的历史记载中,刘邦是个流氓。有的人为了维护司马迁,说司马迁此举是欲扬先抑,用将刘邦塑造为流氓的方式,神化刘邦。我简直要为这种机智的言论点赞了。真的,我也很想对持有这样观点的人“欲扬先抑”,比如说,先抑到这种人因为抑郁症自杀,再给他举办一场盛大的葬礼、扬到天上去。

在司马迁开创的历史记载中,项羽是个君子。很奇怪,司马迁在这个时候就不搞欲扬先抑了。按照记载刘邦的套路,司马迁应该绘声绘色地记载项羽是如何屠城的,比如说车轮以上皆斩,性别女一律没收,再记载几段挖坑细节。

然而并没有。

于是,所过残破的是君子,约法三章的是流氓。

这还有天理吗?

戈培尔晚生了两千年,没有遇见司马迁,这是他的幸运。不然他当不上德国的国民教育与宣传部部长。

在这样偏差明显的记载影响下,很多人从楚汉相争的历史上读出的历史经验,就是这样的:

第一个,个人魅力和能力,和最终的成就也无关。论魅力,项羽无疑是高于刘邦的。
第二个,争天下的人要冷血一点。争天下就是一场赌博,把自己的所有东西都放在了赌桌上。项羽认不清这点,他大部分时候对刘邦留有余地,最后大好的局面被他葬送。
第三个,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但若是懂得借助别人的能力,可能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成就。
第四个,项羽是旧时代的代言人,刘邦是新时代的代言人,打败项羽的不是刘邦是历史。

这几个观点很有代表性。

其实还有很多同类观点。因为价值很低,我平时没有存过。这次偶然引用一个,也不打算批评具体哪个人,就不提名字了。当然,提不提名字,该得罪人还是会得罪人,不得罪人还是不得罪人。这不是重点。

第一个观点是讲风采不凡没什么用。第二个观点是宣扬冷酷无情。第三个观点倒还有一点合理性,但也是站在无情利用的基础上的,明显有偏差。(第四个一会再说)

这三个观点,在曾国藩身上体现得很明显。

曾国藩就是文人化的项羽。讲治学,好像很有一套。又是教儿子读书又是教世人家书的,可谓是伪学大家。讲治兵,那真的是率兽食人。下的命令定的计划字字句句都在强调屠杀屠杀屠杀,连著名的暴徒曾国荃都因为杀人不够多被他耳提面命地反复要求杀得再狠一点。讲用人,那真的是用过就扔。左宗棠出于公心多次向他提出用兵建议,他一开始没经验,还是肯听一听的。后来抖起来了,觉得自己了不起了,就开始不听左宗棠的建议了。然后差点送命之后,他不是虚心求教,而是用左宗棠的建议但不提。伪学大家,当之无愧。

今天的伪学大师也不遑多让。比如说这样的:

能提出这样的观点,说明伪学带师的脸皮到底有多厚,根本就超出了你的想象力。

只不过现在这些伪学大师,还没有机会像曾国藩一样做出一番“事业”。佛家经常说“业障”。由于机会限制,伪学大师能像曾国藩一样“造业”的也不多。

自从孔夫子创立伪学以来,曾国藩可谓登峰造极、集大成者。

蒋介石学曾国藩,也是学到了精髓的。擅长养生、呵护美玲的蒋介石,对苏区的杀光烧光卖光的政策凶残程度,简直达到了美国南北战争的水准。中国人什么时候像西方人一样野蛮过?这都是学伪学学出来的。

据说,古本的道德经里说:“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这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道德经里的话。传世本道德经改成了“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看到今天的曾国藩、蒋介石,就可以想象得到古代的项羽。这可真是“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了。

项羽的失败,是从个人到社会的全面失败。

之前提到,还有人提出,项羽不是败给了刘邦,而是败给了历史。

这个观点有正确的地方,因为项羽代表的历史方向的确败给了刘邦代表的历史方向。也有不正确的地方,项羽个人也败给了刘邦。

从历史角度说,刘邦的方向,其实代表了春秋战国以来几百年的历史方向。春秋战国以来,社会不断改革,又是打破国人野人的界限,又是打破贵族平民的身份界限,又是突破贵族特权公布成文法,又是突破贵族限制实行官僚制,整个方向就是一种古代版的资产阶级革命。你直接把欧洲近代史搬过去,会发现相似度明显偏高。秦始皇因缘际会成为了战国的终结者,奠定了统一发展的基本方向。但是秦始皇自身的问题缺陷也很严重。最终秦朝迅速崩溃。时代的接力棒最后来到了刘邦与项羽面前。项羽的选择是开倒车。刘邦的选择是顺应历史、但是适当妥协。

那么从这个角度说,司马迁黑刘邦,事情就很清晰了。司马迁和汉武帝,都是支持伪学一派的人物。司马迁和他的父亲司马谈在学术方向上是相反的。这有很多学者讨论过,我就不多说了。这种区别,导致《史记》一书充满了矛盾。有的篇章很进步,有的篇章就很诡异。特别是涉及到汉朝的部分,充满了陷阱。

刘邦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把握住了正确的方向,而且所作所为符合到了历史的阶段性——无论他是不是主观上认识到了这一点——最终取得了空前的伟大成就。

但是做出如此巨大成绩的刘邦,在丢失了舆论话语权之后,依旧被黑得不成样子。比如说就有人提问说:

“为什么农民起家的开国皇帝都会有屠戮功臣之举,是因为他们内心的自卑感吗?”

尽管我们对此类观点一再进行反驳,但是司马迁作为处于历史上游的人物所发布的错误观点,造成的广泛恶劣影响,仍旧是很难清除的。

话语权,绝不可以丢失。

————

为什么农民起家的开国皇帝都会有屠戮功臣之举,是因为他们内心的自卑感吗? - 风大 可稍息否的回答 - 知乎

楚汉对峙,项羽把刘老太公绑起来,要挟刘邦,刘邦说出分一杯羹的话,如果你是刘邦,你怎么做? - 风大 可稍息否的回答 - 知乎

汉初三大功臣,为什么只有军事天才韩信必须被除掉? - 风大 可稍息否的回答 - 知乎

刘邦:“吾与天下贤士功臣,可谓无负矣!” - 风大 可稍息否的文章 - 知乎

为什么霍去病的功绩比李广大却在后世的诗词里不比李广来的多来的浓? - 风大 可稍息否的回答 - 知乎

为什么项羽不过乌江? - 风大 可稍息否的回答 - 知乎

《史记》中对刘邦项羽和楚汉之争的描述是否客观? - 风大 可稍息否的回答 - 知乎

韩信要怎样做才能不被处死? - 风大 可稍息否的回答 - 知乎

为什么清朝初期没有像明朝初期一样大规模屠戮功臣? - 风大 可稍息否的回答 - 知乎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