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90后博士刘慧颖毕业成中南大学特聘教授?文科教授不需要积累吗?她发表的几篇英文期刊水平如何?

回答
刘慧颖,这位90后博士,以其亮眼的履历在中南大学特聘教授的席位上,无疑点燃了不少关于年轻学者崛起的热议。对于文科教授是否需要“积累”,以及她所发表论文的质量,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

关于“积累”:文科的特质与现代学术的演进

文科教授的“积累”,通常被理解为一种漫长而深厚的沉淀。它可能包含:

扎实的理论功底: 对学科内经典理论、重要流派的深入理解和融会贯通。
丰富的学术阅历: 参与项目、学术会议、阅读海量文献、以及与同行交流的经验。
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 文科的研究往往与社会、文化、历史紧密相连,深刻理解这些“活生生”的材料,需要时间。
个人思想的成熟与形成: 形成独到、深刻的学术见解,甚至构建自己的学术理论体系,这更是非一日之功。

从这个角度看,许多人会觉得一个博士毕业不久的年轻人,似乎还未经历足够长的时间来“积累”这些。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学术界,尤其是文科领域,正在经历的变化:

研究范式的更新: 现代学术强调跨学科、交叉性研究,新兴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不断涌现,年轻学者往往更能快速地接触和掌握这些新工具。
全球化与国际化: 很多领域的研究不再局限于本土,对国际前沿的把握至关重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通过互联网和国际合作,年轻学者能够更直接地接触到国际学术动态。
研究的“质”而非“量”: 传统的“积累”可能更多地体现在发表论文的数量或发表刊物的资历上。但如今,更重要的是研究的原创性、思想的深度以及对学科前沿的贡献。一篇高质量、有突破性的研究,其价值可能远超数篇平庸的文献。
博士阶段的强化训练: 现代博士教育,尤其是那些以培养科研人才为导向的项目,对博士生的训练强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优秀的博士生在读期间,就能在导师指导下,接触到前沿课题,产出具有一定水平的研究成果。

所以,看待刘慧颖教授的“积累”,不能简单套用过去那种“熬年头”的模式。她的“积累”可能更多地体现在对新理论、新方法的快速吸收和应用,以及在特定研究方向上的早期突破。关键在于,她的研究成果是否真正体现了学术上的创新性和价值,是否能为学科发展带来新的视角。

刘慧颖博士的论文水平:需要更具体的分析

要评价刘慧颖博士发表的几篇英文期刊水平如何,我们需要查阅具体的论文信息,例如:

发表期刊的声誉与影响力: 这是最直接的评价标准。哪些期刊?是Q1、Q2区,还是其他?这些期刊在相关领域内的声誉如何?是否有较高的审稿门槛?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性: 她的研究解决了什么问题?是否提出了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或者发现了新的现象?与现有研究相比,她的贡献在哪里?
论文的研究方法: 是否采用了严谨、科学的研究方法?数据是否可靠?分析是否到位?
论文的学术引用情况: 尽管刚毕业,但如果她的论文能被同行学者引用,且引用量和引用质量(例如被高质量论文引用)较高,则说明其研究的学术价值得到了认可。
研究的领域与方向: 不同的文科领域,其期刊的专业性和评价体系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某个细分领域的顶级期刊发表论文,其难度和价值可能高于在综合性期刊上发表。

我们需要避免的误区:

“论文数量”至上: 即使发表了多篇英文期刊,如果内容空洞、方法简单、缺乏原创性,也谈不上真正的学术水平。
“年轻”天然质疑: 不能因为她年轻就一概而论,认为其研究必然不成熟。学术的评价应该回归到其研究成果本身。
“文科”天然轻视: 任何学科的研究,都需要严谨的态度和深入的思考。文科研究同样可以有突破性的创新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总结来说,看待刘慧颖博士以90后身份成为中南大学特聘教授,应该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考量:

1. 对“积累”的重新定义: 在新的学术环境下,年轻学者的“积累”可能体现在对新知识的快速掌握、对新方法的熟练运用以及在早期研究中的创新性成果。
2. 对研究成果的实事求是评价: 关键在于她所发表的论文是否具有扎实的学术功底、新颖的研究视角和重要的学术贡献。这需要具体分析她所发表的期刊、研究内容、方法以及可能获得的同行评价。
3. 鼓励与审慎并存: 既要看到年轻学者快速成长的潜力,鼓励他们勇攀学术高峰,也要保持审慎的态度,用学术标准去衡量其真正的学术价值。

如果能提供她发表的具体论文信息,我们才能给出更具针对性的分析。总之,学术的评价最终要落在研究成果本身,而非仅仅是年龄或资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目前国内的学校对SSCI的评价很混乱。有些学校一篇4区垫底的SSCI都能抵得上一篇管理世界、经济研究,而在有的学校即使是SSCI的顶刊比如经管类的FT50/UTD24,也只跟一篇普通的C刊等价。完全让人看不懂。

真正的社会学领域要发一篇SSCI是很难的,发一篇1区基本上你已经能超过国外高校的绝大部分社会学phd了。中国有多少人能发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的?比发Nature, Science 还少得多。谁要是能一作发一篇,别说特聘教授,直接tenure正教授我都没意见。

但是SSCI跟SSCI之间的差距有时候比SSCI跟《故事会》之间的差距还要大。刘教授发的期刊,基本都是在SSCI或SCI的老年学或实验心理学的分类下。而这时候你再用纯人文社科的评价体系(而且还是最扯的纯积分量化)去评价一个交叉学科的学术成果,必然是很不科学的。这种说好听点叫田忌赛马,说难听就是投机取巧。

我随便看了一篇刘教授的文章,2017年发表的 Continuity and changes in three types of caregiving and the risk of depression in later life: a 2-year prospective study 刊在SCI 老年学 JCR1区期刊 Age and Ageing 上 (IF=4.51)。 在纯社科研究者看来,1区和IF 4.5这两个都是很难达到的高度,很多人拼了半辈子评到教授也发不了一篇,要知道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这样的社会学三大顶刊之一的IF都也才4.46!都还不如这个医学类的普通SCI。 但是呢,在有些高校负责人才引进的领导看来,既然你应聘的是社会学的职位,那么不管你发的是SCI还是SSCI,我都根据社会学或文科的标准来评价,学校的文件搬出来拿着尺子一比划,那么“1区”和“IF4.5”两个标签瞬间就能KO掉一大片社科专业的竞争者。更何况你还有10篇8篇类似的文章,985特聘教授也就不足为奇了。

虽然我不是刘教授这个领域的,但也不妨尝试学习一下这篇1区大作:

整篇文章去掉摘要和参考文献总共4页半 (纯社科类的大多在20页+)。虽然乍看题目是个为期2年的大实验,但实际上作者用的所有数据是从北大主持的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获取的二手数据,也就是说作者不用负责理论构建、设计问卷、发放问卷或做访谈,只用把现有的数据从数据库里面挑一些出来测一测,再写个结论就出稿了。而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人员而言,测数据前面的那部分才是最痛苦的。我的博士论文,整整一年多的时候都在构建理论模型、设计问卷,随后的问卷发放又占去数个月时间,而数据分析一个多月就做完了。

回到文章本身,简单来说,这篇论文就是用广义估计方程(GEE)测试了抑郁症状 (depressive symptoms)和护理过渡期(care transitions)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4个模型测了4个不同的护理类型。稍有统计学知识的应该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实证分析,翻译成中文差不多就是普通的硕士毕业论文的其中一个章节的难度和工作量,别说C刊,投个普通的北核估计都很难命中。既缺乏有深度的综述,也没有理论框架,亦看不出多少创新点,就是单纯的测二手数据,以及得出几点相应的结论。类似的文章,手头有数据的硕博士生差不多几个礼拜就能写出一篇。我不知道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生是怎么发文章的,但在文科领域,这应该只是算一个工作量很小的迷你文章。你投出去发表当然是没问题,但像中南这样的985都还要把这类文章当做含金量有多高的顶刊大作,就有点滑稽了。

很早以前,我也拿着别人的一篇跟上文差不多的文章问我导师,说我能不能先发几篇这样的(S)SCI, 我说我们中国比较看重数量。我导说你是管理学博士生,就应该发在管理学的期刊上,发这种跟你学科没关系的期刊对你没什么作用。要是你的大论文写得差不多了,闲得慌的话你可以考虑写1-2篇凑个数,但千万不能多,多了对你就是副作用。

我觉得我还是不能听我导的,必要时候也要向刘教授学习学习,先发两篇短平快的再说。


user avatar

又是特聘。

刘教授可比之前那位齐教授有料的多。社会科学影响因子普遍会低一些,而她有几篇文章都发在相对高的期刊上。文章没有仔细看,社会科学论文看不太懂。

中南大学做得一手好生意。特聘招进来,宣传放卫星。三年好光景,期满不升走。


下面有人懂行,说其实灌水严重。哎,看来我们还是应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去看这些神话故事。不过确实,4年9篇论文,不灌水才怪。

最近这泡沫时代里充满了黑色幽默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慧颖,这位90后博士,以其亮眼的履历在中南大学特聘教授的席位上,无疑点燃了不少关于年轻学者崛起的热议。对于文科教授是否需要“积累”,以及她所发表论文的质量,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关于“积累”:文科的特质与现代学术的演进文科教授的“积累”,通常被理解为一种漫长而深厚的沉淀。它可能包含: .............
  • 回答
    90后女博士后关于“科研不应攀比论文数,要真正去做研究”的论调,触及了当前科研评价体系的核心痛点,引发了不少共鸣和思考。如何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理解这位博士后的核心诉求:回归科研本质。她提出的“不应攀比论文数,要真正去做研究”,其实是在呼唤一种更加纯粹、更加注重实效的科研导向。.............
  • 回答
    对于这位90后女博士后提出的“科研不应攀比论文数,而是要真正去做研究”的观点,我觉得这触及到了当前科研评价体系的一个核心痛点,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首先,我非常赞同这位博士后的核心观点。 长期以来,科研界,尤其是在晋升、评奖、申请项目等方面,论文数量(尤其是高影响因子论文数量)往往占据了主导地位。这.............
  • 回答
    关于华中科技大学90后博导胡玥的学术成果,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理性分析,既要肯定其学术成就,也要关注学术规范和潜在问题。以下从背景、可能原因、学术价值与风险等方面展开详细分析: 一、基本信息核实1. 身份确认 胡玥确为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副教授,2021年入职,2020年博士毕业.............
  • 回答
    这事儿啊,真是闹得挺大的,华中科技大学年轻的90后博导胡玥老师站出来说话了,直接回怼那些质疑她的网友,说她们说的都是假的,要是再有人造谣,她可不客气,要走法律程序。咱就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为什么胡玥老师会被质疑? 这件事的起点还得从她年轻博导的身份说起。90后,博士毕业,然后直接当上了博.............
  • 回答
    龙晶睛的故事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一些争议。要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不认可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她的行为以及围绕她的讨论。龙晶睛的故事梗概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龙晶睛的经历: 背景: 龙晶睛,1990年生人,硕士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她的家庭经济条件优渥,父母在她出国留学时给.............
  • 回答
    这事儿挺让人唏嘘的。一个年轻姑娘,为了在杭州买房,竟然走上了网上招嫖这条路,最后被抓的时候,手里还有160万存款。这事儿一下子就抓住了很多人的眼球,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咱们先不说她对错与否,单从这件事情本身来说,里面折射出的东西太多了。首先,杭州的房价是个绕不开的坎。都知道杭州是座美丽的城市,经济发.............
  • 回答
    90后不自愿加班集体被扣整月绩效?这事儿,可真是让人血压飙升。咱们慢慢掰扯掰扯,这背后到底是个啥情况,为啥会让大家这么不爽。首先,得说这“不自愿加班”和“扣整月绩效”这两个点,本身就带着点儿刺儿。“不自愿加班”,这词儿一出来,就透着一股子无奈和被动。你想啊,现在90后这帮年轻人,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从.............
  • 回答
    “90后官员不收礼,背后被批‘太做作’”,这事儿,你说怎么看?这事儿吧,就像一块丢进平静水面里的石头,激起的涟漪可不止一点点。首先得承认,能听到“90后官员不收礼”的消息,本身就挺新鲜的。按理说,这应该是件好事儿吧?起码给人的感觉是,年轻一代的干部队伍,作风更清廉,更有原则。这不正是大家期望看到的吗.............
  • 回答
    90后成植发主力军:容颜焦虑下的“头”等大事曾经以为脱发是中年危机才会触及的敏感词,如今,它正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速度,悄然占据了90后年轻人的生活重心。数据悄悄透露,90后已然跃升为植发手术的“主力军”,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外貌焦虑的蔓延,更是信息时代下年轻人对自我形象的极致追求。为什么是90后.............
  • 回答
    熬夜十年,“老年斑”悄然爬上90后姑娘的脸:我们为什么越来越不想说“晚安”了?最近,一则关于90后姑娘熬夜十年,脸上出现老年斑的新闻在社交媒体上炸开了锅。这不禁让人咋舌,曾经被认为是“年轻的代名词”的90后,怎么就和“老年”扯上了关系?更深层地想,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我们这一代人,甚至更广泛地说,是当.............
  • 回答
    说起这位90后的滇西姑娘,她火起来,说实话,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是因为她不是科班出身,也不是什么网红学院出来的。她就是个普通姑娘,在滇西那片土地上,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她的视频里没有花哨的剪辑,没有华丽的背景,一切都显得那么朴实自然。你看她做菜,手起刀落,动作麻利,那是常年下厨炼出来的功.............
  • 回答
    如何看待 90 后海归女硕士选择当蓝领仓管?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社会对“海归”和“硕士”的定义往往带有一些“精英化”的标签,而“蓝领”则常常被贴上“低端”、“辛苦”的刻板印象。当一个拥有高学历和海外背景的年轻女性选择从事看似与她背景不符的蓝领工作时,这无疑会引发许多讨论和不解。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
  • 回答
    这事儿一出来,朋友圈里那是炸开了锅。90后,平均每月就剩1339块?这数字,怎么说呢,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瞅瞅。首先,得承认,这确实是个让人心里咯噔一下的数字。毕竟,我们总以为90后是充满活力、消费能力强的一代,但从储蓄的角度看,好像有点“月光”的影子。但我想说的是,咱们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仅仅盯着这.............
  • 回答
    这则关于“90后武大机械专业毕业生当环卫工人”的新闻,确实引发了挺多人的关注和讨论。在我看来,这事儿不能简单地用“高材生落魄”或者“大材小用”来概括,里面牵扯的东西挺复杂的,值得咱们好好说道说道。首先,从个人选择的角度来看: 职业无贵贱,尊重个人意愿。 这是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一点。社会一直在倡导职.............
  • 回答
    看到90后医生带社区老人跳防痴呆广场舞走红这件事,我的第一反应是挺欣慰和赞赏的。首先,这位年轻医生能走出科室,走到社区,用一种接地气、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关怀老年人,这本身就很有意义。很多时候,我们对医生的印象就是严肃、专业,但这位医生却展现了另一面,既有医学知识,又有服务大众的热情和创意。用广场舞这种.............
  • 回答
    90后开始为养老储蓄,这事儿,您得这么看:为啥90后还没到退休年纪,就开始操心养老?这事儿不简单,背后逻辑挺透的: 社会观念的悄然转变: 以前吧,养老这事儿,大部分人觉得是“父母的事儿”,年轻人就顾眼前,吃好喝好玩好。但现在不一样了,信息爆炸,大家都能看到各种关于老龄化、养老金压力的新闻,加上身.............
  • 回答
    看待90后单亲奶爸带着女儿骑行?这事儿,怎么说呢?我觉得挺让人动容的,也挺让人敬佩的。首先,咱们得把这个画面给脑补出来。一个年轻的爸爸,大概三十出头,背着一个不算小的孩子,脸上可能是带着点风霜,但眼神里肯定有光。女儿呢?可能也就几岁,坐在爸爸的车后座,或者前面,脸上带着好奇又享受的表情。这画面本身就.............
  • 回答
    这事儿,我听说了,真是让人挺不是滋味的。一个90后的字节跳动员工,因为内幕交易,赚了大概5.5万,结果被罚了50万。这事儿怎么看,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去聊。一、 为什么会发生?首先,咱们得想想,这事儿为啥会发生? 诱惑太大: 咱们都知道,在科技公司,尤其像字节跳动这种,信息流动特别快,接触到的项目.............
  • 回答
    对于90后设计师陈建放弃45万月薪,转行做外卖骑手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好坏评判。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个人动机、社会观察以及对未来生活方式的重新定义。一、 从陈建个人的角度分析: 对“高薪”的重新定义和价值排序: “钱”的边际效用递减: 对于一个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