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表收留刘备时是如何看待刘备这个人物的?

回答
刘表收留刘备的时候,对刘备的看法,与其说是一种固定的“评价”,不如说是一种混合着谨慎、期待、甚至是些许利用的复杂心态。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跳出“刘备是未来蜀汉之君”这个预设,回到那个时代,看刘表作为荆州牧,他所面对的政治格局和自身处境。

首先,刘备的出身背景,是刘表看重的一点,但并非全部。 刘备虽然自称中山靖王之后,血统高贵,这在汉末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无疑是一个加分项。刘表本人也是汉室宗亲,对“汉祚”有着天然的认同感。看到一个同样出身高贵,却落魄无依的宗室后裔,刘表内心或许有几分同情,也有一份“同道中人”的认同感。他可以借着“扶持汉室宗亲”的名义来笼络人心,提升自己的政治声望。

但是,这仅仅是“锦上添花”。更实际的是,刘表急需一个能打仗、有能力、又能作为自己政治棋子的军事人才。 当时的荆州虽然平静,但周边的局势却暗流涌动。曹操在北方一家独大,袁绍虽败犹荣,江东的孙策(后来是孙权)势力也在壮大。刘表作为一方诸侯,他需要一个能替自己抵御外敌,或者在内部稳定局势的得力助手。

这时候,刘备的出现,恰好填补了刘表的某些需求。

军事才能的初步显露: 刘备虽然此时还没有“三国名宿”的光环,但他已经在一些小规模的战斗中表现出一定的军事才能。比如在讨伐黄巾军时,他虽然官职不高,但却有斩将立功的记录。刘表即使没有直接经历,也能从汇报中了解到刘备的勇武和指挥能力。在刘表看来,这是一个能为自己冲锋陷阵的将领。

“仁义”的名声,也是一种政治资源: 刘备当时已经有了“仁义”的名声,虽然可能还有些夸大或是不完全真实,但在乱世之中,这种名声是很吸引人的。刘表可以借着刘备的“仁义”来吸引士人,收揽人心,甚至是在需要的时候,利用刘备的声望来制造舆论,分化敌人。他或许认为,这样一个“有德”的人,更容易驾驭,也更能为自己所用。

利用刘备来牵制内部的潜在势力: 刘表统治荆州,并非全然没有阻力。荆州本土士族势力庞大,刘表作为外来者,想要完全掌控荆州,并非易事。他可能会利用刘备这样一个外部力量,来平衡或牵制荆州内部的一些强硬派系,让他们不敢轻易挑战自己的权威。这是一种典型的“以夷制夷”的政治手段。

不构成直接威胁: 这一点非常关键。当时的刘备,虽然有宗室名分,有战场上的功劳,但他没有自己的根基,没有强大的势力,也没有野心勃勃的企图(至少在刘表看来是这样)。他就像一块璞玉,被刘表收留,可以雕琢,可以利用,但暂时不会威胁到刘表自身的地位。刘表甚至可能觉得,给了刘备一个安身立命之处,他会感恩戴德,死心塌地为自己效力。

然而,刘表对刘备的看法也并非全然没有疑虑。

刘备的“飘忽不定”: 刘备辗转各地,依附过不少人,从吕布、曹操到袁绍,再到张鲁,他的仕途并不算顺利,也并非一味顺从。刘表可能也听说过刘备的一些经历,知道他不是那种“逆来顺受”的性子。因此,在收留刘备的同时,他也会有所警惕,不会完全放松。

对刘备能力的评估,可能存在局限性: 刘表或许将刘备更多地视为一个能征善战的“将才”,而没有预见到他身上隐藏的“王者之气”和政治谋略。他可能觉得,刘备顶多是自己手下的一员大将,能够帮助自己巩固和扩张势力,但最终的“主导者”依然是他刘表。

总的来说,刘表收留刘备时,更多地是将刘备视为一个有潜力的政治和军事工具。他看重刘备的宗室身份和初步显露的才华,希望借此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同时也能为自己所用,制衡内部势力。他可能也怀有几分“怜才”之心,但这种“怜才”,更多的是建立在自身利益考量之上的。刘表不会想到,这个被他收留的落魄宗室,最终会在他的地盘上扎根,并成为他家族日后最大的“心腹大患”。他对刘备的看法,是一种基于现实政治考量的“务实”和“功利”的混合体,充满了那个乱世诸侯之间的相互算计和审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挂靠

user avatar

其实都不是。

刘表希望刘备扮演的角色是:荆州北大门的门卫。

在刘备之前,已经有一个人扮演了这个角色:张绣。

济屯弘农,士卒饥饿,南攻穰,为流矢所中死。绣领其众,屯宛,与刘表合。

《三国志》里还有这样的记载:

张济引兵入荆州界,攻穰城,为流矢所中死。荆州官属皆贺,表曰:“济以穷来,主人无礼,至于交锋,此非牧意,牧受吊,不受贺也。”使人纳其众;众闻之喜,遂服从。

张绣为刘表看守北大门,是刘表主动出手得来的。

建安元年(196年),张济因军中缺粮,于是出兵荆州去抢粮,在攻打南阳郡的穰城,中了流矢而死。张济死后,他侄子张绣虽说接管了部队。但这支部队却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进吧,前面是强敌,张济就是先例;退吧,本来就因为缺粮才进攻荆州的,退了就等于饿死。

荆州方面呢?对荆州来说,张济确实是个排得上号的敌人。

听说张济死了后,荆州官员知道后,都跑去向刘表祝贺。

刘表却说了这么一番话:“张济因穷途末路而来,我作为主人却如此无礼,这并非我的本意,所以我只受吊唁而不受祝贺。“摆足了和解姿态。

之后,刘表又派人招诱张济的余部(这时已经归了张绣),张济的部众闻讯大喜,全都服从了,当了刘表北大门的门卫。

但张绣的这种选择,是出于无奈。和刘表的这种联合,也非常不稳定。

还不到一年,公元197年,曹军还没到,张绣背离了刘表,率众投降曹操。结果因为曹操偷偷睡了张绣的婶母邹氏,张绣因此怀恨,偷袭曹操,曹操战败,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被杀,猛将典韦战死,张绣只得再次与刘表联盟。

又过了两年,公元199年,张绣再次投降曹操。

荆州的北大门又没了。

公元200年,刘备从袁绍那里出来,到了和荆州毗邻的汝南郡。

大面上的原因是袁绍正和曹操对峙,需要有个人从背后捅曹操一刀。

真实的原因是刘备丢了徐州后,不希望寄人篱下,希望能自己拼出一块地盘来。他当时的官衔是豫州牧,汝南正好是豫州的地盘,又没被曹操控制,显然是很好的立足点。

汝南和荆州毗邻,刘备在汝南活动了快一年时间,刘表至少应该观察过刘备的军事行动,对他的军事能力应该有更直观的了解。尤其是刘备只带了极少部分人,就能在汝南立足脚跟,甚至还能击杀蔡阳。

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刘备在汝南的作为,其实相当于扮演了荆州东北边门卫的角色,毕竟在曹袁还处于对峙的情况下,曹操其实不怎么腾得出手来。对当门卫这活,刘备其实已经不陌生了。

等到了公元201年,曹操打完官渡之战后,立即率领大军,去攻打还在汝南捅他后背的刘备。

这次军事行动,刘备虽然因为实力悬殊,立即逃之夭夭。其实也给刘备在刘表心目中的印象加了分:除了曹操,他手下任何一个将军都打不过刘备。

另外,和张绣继承了张济大批军队、有资本翻来覆去相比,刘备本钱要少得多,翻来覆去的成本要高很多。

刘表不缺本钱,却缺会用这些本钱的人,自然会比欢迎张绣更欢迎刘备。

所以对张绣,刘表只是派使者送钱;对刘备,刘表却是亲自出城迎接,和袁绍对待刘备差不多是同一个待遇。

——————

不能上图,说起话来真费劲,很多话说不清楚,就这样吧!

user avatar

说到刘表如何看待刘备,这事主要不在看刘备,而在于刘表。

刘备确实是旷世英雄,在投奔刘表时已经是了。但以当时人的眼光来看的话,还未能达到后世那般的高度。

百战黄巾、义援徐州、接纳吕布、鏖兵淮南、再据徐州、扫荡许下……这些事迹的确足够厉害了,但如果当时刘备突然嗝屁,那历史对他的评价也就是太史慈、马超那样的级别,比周瑜还逊色不少吧?

毕竟后来赤壁之胜、半取荆州、攻略蜀中、汉水退曹、威震华夏这些业绩,恐怕刘备自己都不觉得能作到。

所以,对刘表来说,刘备有名是有名了,但跟张绣、曹洪、张羡、太史慈相比,也没啥特别的。

至于如何使用刘备,端还看刘表自己处于什么状态。

刘表的诸侯生涯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初平年间,单骑入荆州。这时候的刘表想的是自保,任何势力都不好得罪,任何可以借重的人物都要用。尽管如此,他还是陷入了袁术、刘焉、孙坚的轮番攻击,勉强维持。那时如果能见到刘备,那就是黄祖的待遇,委任一郡的重将!

刘表的第二阶段是在兴平至建安初年,此时刘焉、孙坚都死了,司隶、兖州、冀州、扬州到处战乱,唯有他荆州一副世外乐土的模样。这时候的刘表踌躇满志,自感良好,以致起了称王图霸之心,开始僭越用礼、乐,并向周边伸手。此时刘备对他也会也有用,但待遇会不如一期。王忠那时看不上刘表,刘璋与刘表不合,都可能与刘表此时的心态有关。

刘表的第三阶段依然是建安初年,截止时间大致在袁绍死后,袁尚兄弟大打出手的时刻。此时三国战略情势已经转为诸侯四面割据,曹操中心开花。在曹操的谋划与打击下,刘表的势力受到挤压与割裂,虽然仍是头等强国,霸者野心未除,但被张津、张羡、孙权、刘璋围攻的滋味实在不好受,虽然知道要去牵制曹操,但始终腾不出手救援袁氏。末了,还被后世不肖之徒戴了一顶“自守之贼”的帽子。

此时的刘表非常需要强力的打手,而刘备也是在此时加入,尽管缺兵少将,但刘表仍然给予了刘备很高的礼遇,比对张绣更为亲近。

到了建安中期,刘表在这第四阶段已经是老朽之躯,东边的孙权,西边的刘璋依旧让他不安宁,而袁氏的覆灭更是让他明白能实现南北对峙就很好了,此时的他只想安心当刘姓诸侯,为刘家保一些种子。

如果刘备此时才到荆州,那就很不安全了。因为刘表的继嗣问题浮上台面,此时很难接受一个强大的外来者,搞不好刘关张得去投靠刘璋。

幸好,刘备来得不算晚,他在荆州的七八年里,尽心尽力地完成了大将的使命,既得到认可,也受刘表忌惮。

临到建安十三年春,黄祖战死,刘表病重,蔡蒯失去了制衡,这时刘表的心意又不一样了。

我觉得刘表让荆州给刘备很可能出自真心。

知子莫如父,他知道刘琮守不住家业。刘琦也强不到哪里去,何况蔡蒯不肯支持,如果强扶刘琦,后果更严重。

其次,古人的心思与我们不同,尤其到临老临死的时候,想到要对历代先祖有交代,刘姓大业的存续比他父子一家的延续恐怕是更为紧要。

刘邦不知道诸侯王三世以后就靠不住?司马炎不清楚司马衷是白痴?朱元璋不知道朱允炆的叔叔们有造反之力?

他们当然知道,但依然默认操作。因为有句老话:肉烂了还是在锅里。

篡来篡去,不都还是我们老刘/司马/朱家的人吗?不都还得供应我冷猪肉吗?

再次,刘备应该能护住刘琮。撇开刘备的人物设定和过往来说,仅从刘备的利益角度来看,守护刘琮也是能使他的利益最大化的。因为刘备毕竟是外来户,受了刘表恩情,调遣的都是刘表旧部,治理的是刘表属民,怎么也不敢乱来。

事实也证明刘表没看错,后来被刘琮出卖,拒于襄阳城外,刘备也是忍着没对刘琮动武。

再往后,刘备的确收复了荆州的大部分领土。

而刘琮,跑去当了青州刺史,下场失载。



相关文章:

我们的历史文专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