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表收留刘备时是如何看待刘备这个人物的?

回答
刘表收留刘备的时候,对刘备的看法,与其说是一种固定的“评价”,不如说是一种混合着谨慎、期待、甚至是些许利用的复杂心态。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跳出“刘备是未来蜀汉之君”这个预设,回到那个时代,看刘表作为荆州牧,他所面对的政治格局和自身处境。

首先,刘备的出身背景,是刘表看重的一点,但并非全部。 刘备虽然自称中山靖王之后,血统高贵,这在汉末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无疑是一个加分项。刘表本人也是汉室宗亲,对“汉祚”有着天然的认同感。看到一个同样出身高贵,却落魄无依的宗室后裔,刘表内心或许有几分同情,也有一份“同道中人”的认同感。他可以借着“扶持汉室宗亲”的名义来笼络人心,提升自己的政治声望。

但是,这仅仅是“锦上添花”。更实际的是,刘表急需一个能打仗、有能力、又能作为自己政治棋子的军事人才。 当时的荆州虽然平静,但周边的局势却暗流涌动。曹操在北方一家独大,袁绍虽败犹荣,江东的孙策(后来是孙权)势力也在壮大。刘表作为一方诸侯,他需要一个能替自己抵御外敌,或者在内部稳定局势的得力助手。

这时候,刘备的出现,恰好填补了刘表的某些需求。

军事才能的初步显露: 刘备虽然此时还没有“三国名宿”的光环,但他已经在一些小规模的战斗中表现出一定的军事才能。比如在讨伐黄巾军时,他虽然官职不高,但却有斩将立功的记录。刘表即使没有直接经历,也能从汇报中了解到刘备的勇武和指挥能力。在刘表看来,这是一个能为自己冲锋陷阵的将领。

“仁义”的名声,也是一种政治资源: 刘备当时已经有了“仁义”的名声,虽然可能还有些夸大或是不完全真实,但在乱世之中,这种名声是很吸引人的。刘表可以借着刘备的“仁义”来吸引士人,收揽人心,甚至是在需要的时候,利用刘备的声望来制造舆论,分化敌人。他或许认为,这样一个“有德”的人,更容易驾驭,也更能为自己所用。

利用刘备来牵制内部的潜在势力: 刘表统治荆州,并非全然没有阻力。荆州本土士族势力庞大,刘表作为外来者,想要完全掌控荆州,并非易事。他可能会利用刘备这样一个外部力量,来平衡或牵制荆州内部的一些强硬派系,让他们不敢轻易挑战自己的权威。这是一种典型的“以夷制夷”的政治手段。

不构成直接威胁: 这一点非常关键。当时的刘备,虽然有宗室名分,有战场上的功劳,但他没有自己的根基,没有强大的势力,也没有野心勃勃的企图(至少在刘表看来是这样)。他就像一块璞玉,被刘表收留,可以雕琢,可以利用,但暂时不会威胁到刘表自身的地位。刘表甚至可能觉得,给了刘备一个安身立命之处,他会感恩戴德,死心塌地为自己效力。

然而,刘表对刘备的看法也并非全然没有疑虑。

刘备的“飘忽不定”: 刘备辗转各地,依附过不少人,从吕布、曹操到袁绍,再到张鲁,他的仕途并不算顺利,也并非一味顺从。刘表可能也听说过刘备的一些经历,知道他不是那种“逆来顺受”的性子。因此,在收留刘备的同时,他也会有所警惕,不会完全放松。

对刘备能力的评估,可能存在局限性: 刘表或许将刘备更多地视为一个能征善战的“将才”,而没有预见到他身上隐藏的“王者之气”和政治谋略。他可能觉得,刘备顶多是自己手下的一员大将,能够帮助自己巩固和扩张势力,但最终的“主导者”依然是他刘表。

总的来说,刘表收留刘备时,更多地是将刘备视为一个有潜力的政治和军事工具。他看重刘备的宗室身份和初步显露的才华,希望借此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同时也能为自己所用,制衡内部势力。他可能也怀有几分“怜才”之心,但这种“怜才”,更多的是建立在自身利益考量之上的。刘表不会想到,这个被他收留的落魄宗室,最终会在他的地盘上扎根,并成为他家族日后最大的“心腹大患”。他对刘备的看法,是一种基于现实政治考量的“务实”和“功利”的混合体,充满了那个乱世诸侯之间的相互算计和审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挂靠

user avatar

其实都不是。

刘表希望刘备扮演的角色是:荆州北大门的门卫。

在刘备之前,已经有一个人扮演了这个角色:张绣。

济屯弘农,士卒饥饿,南攻穰,为流矢所中死。绣领其众,屯宛,与刘表合。

《三国志》里还有这样的记载:

张济引兵入荆州界,攻穰城,为流矢所中死。荆州官属皆贺,表曰:“济以穷来,主人无礼,至于交锋,此非牧意,牧受吊,不受贺也。”使人纳其众;众闻之喜,遂服从。

张绣为刘表看守北大门,是刘表主动出手得来的。

建安元年(196年),张济因军中缺粮,于是出兵荆州去抢粮,在攻打南阳郡的穰城,中了流矢而死。张济死后,他侄子张绣虽说接管了部队。但这支部队却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进吧,前面是强敌,张济就是先例;退吧,本来就因为缺粮才进攻荆州的,退了就等于饿死。

荆州方面呢?对荆州来说,张济确实是个排得上号的敌人。

听说张济死了后,荆州官员知道后,都跑去向刘表祝贺。

刘表却说了这么一番话:“张济因穷途末路而来,我作为主人却如此无礼,这并非我的本意,所以我只受吊唁而不受祝贺。“摆足了和解姿态。

之后,刘表又派人招诱张济的余部(这时已经归了张绣),张济的部众闻讯大喜,全都服从了,当了刘表北大门的门卫。

但张绣的这种选择,是出于无奈。和刘表的这种联合,也非常不稳定。

还不到一年,公元197年,曹军还没到,张绣背离了刘表,率众投降曹操。结果因为曹操偷偷睡了张绣的婶母邹氏,张绣因此怀恨,偷袭曹操,曹操战败,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被杀,猛将典韦战死,张绣只得再次与刘表联盟。

又过了两年,公元199年,张绣再次投降曹操。

荆州的北大门又没了。

公元200年,刘备从袁绍那里出来,到了和荆州毗邻的汝南郡。

大面上的原因是袁绍正和曹操对峙,需要有个人从背后捅曹操一刀。

真实的原因是刘备丢了徐州后,不希望寄人篱下,希望能自己拼出一块地盘来。他当时的官衔是豫州牧,汝南正好是豫州的地盘,又没被曹操控制,显然是很好的立足点。

汝南和荆州毗邻,刘备在汝南活动了快一年时间,刘表至少应该观察过刘备的军事行动,对他的军事能力应该有更直观的了解。尤其是刘备只带了极少部分人,就能在汝南立足脚跟,甚至还能击杀蔡阳。

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刘备在汝南的作为,其实相当于扮演了荆州东北边门卫的角色,毕竟在曹袁还处于对峙的情况下,曹操其实不怎么腾得出手来。对当门卫这活,刘备其实已经不陌生了。

等到了公元201年,曹操打完官渡之战后,立即率领大军,去攻打还在汝南捅他后背的刘备。

这次军事行动,刘备虽然因为实力悬殊,立即逃之夭夭。其实也给刘备在刘表心目中的印象加了分:除了曹操,他手下任何一个将军都打不过刘备。

另外,和张绣继承了张济大批军队、有资本翻来覆去相比,刘备本钱要少得多,翻来覆去的成本要高很多。

刘表不缺本钱,却缺会用这些本钱的人,自然会比欢迎张绣更欢迎刘备。

所以对张绣,刘表只是派使者送钱;对刘备,刘表却是亲自出城迎接,和袁绍对待刘备差不多是同一个待遇。

——————

不能上图,说起话来真费劲,很多话说不清楚,就这样吧!

user avatar

说到刘表如何看待刘备,这事主要不在看刘备,而在于刘表。

刘备确实是旷世英雄,在投奔刘表时已经是了。但以当时人的眼光来看的话,还未能达到后世那般的高度。

百战黄巾、义援徐州、接纳吕布、鏖兵淮南、再据徐州、扫荡许下……这些事迹的确足够厉害了,但如果当时刘备突然嗝屁,那历史对他的评价也就是太史慈、马超那样的级别,比周瑜还逊色不少吧?

毕竟后来赤壁之胜、半取荆州、攻略蜀中、汉水退曹、威震华夏这些业绩,恐怕刘备自己都不觉得能作到。

所以,对刘表来说,刘备有名是有名了,但跟张绣、曹洪、张羡、太史慈相比,也没啥特别的。

至于如何使用刘备,端还看刘表自己处于什么状态。

刘表的诸侯生涯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初平年间,单骑入荆州。这时候的刘表想的是自保,任何势力都不好得罪,任何可以借重的人物都要用。尽管如此,他还是陷入了袁术、刘焉、孙坚的轮番攻击,勉强维持。那时如果能见到刘备,那就是黄祖的待遇,委任一郡的重将!

刘表的第二阶段是在兴平至建安初年,此时刘焉、孙坚都死了,司隶、兖州、冀州、扬州到处战乱,唯有他荆州一副世外乐土的模样。这时候的刘表踌躇满志,自感良好,以致起了称王图霸之心,开始僭越用礼、乐,并向周边伸手。此时刘备对他也会也有用,但待遇会不如一期。王忠那时看不上刘表,刘璋与刘表不合,都可能与刘表此时的心态有关。

刘表的第三阶段依然是建安初年,截止时间大致在袁绍死后,袁尚兄弟大打出手的时刻。此时三国战略情势已经转为诸侯四面割据,曹操中心开花。在曹操的谋划与打击下,刘表的势力受到挤压与割裂,虽然仍是头等强国,霸者野心未除,但被张津、张羡、孙权、刘璋围攻的滋味实在不好受,虽然知道要去牵制曹操,但始终腾不出手救援袁氏。末了,还被后世不肖之徒戴了一顶“自守之贼”的帽子。

此时的刘表非常需要强力的打手,而刘备也是在此时加入,尽管缺兵少将,但刘表仍然给予了刘备很高的礼遇,比对张绣更为亲近。

到了建安中期,刘表在这第四阶段已经是老朽之躯,东边的孙权,西边的刘璋依旧让他不安宁,而袁氏的覆灭更是让他明白能实现南北对峙就很好了,此时的他只想安心当刘姓诸侯,为刘家保一些种子。

如果刘备此时才到荆州,那就很不安全了。因为刘表的继嗣问题浮上台面,此时很难接受一个强大的外来者,搞不好刘关张得去投靠刘璋。

幸好,刘备来得不算晚,他在荆州的七八年里,尽心尽力地完成了大将的使命,既得到认可,也受刘表忌惮。

临到建安十三年春,黄祖战死,刘表病重,蔡蒯失去了制衡,这时刘表的心意又不一样了。

我觉得刘表让荆州给刘备很可能出自真心。

知子莫如父,他知道刘琮守不住家业。刘琦也强不到哪里去,何况蔡蒯不肯支持,如果强扶刘琦,后果更严重。

其次,古人的心思与我们不同,尤其到临老临死的时候,想到要对历代先祖有交代,刘姓大业的存续比他父子一家的延续恐怕是更为紧要。

刘邦不知道诸侯王三世以后就靠不住?司马炎不清楚司马衷是白痴?朱元璋不知道朱允炆的叔叔们有造反之力?

他们当然知道,但依然默认操作。因为有句老话:肉烂了还是在锅里。

篡来篡去,不都还是我们老刘/司马/朱家的人吗?不都还得供应我冷猪肉吗?

再次,刘备应该能护住刘琮。撇开刘备的人物设定和过往来说,仅从刘备的利益角度来看,守护刘琮也是能使他的利益最大化的。因为刘备毕竟是外来户,受了刘表恩情,调遣的都是刘表旧部,治理的是刘表属民,怎么也不敢乱来。

事实也证明刘表没看错,后来被刘琮出卖,拒于襄阳城外,刘备也是忍着没对刘琮动武。

再往后,刘备的确收复了荆州的大部分领土。

而刘琮,跑去当了青州刺史,下场失载。



相关文章:

我们的历史文专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表收留刘备的时候,对刘备的看法,与其说是一种固定的“评价”,不如说是一种混合着谨慎、期待、甚至是些许利用的复杂心态。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跳出“刘备是未来蜀汉之君”这个预设,回到那个时代,看刘表作为荆州牧,他所面对的政治格局和自身处境。首先,刘备的出身背景,是刘表看重的一点,但并非全部。 刘备虽然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就像把两条不属于同一河流的溪水硬生生拉到一起,考察它们的流向和最终汇合的可能性。刘备,这位在三国乱世中以仁德和雄才大略著称的枭雄,与梁山泊那位聚义的及时雨宋江,他们的出身、抱负、行事风格,乃至所处的时代背景,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如果硬要假设刘备收到了宋江的“入伙通知书”,我们的刘皇叔.............
  • 回答
    设想一个没有吕布搅入的、更稳固的刘备徐州时代,历史的走向,将是一幅截然不同的画卷。当曹操挥师东进,吕布以一介武夫之勇,挟持徐州牧陶谦,最终成为徐州的实际掌控者。若是在此过程中,刘备并未如历史上那样,因某种缘由(例如吕布对刘备的“恩义”或曹操的策略)而选择依附或收容吕布,而是采取了更强硬的立场,或者根.............
  • 回答
    曹操死后,刘备发动收复荆州之战,是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曹操的死亡,以及他自信天下无敌了?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刘备的战略目标和个人性格来理解。总的来说,曹操的死亡是刘备发动收复荆州之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催化剂和有利条件,但并非唯一的原因.............
  • 回答
    很多人疑惑,刘备集团得到了诸葛亮(卧龙)和庞统(凤雏)这两位旷世奇才,按理说应该能成就一番大业,收复天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反而成了三国中最早灭亡的势力。这其中的原因,远不止“卧龙凤雏”的名号那么简单,而是涉及政治、军事、战略、人事以及大环境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一、 “卧龙凤雏”的光环,并.............
  • 回答
    刘备起家于河北,但真正意义上的发家和壮大则是在他一路辗转南下的过程中。他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招揽人才、失去人才,又重新招揽人才的过程。在他从河北出发,直到最终在西蜀称帝的漫长征途中,确实遇到过不少本有希望收编到手下,但最终却失之交臂甚至成为敌人的精彩人物。这里我们来详细讲述一下,在刘备的征途上,那些曾.............
  • 回答
    “寻亲男孩”刘学州事件,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牵动了无数人的心。这个原本被寄予厚望,终于找到亲生父母的少年,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网络暴力,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的离去,无疑是这个时代的一个悲剧,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网络暴力带来的毁灭性力量。如今,刘学州被收养的家庭,在经历丧子之痛后,选择了一条艰难但充满.............
  • 回答
    《家有儿女》里刘星一家,要说具体年收入,那可真得掰开了揉碎了算,而且里面有不少“隐藏福利”和“不确定因素”。咱们就从刘梅和夏东海这俩主角说起,再把其他零碎的收入也给理一理。刘梅:一个操持家务又勤奋的北京全职妈妈(表面上)刘梅,作为这个家庭的主心骨,表面上看是个全职妈妈,在家操持家务。但你要知道,她可.............
  • 回答
    你说到的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观众津津乐道,也让我挺感慨的。都是刘和平老师的剧,都是历史正剧,《雍正王朝》当年那叫一个火遍大江南北,连我妈都能跟着我一起看,那时候可没现在这么发达的网络传播,完全是靠口碑和电视播出的力量。可《大明王朝1566》呢?当年首播的时候,感觉就像一颗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湖面,只激起.............
  • 回答
    刘强东在致股东信中提到“很多京东快递员在偏远省份都能月收入过万元”,这一表述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需要结合京东的薪酬体系、快递行业现状、地域差异以及信息传递的语境来分析。一、 正面解读和可能的依据: 京东的薪酬优势与“温度”文化: 京东一直以来以对基层员工的福利和薪酬相对优厚而著称。其“温度”.............
  • 回答
    刘士余在2016年底的那番话,无疑是资本市场的一记重锤,振聋发聩。他说“野蛮人收购,挑战刑法将开启牢狱大门”,这不仅仅是对当时市场上一些激进举牌行为的警示,更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监管层对于规则、秩序和长远健康发展的一次郑重表态。当时的市场背景和“野蛮人”现象要理解这句话的分量,得看看当时的市场.............
  • 回答
    刘表,这位曾坐拥荆州、人称“八俊”之一的士族名门,手握当时天下最富饶、人口最稠密的州郡,为何在曹操大军压境之际,选择了保守退让,而非放手一搏?这背后绝非简单的胆怯,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战略考量和个人局限的共同作用。首先,我们得明白刘表当时面临的局势绝非孤军奋战。东汉末年,天下早已是群雄割据的局面,曹.............
  • 回答
    要论天下英雄,总免不了要拿我们熟悉的本土人物,去比划比划那些遥远异域的。刘表、刘焉这二位,名头响亮,都是汉末名臣,与毛利、北条这几大家族,在各自的历史舞台上,也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咱们先说说刘表、刘焉。刘表,字景升,人称“八俊”之一,是汉室宗亲,但比起那些争霸天下的枭雄,他更像个守成之主,或者说,是.............
  • 回答
    刘表在世时,孙家之所以未能一举拿下荆州,其中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仅仅是刘表个人能力超群那么简单。这背后牵涉到孙家当时的实力局限、战略重心转移、荆州内部的政治格局以及双方的军事部署等等,每一个环节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我们必须审视孙家当时的实力与扩张方向。孙权继承江东基业时,江东仍处于消化和巩固.............
  • 回答
    刘表:被名义束缚的“自守之贼”谈到刘表,在三国纷乱的年代,他确实扮演了一个令人捉摸不透的角色。很多人会将他定义为“自守之贼”,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一系列的政治决策和行为模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剖析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及他在权力游戏中的定位。首先,我们要明白“自守之贼”这.............
  • 回答
    刘表:乱世中一个温和的枭雄,以及他复杂的历史评价刘表,作为东汉末年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其历史评价一直是一个复杂而充满争议的话题。他身处动荡不安的时代,肩负着维护一方安宁的重任,但他所采取的策略和最终的结局,也让后世对他的能力、品格和政治手腕产生诸多揣测。要评价刘表,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才能展现出.............
  • 回答
    谈到三国时期的刘姓群雄,刘虞、刘表、刘焉、刘备、刘璋、刘岱、刘繇、刘晔这八位,虽然都出自汉室宗亲,但他们在能力、治政、军事、个人品格等各方面,却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风貌。要给他们一个清晰的能力排序,绝非易事,因为评价标准的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不过,如果我们将他们放在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下,从“治国安邦”.............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三国早期复杂的政治格局和人物性格。袁绍、马遂(这里我推测您指的是当时在北方活动的马腾,因为历史上并没有“马遂”与袁绍、刘表、孙策并列的著名人物)、刘表、孙策之所以没有像我们预想的那样形成四路合围曹操的局面,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兵力不足或战略失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
  • 回答
    要评判刘备和刘表谁的政治才能更厉害,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这俩人的出身、经历、目标都不一样,所以得从不同维度去比较。先说说刘表刘表这个人,那可是名门之后,妥妥的世家子弟。他祖上可了不得,是汉室宗亲,名声在外。再加上他自己,年轻的时候就是个标准的高材生,饱读诗书,在那个讲究“学而优则仕”的时.............
  • 回答
    关于官渡之战刘表是否支援袁绍,史料记载并不明确,存在一定的争议。不过,从现有史料的分析来看,刘表并未直接派遣军队大规模支援袁绍在官渡的战事。但这种“未支援”并非完全的袖手旁观,其态度和行动有更复杂的一面。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回顾一下当时的政治格局和刘表所处的境地:当时的历史背景与刘表的地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