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需要大人保护,于是喜欢刘备
叛逆期把自己代入成曹操,于是喜欢曹操
年纪大了后发现自己不配当曹操,只能当平民,于是又改为喜欢刘备
对曹刘的评价表面上看只是一个不大不小无关紧要的谈资,但实际上和社会现实息息相关,和社会上流动的意识形态有直接的关系。上纲上线地说,对这两人的评价可以折射出中国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在后改开时期的大规模集体转变。
因此要理解刘备风评的变化,首先应该理解他的经典参照物曹操的风评变化;首当其冲地有一点非常值得注意:不论对这二人的评价如何,大多数人总是有意无意地将两人的位置放在此消彼长的对立面上。
那么曹操是什么时候风评好转的呢?最经典的开端,同时也是最喜欢被曹粉拿来说事的是毛主席对曹操的评价,因此对曹操的风评会被某些人强行与建国以后进步、解放的意识形态潮流强行联系起来,从而引申出“刘备是封建礼教规训下塑造的虚假偶像”而“曹操是真正的英雄”的观点;遗憾的是,实际上这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
因为,毛主席对曹操的评骘在客观上并未提升曹操的历史地位。被毛主席翻案的历史人物除曹操以外还有帝辛、商鞅、秦始皇、朱温等人,但多年以来,除曹操的风评大幅提升以外,其余的人无不被长期地当成负面人物看待;如果毛主席真的有改变历史人物评价的能力与特权,那为什么他只能独独改变对曹操的评价,却对其他人纹丝不动呢?在儒法斗争之中,以上人物作为法家的代表更是被置于意识形态的风口浪尖,在“拨乱反正”之后,连带着这些人与毛主席一并都被因人废言了。如果说,这些人因为毛主席的积极评价而轻微地改善了他们的历史际遇,那么这随之而来的打击则把他们摧毁得比从前更彻底。但对曹操的评价依然很高,连政治站队都不能影响到其历史地位。可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权力只能在多数人民群众心目中,而非一两个人就可以改变;也可见曹操作为某种意识形态的象征从未与一共合作过,否则他早该被斗倒了,而与他相对应的刘备也从未发生大幅度的风评改变。
圈海以来,随着“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曹操得到了中国社会空前绝后的尊敬与推崇,作为一介割据政权的首脑和终身身为前朝臣子的人,却屡屡被拿来与开创大一统的各路伟大帝王相提并论,连诨号都是“魏武帝”。这一点在历史上绝无仅有。历史上死后被追谥的皇帝多矣,但他们一般被当朝视为皇帝,是臣仆们对统治者效忠的表现,改朝换代以后,新的统治者与臣民们对那些被追谥者的皇帝身份是否认同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但曹操这个身后的哀荣,竟然是被圈海以来的中国人民群众自发赋予的,这不得不说属实是社会科学中的现象级奇观。
在“思想解放”“社会进步”“市场自由”“经济腾飞”的圈海年代,是一个十分提倡个人利益,私有财产,新自由主义道德伦理的历史时期。而随着时间进入圈海后期,这些价值观念就顺利进化为了自私自利,剥削有理与成王败寇。曹操作为一个应时的人物,如一块烫手的山芋被社会各界人士争先恐后地追捧。他最被时人所提倡的地方,就是可以摆脱人道主义的底线无拘无束地作恶,所谓“真性情”,所谓“可爱的奸雄”。而对于刘备这种屡屡为道德所累,坚持追求着虚无缥缈的仁义,最终成为失败者的曹操对立面,则是每一点都狠狠地撞到了时代的大忌之上,成为理所当然应当被打倒的对象。
经济至上的新时代当中,去政治化是一种政治正确,而不择手段地实现个人利益则是一种被隐蔽支持的“优秀品质”。为什么被隐蔽地支持呢?因为支持者知道这些品质实质上是反动的。所以,这些支持者,这整个时代,都需要找到一个榜样对自己的行为背书,同时也充当这种情绪的宣泄口。曹操就成为了最符合他们要求的对象。虽然他们不敢把自己欺弱怕强,看不起无产阶级,对当权者奴颜婢膝的情绪表达出来,但他们可以称赞曹操的视人命如草芥,杀戮百姓当作家常便饭,并感叹其为“时代的局限”。其实,这哪里是时代的局限呢?分明是他们自己内心的写照罢了。如果他们能够拥有曹操的权柄与机会,他们也巴不得亲自与可恶的人民群众们打成一片。
同时,去政治化也意味着对意识形态的去规范化、去约束化,毕竟在现代社会鼓吹歌颂对平民百姓的镇压是不人道的,但曹操可以彻底让欣赏他的各界人士们抛去先进意识的桎梏,沉浸在对弱者欺凌的想象之中。
当然,曹操的支持者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统治者推崇他,各界人士宣扬他,就不免会有大量的人从众地附和他,接受他。曹操虽然自身出身不低,(其父祖均为正国级干部),但他通过一路的背刺变节,谋权篡位,终于半个屁股坐上了帝位,不论这样的事情多么肮脏龌龊,但在大剥削时代无疑是谋求“翻身”和“出人头地”,渴望实现资本主义式成功的人们的羊皮卷与道德经。所以某种程度上,激励了大量的无产者,使他们投入到疯狂的内卷与自我压榨、自我剥削之中。
一些支持曹操的人,还有一门不可言说的心思。曹操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破坏统一,制造割据的人,曹魏政权诞生以后,大大小小的割据政权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了中国的历史上,为当时的百姓带去了无休无止的动荡与灾难。时人对曹孟德津津乐道,用一个匪夷所思的“魏武帝”来压倒“秦皇汉武”,且不说曹操的文治武功有哪一点比得上秦汉二帝,就算是论对待百姓,秦皇汉武也没有把一个郡的人拉出来都图了。那么且问这样一个文治武功都不突出,仁治德政样样平平的人,为何会得到这样强的推崇呢?无非是他创造了一个割据政权,削弱了华夏文化的向心力,创造了反统一的美谈,这样一来,某些人有了曹操这个偶像,恐怕就可以理直气壮了。这样一个身体力学实践姨学原理的人,怎样能不受到进步人士的顶礼膜拜呢?
知乎上在15年前玩网的人想必也有不少,当年的网络环境如何自然是历历在目,不消多言。那个传说中的互联网古早言论自由黄金时期,恰恰是曹操最受推崇的时候。
那么曹操什么时候首次风评下降,而刘备评价随之上升的呢?
就是在十数年后,明白人已经忍无可忍,而政治素养又逐渐回到人民大众之时。
在去政治化的后圈海时期,人民群众探讨社会科学与意识形态的权利被剥夺了,随之而来的就是社会科学素质的集体下降,具体表现就是这个年龄段的大学生,在小学到初中期间几乎人均支持过kmt,人均反过猫,社会教育成果如此,绝对不是无心之失。一个迷茫的孩子必有一堆迷茫的父母或者其他迷茫的监护人,这个社会的集体迷茫就是资产阶级集体建构的结果。
在迷茫之中,不论国家民族还是阶级都变成了极其“虚伪”,不能“变现”,缺乏“意义”的东西,仿佛刘备所坚持的“仁义道德”。而当这些迷雾被逐渐驱散之时,当大量群众得到了思想武装之后,就产生了基本的价值判断。盲目的逐利精神再一次规训了社会,规训了集体,当资产阶级被揭露了他们的面纱,他们的偶像也同样会原形毕露。在当年有认马云为爹的风潮,而现在的风潮要把马云挂路灯杆子,这是一次我们亲历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大转变。
所以说,作为曹操对立面的刘备风评的上升,是长期社会运动所取得的成果。人民群众对刘备的认可,实际上是对曹操影子的憎恶。要评价曹刘二人,不仅要注意他们在历史中的恒定形象,更要注意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发挥作用的“活的形象”。诚然,他二人都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曹操虽恶却也恶不到丢掉他的王冠,刘备虽善也善不到遮盖他的琉冕。但我们回过味来,再仔细重新审视他们的事迹之时,徐州四十万百姓的冤魂不断地在历史中发出惨叫,而在这个人命如同草芥的时代,刘备却携民渡江,救了无数百姓,这感人的一幕,会让我们在斗争的疲惫之余,感到最简单最朴素的温暖。公道自在人心。
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刘备起点最低,三分天下,是能力强。
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刘备携民渡江,不杀无辜,是素质高。
从阴谋论的角度,刘备隐忍不发,功成名就,是大阴谋家。
从厚黑学的角度,刘备脸厚心黑,建国称帝,是乱世枭雄。
从理想的角度,刘备忠君为国,匡扶汉室,是汉室忠烈。
从现实的角度,刘备振兴家族,讨贼复刘,是光武遗风。
从道德的角度,刘备留下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名言警句,是道德楷模。
从历史的角度,和诸葛亮君臣相得,留下“三顾茅庐”、“白帝托孤”、“鞠躬尽瘁”的美谈,是君臣典范。
就网友心心念念的马爸爸,在史书上充其量也就混个沈万三的层次。
某些人在现实中毕恭毕敬的长辈、恩师、领导、客户,在历史上连给刘备倒茶都不配。
他们却敢对刘备大放厥词,想想也是挺好笑的。
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和5大战区,五百年后没人会记得你的省一把手,也没人会记得你的战区司令。
但是人们还会记得刘备。
~~~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