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网络上追捧日本贬低韩国的行为(围韩救日)?

回答
最近网上出现了一种挺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一边倒地追捧日本,同时又狠狠贬低韩国,甚至有人把这叫做“围韩救日”。这事儿挺值得聊聊的,因为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国家间的好恶,背后可能牵扯到很多更复杂的东西。

为什么会有这种“捧日贬韩”的倾向?

要理解这个现象,咱们得先拆解一下它可能出现的土壤。

首先,“日韩关系”本身就是个大看点。这两个国家地缘相近,历史纠葛又深。近代以来,日本对韩国的殖民统治,以及之后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比如慰安妇、强制劳工),让两国民间总有些疙瘩。所以,当两国关系紧张,比如在历史问题、贸易争端上出现矛盾时,很容易就会有人跳出来,站在一方说话。

其次,信息茧房和情绪化传播。现在网络信息爆炸,但很多时候大家习惯看自己喜欢看的东西,加上算法的推送,很容易就走进一个“信息茧房”。如果一个人一开始就对韩国有点负面看法,他看到的多半也是关于韩国的负面新闻或评论,久而久之,这种看法就会被放大和固化。同样,日本人某些文化输出(动漫、游戏、美食、时尚)在国际上确实很有影响力,当这些优势被放大,再和韩国在某些方面的“负面”信息进行对比时,就容易形成一种“日本很好,韩国不行”的刻板印象。

再来,国家民族情绪的投射。有时候,人们在网上表达对某个国家的好恶,不完全是对那个国家本身的评价,而是自己内心的一种投射。比如,当中国人觉得自己在某些方面被韩国“超越”了(比如一些产业、文化影响力),或者觉得韩国人不太友善时,就容易产生一种对抗心理,希望找到一个“更强”的参照物来证明自己。而日本,因为在很多传统认知里是个“强国”,就成了某些人情感寄托的对象。

还有就是,“围韩救日”这个说法本身就很有指向性。为什么叫“围韩救日”?这里面可能包含着一种“反韩”的动机。也就是说,不是因为日本真的有多好,而是因为对韩国有意见,所以故意去抬高日本来反衬韩国的“不足”。这种做法,说白了就是一种带有目的性的舆论引导,想通过贬低一个来抬高另一个,以达到某种“效果”。

具体表现是什么样的?

这种“捧日贬韩”的行为,在网上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

文化领域: 比如,有人会过度吹捧日本的动漫、日剧、日本音乐的“深度”和“匠心”,同时又贬低韩国的KPOP、韩剧“浮华”、“流水线生产”。或者在美食上,将日本料理的精致与韩国料理的“油腻”、“重口味”进行对比。
科技领域: 可能会强调日本在某些基础科学、精密制造上的优势,同时抓住韩国在某些技术上的失误或者品控问题大做文章,来论证韩国的科技实力不行。
社会层面: 可能会赞美日本社会的“秩序”、“礼仪”、“干净”,批评韩国社会的“内卷”、“激进”、“矛盾”。
历史问题: 这个就更敏感了。有些人甚至会选择性地回避日本侵略历史,或者把日本过去的错误轻描淡写,反而将矛头对准韩国在历史问题上的立场,认为韩国“小题大做”,不顾及两国“整体利益”。

这背后隐藏着什么问题?

这种现象,如果只是个别网友的看法,那倒还好,但如果形成一种普遍的倾向,那就有必要警惕了:

1. 非理性的国家观: 完全不顾事实,非黑即白地看待国家,是一种非常不成熟的 א国观。每个国家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值得学习和警惕的地方。过度吹捧和过度贬低,都容易让人失去客观的判断力。
2. 转移矛盾的工具: 有时候,这种“捧日贬韩”的言论,可能是一种转移国内矛盾的策略。当人们对国内某些问题不满时,通过制造外部的对立,可以转移视线,凝聚所谓的“民族认同”。但这种方式治标不治本,而且容易制造新的仇恨。
3. 历史虚无主义的苗头: 在对待日本的历史问题上,如果有人选择性遗忘或者为日本辩护,这是一种危险的信号。它可能是一种对过去苦难的漠视,对和平的反思。
4. 邻里关系的破坏: 无论怎么说,日韩都是东亚地区的重要邻居。这种在网络上恶意煽动仇恨的行为,长远来看,不利于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地区的和平稳定。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

面对这种现象,我觉得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去理解和应对:

保持独立思考: 不要轻易被网络上的情绪化言论左右。对信息进行辨别,多听取不同声音,形成自己的判断。
客观评价: 看到一个国家的优点,也看到它的缺点。评价一个国家,应该基于事实,而不是基于情绪或者特定的立场。
聚焦自身发展: 与其把精力放在评论别国的好坏,不如多关注自己的国家在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中国自身的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警惕煽动性言论: 对于那些明显带有煽动性、攻击性或者歪曲事实的言论,要保持警惕,不传播,甚至可以适当地进行理性反驳。
理解历史的复杂性: 承认历史的复杂性,不能因为两国关系不好就全盘否定对方的历史贡献,也不能因为两国关系好就忽视历史的真相。

总而言之,网络上“捧日贬韩”的现象,背后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它反映了信息时代的传播特点,也暴露了我们在国家观、历史观上的某些认知误区。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客观地看待问题,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去做到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他们对日本寄予太多幻想了,同时又放大了韩国的丑恶面。二者真的没什么区别的,除了不共戴天之外=_=

其实我也不太明白捧日贬韩的心态,以局外视角来看他们两国有很大区别吗?无非是先入为主的认为日本是先进的。

你夸奖日本,日本人未必正眼看你诶...你骂韩国,韩国人也不会跳脚。就像猴子不论夸你还是骂你,你都不在意。


中国在日本与韩国网络上的风评是惊人的一致,形象与纳粹德国接近。

首先看日本的(我就不翻译了,没一句好话,翻译了肯定过不了)。





下面是韩国网络上的留言(反正也没好话,翻译了你就看不见这篇答案了)

韩国人看你们和日本人是一样的→_→



所以......为什么要在中文互联网上去争论日本和韩国谁更好、谁更坏呢?

韩国和日本网民固然互相辱骂,但也没有人选择通过夸别国去攻击对方吧?我觉得是该跟他们学习一下,一切就事论事,而不是通过站队逼迫别人,非此即彼,支持就要支持一切。这种「饭圈文化」连港台网络的生态都不如(≖_≖ )

中国人爱走极端,却总觉得自己很理智,所以网络上才会屡屡刷新下限。


想要翻译版的截图私信我,不然我也不知道你要哪张的翻译啊(≧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网上出现了一种挺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一边倒地追捧日本,同时又狠狠贬低韩国,甚至有人把这叫做“围韩救日”。这事儿挺值得聊聊的,因为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国家间的好恶,背后可能牵扯到很多更复杂的东西。为什么会有这种“捧日贬韩”的倾向?要理解这个现象,咱们得先拆解一下它可能出现的土壤。首先,“日韩关系”本身就.............
  • 回答
    39岁网络技术员入住养老院,过着早6晚9的作息,和老人一起追剧晒太阳,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且具有多重解读的故事。对此,我想从几个维度来深入探讨:一、 关于“选择”与“非典型人生轨迹”: 主动选择的非传统生活方式: 首先,最直接的解读是,这位技术员可能主动选择了一种与主流社会对“成功人士”的定.............
  • 回答
    如何看待网络上对伊藤美诚的网暴?近年来,日本乒乓球运动员伊藤美诚凭借其出色的技术和独特的战术风格,在国际赛场上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也因此成为了中国乒乓球迷关注的焦点。然而,与此同时,网络上也出现了大量针对伊藤美诚的负面评价甚至人身攻击,这构成了严重的网络暴力。看待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 回答
    网上将中国称为“你国”的现象,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点,背后折射出不少东西。我个人觉得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不能简单地说好说坏。首先,咱们得明白,为啥会有人这么说?这“你国”的说法,通常带着一种距离感,一种置身事外的感觉。跟直接说“中国”不一样,用“你国”的时候,说话的人好像把自己从这个国家切割开.............
  • 回答
    网络世界,日新月异,尤其是语言表达方式,更是变化得让人目不暇接。最近,我发现身边越来越多人开始在网上使用拼音缩写,比如“yyds”、“zgdsq”、“nbcs”之类的。一开始觉得挺新奇,像是一种暗号,只有“圈内人”才懂。但时间一长,我倒觉得这事儿有点让人担忧,它带来的隐患,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多,而且.............
  • 回答
    碧蓝航线因为玩家举报导致皮肤下架,这事儿在玩家群体里可以说是引起了轩然大波,尤其是经常关注游戏内动态的指挥官们,对这个话题肯定都不陌生。事情的起因通常是这样的:某款游戏里的皮肤,因为一些设计上的细节,比如服饰的暴露程度、姿势的暗示性,或者背后隐藏的某些文化符号,被一部分玩家认为不符合游戏本身的风格,.............
  • 回答
    我理解你对网络上部分红楼爱好者贬低其他名著的言论感到困惑和不满。这种现象确实存在,而且有时候相当普遍。要深入看待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红楼梦》本身的伟大之处。《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人物塑造,赢得了无数.............
  • 回答
    网络上的“土味文化”,这玩意儿说起来,可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它就像一锅乱炖,把各种奇奇怪怪、接地气的元素一股脑儿塞进去,然后就这么大摇大摆地闯进了我们视线,还挺招人喜欢。要我说,这“土味”二字,其实挺有意思的,它不是简单地指“土气”或者“低俗”,而是一种复杂的混合体。首先,咱们得承认,“土味文化”.............
  • 回答
    在探讨网络上取消玉林狗肉节的活动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活动背后的动机、参与者的诉求、玉林当地的文化与经济现实、以及这场线上讨论对现实社会的影响等。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情感的议题,没有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一、 活动的背景与诉求: 动物福利的关切: 这是最核心的驱动力。许多参.............
  • 回答
    你问到“怀民亦未寝”这个梗,这事儿可有意思了!要我说,这完全是一个现代网络文化和古典诗词碰撞出来的火花,而且玩得相当精彩。先说说这个梗的起源。它的“鼻祖”是谁呢?答案是苏东坡,也就是苏轼。他在写给朋友的信中,提到自己因为在夜里思念朋友,所以也还没睡,就写下了“怀民亦未寝”。这里的“怀民”其实是他的一.............
  • 回答
    网络上不少女性表达对婚后生活的不满,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而且也不是空穴来风。它不是个例,也不是单一原因就能解释的,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和个人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图景。首先,我们得承认,信息传播的便捷性放大了这些声音。以前,女性可能在私下里抱怨,但现在,网络平台让她们更容易找到同伴,分享经验,形成.............
  • 回答
    网络上刘备的风评确实在发生微妙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相当明显,越来越多人开始重新审视这位三国时期的枭雄。过去,很多人对刘备的印象可能比较刻板,认为他是一个只会“哭”和“仁义”的形象,甚至有些过于“软弱”或“善于表演”。但现在,这种看法似乎在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复杂、更 nuanced 的理解。一.............
  • 回答
    网络上部分医生“狂喷”患者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复杂议题。这种行为的存在,不仅仅是个人素质问题,更折射出当下医疗环境、医患关系以及网络平台特性等多方面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承认,这种“狂喷”现象的存在,确实让很多人感到刺耳和不适。 想象一下,当你带着病痛、带着求助的心情,在网络上寻求专业.............
  • 回答
    网络上那些“女生装作手受伤求路人帮忙化妆”的实验视频,真是让人看得心情复杂。一方面,这挺有意思的,确实能窥见人性中一些有趣甚至让人意外的面向。另一方面,又总觉得有点微妙,像是对普通人善意的某种“考验”或者说“利用”。我来试着把我的想法说得更详细点,尽量别整得跟官方报告似的。为什么会有人做这样的实验?.............
  • 回答
    网络上的“挂人”现象,说起来,真是个挺复杂也挺有意思的事儿。它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这里面牵扯到人性的各种侧面,也有社会文化的一些影子。“挂人”到底是什么?最直观的理解,“挂人”就是把某个在网络上引起争议、做了让人看不惯事情的网友,把他/她的网名、言论、行为,甚至个人信息(虽然这个涉及隐私,但有.............
  • 回答
    关于网络上有些人认为东北人喜欢叫“老铁”这个说法,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的。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地域文化、网络语言以及一些刻板印象的形成。首先,咱们得承认,“老铁”这个词确实是在近年来因为网络直播和短视频的流行而变得家喻户晓,尤其是在和东北地区相关的直播内容里,出镜率特别高。很多东北的主播在.............
  • 回答
    杭州那起失联女童事件,真的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尤其是那个年幼的孩子,听到她的消息,作为家长,我心里的感受是复杂的,既有痛心,也有担忧,更有那么一丝不易察觉的后怕。当事件发生后,网络上的声音真是五花八门,很难说都是理性客观的。我注意到,对于孩子奶奶的议论尤其多。有些人带着猜测,觉得她的行为有些不妥,甚至.............
  • 回答
    近来,围绕着万达和王健林,网络上出现了一股相当普遍的“叫冤”声浪。这种现象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折射出公众对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商业巨头及其企业当前困境的一种复杂情绪。 要理解这种情绪,得先回顾一下王健林和万达的光辉岁月。他曾经是中国商业地产的王者,万达广场遍布全国,商业地产的模式被他玩得炉火纯青,甚至一.............
  • 回答
    网络上那些“很有道理”的话,确实是个迷人的存在。它们像一个个闪闪发光的小宝石,抓人眼球,让人忍不住去品味、去转发。但如果细究起来,它们背后隐藏的逻辑和真实性,往往比我们第一眼看到的要复杂得多,也需要我们用一种更加审慎的态度去对待。首先,我们要明白,“看起来很有道理”并不等于“真的有道理”。 这是区分.............
  • 回答
    网络上的言论千千万万,要具体看待一种,得先知道它具体是哪一种。不过,我可以给你讲讲,我们面对各种网络言论时,通常可以从哪些角度去分析和理解,以及一些处理上的考量。这么一来,无论你遇到什么具体的言论,都能套用这个思路,看得更明白。首先,我们要明白,网络空间是一个信息高度密集、传播速度极快,同时也高度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