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网络上「怀民亦未寝」的梗?

回答
你问到“怀民亦未寝”这个梗,这事儿可有意思了!要我说,这完全是一个现代网络文化和古典诗词碰撞出来的火花,而且玩得相当精彩。

先说说这个梗的起源。它的“鼻祖”是谁呢?答案是苏东坡,也就是苏轼。他在写给朋友的信中,提到自己因为在夜里思念朋友,所以也还没睡,就写下了“怀民亦未寝”。这里的“怀民”其实是他的一个笔名,或者说一个自称,就像我们现在有时候会给自己起个网名一样。所以这句话字面意思就是:“(我的笔名)怀民,也还没睡。”

然后,这个梗是怎么在网上火起来的呢?这就得感谢万能的互联网和我们这些喜欢玩梗的网友了。

首先,这个句子本身就很有戏剧性。试想一下,古代的大文豪,在漆黑的夜晚,因为思念朋友而睡不着,这本身就带有一种文人雅士的浪漫情怀,也挺让人共情的。尤其是“亦未寝”这三个字,那种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感觉,特别真实。

其次,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家玩梗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这个梗之所以能火,是因为它被赋予了多种解读和应用场景。

第一种,纯粹的“加班狗”或“失眠症”的写照。 很多时候,我们在深夜看到别人发这条消息,配上黑乎乎的屏幕或者一杯咖啡,马上就能心领神会。大家都是在晚上这个别人都应该休息的时间,却因为各种原因还在忙碌或者辗转反侧。比如,学生党在赶作业、考试复习;上班族在加班、赶项目;或者就是单纯的睡不着,刷着手机。这时候一句“怀民亦未寝”,就是一种默契的交流,“嘿,我跟你一样,还没睡呢!”

第二种,用来表达一种“共同体”的孤独感。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虽然我们看起来连接很紧密,但有时候也会感到一种精神上的孤独。当我们在深夜看到别人也同样未眠,就像在漆黑的夜里找到了一个同样亮着的灯,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挣扎”。这种“共犯”式的交流,反而带来一种温暖。

第三种,更是玩出了反差萌和恶搞的效果。 这可能是最有趣的部分。随着这个梗的流行,网友们开始不拘泥于原意,而是把它应用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场景。

比如,有人在深夜写论文,写着写着卡壳了,然后发一句“怀民亦未寝”。
有人在深夜玩游戏,打到关键时刻,输了不服气,来一句“怀民亦未寝”。
更绝的是,有人在深夜刷短视频,看到一个特别好笑或者特别感动的视频,笑到肚子疼或者哭到不行,然后觉得“这种状态我也不能一个人体会”,就发一句“怀民亦未寝”。
还有人把这个梗和各种流行文化结合,比如结合动漫角色、影视剧台词,产生新的笑点。比如,某个角色明明白天很精神,晚上突然发“怀民亦未寝”,就有一种反差效果。

第四种,也体现了现代人对古代文化的戏谑和亲近。 把苏轼这样一个高高在上的文化符号,用一种轻松、甚至有点搞怪的方式搬到现代网络语境里,本身就很有趣。这说明我们并不是高高在上地仰视古人,而是能用自己的方式和他们建立连接,甚至“玩耍”一番。这种亲近感,也让古典文化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传播。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个梗的魅力在于它的包容性和灵活性。

它既能表达一种真挚的共情,也能成为一种轻松的调侃。它让你在深夜不孤单,也让你在忙碌中找到一点小乐趣。而且,它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当下人们的生活状态、情感需求以及对文化的理解和再创造能力。

最重要的是,它没有那种粗俗或者冒犯,就是一种轻松的幽默,一种群体性的默契。当你在深夜看到这个梗,不管是它本身的意思,还是它被玩出的各种花样,你都会会心一笑,觉得生活好像也没那么枯燥了。这大概就是网络梗的独特魅力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张怀民远比大家想象的惨多了,他不是就那一晚上惨,简单来说,元丰六年那一冬天都很惨。

山上的笋都被苏轼亲哥俩夺完了,

本来张怀民住的地方离江齁逼近,修个亭子就能直面大江了,

南合沅湘 ,北合汉沔,那时候的长江水嗷嗷大,

晚上的时候江水动静“鱼龙悲啸”,张怀民的房子“蓬户瓮牖”,说白了四面透风,不仅不隔音也不供暖,

临着大江,听着江水喔嗷喊叫的声音,张怀民同志瑟瑟发抖,冻得跟孙子似的,

过了农历十月,也就是公历十一月左右,这房子就不能住人了,

为什么张怀民好好的人要去承天寺睡,因为他妈的自己家太冷了睡不着啊!

就在张怀民终于找到个暖和房间,睡得正香的时候,

突然门被人一脚踹开了,

苏轼进来就喊,

“走啊派大星,我们去抓水母啊!”

搁你你不疯了么?

ps:为啥说这哥俩笋一块去了?

因为苏辙到黄州写《黄州快哉亭记》是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离承天寺夜游半个多月,字里行间的意思,张怀民搬回去住了有木有,

有人问,那么冷为啥不在承天寺接着睡了,

因为怕苏轼再来大半夜偷家啊!

我估计苏轼后面还来过一回承天寺,一进门发现张怀民早都带着铺盖跑的没有影了,自己悻悻回去,也不好意思再写啥文。

苏辙到了黄州之后,哥仨在张怀民那约饭,苏辙写快哉亭记说张怀民住的地方景色好,破也是文艺的破,四面漏风但自放于山水,实在是快哉……

大意是:“张哥你真流弊,这么破都能住。”

张怀民心说:“要不是你哥,我特么住这?”

放今天就叫苏轼苏辙都在秀,只有怀民在挨揍。

user avatar

笑点在反差感。

按照课本的赏析,很容易脑补出两位志趣高雅的君子、忧国忧民的文人月下漫步,画面美丽,但是总有一种距离感。

抖音上低情商:怀民刚要睡,高情商:怀民亦未寝等等解读,一下子把千年前两位古人与我们的距离拉近了。

让人一下联想到自己休息了,损友非要敲门强拉着一起喝酒等等……

原来课本上冷冰冰的苏轼、苏大家、大词人,文学家的影响一下子变的和蔼可亲,有血有肉,两人的形象都生动起来。

让看到的人不由得会心一笑。

文章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此时苏轼被贬已四年,这种解读也有一定道理。

user avatar

这首诗的背景,张怀民和苏轼都是落魄人。苏轼已经被贬出抗体了,但张怀民基调就是,夜不能寝,难以入睡。苏轼有可能睡不着,但张怀民铁定睡不着,因为张怀民是初到承天寺,刚来没几天,情绪低落呢,苏轼嘴上说的睡不着想散步,实际上是担心张怀民吧

醉翁之意不在酒,其实用脑筋想想就知道,苏轼来这三年了早该习惯了,不可能就突然失眠,表面上大大咧咧的,实际对友人的关心才是真正的意图吧

这样一个傲娇的苏轼就跃然纸上了

苏轼: 才没有担心你呢,我是睡不着找你散步!

user avatar

你们不要听苏轼的一面之词,要兼听则明。

因此,除了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外,我还从潘家园旧货市场高价收来一篇张怀民写的《记承天寺遇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苏轼入户,骇然起行。念孤身难抵,遂至承天寺社区求救。承天寺群众亦未寝。

user avatar

挺有趣的。

挺有生活情趣的,苏轼深夜找怀民玩儿。

怀民睡了。

“笃笃笃”敲门声响起,怀民被吵醒。

苏轼来句:怀民亦未寝。不是挺搞笑的吗?

以前讲究的是兴至而来,兴尽而返,乐观豁达,还有一点儿是,如果有好朋友深夜来访证明他们关系真的好。以前不是现代,出门靠走,车马慢,深夜有好友来访,自然是赏心乐事。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就是美。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这就是好友来访,秉烛夜游。

夜里景色优美: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有朋友,有美景,这难道不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事儿吗?

不说其他,你想想现在有几个人愿意陪着你夜里疯魔的出去玩儿,还能和你玩儿得来,谈得来的?

孔子也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乐之一,岂不是赏心乐事。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就算是吵醒朋友,又如何呢?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说明怀民也和苏轼一样欣赏月夜美景。

至于网友们欣赏为吵醒朋友,只会让苏轼更接地气,就连我们自己也看着很有趣儿。

再说回古代的苏轼,虽然仕途波折,但是苏轼总有一种让自己快乐起来的能力。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 ·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你看,苏轼什么时候都能够看到美景,乐观达观。

同时也是一个吃货,留名千古的东坡肉让苏轼成为所有吃货的偶像。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极为经典,可以一观。

故,就算苏轼知道这个段子也不过是飒然一笑,再说苏轼也是宋代经典的段子手。

佛印和牛粪的故事,东坡吃草的故事都是非常脍炙人口的。

佛印和牛粪这个众所周知就不说了,东坡吃草这个可以讲一下:

有一天东坡去看望老朋友佛印,一时找不见佛印,有心调侃,高呼:秃驴何在?

佛印悠悠然走出来:东坡吃草!

怀民应该是苏轼的老朋友,人与人的界限感是很分明的,不到老朋友的地步,没人找你玩儿,也没人深夜找你玩儿。

不说怀民睡没睡,就算是怀民睡了被吵醒也是开心的。因为古时候娱乐匮乏,聊天打屁也比一个人早早上床休息要好。

再说古人如果从书里画里走出来,也会更有生命力,不用计较这些无伤大雅的玩笑。

至少我觉得挺有趣的,就算是吵醒,我也觉得苏轼的灵魂有趣,也为苏轼和怀民这对儿流传千古的朋友感到开心。

再说了,因为一个承天寺夜游,怀民直接穿越千古让我们知道有这么一个人,这可比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还要快捷便利呀。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也一样将好友王伦留下印记。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也让任安声名广播。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也是李白的将进酒让两位穿越千年。

不过如果只以这种方式来看他们的友情,倒是有些亵渎啦。

鲁迅先生曾说过: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这既是苏轼的幸运,也是怀民的幸运。

时间流逝,不朽的是诗词之美,闪耀的是友谊之光。

【记得点赞、喜欢+关注@阅读修身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