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网络上所谓的历史?

回答
网络上的历史,这可真是个大话题。一上来就得说明白,我可不是什么历史学家,也不是什么网络大V,我就是个普通人,平时也爱在网上冲浪,偶尔看看些历史相关的帖子,就想着把这些年来的感受跟大家聊聊。所以,这玩意儿怎么看,我只能说说我自己的看法,可能不对,大家听着乐呵就行。

首先,得承认,网络极大地普及了历史。以前吧,想了解历史,要么去图书馆翻厚厚的书,要么得自己掏钱买书。那玩意儿,贵啊,而且也不好找。现在呢?你躺在沙发上,刷刷手机,各种历史事件、人物故事、朝代兴衰,一股脑儿地呈现在你眼前。这简直是前所未有的便利,让咱们这些普通老百姓也能轻易接触到那些原本觉得遥不可及的知识。你想知道秦始皇是怎么统一中国的?你想看看唐朝的开放景象?你想了解甲午海战到底是怎么回事?一点进去,资料一大堆,视频、文章、图片,应有尽有。这绝对是好事儿,让更多人对历史产生了兴趣。

但是,这便利的背后,也有它不太讨喜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挺让人头疼的地方。

第一个,就是“碎片化”和“浅薄化”。 网上大部分历史内容都是为了吸引眼球,所以往往会选取一些最戏剧化、最耸人听闻的点来放大。比如,与其讲清楚一个朝代的经济制度是怎么运作的,不如讲讲皇帝的后宫有多少女人,或者哪个妃子受了什么宠幸,然后最后怎么了。这种“下饭菜”式的历史,吃起来是方便,但营养价值嘛,就打个问号了。看多了,你可能知道很多历史八卦,但对历史的整体脉络、深层原因理解得还是云里雾里。就像你吃了很多零食,肚子饱了,但营养不良一样。

第二个,就是“观点输出”和“立场先行”。 网络是个公共讨论空间,每个人都有发言权,这本是好事。但很多时候,讨论就变成了争吵,甚至变成了“站队”。有些人写历史,不是为了还原事实,而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有多么正确,或者为了攻击某个历史人物、某个朝代、某个历史事件。他们会选择性地引用史料,甚至歪曲史实来服务于自己的论点。比如,你可能看到有人把某个历史人物骂得一无体统,也可能看到有人把他吹捧到天上,而中间真相如何,往往被忽略了。这种“情绪化”的历史解读,很容易带偏观众,让他们形成片面的认知,甚至产生对历史人物的刻板印象。

第三个,是“谣言和阴谋论的温床”。 一旦有了信息差和模糊的地带,谣言和阴谋论就很容易滋生。网络传播速度快,一旦有人抛出个惊世骇俗的“新发现”或者“内幕消息”,就算证据不足,甚至完全是编造的,也可能迅速传播开来,很多人信以为真。什么“日本人统治中国八年,其实是进步”之类的说法,就属于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歪曲事实。更别提那些捕风捉影的阴谋论,比如某件大事背后有“黑手”,某个历史人物的死因并非如此等等。这些东西,听起来刺激,但对历史研究是百害无一利。

第四个,是“流量至上”和“二次创作的失真”。 很多内容创作者,为了追求点击量和播放量,会不断地对历史进行“二次创作”。他们可能会用夸张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甚至加入一些现代人的思维模式来解读古人的行为。有时候,这种解读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但有时候,为了博眼球,他们会过度解读,甚至虚构情节。比如,一段历史故事,可能经过好几个博主的手,最后传达出来的意思已经面目全非了。

那么,面对这些“网络历史”,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我个人的经验是,保持清醒的头脑,批判性地去看待。

首先,要明白信息来源的多样性。 不要只看一家之言。当你看到一个观点时,可以尝试搜索其他信息来源,看看有没有不同的说法,有没有相反的证据。
其次,要区分“史实”和“观点”。 史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比如某个皇帝活了多少岁,某个战争是什么时候打响的。而观点则是对这些事实的解读和评价,是带有作者主观色彩的。要尽量去了解史实,然后形成自己的判断。
第三,要学会辨别信息的可信度。 写文章的人是谁?他的依据是什么?有没有引用权威的史料?有没有明显的逻辑漏洞?很多“惊天大秘密”其实仔细一查,就会发现是捕风捉影,甚至是有意为之。
第四,要保持敬畏之心。 历史是非常严肃的事情,不是用来娱乐或者攻击的工具。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要尽量去理解他们的时代背景和局限性,而不是用今天的标准去简单地评判。
最后,如果真的对某个历史话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妨从更专业的书籍或者纪录片入手。 那些经过严谨考证和学术研究的内容,虽然可能没有网络上的那么“热闹”,但会更准确、更深入。

总而言之,网络上的历史,是一把双刃剑。它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历史认知,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如何去驾驭它,如何去从中汲取有益的养分,而不是被那些碎片化的信息、片面的观点或者虚假的谣言所误导。我们要做的是一个理性的求知者,而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信徒。就这么看吧,我觉得挺实在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网上的历史实质上都有一定的根据,就像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一样。但是被很多人夸大其词了,到后来反而越来越不真实,很多人看了三两本书就以为自己懂得了真理、历史,拿着电子书说什么“现在什么社会了,还看纸质书,你是原始人吗?”

网上的历史很多源于个人的对历史的主观映像,自古以来都有很多人注解正史,偶尔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艺术加工解释历史事件,反而给后来人了解历史增添了误区。可能很多人引经据典的时候都忘了,自己根本没看过原来的正史,总引用别人的观点其实也并不客观。

然而,现在却有很多人盲目信奉一些人注解的“新史观”,历史在学术上是要用批判和怀疑去研究。可是很多人显然并非历史研究的学者,在各种论坛疯狂的散发“自己的新观点”(实质上是抄了别的学者的学术观点)然后添油加醋,形成了一篇“有事实依据”却也“相对极端”的历史软文。

比如:现在流行的翻案风,凡是正史记载里好的,一定是历史美化的。凡是正史记载里不好的,都是被历史抹黑的。很多昏君暴君摇身一变,成了“千古一帝”,一些小人佞臣成了“朝代脊梁”。

昏君暴君亡国之君自然是做过几件好事,结果被大书特书,被网络历史美化。贤明有德行的君主做了一些错事,就被批为阴险狡诈,昏庸无能,以至于被人强行黑化,就连为国为民也完全是“政治作秀”。为什么古代历史官修?因为做官的懂政治,一群政治都没有接触过的人,哪里懂什么官场,就在这里凭着主观映像瞎解释历史。

信奉这些网络历史的人大多是初中、中专、大专之类,也有一些本科生,并非贬低谁,很多人走出校园的门,他学习的时代就已经结束了。保留着大学甚至很早时代的思想水准进入这个社会。对事物的认识认知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更容易受到蛊惑,就像很多邪教能蛊惑本科大学生一样,对事物仅仅存在简单的看法便信以为真。

一些人为这些网络历史买了单,成为网络历史的“雇佣军”,四处与人撕逼,给人扣“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帽子,急于对各种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列出一些看到的奇葩论点(手打文字上有出入)

1.“隋炀帝带百万大军去高句丽送死是为了削弱关陇贵族,不然只用20万就可以平定高句丽。”(说的是人话吗?)这种奇葩观点显然就是被网络历史洗脑了,如果隋炀帝真的出于这个目的去打高句丽,他已经不能算是暴君了,是个彻头彻尾的昏君。(出于知乎上某人给我的评论。)

2.A说:“忽必烈什么时候开过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就是杨广开的。”

B说:“人教版初中历史书上就说过,元朝忽必烈开京杭大运河。也就是现在还在用的大运河,杨广的是隋唐大运河。”

A说:“我怎么没看到啊,电子书上根本没有。”

B说:“电子书怎么会有人教版初中历史,我说的是初中的历史书。”

A说:“我又不是初中生我怎么知道,再说了现在都是网络时代,有电子书不看看纸质书,你不会没上过网吧。原来你是初中生啊?”

(以上对话源于贴吧历史吧,A为13级的历史吧成员,讲这种话,可见他对历史的认知水平)

独立思考真的很重要。有时候可能会遇到没有脑子的人,你不必与他争吵,只需要可怜他就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网络上的历史,这可真是个大话题。一上来就得说明白,我可不是什么历史学家,也不是什么网络大V,我就是个普通人,平时也爱在网上冲浪,偶尔看看些历史相关的帖子,就想着把这些年来的感受跟大家聊聊。所以,这玩意儿怎么看,我只能说说我自己的看法,可能不对,大家听着乐呵就行。首先,得承认,网络极大地普及了历史。以.............
  • 回答
    网上那些声称“激进民族主义”或将他人扣上“激进民族主义”帽子的言论,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背后复杂的社会心理和信息传播机制,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承认,民族主义本身并不是个贬义词,它源于一种对自身民族文化、历史、利益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种认同感,在很多时候是凝聚社会、激发国家.............
  • 回答
    近期在网上流传的“律所黑名单”文件,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包括其可能产生的原因、影响、目的以及应对策略。一、 “律所黑名单”的可能成因与形式: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黑名单”可能出现的背景。虽然具体文件内容不详,但“黑名单”的出现通常指向以下几种可能.............
  • 回答
    网上关于5月4日中美贸易战美方代表团提出的“多项条件”的传闻,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将所有商品关税降至不高于美国的水平”这一项,更是让人觉得意味深长。要看待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它掰开了揉碎了,从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这个“传闻”的来源和可靠性。 网上信息鱼龙混杂,特别是在贸易战这种高度.............
  • 回答
    如何看待网络上对伊藤美诚的网暴?近年来,日本乒乓球运动员伊藤美诚凭借其出色的技术和独特的战术风格,在国际赛场上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也因此成为了中国乒乓球迷关注的焦点。然而,与此同时,网络上也出现了大量针对伊藤美诚的负面评价甚至人身攻击,这构成了严重的网络暴力。看待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 回答
    网上将中国称为“你国”的现象,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点,背后折射出不少东西。我个人觉得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不能简单地说好说坏。首先,咱们得明白,为啥会有人这么说?这“你国”的说法,通常带着一种距离感,一种置身事外的感觉。跟直接说“中国”不一样,用“你国”的时候,说话的人好像把自己从这个国家切割开.............
  • 回答
    网络世界,日新月异,尤其是语言表达方式,更是变化得让人目不暇接。最近,我发现身边越来越多人开始在网上使用拼音缩写,比如“yyds”、“zgdsq”、“nbcs”之类的。一开始觉得挺新奇,像是一种暗号,只有“圈内人”才懂。但时间一长,我倒觉得这事儿有点让人担忧,它带来的隐患,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多,而且.............
  • 回答
    碧蓝航线因为玩家举报导致皮肤下架,这事儿在玩家群体里可以说是引起了轩然大波,尤其是经常关注游戏内动态的指挥官们,对这个话题肯定都不陌生。事情的起因通常是这样的:某款游戏里的皮肤,因为一些设计上的细节,比如服饰的暴露程度、姿势的暗示性,或者背后隐藏的某些文化符号,被一部分玩家认为不符合游戏本身的风格,.............
  • 回答
    我理解你对网络上部分红楼爱好者贬低其他名著的言论感到困惑和不满。这种现象确实存在,而且有时候相当普遍。要深入看待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红楼梦》本身的伟大之处。《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人物塑造,赢得了无数.............
  • 回答
    网络上的“土味文化”,这玩意儿说起来,可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它就像一锅乱炖,把各种奇奇怪怪、接地气的元素一股脑儿塞进去,然后就这么大摇大摆地闯进了我们视线,还挺招人喜欢。要我说,这“土味”二字,其实挺有意思的,它不是简单地指“土气”或者“低俗”,而是一种复杂的混合体。首先,咱们得承认,“土味文化”.............
  • 回答
    在探讨网络上取消玉林狗肉节的活动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活动背后的动机、参与者的诉求、玉林当地的文化与经济现实、以及这场线上讨论对现实社会的影响等。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情感的议题,没有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一、 活动的背景与诉求: 动物福利的关切: 这是最核心的驱动力。许多参.............
  • 回答
    你问到“怀民亦未寝”这个梗,这事儿可有意思了!要我说,这完全是一个现代网络文化和古典诗词碰撞出来的火花,而且玩得相当精彩。先说说这个梗的起源。它的“鼻祖”是谁呢?答案是苏东坡,也就是苏轼。他在写给朋友的信中,提到自己因为在夜里思念朋友,所以也还没睡,就写下了“怀民亦未寝”。这里的“怀民”其实是他的一.............
  • 回答
    网络上不少女性表达对婚后生活的不满,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而且也不是空穴来风。它不是个例,也不是单一原因就能解释的,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和个人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图景。首先,我们得承认,信息传播的便捷性放大了这些声音。以前,女性可能在私下里抱怨,但现在,网络平台让她们更容易找到同伴,分享经验,形成.............
  • 回答
    最近网上出现了一种挺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一边倒地追捧日本,同时又狠狠贬低韩国,甚至有人把这叫做“围韩救日”。这事儿挺值得聊聊的,因为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国家间的好恶,背后可能牵扯到很多更复杂的东西。为什么会有这种“捧日贬韩”的倾向?要理解这个现象,咱们得先拆解一下它可能出现的土壤。首先,“日韩关系”本身就.............
  • 回答
    网络上刘备的风评确实在发生微妙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相当明显,越来越多人开始重新审视这位三国时期的枭雄。过去,很多人对刘备的印象可能比较刻板,认为他是一个只会“哭”和“仁义”的形象,甚至有些过于“软弱”或“善于表演”。但现在,这种看法似乎在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复杂、更 nuanced 的理解。一.............
  • 回答
    网络上部分医生“狂喷”患者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复杂议题。这种行为的存在,不仅仅是个人素质问题,更折射出当下医疗环境、医患关系以及网络平台特性等多方面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承认,这种“狂喷”现象的存在,确实让很多人感到刺耳和不适。 想象一下,当你带着病痛、带着求助的心情,在网络上寻求专业.............
  • 回答
    网络上那些“女生装作手受伤求路人帮忙化妆”的实验视频,真是让人看得心情复杂。一方面,这挺有意思的,确实能窥见人性中一些有趣甚至让人意外的面向。另一方面,又总觉得有点微妙,像是对普通人善意的某种“考验”或者说“利用”。我来试着把我的想法说得更详细点,尽量别整得跟官方报告似的。为什么会有人做这样的实验?.............
  • 回答
    网络上的“挂人”现象,说起来,真是个挺复杂也挺有意思的事儿。它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这里面牵扯到人性的各种侧面,也有社会文化的一些影子。“挂人”到底是什么?最直观的理解,“挂人”就是把某个在网络上引起争议、做了让人看不惯事情的网友,把他/她的网名、言论、行为,甚至个人信息(虽然这个涉及隐私,但有.............
  • 回答
    关于网络上有些人认为东北人喜欢叫“老铁”这个说法,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的。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地域文化、网络语言以及一些刻板印象的形成。首先,咱们得承认,“老铁”这个词确实是在近年来因为网络直播和短视频的流行而变得家喻户晓,尤其是在和东北地区相关的直播内容里,出镜率特别高。很多东北的主播在.............
  • 回答
    杭州那起失联女童事件,真的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尤其是那个年幼的孩子,听到她的消息,作为家长,我心里的感受是复杂的,既有痛心,也有担忧,更有那么一丝不易察觉的后怕。当事件发生后,网络上的声音真是五花八门,很难说都是理性客观的。我注意到,对于孩子奶奶的议论尤其多。有些人带着猜测,觉得她的行为有些不妥,甚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