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清楚袁家后代,但是赞美袁崇焕民族英雄的纪念景点一直有。
在点将台上的本园的标志物——袁崇焕石雕像,以花岗岩为材质,高15米,重约300吨,由著名雕塑家潘鹤大师耗时14个月雕刻而成。
袁崇焕身披战袍,抚胸按剑,背枕南天,北面辽陲,仰天长啸,壮志犹存,尽显昔日雄风。
石像脚下的石基上刻着“擎天一柱”四个大字,由袁汝南堂宗亲会的成员、书法家袁鸿枢老人在2002年94岁时所题写。
明天启六年(1626年),努尔哈赤挥兵直攻辽东,挑起宁远大战。袁崇焕临危受命,避开金兵能骑善射的特长,发挥自己高城大炮的优势,大败努尔哈赤。
凤雁传捷报,朝廷上下,一片欢腾,袁崇焕被提升为右剑都御史。民间传说,明熹宗高兴之余,赐封袁崇焕为“擎天一柱”,将他喻为大明的柱石。
点将台下东侧的草地上放着一门被皇帝加封尊号为安国平辽靖虏大将军的红夷大炮,复制了当年袁崇焕试用过的红夷大炮。
整个炮管长3米,口径1325毫米,炮身铸有六道箍,火门位于炮管后部,尾盖形状像覆盂,炮管中部两侧各铸一直炮耳。
相对于明军以前使用的火炮,这种炮具有射程远、威力大的优点。
宁远大战时,袁崇焕把11门红夷大炮架设在宁远城上,并派专人培训炮手,加以使用。在此之前,虽然中国是最早制造火炮的国家,但落后的技术让火炮的发展也随之停滞,中国在战场上的火炮作用有限。
袁崇焕在西方国家引进这种改良射程远的新式武器,表现了袁崇焕敢想敢做,大胆求新的精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