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人做的没错啊。
这世界上的人,你如果要为其悲伤,总该是对他有点了解。你对他了解得越多,投入的感情越多,当他离开的时候,悲痛的感觉也会多些。好比说我既不喜欢篮球,也不喜欢足球,所以科比之死在我眼里不过是个普通的事故,马拉多纳之死也只不过是一个遥远的国家多卖出去一口棺材而已。甚至于像前两年去世的金庸,至多也就是70后到00后这几代人中一部分人的记忆,00后看金庸小说的其实已经不多了。
袁隆平在中国虽然可以说家喻户晓,但大多数人对于袁隆平,不过是像我知道科比和马拉多纳的名字一样,只是知道有这么个人,甚至连他做的事情都未必知道。既然如此,人家为什么要对一个普通老人的去世而难过?
评论区什么人都有啊,我集中点评一下:
1.我没吃袁隆平的水稻。
是的,你也没见过我们的核弹头,但这不耽误你知道他们很牛!世界不是围着你转的,你可以无感,但别在这个时候假装与众不同。
2.我爸妈都知道,你爸妈不知道,说明他们不种地,你别在这秀优越。
是的。你爸妈有文化,我爸妈记性差,虽然电视上看到过,但没记住,抱歉了!但我不知道这有什么优越的,现在不是文革了,文盲不受表扬!
3.袁隆平根本不应该被夸,他的产品种植率不高,好的产品不是他搞出来的。
这个分两部分。1是袁老的成绩不仅在我国,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他带队研发的产品,迪拜美国菲律宾,不然你以为其他国家为啥发新闻悼念?
2是其他大佬不知名,那是因为没人主动去了解这些东西,这又不是袁老造成的。我国大佬太多了,一个一个介绍,高中得上6年才能学完。
4.凭什么我也得悼念?
已经说了,允许无感,允许无感,允许无感,但,不能反过来黑吧?无凭无据的,你有什么可黑他的?
——以上,针对评论区的补充——
我妈就无感。
我是当天上午看到假消息的时候说给我老婆听的,我老婆直接处于震惊状态,我妈却问:袁隆平谁啊?
我当时就奇怪起来,后来发现,我妈,我爸,我外婆,他们都不知道袁隆平是谁。后来我才意识到,我爸妈读书的时候,袁老还没被写进教科书,他们也没在微信群见过那个著名的表情包。
我不知道哪一年开始,袁隆平被写入了教科书,让所有学生都记住了他,但我知道,对于那些为我们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他们的名字,应该让更多的人铭记。
我甚至希望那样的表情包可以再多出一点,钟南山的,吴孟超的,钱学森的,让这些共和国脊梁,让更多人铭记。
但有一点我也要说明:不论我们的普及工作是否到位,我们应该允许别人不了解他们,允许别人无感。道德用来律己,不能用来绑架别人。
补充
我强调一下,这篇文章没有在讨论袁老本人,通篇你也看不到半个字在聊袁老。但是看评论里个别同学说不吃杂交水稻或者说没几个人吃过杂交水稻,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说明一下,其实袁老的成就在于保障了粮食的战略安全问题,而不是解决好吃能吃怎么吃的问题。就好比你有原子弹,但是你不一定非要核平谁,这是两个问题。我所讨论的,是题主一类人强制他人共情的行为,逻辑上讲抬高不了自己,也贬低不了他人,更抹黑不了袁老。
原文
文革后期毛主席逝世,全民陷入巨大悲痛。常有传说,如果某家的饭桌上传出了笑声,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那么饭桌上的笑声是怎么传出来的呢?有的是嗓门大,有的是院墙浅,还有的就是被餐桌上的人告发的。我恰巧就知道这么一号人,跟她爸争吵之后就去告发了,换来的就是她爸被批斗然后送去劳役。幸而她爸没有被打或者被迫害,但是她自己却被写入了口传历史的耻辱柱,从此以后被十里八乡的人当段子到处讲来嘲笑。
我今天要讲的不是该不该哭或者能不能笑,而是想聊聊为什么大家会觉得这个人耻辱,为什么觉得这件事可笑。
这个事的过程很清晰也很简单,但是笑点对于题主一类的人来说,可能不容易找。为什么可笑?那就在于荒唐。怎么荒唐的?从文学的角度讲,那就是反差。哪来的反差?那就是舍大求小。文学中的滑稽只有这么一种,生活中的愚蠢也只有这么一种。而且是这种大小差的越明显,就越荒唐越可笑。
告发者求的是什么呢?价值观的捍卫?情绪的共鸣?社会的认同?
来咱们一条一条分析
1.价值观的捍卫。认为自己认同的事物的消亡应当带来普遍的负面情绪,这样就能促进世界朝着自己价值观的正向发展。这个是其实是道德绑架者普遍采用的思维逻辑。意义在于巩固团体关系。
2.情绪的共鸣。寻求情绪共鸣也是追求价值观认同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往往在幼年形成,普遍存在于情绪化相对重的个体之间,尤其是女性之间。意义也在于巩固团体关系。
3.寻求社会认同。其实就是通过表达“正确”的情绪寻求更大范围的价值观认同。意义还是在于巩固团体关系,只是这个团体范围更大,关系更松散。
我们再分析分析告发者失了什么。
1.家庭成员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社会环境的价值观认同。
2.家庭成员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社会环境的情感认同。
3.家庭成员作为一个人最近的社会环境的信任。
你觉得她是不是傻逼?
这个问题好啊!
这孩子有潜力,好好抓抓,培养培养
日后必成大器!
1997年,小平同志逝世的那天,学校停课悼念。我一同学的妈妈照例在学校门口摆摊卖水果,然后被他“共情能力比较强”的儿子痛斥一顿:今天还有说有笑出去做生意,没有邓小平哪儿有你?
这一顿义正词严的大义灭亲,并没换来我们对他的肃然起敬,反而觉得这是个纯傻逼(当年还没这个词)。
《新约全书》里的耶稣,驱人向善。放到知乎,恐怕要被贴白左的标签。但是,如果跳出来一批人说:谁不信耶稣,都应该被烧死。那么本来敬仰耶稣的、保持中立的,甚至不知道耶稣是谁的,会对耶稣有啥看法呢?话只能说到这里了,再说下去,也要被烧死了。
有什么好伤心的?人的生老病死,这是自然规律。袁老91岁,寿终正寝,无疾而终,含笑而逝,我觉得这应该为他感到高兴,这是喜丧。放我们这有这样的老人离世,葬礼上都会搭台子唱戏的,欢送他去往另一个新世界。这是福报,这也算是袁老这一生功德圆满了。所以对于袁老,我们更多的不应该是悲伤,而是缅怀。相对于同时发生的甘肃白银那二十位因为天灾人祸而意外离世的选手,那才是真正要感到悲伤的。不说别人,就我那个已经98岁的外婆,如果哪天离去了,我想我以及我爸妈,也不会感到悲伤,因为她的离去那是必然的。我外婆就是个农村老太太,年轻时吃苦受罪,一心向善,如今儿孙满堂,安享了晚年,无病无灾的活到这个年纪才走,那应该是普通人羡慕的人生结局。说句迷信点的话,前世以及今世不积几辈子的德,是等不到此等结局的。
其实大家对于袁隆平的这种感情主要来自于互联网时代媒体的宣传和强化。
所以很多感到伤心的都是年轻人。
因为某种程度上 袁隆平被塑造成了他们心里的神吧
我觉得这种宣传方法会让人变得有点脆弱。
可能脆弱的当代人就是需要这样一个又一个强大的偶像吧……迈克尔杰克逊 科比之类也是如此。
但大家对霍金就没有这种过度强烈的感情。
因为他离得远,不是天天听他歌,看他球,吃他大米。
我感觉我想到了 伊朗最高宗教领袖、特蕾莎修女之类的。
尽管都是缅怀袁隆平,但我感觉年轻人的缅怀会更有种失去什么、天塌了的感觉。
这其实是泛商业时代精神领袖的感觉。看似个性的背后,其实有一种雷同。
我们有没有想过可能神也是被塑造出来的?
所以要谨慎拜神。
(当然上面很多话只是发散感想,并不主要针对这件事)
而关于为什么袁隆平成为了以前互联网力推的重点。
跟风网红造梗是一点,这一点相当于游乐王子什么的。
另一点来自于年轻人主动靠拢国家,来宣誓自己长大了。
还要一点可能是国家看年轻人精神空虚于是下猛药。
不过事情也大概都是那样,没有太大出入。
所以我即使有些不同看法,例如降旗不降旗啊 我也保留不想说。
然后我自己也是有感情嘛。
我觉得都可以。
而那些认为一定要降旗的,其实他们某种程度上是接受到了过度宣传,甚至夸大宣传、神话宣传才会有这种坚定的想法。
当然某种程度上,做的是也算神了。然后又很朴素嘛,我觉得是当的起的。
但是可能有时候放到别人身上,年轻人就会觉得幻灭。
例如潘长江,一直宣传他们老艺术家……就不太合适。
这就是药用猛了。
不是说以前在中央台表演过节目就老艺术家了。
综艺节目看下来,其实张凯丽、毛阿敏也是有缺点的人啊。今天可以扮演穷人演的很好,明天就住别墅去啊。
年轻人要学会切割吧,宣传部门也应明确的在宣传上做出切割。
例如热依扎、水花。只是一个演员演了个角色而已。一厢情愿把热依扎当水花就完全不用了。
……
所以 就是这样 ,对 完了。
《我爱我家》,老傅(革命干部)怼老胡(知识分子):
“美国登月成功你那么开心,单位里老赵他妈妈再婚,你怎么不开心?”
老胡:
“老赵他妈妈又没有嫁给我,我开心什么?”
老傅:
”美国的总统肯尼迪死了,你哭的那么难受,我们单位摇煤球的老王他爸爸死了,你怎么不哭?”
老胡:
“我爸爸是摇煤球的,天底下摇煤球的都是我爸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